中风病的中医辨证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二)肝阳暴亢,风阳上扰
➢ 症状: 1)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 痛,面红目赤 2)兼症: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3)舌脉:舌质红绛,苔黄腻干,脉弦数。
➢ 治法:平肝息风,清热泻火。 ➢ 主方:天麻钩藤饮加减。中成药:全天麻胶囊 ➢ 常用药: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黄芩、栀子、夏枯草等。
风痰证在发病3d后出现频次减少;风火证 在第3d出现频次最多;痰证出现频次在第 5d后开始下降;风火痰证出现频次在第5d 出现频次最多,且波动较为明显;风痰瘀
证在前3天出现频次较多。
整理课件
36
缺血性中风病
➢ 缺血性中风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与中年以后气血渐衰、正气内虚,产 生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 犯脑或脑脉闭阻有关。
祛痰药
半夏、南星、牙皂、贝母、瓜蒌、竹茹、竹沥、 生姜汁、天竺黄、猴枣、昆布、海藻、马钱子
补益类药
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熟地、首乌、当归、 白芍、桑葚子、麦冬、石斛、天冬、枸杞子、女 贞子、旱莲草、龟板、鳖甲、山茱萸、小胡麻
整理课件
33
六、《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
----临床和科研的准则
➢ 《标准》将中风病证候分为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 气虚证、阴虚阳亢证6 个基本证候。
整理课件
3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传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定义是指 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 症状和体征在24 h 内完全消失。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研究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机特点属 本虚标实,本虚的主要表现为气虚,标实 则以痰浊、气滞为主。
中风病诊疗:中医内科的观点
中风病诊疗:中医内科的观点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上以突发性脑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
中医内科在中风病的诊疗中有着独特的观点和治疗方法。
下面将从中医内科的角度介绍中风病的诊疗观点。
中医内科对中风病的认识中医内科认为,中风病是由于脏腑失调、气血瘀阻、经络堵塞等原因导致脑部功能异常引起的。
中风病的发生与肝、心、脾、肺、肾等脏腑的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中医内科强调脏腑之间的平衡和协调,通过调理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中风病的目的。
中医内科的诊断方法中医内科在诊断中风病时,注重望、闻、问、切四诊结合的方法。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及体征,观察舌苔、脉象等,以确定中风病的病情和病因。
中医内科强调个体化的诊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中医内科治疗中风病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针灸疗法。
中医内科认为,通过药物调理脏腑功能,促进气血循环,消除瘀阻,可以改善中风病患者的症状和功能障碍。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脑部功能修复,对中风病的康复有一定的作用。
中医内科的预防和康复中医内科强调中风病的预防和康复工作。
中医内科认为,平衡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生活方式的调整对预防中风病非常重要。
对于中风病康复阶段的患者,中医内科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物理疗法等。
总结中医内科在中风病的诊疗中有着独特的观点和治疗方法,注重调理脏腑功能,通过药物治疗和针灸疗法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功能障碍。
中医内科还强调中风病的预防和康复工作,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内科的诊疗观点为中风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一、本文概述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而备受关注。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文旨在整理和标准化中风病在中医领域的诊断方法和疗效评定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参考指南。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推动中风病中医诊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提高中风病的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二、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脑髓神机受损是中风病的基本病机,故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髓神机受损。
病理因素主要有风、火、痰、瘀。
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
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中脏腑者又有闭证和脱证之分。
闭证属实,脱证属虚。
因邪实内闭而致的闭证当以祛邪为要,不宜滥用扶正,以防助邪为患;因正不胜邪而致的脱证,则当以扶正为先,不宜过用祛邪之药,以防伤正。
闭证和脱证虽有阴阳之殊,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两者又常可相互转化,故临床当注意辨证施治。
中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脑脊液、头颅CT、MRI等,可明确中风病的诊断,并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中风病的诊断,应包括病名诊断、病情评估、病类诊断、病期诊断、证候诊断。
病名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1~9-94)进行诊断。
主症: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中医治中风医案
中医治中风医案
中医治疗中风可以综合运用中医药、针灸、推拿和康复训练等方法,针对病人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个中医治疗中风的典型医案:
病人男,65岁,患有高血压多年。
一天突然出现头晕、说话不清、右上肢无力、步态不稳等中风症状。
中医辨证分析:
该病人属于中风病类型,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肾气不足,以及脏腑功能失调。
治疗方案:
1. 中药治疗:采用活血化瘀、通络、疏肝理气、补肾壮阳的中药方剂。
主要成药包括川芎、红花、丹参、黄芪、当归、白芍等。
2. 针灸疗法:采用针刺穴位足三里、合谷、太冲、风池等,以及搔痒、拔罐等疗法,以促进血液循环,活血化瘀。
3.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脊柱、头部、四肢等部位,以及灵活运用拇指压、揉、拿、推、按等手法,按摩和刺激相关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畅通。
4. 康复训练:采用针对病人病情和症状的康复训练,包括进行各种功能性训练、平衡训练、手指灵活性训练等,帮助恢复患者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
疗效评估:
经过3个月的治疗,病人的头晕、说话不清、右上肢无力等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步态也比之前更加稳定。
血压得到有效控制,整体健康状况明显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中风需要根据具体病人的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治疗过程中也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与西医医生合作,综合运用中西医疗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
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
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
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
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
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
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
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
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
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中风病_《中医内科学》
医学PPT
4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以“ 内风”立论。
刘河间主“ 心火暴甚”; 李东垣主“ 正气自虚”; 朱丹溪主“ 湿痰生热”; 张景岳倡“ 非风”之说,提出“ 内伤积损”的论 点;
叶天士创立“ 肝阳化风”之说; 王清任创立“ 气虚血瘀”之说。
医学PPT
5
三、范围
中风类同西医脑血管疾病:
暂脑缺短血发作
脑血管病
缺血性
脑梗塞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出血性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医学PPT
6
【病因病机】 1、正气虚弱,内伤积损 <正气虚弱>
年老 气虚 脑脉瘀滞不通
体弱 虚
脑脉失养 中风
久病 阴血亏虚 风痰瘀血上扰
医学PPT
7
<劳倦内伤>
(1)慢性
房劳 肾精暗耗 脏腑损伤 气血逆乱
忧思 心血亏损 气血不足
中风
本 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 标 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医学PPT
11
【诊 断】 一、诊断依据
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甚则神 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 体麻木等先兆。
3.年龄多在40岁以上,常嗜好烟酒、膏粱厚味及素有肝 阳上亢,痰湿素盛等,每因恼怒、劳累、酗酒、受凉等因素 诱发。
肝郁化火 烁津成痰 挟风
医学PPT
10
病因:生活失节、情志过激、年龄体质、久病失调。 诱因: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 病机: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
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
中风病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中风病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表是一种用于评估患者病情的工具。
其中包括了上肢活动受限、口舌歪斜、语言障碍、肌力减退、面色苍白、自汗等多个项目。
每个项目都有不同的分级标准,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评分。
上肢活动不利、受限,肌力Ⅱ-Ⅲ级的患者得2分,而上肢略动或不会动,肌力0-Ⅰ级的患者得4分。
这样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估患者的肌力状况。
口舌歪斜是一种比较明显的症状,患侧口角低垂,伸舌略偏的患者得2分,而口舌歪斜明显的患者得4分。
这样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
语言障碍也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轻度的话只能简单交流,得1分,而重度的则不能表达语言意思,得3分。
这样可以更好地评估患者的语言能力。
肌力减退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轻度的麻木明显,感觉减退,得1分,而重度的麻木较重,感觉消失,得3分。
这样可以更加精确地评估患者的肌力状况。
面色苍白、自汗等症状也可以通过这个量化表进行评估。
面色苍白如纸的患者得2分,而动则汗出的患者得1分。
这样可以更好地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
最后,这个量化表可以帮助医生更加客观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更加科学的治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常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常规中风病又名卒中,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洁等诱因,以致阴阳失调,气血错乱,临床表现为猝然昏迷、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亦有未见昏迷,仅见半身不遂者。
一、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了解患者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情况。
(3)评估患者心理-社会状况。
(4)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5)中医证型①风痰瘀阻证。
证候:口眼歪斜,舌强语睿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
舌暗紫,苔滑腻。
②气虚血瘀证。
证候: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
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
③肝肾亏虚证。
证候: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
舌红脉细,或舌淡红。
二、护理要点(1)按针灸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患者肢体正常功能位,防止关节强直,预防垂足、内翻、肩关节半脱位等合并症Q(3)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①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意识及四肢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等基础护理。
②患者出现头痛、颈项强直、呕吐时,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③注意患者安全,防呛咳窒息、跌倒坠床、压疮及烫伤、走失等意外。
④生命体征稳定后尽早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4)给药护理:使用血管扩张剂时,注意血压变化,严格控制滴速;使用抗凝纤溶药物时,注意有无出血倾向,严格掌握剂量。
(5)饮食护理①患者宜进营养均衡软食,以植物蛋白为主,限制动物脂肪摄入,忌肥甘厚味之品。
②患者应多饮水,多食纤维丰富的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③患者意识障碍、吞咽困难、有吸入性肺炎风险时,可采用鼻饲饮食。
(6)情志护理:①语言疏导法。
运用语言,鼓励患者间多沟通、多交流。
鼓励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家庭温暖是调节患者情志的重要方法Q②移情易志法。
通过娱乐、音乐等手段,或设法培养患者某种兴趣、爱好,以分散患者注意力,调节其心境情志。
③五行相胜法。
在情志调护中,护士要善于运用《内经》情志治疗中的五行制约法则: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中医内科学 中风
①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汗出如珠, 目合口张,肢体瘫软,手撒肢厥; ②兼次症:气息微弱,面色苍白,瞳神散大, 二便失禁; ③舌象:舌质淡紫,或舌体卷缩,苔白腻; ④脉象:脉微欲绝。 治法: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
【辨证论治】
恢复期 1 、风痰瘀阻证 (1)辨证依据: ①主症:言语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 ②兼次症:舌强,口角流涎,偏身麻木,
【预防与调护】
1、重视先兆,积极预防治疗。 2、急性期重点诊治,防止变证(防止并发症)。 3、辨证施护与康复护理。 4、慎起居,畅情志,调饮食 5、防复发。 6、中风后期,康复训练。
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角弓
反张为临床主证,
病发时可伴高热、
神昏,但无口舌
歪斜及肢体偏瘫。
【诊断】
4、中风(中经络)与痿病的鉴别
痿病——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
用而致肌肉萎缩或瘫痪的
病证。临床以双下肢
痿软无力多见,发病 缓慢,病程长。
【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中经络
1、风痰阻络(外风入中) (1)辨证依据: ①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发半身不遂,
【鉴别诊断】
2、中风(中脏腑)与厥证、痫病的鉴别 痫病 共同点 厥证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昏迷时间较 短,伴四肢 逆冷,清醒 后如常人。 昏迷时间较 长,伴口舌 歪斜、半身 不遂、语言 不利。 中风
有抽搐、怪 叫、吐涎, 不同点 清醒后如常 人。有反复 发作史。
【诊断】
3、中风(中脏腑)与痉病的鉴别
病因病机示意图
气血亏虚→脑脉瘀阻 内伤积损 (年老久病) 肝肾阴虚→阳亢风动 劳倦内伤→阳气升张→阳升风动 (烦劳过度) 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热互结 (饮食不节) 五志化火→心火亢盛 情志过极
中风的名词解释中医
中风的名词解释中医中风是指一种突发性脑血管疾病,又称脑卒中。
它是由于脑血管发生短暂或持续的血液供应中断,导致脑细胞缺氧和死亡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中风在临床上分为两大类: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又分为大脑动脉供血不足和颈动脉供血不足两种类型。
在中医理论中,中风被称为“中风痰证”,是属于中医的范畴。
中风病症是指患者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脑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与中医理论中的“中风痰证”有关。
中医认为,中风病症的发生是由于机体内痰湿、火热等因素造成血脉阻滞、气血失调而导致的。
病症的表现主要有面部、口鼻、上肢、下肢的瘫痪,视力模糊等。
中医将中风分为虚证、实证和兼证三种类型。
虚证指的是身体虚弱,气血不足,导致脑血管供血不足;实证是指寒热痰火内蕴,引起气血不畅而发生中风;兼证则是虚实并存的情况。
根据不同的证候类型,中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在中医治疗中风症状的过程中,中医师会从病人的整体状况出发,综合分析病人的病情,采用中药调理和针灸疗法等综合治疗方式进行调理和治疗。
其中,药物调理主要通过服用中药来改善病人的症状和调节身体的功能,如通络活血、祛痰清热等功效。
而针灸疗法则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增强体内的抵抗力和康复能力。
中医治疗中风的方法多样化,但疗效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对于不同的患者,中医师需要根据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此外,中医还注重预防中风的发生,通过调理饮食、锻炼身体、保持心理健康等综合措施来预防中风的复发。
尽管中医在治疗中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中医治疗中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中医理论较为复杂,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这对医生的临床经验要求较高。
此外,中医治疗中风的疗程较长,需要患者长期服药和接受针灸治疗,对患者的耐心和信心有一定的要求。
另外,中医治疗中风的疗效也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与患者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的中风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的中风病诊疗指南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中医内科的中风病诊疗指南,帮助医生正确诊断和治疗中风病患者。
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中医内科在其诊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
诊断中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以确定诊断。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诊断方法:1. 病史询问: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患病情况、家族史和生活习惯等。
2. 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以了解病情。
3. 闻诊:倾听患者的语音、呼吸和心音等,发现异常情况。
4. 问诊:询问患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包括头痛、肢体无力、言语困难等。
5. 辅助检查:如CT扫描、MRI、血液检查等,以进一步确认诊断。
治疗中医内科在治疗中风病时,通常采用综合疗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治疗策略:1. 中药治疗: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常用的中药包括川芎、丹参、益母草等。
2. 针灸疗法:应用针灸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促进康复。
3.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和推拿,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病情。
4. 康复训练:结合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锻炼和言语康复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注意事项在中医内科的中风病诊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注重细节。
2. 定期复查:定期复查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治疗方案。
3. 饮食调理:建议患者饮食清淡、多食用蔬果,避免高脂、高盐、高糖食物。
4. 合理安排休息:患者需要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结论中医内科在中风病的诊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综合疗法的应用,可以有效帮助患者康复。
然而,治疗中风病需要针对个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注意日常生活的调理和康复训练的开展。
中医内科中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内科中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中医内科对中风病的辨证分型非常重要。
中医辨证分型是根据中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辨证特点,将患者分为不同的类型,以指导治疗和药物选择。
下面将介绍中医内科中风病的辨证分型。
一、中风病的辨证分型概述中医内科认为中风病主要由于脑血管瘤破裂导致脑出血或脑梗塞引起的,其辨证分型包括气虚血瘀型、痰湿阻络型、热毒内蕴型和肝肾阴亏型等。
每种类型的中风病患者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和辨证特点,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二、气虚血瘀型气虚血瘀型是中风病的一种常见类型。
患者多为中年或老年人,常见症状有面色苍白、舌质淡、脉象细弱等。
辨证特点是气虚血瘀,需要通过补气活血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当归、川芎等,同时可以配合针灸疗法,如扎血络、刺血等。
三、痰湿阻络型痰湿阻络型是中风病的另一种常见类型。
患者多为体质肥胖、湿重的人群,常见症状有口苦、痰多、舌苔厚腻等。
辨证特点是痰湿阻络,需要通过化痰祛湿、通络活血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半夏、陈皮、赤芍等,同时可以配合推拿疗法,如捏脊、揉腰等。
四、热毒内蕴型热毒内蕴型是中风病的一种较为复杂的类型。
患者多为年轻人,常见症状有口渴、烦躁、舌红、脉象数等。
辨证特点是热毒内蕴,需要通过清热解毒、凉血散结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连翘、金银花、丹参等,同时可以配合艾灸疗法,如艾炷、艾条等。
五、肝肾阴亏型肝肾阴亏型是中风病的一种特殊类型。
患者多为久病体弱、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常见症状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
辨证特点是肝肾阴亏,需要通过滋阴养血、益肾安神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首乌藤、熟地、酸枣仁等,同时可以配合推拿疗法,如按揉太冲穴、涌泉穴等。
中风病的辨证分型是中医内科治疗中风病的重要依据,不同的辨证分型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医辨证分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患者的辨证类型也可能存在变化,所以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调整。
中风病中医辨证护理常规
中风中医辨证护理常规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壅塞,瘀血内阻。
常见的病因有忧思愤怒,饮酒无度,或恣食肥甘,纵欲劳累,或起居不慎等。
中风有和中脏腑之分。
一、护理常规【临床表现】一、中经络:平素眩晕、头痛,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手足拘挛,苔薄白,脉弦滑。
二、中脏腑:突然昏迷,昏迷不醒,牙关紧闭,两手紧握,面赤气粗,舌红,苔黄,脉滑数。
【临证护理】一、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二、元气衰败者,突然出现昏仆、昏迷不醒、目合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时,遵医嘱艾灸等救治。
3、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虚者加艾灸,必要时遵医嘱行留置导尿。
便秘者,遵医嘱给予通便中药内服。
4、半身不遂的病人,应避免患肢受压变形,应维持肢体的功能位置。
五、中风患者语言不利,行动不方便,生活不能自理,护士要给予开导,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饮食护理】一、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二、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以维持营养。
【用药护理】一、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二、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转变。
3、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刻,神志清醒后当即报告医师。
4、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转变,避免头晕,注意安全。
【情志护理】一、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
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二、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眷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踊跃医治。
【并发症护理】一、肺部感染脑部病报可能致使肺和呼吸道血管功能紊乱,肺淤血;较长时刻不翻身,会致使肺部份泌物坠积;和呕吐物误吸入气管等,都会促使发生。
应增强护理,如每3-4小时轻轻变更病人的体位并轻拍背部,使肺部份泌物不至于长期积贮,并使它容易排出。
喂食时要特别小心,尽可能避免发生。
二、褥疮由于瘫痪肢体活动受限,骨头隆起部位容易受压,局部皮肤血液循环与营养障碍,故容易发生褥疮,好发部位在腰背部、能尾部、股骨大转子、、足跟处。
中风病的中医辩证治疗
辨证论治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 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 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脉弦滑而大。 治法:通腑化痰。 方药:大承气汤加味。
辨证论治
气虚血瘀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言语謇涩或不语, 偏身麻木,面色觥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便溏,手 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 弦。 治法:益气活血,扶正祛邪。 方药:补阳还五汤。
结语
中风病属危急重病,临床极为常见。其病因以积损正衰为 主,病位在脑,常涉及心、肝、肾、脾,其病机多由气血 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按脑髓神机受 损的程度与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论 其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 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治疗方 面,结合病类(中经络、中脏腑的不同)、病期(急性期、 恢复期、后遗症期的不同)及证候特点,而采用活血化瘀、 化痰通络、平肝熄风、清化痰热、通腑化痰、益气活血、 育阴熄风、醒神开窍、回阳固脱等法。中风病的治疗,宜 采用综合疗法,注意康复训练。本病在未发之前,如有中 风先兆,必须积极防治。
辨证论治
肝阳上亢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 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 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 数。 治法:滋养肝肾,潜阳熄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
辨证论治
『中腑脏』 ·痰热内闭清窍(阳闭) 症状:起病骤急,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鼻鼾痰鸣, 肢体强痉拘急,项背身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 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干腻,脉 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羚角钩藤汤配合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源自常用育阴熄风、益气活血等法。一
中风病中医症候量表
中风-中经络
2阴虚阳亢
3痰瘀阻络
4气虚血瘀
中脏腑
1痰热闭窍:卒然剧烈头痛,眩晕,呕吐,肢体瘫痪,震颤或抽搐,烦躁不安,面赤身热,舌红,舌体震颤,苔黄腻,脉弦滑而数或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两手握拳,牙关紧闭,大小便闭,面赤气粗,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数。
2痰浊蒙窍: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
3颅脑水瘀:以神明失主、九窍失司、言语错乱为主要临床表现,舌质暗,舌下脉络迂曲,或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弦滑。
4阳气欲脱:中风之后,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头面及胸汗出如珠,气微息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浮大无根。
中医内科中风病教材的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内科中风病教材的中医辨证分型
在中医内科学中,中风(脑卒中)是一个重要的疾病类别,具有不同的中医辨证分型。
以下是中医内科中风病教材中常见的中医辨证分型:
1.中风证分型一:痰瘀阻络型主要特征:痰湿内蕴,瘀血阻
络,症状表现为昏迷、口眼歪斜、肢体麻木、舌质黄腻或
紫暗、脉象涩。
2.中风证分型二:气血两虚型主要特征:气虚血瘀,症状表
现为气短、乏力、面色苍白、舌质淡白、脉象细弱或涩。
3.中风证分型三:痰瘀互结型主要特征:痰湿和瘀血相互作
用,症状表现为昏迷、舌质紫暗或暗红有瘀斑、脉象涩或
弦。
4.中风证分型四:实火郁热型主要特征:实热郁结,症状表
现为高热、烦躁不安、痰黄、舌苔黄腻或黄干、脉象数。
5.中风证分型五:肝肾亏虚型主要特征:肝肾精亏,症状表
现为头晕、健忘、耳鸣、腰膝酸软、舌质淡红或无苔、脉
象细弱。
需要指出的是,中医辨证分型有很多细分和个体差异,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和患者的个体特点进行辨证施治。
因此,对于中风病的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案,仍需由专业中医医师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中风的中医护理辨证施护方法
中风的中医护理辨证施护方法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意外,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中医护理中注重辨证施护,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疗效最佳的效果。
1. 辨证施护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主要与气血运行障碍有关。
常见的辨证分为风证、痰瘀证、气血虚证三种类型。
例如,中风病变较轻者多为风痰证;病变较重者多为气血虚证。
2. 风证的中医护理方法:风证主要为突发症状,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不明、口眼歪斜等。
治疗时可采用疏风祛湿、活血化瘀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艾灸等。
3. 痰瘀证的中医护理方法:痰瘀证主要表现为肢体沉重、舌苔厚腻、言语不清等。
治疗时可采用祛痰化瘀、行气活血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温针灸、拔罐、刮痧等。
4. 气血虚证的中医护理方法:气血虚证主要表现为精神疲乏、肢体无力等。
治疗时可采用补气养血、温阳活血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气功、按摩等。
5. 配合物理治疗的中医护理方法:中风患者常常伴有肢体功能障碍,需要进行物理治疗。
可以采用针灸、推拿、艾灸等方法,促进神经恢复、肌肉活动。
6. 辨证施护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护理时,需要有专业医师的指导和监督。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同时坚持传统中医理疗方法,如中药调理、食疗等。
总结起来,中风的中医护理方法主要注重辨证施护,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体质特点进行治疗。
不同证候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常用的包括针灸、推拿、艾灸、气功、按摩等。
同时,配合物理治疗,促进神经恢复、肌肉活动。
在进行中医护理时,需要有专业医师的指导和监督,患者应注意休息和坚持传统中医理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梅花针:叩打三阳 经、夹脊穴。 4.耳针:选脑、皮质 下、肝、三焦 5.推拿、按摩及功能 锻炼。
小结
1.急性期的治疗 对中经络者,应早期应用针灸治疗,尤其时 对于脑血栓形成,疗效明显。缺血性中风患 者,若没有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 都可以针刺治疗。对于脑出血患者,需等血 压稳定、不再出血时行针刺治疗,为避免引 起病人精神紧张,一般在发病2~3周后针刺 治疗。
5.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配合 在治疗局部病症时要兼顾条理全身的气血。 6.针灸瘫侧与健侧问题 一般治疗患侧,在全身症状重或病程较久时配 合健侧一起使用。有人主张在偏瘫早期采用补 健侧,泻患侧的方法。 7.多取阳经穴 以阳经的穴位为主治疗。
8.适当配合阴经穴 对于防止上肢屈曲、手指挛缩、下肢内收、足 内翻疗效明显。 9.用透刺法,提高疗效 如肩髃透极泉,曲池透少海,合谷透劳宫,足 三里透上巨虚等。 10.多种针法配合使用 体针、头针、耳针、眼针等综合使用。
目的要求
1.掌握中风的中医辨证。 2.熟悉中风的定义、病因病机。 3.了解中风及相应的现代医学病名。
【概述】
中风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 (神志障碍) 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 碍)为主症的疾病。 又称“卒中”、“大厥”、“簿厥” “偏枯”、“半身不遂”。
西医相关病证
蛛网 膜下腔 出血
脑血管意外
2.恢复期的治疗 越早使用针灸治疗疗效越好,病程达到半年 以上者疗效较差。同时要配合肢体及语言功 能的锻炼,以恢复大脑的功能。 3.积极治疗次要症状 如头痛、头晕、呕吐、烦躁、抽搐、呃逆、 舌强、舌歪、舌卷二便失禁或不通等,对于 及时预防、及时个体化治疗具有深远的意义。
4.脑中风的危险因素 包括年龄、遗传、高血压、低血压、心脏病、 心律失常、眼底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脂血 症、吸烟、饮酒、肥胖、口服避孕药,饮食 因素如高盐、多肉、高动物油饮食,饮浓咖 啡浓茶、体力活动过量等,均被认为是脑卒 中的危险因素。应注意预防。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1)中经络 治则:调神通络、行气活血。 处方:水沟或百会、内关—
醒脑开窍, 调神导气
极泉、尺泽 疏通经络,宣导气血 委中、足三里 滋补肝肾 三阴交—
内关
加减:
肝阳暴亢: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丰隆、合谷 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足三里、气海、血海 阴虚风动:太溪、风池
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 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 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 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 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 3.元气败脱证:昏语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 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鉴别
1.中经络 无神志改变,仅口角歪斜, 言语不利,半身不遂 (病位浅、病情轻) 2.中脏腑 神志不清,歪僻不遂, 常有先兆(病位深、病情重)
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 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 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 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 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 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 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 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 ,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 ,有齿痕,脉沉细。 5.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 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 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上肢不遂: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 口角涡斜:地仓、颊车 头晕:风池、完骨、天柱 足内翻:丘墟透照海 便秘:水道、归来、丰隆、支沟 复视:风池、天柱、睛明、球后 尿失禁、尿潴留:中极、曲骨、关元
操作:
百会、内关:捻转泻法; 水沟:雀啄法 三阴交、足三里:提插补法 极泉:提插泻法,上肢麻胀或抽动 尺泽、委中:提插泻法 余穴用补虚泻实法
2.其它疗法
1.头针: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
(运动区、言语区、感觉区、足运感区、)颞三 针、”CT” 定位围针。
2.水针:选取四肢穴位2—4穴,采用灯盏花注射 液或复方当归注射液2─4毫升,每穴注射l毫 升,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停7— 10天,继续第二疗程。本法适用于半身不遂证。
思考题
1.哪些人容易发生中风? 2.中风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3.如何鉴别中风之中经络与中脏腑?
(2)中脏腑
治则:闭证-开窍启闭,脱证-回阳固脱 处方:以督脉穴为主。 水沟 素髎 醒脑开窍,调神导气 百会 内关——调理心气,促进气血运行
加减:
闭证:十宣、合谷、太冲—开窍启闭~只针不灸 脱证:关元、气海、神阙—回阳固脱~重用灸法 呼衰:气舍—益宗气调呼气
操作:内关-捻转泻法
关元、气海-用大艾柱灸之。 神阙-隔盐灸 十宣-三棱针点刺放血 合谷、太冲-泻法
目前现状
每12秒就会有一个中国人患上中风,每 21秒就会有一个中国人因中风死亡。 中风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致死疾病和第一 大致残疾病。
【病因病机】
病因包括情志失调、精气亏虚、饮食不洁, 导致内脏功能的失调,而形成了风火痰瘀等 内在的病理因素,遇到诱因就可以发病。 风 阴阳失调 中经络 火 +诱因―――――卒中 痰 气血逆乱 中脏腑 瘀
心 火 暴 盛 内风动越
迫血上涌
嗜食肥甘 厚腻
脾 失 健 运
引动肝风, 夹痰上扰
聚湿成痰, 痰郁化热
阴血暗耗
气虚血瘀
劳 累 过 度
气虚生痰
虚阳化风扰动
气血错乱
肝 肾 阴 虚
阳亢风动
【临床表现】
突然意识障碍或无意识障碍、半身不 遂为主症。 特点: 1.本虚标实。 本--肝肾不足,气血衰少 标--风火相煽,痰湿壅盛,气血错乱 2.病位有深浅、轻重、缓急之别。 3.临床分两大类:中经络、中脏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