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献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珍贵文献几乎遭到灭顶之灾。当时在使馆的 英国人普南特·威尔《庚子使馆被围记》1900年6 月24日记云:“昨日有一放火者,伏行如猫, 用其灵巧之手术,将火种抛人翰林院。只一点 中间,众公使居住之英使馆顿陷于危险之域。” 威尔当时就在英国使馆中,他说:“翰林院者, 乃中国十八省之牛津、剑桥、海德堡、巴黎也, 中国读书人最崇敬者厥维翰林。院中排积成行, 皆前人苦心之文字,均手抄本,凡数千万卷。 所有著作为累代之传贻,不悉其年。又有未上 漆之木架Baidu Nhomakorabea一望无尽,皆堆置刻字之木 板。……在枪声极猛之中,以火具抛人,人尚 未知,而此神圣之地已烟焰上腾矣。……
11.乾隆禁毁。清乾隆征求全国遗书,纂修 《四库全书》,同时也对图书进行了一次大清 查,当时因政治原因列为禁书(包括全毁、抽毁) 的“据《禁书总目》、《掌故丛编》、《文献 丛编》、《办理四库全书档案》诸书考之,在 于销毁之列者,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部以 上”(孙殿起《清代禁书知见录序》)。另外,清 代康熙、雍正时亦有禁书,据王彬主编《清代 禁书总述》(1999年中国书店出版),清代禁书有 三千二百三十六种,数量接近《四库全书》。 近人邓实日:“昔者之毁,乃官府之所藏,而 山岩屋壁尚有存者。今之毁,并毁及民间,而 比户诛求,其所留遗者亦仅矣!”(《国粹丛书》 第二集)
12.嘉庆宫火。嘉庆二年乾清官火,昭仁殿 在其东侧,同时被焚,天禄琳琅四百余种宋元 抄校善本荡然无存。 13.太平天国起义。咸丰、同治间洪、杨起 义,江、浙文化发达区被祸尤烈。扬州文汇阁、 镇江文宗阁《四库全书》均被焚,片纸不留。 文澜阁被推倒,《四库全书》流入市肆,百姓 用来包装物品,幸丁申、丁丙兄弟抢救,未遭 全毁。经太平天国起义,东南各省新旧文献大 都被毁,以至在太平军被镇压后,市面上几乎 买不到书,社会上无书可读。研究版本学的人 一般都知道,康、雍、乾、嘉四朝刻书往往不 难得,而道、咸两朝刻书往往印本稀见,反
5.侯景之乱与梁元帝焚书。南朝以梁代藏书最盛。 梁武帝末,发生侯景之乱。北方降将侯景,被梁 武帝封为河南王,次年(太清二年)叛乱,攻破建 康。太清三年攻下台城(宫城),武帝愤恨而死。 《太平御览》卷六百十九引《三国典略》:“初 侯景来,既送东宫妓女,尚有数百人,景乃分给 军士。夜于宫中置酒奏乐,忽闻火起,众遂惊散, 东宫图籍数百厨,焚之皆尽。”《隋书·经籍志》: “元帝克平侯景,收文德之书及公私经籍,归于 江陵,大凡七万余卷。周师入郢,咸自焚之。” 《太平御览》卷六百十九又引《三国典略》: “周师陷江陵,梁王知事不济,入东阁竹殿,命 舍人高善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欲自投火与 之俱灭,
酷的阶段,这几本唱本也被家人偷偷拿来烧锅 了。我的伯父把我家家谱藏在屋梁上,后来全 家都劝他:“一旦被搜出来,你能受得了吗?” 还是自己偷偷烧了。经此洗劫,民间藏书受到 根本摧残,存者稀如星凤”。(杜泽逊《文献 学概要》2008年,中华书局,第68-69页)
第二节 文献散亡的原因 从汉哀帝时(BC6—1年)刘歆编定第一部图书 目录——《七略》以后,我国图书才有统计数字。 后汉班固,便根据它修《汉书·艺文志》,虽颇 有增损出入,但相差还不很远。到梁代普通四年 (AD523年),阮孝绪编定《七录》的时候,相去 不过五百年,而汉代保存的书籍,已经散亡得十 分惊人了。阮孝绪《七录序目》(见《广弘明集》 卷三)后附载《古今书最》说过: “《七略》书38种,603家,13219卷。572家 亡,31家存。《汉书·艺文志》书38种,596家, 13369卷。552家亡,44家存。”
宫人引衣,遂及火灭尽。并以宝剑斫柱令折,叹 日:文武之道,今夜穷矣。”隋牛弘把以上五次 重大图书损失称为“五厄”。 6.隋末唐初。隋朝藏书极富,西京长安、东 京洛阳均富藏书。西京嘉则殿书三十七万卷,去 重复有三万七千余卷,为唐朝继承。东都洛阳藏 书所谓“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 轴,于东都观文殿东西厢构屋以贮之”者,《隋 书·经籍志》云:“大唐武德五年克平伪郑(王世 充),尽收其图书及古迹焉,命司农少卿宋遵贵载 之以船,溯河西上,将至京师,行经砥柱,多被 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
中国文献学
吕梁学院
第二章 中国文献的散亡
第一节 时代动乱与文献的散亡 第二节 中国文献散亡的原因 第三节 无形的摧毁
第一节 时代动乱与文献的散亡 在我国历史上,文献的聚集总是与散佚相 始终。我国历代产生的文献无法计数,其中有 不少文献是被自然淘汰的,这很可以理解,不 能认为是不正常的。但是,天灾人祸造成的意 外损失确也接连不断,难以缕述,这里举十数 次重大文献损失,以见其梗概。 1.秦始皇焚书。始皇三十四年,博士淳于 越主张效法古制,分封诸侯,认为“事不师古 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李斯坚决反对,李 斯建议:“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 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
无价之文字亦多被焚,龙式之池及井中均书函 狼藉,为人所抛弃。……有绸面华丽之书,皆 手订者。又有善书人所书之字,皆被人随意搬 移。其在使馆中研究中国文学者,见宝贵之书 如此之多,皆在平时所决不能见者,心不能忍, 皆欲拣选抱归,自火光中觅一路抱之而奔。但 路已为水手所阻,奉有严令,不许劫掠书籍, 盖此等书籍有与黄金等价者。然有数人仍阴窃 之。将来中国遗失之文字或在欧洲出现,亦一 异事也。”据此,放火者为清军或义和团,此 时八国联军尚未人京。过去认为翰林院毁于八 国联军,《永乐大典》毁于八国联军,是不合 史实的。又6月25日记:“英馆之北,今已有
大多被没收,许多被烧掉或送造纸厂化成纸浆, 这样的事情到处都是,数不胜数。“小时候我 在农村,我的家乡是个文化村,不少人家有书, “文革”中全都抄到大队(当时一个村叫一个大 队),堆放在小学,我父亲是小学教师,据我父 亲回忆,当时书堆到屋梁(小学是地主家的大房 子,屋梁很高),小学派两三位老师从中挑书, 他们不敢多挑,仅挑出《辞源》、《辞海》、 《资治通鉴》等书,其余全部装成三大马车送 到了县造纸厂,化为纸浆。其中最珍贵的不是 四书五经,而是许多小说和鼓书唱本。鼓书唱 本流传不多,是俗文学的宝贵资料。我的姑姑 偷偷留了几本唱本,后来形势发展到残
“涵芬楼”。其藏书量居当时全国公共图书馆之 首,宋元善本、名家抄校本及全国府州县志均收 藏较多,富有盛名。日本飞机轰炸之后,继以纵 火,必欲毁之而后快,其用心不言而喻。先是, 1924年为避战祸,张元济曾取出善本古籍五百余 种寄存于租界金城银行保险库内,从而使这部分 古籍珍本幸免于难,后来忍痛将这部分善本编为 《涵芬楼烬余书录》,成为永久的纪念。日本侵 华战争对中国图书文献的破坏,从东方图书馆被 毁可以见其一斑。 17.“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间,中国 处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阶段,无数文物文 献被毁,其中家谱被毁尤多。民间藏书及字画,
对后人了解篡改情况十分有价值。而“四库存 目”之书根本没有收入《四库全书》,就更有 价值,其中孤本无法计算,所以在近年辑印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时,有一两千种书查无 下落。可见翰林院的惨遭兵火破坏,是我国历 史上文献的重大损失,这一损失的严重性,人 们还没有充分估计到。 16.日本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 国,对我国的图书文物进行了疯狂的掠夺与破 坏,所造成的损失不可胜计。清华大学古籍书 库里头有一架子因火烧而严重受损的书,那是 抗日战争中在重庆被日本飞机轰炸的烬余之物。 这批书近已得到修补重装。我们学习古籍目录
人驻守……此处毁坏荒凉之状,俨如坟院。” 按,英馆之北即翰林院,其被毁之情状,可堪 回首! 翰林院中存放的国宝级文献首先是《永乐大 典》,此外还有许许多多各种文献档案。那 “排积成行”、“一望无尽”的图书,包括数 以万计的《四库全书》底本和《四库全书》未 收的“四库存目”书原本,这些乾隆时从全国 征集来的图书,在《四库全书》修完后,并未 发还原藏书家,而是存放在翰林院中。这些书 是普通装潢。威尔所强调的“绸面华丽之书” 指的当是《永乐大典》。其余则大都是四库进 呈本。由于《四库全书》曾对原本进行了大量 篡改,所以其底本
倒被视为善本,原因是太平天国时书版大都被毁。 张秀民《中国印刷史》:“太平天国起义,南方 战火连年,扬州文汇阁及镇江金山文宗阁《四库 全书》全毁,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亦不全, 其他民间藏书损失尤巨,一般士子缺乏读本。” 14.英法联军纵火圆明园。在东南各省太平 天国起义的同时,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陷 北京,在抢劫之后,放火焚烧圆明园。文源阁 《四库全书》及味腴书屋《四库全书荟要》等毁 于一旦。京城其他图书损失尚无法计算。 15.庚子事变。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清军 及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各国使馆,使翰林院遭到 严重破坏。存放在翰林院的 《永乐大典》
7.安史之乱。《旧唐书·经籍志序》:“自 后毋焸又略为四十卷,名为《古今书录》,大 凡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卷。禄山之乱,两都覆 没,乾元旧籍,亡散殆尽。” 8.黄巢起义。《旧唐书·经籍志》:“开成 初,四部书至五万六千四百七十六卷。及广明 初,黄巢干纪,再陷两京,宫庙寺署,焚荡殆 尽,曩时遗籍尺简无存。” 9.靖康之难。北宋末靖康元年(1126)金军攻 破汴京(开封),次年四月掳徽、钦二帝及宗室后 妃数千人及各教坊乐工、技艺工匠,携法驾、 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 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北去,汴京公私积蓄为
版本,会读到张元济先生的《涵芬楼烬余书录》。 1932年1月28日晚,日军进攻上海闸北,我国十 九路军奋力抵抗,这便是“一·二八事变”。1月 29日清晨日军飞机轰炸商务印书馆,商务总管理 处,第一、二、三、四印刷厂和纸库、书库、尚 公小学以及东方图书馆中弹起火。2月1日日本浪 人再次闯入东方图书馆,放火将日军飞机轰炸时 未毁之图籍全部烧毁,馆中珍本古籍及其他中外 图书四十六万余册化为纸灰,随着炮火硝烟,飘 满上海天空(参张树年主编《张元济年谱》)。涵 芬楼原是商务印书馆资料室,1924年扩建为东方 图书馆,地点在上海宝山路西商务总厂对面,为 五层大楼。其中第三层为善本书室,仍名
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 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 卜筮、种树之书。”制日:“可。”(《史记·秦 始皇本纪》) 2.西汉末年战乱。《后汉书·儒林传》: “昔王莽、更始之际,天下散乱,礼乐分崩, 典文残落。”《隋书·牛弘传·请开献书之路表》: “及王莽之末,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 烬。”又《隋书·经籍志》谓《七略》所载“大 凡三万三千九十卷,王莽之末,又被焚烧”。 3.东汉末年战乱。《后汉书·儒林传》: “及董卓移都之际,吏民扰乱,自辟雍、东观、
之一空。《宋史·艺文志》:“迨夫靖康之难,而 宣和、馆阁之储,荡然靡遗。”这些书被掠到北方 后,传下来的极少,以宋版书而论,北宋刻本传世 绝少,就是一个证据。 10.李自成起义。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二 十六《黄氏千顷斋藏书记》:“……岁积代累二百 有余载,一旦突遭焚如,销沉于闯贼之一炬,内阁 之书尽矣。(按:此内阁当指明文渊阁,张萱尝编 《内阁书目》。)而内府秘殿之藏如故也。煨烬之 余,继以狼藉,举凡珠囊玉笈、丹书绿字,绨几之 横陈、乙夜之进御者,用以汗牛马,制骆驼,蹈泥 沙,藉粪土,求其化为飞尘,荡为烈焰而不可得。 自丧乱以来,载籍之厄,未之有也。”
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典策文章,竞 共剖散,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 为滕囊。及王允所收而西者,裁七十余乘,道 路艰远,复弃其半矣。后长安之乱,一时焚 荡,莫不泯尽焉。”回顾光武帝初迁洛阳,载 经牒秘书二千余车,能无兴衰之慨! 4.西晋末年惠怀之乱。梁阮孝绪《七录序》: “晋领秘书监荀勖因魏《中经》更著《新簿》, 虽分为十有余卷,而总以四部别之。(《隋志》: “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惠怀 之乱,其书略尽。江左草创,十不一存。” 《隋书·经籍志序》:“惠怀之乱,京华荡覆, 渠阁文籍,靡有孑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