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微课设计

合集下载

《雨巷》优秀教案

《雨巷》优秀教案

《雨巷》优秀教案《雨巷》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戴望舒诗歌的音韵美。

2、品味意象,体悟诗歌朦胧幽婉的意境美。

3、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教学重点】分析理解诗中“姑娘”、“我”等意象,及其象征意味。

【教学难点】对作品中“姑娘”含义的解读及作者身上体现的执著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北方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江南的小巷悠长而又寂寥走过雪月风花,走过杏花春雨,走过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

有过梦,有过泪花,更有着怒放的红芍药。

江南的小巷是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来体味江南巷之美,诗之美。

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诵全诗,正音:彷徨(páng huáng) 彳亍(chì chù) 颓圮(tuí pǐ) 寂寥(jì liáo) 惆怅(chóu chàng)2、现在请大家再放声朗诵一下这首诗歌,请注意感情和节奏的把握。

3、提问: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幽怨、低沉。

教师总结: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

4、再请一位学生读首诗。

5、朗读指导:现在请大家欣赏一下全诗的朗读,也随着朗读来看一看怎样的江南雨巷。

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语速。

(课件播放配乐朗诵)三、赏美品美1、品读意象,体意境之美:(过渡)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

大家想一想,当你沉浸在忧伤之中时,是否想过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它的忧伤之美?⑴ 请再放开声音朗读,边读边思考。

有想法和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⑵ 学生自由发言:点拨: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白色或紫色,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所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2024年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精选5篇

2024年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精选5篇

2024年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章节为《中国现代诗歌》。

详细内容为戴望舒的《雨巷》。

通过对该诗的深度解读,让学生了解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雨巷》的象征主义手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学会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个人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分析诗歌中的象征主义手法,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重点:《雨巷》的意象解读,以及对诗歌的整体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雨巷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雨巷的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雨巷》。

2.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3. 诗意解读: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的雨巷”等,理解象征主义手法。

4. 例题讲解:以诗歌中的一句为例,详细讲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诗歌中的其他意象,并进行小组讨论。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雨巷中的孤独与期待,分享自己的感悟。

7.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运用象征手法,创作一首以“雨巷”为主题的现代诗歌。

六、板书设计1. 主题:《雨巷》2. 意象:油纸伞、雨巷、孤独、期待3. 象征主义手法:象征、隐喻、暗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以“雨巷”为题材,创作一首现代诗歌。

2. 答案示例:雨巷独自行走在雨巷,油纸伞下,岁月悠长。

青石板路,苔痕斑斑,诉说着,无尽的思念。

梦中的她,似曾相识,微笑着,消失在雨巷。

孤独的脚步,踏过岁月,寻找那,失去的时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象征主义手法,诗歌创作环节是否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戴望舒《雨巷》教案5篇

戴望舒《雨巷》教案5篇

戴望舒《雨巷》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戴望舒的经典诗作《雨巷》,出自教材第三章《现代诗歌的鉴赏》。

内容包括对《雨巷》的深入解读,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韵律等方面,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雨巷》的基本内容、情感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提高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雨巷》的意象、情感、韵律特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雨巷》诗歌、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雨巷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雨巷的氛围,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诗歌朗读:让学生齐读《雨巷》,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内容解析:详细讲解《雨巷》的背景、意象、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4. 例题讲解:分析《雨巷》中的关键句子,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的雨巷”,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教材中的其他现代诗歌,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鉴赏。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韵律特点,分享各自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雨巷》2. 板书内容:诗歌背景意象分析情感解读韵律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取一首现代诗歌,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鉴赏,并写一篇鉴赏文章。

示例答案:我选择了一首名为《夜》的现代诗歌进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神秘,通过对比白天的喧嚣,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2. 答案要求:内容完整,观点明确,不少于6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现代诗歌鉴赏的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的现代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组织诗歌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象的分析。

雨巷微课教案

雨巷微课教案

雨巷微课教案教案标题:《雨巷微课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雨巷》这首诗,并能够理解其中的内容和寄托;2.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和韵律感;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能在欣赏诗歌作品时感受到美的力量。

教学重点:1. 掌握《雨巷》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2. 学会正确朗读诗歌,准确把握其韵律和节奏。

教学准备:1. 电脑、投影仪等;2. 课文《雨巷》的诗歌文字内容;3. 课件《雨巷》的相关图片;4. 音频素材或老师自己的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播放一段与雨有关的自然景观音频,并与学生一起观察其中的变化和意象。

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你们有没有听过一首关于雨的诗歌?二、学习诗歌内容(15分钟)1.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读课文《雨巷》,并感受其中的意境。

2. 用简单的语言解释诗句中的意思,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 跟读课文,注意把握每句的语调、节奏和韵律。

三、欣赏诗歌表演(15分钟)1. 教师播放自己录制的或是其他优秀演员的《雨巷》朗读音频。

2. 让学生倾听,并观察朗读者的表情、气息控制和语调变化等。

3.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学生进行模仿表演朗读。

四、理解诗歌寄托(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雨巷》中的寄托,比如雨巷象征了什么等。

2. 与学生一起讨论雨巷所带来的思考和感受,引导他们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与学生一起回顾《雨巷》的内容与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 鼓励学生进一步尝试背诵《雨巷》,并在朗读中诠释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提供其他与雨有关的诗歌作品以供学生拓展学习或欣赏。

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听、说、读的方式全面了解《雨巷》这首诗歌。

他们能够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寄托,并能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同时,通过课堂的互动和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增加对诗歌的审美情趣和表演能力。

《雨巷》教案模板六篇

《雨巷》教案模板六篇

《雨巷》教案《雨巷》教案模板六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雨巷》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雨巷》教案篇1【学情剖析】关于现代诗篇,高一重生并不生疏,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现已触摸过,朗诵上有有必要的语感,但在读出情感、品尝意象、领会诗情等赏识实践上仍有欠缺。

特性是对《雨巷》这种标志主义诗篇,他们是第一次触摸,怎么引导他们在情感形象的详细描绘中了解其标志优点,怎么引导他们凭借幻想入情入境,领会诗人情感,与之共识,是课堂教育中需予以重视的问题。

【教育方针】1.常识与潜力:吟诵诗篇,引导学生在情感形象的详细描绘中了解其标志优点,凭借幻想入情入境,领会诗人情感。

2.进程与方法:在练习朗诵和揣摩诗句的活动中培育学生阅览赏识诗篇的潜力。

3.情爱心情与价值观:感触诗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逐步养成良好的审美情味。

【教育难点要点】难点:感悟“丁香姑娘”、“雨巷”终究有何喻指或标志优点。

要点:练习朗诵,揣摩词句,感触诗中形象和情感。

【教育课时】2课时。

【教育进程】一、眺望雨巷煽情激趣1、导入语:在细雨如丝的江南,一条悠长寂寥的冷巷里,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相同的姑娘静默地彳亍而行……这秀美的画面,就出此时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中,这天咱们就随戴望舒一齐走进这《雨巷》。

2、作家著作: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有名诗人。

1925年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端遭到法国标志派的影响。

1928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造现代诗篇,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祸的岁月》。

前期的诗篇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的气味较重,因受西方标志派的影响,意想模糊,含蓄。

后期诗篇体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激烈爱情和完美未来的火热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精选5篇

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精选5篇

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戴望舒的《雨巷》,主要针对教材中现代诗歌欣赏的章节进行详细讲解。

内容包括:对《雨巷》的背景了解、词句分析、意境把握、情感体验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戴望舒及其创作背景,理解《雨巷》的主题思想。

2. 通过对词句的细致分析,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雨巷》意境的把握,以及对诗歌情感的体验。

教学重点:对诗歌词句的赏析,以及对现代诗歌欣赏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雨巷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雨巷的想象,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戴望舒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做铺垫。

3. 诗歌朗读: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词句分析:对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进行详细解读,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等。

5. 意境把握:引导学生描绘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在雨巷中的孤独与期待。

6.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中情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

7. 例题讲解:以一首与《雨巷》意境相近的现代诗歌为例,指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欣赏。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并欣赏一首现代诗歌。

六、板书设计1. 《雨巷》2. 内容:(1)戴望舒(2)词句分析:撑着油纸伞、悠长、寂寥(3)意境:雨巷、孤独、期待(4)情感:忧郁、哀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以“雨巷”为题,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心中的雨巷。

(2)分析并欣赏一首现代诗歌,不少于300字。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现代诗歌,提高自己的诗歌欣赏能力。

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优秀10篇

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优秀10篇

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优秀10篇雨巷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2,了解“自由诗体”的特点。

3,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难点: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好处。

时间:一个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的回顾五四运动以前的诗,多表现诗人对民族苦难的忧伤和心中疾愤,格调哀婉低沉;五四运动以后的诗,爱国主义成为中心主题,诗风变得雄浑豪放。

《女神》(郭沫若新诗的代表作)表现出对旧社会彻底的叛道精神,对未来布满殷切期盼,以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和奔放豪迈的自由诗体为新诗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设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

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貌的呢?(同学们自由发言)这天就让我们随着戴望舒一齐走进这条《雨巷》(板书)三:新课讲解1,作家作品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有名诗人。

1925年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1928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诗歌,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早期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的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想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完美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戴望舒还是新月派(1923年成立)的代表,创立人不满足于新诗的只有浪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2,《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修改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十分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必修一《雨巷》教学设计5篇

必修一《雨巷》教学设计5篇

必修一《雨巷》教学设计5篇必修一《雨巷》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家作品教学重难点: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设想:《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在此境地中,描写了抒情主人公“我”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具有时代特点的心路历程。

这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更深刻地融入诗歌的意境。

教学中,打破“先介绍作者、背景,再了解作品”的传统方式,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赏析诗中的三个重要意象,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再结合诗人经历、时代背景,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至于本诗的语言特点,将作为背诵的要求留待下节课品味。

教学准备:多媒体,朗诵片段,雨巷、丁香花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投影几首新诗《偶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爱这土地》、《雨巷》)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是中国的新诗,提起新诗,我们不能不提这样的一些作者,徐志摩、海子、艾青、戴望舒,当然还有很多诗人,这些诗人就像明星一样的璀璨夺目,他们的诗作到今天读来都让我们觉得意韵悠长。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戴望舒的《雨巷》。

说起戴望舒,人们就会把他和雨巷联系在一起,的确,因为写了《雨巷》,当时年仅22岁的戴望舒就被冠以“雨巷诗人”的美誉。

二、朗读诗歌1、学生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思考]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参考答案]忧愁的、哀伤的(意思相近即可)[分析]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哀伤。

因此,我们应读得低沉一点,感伤一点。

[思考]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参考答案]低沉的,感伤的2、指定一学生再次朗读[诵读指导]感情基调把握准确,要知道忧伤并不等于无力,不能让人觉得软绵绵的,要从内心体会。

《雨巷》教学设计(通用20篇)

《雨巷》教学设计(通用20篇)

《雨巷》教学设计《雨巷》教学设计(通用2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雨巷》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雨巷》教学设计篇1【教学重点】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诗歌重在朗读,体会情感,有感情的朗读也被称为“美读”。

本课旨在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中的情感,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抓住情感基调,探究诗歌的内涵及艺术特色,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诗无达诂。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上课前发一张草稿纸给学生,让学生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以及疑问,在课堂上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留待下节课或者课后探讨。

一、导入课文1、自由诵读。

2、再读一遍(可默读可有感情的读出声来),边读边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直觉感受,原初体验。

读一篇文章会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和精神上的影响,请2~3名同学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教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整体感受。

3、尝试性“美读”,揣摩朗读技巧:学习诗歌的重要途径就是“美读”,读出感情来,读出技巧,读出美感来。

⑴ 请一位同学示范朗读;(教师和学生评点)⑵ 听录音范读;(提示学生看有没有新的感受,记在纸上)⑶ 学生再读。

(可齐读,尽量模仿范读的节奏和技巧,体会感情)二、进入诗歌1、探究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我们前面学了几首诗歌,做题也见过很多诗歌鉴赏的题型,你是怎样阅读鉴赏一首诗歌的?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可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通过代表交流,教师做适当的补充。

教师应着重引导而不是讲解,并且善于激发学生的疑问。

为避免场面失控或者意外情况发生,影响课堂气氛或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准备好以下素材备用。

《雨巷》教学教案(精选12篇)

《雨巷》教学教案(精选12篇)

《雨巷》教学教案(精选12篇)《雨巷》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我们昨天就已经学习了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

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感。

二、诵读、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①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就请大家一起带着感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

②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忧愁的,哀伤的)③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低沉的,感伤的)④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生表示赞同),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

2、请一位学生单独朗读。

①那么谁愿意来给我们大家朗读一下呢?②表扬一下。

节奏把握得较好,能体现感伤忧愁的感情基调。

3、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着意表现诗歌的这种凄美、感伤的基调?①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凄清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②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③在描写雨巷时,用了颓坦寂寥两个词,描绘了一幅寂寞、凄清的雨巷图三、简介创作背景,作者生平1、大家读了一遍,便有了这么多的感觉。

的确,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

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失落、惆怅的情感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明确: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

主要有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与1929年出版)、《望舒草》等。

戴望舒《雨巷》优秀优质教案(精选5篇

戴望舒《雨巷》优秀优质教案(精选5篇

戴望舒《雨巷》优秀优质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现代诗人戴望舒经典诗作《雨巷》。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三章《诗歌抒情色彩》中第一节“诗与情感”,通过分析《雨巷》意象、语言和节奏,体会诗人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雨巷》抒情手法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体验诗人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雨巷》中意象和抒情手法。

重点:体会诗人情感,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雨巷照片,让学生谈谈对雨巷印象,引发学生对本课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雨巷》,感受诗歌节奏和韵律。

3. 讲解:分析《雨巷》意象、语言和抒情手法,如“油纸伞”、“青石板”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例题讲解:选取《雨巷》中经典诗句,分析其抒情手法和情感表达。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诗句,分析其意象和抒情手法,进行课堂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雨巷》2. 主要内容:意象:油纸伞、青石板、雨巷等抒情手法:象征、隐喻、拟人等情感表达:忧郁、期待、憧憬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分析《雨巷》中意象,并谈谈你对诗歌情感理解。

选取一个你喜欢诗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读。

作业答案:1. 《雨巷》中意象生动丰富,如“油纸伞”象征诗人孤独心境,“青石板”寓意着诗人内心坚定。

诗歌情感表现为忧郁、期待、憧憬,反映诗人对美好生活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朗读、分析等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雨巷》抒情色彩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其他现代诗歌,尝试分析其意象和抒情手法,提高自己诗歌鉴赏水平。

同时,开展诗歌创作活动,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对诗歌意象分析《雨巷》中意象是理解诗歌情感关键,我强调“油纸伞”、“青石板”等具体物象象征意义。

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精选5篇)

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精选5篇)

戴望舒《⾬巷》优秀教案(精选5篇)戴望舒《⾬巷》优秀教案(精选5篇) 在教学⼯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是⼩编收集整理的戴望舒《⾬巷》优秀教案(精选5篇),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戴望舒《⾬巷》优秀教案1 《⾬巷》娴熟地运⽤了象征性的抒情⼿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巷,在⾬巷中徘徊的独⾏者,以及那个像丁⾹⼀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学习⽬标: 1、知识⽬标 ⑴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⑵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能⼒⽬标 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

教学重点: 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 细⾬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巷,⼀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的叹息,撑出了⼀个青年诗⼈哀婉的⼼曲。

今天就让我们⼀起来⾛近戴望舒,与诗⼈⼀道去领略⾬巷的风景,去追寻丁⾹姑娘的芬芳。

请⼤家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我们先⼀起来聆听这⼀段录⾳。

⼆、整体感知,确⽴诗歌感情基调 1、好,听完录⾳了。

这⾸诗歌叫什么名字呢?(《⾬巷》)(教师板书)⼤家回想⼀下,我们刚刚在听得时候,这⾸诗歌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它是欢欣⿎舞、⽃志昂扬、激动⼈⼼的,还是忧愁哀伤的。

没错了,这⾸诗歌从头到尾笼罩着⼀层淡淡的忧愁,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教师板书:基调——忧郁、哀怨),那么我们读的时候要⽤什么速度来读啊?(⽣回答),对了,⼀般来说,如果是表达⽐较热烈奔放的感情,我们读的时候语速要稍快⼀点,但是如果是表达这样⼀种忧郁、哀怨的感情(⼿指⿊板),我们读的时候要⽤⽐较缓慢的语速来读。

好,请⼤家翻到课本45页,我们请⼀位同学来试试看,朗读⼀下这⾸诗歌的前两节,请哪位同学呢?我们班哪位同学是朗诵⾼⼿?(⽣朗诵) 2、读得怎么样?(好)掌声⿎励。

《雨巷》微型课设计(2023)

《雨巷》微型课设计(2023)

《雨巷》微型课设计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自古人们都喜欢追寻美好的事物,我们追寻三月的风、六月的雨,我们追寻九月的天、十二月的雪,我们追寻星垂野阔、人间理想。

那么诗人戴望舒又在追寻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雨巷》,和老师一起开启追寻之旅吧!展示目标语言理解与运用:熟读背诵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歌的意象,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

(重点)审美发现与鉴赏: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参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根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我们将理解诗歌的意象及象征意义作为重点,将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难点。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接下来我们来到第一站(追寻之初):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请同学们在优美的音频声中置身雨巷。

2.听完音频,请同学们带着黑板上的问题再次诵读诗歌。

诗人追寻的对象:姑娘在何处追寻:雨巷追寻的心情:彷徨、惆怅、迷茫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接下来我们来到第二站(追寻之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诗人苦苦追求的姑娘是何等模样?他追寻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结合手中的资料进行学习。

1.诗人追寻的姑娘有什么特点?(结合意象资料)像丁香一样高洁,(丁香多为紫色和白色,淡雅而芬芳,所以姑娘是美丽而高洁的;丁香在古诗词中经常用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所以姑娘一定是充满了愁绪的。

)撑着一把油纸伞,显得若隐若现,她从一条寂寥而又悠长的雨巷中走来,最后消失在颓圮的篱墙,所以姑娘给人的感觉是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的。

美丽、高洁、哀怨彷徨,却又不可把握,稍纵即逝。

2.诗人为何要追寻这位姑娘?(结合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资料)这是诗人的爱情理想,因为作者当时23岁,他正处于人生渴望爱情的年纪,姑娘就是他心中爱人的模样。

——中肯这是诗人的革命理想,因为当时大革命失败了,诗人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他渴望找到革命的出路。

《雨巷》语文教案(精选4篇)

《雨巷》语文教案(精选4篇)

《雨巷》语文教案(精选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雨巷》语文教案【精选4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巷》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一、知人论世。

二,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抓住意象意象:诗歌中蕴涵着诗人思想情感的景象或物象。

意境:由意象营造出的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感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氛围。

(幻灯) 在诗歌中,由一个或几个意象所形成的氛围,这个氛围有一个特定的名称:意境。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营造了一个宁静,幽深,略带感伤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

中国现代有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发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

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

著有诗集:《我的记忆》(《雨巷》收入其中)《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代表就是《雨巷》。

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

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

小时候一场天花,在他脸上留下疤痕,生理上这种缺陷,常常使他变成别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后来在诗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但还是常常受到来自同行的嘲笑。

文学上刚有点成就时,他喜欢上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但并没有得到回应。

戴望舒以跳楼相要挟,较后勉强答应和他订婚,但要结婚条件是:要他出国留学,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迫于无奈,1932年他去法国,当时生活很困难,靠翻译生活。

《雨巷》教学设计精品3篇

《雨巷》教学设计精品3篇

《雨巷》教学设计2学习目标:1、课外收集资料,了解戴望舒这一现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及其创作。

2、品味语言,感悟生活,认识《雨巷》寻梦者的彷徨,以及内心顽强的追求。

3、课内外有意地进行语言迁移训练,提高观察和读写听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雨巷》思想感情较复杂,象征色彩浓重,不容易理解,故重难点确定为:1、分析清楚意象所隐含的思想感情。

2、弄清《雨巷》中寻梦者的彷徨、顽强。

课前准备:1、小组合作,收集关于作品的文字介绍和图信。

2、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你熟悉杜牧的`《山行》吗?能给大家朗诵吗?你熟悉马致远的《秋思》吗?能给大家朗诵吗?你能说说你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吗?2、资料交流并谈感受。

各小组投影展示,边看图片边作介绍边谈感受(教师适时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展示出来)。

收集资料时,你有什么感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其他在配乐声中聆听内容,感受诗作内容。

2、如果你来读某节,你将如何把握,给同学们说说,3、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诗作的内容吗?三、相互质疑,探究写作意图。

1、将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四人一组,组内交流,然后找出一个你们认为最难的或最有价值的问题向其他组的同学提问。

(学生思考,交流、提问、答问)2、老师也设计了一些问题(投影展示)。

有些问题同学们也已经问过,有些还需我们讨论一下。

(1)雨巷有什么特点?渗透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戴望舒为什么用“丁香”来写姑娘?写姑娘时的“行”能否换成“徘徊”、“投吧”能否换成“谢”、“消了”能否换成“淡了”、“散了”能否换成“失了”?请分别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3)“丁香般”的姑娘可能寄托着作者什么情感?(4)“我”着墨并不多,但给人印象特深,为什么?(5)“我”、“姑娘”找寻下去的结果会是什么?师:刚才针对课文进行了探究,我想大家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了解了吧?谁来给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四、启发联想这样的心、这样的情,你熟悉吗?让我们联想一下自己的阅读经历、人生旅途也曾感受过的“雨巷”的情感。

《雨巷》教学设计4篇

《雨巷》教学设计4篇

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 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三、小结归纳: 1、怎样鉴赏现代诗歌? 明确:以意象为抓手,分析意象特征,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感 情。 2、在此基础归纳本诗主题。 通过丁香姑娘、雨巷、油纸伞等意象的,营造了一种孤独、凄婉而惆怅的意 境,抒发了诗人追求理想中的情人而不得的苦闷惆怅之情。 四、拓展延伸 总结:这堂课我们主要通过意象的分析,学习了《雨巷》这首诗。而优秀的 文学作品常常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请听歌曲《丁香花》,体会一下唐磊心中有位 怎样的姑娘? 结束语:据说这首歌的创作就受到了《雨巷》的影响。同时,这首歌的背后 还有一个凄美的故事,同学们课外可去查资料了解。 五、作业: 1、课外阅读舒婷的《致橡树》,并用今天所学的意象分析法学习,领悟诗 歌的意境。 2、模仿《致橡树》、《再别康桥》或《雨巷》,仿写一首诗,注意意象的 选用。
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呢?→小组展示:诗人遇到或想象中的丁香姑娘是怎 样的呢?→走出雨巷拓展延伸”:以《雨巷》为例,创作一首意象诗。的过程进 行。
(2)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研究诗歌形式的音乐美、意境的朦胧美、 情感的含蓄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分析和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味,了解诗歌借象征抒情的方法。 2、能有感情的诵读此诗。通过朗读品鉴,从作品中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 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3、学以致用,掌握诗歌借意象抒情、用语言传情的写法。 课前准备: 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完成前置性作业,包括生字词作 者简介写作背景等,再进行自主质疑。 教学过程: 一、导入: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雨中国现代诗歌《雨巷》这几天广州又下起 了淅淅沥沥的小雨,雨是中国古代文人笔下的宠儿,古往今来,有很多美丽的诗 歌都是歌颂雨的,请几个同学说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水光潋艳晴方好,山 色空蒙雨亦奇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 中…在中国的现代诗歌中的故事,也总发生在雨天。雨,总是会给诗歌增添几分 诗意、美感雨,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 把握,“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接下来,让我们共同走进 那美丽而又朦胧的《雨巷》。

《雨巷》教学设计4篇

《雨巷》教学设计4篇

《雨巷》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2、掌握“姑娘”的象征意义。

【探究重点】1、把握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2、掌握象征意义。

【探究难点】把握“丁香”这个意象,体会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整体感知,体会感情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感情。

2、思考:整首诗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忧愁、苦闷、惆怅。

三、局部鉴赏,体会感情1、意象:⑴本诗题目为“雨巷”,全诗为我们展示了一条怎样的“雨巷”?请从诗中进行归纳。

(朗读、思考)巷──悠长、寂寥、狭窄、衰败,曲折。

封闭,沉闷。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园田居》)“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雨──这封闭、沉闷的环境中下着绵绵细雨,这里,没有阳光,没有活力和生机。

环境的压抑衬托内心的孤寂、苦闷。

⑵在这条令人窒息的雨巷中,“我”在干什么?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彳亍,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⑶“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又是怎样的姑娘?朗读第二节,回答。

丁香姑娘──美丽、高洁、忧愁。

⑷“丁香一样地忧愁”,以丁香来表现愁情不是戴望舒的独创,在中国古诗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①写“愁”的名诗名句: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牛峤《感恩多》: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丁香结即丁香花蕾。

以此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

②以“丁香结”“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来表现忧愁,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结着愁怨的姑娘”由丁香之愁过渡到写姑娘之愁。

“结”字将抽象的情绪写得具体可感,突出了愁之深(层层紧紧包裹起来)、愁之浓(浓得难以化开)、愁之美(如一个美丽的结,一个忧郁的结)。

这是一个愁结,也是一个心结。

③中国古诗中有许多意象,古代文人常常对花伤春,对月伤神,梅、兰、竹、菊是高洁的象征,折一枝柳代表相思离别,诗人为何借丁香来抒发愁怨?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但易凋谢,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雨巷微型教案模板

雨巷微型教案模板

雨巷微型教案模板教案标题:雨巷微型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雨巷》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学习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雨巷》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学习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雨巷》的诗歌原文。

2. 诗歌分析工具,如图表或思维导图。

3. 录音设备或视频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起他们曾经在雨中行走的经历,并让他们描述自己的感受。

- 提问:你们曾经读过或听过一首关于雨的诗吗?请分享你们的经验。

2. 诗歌朗读和理解(15分钟):- 教师朗读《雨巷》这首诗,同时播放录音或视频以便学生跟读。

- 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并标记出他们认为重要或有趣的词句。

- 分组讨论:学生分享他们标记的词句,并解释他们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3. 诗歌分析(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如押韵、对仗、比喻等。

- 学生使用图表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将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进行整理和总结。

4. 朗读和表达(15分钟):- 学生分组朗读《雨巷》,并尝试模仿诗歌的朗读风格和情感表达。

- 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歌进行表演,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5. 总结和评价(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总结他们的收获。

-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答问题:你对《雨巷》的理解有何变化?你在朗读和表达方面有何进步?教学扩展: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诗歌进行分析和朗读,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诗歌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可以创作自己的诗歌,表达他们对雨巷或其他主题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程度。

2. 学生对《雨巷》的理解和诗歌分析的准确性。

3. 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雨巷》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学生可以进行诗歌创作比赛,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微型课雨巷教案

微型课雨巷教案

微型课雨巷教案《雨巷》教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戴望舒。

2、有感情的朗诵。

3、品味揣摩诗中意象,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人论世,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诗歌诵读【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过程与方法】听范读,指导学生反复读,品味诗歌舒缓悠扬的节奏。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交流式【教学用具】课件【教学步骤:】一、导入:歌曲《丁香花》二、作者介绍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现代诗人。

1923年在上海大学学习法文,并受法国象征派影响创作现代派诗歌,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

1929年4 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一诗脍炙人口,诗人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桂冠。

三、作品风格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四、作品欣赏通过视频播放和图片欣赏五、内容分析(一)初读全诗,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获得初始体验。

在这个环节,学生只要读出这是一首什么诗,并对诗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二)听读全诗,体会意境师生共同欣赏(课件展示)配乐朗诵音像作品,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引出作者简介)(三)再读全诗,感悟情感1、学生在上一环节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

在此,可鼓励学生大胆揣测诗人创作情况及情感,引导其积极思维。

找学生讲解雨巷的故事。

2、为什么无论是歌曲还是诗歌都引用丁香?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四)四读全诗,体会创作美1、诗中的有哪些意象?2、明确六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巷》微课设计
三维目标:
1、把握丁香和丁香姑娘的意象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2、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深入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重难点:
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时间:15分钟
五、教学过程:
1、导入:一条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彷徨着一位诗人,又彳亍着一位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他们飘然相逢,又飘然相离。

这情、这景是多么的凄婉、迷蒙。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雨巷,走进《不变的丁香,多变的丁香姑娘》,去揭开丁香姑娘神秘的面纱,触摸诗人隐秘的灵魂。

2、了解丁香花的特征及其象征意味:幻灯片展示丁香花的图片,了解丁香花特点的同时把握丁香花的象征意味——愁怨、易逝、美丽、高洁
4、了解诗人笔下的丁香姑娘的形象特征。

美丽、高洁、哀怨、飘渺等
5、分小组合作探究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师提供相应提示
6、教师小结现在比较认同的几种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恋人形象、“我”、“我”的理想、可望而不可即的美
7、结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都可以拥有自己心目中丁香姑娘。

无论同学们怎样解读丁香姑娘,诗人那种孜孜追求的执着美,都是值得我们所有同学学习的。

8、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