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构建
1.形成历史条件
• 第一,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平与 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 第二,国内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党和国 家的工作重点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 第三,国家共产主义运动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理论变为实践,从理想变为现实,从一 国实践变为多国实践。
◆社会历史背景
• 十七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的界定,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历 次代表大会的论述是一致的。
• 首先,从实践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相一致的,并且以后者为 基础。 • 十三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经历 了六十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 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 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 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 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 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 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新时期以来我 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
• 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 • 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 • 体现在政治上,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伟大旗帜。
• 何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 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 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 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 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王怀超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及其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两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当代中国大地上从事的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活动,是指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与当代中国国情相结合过程中形成的中国风格与中国特点。
这种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中国风格和中国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与当代中国国情及时代特征相结合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具体说来,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进行理论总结的结晶,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它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性。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是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理论论证,是强国富民的大道理。
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轮廓。
这个理论集中体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特别是邓小平的著作中。
这个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创造,邓小平是这个理论的主要开拓者和创立者。
因此,用邓小平的名字命名,也是当之无愧的。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大体上可以作这样的概括: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党在理论上取得的最大收获,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改革开放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 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 的建设等理论。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 成果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党内环境的变化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的讲话 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月中旬江泽民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对 “三个代表”作了重要阐述,指出“三个代表”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001年江泽民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正确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
4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观条件
邓小平漫长曲折的“三落三起” 传奇式的革命生涯,使他积累了
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好学深思
的品格,练就了他无比敏锐的观 察力和判断力;坚强的性格和宽
阔的胸怀,熔铸了一个伟大人物
独有的风范。
邓小平是当代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1)具有共产主义的坚 定信念和无产阶级的高 尚情操; (2)无限忠于祖国,把 自己的一切无私奉献给 中国人民.
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
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 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 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 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 政治、文化利益。
党的十六大会场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艰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上发端的,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征程中逐步形成、完善和发展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进程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探索和实践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他们的艰辛探索为后来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种探索是从反思苏联苏联模式利弊开始的。
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体制,长处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也确实取得了重大成就。
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弊端日益暴露,如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管理体制僵化、农民负担过重等。
毛泽东1955年就提出“以苏为戒”,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道路。
1956年,他发表《论十大关系》,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社会建设的重大关系。
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理论,要求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由于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个复杂的新课题,我们党缺乏经验,加之国内外形势复杂,党内左倾思想滋长,使得一些正确方针没有得到贯彻。
但是毛泽东的艰辛探索为我们党提供了宝贵财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抉择。
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代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
浅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
二、 从 理 论 清 醒 到 理 论 自 我矛 盾与人 民内部矛盾 这两类 性质不 同 源到这 一理论体 系产生 的历史源头 。 觉 的 转 变 过 程 的矛 盾 , 现 在 大 规 模 疾 风 暴 雨 式 的 阶级 斗
慧, 探讨它 的形成 发展 , 我们应 该追 根溯 1 8 4 8 年《 共产党宣言》 的发表 , 标志着马克 要用 民主方 法解 决大量存在 1 9 3 8 年1 O月在陕西延安 中共 六届六 争基 本结 束 , 思主 义更具体 的说是 科学社 会 主义的诞 中全 会上 , 毛泽东在 《 论新阶段》 的政治报 的非对抗性 质 的人 民内部矛 盾 。由于社 生 。科学社会 主义的创 立 , 使社会 主义实 告中第一次 明确提 出了“ 马克思主义 中国 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 各种 人民内部 矛盾 , 现 了 由空想 到科学 的飞跃 。在科 学社会 化” 百 花齐放 、 百家争 的科学命题 和任 务。在 中国的社会革 所 以毛 泽东进 而提 出“ 主 义理论 的指导下 , 1 9 1 7 年俄 国十月社会 命时期 , 的方 针来促 进艺术 发展 和科学 繁荣 , 共 产党带领人 民走 出了一条 中国 鸣 ” 主义革命 的胜 利 , 在全世界建立 了人类 历 特色 的革命道路 即以农 村包围城市 , 长期 共存 、 武装 还 主张共产 党 同各 民主党 派“
一
关键词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 形
成发展 ; 历 史过程
得 了新 民主 主义革命 的胜利 。 1 9 4 9 年新
、
在 借鉴苏联 经验 的 同时 , 又 从 理 论 盲 从 到 理 论 清 中国成立后 ,
醒 的 转 变 过 程
2 0 1 2 年1 1 月 8日, 备受瞩 目的党 的十
概述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概述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年-1949年)
这一阶段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此时,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等思想先进,成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年-1978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毛泽东提出了“批林批孔、批儒打满清”的思想,鼓励人民大众积极参与建设新中国。
同时,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主旨的实践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重要思想构成部分。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现在)
中国改革开放的开端,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形成。
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改革开放、科技兴国、人才强国”的思想,而“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公有制、私有制并存”等思想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也开始形成,包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科学精神等。
总的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是一个不断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过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事求是和创新发展的核心思想。
(完整word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一、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观点,构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其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清醒地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依据,从这个最大的实际来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的一切问题。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前提下,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完整word版)论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其核心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现代商贸工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祁敏(晋煤集团党校,山西晋城048006)摘要: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不断丰富其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特色,才能推动其不断发展。
其中理论特点是该理论前进的引导思想,具有显著的科学、创新及继承性等特点;而实践特色则是该理论发展的基础,具有显著的探索、务实与人民等特点。
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特色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内容不断丰富并发展;而实践则为理论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Q在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中,实践的进取性与理论的发展性之间是紧密相连,而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社会主义的稳定发展…关键词:理论;形成;发展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〇引言随着世界經济的发展,新的世界格局逐步形成,对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机遇与挑战并存。
这就要求必须要对发展理念进行创新,并以此指导经济发展a创新、绿色、开放、协调及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间,关系非常紧密同时侧重点又不同,其中共享理念集中体现了其价值目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起始点,并再次回归到这I位置。
深人理解该理念的理论起源、内涵、价值及核心等问题,对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民族复兴等,历史意义非常深远。
论体系不断完善,可持续发展下去《3坚持对理论体系创新主体的研究创新是着代社会的关键词。
创新精神即不固步自 封,代表破茧而出之意。
一个政党要永葆青春,即要与 时倶进,不断自我审视、自我否定,才能不断创新,成为 引导人民思想的灵魂。
特别是我国社会正处于关键的 转型期,转向哪|条路发展、怎样发展,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这其中作为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引导 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发展的理论体系,更需要不 断创新,勇于实践、勇于从失败的经验中总结教训。
一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坚定地坚守这条理论,才能给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足够的发展 空间,才能铸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改革开放。
同时,对 人民群众创新能力的肯定,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明权归于农民”,这样的认可鼓励了人民群众的创新热情,并唤醒了更多人民群众的创新意识,正是因为 这一举措,才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人到一个新纪元时代。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背景与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其形成与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党和人民探索实践、总结经验教训的结果。
它旨在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指导。
1.2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述的重要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写下了一系列重要文章。
其中,《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述的重要文章》总结和阐述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文化、国家治理等方面问题,并坚定维护和发展我国历史性成就和根本制度的合法性。
1.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实践中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有扎根土壤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独立发展。
我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经过长期努力,党和人民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这是对我国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准确把握,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大动力。
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个历史性变革”、“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等重要理论概念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框架中。
这些思想为当代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和显著优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根据自身实际形成、完善的一整套制度体系。
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等重要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坚强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伴随着对世界经济形势的认识不断加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又是怎样的呢?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定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上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集中体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1.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初现雏形——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初现雏形。
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样也有不少成功经验和成果,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如生产力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经济的萎缩等。
因而,在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工业化和现代化作为时代的主题,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深化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经之路,这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逐步形成——三个代表随着改革开放深入进行,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些观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科学发展观2002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发展来解决人民的群众性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发展得到更广泛、更长远、更深入的考虑。
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特点1. 科学方法论的应用邓小平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以科学方法论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都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和研究,逐渐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
样建 设社会 主义 , 建设 什么样 通 过 的 《 中国共产党 中央委员 会关 决 定》 提 出和论述 了社会 主义经 济 , 怎样 建设党 , 实现什么样 的发 于建 国以来 党 的若 干历史 问题 的决 的实质是在公 有制基础 上有计划 的 样发 展等一 系列 重大 问题 , 是 议 》 中阐述 了十一届 三 中全会 以来 商 品经济 ,对社 会主义经 济理论有 重大 突破 。 9 7 1 月召开了党的 18 年 0
以及科学发 展观等重 大战略 以经济 建设 为 中心的社会 主义现代 会主义 的伟 大纲领 ,并 且从这 以后
内的科学理 论体系 ,系统 回 化建设上来 ,并作 出 了具有 历史意 开始进行大规模 的改革 。18 94年 1 0 中国这样一 个十几亿 人 口的 义 的战 略决 策 ——实 行改 革 开 放 。 月召开 的党 的十二届 三 中全会通 过 中 大 国建设 什 么 样 的 社 会 主 1 8 年 6月 ,党 的十一届六 中全会 的 《 91 中共 中央关于经 济体制改革 的
方面 ,并且 强调这个 理论 的创 立者 是邓小平。 9 7年邓小平逝世后 , 19 在
嚣
曼堕堡
纪 念 建 党 9 周 年 专 栏 o
聪
》
同年 l 月召开的党 的十五大将 中国 0 特色社会 主义 理论简化 和改名为邓 小平理论 , 并将其作 为党的旗帜写进
党章 , 同马列主义 、 毛泽东思想并列 ,
仑成 果 是 毛 泽 东 思 想 ,另 一 大 到 18 年 9月党 的十二大之前 。十 18 92 97年 1 月党 的十三大。 0 邓小平在
戈果 是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理论
一
届 三 中全会 , 在邓 小平 、 叶剑英 、 党的十二 大的开幕词 中 ,首次 正式
毛概
论我党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形成发展和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改革开放34年来,我们党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都是紧紧围绕这个主题进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统一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些理论形成于不同时期,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
党的十八大对改革开放又有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改革开放必须着眼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着眼于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着眼于综合国力的提升。
我们不仅要有一个改革开放的大目标,而且还要让改革开放各项制度更加协调、更加系统、更加成熟。
关键词: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整个世界发生着大变动大调整,这种变动调整的剧烈和深刻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
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尤其是冷战结束后,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间关系不断调整,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不断增强,国际形势主体趋向暖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促使世界各国经济日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全球市场、资金、资源的合作和竞争更加复杂,国与国之间经济较量更为激烈。
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
科技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重大科技文明的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也引起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
二、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们党面临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就是百废待兴的中国到底是继续坚持“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错误路线,还是破除“左”的思想束缚,走出一条既顺应时代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新路。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
1、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这个理论体系的基本线索就是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如何正确认识,把握和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丰富和发展这个理论体系,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载体,是在与时俱进的实践中破解难题、创立发展的。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得更加壮阔、更加优美,就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继续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实践基础上,始终不渝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进程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它的每一步进程,都透射出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充分体现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
2、阅读毛泽东的文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载《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21-656页),摘抄其关于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主要观点1、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而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中国革命的敌人,不但有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一定时期还有勾结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资产阶级反动派,这就使中国革命具有长期性和残酷性的特点。
2、革命的主要形式必须是武装斗争,革命力量只能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中国革命有可能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经验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经验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只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我们就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更大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所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永葆青春与活力的源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经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经验的科学概括。
一、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当前,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是关系社会主义前途与命运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在自己的学说诞生之日起,就十分关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但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既出现过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修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错误倾向,也出现过不顾各国的具体实际搬用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理论原则或具体结论,抽象地谈论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经验也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一)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恩格斯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他一再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并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其次 ,是理论基础作 用 。以毛泽东 为代表 的第 一代 中 国 共产党领导集体 在探索符 合 中国 国情 、适合 中国特 点 的社 会 主 义 建 设道 路 中 ,取 得 了许 多理 论 成 果 :提 出 了一 整 套 具 有 创 造 性 的 重要 思 想 。在 经 济 方 面 ,他 提 出 以 农 业 为 基 础 ,工 业 为 主导 ,按照农轻重 的次 序安排经 济建设 的 中国式工 业化 现代 化思想 ;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要搞 好综 合平衡 和发展 商 品生产 的思想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保 护和发展社会 生产力 ,只要 社会需要 ,“可 以开私营大厂”,“可 以消灭 了资本 主义 ,又搞资 本主义”的新经济政策思想 。在政 治方 面 ,形 成 了一整 套符合 我国实际的社会 主义政 治制度 的理 论与实 践 。在文 化方 面 , 创造性地提 出了民族 的科学的大众 的文 化理论和“百花齐放 , 百家争鸣”、“古为今 用 ,洋 为 中用”等 繁荣 我 国科学 文化 事业 的方针。在社会建设方面 ,提 出社会 主义建设要 分两个 阶段 、 两步来走 ,要使 生产力很 大地 发展起 来没有 一百 多年 的时 间 是不行的 ;并适时地提 出 了社会 主义 基本矛 盾和两 类不 同性 质 的 矛盾 理 论 。在 国防 外 交 方 面 ,提 出 必 须 加 强 国 防 、建设 现 代化革命武装力量 、发展 现代 国防技 术 、制定 积极 防御 的战略 方 针 ;反 对 霸 权 主 义 、团 结 大 多 数 的 国 际 战 略 ;积 极 倡 导 和 平 共处五项原则 ,开展 睦邻友好 的和平外交 。在 党的建设方 面 , 适 时 地 向全 党 严 肃 地 提 出 两 个 务 必 ,要 求 全 党 警 惕 糖 衣 炮 弹 的袭击 。所有这些理论为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 系奠定 了 思 想 基 础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要素1.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一以贯之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之中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精神。
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路线基础。
江泽民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增添了“与时俱进”的新内容,使党的思想路线富有更加强烈的时代气息,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新要求和新发展。
胡锦涛同志继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强调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新境界。
2.主题: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紧紧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不断探索,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
对这三大基本问题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直接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创新程度和丰富程度。
3.核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要解决的“为了谁、依靠谁、满足谁”的问题。
首先,以人为本在“为了谁”的问题上,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强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谋求发展、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评价工作成败的标准,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其次,以人为本在“依靠谁”的问题上,强调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紧紧依靠广大人民推进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艰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上发端的,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征程中逐步形成、完善和发展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进程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探索和实践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他们的艰辛探索为后来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种探索是从反思苏联苏联模式利弊开始的。
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体制,长处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也确实取得了重大成就。
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弊端日益暴露,如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管理体制僵化、农民负担过重等。
毛泽东1955年就提出“以苏为戒”,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道路。
1956年,他发表《论十大关系》,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社会建设的重大关系。
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理论,要求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由于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个复杂的新课题,我们党缺乏经验,加之国内外形势复杂,党内左倾思想滋长,使得一些正确方针没有得到贯彻。
但是毛泽东的艰辛探索为我们党提供了宝贵财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抉择。
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代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
十三大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
十四大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十五大将这一理论正式定名为邓小平理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始形成。
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世纪之交,世界局势发生深刻变化。
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国内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日趋多样化。
我们党长期执政,历史任务、纲领目标、活动方式、工作制度、领导体制等较过去有所不同,党在思想、组织、作风方面存在各种问题,给党的执政带来严峻挑战。
这要求进一步提高领导能力、执政水平和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
针对时代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理念,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样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激烈。
在国内,社会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突出,社会建设深层次问题凸显,严重影响社会和谐。
面对国际风险和挑战和国内社会问题,我们党科学判断国内外形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把握和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深刻把握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同时,大力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执政能力、增强党的先进性。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主题的不断深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这一主题不断深化的过程。
(一)邓小平理论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主题的揭示和回答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贯穿邓小平理论的主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围绕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高度。
他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贫穷、发展太慢、平均主义、两极分化等都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照搬外国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强调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当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公有制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第一次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主题的丰富和深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世纪之交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们党正确把握自身历史方位,努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和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
这一思想指导我们党从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国家、发展先进文化、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等方面,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党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主题的认识。
(三)科学发展观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主题的丰富和深化
十六大后,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持续可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在继续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同时,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主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不断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内涵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道路,丰富深化了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主题的认识。
三、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发展的科学体系,正因我们党坚持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伟大飞跃,使马克思主义与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共命运,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坚持的基础上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没有穷尽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探索和实践。
这一理论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个阶段性成果都是以往实践经验的总结,又随着实践推进不断丰富深化。
随着时代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将继续发展。
实践在发展,改革在深化,开放在扩大,要不断发展这一理论体系,使其永葆强大生命力。
当前,我们面对的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要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必须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