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 古人谈读书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古人谈读书》二则译文

小学语文《古人谈读书》二则译文

小学语文《古人谈读书》二则译文
第一则:
读书对于人的修养非常重要。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古时候的人们也非常重视读书的功效。

据说,唐朝的大诗人杜牧曾经说过:“读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变得有见识。

”这句话表达了读书对于提高智慧和见识的作用。

事实上,读书是一种精神食粮,可以培养人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读书,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第二则:
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培养人们的品德。

在古代,读书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

据说,唐代文学家刘义庆曾经说过:“读书可以使人心地善良,让他们学会关爱他人。

”这句话传达了读书对于培养人们的品德和情操的作用。

事实上,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优秀的人物和故事,从而激发出我们对美好品德的追求。

所以,读书是一种很好的修身之道,可以使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这两则译文意思有所改动,但都保留了原文的精神和主旨。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5古人谈读书-优课件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5古人谈读书-优课件

古人谈读书
谦虚 一 求实
勤奋 心到 二 眼到
口到
有志—不甘为下流 三 有识----知学问无尽
有恒----不放弃,能成功
学习态度和 方法很重要
都二
能分

定待
律;
”二
,分
我管
们教
一,
起八
,分
静放
待手
花;
开二
。分

➢ Pure of heart, life is full of sweet and joy!
有志----不甘为下流 有识-----知学问无尽,不满足 有恒-----恒心,不放弃,能成功
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
正面: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 尚、博学、成功的境界。反面:如果做不到 这三点,则一事无成。最后作者进行总结, 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三者缺一不可,点 明这三点的重要性。
初读课文
1.师范读正音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好学 是知也 识
2.读第一、二部分,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3.大声朗读课文。
自主学习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部 分的意思。 2.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齐读对这三句话的解释, 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方面介绍的?
谦虚 求实 勤奋
3.读第二部分,试着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思考:朱熹对人们读书有什么独特方法?这样读书 的好处是什么? 三到:心到 眼到 口到
古人谈读书
第一课时
人教五年级上册
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谁来给我们讲 一讲? .古人喜欢读书,古人又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 写下来,供后世参考。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 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五课《古人谈读书》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五课《古人谈读书》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五课《古人谈读书》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五课《古人谈读书》课文原文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注释_______①[敏]勤勉。

②[好]喜好。

③[耻]……为耻。

④[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⑤[知]同“智”,智慧。

⑥[识]记住。

⑦[厌]满足。

⑧[诲]教诲。

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注释_______①[谓]说。

②[漫浪]随意。

三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注释_______①[士人]读书人。

②[恒]恒心。

③[下流]下等,劣等【篇二】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五课《古人谈读书》知识点生字组词:词:耻辱可耻无耻耻笑不耻下问诲:教诲训诲诲让诲人不倦谓:称谓所谓谓语无谓诵:朗诵诵读传诵背诵熟读成诵岂:岂止岂敢岂料岂肯岂有此理恒:恒心永恒恒久恒言持之以恒窥:窥视窥探窥伺窥测管中窥豹皆:比比皆是皆大欢喜人尽皆知缺:缺少缺乏残缺缺席完好无缺多音字:好:hào好奇hǎo好看观:guān参观guàn道观形近字:耻(羞耻)址(地址)诲(教诲)悔(后悔)诵(背诵)涌(汹涌)恒(恒心)桓(盘桓)皆(皆大欢喜)旨(旨意)缺(缺少)缸(水缸)课后习题答案: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朗读指导:朗读文言文,首先要把握停顿,读准节奏。

文言文句式长短不一,意思也相对不容易理解,因此为了正确地把握停顿,读准节奏,我们除了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之外,还应掌握一些简单的语法知识,如辨别词性、划分句子成分等,更准确地掌握停顿。

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原文及翻译

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原文及翻译

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原文及翻译古人谈读书读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古人们十分注重读书,他们认为读书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自己的素质,更好地去理解这个世界。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身边的人或事情中吸取教训,得到启发。

这样做可以不断地提高我们的知识和能力。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

他在《史记》中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不断地去读书,就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并且能够写出优美的文章。

古代的文化名人还有李白。

他在《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句话告诉我们,读书就像是涌动的河水,不断地流动、不断地进步。

再看看唐朝的文学家白居易。

他在诗中写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了天赋,有了刻苦的精神,无论经历多少挫折,都能够最终成功。

所以,读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通过不断地读书,我们可以汲取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让我们一起来读书吧!Ancient People Talk about ReadingReading is a very important thing. Ancient peopl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reading. They believed that reading could help people improve their quality and better understand the world.Confucius said, "When three people walk together, there must be one of them who can be my teacher." This means that in daily life, we can draw lessons and inspirations from people or things around us. This can continuously improve our knowledge and abilities.Sima Qian was a famous ancient Chinese historian. In "Historical Records," he wrote, "Reading ten thousand volumes breaks down the pen tip and inspires one’s spirit." This tells us that as long as we keep reading, we can improve our writing skills and write beautiful articles.There were also cultural celebrities in ancient times such as Li Bai. He wrote in his work, "Haven't you seen the water of the Yellow River coming down from the sky, rushing to the sea without return?" This sentence tells us that reading is like a surging river, constantly flowing and constantly progressing.Let's look at Bai Juyi, a literary writer from the Tang Dynasty. He wrote in his poem, "I was born with the talent that must be useful, even if I had spent all my wealth, it would still come back to me." This sentence tells us that as long as we have talent and perseverance, no matter how many setbacks we encounter, we can eventually succeed.Therefore, reading is a very important thing. By constantly reading, we can absorb knowledge, improve our abilities, and better understand the world. Let's read together!古人通常把“读书”看作是一种修养和提升自身境界的方式,它既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一种精神追求。

五年级上册24 古人谈读书【精华版】最新版

五年级上册24 古人谈读书【精华版】最新版

第二部分的作者是南宋 著名理学家朱熹。他编写的 《童蒙须知》,对儿童的生 活起居、学习、道德行为、 礼节等都做了详细规定。
初读课文
点击图标,听范读
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用借助注释、 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读准 字音,读通句子。
多音字
记住 zhì 默而识之 博闻强识
识 shí 认识 相识 老马识途
通过阅读这则文言文,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和收获呢?
我们在学习上,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 请教问题要不耻下问。对于不明白的问题, 懂就是懂,不要不懂装懂。学习要把知识 牢记于心,不能自满。要时刻保持一颗求 知向学的心。
背诵指导
试着填一填,相信你一定能很快背诵下来。 知之为__知__之___,不知为_不__知___, 是知也 。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 _默__而__识__之__,学而__不__厌__,诲人 不倦 。 我非 生而知之者 ,好古,_敏__以__求__之__者__也__。 学如__不__及___,犹恐失之。 吾尝_终__日__不__食___,_终__夜__不__寝__,__以__思__,__无__益_, 不如学也。
小组交流
朱熹的读书方法是什么?重点是什么?
心到 眼到 口到
心到最重要
通过学习“读书有三到”你明白了什么 道理?
读书有三到,也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其中心到是最重要的,说明我们在读书学习 的时候不仅要仔细看、认真读,更重要的是 要用心去学习,把学习态度放到第一位。
你平时学习的时候做到这“三到”了吗?如果 做到了,它给你的读书学习带来了哪些好处?如果 没有做到,你今后应该怎么做呢?
走 古义:奔跑。 今义:行走。
儿女 古义:男男女女。 今义:子女。
例句
默而识之 儿童急走追黄蝶 村庄儿女各当家

五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25.古人谈读书部编版(共32张PPT)

五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25.古人谈读书部编版(共32张PPT)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读书 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意地诵读, 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示例:朱熹的“读书有三到”让我受益匪浅。“心到”是讲读书时要精 力集中,专心致志;“眼到”就是目光专注,善于观察、发现;“口到” 就是读出声来,有些文章还要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 我运用这种方法, 读书时心、眼、口并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他 31 岁拜程颐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继承二程 (程颢、程颐),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 朱理学”。 他一生著述宏富,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 注》《周 易本义》《资治通鉴纲目》《易学启蒙》《诗集传》《楚辞集注》 《朱文公文集》等。
作品介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
课后作业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方法、学习态度的名言,积累摘抄一些,和同学 分享吧。
1.朱熹认为读书要做到哪三到? 读书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和口到。
2.三到之中哪个最重要? 为什么?(用原句回答) 心到最重要。“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
3.读完第一则小古文,对于读书你有了哪些感受?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态度,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 启示: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 第二句讲的也是学习态度,告诉我们要勤奋学习,多发问。 启示:要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第三句讲的是孔子自己读书的时候多记多背,学习不知满足,教诲 他人不知疲倦。 启示:学海无涯,要勤奋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他人也要不知疲倦。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人谈读书》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人谈读书》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人谈读书》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耻:chǐ(雪耻、耻笑、羞耻)诲:huì(教诲、训诲、诲人不倦)谓:wèi(所谓、无谓、谓词)诵:sòng(背诵、传诵、诵读)岂:qǐ(岂不、岂敢、岂能)恒:héng(恒星、恒久、恒定)窥:kuī(窥视、窥探、窥测)皆:jiē(皆大欢喜、有口皆碑、比比皆是)缺:quē(缺少、缺乏、缺点)二、我会认识:zhì(附识、心存目识、默而识之)矣:yǐ(足矣、心既到矣、悔之晚矣)三、多音字为:wéi(认为)wèi(为何)好:hào(爱好)hǎo(好人)识:zhì(附识)shí(识别)四、理解文言文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注释】①敏:勤勉。

②好:喜好。

③耻:以……为耻。

④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知:同“智”,智慧。

⑥识:记住,这里读zhi。

⑦厌:满足。

⑧诲:教诲。

【译文】聪敏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二【注释】①谓:说。

②漫浪:随意。

【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一,却只是随意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已经到了,难道眼和口会不到吗?三【注释】①士人:读书人②恒:恒心。

③下流:下等,劣等。

【译文】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了志向就一定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贱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不敢稍有所得就自满自足,像观海的河伯,像观天的井蛙,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的人就一定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优秀课件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优秀课件

课堂练习
一、说说下面成语的意思。
不耻下问: 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 耻,形容谦虚好学。 诲人不倦: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二、说一说,读书如何做到心到?
想要做到心到,先要放平心态,确定心无杂念, 没有别的事情困扰着自己,读进去即可。可以用 笔辅助读书,也可以在安静的地方读书,读书时要 做到心无杂念,自然会被书中的文字吸引了。
常用的意思变得不常用了,而不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常用的意思变得常用了。比如本
课中的“急”“断”,再比如:
走,我们现在的常用的意思是步
行,在过去指的是“跑”。
句子翻译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有恒心就绝对没有成不了的事情。
铁杵成针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 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白怪而 问之,媪曰:“欲做针。”白曰:“铁 杵成针,得乎?”曰:“但需工深!” 太白感其意,还而终业。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理解词语
就 像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
自我 满足
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 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因为
观,看 全,都
……的人
句子翻译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 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有见识就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 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 人;
第一课时
人教五年级上册
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谁来给我们讲 一讲? .古人喜欢读书,古人又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 写下来,供后世参考。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 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概括内容
这课总共有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出自《论语》, 记录的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第二部分的作者 是朱熹;第三部分的作者是曾国藩。今天,我们就去 学习这三篇,从中获取营养。

【寒假自学课】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衔接09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寒假自学课】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衔接09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寒假自学课】知识点衔接09 文言文五年级语文(含答案)一、古人谈读书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sòng yǒng)读,(决绝)不能记,记亦不能——(宋)朱熹1.用横线画出括号里正确的字和读音。

2.填空。

读书有三到:谓,,。

3.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反问句,说明心到了,眼睛也会看到。

B.反问句,点明,只要用心了,眼和口自然会到,点明心到的重要性。

4.翻译下列句子。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5.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收获?二、古人谈读书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盖()士人()下流()窥()2.下列选项中,与“河伯之观海”的“之”用法一致的是()。

A.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翻译句子。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

4.结合选文,请你谈一谈为何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三、自相矛盾楚人有鬻(音y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①楚人:楚国人。

②鬻(yù):出售。

④吾:我。

⑤坚:坚硬。

⑥或:有人。

⑦以:用。

⑧弗:不。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四、杨氏之子梁国杨氏.(sì shì)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教案第【1】篇〗一、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位高尚的人在说话。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来进一步了解古人对读书的看法。

2.助读资料:(1)《论语》: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2)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文言文是古代用来写文章的一种文体,将日常说话的意思用简短的文字表现出来,意思比较丰富。

现代文是将日常我们说的话直接记录下来,直白干净,意思明确简单。

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认“耻”1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重点)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理解词语。

5.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示例:本文讲了古人对读书的看法。

四、品读释疑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聪敏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示例: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地汲取营养。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精美课件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精美课件

背诵指导(课后第一题) 试着填一填,相信你一定能很快背诵下来。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知之为_知__之____,不知为_不__知___, 是知也 。 __默__而__识__之__,学而__不__厌__,诲人 不倦 。
说一说:通过阅读这段文章,你得到 了哪些收获呢?(课后第三题)
我们在学习上,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 请教问题要不耻下问。对于不明白的问题, 懂就是懂,不要不懂装懂。学习要把知识 牢记于心,不能自满。
再读节奏
1.观看情境课文(一),自由朗读课文,哪些地方需 要停顿?试着划分节奏。
敏而/而好好学学,,不不耻耻下下问问。。 知之为/为知/之知,之不,知不为知不/为知/,不是知知,也是。/知也。 默而/而识识之之,,学学而/不而厌不,厌诲,人诲不人倦不。倦。
再读节奏
2.观看情境课文(二),自由朗读课文,哪些地方需 要停顿?试着划分节奏。
课堂演练 一、说说第一部分都有哪些成语? 学而不厌 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 诲人不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二、说一说下面加点的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一个加点的“知”是知道的意思。
第二个加点的“知”,同“智”,智慧。
三、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A.论语告诉我们,思维要敏捷,要能够向学 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
先根据要求自学二、三则文言文,然后小组讨论。
(1)默读第二、三则文言文,试着用自 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课后第二题)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小组讨 论。
“我”的意思。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 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 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 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课件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课件

➢ 五个“知”的意思一样吗?
zhì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知道。
同“智”,智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大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 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向什么样的人 问才是“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敏。 喜好。 以……为耻。 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你用过课文中的学习方法吗?文中的学 习态度,哪些你做到了,哪些还没有做到? 今后你在读书学习中应该注意什么呢?
实事求是
虚心请教
持之以恒
勤奋
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我们在学习上,对于不明白的问题, 懂就是懂,不要不懂装懂。请教问题要不 耻下问。学习要把知识牢记于心,要时刻 保持一颗求知向学的心,不能自满。
同桌合作背诵第一则文言文, 一位同学说句子大意,另一位同 学背出相应的句子。
huì

组词:教诲 诲人不倦 造句:李老师一生勤勤恳恳,诲人不倦。
wèi

组词:可谓 所谓 造句:这些所谓的大事根本不值得一提。
sònɡ

组词:朗诵 诵读 造句:我参加了学校国学班的诵读比赛。


组词:岂不 岂有此理 造句:你不来参加演出岂不遗憾?
我会记生字
耳+止=耻
ch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识 zhì(博闻强识)
➢ 根据字义读准字音。
hào 敏而好学 喜好。
zhì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同“智”,智慧。
读一读
不耻下问 博闻强识 悔之晚矣
废寝忘食 岂有此理
由来久矣
品读课文
朗读第一则文言文,读好 停顿,注意长句子的断句,和 同学相互交流读法。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古人谈读书笔记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古人谈读书笔记

第一篇:朱熹谈读书1. 朱熹认为读书应该注重实用性,对于那些不能帮助修身养性、明理修行的书籍,他认为是没有价值的。

2. 朱熹鼓励人们多读经典著作,认为这些书籍能够引导我们正确的理性思考,帮助我们培养正确的处世态度。

3. 朱熹特别强调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求知和修身,对于那些过于繁琐、低级的书籍,他认为是没有必要去浪费时间的。

第二篇:王阳明谈读书1. 王阳明认为读书应当注重内心体悟,而不是只关注书本知识。

2. 王阳明主张“心即理”,强调通过读书来启迪自己的心灵,达到内心的觉悟和提升。

3. 王阳明提倡“格物致知”,认为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来通达宇宙真理,这种读书的方式更能够促进心灵的成长。

第三篇:司马迁谈读书1.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主张对历史的深入研究,认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研读历史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2. 司马迁提出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观点,强调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了解事物的变化规律。

3.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还提到了读书的方法,他认为应当注重实践,即“言宜详,理宜富”,而不是人云亦云、死读书而不实践。

第四篇:李白谈读书1. 李白认为读书应该注重情感,他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认为真正的读书应该是结合实践和情感的。

2. 李白倡导“活书”,即通过抒发自己的情感去阅读书籍,在尊重书本的前提下,利用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去理解书中的道理。

3. 李白强调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启迪灵感,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而不是单纯为了增加知识。

第五篇:曹雪芹谈读书1.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认为读书应当注重品味,而不是仅仅追求数量。

2. 曹雪芹在《石头记》中反映了他对于读书的理解,认为读书应该注重内心体验,注重对生活与文学作品的感悟和理解。

3. 曹雪芹特别强调读书的目的是为了陶冶情操,达到心灵的升华和情感的深化。

结语古人谈读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但无论是朱熹还是曹雪芹,他们都将读书的目的定位在修身养性、明理修行上。

五年级语文古人谈读书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古人谈读书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古人谈读书知识点
古人谈读书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读书的目的:古人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修身养性、增长见识、开拓思维,而不仅
仅是为了获取知识。

他们强调读书要以修身为本,通过读书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2. 读书的方法:古人认为,读书要注重方法和技巧。

他们提倡“三读”和“三思”的
方法,即多次读书,反复思考,深入理解。

同时,他们还强调要善于引申和联想,对
于读到的内容要进行思考和运用。

3. 读书的态度:古人认为读书应该抱有虚心、谦逊的态度。

他们认为读书是一种学习
和探索的过程,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

同时,他们还
强调要有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地读书。

4. 读书的选择:古人认为读书要有选择性,要有所取舍。

他们认为读书要注重选择有
益于自己的书籍,要重点阅读经典著作,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在琐碎和无用的书籍上。

5. 读书的效果:古人认为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读书来提升自
己的人格和素养。

他们认为读书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趣、修养人的情感与情操,使人
成为一个有深度、有内涵的人。

这些是古人谈读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通过学习古人的经验和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
理解和应用读书的方法和意义。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优秀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优秀教案第【1】篇〗课文简析《古人谈读书》是由一组古人谈读书的小古文组成的非连续性文本,分为三部分,分别是选自《论语》的3句名言,出自朱熹《训学斋规》的“读书有三到”以及选自曾国藩家书里《与诸弟书》中训诫弟弟们读书的片段。

三部分既可独立成篇,也有内在逻辑联系,所述读书方法角度虽不尽相同,却也是三者缺一不可。

这样一组小古文,除了学习小古文读、背、理解等共性教学内容外,还有两点是需要关注的。

首先,这组小古文是统编教材12篇小古文中唯一篇说理的小古文,纵观单元语文要素: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我们可以确定把握表达重点应是这篇小古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目标。

其次,这组小古文是统编版教材中出现的第五篇,在之前学习小古文的基础上,应指导学生归纳学习小古文的一般方法,积累小古文的学习经验。

教学目标1.会认“矣、耻”等4个生字,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做到停顿正确,会背诵。

3.通过借助注释、回忆旧知等方法读懂古文的内容,并能说出古文的意思。

4.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5.联系实际,知行合一,在平时的学习中能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第一课时·一、游戏导入1.师:上课前做个游戏——对名言,我说上句,同学们接下句,敢挑战吗?课件出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几句名言,说说你有什么发现?(预设:①都是古文;②内容都是关于读书的)3.师:我们同学每天都在读书,对于读书其实并不陌生,然而怎么读书,读书有什么法?古人先贤们怎么看待读书,又有什么经验值得今天的我们借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习几则小古文,题目叫——《古人谈读书》。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你来我往读出味儿1.浏览通篇,整体把握脉络特点。

24《古人谈读书》课件(共31张PPT)

24《古人谈读书》课件(共31张PPT)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
——《论语》
学习任务二:我跟孔子学《论语》 自由朗读前三句,想想每句话的意思。
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知,是知也。。Leabharlann 孔文子何以谓之 “文”也?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敏
同字异义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及:追赶上。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 无益,不如学也。
吾:我。
异字同义
, 敏而好学,
是知也。 。
默而识之,



,好
学如不及,

吾尝终日不食,


,以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习任务三:我是《论语》推广者 读:自己读一读,想一想,可以用今天学的哪
25.古人谈读书
谁谈读书?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 国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 治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学 说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 “圣人”、“至圣先师”。
《论语》是记载着孔子和 他弟子们言行的语录文集。
学习任务一:我做小小诵读者 读一读:借助拼音和注释,读正确,读流利。 标一标:标出停顿符号,抑扬顿挫地读。
学习任务二:我跟孔子学《论语》
小组合作学习后三句,小组内交流
你从中了解到什么?
④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古:古代的文化。 及:追赶上。 尝:曾经。 益:好处。
⑤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⑥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原文及翻译

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原文及翻译
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原文及翻译
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原文及翻译古人谈读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译文:勤勉而喜好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智慧啊。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不感到疲倦。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意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有了志向就一定不会甘心做一个下等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窥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就一定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24 古人谈读书 课件——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

24 古人谈读书 课件——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
大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 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向什么样的人 问才是“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敏。 喜好。 以……为耻。 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大意:要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 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记住。
满足。 教诲。
大意:默默地记住读书的内容,勤奋 学习从不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
文言文中常用助词, 难道、哪里。 相当于“了”。
矣(悔之晚矣) (由来久矣)
岂(岂敢) (岂有此理)
多音字 zhì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记住。
shí(认识) (识字)
识 zhì(博闻强识)
➢ 根据字义读准字音。
hào 敏而好学 喜好。
zhì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同“智”,智慧。
发最大的一句话抄写在上面。
我会写
chǐ

组词:可耻 不耻下问 造句: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huì

组词:教诲 诲人不倦 造句:李老师一生勤勤恳恳,诲人不倦。
wèi

组词:可谓 所谓 造句:这些所谓的大事根本不值得一提。
sònɡ

组词:朗诵 诵读 造句:我参加了学校国学班的诵读比赛。


组词:岂不 岂有此理 造句:你不来参加演出岂不遗憾?
你用过课文中的学习方法吗?文中的学 习态度,哪些你做到了,哪些还没有做到? 今后你在读书学习中应该注意什么呢?
实事求是
虚心请教
持之以恒
勤奋
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我们在学习上,对于不明白的问题, 懂就是懂,不要不懂装懂。请教问题要不 耻下问。学习要把知识牢记于心,要时刻 保持一颗求知向学的心,不能自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读课文
1.师范读正音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好学 是知也 识
2.读第一、二部分,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3.大声朗读课文。
自主学习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部 分的意思。 2.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齐读对这三句话的解释, 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方面介绍的?
谦虚 求实 勤奋
3.读第二部分,试着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思考:朱熹对人们读书有什么独特方法?这样读书 的好处是什么? 三到:心到 眼到 口到
整体把握
1.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师补充:恒:节奏。 划分指导:我们在划分节奏的时候,要注意, 不能把完整的词划分开来,要保持词语的完 整。如: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读书人对读书有什么要求:
有志 有识 有恒
在读课文,思考:读书为什么要“有志、有 识、有恒”?
再读文章,说说你受到什么启发?
这篇文章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方面进行了 介绍, ,我明白了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并掌 握学习方法很重要。
感叹人生,是因为曾经没有过轰轰烈烈的壮举,觉得渺小,觉得平庸,似乎生活过于简单,简单得让人感觉烦躁。没有大言不惭地说过将来,只是比较现实地 握住了现在,我想,这是一条路,每个人所必须踏上的一次旅程,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成长的过程漫长却充实,自毁的过程短暂却留下一生痛苦,人生可 以说是一次考验,何去何从取决于自我。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和大家分享 一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 为有功耳。 ——朱熹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孔丘
古人谈读书
谦虚 一 求实
勤奋 心到 二 眼到
口到
有志—不甘为下流 三 有识----知学问无尽
有恒----不放弃,能成功
学习态度和 方法很重要
古人谈读书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谁来给我们讲 一讲? .古人喜欢读书,古人又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 写下来,供后世参考。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 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概括内容
这课总共有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出自《论语》, 记录的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第二部分的作者 是朱熹;第三部分的作者是曾国藩。今天,我们就去 学习这三篇,从中获取营养。
有志----不甘为下流 有识-----知学问无尽,不满足 有恒-----恒心,不放弃,能成功
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
正面: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 尚、博学、成功的境界。反面:如果做不到 这三点,则一事无成。最后作者进行总结, 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三者缺一不可,点 明这三点的重要性。
小结
学习了这两部分,你有什么收获?
抓重点词句,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式,引导学生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古人谈读书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谁来说说《论语》三则的意思? 2.朱熹的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 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方面进行了介绍, 让我们受益匪浅。现在,我们学习第三篇文 章。这是曾国藩对读书人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