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教学设计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蜗牛》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分析:
蜗牛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小动物,它行动缓慢,便于在课堂上进行观察研究,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对蜗牛进行细致的观察,并指导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进而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
其次,在本课的教学重点不仅仅是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更要引导学生注意蜗牛的生活习性,从它的运动、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进食、排泄、呼吸还有繁殖等方面进行观察研究,并在观察探究中渗透爱护小动物,在观察过程中尽量不要打扰或者是伤害到蜗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与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2、培养对小动物的爱心,在观察的时候尽量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每组1个饲养槽(内装有少量潮湿的土壤),1块玻璃片,1根铁丝,1根树枝,1个放大镜,1个培养皿,少量的水,棉签、棉花、米醋、小型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老师想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
(打一动物)
2、检查学生捉到的蜗牛,说说你在哪里捉到的蜗牛。
课前强调捉蜗牛应尽量不伤害到蜗牛
(设计意图:猜谜导入课题,通过猜谜语不仅使三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其次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尝试捉蜗牛,通过学生汇报交流在哪里捉到的蜗牛,对于适合蜗牛生活的环境有初步的认识。
)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构造
1、学生交流:对于蜗牛你知道多少?
2、小组观察蜗牛的身体和外壳,学生可以根据提供的材料例如放大镜和玻璃片来辅助观察,并且提出按一定的观察顺序进行观察:依次是头部、腹部和尾部。
(注意:如果蜗牛躲在壳里可以放在水里浸一会儿,再拿出来观察。
但是不可浸泡太久,否则蜗牛呼吸会受阻碍)
3、小组交流观察结果,例如有外壳、触角(有几对)、口(有牙齿吗?)、眼睛以及外壳的结构特点,有螺旋纹路,有几圈螺旋,螺线的展开方向如何。
4、小组根据观察结果在画纸上画出蜗牛简图。
(设计意图:俗话说,手脑合用,学做合一。
教学中让学生动手观察,不仅利用多种感官,而且借助外来工具辅助观察,加深了学生对蜗牛身体结构的认识。
其次通过让学生画蜗牛简图和小组间交流讨论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再次理解蜗牛的身体构造。
)
三、探究蜗牛在各种物体上的运动
1、学生交流:蜗牛没有腿或脚之类的东西,那它能否运动,又是利用身体的哪一部分来爬行的呢?
2、学生小组实验(在各种物体上的爬行)
A、在玻璃片上爬行
B、在树枝上爬行
C、在细铁丝上爬行
3、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4、生观看蜗牛在各种物体上爬行的视频。
师小结:蜗牛可以在各种物体上爬行,是利用它的腹部爬行的,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足,叫做“腹足”。
蜗牛爬行时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设计意图: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
在教学中,设计学生实验有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在实验过程中,应再次强调蜗牛在各种物体上爬行应轻拿轻放,让蜗牛自主爬行。
)
四、探究蜗牛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1、小组完成探究实验:
A、蜗牛有触觉吗?
用你的棉签后端(无棉花的一头)分别轻轻触碰蜗牛的触角、足、壳和躯干等部位蜗牛有反应吗?哪个部位最敏感?
B、蜗牛有视觉吗?
让蜗牛在黑暗处下爬行3分钟后,用手电筒从正面照射蜗牛的头部,仔细观察蜗牛将怎样行动?
C、蜗牛有嗅觉吗?
用棉花蘸一点米醋,靠近蜗牛的头部(不可接触),蜗牛有反应吗?
D、蜗牛有听觉吗?
离正在爬行蜗牛的前方0.5米处,用力鼓掌,观察蜗牛有没有反应?
小组交流讨论并汇报实验结果
师小结: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会伸缩,会躲进壳内来躲避危险,蜗牛有触觉、视觉、嗅觉,没有听觉。
(注意:在观察蜗牛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应注意轻轻触碰蜗牛,其次蜗牛要轻拿轻放,要时刻都爱护我们的观察对象——蜗牛)
五、饲养蜗牛
1、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要求学生每天观察蜗牛的情况并做好实验记录,记录的方式可以是表格式也可以是科学日记的形式。
(注意:在饲养的过程中,要注意蜗牛的喂食与卫生清理,其次在观察时要爱护我们的小动物——蜗牛,做到不打扰它,不伤害它。
)
(设计意图:让科学不在局限于课堂上,而是延伸到课外。
所在设计了让学生饲养蜗牛的环节。
让学生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例如蜗牛的进食、排泄、呼吸、休眠以及繁殖等问题。
)
教学反思:
《蜗牛》这一课时是三年级学生开始接触、观察动物的第一课时,在课前,我充分运用农村小学的地理环境优势让学生课前体验亲自捉蜗牛,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蜗牛的生存环境,而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设计3个探究活动,第一,是观察蜗牛的身体构造;第二,是观察蜗牛在各种物体上的运动;第三,是观察蜗牛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这三个活动设计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并解决问题。
最后,在课后我设计让学生饲养蜗牛的环节,让学生在饲养的过程了解蜗牛的进食、排泄、呼吸、繁殖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也强调学生在观察和饲养的过程
中,要做到爱护小动物,尽量不打扰、不伤害蜗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很好做到爱护小动物,每位小小实验员都小心翼翼地拿起蜗牛来观察,尤其是在探究蜗牛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都是轻轻触碰,还有探究蜗牛有没有嗅觉的时候,都能做到不接触蜗牛,其他组员都会在旁边提醒,不让蜗牛因为实验员的错误操作也受到伤害。
不足之处:在探究的过程中,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在实验课堂上表现都很兴奋,导致课堂秩序有点乱,虽然在观察之前强调要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观察,或者是先整体到局部的观察,但是很多学生没有按照顺序观察,导致观察时间拖延以及在汇报结果的时候,出现一些漏洞。
第二在探究蜗牛的运动,由于蜗牛躲在壳内,导致部分小组实验过程中一直受到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