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基本操作技术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颅脑CT扫描技术
(五)脑池造影CT扫描 对于桥小脑角、脑干以及鞍上池区域的病变,CT扫描有时不能明确诊断,
可辅以脑池造影检查。由于MRI对幕下小脑的病变、桥小脑角的病变,诊断 微小听神经瘤和管内听神经瘤有其独特优势,且为无创性检查,病人易接受, 现已取代脑池造影检查。 1.扫描技术:检查前6h空腹,患者侧卧经腰穿,注人5-8mL Omnipaque或 气体3-5mL。拔针后,根据所用造影剂决定扫描体位;如采用水溶性造影剂 时取膝胸卧位,即头低脚高位。头低30-60o角,l-3min后在头低5-10o角 或俯卧位的冠状扫描方法进行扫描。如欲观察脑脊液的动力变化,于注人造 影剂后2、6、12、24h进行扫描,必要时可于48h或72h后扫描。采用气体造 影剂检查桥小脑角区时取头高脚低位,拔针后将上身慢慢抬高,注意保持侧 卧姿势,使人体矢状面与检查台面成45o角,2-3 min后,患者感到患侧耳胀, 即令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头向健侧倾斜15o角,对颞骨进行薄层扫描。先作 患侧扫描,再扫描健侧对照。 2.图像显示:可局部放大或重建放大图像,观察听神经瘤窗宽为 2 000,窗 位 250-400左右;观察鞍上池窗宽500-1000,窗位±250左右。
鼻和鼻窦CT扫描技术
(二)横断面扫描 常作为既要观察鼻咽部又要观察鼻窦的检查方法。或不能 适应冠状面扫描体位者。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先摄取头颅侧位定位片,使扫 描层面与硬跨平行,从硬胯开始向上连续扫描至额窦。扫 描层厚为 5mm间隔 5mm,512 X 512矩阵。 2.图像显示:选择软组织窗宽300,窗位15-30左右观 察鼻窦。必要时用骨窗观察骨结构。 (三)仿真鼻窦内窥镜扫描 1.扫描技术:检查方法及扫描范围同鼻窦横断面扫描, 采用层厚lmm,重建间隔lmm,螺距PitCh为1或1.5的螺 旋扫描。 2.图像显示:所得图像在工作站上利用仿真内窥镜技术 观察。
瘤性的病变,均需加增强扫描。 1.扫描前准备:患者增强前4-6h空腹,且做碘 过敏试验呈阴性者,方能实行增强扫描。 2.扫描技术:扫描条件和参数同轴位平扫。以 2.5-3mL/s的流速静脉注射造影剂50mL,再 对平扫范围进行扫描。 3.图像显示:观察图像的窗宽、窗位同平扫图像。 可利用光标测量病灶大小和CT值帮助诊断。
眼部CT扫描技术
(二)冠状位扫描 当病灶位于眶上、下壁时,为更好地显示眶壁
骨质破坏的情况,可加冠状面扫描。 1.扫描技术:患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头过伸, 在头部侧位定位片上,以扫描层面尽量与听毗线 垂直的原则,从眶尖或中颅窝扫描至眼睑。扫描 层厚、间隔与轴位相同。 2.图像显示:窗宽窗位显示同轴位扫描。冠状面 扫描图像也可通过计算机多平面重建获得。虽然 图像不如冠状面扫描所得图像清晰,但可免去扫 描操作。
颅脑CT扫描技术
2.图像显示:观察脑组织窗宽选择80- 100,窗位35左右。对脑外伤及与颅壁相连 的肿瘤,均需同时观察骨组织,即窗宽为 1000,窗位为300左右,以确定有无颅骨骨 折及颅骨破坏。 对耳鸣患者及疑桥小脑角区病变者,应调 内听道骨窗,以观察内听道口有无扩大。
(二)增强扫描 在平扫的基础上,对怀疑血管性、感染性及肿
颅脑CT扫描技术
(三)冠状面扫描 主要用于鞍区病变的检查。也适用于大脑深部、大脑凸面、接近颅底 的脑内和幕下病变的显示。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或俯卧位,头部过伸,即采用检查颅底的顶 颏位。先摄取头颅侧位定位片,根据扫描层面尽可能与OML垂直的原 则,倾斜扫描架,选择扫描范围及层厚层距。扫描鞍区应根据扫描层 面尽可能与蝶鞍后床突平行或与鞍底垂直的原则,视蝶鞍大小选取1 -3mm层厚和层距,512 x 512矩阵,扫描视野 25cm。常采用直接冠 状位增强扫描方式,从蝶鞍后床突扫描至前床突。增强方法同轴位增 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即对鞍区行冠状面增强扫描。 2.图像显示:观察冠状面图像窗宽选取300,窗位40左右。常采用局 部放大或再次重建技术(改变视野为15cm)观察鞍区。由于再次重 建放大技术提高了密度分辨力,可显示出体积仅数毫米的微小腺瘤及 它的许多间接证象,对大的垂体瘤可分辨其与血管的关系。因此成为 诊断垂体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CT基本操作技术
颅脑CT扫描技术 颅脑CT检查多采用横断面扫描,亦称轴位扫描。适用于脑瘤、脑血管 意外、颅脑外伤、颅内炎症、先天性颅脑畸形、术后和放疗后复查, 以及对一些脑实质性病变等检查。
(一)横断面扫描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头置于头架中,下颌内收,以 外耳道与外毗的连线,即 听毗线(简称OML)为基线;也有用听眶线,即眶下缘与外耳道的连 线;或听眉线,即眉上缘的 中点与外耳道的连线为基线的。扫描时从基线开始向上扫描至头顶。 一般扫描12层即可。多采用扫描层面与基线平行的扫描,25cm的扫 描视野,层厚10mm,间隔 10mm,256 x 256或 320X 320矩阵。脑 部扫描应注意一定要包到头顶,此区域是颠痫病灶的好发部位。对后 颅窝及桥小脑角区的病变。 描层面应向头侧倾斜与OML成15”夹角。 扫描发现病变较小时可在病变区域作重叠扫描或加薄层扫描。
耳部CT扫描技术
高分辨力CT装置可清楚显示中耳及内耳结构,适用于先天性耳畸形、 中耳炎性疾病、肿 瘤性病变、颧骨外伤等检查。常规横断面扫描,无需增强,必要时可 加冠状面扫描。由于颧骨 内结构排列方位不同,在不同位置的层面上显示程度有差别,因此应 根据具体要求选择较适当的检查位置和角度。 (一)横断面扫描 l.扫描技术:患者仰卧,在头部侧位定位片上,以扫描层面平行于外 耳道与眶下缘的连线,对显示锤骨和钻骨的关系、鼓窦人口、耳蜗、 咽鼓管、颈动脉管、颈静脉孔、舌下管等颅底结构好。若取扫描层面 平行于外耳道与眶上缘的连线,即扫描层面向头侧倾斜与听毗线成 13o夹角,则对面神经水平段和膝部、外半规管、卵圆窗、圆窗和前 庭导水管等显示较好。扫描视野为 25cm,扫描层厚 lmm,间隔 lmm, 且采用高 kV,高 mA,大矩阵 760 X 760的高分辨力扫描。从外耳道 扫描至岩骨上缘。
眼部CT扫描技术
眼眶CT检查主要用于眼球突出的病因诊断,对限内肿瘤、炎性假瘤和 血管性疾病的诊断有特殊价值。也用于眼外伤和眶内异物的检查。常 规采用轴位平扫,必要时可加冠状面扫描。对浸润性病变的定位及病 灶血供情况的了解可加增强扫描。对眶内静脉曲张可行加压检查,即 将颈部用血压计加压至40mm汞柱,再行扫描检查。 (一)横断面扫描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双眼平视前方节描时眼球不要 转动,以听毗线为基线,从基线下h 处向上扫描至眶上壁;或在头部 侧位定位片上设定扫描范围,从眶下壁扫描至眶上壁。也有用听毗线 与外耳道为交点,向下转10o角为基线,对显示视神经及眼肌更佳。 扫描层厚 2-3mm,间隔 2-3mm,512 X 512矩阵,扫描视野 25cm。 2.图像显示:观察眼球显示软组织,窗宽为300,窗位30左右;显示 骨质图像时窗宽为1000,窗位350左右。也可采用局部放大或重建放 大技术观察眼眶细节。
鼻和鼻窦CT扫描技术
鼻和鼻窦检查适用于鼻窦肿瘤、炎症外伤等。通常采用冠状位扫描方法,能 整体性观察鼻腔及周围结构,对鼻窦病变的上下关系显示较为满意。对齿槽、 胯部、眶底、筛上颌窦角和前颅窝底的显示均以冠状面扫描为好。鼻骨冠状 面扫描常适用于一侧鼻骨骨折,而健侧鼻骨挺直高耸,遮挡患侧鼻骨骨折线, 旦骨折处无塌陷,使普通X线侧位片检查极易漏诊的情况。 (一)冠状面扫描 1.扫描技术:可取仰卧头过伸或俯卧头后仰位。在头部侧位定位片上,以扫 描层面尽可能与听毗线垂直或平行于上颌窦后缘为原则,从蝶窦扫描至额窦。 扫描视野25cm,层厚5mm,间隔 5mm,512 x 512矩阵。对怀疑脑脊液鼻漏 的患者应以层厚1-2mm,间隔 l-2mm的薄层扫描寻找漏口。对鼻骨外伤怀 疑鼻骨骨折的病人,以扫描层面平行于鼻根至鼻尖的连线,层厚2Zmm,间 隔 2mm,512 x 512矩阵,沿鼻背部作冠状面扫描。 2.图像显示:观察鼻窦选择软组织窗宽300-400,窗位40和骨组织窗宽 1000,窗位300左右。也可选择窗宽 2 000-3 000,窗位-200-100左右, 对筛板、蝶窦及额窦分隔显示更佳。鼻窦图像经再次骨组织重建放大处理后, 对提高图像的清晰度、病变内部密度差、显示细致解剖,以及微小病变的能 力效果更佳。
颅脑CT扫描技术
(六)CT脑血管造影 随着螺旋CT进人临床,由于短时间内完成大覆盖容积的连续扫描,加上计
算机后处理功能的提高,使得CT血管造影成为可能。众多资料表明脑CTA在 诊断脑动脉瘤及脑血管畸形方面,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和确诊率。特别是直 径在5-32mm的动脉瘤均能予以满意显示,且与DSA结果一致。作为一种无 损伤性,且安全可靠的血管检查手段,脑CTA对动脉瘤的诊断极具实用价值。 l.扫描技术:单一的脑CTA检查是不足的,首先应进行常规颅脑CT平扫,以 确定病灶位置。CTA扫描前的准备同颅脑增强扫描。再在头部侧位定位片上 选择扫描范围,一般从鞍底开始至病灶区结束。采用螺距 Pitch为 1或 1.5, 层厚 lmm,重建间隔 0.5mm,512 x512的矩阵。以3.5mL/s的流速快速 静脉注射造影剂100mL,注药后15-18s开始脑CTA螺旋扫描。扫描结束后再 行常规颅脑增强扫描,这样即可以了解血管的情况,又可以了解血管之外的 颅脑内诸结构的情况及局部病灶的情况; 2.图像显示:扫描所得到的CTA原始图像可在操作台或工作站(Indy- workstation)上进行MIP重建,去掉骨组织及其他高密度影,以显示血管。 旋转MIP图像多角度观察显示血管情况。还可充分利用CTA原始图像进行MPR 重建以及3D重建,让人们从二维及三维立体概念上获得更多的诊断信息。
颅脑CT扫描技术
(四)脑 CT血流灌注扫描 CT灌注成像可以在脑缺血性卒中发作的超早期显示病灶,半定量
分析及动态观察脑内缺血性病变的位置、范围及程度等脑血流动力学 变化。其不足之处是现在临床应用中的主流机型只能进行单一层面的 检查,对病变的全貌缺乏足够的了解。而近两年推出的多层螺旋CT (MSCT),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并有望能部分替代MRI和EBCT。 1.扫描技术:常规进行10mm层厚,10mm间隔的颅脑CT轴位扫描, 选定某一层面为重点观察层面,然后以2.5-3mL/s的流速静脉注 射造影剂50mL,注药的同时对选定层面进行持续30-465的单层连续 动态扫描,最后进行常规轴位增强扫描。 2.图像显示:在病变测及对测相应部位选取兴趣区,获得兴趣区的 时间——密度曲线,通过增强扫描前后不同时相的CT图像的动态变化 来观察脑组织的血液动力学状态。
面部CT扫描技术
主要用于检查鼻咽部肿瘤、放疗后复查,以及腮腺肿瘤和 炎症病变等。对鼻咽部检查常规横断面平扫。也可作直接 增强扫描,以提高病变组织与邻近正常组织间的密度差别。 对腮腺的检查则需要平扫加增强扫描。 (一)平扫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在头颅侧位定位片上,扫描鼻 咽部以扫描层面与硬跨平行,从鞍底扫描至硬跨上缘。层 厚 2-3mm,间隔 2-3mm,512 X 512矩阵,扫描视野 25cm。扫描时嘱咐病人不要吞咽,平静呼吸。扫描腮腺 以听毗线为基线,从外耳孔扫描至下颌角支部。层厚可选 用 5mm,间隔 5mm,512 X 512矩阵。 2.图像显示:显示图像选择软组织窗宽300,窗位30- 40左右。观察鼻咽部还需调骨组织窗观察颅底有无骨质破 坏
耳部CT扫描技术
2.图像显示:所得图像作单耳局部放大或重建放大处理。 观察图像窗宽为 2 000-4 000, 窗位-100∽400。采用螺旋CT扫描还可利用仿真内窥镜及 3D重建技术观察中耳锤骨及钻骨情况6-29)。 (二)冠状面扫描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或俯卧,头过伸,力求头部两侧 位置对称,以利双侧对比观察。在头部侧位定位片上,以 扫描层面平行于下颌升支后缘,从外耳道前壁扫描至乙状 窦前壁。可较好显示外半规管、钻蹬关节及钦骨与卵圆窗 的关系。扫描层厚 lmm,间隔 lmm。扫描条件和参数同 轴位扫描。 2.图像显示:观察图像与横断面扫描相同,对于某些细 小结构,可加局部放大或再次重建技术观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