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词析句”在状物类文章中的有效性思考与实践
小学状物作文技巧与方法教案反思
小学状物作文技巧与方法教案反思教案标题:小学状物作文技巧与方法教案反思教案目标:1. 了解状物作文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小学状物作文的写作技巧与方法;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写能力;4. 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和感受能力;5. 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状物作文的范文和图片,以及相关的教学素材;2. 学生:笔、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精选的状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物体特征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平时在写作文时,有没有遇到过描写物体的情况?如何有效地描写物体?二、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范文和图片,向学生介绍状物作文的定义和特点。
2. 教师讲解小学状物作文的写作技巧与方法,包括:a. 观察细致:学生需要仔细观察状物,注意物体的外观、颜色、形状等特征。
b. 感受表达:学生需要通过观察,体会物体给自己带来的感受,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c. 描述准确:学生需要准确地描写物体的特征,使用形象生动的词语和句子。
d. 结构完整:学生需要按照开头、中间和结尾的顺序进行写作,使作文结构完整。
e. 语言流畅:学生需要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使作文通顺连贯。
三、实践(20分钟)1.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范文和图片,进行实践写作。
2.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状物进行描写,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进行写作。
3. 教师逐个点评学生的作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状物作文的写作技巧与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次实践,你们有什么收获?如何在以后的写作中运用这些技巧与方法?五、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供更多的状物作文范文和图片,供学生自主练习。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感受,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图片和范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提供了简洁明了的状物作文写作技巧与方法。
例谈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作用
语文2015·3教学研究·阅读·课堂透视例谈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作用江苏南京市溧水区经济开发区小学(211200)李继霞[摘要]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抓住《少年王冕》一课中的精彩词句,引领学生赏析、咀嚼,在深入领悟中,引导学生习得了阅读方法,提高了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品词析句习得方法[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5)07-046【背景】品词析句,顾名思义,就是品味好词,赏析、咀嚼有韵味的句子。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品词析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往往会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亮点。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指的就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让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句句鲜明的句子,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让学生与文本倾情交流。
因此,品词析句在阅读中尤为重要。
词句本身就蕴涵着作者的态度、感情、观点,学生可以通过品词析句去理解文中内容和思想。
这是学生积累知识,掌握能力的过程。
作为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扎扎实实地落实、重视,并深入地进行品词析句教学,让学生通过对课文中关键词句的品评、体味,感受到作者的用意,体会到课文的思想。
这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又能体现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案例】本教学片断重点学习《少年王冕》课文的2-4段,先由学生自学,再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1.学生自学批注,约4分钟。
2.交流。
(出示第2小节“母子对话”)师:这是母子间放牛前的一段对话。
谁先来读读母亲的话?母亲的这番话语给你怎样的感受?对母亲的这番话语,谁还有自己的感受(感受到什么)?(板书:无奈、难过、慈爱、酸楚……)师:谁能读出母亲当时的内心感受?(指名读)师:对于母亲这番入情入理的话语,十岁的王冕回答的是什么?(引读)师:你听懂王冕的话了吗?说说你的感受。
例谈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作用
例谈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作用前言阅读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阅读过程中,品词和析句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点,同时也是阅读理解的关键。
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品词析句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品词的作用品词是语言中的基础,是构成句子的基本组成部分。
品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和感叹词。
在阅读教学中,品词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品词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例如,通过学习名词的种类和用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中名词的作用和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
此外,通过学习动词的时态和语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时间和语气。
通过学习形容词和副词的特点和用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修饰关系和描述信息。
其次,品词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品词的用法和特点,学生可以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品词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品词,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和结构,进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思。
析句的作用析句是对句子进行分析和理解的过程,是阅读理解的重要基础。
通过析句,可以把一个复杂的句子分解成更小的部分,从而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在阅读教学中,析句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通过析句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句子中的主谓宾关系,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和结构。
其次,通过对句子进行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最后,析句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构建句子,学生可以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如何进行品词析句的教学在教学中,要注重品词析句的教学,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建议:•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
首先,要注重品词和析句的基础知识的训练。
例如,通过练习识别各种品词和分析句子的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品词析句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初中状物类作文评语
初中状物类作文评语初中状物类作文评语1、这篇状物的文章,开篇把菊、茉莉、月季放在一起来加以对比,从而点出自己的最爱,开篇点题。
然后抓住菊的特征一一道来,描写得生动而详尽,结尾点出她的象征以一己功用,不失为一篇佳作。
2、本篇散文的语言和意境都非常好,颇有几分戴望舒《雨巷》中的婉约清丽和孤独惆怅。
全文营造了一种既实又虚,朦胧恍惚的氛围。
“我”在雨巷中独自彷徨,似乎有满腹的愁苦,但又不愿说出。
足见小作者的文笔功底之深厚,佳作!3、这篇“状梅”的文章运用“肃杀的冬,凛冽的风,纷飞的雪”,衬托梅不畏严寒的坚贞;用“昙花的清香、牡丹的富贵,水仙的玲珑”反衬梅的“铁骨铮铮”,刻画细致,感情真挚。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了対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这篇文章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记叙了水仙花成长变化过程,表达了对水仙花的喜爱之情。
作者观察细致入微,抓住水仙花不同时期的特征,形象具体地加以描绘。
文章思路清晰,语言优美,是一篇很好的习作。
5、本文以小核桃自述的方式,分别介绍了小核桃的生长地域、最早的产地、大小、颜色、分类、味道、营养价值与成熟季节等。
第一人称的使用、具体形象的说明语言、偶有的引用与幽默,是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
6、这是一篇叙事的散文。
构思大胆新颖、有独创性。
小作者视角独特,对风的感受与众不同,令人佩服。
先后有序,想象丰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尾文约而意丰笔淡而情浓。
7、这是一篇状物类记叙文。
文章最大的亮点是自述的表达方式,这使得行文非常自然,语气非常亲切,极富感染力。
全文主题明确,立意深远,首尾照应,结构谨严。
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无华但明白晓畅。
8、本篇《美丽的汉字》美在对于汉字形态的刻画,作者运用了细致的描写清晰阐述了汉字笔画和变化的美妙;也美在对于汉字构造的想象,——通过一系列对于读音的联想和比喻等丰富的修辞勾勒了汉字音韵的美感;更美在对于汉字书写艺术的体味,下笔过程与感受的丰富结合使得文章更加富有感染力。
“品——甄析体”高中语文文本阅读三步法
“品——甄析体”高中语文文本阅读三步法语文是一门需要通过阅读理解来提高自身素养的学科,而如何进行有效的文本阅读成为了每位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
针对高中学生,我们提出了一种名为“品——甄析体”的高中语文文本阅读三步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本内涵,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和阅读能力。
一、品——审题:准确理解文本要素品——审题是文本阅读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通过审题,我们可以准确理解文本的题目,从而为后续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高中语文文本阅读中,品——审题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1.理解文本题目:首先要认真读懂文本的题目,明确文本要求,比如阅读材料的类型(古诗、现代文学作品等)、主题(爱情、人生、自然等)、篇幅等。
2.梳理文本结构:对于文本的结构要进行梳理,包括开头、中间、结尾等部分,了解作者的写作结构和思路。
3.熟悉背景知识:了解文本背后的历史、文化、时代背景,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意义。
在品——审题阶段,学生需要仔细阅读文本要求,有目的地去理解文本的各个要素,同时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二、甄析:深入解读文本内涵在完成品——审题后,我们可以进入文本的深层次解读,这个过程叫做甄析。
甄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探究作者用词:分析作者在文中使用的词语,从句子结构、词汇等方面入手,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意图。
2.挖掘文本主题:深入解读文本的主题和寓意,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探讨文本的深层内涵。
3.解读形象描写:对于文本中的形象描写要进行细致的解读,包括人物塑造、景物描写等,了解作者借助形象描写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甄析阶段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文本解读能力和分析能力,需要注重细节,钻研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
三、体:把握整体脉络,做到整体把握体是文本阅读的最后一步,也是对前两步的整体总结和把握。
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理清文本的脉络和内在联系,最终达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浅谈小学语文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
.
、
段话 , 表现 出一 个 情 景 , 达 一 个 中心 。学 表 ! 生 会 在 短 时 间 内捕 捉 到 课 文 的精 华 和 亮 点 ,只 要认
一
. J 真读 1 Ⅱ 兑l 两遍, 课文 结合 仔细品 析重点词义, -理解 即. 课 - ] -
.
扎
文 内容 。 而 , 文 本 中 的 每 一个 字 、 因 对 每一 个 词 、 每一
法分析 . 文章 中心 归 纳 和 多 观 点 论 辩 选 考 此 类 文 章 具 有 很 强 的思 想 引 导 性 , 学 生 能 够 亲 近 自然 . 人 自然 . 利 于 培 养 良 让 融 有 好 的 修 养 和 情操 。 阅读 这 些 问题 的 时候 , 准 确 掌 握 答 题 的 方 应 法 和 技 巧 . 能 无 目的 地 乱 答 . 想 做 到符 合 高考 的要 求 . 须 不 要 必 在 平 时 的 训 练 中 多看 一 些 类 似 的 文 章 。 毕 淑 敏 的 文章 《 心 》 像 造 中, 如何 塑 造 青 年 人 美 好 的心 灵 ; 骥 才 的 文 章 《 阳 投 入 书 冯 夕 房 》 考 查 对 传 统 文化 的依 恋 , 实 是 引 导 中学 生 如 何 对 待 中华 , 其 民族 的传 统 文 化 问题 等 凡 是 高 考 选 考 的试 题 ,都 紧 紧 围绕 社 会 发展 的 主 流 思 想 . 有 着 积 极 向上 的精 神 价 值 取 向 . 选 作 品 必 须 是 能 够 紧 扣 时 代 所 的脉 搏 。 比如 , 考 阅 读 文 本 考 试所 选 的 文 章 . 萧 乾 的 《 大 高 有 伟 的人 格 内涵 》 作 品 能够 引 导学 生 树 立 积 极 的人 生 观 和 价 值 观 ; . 池 莉 的 《 器 》 介 绍 的 是 祖 国 悠 久 的文 化 和 古 玩 知识 ; 凝 的 瓷 , 铁 《 亲》 母 ,阅读 理解 围绕 社 会 责 任 和 人 的奉 献 这 一 主题 来命 题 的 . 四道 试题 基 本 上 也 全 是 围绕 文 章 的 主 干 问 题 和 中 心 来 提 问. 几乎 每道 试 题 都 涉 及 了 文 章 的 主 旨思 想 阅 读 文 章 时 只 有 了解 了文 章 主 旨所 在 . 能 知 道 怎 么 来 回 答 所 以平 时 多 看 一 才 些 高 考 类 的 文 本 文 章 . 时 多 阅 读 理 解 此 类 文 章 . 高 考 阅 读 平 对 是 有很 大 帮 助 的 高 考语 文 阅读 试 题 不 管 选 考 何 种 文 本 形 式 . 归 只 是 形 式 终 而 已 , 章 只 是 一 个 载体 , 题 才 是关 键 。 文 试 高考 无 非 是 通 过 考 查
浅谈小学语文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小学语文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标对每个学段提出了相应的目标和要求,品词析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品词析句中,教授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成为了当下语文教师的热议话题。
阅读教学必须以文本语言为基石,着重培养孩子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词语的精妙,体会中华汉字的博大精深,使学生热爱语言文字,感受语言魅力。
因此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让文本中每个生动词、每句鲜明句,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桥梁,倾情交流。
一、精读细品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个道理不假,反复地读,使学生逐渐加深印象,对文章的内容有所了解。
如果我们在阅读中紧紧抓住文本语言,细心品析,仔细揣摩,一定能在字里行间发现许多意外的收获。
如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中,第二自然段中:“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这段语句中出现了一对反义词,就是苍白对红润,作者想通过这对反义词表现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呢?学生答:“能让读者清楚的了解小钱此时已病重,生命奄奄一息。
”借着这位学生的回答,我顺势而上,我们该如何品读?学生从朗读中把苍白和红润体现得更加明显。
“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在处理这句时,我故意说出这是作者在多此一举,如果把这句话删掉可以吗?学生表示反对,理由是:“这是一个比喻句,文章中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能体现文章的美感,此其一;“凋零的”、“含苞的”,作者同时使用两个形容词来表现小钱危在旦夕此其二,使读者萌生出对小钱生命即将丧失的挽惜之情和怜悯之意此其三。
基于这几点,这句话在段中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如此解析文本,平时的积累相当重要,从这段解析中感受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
学生在短时间内捕捉到课文的精华和亮点,因而,对文本每字、每词、每一句话都不要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
品词析句让语文教学有深度
品词析句让语文教学有深度作者:高梅娇来源:《新教师》2022年第03期基于儿童视角下的品词析句,就是品味好词,赏析、咀嚼有韵味的句子,也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行深入交流。
笔者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深深地认识到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中关键词句的品评,做到“读思达”一味贯通的重要性。
这让语文教学不仅有语文味,还能有效建构与运用语言,让语文教学有了思维训练,有了深度。
那么,怎样进行品词析句呢?笔者根据多年研究,结合一些课例,试图分析、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与同仁们共商榷。
一、明白品词析句的不同角度1. 关键词为抓手点。
经过多年研究,笔者认为,对文章的理解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词语”需要用心品味、潜心琢磨。
它们是:能体现作者观点、文章主旨的词语;在语境中有特定意义的,或有指代作用的,能揭示出深层含义的词语;理解上容易产生偏差的词语;对文章结构起连接照应的词语;等等。
换言之,就是要品析含特殊含义的名词、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灵动有趣的形容词,以及表限制或修饰性的定语、表情态心理的状语,等等。
2. 隐含义为落脚点。
(1)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境义。
如在《慈母情深》一文中,“失魂落魄”指的是“我”想有一本书想的入迷。
(2)抓住修辞手法,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
如在《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一句中的“魔鬼”一词,把敌人凶残的面目暴露无遗,具有贬义的色彩。
(3)抓词语形式理解词语的象征义。
如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红日初升,其道大光……”这段中的“潜龙”“乳虎”“鹰隼”“奇花”等事物,象征着少年中国未来的光辉前程,用对仗的形式,令人感受到了少年中国的发展气势。
(4)结合写作背景,揣摩词语的隐含义。
如在教学《题临安邸》一诗时,可以介绍北宋时期汴京的盛况,以及北宋灭亡迁都杭州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休”“醉”的隐含义。
3. 重点句为赏析点。
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笔者认为,确定需要析句之处主要有三个判断标准。
关注五个视点提升语用能力——状物类文本教学设计要领
关注五个视点提升语用能力——状物类文本教学设计要领作者:金立义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7年第1期状物类文本脉络清晰,描摹细致,文质兼美。
教学设计时要把握这类文本的特质,挖掘核心教学内容,着重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教学设计的起点:厘清顺序就一个文本而言,教学设计的起点首先应该考虑它的表达顺序。
学生阅读文本,应该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感知,对作者表达的顺序有清晰的了解。
1.辨析结构状物类文本,从文章的结构来看,一般采用总分式,包括“总分” “分总” “总分总” 。
《黄山奇松》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
为了体现黄山松的奇,选了三棵代表松详写,其他松略写,有详有略,点面结合。
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结构也是总分式,条分缕析,一目了然。
2.厘清顺序有些状物类文本结构并不是总分式,这类文本我们应该考虑厘清它的说明顺序。
说明的顺序通常有三种: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比如《燕子》和《麋鹿》两篇课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分类说明的。
前者是从外形、飞行和停歇三个方面来描写小燕子的,后者是从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三个方面介绍麋鹿的。
在引导学生分辨结构或厘清顺序时,可以采用问答式或填空题,给学生一点支撑,让学生对课文的全貌有个鸟瞰式总览。
教师可以用文字、连接线或图示呈现文章的结构、写作顺序。
比如学习《广玉兰》,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片广玉兰的花瓣,在花瓣上先填出花香,然后让学生填出花色、花形和花叶。
这样的图示形象直观,既是课文的结构图,也是学生思维导读图。
二、教学设计的重点:认识物象状物类文本写作目的是为了描摹物象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
因此认识物象的特点理应成为教学设计的重点。
1.抓文题眼,认识物象特点题眼或文眼常常就是物象特点的折射,抓题眼或文眼,让学生仔细品读课文,学生对物象的特点就会有深刻的了解。
《灰椋鸟》第五自然段:“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浅析状物类文章教学的有效策略
浅析状物类文章教学的有效策略作者:王春侠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8年第3期[摘要]状物类文章作为语文教材中的一种体裁,具有语言优美、生动形象等特点。
教学这类文本,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欣赏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把握文章的本质,通过对比辨析等方式学习文章的表达,使他们不仅掌握这类文本的表达秘妙,而且学会学习,获得表达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状物类文章;有效策略;对比辨析[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8)07-0028-01纵观苏教版语文教材,尤其是中高年级段,状物类文本在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这类文本主要是以生动形象、富有层次的语言将所介绍事物的颜色、形状以及性能等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状物类文章的特点,采取适合的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把握本质,感知文本的创作初衷对一些状物类课文来说,状物并不是作者的初衷,借助状物来表现某种思想情感才是作者的最终目的。
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引领学生把握好这类文本的本质特点,使学生能够真正领悟到文本的内涵,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
如,教学苏教版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描写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还要使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了这两棵樟树,他想要表达的目的是什么。
只有明白这点,才能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
基于这个教学目标,我让学生思考:“这两棵樟树与宋庆龄有哪些共同的特点?作者描写樟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逐渐明白这是一种借物来比喻人的写作方法,也就是借樟树来写宋庆龄的品行高洁、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如此教学,从作者的创作初衷着手,学生就很容易把握状物类课文的真正内涵,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该案例中,教师主要从作者的创作意图入手,引领学生从樟树与宋庆龄的共同特点方面去挖掘、探究,从而使学生明白了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状物类文本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
状物类文本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作者:杨宁来源:《基础教育论坛·上旬》2019年第06期摘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状物类文本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出现,表现出语言优美、形象生动的特点。
状物类文本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帮助他们提升语言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比照、辨别和分析的手段,从而有效提升学生掌握状物类文本的表达能力技巧。
关键词:小学语文;状物类文本;教学策略状物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独特的风景线。
这类文本要么描写山川,要么表达地域风光,要么叙述具体事物,要么追寻或借物来描写人,这些文章通常因其诗意的语言特征、鲜明的对象特征和自然、坦诚的情感表达来吸引学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得到有效提升,人文视野得到拓展,个性品质得到培育。
在各种文体中,状物类文本最能体现语言和写作的魅力,最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研究,探讨其有效教学策略。
一、重视比照、辨别和分析,欣赏语言形象状物类文本从语言的角度描述事物的特征,提出了对作者语言使用的准确性、直观性的更高要求。
文章语言优美,易于阅读和背诵,学生可以反复阅读,静静地思考其中的深意。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对文本语言的感知与鉴赏,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其形象特征,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四年级上册《泉城》这篇课文时,状物描述性范畴很明显。
其特点是在描写中能够抓住景物特点,用准确、生动的文字,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文本中所用文字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教师可以采用比照、辨别和分析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在文本中,有五处文字叙述泉水往上涌,五处文字中都用了一个不同的关键词,尝试找出来。
在学生发现后,教师就可以对学生提出词语分析的要求,让他们比较这几个词的异同,并深入挖掘作者使用这些不同词语表现意思相同内容的驾驭语言的方法,这样学生对文本中语言表达的特别之处才能深刻感受和准确领会,对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品词析字”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品词析字”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字词教学一直是重点,学生的词汇越丰富,语言本身也就越丰富,表现力就越强。
长期以来,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笔者发现了小学语文课堂出现共性的现象,即随着学生语文学习年段的增高,字词教学比重的逐渐减少,一旦进入了小学中高段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关注阅读教学篇章段落和作文教学的研究,而对“品词析字”意识出现了弱化,学生对字词理解不够深入,影响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因此,本论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发掘课堂上词语的价值,重视课堂上“品词析字”教学的设计,以此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提升。
本论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从以下方面进行展开了研究:笔者对“品词析字”教学现状进行了研究:字词教学的教学弱化现状是现在语文教学中的共性特征。
为了能更好地进行研究,而不是泛泛而谈,笔者以所执教学校不同年段学生为对象,从学生语言表达和卷面字词理解对学生“品词析字”进行分析,运用观察法和数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发现我校不同年级语文教学中字词教学存在问题的梳理及产生原因的分析。
基于目前字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成立“品词析字”教研小组,研究小学阶段不同年段多种字词教学。
通过结合教学案例,对“品词析字”教学的策略进行研究,在研究中也发现,字词教学不再局限于联系上下文,抓关键字等策略,可以多种角度入手进行解读,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笔者对“品词析字”教学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学生反馈的字词练习反馈以及访谈调查,研究教师在“品词析字”教学后的学生语言学习情况以及注重品词析字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影响分析。
发现“品词析字”教学是在教学中渗透学生的字词理解能力,也对学生的阅读、写作、思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品词析句追求实效
品词析句追求实效林美琴【摘要】语文能力靠语言文字训练形成,训练是语文教学的立身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通过品析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深化语言积累,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有效实现语文学科发展语言的任务.【期刊名称】《课外语文(教研版)》【年(卷),期】2016(000)011【总页数】2页(P101-102)【关键词】阅读教学;品词析句;扎实有效【作者】林美琴【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城西中心龙泉小学,福建莆田 351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23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而语文能力靠语言文字训练形成,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语言是个工具。
掌握工具要靠练,练才能熟,熟能生巧。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使教学有效呢?关键在于词句的训练。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品析词句,深化语言积累;品析词句,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拈一叶知天下秋,拈一朵梅花,带出的是整个春天。
”在阅读教学中,这带出春秋的“花”和“叶”就像是重点的词和句。
教学时,要巧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一)抓住一词,带动全篇教学《草船借箭》时,可抓住“神机妙算”一词,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以下是初读课文《草船借箭》的一个教学片断:师:诸葛亮为什么能如期交箭,课文中有一个词语能概括回答这个问题。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画出来。
学生很快地在课文中找到了“神机妙算”这个词语。
接着,师追问:“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
”生:诸葛亮在周瑜面前立下“军令状”,三天造十万支箭。
可是,他不找自己手下的人帮忙。
而是找鲁肃帮忙弄船,并且要求鲁肃“不能让都督知道”。
诸葛亮了解鲁肃为人忠厚老实,是个靠得住的朋友。
课题研究《基于儿童视角下品词析句能力
课题研究《基于儿童视角下品词析句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一、研究目标低年级目标:读懂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注重词汇积累,懂得用关键词进行遣词造句,总结归纳出低年级“利用多媒体,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便捷性,但不可过度运用,妨碍学生的想象和对文字的感悟。
中年级目标:不仅读懂词句的意思,还要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实施画面融入,唤醒文字情感。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语文教学的中心、重心、核心,也都在中年级。
注重“品词析句”的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可以用换词法,对比阅读法”等方法的习得,是理解能力提升的关键期。
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情感能力快速发展,是培养深层理解能力的重要时期。
结合读书笔记的摘录,能写简短的读后感或词句的文评,并与同伴交流读后感受。
二、研究内容及措施(一)了解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状况通过初步调整,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流于文字表面,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不足,整体感知能力不足,教师在课堂上常常面面俱到,挖掘文本,肢解文本,师生都没有很好树立起“品词析句”的意识。
基于此,我们要更深入地研究、探索如何才能更好地“品词析句”与“整体感知”有机的统一在一起。
(二)分析学生品词析句时意会,却无法确切表达的原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遵循的是一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规律。
当进行“部分”这一教学环节时,我们应该让学生“品词析句”,从而进一步进行“文体细读”。
但在我们的课堂当中,经常感觉学生完全不能深入文本,充其量就是学生对句子有初步意会,却无法确切表达。
因为学生的“情”仅仅是因为受到老师的语调语气、神态等外在因素而逼出来的,学生内在的情感是没有深入文本,没有产生与作者相同的态度、情感、价值观。
因为他们没有“沉入词中”,学习“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
在语文阅读教学课上,必须引导孩子咬文嚼字,让学生领会到文本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让学生发自内心的与文本的思维、认识、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让学生对词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最终使词句内化成学生生命活动中的生气勃勃的细胞。
关注五个视点提升语用能力——状物类文本教学设计要领
关注五个视点提升语用能力——状物类文本教学设计要领在语言教学中,状物类文本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它旨在帮助学生通过描述事物的外表、特征和状况来提升他们的语用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五个视点,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语用能力。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情感体验。
状物类文本往往涉及到情感色彩,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外表和特征,同时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举例来说,可以让学生描述一幅画作,或者是一本小说中的主人公,引导他们用丰富的词汇、形象和情感词汇来描述事物,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次,教师要注重文本表达的方式。
状物类文本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学生对不同描述和表达方式的理解和应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表达事物的外表和状况,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表达方式,丰富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来描述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用拟人的方式来描绘物品的特征和特点。
第三,教师应该注重语用和语境。
在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到语言的语用功能和语境的影响,让学生了解不同场合和环境下的语言表达方式。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模拟不同情境下的交流场景,让他们练习如何用语言来描述事物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在实际交流中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四,教师要注重词汇和语法。
在状物类文本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词汇和语法的教学,让学生学会用恰当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来描述事物。
通过扩展词汇和语法知识,让学生能够准确、生动地描述事物,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可以设计一些词汇和语法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
最后,教师要注重实践和应用。
状物类文本的教学设计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提升语用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比如让学生参观展览或者写实景物描写,从而提升他们的语用能力。
通过实践和应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规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关注情感体验、文本表达方式、语用和语境、词汇和语法以及实践和应用等五个视点,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在状物类文本中的语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词析句”在状物类文章中的有效性思考与实践
作者:李静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 2018年第7期
江苏省盐城市崇礼路小学李静
新课标将语文课程的核心定位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教学,要
关注文体特征,发掘教材中的言语实践点,改变过去的“为读而读、泛泛而读,忽视文体”的
现象,而更应重视“读中学写、由读悟写、以写促读”的言语实践活动。
下面就以我这两年两次教学《石榴》为例,说说如何在状物类文章的学习中贯穿言语实践。
第一次教学《石榴》:
秋天结果
1.大家轻声地读读第三段,边读边想,并在书上划一划表示颜色变化的词。
还有几个表示
先后顺序的词?
2.再找找看哪些词写出了这些颜色的先后变化?
3.同学看图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说石榴外皮颜色的变化。
4.孩子们,作者在描写中用上了“先”……“逐渐”……“最后”把石榴生长过程写得更
加清楚了,这多值得我们学习呀!
5.那熟透了的石榴是什么样的?自己快到文章里去读一读,找一找。
6.把成熟的石榴当成人来写,写得多生动,多有意思呀!让我们读着读着不由得笑了起来,我们一起来读好吗?(还可以加上动作演演石榴娃娃)
反思:
这是一篇典型的状物类的文章,可是我却没有抓住文体的特征,所以导致课堂上学生学得
热热闹闹,又是读又是演,但总感孩子们在热闹之后没能留下什么,课堂还差点什么。
今年在
读了朱瑛老师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上面的一篇文章《言意兼得阅读教学的理性追求》之后,终于找到了答案,我的课堂缺少言语实践,没有引导孩子去咀嚼言语形式,学习文本遣
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式方法,没有进行积累、运用语言训练。
所以当学生写到状物类的文章
时仍然无从下笔,孩子仍然不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更不能写得生动、形象了。
找到了教学中
存在的问题,今年再次教学《石榴》这篇课文时,我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
今年第二次教学《石榴》:
出示三句话:
A.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
B.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
C.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证鼓着劲儿在吹呢。
1.这三句话分别写了什么?
2.读读第一句感受颜色美!从第二句的哪些词感受到花多?作者是怎样写花的形状的?
(比喻句)
3.一起来看看石榴花的样子。
4.朗读体会把石榴花的样子比成了活泼的小喇叭。
这样的打比方多形象啊!
5.作者为什么能将写的这么好?(观察、想象)
6.大家轻声地读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并在书上划一划表示颜色变化的词。
7.为了有序观察,作者又用了哪些词写出了这些颜色的先后变化?
8.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词?(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能联系生活中的事情用上这几
个词说一句话吗?读课文中的句子,体会作者又是怎样表达的?
9.小石榴就是这样一天天长大的!一天天成熟的!熟透了的石榴又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么来写熟透了的石榴的?(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写)
反思:
在这次的教学中,我抓住这篇文章的文体特征,以文本的语言为基点,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学习表达”。
(1)在品词析句中进行言语实践。
《石榴》这篇课文语言生动形象,记述条理清楚,是学生学习语言与习作的范例。
在教学中,我并没有引导学生逐句阅读理解,而是挖掘出文本中具有教学价值的语言表达训练的教学
内容进行教学。
如在理解“抽出、长出”的不一样时,我不仅引导学生理解“抽、长”意思的
不同,还进行说话练习“还有哪些植物抽出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在说中促进理解,在理解时促进表达。
又如在教学了花的形状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写花的形状的?”学生立即回答“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这时引导学生去看石榴花图片,再让学生读句子,学生
就能感受到石榴花与小喇叭之间的相似之处,以后再写比喻句时就容易多了。
如在教学熟透的
果实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写熟透了的石榴”的?这时又一次看石榴成熟图,让学生感
受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这时,出示一个仿写练习。
这样的练习紧密联系课文,不牵强,不拔高,即在一二年级训练的基础上有提升,同时又和高年级的训练有区别。
(2)抓住最有价值的语文能力训练点进行言语实践。
对于三年级来说,如何进行“读写”的训练,有它独特的年段特点。
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
础上,我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达方式——怎样写。
如,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第二
自然段时思考:作者是怎样写石榴树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这不仅关注课文写了什么,
还关注文章是怎么写的,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写状物类文章的方法。
又如,为了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按照顺序表达,我提出了这个问题:“为了有序观察,作者又用了哪些词写出了这些颜色
的先后变化?(“先”“逐渐”“最后”)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词?(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能联系生活中的事情用上这几个词说一句话吗?”这时,让学生联系生活来说一说,不仅锻炼的有序观察的能力,还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地咀嚼课文内容,而要根据不同文体的特征,独具慧眼地去发掘课文中的言语实践点,不仅让学生理解课文写了什么,还要理解作者是怎么写的。
我们若能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让其咀嚼文本的表达形式,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进行积累、运用语言的训练,就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文字运用中学习文字,学会表达。
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