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性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
热证、阴虚 寒证、阳虚
交感神经- β受体-cAMP系统↑
寒凉药、 滋阴药
改善
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
温热药、 助阳药
动物实验:
滋阴药
+
T3、HCA注射→大鼠阴虚→脑、肾β-R 最大结合点位数↑;M-R ↓
甲硫氧嘧啶po→小鼠“甲减”阳虚→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
↑
+
温热药
寒凉药抑制交感神经- β受体-cAMP系统功能的亢进 温热药抑制副交感神经- M受体-cGMP系统功能的亢进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精品课件
中药的性能
序—三个概念 中药治病基本原理——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
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 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愈 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中药的药性(中药的性能)——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 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 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 药性理论——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 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精品课件
3.酸味 能收——收敛,能涩——固涩既具有 收敛固涩作用。
可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 另外,酸味药还具有生津、开胃、消食、安
温热药提高基础代谢率
精品课件
第二节 五味
一、五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含义及起源 1、五味的含义—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
甘、酸、苦、咸,五种基本滋味,以及药物的 作用。除五种基本滋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 习惯上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称“五味”。 2、确定依据:口尝实践和药效归纳。 3、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 阴。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
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 呼吸频率、收缩压和舒张压 精品课件
动物实验:
心率
尿中儿茶酚 胺排出量
DβH
耗氧量
体温
寒凉药 寒证模型
甲状腺 阳虚证模型
切除
温热药
寒凉药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低下 温热药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亢进
精品课件
血清T3、T4 ↓ 血清T3、T4 ↓ ↓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动物实验:
寒凉药、温热药
“甲亢”阴虚或“甲低”阳虚动物
模型
精品课件
临床: 寒证、阳虚 动物实验:
温热药 寒凉药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改善
ATP ↓ 温热药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寒凉药降低基础代谢率
精品课件
三、四气确定的依据和基准 以药物所治疾病为依据;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阳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 凉性药物。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阴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 温性药物。
精品课件
四、四气所表示的药物作用 1、温热性的作用
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及表寒证。 补火助阳:治疗阳虚证。 回阳救逆:治疗亡阳证。 温通气血:治疗寒凝气滞血瘀证。 副作用:伤阴液。
“辛以润之”: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润养补 肺。
精品课件
2、甘味 能补——补益 能缓——缓急止痛 能和——调和药性、和中、解毒
①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 ②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疗 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 ③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 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毒。 另外,甘味还有滋润的作用,能润燥。
精品课件
3. 内分泌系统功能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 轴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轴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血清激素水平、
代谢产物排泄或激素生成的反应 速度、
受体水平及亲和力、 基础体温等
寒凉药、温热药
不同动物模型
寒凉药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
温热药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
精品课件
4. 基础代谢 临床: 热证、阴虚 基础代谢率偏高 寒证、阳虚 基础代谢率偏低
精品课件
六、 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药 效 学 研 究
对中枢神经系 统功能的影响
对植物神经 系统的影响
对内分泌系 统的影响
四 性 的 物 质 基 础?
精品对课件 基础代谢的影响
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临床: 热证 寒证
中枢兴奋症状(表现) 寒凉药
改善
中枢受抑状态(表现) 温热药
动物实验:
单胺类神经递质
精品课件
2、寒凉性的作用 清热泻火:治疗里热证及表热证。 养阴:治疗阴虚内热证。 凉血:治疗血热证。 副作用:伤阳气
精品课件
五、四气的意义 《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
寒之” 《神农本草经》“药有寒热温凉四气” 阳热证——用寒凉药 阴寒证——用温热药 寒热错杂证——寒热药并用
精品课件
二 五味的作用
1、辛味 能散—— 发散
能行—— 行气、行血
①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 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
②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 作用。治疗气滞血瘀证。
③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秽、 开窍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
精品课件
中药的作用 1.治疗作用—药物治病防病的基本作用。
2.不良作用—副作用,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 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毒性作用,指用药后引起 的机体损害性反应。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 长有关,也与人的体质因素有关。
精品课件
第一节 四气
一、四气的概念及起源 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兴奋
抑制
NA
温热药 热证模型
DA 5-HT
大鼠痛阈值 大鼠脑内 和惊厥阈值 TH活性
寒凉药 寒证模型
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抗惊厥、解热、镇痛等) 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精用品课(件活动量↑等)
2. 植物神经系统功能 临床: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热证 寒证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寒凉药
改善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温热药
又称“四性”。 起源: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录“药有
酸 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
者寒之”的论述。
精品课件
二、四气的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 大寒—寒—微寒—凉—平 阴 大热—热—温—微温—平 阳 平性——指药物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
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等,有人 认为实际上平性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如甘草, 性平,生用偏凉,炙用偏温,也是相对而言, 仍属于四气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