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疾病常识】甲肝2
甲肝科普宣传PPT课件
如何预防甲型肝炎?
如何预防甲型肝炎? 疫苗接种
接种甲型肝炎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后可获得长期免疫保护。
如何预防甲型肝炎?
良好卫生习惯
勤洗手,尤其是在进食前和如厕后,避免食 用不洁食物和水。
使用安全的饮用水和食材可有效减少感染风 险。
如何预防甲型肝炎? 公共卫生意识
提高对甲型肝炎的认识,了解其传播途径和 症状。
甲型肝炎的治疗与恢复 长期影响
一般情况下,甲型肝炎不会导致慢性肝病,绝大 多数人可完全康复。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肝脏恢复。
谢谢观看
年轻儿童及老年人感染后可能病情更重。
谁容易感染甲型肝炎? 疫苗接种情况
未接种甲肝疫苗的人群,尤其是考虑到去流 行地区旅行的人,应优先接种。
疫苗接种后可有效预防甲肝感染。
谁容易感染甲型肝炎? 生活习惯
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如洗手不彻底,也会 增加感染风险。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型肝炎? 症状
感染后可能出现疲劳、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腹痛、黄疸等症状。
这些症状通常在感染后2-6周内出现。
什么是甲型肝炎?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摄入受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也可以通 过与感染者密切接触传播。
不通过血液或性接触传播。
谁容易感染甲型肝炎?
谁容易感染甲型肝炎? 高风险人群
生活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旅行者、食用生 或未煮熟的海鲜者容易感染。
参与社区卫生活动,传播预防知识。
甲型肝炎的治疗与恢复
甲型肝炎的治疗与恢复 治疗方法
目前没有特效药物,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保持 充足的休息和良好的营养。
严重病例可能需要住院治疗以监测肝功能。
甲型肝炎的治疗与恢复 恢复期
【甲肝疾病常识】 肝癌,戊肝2
肝癌(二)临床诊断1.如无其他肝癌证据AFP对流法阳性或放免法AFP>400mg/ml持续四周以上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及转移性肝癌者2.B型超生显像可显示直径2cm以上的肿瘤,对早期定位检查有较大的价值;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CT)可显示直径1.0cm以上的肿瘤;放射性核素扫描能显示直径3-5cm以上的肿瘤;其它X线肝血管造影、核磁共振像对肝癌诊断有一定价值。
3.影像学检查有明确肝内实质性占位病变能排除肝血管瘤和转移性肝癌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①AFP>20mg/ml②典型的原发性肝癌影像学表现③无黄疸而AKP或r-GT明显增高④远处有明确的转移性病灶或有血性腹水或在腹水中找到癌细胞⑤明确的乙型肝炎标志物阳性的肝硬化。
鉴别诊断1、继发性肝癌(肝恶性瘤):继发性肝癌与原发性肝癌比较,继发性肝癌病情发展缓慢,症状较轻,其中以继发于胃癌的最多,其次为肺、结肠、胰腺、乳腺等的癌灶常转移至肝。
常表现为多个结节型病灶,甲胎蛋白(AFP)检测除少数原发癌在消化的病例可阳性外,一般多为阴性。
2、肝硬化:肝癌多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两者鉴别常有困难。
鉴别在于详细病史、体格检查联系实验室检查。
肝硬化病情发展较慢有反复,肝功能损害较显著,血清甲胎蛋白(AFP)阳性多提示癌变。
3、活动性肝病:以下几点有助于肝癌与活动性肝病(急慢性肝炎)的鉴别。
AFP甲胎球蛋白检查和SGPT谷丙转氨酶必须同时检测。
4、肝脓肿:表现发热、肝区疼痛、有炎症感染症状表现,白细胞数常升高,肝区叩击痛和触痛明显,左上腹肌紧张,周围胸腔壁常有水肿。
5、肝海绵状血管瘤:该病为肝内良性占位性病变,常因查体B型超声或核素扫描等偶然发现。
该病我国多见。
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甲胎蛋白测定,B型超声及肝血管造影。
6、肝包虫病:患者有肝脏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和结节感、晚期肝脏大部分被破坏,临床表现极似原发性肝癌。
7、邻近肝区的肝外肿瘤:如胃癌、上腹部高位腹膜后肿瘤,来自肾、肾上腺、结肠、胰腺癌及腹膜后肿瘤等易与原发性肝癌相混淆。
【甲肝疾病常识】 乙肝,甲肝2
乙肝病毒的四大特性一、嗜肝性。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随着血流进入肝脏,通过肝细胞膜上的乙肝病毒受体直接与肝细胞膜结合,先脱去外壳,其核心进入胞浆;然后脱去核壳,其病毒基因进入吒扣胞核内复制(即相当于繁殖)。
治疗药物必须是小分子才能进入细胞内,而且还要对肝细胞无毒性作用。
二、泛嗜性。
随着检验技术的进步,发现乙肝病毒可以感染淋巴细胞不能达到的组织,如周围血单核细胞、脾;骨髓、淋巴结、小肠、胰腺、肾上腺、睾丸、卵巢等。
一般人认为将已肝病毒引起的肝硬化或肝癌手术切除,换一个无乙肝感染的正常的肝全好些。
其实不然,近年肝移置术后结果提示,在没有采取任何预防乙肝预防措施的前提下,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行肝移植术后,乙肝病毒的再感染率高达90%。
采取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和拉米呋定联合抗病毒措施,可使其再感染率降低至30%。
可见患者体内其他组织潜伏病毒,是术后肝脏再感染的来源。
三、变异性。
乙肝病毒是一种易于变异的病毒,为了逃避机体对其消除和杀伤而发生的变异,可在乙肝病毒结构不同部位发生,变异可自发或在药物治疗后发生。
变异的乙肝病毒不仅对人体致病性发生改变,还将影响对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发生变异的乙肝病毒对以首有效的药特产生抵抗打;从而降低疗效或产生耐药现象。
四、不可杀性。
乙肝病毒进入人体的肝细胞内,在细胞酶的作用下,最后形成共价闭合环状基因(CCCDNA),它是形成乙肝病毒的原始模板,稳定的生存于细胞核内,不断的复制乙肝病毒。
当今尚未研究出一种杀灭这种模板的药物。
目前使用的药物主要是抑制模板的复制,一旦停药解除抑制作用,这种模板又会重新复制乙肝病毒。
怎样判断乙肝怎样判断乙肝传染性:乙肝的发病呈家族或单个散发,先天或出生时感染者,一般病毒携带往往呈慢性甚至终身携带,后天感染者的一般很少发生慢性乙肝。
从这个角度看乙肝的传染性主要是针对家族成员以及血液,血制品,手术,外伤等情况而言。
一般接触几乎不会导致HBV感染而引起慢性乙肝。
甲肝的主要传播途径
甲肝的主要传播途径你知道甲肝的主要传播途径有什么吗?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甲肝这种病吧,但是,你知道甲肝的主要传播途径有什么吗?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介绍介绍吧。
文章目录甲肝的主要传播途径1、甲肝的主要传播途径粪口传播:它是指甲肝感染者的粪便如果未经过很好的处理,粪便里面含有甲肝病毒,如果感染者通过这种甲肝的主要传播途径沾染了病毒,没洗干净,通过门把手、汽车扶手、公用电话等都有可能传染给健康人。
健康人如果吃了或喝了被甲肝病毒污染的食物、饮水,也可能发病。
甲肝的潜伏期为2-6星期,要及时发现甲肝感染后的症状,及早进行治疗。
水源传播:经水传播也是因为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通常是在暴雨或者是雨季之后,患者的废物,如粪便、呕吐物等就会因为雨水的作用传染到周围的环境只用,污染我们的水源。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这是甲肝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也叫间接传播。
主要通过被甲肝病毒污染了的手、食具、用具和玩具等再污染食物后经口传入而感染。
2、甲肝的症状2.1、常见的甲肝症状有乏力、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呕吐、恶心、腹痛。
感染了甲型肝炎病毒之后,不—定都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
2.2、部分人经过2~6周的潜伏期,出现临床症状,不同的人临床症状各有不同。
有的人可有关节痛、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甚至呕吐、腹泻、腹胀等症状。
2.3、黄疸也是常见的甲肝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尿色发黄和皮肤巩膜黄染,这种为急性典型甲型肝炎。
2.4、而一部分人感染后没有任何症状,甚至肝功能检查也正常,而到恢复期却可产生抗甲型肝炎病毒抗体。
有些人则症状很轻,不出现黄疸,只是在检查肝功时发现转氨酶升高,称为亚临床型。
3、甲肝应怎样治疗甲肝的自然病程不超过3~6周。
避免饮酒、过劳及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只需根据病情给予适当休息、营养和对症支持疗法,防止继发感染及其他损害,即可迅速恢复健康。
3.1、住院轻症和中等症的甲肝患者,如果家庭有适当的疗养条件,可以留家疗养,定期到门诊复查。
【甲肝疾病常识】 乙肝,甲肝4
重型乙型肝炎(1)急性重型肝炎(暴发性肝炎)起病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有高度乏力显著消化道症状,如严重食欲不振,频繁恶心、呕吐、腹胀,于发病后10日内出现肝性脑病。
多数于病后3~5日首先出现兴奋、欣快、多语、性格行为反常,白天嗜睡夜间不眠,日夜倒错,视物不清,步履不稳等。
定向力及计算力出现障碍,进一步发展为兴奋、狂躁尖声喊叫,病情严重者可表现为脑水肿而致颅压增高症,如血压增高,球结膜水肿,甚至两侧瞳孔不等大,出现脑疝,因此预防和积极治疗脑水肿,防止脑疝,对抢救患者有重要意义。
黄疸出现后迅速加深,肝浊音区缩小及明显出血倾向。
一般无腹水或晚期出现,常于3内死于脑疝、出血等并发症。
(2)亚急性重型肝炎起病与一般急性黄疸型肝炎相同,于发病后10日以后病情加重,表现为高度乏力、腹胀、不思饮食、黄疸逐日加深,明显出血倾向为特点。
至后期出现肝肾综合征和肝性脑病。
病程为数周至数月。
本型易发展为坏死后性肝硬化。
也可有起病后以肝性脑病为首发症状,只是病史超过期10日,其他均似急性重型肝炎。
(4)无症状HBsAg携带者大多数无症状,于体检时发现HBsAg阳性,肝功能正常或部分有单项ALT升高。
体征较少。
老年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为起病较缓慢,自觉症状轻与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致。
恢复慢,易慢性化,以重型肝炎及慢活肝发病率较高,其中以亚急性及慢性重型肝炎较多见。
辅助检查1.肝功能检查包括胆红素、麝香草酚浊度试验、AST、ALT、A/G、凝血酶原时间、血清蛋白电泳等。
2.特异血清病原学检查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BcIgM。
有条件可检测HBV-DNA,DNA-p,Pre-S1、Pre-S2等。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肝内HBV-DNA。
3.肝脏活检(肝穿刺检查)4.血糖、尿糖、尿常规等症状1.全身症状肝脏会影响人体全身,因肝功能受损,乙肝患者常感到乏力、体力不支,下肢或全身水肿,容易疲劳,打不起精神,失眠、多梦等乙肝症状。
甲肝的预防知识及预防措施
甲肝的预防知识及预防措施甲肝,也称为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肝炎。
该病毒主要通过粪-口传播途径传播,感染者通常通过摄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
为了预防甲肝的传播,我们需要了解相关的预防知识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甲肝的预防知识1. 病毒传播途径:甲肝病毒主要通过粪-口传播途径传播,包括食物、水源、污染的物体等。
因此,避免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和食物是预防甲肝的重要措施。
2. 潜伏期:甲肝的潜伏期一般为2至6周,但也可以长达6个月。
在潜伏期内,感染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但仍然可以传播病毒。
因此,及早进行预防和诊断非常重要。
3. 症状:甲肝的症状包括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等。
这些症状通常在感染后的2至3周内出现,但也可能在感染后的1至6个月内出现。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
4. 高危人群:甲肝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和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流行,特别是在污染的水源和食物供应不足的地方。
同时,儿童、老年人和免疫系统功能较弱的人群更容易感染甲肝。
因此,这些人群应特别注意预防。
二、甲肝的预防措施1. 注重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甲肝的基本措施。
包括经常洗手、使用肥皂和清水洗净食物、避免摄入未经煮沸的水源等。
2. 饮食卫生:选择食用煮熟的食物,避免生食和未经煮沸的水源。
同时,避免食用来源不明的海鲜和水产品,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3. 饮用安全水源:确保饮用的水源是安全的,可以通过煮沸、过滤或使用含氯的消毒剂来净化水源。
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水源,特别是在疫情流行地区。
4. 接种疫苗:甲肝疫苗是预防甲肝的有效手段。
接种甲肝疫苗可以提供长期免疫保护,减少感染的风险。
根据医生的建议,及时接种疫苗是预防甲肝的重要措施。
5.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卫生是预防甲肝传播的重要措施。
包括定期清洁和消毒公共场所、避免污染水源、正确处理垃圾和废物等。
6.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甲肝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意识和认识,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甲肝的传播。
甲肝
特异性预防:
l.减毒活疫苗:人体免疫后3~8周抗-HAV阳转率 为 84.1%~100 %,但抗体水平尚不够高。该种 抗体至少可持续一年以上。
2 .灭活疫苗:经两次接种后最低保护率为 94% , 阳转率达100%。抗体可持续20多年。
3 .被动免疫:含甲肝特异性抗体的免疫球蛋白 ( SIG )可预防或减少大部分感染,阻断甲肝 传播。注射时间不宜超过接触感染后的7~10天, 保护效果视注射剂量和浓度而定,一般可维持 35天。
病。以往 5~14 岁发病率最高, 14 岁以上随年
龄增长而下降。现在的发病年龄出现后移。
美国1961年为5~14岁,1971年为15~24岁,至
1983 年成人发病占 63.8% , 1983~1991 年儿童、 青少年和 39 岁以下成人基本相同。我国仍以 儿童为主。男女易感性无差别显著性。
预防
散发流行: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临床较多见
暴发流行:水源或食物污染,尤其是生食毛蚶、 蛤蛎、牡蛎等水产品最易引起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再次感染极 少见。 HAV流行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3周岁儿童感染率 开始上升,至25岁接近感染高峰。农村远高于城 市。 新生儿从母体经胎盘接受的抗 -HAV两年内将基本 消失,因而婴幼儿时甲肝的易感性高。随着年龄 的增长,大多数儿童通过亚临床感染而获得免疫。 封闭人群中一旦传入,即可发生甲肝爆发,直至 全部易感人群均感染。
非特异性预防:
1.传染源管理:对病人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急性 肝炎的隔离期为从发病之日起为3周,对疑似、确诊 病例要及时报告,对疫源地要进行消毒,对接触者 进行医学观察 45 天,以早发现新病例,重点是托幼 机构。对饮食行业和保育人员患甲肝者,须痊愈后 才可恢复工作。 2.切断传播途径:广泛开展卫生宣教工作,做好个人 卫生,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严禁粪便及污水污染 水源,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餐具要消毒,加强 对生食食品尤其是贝类食品如毛蚶等的生产、运输 及加工和销售的卫生监督,以防发生污染。
甲肝
甲肝甲肝病毒主要通过隐性感染者粪便污染的食物、水和物品传播。
患者常出现发热、厌油、腹痛、腹泻及黄疸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甲肝在临床上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淤胆型与重症型四个类型,病程为2~4个月。
•急性黄疸型:按其临床过程可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三个阶段。
•急性无黄疸型: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的黄疸前期相似,症状较轻,整个过程不出现黄疸,仅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痛和腹胀等症状。
•淤胆型:主要表现为较长时间的黄疸,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瘙痒,粪便颜色变浅。
黄疸持续6-8周,最长可达4个月。
•重症型:急性甲型肝可演变为急性重型肝炎,此型起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黄疸出现后一般症状不减轻。
病情日渐加重,并出现恶心、呕吐、腹胀、呃逆等严重的消化道症状,患者极度乏力,有出血倾向,行为异常,意识障碍等肝性脑病前期的表现。
•轻症和中等症的甲型肝炎患者,如果家庭有适当的疗养条件,可以留家疗养,定期到门诊复查。
病情较重者需要及早治疗。
【消黄清肝方】治疗甲肝效果显著,患者不妨试试。
•患者除了配合医生进行积极的治疗外,平时的饮食也要加以注意。
下面给大家介绍甲肝患者要注意的饮食习惯。
1、自来水和井水都要消毒加强饮水消毒,不论是自来水,还是井水、河水、塘水都要消毒。
如50公斤水加漂粉晶片1片,就可杀灭甲肝病毒;如已有甲肝流行可适当加大漂粉晶用量。
2、荤食食补荤食食补多指畜、禽、鱼、蛋、奶;素食多指粮谷、豆类、薯类、蔬菜、水果、菌藻类。
荤食甲肝食补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优质蛋白质,并利于身体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也能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维护健康。
3、不要生吃食物生吃瓜果要洗净。
毛蚶、蛤蜊等水产品可能粘附甲肝病毒,不要生吃或半生吃。
直接入口的食物如酱菜、凉拌的菜,不要在可能受污染的水中洗涤。
4、吃索食有人认为吃索食可以祛病,且可延年益寿;而另有人认为吃荤食可以帮助肝细胞再生,缩短康复时闻。
我们认为甲肝食补宜提倡荤素搭配,平衡、科学地饮食。
甲肝防控知识
甲肝防控知识近年来,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人的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逐渐发生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甲肝肝炎疾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我国是肝炎大国,在各种病毒性肝炎当中,甲肝是发病率最高的,甲肝已经成为了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为了尽可能减轻甲肝疾病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就必须要切实做好易感人群的保护措施,并加强甲肝疾病的防控知识宣传,让人们远离甲肝。
1.什么是甲肝,又是怎样传播的?甲肝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其全称为甲型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经过消化道传染,在日常生活中和甲肝患者密切接触,以及共用餐具、茶杯等,或者是吃了被肝炎病毒污染过的水和食物,都可能会被传染,如果水源被肝炎病毒污染,很可能会导致甲爆发流行。
1.甲肝都有哪些临床症状?甲肝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胃寒、腹痛、腹泻、消化不良、恶心、食欲减退、疲乏以及肝功能异常等,由于大多数人对甲肝疾病缺乏认识和了解,因此,在初期往往以为是普通感冒,被忽视,从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并且容易爆发大流行。
数据显示,大约有超过80%的患者会有发热症状,且体温在38℃-39℃左右,发热时间在3-5天左右,有90%的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
1.甲肝的传播方式有哪些?甲肝通常情况下主要是通过喝生水或者吃不干净的食物等途径传播,甲肝病毒的潜伏期为2-6个星期,感染初期,患者如同感冒,部分患者还可能会出现发高烧、食欲不振等症状,还可能会有黄疸的现象。
1.日常生活接触传播:间接传播是甲肝最常见的传播方式,被甲肝病毒污染过的餐具、用具等经口感染传播,这样的传播方式通常主要发生于人流量密集的场所,如学校、幼儿园、工厂等,因此,很容易会引发大流行。
数据显示,如果人们有留长指甲的习惯,且不注意卫生,通过数钞票、剔牙很容易会传播疾病,感染上甲肝病毒。
2.水源传播:水源传播也是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通常主要发生在雨季,患者的唾液、粪便等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特别是水源。
甲肝
• 3.易感人群 • 成人多因早年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初 接触HAV的儿童易感性强。我国甲肝以学龄 前儿童发病率高,青年次之,20岁以后血清 甲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高达90%以上,近 年来发达国家成人甲型肝炎发病率相对增高, 我国甲肝发病年龄也已经后移。甲型肝炎病 后免疫力持久。
发病机制
• 至今尚未阐明。目前研究倾向于宿主免疫反 应为主。发病早期,可能是由于HAV在肝细 胞内大量增殖及CD8+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 作用共同导致肝细胞损害,内源性IFN-γ诱 导受感染肝细胞膜I类MHC抗原表达则促进 Tc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病程后期,可能主 要是免疫病理损害,即内源性IFN-γ诱导I类 MHC抗原表达,促使Tc细胞特异性杀伤受 HAV感染的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坏死,同时 HAV清除。
诊 断
• 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常规实 验室检查和特异性血清学进行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应参考当地甲肝流行疫情,病前有无甲型肝炎 患者密切接触史及个人、集体饮食卫生状况。 急性黄疸型病例黄疸期诊断不难。在黄疸前期获得诊断称为 早期诊断此期表现似“感冒”或“急性胃肠炎”,如果尿色 变为深黄是疑及本病的重要线索。 急性无黄疸型及亚临床型病例不易早期发现,诊断主要依赖 肝功能检查及特异性血清学检查方能做出病因学诊断。慢性 肝炎一般不考虑急性肝炎之诊断。
预后
• 本病预后良好,大多数于3个月内恢复健康, 无慢性化倾向,发生肝衰竭者罕见,无演化 成肝癌的危险。
预 防
• 1.管理传染源:早期发现传染源并予以隔离。 隔离期自发病起共3周。病人隔离后对其居 住、活动频繁地区尽早进行终末消毒。 • 2.切断传播途径:提高个人和集体卫生水平, 养成餐前便后洗手习惯,共用餐具应消毒, 提倡分餐制;加强水源、饮食、粪便管理。
【甲肝疾病常识】 脂肪肝2
主要病因脂肪肝多发于以下几种人:肥胖者、过量饮酒者、高脂饮食者、少动者、慢性肝病患者及中老年内分泌患者。
肥胖、过量饮酒、糖尿病是脂肪肝的三大主要病因。
一、大脂滴性脂肪肝的病因有:①营养性:儿童恶性营养不良症(forashiorkor)胃肠道疾病、胰腺疾病、肥胖、肠道旁路术和长期胃肠外营养等。
②代谢性:糖尿病、半乳糖血症、糖原沉积病、果糖不耐受症、肝豆状核变性、酪氨酸血症、高脂血症、无β脂蛋白血症、Wolman病、脂膜炎等。
③药物性:包括乙醇中毒、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肝毒素类药物。
④病毒感染性:包括丙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和其他全身性病毒感染性疾病。
⑤隐匿性:在上述病因中尤以糖尿病、肥胖与乙醇性脂肪肝为最多见。
糖尿病与肥胖患者肝穿刺病理学检查约60%~90%可发现不同程度的脂肪肝。
二、小脂滴性脂肪肝的病因有:急性妊娠脂肪肝、Reye综合征、四环素性脂肪肝、牙买加呕吐病、丙戊酸(val-proate)中毒、先天性尿素循环酶缺陷、乙醇中毒和胆固醇脂沉积病等,其中尤以妊娠脂肪肝、四环素性脂肪肝及Reye综合征最常见。
三、脂肪肝的形成常有以下几类原因。
1.酒是祸首,长期饮酒,导致酒精中毒,致使肝内脂肪氧化减少,慢性嗜酒者近60%发生脂肪肝,20%~30%最终将发展为肝硬化。
2.长期摄入高脂饮食或长期大量吃糖、淀粉等碳水化合物,使肝脏脂肪合成过多。
3.肥胖,缺乏运动,使肝内脂肪输入过多。
4.糖尿病。
5.肝炎。
6.某些药物引起的急性或慢性肝损害。
发病机制食物中脂肪经酶水解并与胆盐结合,由肠黏膜吸收,再与蛋白质、胆固醇和磷脂形成乳糜微粒,乳糜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制微粒进入肝脏后在肝窦库普弗细胞分解成甘油和脂酸,脂酸进入肝细胞后在线粒体内氧化、分解而释出能量;或酯化合成三酰甘油;或在内质网转化为磷脂及形成胆固醇酯。
肝细胞内大部分的三酰甘油与载脂蛋白等形成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并以此形式进入血液循环。
发病率脂肪肝的发病率近几年在欧美和我国迅速上升,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
甲肝防治知识
甲型肝炎重要事实●甲型肝炎是一种病毒性肝脏疾病,它可造成轻度或严重疾患。
●甲型肝炎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因食用了感染者的粪便污染的食物或饮料而引起。
●该疾病与环境卫生条件差和不洗手这样的个人卫生习惯有紧密联系。
●每年估计有140万甲型肝炎新发病例。
●疾病流行可呈急剧增长态势,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1988年在上海发生的一次暴发疫情中,就有30万人受到感染。
●改善卫生条件和注射甲肝疫苗是抵御该疾病的最有效办法。
甲型肝炎是甲肝病毒(HAV)造成的一种肝脏感染病症。
病毒因未受感染者(或未接种疫苗者)食用或饮用由甲肝病毒感染者的粪便污染的东西传播:被称之为粪口传播。
该疾病与卫生条件差和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有紧密联系。
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不同,甲型肝炎感染不会造成慢性肝病,也很少致命,但它会出现使人衰弱的症状。
甲型肝炎属偶发疾病,在世界各地流行,有循环复发的趋势。
据估计,每年世界各地甲型肝炎感染者有140万例。
与食物或水受污染有关的疾病流行可突然暴发,比如1988年在上海发生的疾病流行,受影响者约为30万人。
该疾病会给社区造成重大经济和社会后果。
患者康复并重返工作岗位、重返课堂或恢复正常生活,可能需要几周或者数月的时间。
对确认存有病毒的食品场所以及对当地的总体生产力而言,可能产生极大的影响。
症状甲型肝炎的症状轻重不一,可能出现发热、不适、食欲不振、腹泻、恶心、腹部不适、深色尿和黄疸(皮肤和眼白发黄)。
不是每位感染者都会出现所有症状。
成人出现疾病体征和症状的情况多于儿童,在年老人群,疾病严重程度增加、死亡率增高。
通常6岁以下受感染儿童没有明显的症状,只有10%的人出现黄疸。
在较大的儿童和成人中,感染往往有较严重的症状,70%以上的病例会出现黄疸。
多数人几周内(有时数月)即可康复,且没有并发症。
什么人有被感染的风险?凡以前没有感染过或没有接种疫苗者,均可能感染甲型肝炎。
在卫生条件差的地方生活的人被感染的风险较大。
在病毒传播广泛的地区,大多数甲型肝炎感染发生在儿童早期。
甲肝预防和措施PPT课件
何时进行预防?
何时进行预防?
疫苗接种
在旅行前或接触高风险人群前,应接种甲肝疫苗 。
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通常需要两剂接种。
何时进行预防?
个人卫生
时刻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尤其是在饮食前 后要洗手。
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至少20秒。
何时进行预防?
饮食安全
避免食用生食和水源不明的食物,选择安全的饮 用水。
家长应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接触 不洁食物。
监督儿童在学校和家中的饮食和卫生习惯。
谢谢观看
在不确定水源的情况下,建议饮用瓶装水。
在哪里进行预防?
在哪里进行预防? 医疗机构
在当地的卫生机构或医院进行疫苗接种和咨询。
许多社区卫生中心和旅行诊所提供相关服务。
在哪里进行预防? 教育机构
学校和幼儿园应开展关于甲肝的健康教育活动。
通过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
在哪里进行预防? 公共场所
在公共餐饮场所加强饮食安全管理。
什么是甲肝?
症状
甲肝的常见症状包括乏力、恶心、呕吐、腹痛和 黄疸。
症状通常在感染后2至6周内出现,并且大多数患 者在几周内恢复。
什么是甲肝?
Hale Waihona Puke 传播途径甲肝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通常与不卫生的饮 食和水源有关。
与感染者的密切接触也可能导致传播。
谁容易感染甲肝?
谁容易感染甲肝? 高风险人群
旅行者、儿童、以及生活在疫区的人群更容易感 染甲肝。
餐饮业者应遵循食品安全标准,确保食品的卫生 。
如何落实预防措施?
如何落实预防措施?
定期健康检查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发现症状及时就医。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助于减少传播风险。
关于甲肝的小常识
关于甲肝的小常识
一、甲肝是什么病:甲肝是甲型肝炎的简称,是一种肠道传染病,由病毒引起,通过病从口入传染,病毒通过大便排出,发病后2周有传染性。
潜伏期1个月。
发生重症肝炎可危及生命。
二、病人在家治疗应注意什么:病人应单床睡,碗筷分开,大便用漂白粉消毒。
每周复查一次肝功能,清淡饮食,卧床休息。
三、密切接触者怎样预防:除做好家庭内隔离病人,大便消毒、灭蝇、灭蟑工作之外,可注射甲肝疫苗预防,如出现乏力、尿色发黄、恶心等症状应立即去医院检查。
四、怎样做病人大便消毒:在病人黄疸消退前都应做大便消毒,消毒可用漂白粉,每次便后加入大便量四分之一的漂白粉,混匀后半小时,然后冲掉。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型肝炎是自限性疾病,大多数病人在2个月内恢复。
随访上海80年代大流行中的1212例甲型肝炎病人,2个月内临床和肝功能恢复正常者为63.4%,20.40%的病人需3个月,8.6%需4个月,4.8%需5个月,1.5%需6个月,超过6个月才恢复的仅1.3%。
未发现进行性慢性肝病,但可有复发(复发性甲型肝炎),甚至多次发作,同时粪便再次排毒,一般都发生在6个月内。
病原诊断:HAV感染的诊断依据是以EIA检出HAV的抗体。
血清IgG抗HAV表示过去感染和对HAV的免疫,但如滴度继续上升则是近期感染。
HAV感染2-3周后,IgM抗HAV常出现在临床症状之前,保持30-420天,大多数在120天内阴转。
这一试验灵敏、特异,单—血清即可获得可信的诊断。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检查指标
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引起的传染性肝炎。
儿童和青少年人群多发。
起病急骤,前驱期1-5天,发热,全身不适,类似感冒症状;继而出现明显乏力,厌油食,恶心,呕吐等,常被误诊为"胃炎"。
故有人总结为:感冒加胃炎,警惕是肝炎。
随后眼黄,尿黄如浓茶。
确诊甲型肝炎首先应检查病毒学指标:(1)抗-havigm:发病后1周左右即可在血清中测出。
其出现与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异常的时间一致,第2周达高峰。
一般持续8周,少数患者可达6个月以上。
但个别病人病初阴性,2-3周后方检出阳性。
所以临床疑诊甲型肝炎,而抗-havigm阴性,应重复1-2次,以免漏诊。
当前,抗-havigm是早期诊断甲型肝炎的特异性较高的指标,且有简便,快速的优点。
抗-iavigg是既往感染的指标,因其是保护性抗体,可保护人体再次感染故可作为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易感人群。
(2)抗hav-iga的检测:iga型抗体又称分泌型抗体,主要存在于泪眼,唾液,尿液,胃液,乳汁,鼻腔分泌物中,胃液中的iga可排入粪便中,在甲型肝炎患者粪便提取液中可测得抗hav-iga。
可作为甲型肝炎的辅助诊断。
此外,粪便中hav的检测和血清甲肝核糖核酸(havrna)亦有诊断价值,但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技术,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总之,对有典型症状的可疑甲型肝炎患者,伴转氨酶明显增高,可进一步查抗havigm即可明确诊断甲型肝炎。
临床表现
特征
(1)中国急性肝炎中甲肝的发病率占病毒性肝炎的首位,约占40%~50%。
(2)甲肝为自限性疾病,能完全治愈;无慢性化。
传染源是患者和亚临床型感染者,主要通过粪一口途径传播。
(3)甲肝潜伏期(平均30天)。
感染HAV后,在潜伏期最后10天的粪便中排出病毒,多数至发病后2周排毒停止。
(4)任何年龄均可患本病,但主要为儿童。
成人甲肝的临床症状一般较儿童为重。
冬春季节常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
(5)发病较急,83%左右的患者有发热(大多在38℃-39℃之间),平均发热3天,但也有15%的患者发热超过5天。
(6)90%的患者有黄疸,消化道症状较重,ALT升高的幅度大,800IU/L-2000IU/L可占55%。
(7)同时感染或重叠感染时,病情可加重甚至可以发生重型肝炎。
(8)重型肝炎约占全部甲肝病例的0.2%-0.4%,病死率高。
患过甲肝或隐性感染者,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相关整本阅读:/ebook/682570407fd5360cba1adb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