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复习专题之古诗词中的用典
高考语文古诗词中的用典手法
高考语文古诗词中的用典手法用典,是高考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做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直接影响我们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理解不到位,就会造成答题失分。
一、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
例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例2:“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析】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
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三、正用典故例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析】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
“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
《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
“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
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用典 课件25张
清平乐·红笺小字 宋·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古诗鉴赏——用典
一、理解概念
用典,也叫“用事” ,指 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 援用前人诗文名 句、神话传说、 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 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二、用典类型
用典
1.明用 2.暗用 3.侧用 4.反用
1、明用
1.明用。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 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 归 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原诗用周公姬旦 辅佐年幼成王一事, 说周公“一饭三吐哺, 犹恐失天下之士。 ”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 礼遇天下人 才的诚心。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鸿雁在云鱼在水:在古代传说中,鸿雁和 鲤鱼都能传递书信。
B、“鸿雁”“鱼”暗化鱼雁传书的典故,
写出主人公借助寄送书信来表达感情,但仍惆怅满怀。化用
出嘉峪关感赋四首 其四 清代:林则徐
一骑才过即闭关,中原回首泪痕潸。 弃繻人去谁能识,投笔功成老亦还。 夺得胭脂颜色淡,唱残杨柳鬓毛斑。 我来别有征途感,不为衰龄盼赐环。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请对本诗中用典的手法进行鉴赏分析。
【答题示例】 本诗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 首联诗 人通过引用唐代名将郭震 向武则天呈《宝剑篇》并最 终深得武则天赏识,实现报国之志的典故,表现 诗人 对自己落拓不得志的遭遇的悲慨。 诗歌尾联用唐代马 周游长安、 宿新丰 酒店时,遭到店主冷淡,但最终 被唐太宗授予监察御史的故事,来对比自己 的不得志。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新高考篇目中的用典修辞整理
新高考篇目中的用典修辞整理(全册)1.《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语出《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语出《诗经·小雅·鹿鸣》。
苹,艾蒿。
《鹿鸣》是宴客的诗,这里用来表达招纳贤才的热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这里是仿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周公吐哺】《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广纳贤才,正吃饭时,听到门外有士子求见,来不及咽下嘴里的食物,把食物一吐就赶紧去接见。
这里借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2.《梦游天姥吟留别》【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 脚著谢公展,身登青云梯。
】据《宋书·谢灵运传》,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前后齿可装卸,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以保持身体平衡。
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3.《琵琶行并序》【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指传说中杜鹃昼夜啼叫,啼出血米才停止。
常用于形容哀痛到了极点。
语出《蜀志》“帝(望帝杜字)称王于蜀,得荆州人鳖灵,便立以为相。
后数岁,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号曰开明氏。
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字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
”4.《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即周瑜(175-210),字公瑾,孙权军中指挥赤壁大战的将领。
二十四岁时即出任要职,军中皆呼为“周郎”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孙吴开国皇帝、政治家、军事统帅。
孙权统治江东50 余年,通过长期的军事行动,将管辖地域由江东扩展到今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区,结束了汉末的分裂状态,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试谈古诗词中的“用典”
■ 盐 城 市 建 湖 县 实 验 初 中 张 长 友
典 故 以精 炼 的文 字 包 含 着 丰 富 深 刻 的 思 想 内 数 。” 首 词 . 青 春 和 爱 情 的 消 失 . 叹 美好 生 活 这 从 感
容 . 以 古 诗 词 为 达 到 言 约 意 丰 , 使 用 典 故 以 甫 的 不 常 . 所 常 写情 细 腻 含 蓄 。闻 琴 是 用 卓文 君 私 奔 司 马 讽 今 、 化 意 境 或 寄 托 感 情 。 诗 词 中 用 典 的作 用 相 如 的故 事 .解 佩 是 用 郑 交 甫 在 汉 皋 与 仙 女 好 合 深 古
隔 后 ”也 所 办 ? 典 是 一 种 办 法 , 至 是 好 方 法 如 晏 殊 的《 用 甚 木 恨 , 江 犹 唱 《 庭 花 》 , 是 凡 读 书 都 熟 悉 , 以
且 引 兰花》 “ 鸿过 后莺归去 , :燕 细算 浮 生 千 万 绪 。 长于 表 示 兴 亡 事 、 乐 今 朝 的 意 思 , 用 这 两 句 可 以 随
《 事 诗 》 说 : 白 尚 书 姬 人 樊 素 善 歌 , 人 小 蛮 本 中 “ 妓
4用 典 可 以 取 得 青 简 意 丰 的 效 果 如 辛 弃 疾 .
善 舞 。尝 为诗 日 ‘ 桃 樊 素 E , 柳 小 蛮 腰 。’ 既 《 鸪 天 》 “ 簟 溪 堂 冷 欲 秋 , 云 依 来 晚来 收 。红 樱 1杨 年 鹧 :枕 断
柳 . 人 尽 日花 飞雪 。 把 幺弦 拨 , 极 弦 能 说 。 无 莫 怨 天 别 后 书 辞 , 时 针 线 。离 魂 暗逐 郎 行 远 。淮 南 皓 月 别
不 老 , 难 绝 。心 似 双 丝 网 , 有 千 千 结 。夜过 也 . 情 中 东窗 未向凝残月 。”
高考语文--古诗词中常用的14个典故
高考语文--古诗词中常用的14个典故哀鸿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比哲人,谓我劬劳。
”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
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寒食寒食:一个节日,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
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桑梓桑梓: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
”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
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毛泽东《七绝》: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采薇隐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
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三径指隐居生活。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
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鸡黍特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论语》中:子路随孔子出游时与孔子走散了,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
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
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化碧多用以称颂忠臣志士。
《庄子·外物》:“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古诗词中的“用典”
古诗词中的“用典”古诗词中的“用典”四川省绵竹中学龚志华欣赏古代诗词,离不开用典。
弄清用典,就是为欣赏古代诗词扫除“路障”。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典故有两类,一是事典,即援引古人的事迹,前人谓之稽古;二是言典,即引用或化用古圣贤的言辞,前人谓之引经。
用典有三种情形:一是明典。
明典,指一望就知是用典。
如:邻水延福寺早行陆游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乱山徐吐日,积水远生烟;淹泊真衰矣,登临独惘然;桃花应笑客,无酒到愁边。
其中“化蝶”一词,典出于《庄子》之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
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后人遂以“化蝶”或“梦蝶”,借喻为“睡觉”。
而“闻鸡”一词则出自《晋书》:“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
中夜闻荒鸡鸣,逖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剑”。
此处借为清晨之意。
二是暗典。
暗典,指的是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的痕迹,须详加玩味,才能体会。
如: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之四元遗山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蝨空悲地上臣;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末句出自范宁《谷梁传序》:“孔子观沧海之横流,乃喟然而叹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作者以文王之任为己任,故言‘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暗典的使用,只师取前人典故之意,而不用其辞。
翻典。
翻典,指反用以前的典故,以产生意外的效果,如林和靖的“自做寿堂诗”: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艺苑雌黄】云:“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林和靖诗:‘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虽说相如,亦反其意而用之矣。
直用其事者,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
高考复习专题之古诗词中的用典
赏析古诗用典艺术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一,就是诗词中的“用典”。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这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
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为经济的有限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有“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刘勰语),前者为“用事”,就是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或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更深厚;后者为“用辞”,即引用现成的辞语,借此明证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语更清幽、更委婉。
“用事”可分为“直用”、“活用”、和“反用”。
(一)“直用”,就是直接引用典故的本来意义,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活用”,是灵活地变用典故,它既可以突出典故某一个侧面的意义,从新的角度加以引用,又可以对整个典故的原有意义加以引申发挥。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阙可以说用的全是周瑜破曹的故事,词人多层面地展示了周瑜的飒爽英姿,特别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雄才大略的非凡风采跃然纸上,词人讴歌周瑜的丰功伟绩,折射出的是词人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真切渴望。
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说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也。
”意思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有识之士,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他念叨的是如何让贤士归依自己;一餐饭要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
诗人巧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不凡气度来勉励自己,以求一统天下伟业的实现。
高考古诗词表现手法之用典精析PPT课件
4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
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
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刘裕)
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
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
顾(刘义隆)。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右堪回首,佛狸(后魏太
武帝拓跋焘)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
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完整编辑ppt
16
❖ 例9
秋日寄满子权 王令
楼前暮霭暗平林,楼上人愁思意深.
未必薄云能作雨,从来秋月自多阴.
三年客梦迷路归,一夜西风老壮志.
欲作新声寄遗恨,直弦先断泪盈琴.
分析:尾联引伯牙在钟子期死 后破琴绝音,终身不复鼓琴之 事,慨口叹自己知音难遇。
完整编辑ppt
17
❖ 例10
和中斋韵 文天祥
作者用典 的意图
完整编辑ppt
19
完整编辑ppt
5
秦观的《满庭芳》“西窗下, 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化 用
唐•李益诗句“开门风 动竹,疑是故人来”
完整编辑ppt
6
直用:直接引用
从 暗用:融化在诗句中 形 式 反用:反其意而用之 上 分 断取典意:选取典故中
的部分意义而加以引申
完整编辑ppt
7
A 慰勉友人
用
B 用典以自喻
典
C 用典表达心志
功业飘零五丈原,如今局促傍谁辕?
俯眉北去明妃泪,啼血南飞望帝魂。
骨肉凋残唯我在,形容变尽只声存。
江流千古英雄恨,兰作行舟柳作樊。
分析:此时文天祥被迫入北国,悲 泪难禁,与明妃相似;想到南宋命 运,他啼血长鸣,与望帝相似。作 者借此表达功业飘零之恨。
高考古诗词表现手法之用典精析
5、廉颇不得重用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精选ppt
7
5、作者用典目的何在?
1、孙权败曹军
借 2、刘裕建政权
古 3、刘义隆北伐惨败
讽 今 4、拓跋焘击败宋文帝
5、廉颇不得重用
精选ppt
国事艰难 英雄难再 (无奈不满) 伐金不可草率 (担忧) 江北沦陷 闲置不用 (激愤) 报国无门 (悲愤) 8
从典故性质上分:
❖ “旧时”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的诗句“旧 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写江山易 主,人事已非,燕子纵然归来也无物可寻了, 表达作者的亡国之悲。
❖ “江州”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诗句“座中
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同是天涯
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抒发漂泊之感,
悲伤之意。
精选ppt
11
例三:借用神话传说
❖ [2]痴儿了却公家事:意思是说,自己并非大器,只会敷衍 官事。痴儿,作者自指。《晋书·傅咸传》载杨济与傅咸书 云:“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观每事欲了。生子痴, 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这是 当时的清谈家崇尚清谈,反对务实的观点,认为一心想把 官事办好的人是“痴”,黄精庭选p坚pt 这里反用其意,以“痴儿”15 自许。了却,完成。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 诗中画线诗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
达效果?
精选ppt
12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备考:“用典”知识点梳理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备考:“用典”知识点梳理一、用典艺术用典,也叫用事,使事,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它指的是对前人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
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这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
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为经济的有限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有“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刘勰语),前者为“用事”,就是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或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更深厚;后者为“用辞”,即引用现成的辞语,借此明证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语更清幽、更委婉。
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见《语文》课本第三册第67页)其中“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用湘妃和素女这样的神女被乐声感动来形容弹奏技艺,又用“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进一步渲染,最后用“误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写出月中吴刚被乐声所吸引,来表现弹奏的效果。
高考诗歌鉴赏用典真题
高考诗歌鉴赏用典真题一、【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4.A15.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分析】14.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
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
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
由此可见,选项A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
故选A。
15.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古诗词用典例
古诗词用典例一、用典的句子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典故:.“持节云中”两句:用汉文帝与冯唐故事。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云中太守魏尚治军有方,“使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一旦入侵,必所杀甚众。
后因报功时“虏差六级”多报了六颗首级,被文帝“下之吏,削其爵”。
冯唐竭力为魏尚辩白,认为文帝“赏太轻,罚太重”,颇失人心。
文帝幡然醒悟,当日便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官复原职,并拜冯唐为车骑都尉。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典故:长风破浪: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济:渡过。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典故:闲来两句:传说吕尚(姜太公)末遇周文王时,曾一度垂钓于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
乘舟梦日边: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的前夕,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
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李白借此表明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极大的希望。
4.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典故:羡鱼:羡慕钓鱼。
《淮南子·说林训》中说:古人有言曰:“临河而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意思是,与其空口赞赏别人的成绩,不如自己扎扎实实地做点事情。
二、用典的诗句1、李白《行路难》(其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了向秀《思旧赋》及王质烂柯这两个典故.意思是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向秀的《思旧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这样既表达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之情,又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古诗中的用典知识点及例题解析
01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02 03 04
令 ( 严蕊)
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 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思考:(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 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
“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 (或世外桃源)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 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高考诗歌鉴赏的选题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要想 答题规范、切中要害,思路必须围绕以下几点展 开: 1.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内容意义。必须 了解典故原意内容,因为它和诗歌中要表达的思 想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2.明确诗人对所引用的典故的态度。必须明确 作者是明用还是暗用,是正用还是反用,是正引 还是化引等。明确这些,答题才有方向。不至于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3.答题时既要概括原来典故的内含意义,更重 要的是揭示出诗人在这里引用典故的现实意义。 这样答案才能完全而准确。
A B
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
问:此诗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感情?
分析:用典,借屈原和白居易两位古人, 来表达自己谪官的愁思,正道直行的信念 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
古诗中的用典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所谓用典,指援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 故,或引用、化用、改用别人的诗词名句(用事 和引用诗句),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 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歌的语言 言简意赅,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即用 事和引用前人诗句。 一、用事用典 用事用典是借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来表达思想感情,包 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 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古诗词中的用典ppt课件
古诗词中的用典
言典
言典是指诗词所引用 随意春芳歇, 的前人的诗文名句。 王孙自可留。
典
故
事典
事典是指诗词所引用 的神话传说、历史故 事、生活故事等。
闲来垂钓处都可 以看到 浪费粮 食的现 象。也 许你并 未意识 到自己 在浪费 ,也许 你认为 浪费这 一点点 算不了 什么
在 日 常 生 活 中,随 处都可 以看到 浪费粮 食的现 象。也 许你并 未意识 到自己 在浪费 ,也许 你认为 浪费这 一点点 算不了 什么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曹操《短歌行》
在 日 常 生 活 中,随 处都可 以看到 浪费粮 食的现 象。也 许你并 未意识 到自己 在浪费 ,也许 你认为 浪费这 一点点 算不了 什么
第三,结合诗词的中心思想分析 诗人用典的作用。体会诗人用典的意 图,从而加深对诗人所表达思想感情 的感悟。
在 日 常 生 活 中,随 处都可 以看到 浪费粮 食的现 象。也 许你并 未意识 到自己 在浪费 ,也许 你认为 浪费这 一点点 算不了 什么
?
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古诗词中的用典
“用典” ,也叫“用事”,是指诗词中 直接或间接地引用前人的诗文名句、神 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故事等,使诗 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在 日 常 生 活 中,随 处都可 以看到 浪费粮 食的现 象。也 许你并 未意识 到自己 在浪费 ,也许 你认为 浪费这 一点点 算不了 什么
(明用)
2.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反用)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 梦日边。
(暗用)
在 日 常 生 活 中,随 处都可 以看到 浪费粮 食的现 象。也 许你并 未意识 到自己 在浪费 ,也许 你认为 浪费这 一点点 算不了 什么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之诗歌中的典故素材pdf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之诗歌中的典故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因为对古代文化或古人事迹了解不多,遇到用典的现象就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所以,学习典故很有必要。
用典作用①引前人之言之事,使立论有根据②诗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的,借典故的暗示,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③减少语词的累赘,使语言更精练(近体诗有字数限制,诗句应力求经济)④使文辞典雅,加大历史的纵深感,丰富诗歌内涵(充实内容,美化诗句)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注①炙:艾制,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
②翛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
2.本诗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用到了“树”的意象,作用是否相同?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分析。
【答案】2.相同。
都以树为喻,传达出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酬》诗中以“病树”比喻自己,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对世事变迁和仕宦沉浮,表达出豁达的襟怀。
本诗用“桑榆”比喻晚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太阳折射出的晚霞还可以照满天空;表达了对生死问题清醒乐观的认识。
【解析】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桑榆虽晚,还能放射出满天灿烂的霞光。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这首诗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辛弃疾为范南伯①寿。
时南伯为张南轩②辟宰泸溪,南伯迟迟未行。
因作此词勉之。
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
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
君王三百州。
高考古代诗歌常考60个典故
唐 ·李 白 《 留 夜 郎 闻 酺 不 预 》 : “ 北 阙 圣 人 歌 太 康 ,南 冠 君 子 窜 遐荒。”
杨宜作两家春。” 唐 ·刘 禹 锡 《 酬 乐 天 咏 老 见 示 》 : “ 莫 道 桑 榆 晚 ,为 霞 尚 满 天 。” 唐 ·王 勃 《 滕 王 阁 序 》 : “ 东 隅 已 逝,桑榆非晚。” 宋 ·苏 轼 《 江 城 子 ·密 州 出 猎 》 : “ 会 挽 雕 弓 如 满 月 ,西 北 望 ,射 天狼。”
宋 ·文 天 祥 《 过 零 丁 洋 》 : “ 人 生 自 古 谁 无 死 ,留 取 丹 心 照 汗 青 。”
唐 ·王 昌 龄 《 从 军 行 》 : “ 青 海 长
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 使 ,后 傅 介 子 出 使 西 域 ,计 斩 楼 兰 王 。故 “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
云 暗 雪 山,孤 城 遥 望 玉 门 关 。黄 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 还。” 唐 ·李 白 《 塞 下 曲 》 : “ 愿 将 腰 下
2 4. 还 珠 2 5. 昆 山 玉 [来 源 :学 科 网 ]
2 6. 梨 园
2 7. 柳 岸 2 8. 南 浦 2 9. 南 冠 3 0. 青 眼
怀三枚,去,拜辞坠地。术谓曰:‘陆郎 作 宾 客 而 怀 桔 乎 ? ’ 绩 跪 答 曰 :‘ 欲 归 遗 母。’术大奇之。” 古 时 合 浦 盛 产 珍 珠 ,可 地 方 官 员 很 贪 ,珍 珠 都 被 移 到 别 的 地 方 。东 汉 的 孟 尝 到 这 里 来 当 太 守 ,革 除 贪 污 流 弊 ,珍 珠 又 回 到 合 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
传说太阳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树上。 以此比日暮,后比喻人的 晚年。
古诗中用典的诗句
古诗中用典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其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唐·李白《行路难·其一》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泊秦淮》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唐·杜牧《赤壁》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唐·崔颢《黄鹤楼》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唐·李商隐《锦瑟》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唐·温庭筠《商山早行》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宋·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古诗用典艺术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一,就是诗词中的“用典”。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这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
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为经济的有限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有“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刘勰语),前者为“用事”,就是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或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更深厚;后者为“用辞”,即引用现成的辞语,借此明证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语更清幽、更委婉。
“用事”可分为“直用”、“活用”、和“反用”。
(一)“直用”,就是直接引用典故的本来意义,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活用”,是灵活地变用典故,它既可以突出典故某一个侧面的意义,从新的角度加以引用,又可以对整个典故的原有意义加以引申发挥。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阙可以说用的全是周瑜破曹的故事,词人多层面地展示了周瑜的飒爽英姿,特别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雄才大略的非凡风采跃然纸上,词人讴歌周瑜的丰功伟绩,折射出的是词人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真切渴望。
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说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也。
”意思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有识之士,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他念叨的是如何让贤士归依自己;一餐饭要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
诗人巧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不凡气度来勉励自己,以求一统天下伟业的实现。
可谓用心良苦。
李商隐《锦瑟》诗中的“望帝春心托杜鹃”,是用望帝化为杜鹃,“至春则啼,闻者凄恻”的民间传说,来寄托诗人的难言的冤情;同样,白居易《琵琶行》中也借“杜鹃啼血猿哀鸣”来暗示自己“迁谪”的愤懑。
秦观《鹊桥仙》,全词引用的是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可词人不落前人之窠臼,从一个新的角度诠释故事,赋予古老的故事以全新的内涵,“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洗嗟叹悲戚之态,突出牛郎织女难得一见的珍贵,从而引发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一个颇具哲理意味的命题。
显然,词的立意较之于《迢迢牵牛星》,胜出了一筹。
(二)“反用”,是按典故的固有含义反其意而用之。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
他击败宋文帝,率军追到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词人渴望早日实现恢复中原的宿愿,可现实却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让人倍觉失望。
词人用“可堪回首”,标明其鲜明的批判态度。
词人反用这一典故,融自己的思考于旧事之中,发人深思。
(三)“借用”,即直接借用前人的一些诗句,虽用的是别人的诗句,但已赋予了新的意境。
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
原诗是写热恋中的女子对情人的思念期待,诗句的意思是说,你那青青的衣领呦,牵动我对你绵绵不断的愁绪。
曹诗借用这诗句,其义早已超越了男女私情的意味,而赋予她更为丰盈的内涵。
“青衿”原是周代读书人的服饰,诗中以此借代才识渊博的人,而那些人也正是诗人心中绵延不绝的期待之所在。
(四)“活用”,是用前人具有典型意义的辞语,融化到自己的意境或形象中,成为具有新的含义和色彩的艺术语言。
陶渊明《归园田居》“虚室有余闲”,“虚室”,语出《老子》:“虚室生白”。
诗人用此辞含有双关的意味,既指有形的屋室,又暗喻无形的心房,由此,充分传达出诗人对环境清幽,心境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五)“反用”,就是在与原义相悖的基础上引用既有的辞语,它在表情达意上有一种反衬的作用。
王维《山居秋暝》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意思是,春草就随着它的意愿衰败吧,这里的秋色实在耐人寻味,“我”还是愿意留在山中。
即反用了《楚辞·招隐士》的话,“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诗人招而不归,甘心隐居山林,其情可圈可点。
【归纳】好的诗词用典有以下原则:首先,采用熟悉、具有借鉴意义的典故,而不用冷僻的典故;其次,灵活、贴切、生动是用典的最高目标;第三,典随意出,不为用典而用典。
用典的作用:①引前人之言之事,使立论有根据②诗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的,借典故的暗示,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③减少语词的累赘,使语言更精练(近体诗有字数限制,诗句应力求经济)④使文辞典雅,加大历史的纵深感,丰富诗歌内涵(充实内容,美化诗句)【答题步骤与提示】首先找出用典的地方其次对诗中用典的地方进行具体分析第三是结合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诗人用典的作用高考诗歌鉴赏的选题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要想答题规范、切中要害,思路必须围绕以下几点展开:1.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内容意义。
必须了解典故原意内容,因为它和诗歌中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2.明确诗人对所引用的典故的态度。
必须明确作者是明用还是暗用,是侧用还是反用,是正引还是化引等。
明确这些,答题才有方向。
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3.体会诗人用典的用典意图。
诗人对往事的重提,肯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
也就是说,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而来的,目的是借典抒怀。
只同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所在。
4.答题时既要概括原来典故的内含意义,更重要的是揭示出诗人在这里引用典故的现实意义。
这样答案才能完全而准确。
【古诗中常用的意象和典故】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2.月亮:对月思亲一—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和送别之所。
4.蝉:以蝉喻品行高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6.南浦:水边的送别之所。
7.长亭: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9.梧桐: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10.梅花: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11.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12.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
13.桃花:象征美人。
14.牡丹:寄寓富贵。
15.杨花:有飘零之意。
16.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
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
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
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17.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18.蟋蟀:古人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
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
19.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20.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
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
21.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22.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23.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24.鸿雁:《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子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
25.月老: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
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司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
后来因此称媒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26.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27.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
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相传战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
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她衣服,没拉住,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
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
后来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28.青梅竹马:用来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29.逐鹿:以鹿喻帝位。
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30.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
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31.杜康:《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
少康,杜康也。
”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
32.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向高远的人。
33.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结为婚姻,后便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34.彭祖:传说中长寿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35.鸡肋: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
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为婵娟。
36.献芹:《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
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
也说“芹献”。
37.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
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38.作壁上观:壁:营垒、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