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实录-支玉恒《第一场雪》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第一场雪》课堂实录及评析

《第一场雪》课堂实录及评析

《第一场雪》课堂实录及评析《第一场雪》课堂实录及评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在本课教学中,薛老师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为主要任务,积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自读自悟,理解文本内容;通过朗读指导,体会文本思想情感,领会语言韵味;创设必要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通过合理的延伸,凭借语感,运用语言。

不仅重视引导学生把书读好,还注意引导学生把话听好、说好,把字写好,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一、在理解中感悟【案例】师: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雪后景色的美丽?生1: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师:你找得真准,一下子就找到了写得这么美的一句话。

那么,在这一句话中哪些词可以看出雪后景色的美丽?生1: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

师:你怎么从这四个结构相同的词中体会到雪后景色的美丽?生:因为柳树落光了叶子,只剩下长长的下垂的枝条,雪花沾在上面就像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而松树和柏树则四季常青,大雪落在树上被绿叶托住,便成了一个个雪球,蓬松松、沉甸甸的。

生2:蓬松松是说雪球很松、很轻,而沉甸甸又说雪球很沉、很重,我觉得这两个词自相矛盾。

师:雪球为什么会蓬松松呢?生1:因为树上有松果,雪落在松果上,所以让人觉得蓬松松的。

师:既然雪球是蓬松松的,怎么又会有沉甸甸的感觉?生2:因为雪下得很大,再加上松果有大有小,大的松果裹上雪就有可能变得沉甸甸的了。

生3:文中“堆满”这个词告诉我们松树和柏树上有许许多多的雪球,所以让人觉得沉甸甸的。

师:这几位同学通过想像画面和体会重点词来感受雪后景色的美丽,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同学们,你们再想想看,松树和柏树的叶子大吗?厚吗?它们能承受得起这些雪球吗?生4:对于树叶来说,雪球还是比较沉的、重的,所以会有沉甸甸的感觉。

(学生们听后恍然大悟。

)【评点】“语文学习”还是姓“语”,无论如何都应以本为本,千万不可忽视语言文字的训练。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实录——《第一场雪》教学实录之二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实录——《第一场雪》教学实录之二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实录——《第一场雪》教学实录之二师:我是你们的——生:老师。

师:不对,我是你们的朋友。

我是你们的——生:朋友。

师:老师和朋友还能怎么表达?生:你既是老师又是朋友。

师:希望我能成为你们的良师益友。

今天这么多听课的老师已经连续听了二节课有些累了,你想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们说点什么?生:你们累了。

生:你们辛苦了。

生:打起精神来,好戏还在后头呢?师:你们打起精神来了吗?生:打起来了。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雪景的文章,请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可以更大声一点吗?生大声读。

师:见过雪吗?生:没见过。

师:没关系,老师这有一段录像,我们一起来看看。

放录像,师描述录像内容。

师:喜欢雪吗?作家峻青也很喜欢雪,他用文字记录下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让我们一起走进雪的世界吧!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想这场雪有什么特点。

生读。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哪个词语不好读,给同学提个醒。

生:瑞雪。

师:你能不能带同学们读这个词?生:瑞雪兆丰年。

生跟读。

生:“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这里的馒头容易读错。

师:大家一起读。

生读。

师:这场雪有什么特点,说说你的体会。

生:两个特点,一个大,一个是急。

师:还有吗?生:非常及时。

生:十分的美。

师:咱们班读书可真认真,而且有不同的感受。

有同学说很大,很美,还有同学说这是一场及时雪。

你们体会最深最感兴趣的是文章哪部分内容,请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听。

注意老师提出的要求,除了要把课文读得更流利些,还要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

来,同桌读吧!同桌互读。

多媒体出示朗读提示: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词,想一想,这个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师:老师看到有的同桌对读的时候还把想像的画面交流了一下,真棒!谁来读一读。

生站起来。

师:同学们鼓励一下。

生鼓掌。

师:我们不用掌声鼓励,用别的方式。

谁敢给全班同学读一读。

你的好朋友在哪?生:我希望他能读好。

师:好,我们一起来听听他来读。

《第一场雪》课堂实录

《第一场雪》课堂实录

《第一场雪》课堂实录教案实录师: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天放晴了,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展现画面。

生:(自由读)师:读了这一段,你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感到雪后的景象怎样?生:我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我感到雪后的景象非常美。

生:我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瑞雪图,非常迷人,使我感到轻松愉快。

生:我仿佛看到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大家都有一个同感:雪后是一幅美丽壮观的景象,给我们以美感。

再读一读,想一想,你从哪些词语中品味出这种美的?生:“山川、河流、树林、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我从“粉妆玉砌”这个词品味出美。

师:什么是粉妆玉砌?生:“粉妆玉砌”是用白粉装饰、玉石砌成的意思,形容一片白色世界。

师:在课文中指用什么装饰,用什么砌成,结合课文内容再解释具体些。

生:在这里是指用白雪装饰,用白雪砌成,形容雪后世界一片白色。

师:还可以说成是怎样的世界呢?生:银白色的世界。

生:洁白的银色世界。

生:洁白晶莹的世界。

师:很好。

这晶莹世界给了你美感。

还从哪些词语品味出美?生:我从“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品味出美。

这些词语写出了雪落在树上以后,树枝的样子和色彩,使我仿佛看到了那“银条儿”和“雪球儿”。

师:说得非常好。

“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这四个叠词,紧扣特点,贴切地描绘了“银条儿、雪球儿”的形态,生动传神地描绘了雪落枝头的美景,的确让人感到非常美。

生:我从“玉屑似的雪末儿”这个词语中体会到美。

师:“玉屑似的雪末儿”怎么使你感受到美呢?生:“玉屑似的雪末儿”是说雪末儿像玉石的粉末,在阳光照射下,十分美丽。

师:是啊,玉石既美又珍贵,用它来形容雪,当然让人感到美了。

生:“五光十色的彩虹”使我感到美。

雪本来是晶莹透明的,在清晨阳光的照耀下,现出五光十色,像七色彩虹一般,所以很美。

师:理解得好。

我也仿佛看到了这彩虹。

《第一场雪》课堂实录

《第一场雪》课堂实录

师:老师提示一下,大家认真看看这些生词,在字形和读音上有什
别秀丽。
么留意的地方?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感受雪的大和美,边读边勾画出描
生:沉甸甸的“甸”需要留意,玉屑的“屑”要留意读音。
写雪景的句子,看看自己有什么收获。
师:特别好,谁情愿领着大家读一读。
生默读课文。
生领读“屑”、“瑞”等生词。

第1页共3页

第3页共3页
师:粉妆玉砌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多美啊,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生读“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五彩缤纷的彩虹”一段。
生:呵,好大的雪啊!
师:你还有什么样的感受吗?
师指导感情朗读。
生:……我从这里体会到了雪花的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师:还有吗?
生:我从“地上一会儿就白了”也体会到雪下得大。
生:我从第四自然段中的“落光了叶子的松树上……”体会到了把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师:〔巡察〕她是抓住重点词。
生:“……显出一道五彩缤纷的彩虹。”这里更加显示了雪化了
师:好了,你来说一说。
之后的秀丽景象。
生:我认为有第三段中的'“雪花簌簌……”,因为写出了雪的大。
投影展示雪末随风的景象。
生:我认为还有“山川、树木……”,这段话
师: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
师:我们来看看 105 页下面这段话,“……偶尔扑哧一声”,我
雪后的美景描写的很好。
们来感受一下。
投影展示雪后的美景。
生:我听到了积雪把枯枝压断的声音。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句。
师:对,我们一起用朗读来感受一下。
生读“落光了叶子的……”一句。
生读。

【教育资料】《第一场雪》课堂实录学习专用

【教育资料】《第一场雪》课堂实录学习专用

《第一场雪》课堂实录教案实录师: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天放晴了,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展现画面。

生:(自由读)师:读了这一段,你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感到雪后的景象怎样?生:我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我感到雪后的景象非常美。

生:我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瑞雪图,非常迷人,使我感到轻松愉快。

生:我仿佛看到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大家都有一个同感:雪后是一幅美丽壮观的景象,给我们以美感。

再读一读,想一想,你从哪些词语中品味出这种美的?生:“山川、河流、树林、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我从“粉妆玉砌”这个词品味出美。

师:什么是粉妆玉砌?生:“粉妆玉砌”是用白粉装饰、玉石砌成的意思,形容一片白色世界。

师:在课文中指用什么装饰,用什么砌成,结合课文内容再解释具体些。

生:在这里是指用白雪装饰,用白雪砌成,形容雪后世界一片白色。

师:还可以说成是怎样的世界呢?生:银白色的世界。

生:洁白的银色世界。

生:洁白晶莹的世界。

师:很好。

这晶莹世界给了你美感。

还从哪些词语品味出美? 生:我从“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品味出美。

这些词语写出了雪落在树上以后,树枝的样子和色彩,使我仿佛看到了那“银条儿”和“雪球儿”。

师:说得非常好。

“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这四个叠词,紧扣特点,贴切地描绘了“银条儿、雪球儿”的形态,生动传神地描绘了雪落枝头的美景,的确让人感到非常美。

生:我从“玉屑似的雪末儿”这个词语中体会到美。

师:“玉屑似的雪末儿”怎么使你感受到美呢?生:“玉屑似的雪末儿”是说雪末儿像玉石的粉末,在阳光照射下,十分美丽。

师:是啊,玉石既美又珍贵,用它来形容雪,当然让人感到美了。

生:“五光十色的彩虹”使我感到美。

雪本来是晶莹透明的,在清晨阳光的照耀下,现出五光十色,像七色彩虹一般,所以很美。

师:理解得好。

我也仿佛看到了这彩虹。

支玉恒教学实录 《第一场雪》第二种教法[页9]

支玉恒教学实录 《第一场雪》第二种教法[页9]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二种教法[页9]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二种教法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二种教法生:丰年及时雪。

师:太好了,丰年及时雪。

(同时在黑板上圈出这五个字)咱们从头到尾把这四个小标题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齐声朗读四个标题)师:有什么感觉?生:像诗。

师:那就像读诗一样读一遍,要有抑扬顿挫。

(学生一齐朗诵一遍)师:这诗好不好?生:好。

师:不好。

(众生:噢?)因为它有个缺陷。

有一首古诗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里面有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学过没有?生:没有学过。

(注:使用教材不一样)师:没学过,我给你们讲一讲,王安石站在长江边上回头看他的家乡,南京那一带。

“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把整个江南岸都吹绿了,万物复苏了。

可是他原来不是这么写的。

他先写“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没有多大意思,“到”了以后,江南岸是什么样的?没写出来。

又改为“春风又过江南岸”还不好,前后换了十个字。

最后一个“春风又绿江南岸”他觉得行了,为什么?这个“绿”字不但说春风到了江南岸,而且连春风给江南岸带来了什么景象都说了,这诗好不好?生:好。

师:所以说它是一个“千古名句”。

咱们这首诗也可以再改一改,你看,“雪落山村夜”只是说雪落到山村夜了。

至于雪落下来以后怎么样没说出来。

谁能把“落”换一个字。

从第二行板书里找一个字换上,就把山村夜的景象写出来了,换哪个字?生:换“寂”师:哎——对了!换这个字,“雪寂山村夜”这就更好了。

(对说“寂”的学生)你是小王安石了!(众笑)好了,咱们再按小王安石的意思读一遍。

(师擦掉圈出的“落”字,改圈“寂”字,学生一齐读)师:这回比刚才好了。

能叫人想象了,就有了一点意境。

但这首诗还没题呢,谁能简简单单、干干脆脆、漂漂亮亮地定一个题?生:雪。

师:“雪”,跟我想的一样。

(在黑板上方写“雪”)这是一首什么诗?生:雪诗。

师:这首诗是哪儿来的?是从课文中提炼出来的。

实际上,整个课文都能以“雪”一个字为题,这篇课文不叫“第一场雪”了,就叫“雪”怎么样?生:可以。

支玉恒教学实录 《第一场雪》第二种教法[页2]

支玉恒教学实录 《第一场雪》第二种教法[页2]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二种教法[页2]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二种教法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二种教法生:万籁俱寂。

师:谁会讲“籁”是什么?生:“籁”原来是一种带孔的箫,现在泛指声音。

师:你先坐。

说得差不多。

籁就是多孔的东西发出的声音。

风一吹就发出“呜……”的声音。

后来根据这个原理,古代人发明了一种上面有好多孔的乐器,用手捂着,一吹发出不同的声音。

万籁俱寂就是:好多的,所有的声音都怎么样了呢?生:安静下来了。

师:都安静下来了,一点声音都没有,明白了吧!生:明白了。

师:好了,再写一个“山村夜晚”。

这写的是雪下在什么地方啊?生:山村。

师:对,胶东半岛的一个山村。

下在什么时间呢?生:夜晚。

师:主要是晚上,山村夜晚。

写完没有?生:写完了。

师:第三行。

写“万里江山”谁知道什么叫“江山”?别看这两个字简单,你不一定能讲好。

生:应该是中国。

师:中国?你是哪国人?我是江山人?(众笑)师:什么是江山?别的同学。

生:可能就指胶东半岛这块地。

师:胶东半岛这块地?那我们哈尔滨啊、东北三省啊就不是江山了?解放军手握钢枪,守卫着万里江山,那就是光守胶东半岛,不管你们哈尔滨了?(众笑)生:是国土的意思。

师:对了,好,“万里江山”写了没有?生:写了。

师:下雪以后一看,到处都像是用白粉装饰过的,好像用玉石堆砌起来那么漂亮,这个词知道吗?生:知道。

师:(小声的)知道就悄悄写,不知道的就等着。

(稍待)什么词呢?生:粉妆玉砌。

师:好,都知道了,还想不想写?生:想。

师:这次再缩减一句话,成一个词组,表现一个情景:房屋上、树上、到处都是积雪,风一吹,都纷纷扬扬地飞起来了。

你缩减成四个字形容这个景况,各个地方的积雪,风一吹都飞起来了。

生:纷纷扬扬。

师:什么东西纷纷扬扬?生:雪花。

师:怎么说,雪花纷扬?我说的是积在各处的雪(生插话“积雪飞扬”)对,积雪飞扬。

写完没有?好,再写“预兆丰年”。

谁知道“预兆”是什么意思?这可不好讲,知道吗?是哪个预字?生;预示的预。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2篇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2篇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2篇The first teaching method of the first snow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课堂实录是教师将自己或他人执教的优质课堂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加上教学后记或听课评价的一种教育实用文体。

本教案根据小学语文课堂实录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2、篇章2:支玉恒《第一场雪》课堂实录教学设计篇章1: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谁亲眼在我们成都市见过下雪?(有数位生举手)谁亲眼在成都市见过课文中写的这样的大雪?——啊,没有。

那我们这课该怎么学呢?大家一点直观感受都没有。

——这样吧,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到他所描写的一场雪中去游览,大家说好吗?(生答好)我们对雪不太了解,那么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任务,就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识“雪”这种自然现象,了解雪与人的情感的联系,与人的社会生活的联系。

这些任务大家能不能完成?(生答能)师:大家预习了课文,谁能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生:这篇课文是描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

师:只有这些吗?生:这场雪还预示着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你重新组织一下语言,再说一遍。

能不能更简单些?生:这篇课文是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这场雪预示胶东半岛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他说的行不行?有没有别的说法?生:这篇课文写了胶东半岛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还写了作者的联想。

师:谁听出来了,他们俩人的发言有什么区别?生:刚才第一位男同学是按主要内容来说的,第二位女同学是按课文的线索来说的。

小学语文 支玉恒《第一场雪》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 支玉恒《第一场雪》课堂实录

支玉恒《第一场雪》课堂实录小学语文课堂实录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谁亲眼在我们____(省、市、区、县)见过下雪?(有数位生举手)谁亲眼在____(省、市、区、县)见过课文中写的这样的大雪?——啊,没有。

那我们这课该怎么学呢?大家一点直观感受都没有。

——这样吧,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到他所描写的一场雪中去游览,大家说好吗?(生答好)我们对雪不太了解,那么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任务,就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识“雪”这种自然现象,了解雪与人的情感的联系,与人的社会生活的联系。

这些任务大家能不能完成?(生答能)师:大家预习了课文,谁能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生:这篇课文是描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

师:只有这些吗?生:这场雪还预示着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你重新组织一下语言,再说一遍。

能不能更简单些?生:这篇课文是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这场雪预示胶东半岛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他说的行不行?有没有别的说法?生:这篇课文写了胶东半岛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还写了作者的联想。

师:谁听出来了,他们俩人的发言有什么区别?生:刚才第一位男同学是按主要内容来说的,第二位女同学是按课文的线索来说的。

师:课文的什么线索?生:是按下雪的线索来说的。

师:下雪的过程,对吧?生:对。

师:如果按照那位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生:按照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雪的景色”,第二部分写了“雪的用处”。

不,“雪的好处”。

师:“雪的景色”,仅仅是雪的景色吗?——第一部分就是写“下雪”,第二部分是“雪的联想”。

这样说可以吗?生:可以。

师:如果按照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又可以分为几部分?生:按照这位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四段。

师:也就是四部分。

哪四部分?生:第一部分是下雪前的景象,第二部分是下雪时的景象,第三部分是下雪后的景象,第四部分是作者的联想。

师:两种分法都可以。

我们为了学习的方便,按照分四部分这种方法来学习。

支玉恒《第一场雪》课堂实录

支玉恒《第一场雪》课堂实录

支玉恒《第一场雪》课堂实录一、序言在这个课堂实录中,我们将对支玉恒的短篇小说《第一场雪》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这篇小说以平淡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讲述了一个平凡家庭的故事,通过对雪的描写,表达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成长。

二、《第一场雪》故事梗概小说以主人公小明为中心展开。

小明是一个平凡的中学生,他生活在普通的农村家庭中。

故事开始时,小明正在寒假里和父母一起看电视,突然天空中飘起了雪花。

这是小明第一次看到雪,他的内心充满了兴奋和惊叹。

小明希望能够和父母一起外出欣赏雪景,但父亲却因为工作的忙碌而无暇顾及。

小明的母亲则在一旁默默观察着父子之间的互动。

在第二天的早晨,小明醒来后发现雪已经停止了,外面的世界银装素裹。

这时,小明意识到他错过了欣赏雪景的时机,内心感到非常遗憾。

小明的母亲看到了他的遗憾,安慰他说:“下次还会下雪的。

”尽管如此,小明依然对第一场雪的美景耿耿于怀。

三、《第一场雪》家庭关系的描写支玉恒通过对小明和他的父母之间的互动描写,展示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情感交流和家庭成员之间的重要性。

首先,小明对父母的期待和渴望是显而易见的。

他希望能够和父母一起外出观赏雪景,但父亲因为工作而无法满足他的要求。

这种期待和失落的对比,突显了小明对家庭的依赖和希望。

其次,小明的母亲在故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她默默观察着父子之间的互动,对小明的遗憾表示理解和安慰。

她的存在给予了小明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展示了母亲在家庭中的温暖和理解。

最后,小说通过对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描写,传递了一种家庭的温馨和凝聚力。

尽管父亲未能满足小明的愿望,但通过母亲的安慰和理解,小明对家庭的向往和依恋得到了满足。

四、《第一场雪》中“雪”的象征意义在《第一场雪》中,雪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

首先,雪象征着纯洁和美好。

在小明眼中,第一场雪是一种美丽而神奇的景象,它给他带来了兴奋和惊喜。

雪的纯洁和美好,与小明对家庭的向往和憧憬相呼应,营造了一种温馨而美丽的氛围。

支玉恒第一场雪教学实录

支玉恒第一场雪教学实录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课时第一部分师:集体回答我的第一个问题:今天我们上课的课题是什么?生:(齐)第一场雪。

师:好,读了课文没有?生:(齐)读了。

师:你们看这个片子(指发给学生人手一份的“课堂练习卡”见附件)第一题就是听写。

课文里面的字你们练了没有?生:(齐)练了。

师:我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自己默读浏览,看看哪些字不会写,赶紧记下来,不然等一下听写时不会。

会写的就过去,不会写的就练一练,练生字,包括学过的难写的字,容易错的熟字。

(学生开始默读练习)师:现在可不可以?生:(齐)可以了。

师:好,把书合上,咱们下面进行第一个练习,听写。

课文没学就让同学们听写,为什么呢?因为咱们已经六年级了。

其实到了四五年级以后,每一篇文章的生字,都应该自学,是不是?咱们今天听写和平常听写不一样。

不是很简单的我读一个词,你写一个词,今天有多种方法。

有的是我说出词来,你直接写,有的是我说一个意思,你想这个意思应该是什么词,你再写上,懂吗?生:(齐)懂。

师:做过这个练习吗?生:(齐)做过。

师:还有,我说一说要表现什么内容,书上是怎么用词的,你想想该用什么词,再写上。

还有的,我说一句话,你把这句话缩成一个词组,类似于缩句练习。

这样听写需要动脑子,行吗?生:(齐)行。

师:还有,平常我们说“一心不能二用”,这句话是说你要集中注意力,专心去学。

但是你只能一心一用,也不行,还得学会一心二用,一心多用。

这叫注意力的分配。

能够把注意力同时分配到几个注意对象上,这也是一种能力。

今天的听写我就要大家练一练。

一方面要听,一方面还得想,一方面还得写,一方面还得说。

为什么要说呢?在听写过程中我要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来让你说,你们能做到吗?生:(齐)能。

师:说话算话吗?生:(齐)算。

师:别到时候我提问题没人理我。

好,谁敢上黑板来写?(指三个自荐的学生上黑板听写,并告诉他们轮次书写的方法)现在开始第一个,不要一入手就写,我只说词的意思,你们要想想。

支玉恒教学实录 《第一场雪》第二种教法[页4]

支玉恒教学实录 《第一场雪》第二种教法[页4]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二种教法[页4]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二种教法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二种教法师:哎!没飘起来。

“飘落下来”(再给学生作示范)再读。

生:(朗读)“地面上一会儿就白了。

”师:有意思没意思?谁想读?你来(叫到前面,面对同学)不但要读,还要找一个人比。

想跟谁比?生:徐学政吧。

师:好,到前面来。

开始读,大家看他们的雪谁下得大。

生:(朗读)“雪纷纷扬扬……一会儿就白了。

”师:不错(问徐学政)你能不能读得比她好?不敢比可以下去。

徐生:敢比!(朗读)“雪纷纷扬扬……一会儿就白了。

”师:两个人读得不相上下是不是?生:对。

师:那就握手言和。

(两学生握手后回位)谁来再读?好,你来(甲生上来)找一个对手,自己决定。

(甲生指乙生,乙生上来)甲生:(朗读)“雪纷纷扬扬……”师:(打断)他读得有了浓重的味道了。

有了鼻音了,就不是只有嗓音了。

甲生:(重读至“一会就白了”)师:好。

乙生:(朗读)“雪纷纷扬扬……一会儿就白了。

”师:真美,两个各有各的特点。

(指甲生)他很善于夸张气氛。

(指乙生)她很善于描述那种景况。

你们说是不是这样?生:是。

师:好,握手言和!(甲乙生握手后回位)还有谁想读?好,你来(丙生上前来)欲找对手,(师对她耳语后问)敢不敢?生:敢,师:那就对大家说。

生:我跟全班比!(众笑,开始朗读)师:不错,你们能比过她吗?生:能师:我帮你们好不好?生:好——不好。

师:我不是帮你们读,我帮你们打拍子,注意我的手,好,开始!(教师以自己的手势,帮助学生读出语感)生:(朗读)“雪纷纷扬扬……地面上一会儿就白了。

”师:(对两生)服气吗?比你们读得怎么样?(两生无语)想说比我读得好,不好意思;想说读得不如我,也不好意思。

(笑声)好了,请回座位。

大家还想不想读?生:想!师:这么多想读的?(指一学生)你来推荐一位,你最想听谁读?(生指另一位学生)师:你想听他读,那大家想不想听?生:想。

师:我也想听你读,咱们听听他能读出什么味道。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学实录《第一场雪》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学实录《第一场雪》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学实录——《第一场雪》课堂实录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谁亲眼在我们成都市见过下雪?谁亲眼在成都市见过课文中写的这样的大雪?啊,没有。

那我们这课该怎么学呢?大家一点直观感受都没有。

这样吧,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到他所描写的一场雪中去游览,大家说好吗?我们对雪不太了解,那么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任务,就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识雪这种自然现象,了解雪与人的情感的联系,与人的社会生活的联系。

这些任务大家能不能完成?师:大家预习了课文,谁能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生:这篇课文是描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

师:只有这些吗?生:这场雪还预示着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你重新组织一下语言,再说一遍。

能不能更简单些?生:这篇课文是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这场雪预示胶东半岛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他说的行不行?有没有别的说法?生:这篇课文写了胶东半岛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还写了作者的联想。

师:谁听出来了,他们俩人的发言有什么区别?生:刚才第一位男同学是按主要内容来说的,第二位女同学是按课文的线索来说的。

师:课文的什么线索?生:是按下雪的线索来说的。

师:下雪的过程,对吧?生:对。

师:如果按照那位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生:按照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雪的景色,第二部分写了雪的用处。

不,雪的好处。

师:雪的景色,仅仅是雪的景色吗?第一部分就是写下雪,第二部分是雪的联想。

这样说可以吗?生:可以。

师:如果按照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又可以分为几部分?生:按照这位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四段。

师:也就是四部分。

哪四部分?生:第一部分是下雪前的景象,第二部分是下雪时的景象,第三部分是下雪后的景象,第四部分是作者的联想。

师:两种分法都可以。

我们为了学习的方便,按照分四部分这种方法来学习。

我还要问大家:在雪前、雪中、雪后和联想这四部分中,你感觉最新奇、最有兴趣的是哪部分?生:我最感兴趣的是雪中那一部分。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页3]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页3]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页3]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师:也像在背。

你们是不是看了一些描写雪的课外书?(学生答是)要是用自己的话讲就更好。

——我们来考虑一个问题:概括地说,这个“粉妆玉砌的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生:“粉妆玉砌的世界”是一个银装素裹的银色的世界。

师:对,但光“银色”不发亮。

雪花被太阳一照,那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生:晶莹透明的世界。

师:啊,晶莹洁白。

(板书:“晶莹世界”)在这个“晶莹世界”中,人怎么样啊?生:欢乐。

师:嗯,欢歌笑语。

(板书:“人欢笑”)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他说柳树条上挂着“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我们平常的感觉,凡是毛茸茸的东西,一般不会闪光。

那么这个“毛茸茸”的银条,为什么却又“亮晶晶”?生:因为那是雪落在柳枝上,被太阳一照就闪光了。

师:他说那银条儿是雪组成的,这一点是对的。

还有什么?生:那银条是雪。

开始,雪是毛茸茸的;后来被太阳一照,晒化了,变成了水。

水就是亮晶晶的。

因此说这个银条是“毛茸茸、亮晶晶”的。

师:非得变成水才亮晶晶吗?雪本身不亮吗?再说,在北方的冬天,下了这么大的雪,不会太阳一出来马上就化了。

可能在咱们南方,雪不等落到地面上就变成水了。

对不对?(学生答对)但是那雪为什么会沾在柳枝上?答案在课文前面。

(读文)“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

开始还伴着一阵小雨……”因为是第一场雪,天气还不是十分寒冷,所以开始下的是雨。

这雨把柳枝——(学生接:打湿了)雪落在打湿了的柳枝上,越积越多,变成了——(学生接:银条),因为它不是特别光滑的,是凹凸不平的,所以看起来是毛茸茸的,太阳一照,就会亮晶晶。

还有一个:凡是“蓬松松”的东西——比如一团棉花吧——它就不会“沉甸甸”,但是课文为什么又说“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呢?生:因为那是一棵树上的雪积在一个地方,因此它是蓬松松,而且沉甸甸。

师:没有真正分析出来。

支玉恒《第一场雪》课堂实录(精选12篇)

支玉恒《第一场雪》课堂实录(精选12篇)

支玉恒《第一场雪》课堂实录(精选12篇)支玉恒《第一场雪》篇1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谁亲眼在我们成都市见过下雪?(有数位生举手)谁亲眼在成都市见过课文中写的这样的大雪?——啊,没有。

那我们这课该怎么学呢?大家一点直观感受都没有。

——这样吧,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到他所描写的一场雪中去游览,大家说好吗?(生答好)我们对雪不太了解,那么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任务,就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识“雪”这种自然现象,了解雪与人的情感的联系,与人的社会生活的联系。

这些任务大家能不能完成?(生答能)师:大家预习了课文,谁能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生:这篇课文是描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

师:只有这些吗?生:这场雪还预示着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你重新组织一下语言,再说一遍。

能不能更简单些?生:这篇课文是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这场雪预示胶东半岛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他说的行不行?有没有别的说法?生:这篇课文写了胶东半岛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还写了作者的联想。

师:谁听出来了,他们俩人的发言有什么区别?生:刚才第一位男同学是按主要内容来说的,第二位女同学是按课文的线索来说的。

师:课文的什么线索?生:是按下雪的线索来说的。

师:下雪的过程,对吧?生:对。

师:如果按照那位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生:按照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雪的景色”,第二部分写了“雪的用处”。

不,“雪的好处”。

师:“雪的景色”,仅仅是雪的景色吗?——第一部分就是写“下雪”,第二部分是“雪的联想”。

这样说可以吗?生:可以。

师:如果按照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又可以分为几部分?生:按照这位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四段。

师:也就是四部分。

哪四部分?生:第一部分是下雪前的景象,第二部分是下雪时的景象,第三部分是下雪后的景象,第四部分是作者的联想。

师:两种分法都可以。

我们为了学习的方便,按照分四部分这种方法来学习。

——我还要问大家:在雪前、雪中、雪后和联想这四部分中,你感觉最新奇、最有兴趣的是哪部分?生:我最感兴趣的是“雪中”那一部分。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第一场雪-人教版【小学学科网】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第一场雪-人教版【小学学科网】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第一场雪人教版一、在理解中感悟师: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雪后景色的美丽?生1: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师:你找得真准,一下子就找到了写得这么美的一句话。

那么,在这一句话中哪些词可以看出雪后景色的美丽?生1: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

师:你怎么从这四个结构相同的词中体会到雪后景色的美丽?生:因为柳树落光了叶子,只剩下长长的下垂的枝条,雪花沾在上面就像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而松树和柏树则四季常青,大雪落在树上被绿叶托住,便成了一个个雪球,蓬松松、沉甸甸的。

生2:蓬松松是说雪球很松、很轻,而沉甸甸又说雪球很沉、很重,我觉得这两个词自相矛盾。

师:雪球为什么会蓬松松呢?生1:因为树上有松果,雪落在松果上,所以让人觉得蓬松松的。

师:既然雪球是蓬松松的,怎么又会有沉甸甸的感觉?生2:因为雪下得很大,再加上松果有大有小,大的松果裹上雪就有可能变得沉甸甸的了。

生3:文中“堆满”这个词告诉我们松树和柏树上有许许多多的雪球,所以让人觉得沉甸甸的。

师:这几位同学通过想像画面和体会重点词来感受雪后景色的美丽,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同学们,你们再想想看,松树和柏树的叶子大吗?厚吗?它们能承受得起这些雪球吗?生4:对于树叶来说,雪球还是比较沉的、重的,所以会有沉甸甸的感觉。

(学生们听后恍然大悟。

)【评点】“语文学习”还是姓“语”,无论如何都应以本为本,千万不可忽视语言文字的训练。

薛老师十分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加深体验。

如通过对“粉妆玉砌”的追问,让学生从字面意思深入到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丰富内涵,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如通过对“蓬松松”与“沉甸甸”的比较,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妙,祖国语言之优美。

这种对文章精彩词句之赏析,不但不是繁锁的分析,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与文本间进行的一次心灵对话。

《第一场雪》教学实录与反思

《第一场雪》教学实录与反思

《第一场雪》教学实录与反思《第一场雪》教学实录与反思教学实录师:大雪整整下了一夜,雪后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同学们闭上眼睛来想象一下。

(播放音乐,让学生想象一分钟)师:同学们慢慢睁开双眼,看看作者看到的雪景和你想象的是否一样。

(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雪景)生:真美啊!?真是白茫茫的一片?好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学生情不自禁地众说纷纭)师:是啊!雪后的景色确实很美,但作者的描写更美呢!请同学们品读这一部分,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采用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你喜欢的原因。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师:谁来朗诵自己喜欢的句子及说说原因。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嗬!好大的雪啊??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因为我觉得这句子中的“嗬”字用得好,这个语气词让我体会到作者看到雪景时惊喜的心情。

师:说得真好,那你认为你刚才朗诵得怎么样呢?生:还没读出惊喜的语气。

师:那你能把这种惊喜之情读出来吗?该生重新朗诵一次。

师: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样。

一生:读得很好,很有感情。

一生:我有不同的意见,我也喜欢这个句子,因为这个句子用了“好大的”、“万里江山”、“粉妆玉砌”等优美的词语,所以朗诵时这些词语语调要加强。

师:那你来读读。

该生朗读一遍。

师:同学们觉得他读得怎样?全班齐答:好!师:谁来和他赛一赛?(学生都把手举得高高,并用挑战的目光互相对视)师指名一生朗读一遍。

师:verygood,读得真不错,我们为刚才几位同学鼓掌。

全班齐鼓掌,并朗诵一遍。

师:谁继续来朗诵自己喜欢的句子和说说原因。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松柏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因为这句子用了四个生动形象的重叠词,写出了雪后柳树和松柏特有的静态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雪景的喜爱之情。

师(竖起拇指):你真会读书,谁来说说他朗诵得怎样?。

生:他读得很流利,不过语速太快,四个重叠词该读轻一点。

师:你来向他挑战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玉恒《第一场雪》课堂实录
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谁亲眼在我们成都市见过下雪?(有数位生举手)谁亲眼在成都市见过课文中写的这样的大雪?――啊,没有。

那我们这课该怎么学呢?大家一点直观感受都没有。

――这样吧,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到他所描写的一场雪中去游览,大家说好吗?(生答好)我们对雪不太了解,那么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任务,就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识“雪”这种自然现象,了解雪与人的情感的联系,与人的社会生活的联系。

这些任务大家能不能完成?(生答能)师:大家预习了课文,谁能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生:这篇课文是描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

师:只有这些吗?生:这场雪还预示着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你重新组织一下语言,再说一遍。

能不能更简单些?生:这篇课文是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这场雪预示胶东半岛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他说的行不行?有没有别的说法?生:这篇课文写了胶东半岛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还写了作者的联想。

师:谁听出来了,他们俩人的发言有什么区别?生:刚才第一位男同学是按主要内容来说的,第二位女同学是按课文的线索来说的。

师:课文的什么线索?生:是按下雪的线索来说的。

师:下雪的过程,对吧?生:对。

师:如果按照那位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生:按照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雪的景色”,第二部分写了“雪的用处”。

不,“雪的好处”。

师:“雪的景色”,仅仅是雪的景色吗?――第一部分就是写“下雪”,第二部分是“雪的联想”。

这样说可以吗?生:可以。

师:如果按照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又可以分为几部分?生:按照这位女同学的说
法课文可以分成四段。

师:也就是四部分。

哪四部分?生:第一部分是下雪前的景象,第二部分是下雪时的景象,第三部分是下雪后的景象,第四部分是作者的联想。

师:两种分法都可以。

我们为了学习的方便,按照分四部分这种方法来学习。

――我还要问大家:在雪前、雪中、雪后和联想这四部分中,你感觉最新奇、最有兴趣的是哪部分?生:我最感兴趣的是“雪中”那一部分。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产生联想的那一个部分。

生:我感兴趣的是雪后的景色。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雪前”。

这一段写得很形象。

师:这么说大家对四部分都感兴趣了。

那么我问一问吧。

有多少同学对第一部分最感兴趣?(有五六位学生举手)多少同学对描写下雪的“雪中”最感兴趣?(有不少同学举手)多少同学对描写雪后景象最感兴趣?――嗬!这次人最多!因为你们最不了解下雪后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好。

哪些同学对雪后的联想最感兴趣?(有两三个同学举手)师:好,那就按照同学们的意愿,首先来看雪怎么下。

大家打开课文第二段。

谁能够把这一段读出来?你认为应从哪里开始就从那里开始,你认为应到哪里结束就到那里结束。

生:(读课文)“前些天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大雪整整下了一夜。

”师:对她读的有没有意见?生:我觉得“下雪的景象”应该从“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开始。

师:这个意见大家同意吗?生:同意。

师:(对原读文的学生)你读得多了,天气还在变,你就开始读了。

咱们从第二个同学这儿开始来读。

大家看一看写下雪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也就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的?生:先从“雪下得很大”这个角度来写的,然后又从“冬天的雪夜”来写。

师:介绍了雪下得很大,紧跟着就写黑夜吗?生:他讲了雪一下子就把地染白了,说明雪下得很大。

师:他是先写看见的,后来……生:写听见的。

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