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策略复习过程
怎样培养学生自觉预习课文的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自觉预习课文的习惯旭光杨桥小学方小琴预习是学科教学中的个重要环节、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学习的功课,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最能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学习的精神。
预习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习惯,同时也为老师上课做好准备。
“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当今社会的学习应当越来越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的过程,这是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体现和要求,也是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那么,怎样才能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呢?唯一的答案一一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
可见,培粦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
预习,是学生最常见的自学形式,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节。
教师应从中年级开始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归于自己的习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当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习惯后,不仅能提高学习质量,而且能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人受益无穷。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学生要想取得优良的学习效果,单靠教师教得好,教得得法是不行的,学生自身还必须学得好,学得得法。
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反映为各种学习行为。
如何进行课前预习?
如何进行课前预习?巧妙地复习预习,再开启学习之门:高效率课前预习策略以及教育专家,我当然也知道预习的重要性。
它不光能增加课堂学习效率,更能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习创造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许多学生对复习预习存在误解,如果仅仅是“走马观光”地翻阅教材,难以完全发挥其效用。
因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该如何进行高效的课前预习。
一、必须明确课前预习目的,聚焦学习重点复习预习并非为了提前一两天掌握全部知识,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
所以,课前预习的第一步,要明确学习目标,聚焦重点内容。
阅读课本目录,了解知识框架:按照目录,学生可以整体把握本节内容的结构和重点,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整体认知。
关注章节标题、副标题和关键词:这些信息能够概括本节的核心内容,帮助学生迅速抓住学习重点。
泛读教材的引言和总结:引言通常会交代本节的学习目标,而总结则会概括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二、运用多种方法,积极主动地学习除了阅读教材,还可以运用其他方法,使预习更加生动、快速、有效。
利用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资源,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提高学习兴趣。
提前预习问题:对教材内容,提前认真思索一些问题,并试图解答。
这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激发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预习笔记:将课前预习过程中重要的内容记录下来,以便上课时参与讨论、补充和修正。
三、注重实践,培养良好的提前预习习惯提前预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坚持不懈。
从简单的课前预习开始:刚开始预习时,可以先从简单的阅读和笔记入手,逐渐地增加预习的难度和深度。
坚持每天提前预习:课前预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每天只要能坚持认真预习,就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及时反馈和调整:在复习预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及时反馈,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持续优化预习方法。
四、鼓励个性化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课前预习也需要因人而异。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高效学习的关键环节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是学生掌握知识、提升学习效率的重要环节。
教育专家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高效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一、课前预习:为学习打下基础1. 了解学习目标:提前阅读教材目录和章节标题,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建立整体认知框架。
2. 预览教材内容:快速浏览教材,并结合具体事例进行以下操作:重点概念和理论:标记重点词语,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
图表、公式和案例:分析图表的含义,解释公式的推导过程,认真思考案例的启示。
思考问题和练习题:尝试独立思考问题并尝试解答,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3. 查阅相关资料:针对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可以查阅书籍、网站、视频等资料,拓展学习深度。
二、课后复习:巩固学习成果1. 及时复习:课后及时复习课堂笔记,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2. 多元复习:背诵课文、口述、归纳总结:强化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练习题、测试练习:检验学习成果,发现知识漏洞,及时查缺补漏。
思维导图、笔记整理:梳理知识框架,建立知识体系。
小组讨论、交流分享: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 错题分析:对做错的题目进行分析,找出出错原因,并及时纠正。
4. 联系实际: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拓展知识的应用范围,提升学习兴趣。
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结合1. 融入日常学习:将预习和复习融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个性化学习: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个人学习特点,制定预习和复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3. 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主动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认真完成作业,并不断地反思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益。
四、如何帮助学生养成高效的预习和复习习惯1. 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帮助和鼓励学生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提供预习和复习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科和教材,提供相应的预习和复习指导材料,例如学习目标、重点内容、预习问题、练习题等。
如何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作者:马撒里来源:《家长》2020年第12期【关键词】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习惯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基础,在这些学习习惯中,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和课后复习习惯是最重要的。
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中可以使学生在教师上课听讲时游刃有余,更加认真地听讲自己在预习时不懂的问题;有一个良好的课后复习习惯,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可以说,课前预习习惯与课后复习习惯在学生学习的道路上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已经成为教师的重点工作之一。
一、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重要性(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学生在教师上课之前进行课前预习,可以对即将学习的部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在进行预习时,学生便会知道在本节课程中有哪些不会的问题,在上课的时候,便会重点听教师讲解该部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学生掌握该部分的知识。
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在课后复习时,学生会有意识地对自己在课堂上没有学会的知识进行重点复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有利于提高课堂效果与课堂效率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肯定会有不懂的问题,这些问题学生自己比较难解决,而学生天生的求知欲会使学生在上课时认真听讲,这样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同时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这样的一个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逐步提升,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提升学习效果。
(三)可以有效地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在教师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的程度不同,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同,最终的学习成绩就不同。
进行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可以有效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对于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在教师上课之前,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可以提前知道自己哪些内容存在不足,自己在预习时哪些知识点是不知道的,进而在教师上课的时候可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认真听讲该部分内容。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案例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案例
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学好一门学科最主要的就是预习。
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没有课前认真的预习就会牺牲的是时间和精力。
踏踏实实预习了才知道学习的难点、重点是什么,不懂的地方在哪里,做到心中有数,听讲才能主动,才能容易与代课老师产生共鸣,配合默契,积极主动地学习。
达到一定的效果。
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汉字,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和理解能力,也学会使用了工具书。
预习已经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了。
案例一:郑文博是我们班里的后进生,以前学习邋邋遢遢的,学习成绩却怎么也不长进。
追究其问题所在原因很多,但其中反映一点问题就是该生长期形成一个很差的习惯:不喜欢也没习惯课前预习,上课稀里糊涂的,没有重难点之分,囫囵吞枣。
对课文内容不熟悉,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也没有制定合理的学习方法,课文的很多问题都不去课前解决。
长此以往,越积越多造成知识不消化,产生厌学情绪。
案例二:魏冰冰是我们班的语文课代表,学习年年名列前茅,平时观察得知,魏冰冰在学习中很重视课前的预习,常常做到有备无患,课前的问题课前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勾勒出来,课上认真听课。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案例
阴平中心小学薛芹。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一、指导思想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研究背景《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
而学生的预习内容是否全面、预习方法是否得当,成为预习是否有效的关键。
教师如何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方法的指导,越来越需要我们重视并加以研究。
但是我们发现许多小学生,对课前预习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没有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
三、研究目标1、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自学能力。
2、通过研究,使教师在预习方法、预习内容、预习作业的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
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特别是在学法指导方面的能力,并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通过研究,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动机,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提高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通过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的能力。
课题的实施会促使教师深入学习理论,以研促教、以研助学,教、学、研相互融合,在实践中成长,提升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
四、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学习有关预习的相关理论和有关预习的研究情况,了解预习的意义,并对有关研究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2、问卷调查法,调查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认识及学生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态度、兴趣、预习的方法、效果等,以便及时全面发现问题,更好地进行研究。
3、实践研究法:通过实践研究,发现每个阶段出现的问题,结合理论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再实践、反思,并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反馈的信息,最后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形成经验材料。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最有效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启动高效稳定的学习钥匙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就像打开自学宝藏的钥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但是,许多学生对此却困惑不解,认真预习流于形式,复习效率低下。
该如何才能真正发挥预习和复习的功效,让学习事半功倍?以下从教育专家的角度,做出一些建议:一、课前预习:主动探究,激发兴趣目标明确,做到精准。
提前浏览教材目录、标题、关键词,清楚即将学习的内容主题和重点,明确学习目标。
课前预习方法灵活多样。
可通过阅读理解课本、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参与提前预习,选择适合自身学习风格的方法。
关注难点,提出问题。
预习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要及时记录下来,并试图思考问题,带着问题进课堂,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课前预习成果及时反馈。
整理预习笔记、思维导图等,对预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掌握预习内容。
二、课后复习:巩固深化,化解疑问及时复习,温故。
课后及时复习,巩固课堂学习内容,避免记忆遗忘,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复习方法类型众多。
可通过笔记整理、练习题巩固、概念总结、思维导图绘制等方法进行复习,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和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复习方法。
补缺补差,集中突破。
对于课堂学习中缺漏的知识点和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针对性复习,突破重点知识难点。
复习内容反馈评价。
可以通过自测、背诵、与他人交流等形式,对复习成果进行评价,及时调整复习策略。
三、预习和复习的快速有效特点预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
认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主动积极提问,并将课堂内容与预习内容相结合,加深理解。
课堂学习与课后复习相结合。
课后及时复习课堂笔记,并加强课本重点内容和练习题进行巩固,查漏补缺,构建知识体系。
四、培养和训练良好的预习和复习习惯制定计划,坚持执行。
制定合理的预习和复习计划,并严格执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崇尚反思,不断调整优化。
经常反思预习和复习方法,总结经验教训,持续优化学习策略,提升学习效率。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及途径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及途径一、学生听课习惯的培养:1、精心设计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学生有兴趣,他才会认真去听。
2、对教师讲的主要部分关键问题一定要提醒学生,用重音或者是把速度放慢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养成注意听课的习惯。
3、教给学生听课的方法:1、边听边记。
听课必须有手的活动,随时听到的重点随手记到本上或书上,养成这种听写同步进行的习惯对今后的学习是大有益处的。
2、带着问题去听。
遇到问题要及时向老师提出来。
此外,教师讲课时要善于察看学生听课的表情,如果学生对所讲内容反应淡漠,就应及时调整讲课内容方法;如有个别学生思想“开小差”,要及时提醒。
二、学生观察习惯的培养:首先要给学生观察权,不要以教师好心的“讲”取代学生的“看”。
凡学生通过自己看、想,就能掌握的东西,教师一定不讲或少讲。
会看,首先是肯注意看,教学中要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吸引学生看。
在课堂练习中要多设计一些能引起观察兴趣旨在训练观察能力的题目。
其次就是教给学生带上问题看,将我们要学习的知识、问题带到题目当中去,做到有目的地看。
三、学生思考习惯的培养教会学生思考,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学数学、用数学。
遇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什么疑问的地方,要经过思考后大胆提出来,并从多方面获得解决:和同学讨论交流,查阅资料,请教老师等。
我们也要创造条件并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对数学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掌握思考方法。
思考的方法是要靠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来领悟。
只有学生不断地体验到思考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讨论中,不但要认真听取、分析别人的意见;而且要多动脑筋,多方面去思考问题;让他们把看到的听到的用数学语言讲出来,然后再想一想,把弄明白的道理讲给教师和同学们听。
四、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学生到了初中阶段,由于心理上的原因,怕问,不愿问,因此教师要从课堂练习及作业中发现问题,一旦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错误,要耐心询问学生哪里不懂,要以鼓励、诱导、启发等尊重、爱护学生的方法,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切忌责怪。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习惯》的计划威海市码头小学于国琴一、研究的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和复习习惯是教会学生“会学”的突破口。
学会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和复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预习、复习习惯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因此我制订了《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习惯》为子课题。
二、研究的目标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转变教师观念,树立与现代教育思想相适应的新的教学质量观、教学方法观、学生观。
2、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习惯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坚持性;掌握科3、探索并形成一套适合培养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并力争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促进我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三、研究的内容本课题着重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习惯养成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精神的培养研究。
2、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习惯养成的自主学习一般教学模式的研究。
3、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习惯养成的自主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整个课题研究的三个内容都非常重要,任何一个内容的研究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及整个课题的最后结果都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和“学生自主学习一般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四、具体措施(1)、让学生明确认识具体的学习目的、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我们给学生明确的提示一节课、一个作业预习要求,以及课后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初步明确预习和复习目的、任务和要求,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这样大大调动学生预习和复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会有目的有意识地去看、去听、去想、去做。
(2)、教会预习新课的方法预习是促使学生积极自主、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条件。
我们每天结合要学习的内容,布置学生一些深浅恰当的预习要求,如:让学生课前动口读读例题,初步能看懂例题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方法;动脑想想例题中运用了什么解题方法,思考自己会用什么方法进行解答;动手写写,结合例题的方法自己能否做一些与例题相仿的练习。
怎样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学生自学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下面店铺为你整理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方法一、预习可分为:学期预习、周前预习和日前预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期预习和周前预习更适合于小学高段学生和中学生,日前预习较适合于小学各年级学生,因此我们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前预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要从一年级的入学新生开始,综合小学各门学科,不难发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预习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将学生语文学科的预习作为小学生预习习惯培养的切入点,语文教师应更加关注此项工作。
我们对各年级学生语文学科的预习作以下具体要求:1、对一、二年级的预习要求:①用横线或圆圈勾画文章的生字、词语;②在书上为生字注音,扩词(2—4个);③标出自然段的序号,通读课文三遍以上;④家长督促检查并签字,第二天教师检查。
2、对三、四年级的预习要求除了以上四点外再加上两点:①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部分生词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②把你读懂或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对五、六年级的预习要求除了以上几点外,还有:①思考课后问题,做适当批注,知道课文主要讲什么;②能结合课文收集、查找相关资料。
三、对数学学科的预习要求:1、低段: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自觉、主动预习的愿望,提示学生准备好第二天学习要用的学具。
2、中段:通过看例题,在自己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尝试做试一试。
3、高段:自学例题后,尝试做一做课后练习。
四、对英语学科的预习要求:1、中、低年级:利用好与教材配套的学生用磁带,先听磁带中的范读,然后跟着录音磁带试读课文,把自己没听清楚的地方用笔勾画出来。
2、高年级:浏览课文和单词,对照单词的中文意思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勾出不能理解的地方;听录音跟读数遍。
五、以上要求可供各科教师参考,各班要结合实际,选择确定适合学生的预习方法,(可适当提高或降低要求)布置学生积极预习,尽量做到让学生易操作,教师好检查,让学生通过预习取得实效。
怎样有效的培养农村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的习惯
怎样有效的培养农村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的习惯
根据近年来我国教学大变革,要求“先学后教、先讲后练”尝试教学、“合作学习课堂”模式的构建、“高效课堂的构建”更要求学生必须树立课前预习的理念,养成课前认真预习的好习惯,掌握课前预习的科学方法,提高课前预习能力。
对于这些农村孩子更是需要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才能有效的学好知识,掌握本领。
好习惯成就好未来,对于孩子更是如此。
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儿童、社会的共同努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怎样有效的培养农村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的习惯呢?第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数学的意识。
第二、让学生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对学习数学的促进作用。
第三、教师编制符合本班学生学情,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预习学案和预习作业。
第四、教师及时检查、批阅学生预习作业,防止其懒惰。
第五、让学生逐步掌握课前预习的方法和策略。
第六、预习逐步由教师引导预习向自主独立预习转变,从而培养其认真预习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学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留守儿童养成了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并能培养其良好的其他学习习惯,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的学习,能有效的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减轻父母的负担和空槽老人的负担。
农村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还可以推而广之,语文、科学、英语等其他学科也是如此。
重视农村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只有养成很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才能提高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不断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技能,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一、倡导学生养成预习习惯的意义语文水平是学生适合社会必备的水平,学习语文的水平是学生自主学习水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前预习是提升学生语文自主学习水平的有效途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
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极大的价值。
”这是对预习重要性的精辟阐述。
从实践来看,语文课前预习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倡导学生养成预习习惯的意义语文水平是学生适合社会必备的水平,学习语文的水平是学生自主学习水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前预习是提升学生语文自主学习水平的有效途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
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极大的价值。
”这是对预习重要性的精辟阐述。
从实践来看,语文课前预习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1、从形式上看,预习是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形式。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预习时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水平实行活动,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学生是预习活动的独立主体。
2、从功能上看,预习是学生锻炼自学水平的舞台。
小学语文教材具有内容生动形象、语言丰富、情感性强的特点。
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教学篇•经验交流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肖美红(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奎璧小学,福建泉州)为了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借此机会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因为该习惯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全面提升,这对其将来的成长和发展大有裨益。
所以,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预习之于学生的重要意义,并引导他们利用正确的方式去预习要学的内容,从而使其预习的有效性得到提升。
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以及相关文献,总结出了以下几条策略:一、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兴趣是驱使学生主动从事某一项工作的原动力。
因此教师要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首先应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
为此,各位教师不妨这样去做:1.利诱从某种程度上去说,小学生就像一只只馋嘴的小猫咪,要想让他们乖乖听话,有时候就得“利诱”他们。
为此,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预习情况,选出若干预习质量最好的学生,然后予以他们周六日可以不用写作业的权利。
要知道,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不写作业”几乎是对他们最高的奖赏,所以这种奖励势必能有效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使其预习兴趣得到激发。
不过,值得注意是,为了强化学生的预习意识,提高他们对预习的认识,教师应这样告诉学生:“因为这些同学的预习质量都很好,所以他们已经能充分掌握我所讲的知识了,所以本周六日,他们可以不用写作业。
”2.赞许赞许的力量是伟大的,它能使学生在预习上更加奋进。
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赞许的力量,并且要将它灵活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之中。
众所周知,小学生大多都渴望被人认同、被人表扬,与此同时,他们还有着极强的表现欲,所以当他们预习过新课以后,往往会非常急切地想要与人分享,并渴望能够在与人分享的过程中肯定自我价值。
为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应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多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并且要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以后给予他们肯定、赞许和鼓励,这样一来,学生的预习兴趣势必能得到有效激发。
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摘要:预习是学生在教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它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新课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策略。
教师指导学生预习就是要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关键词:预习习惯自主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真正的预习应该是学生对即将学习内容的思考,是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解决自己问题的过程。
如:查字典,了解生字词的读音,学会选择字词在课文中的解释;通过查阅工具书弄清楚课文的一些现象;自己查阅相关的资料;提出自己的疑问……然而我们的老师──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我们的学生──没有对预习存有积极的态度。
那么,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呢?我认为,教师必须参与到学生的预习过程,重视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下面就这一问题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尝试和做法。
一、指导预习方法,提高预习效率预习没有固定的步骤,应根据预习的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但初始阶段老师必须教会学生最基本的预习步骤。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完成“预习单”上的各项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一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划出新词,读通课文。
二读课文,做到读得正确,同时能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三读课文,边读边思,勇于质疑。
有些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较强,那么前两个步骤就可以合二为一,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质疑问难上。
教会具体的预习方法是提高学生预习能力的关键。
我指导学生预习,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重点地进行,要让学生在反复训练的过程中掌握方法。
首先,把新课轻声地朗读几遍,了解一下课文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然后在初步弄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思考一下文中的重点字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来表达中心思想;最后再综合起来,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
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要养成每天预习的习惯。
每天预习是学好语文的基础。
我们可以在课前拿出一段时间,查看当天要学习的课文内容。
可以先浏览课文的标题、段落之间的关系、重点词语以及难点句子,并对这些内容进行简单的理解和解释。
这样,当上课时,我们就能更好地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要学会提问和思考。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常提问和思考。
可以问自己一些问题,如“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个段落想表达什么?”“这个句子有没有其他的理解方式?”通过反复的提问和思考,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我们也可以向老师和同学提问,互相交流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问题,拓宽我们的思维和语文素养。
要做好课前预习笔记。
在语文课前预习时,我们可以将重点内容、难点问题记录下来,做成预习笔记。
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来标记重点内容,使用符号来表示生词或难点句子,以便于我们日后的复习和回顾。
我们还可以将自己的疑惑和问题写在纸上,以便于在课堂上向老师请教和解答。
通过做好预习笔记,我们可以更有条理地掌握和整理所学内容。
第四,要进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拓展语文知识的好办法。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名著、小说、散文等,并多读一些报纸、杂志和网络文章,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和文化背景,丰富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语感和写作能力,还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和思维方式。
要坚持不懈。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需要坚持和耐心的。
要制定一个预习的计划,并坚持执行。
如果我们每天都能按时进行预习,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语文成绩一定会有所提高。
要养成定期复习的习惯。
语文是一个需要积累的学科,通过定期的复习,我们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巩固和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要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提高语文能力。
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非常重要。
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策略当前,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位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
而要提高课堂效率,抓好预习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它可以使每位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要求,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便于因材施教。
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
”这说明方法和策略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种种认识,我认为从以下几个策略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1、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许多学生对预习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他们认为既然老师明天还要讲,上课注意听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预习呢?甚至有的同学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
事实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不可取的。
为了取得听课的主动权,提高学习的效率,那么势必摒弃这种观念,重视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所以在开展这项活动之前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2、给学生创设预习的时空“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
”因此,要想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预习的时空。
让优良的种子有一个合适的土壤,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除此之外,还要做好家访工作,调动家长参与培养学生预习工作,在家里为自己的孩子提供预习的空间和条件。
3、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
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我分两方面让学生逐步掌握预习的方法.(1)、介绍预习方法。
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所适用的预习方法是不同的,所以,根据七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教给学生下面几种预习方法效果较好。
①、任务落实预习法: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②、课本标记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并在书上空白处提疑问、写心得。
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设计
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设计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设计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为上课做好准备;而课后复习则是巩固和回顾学过的知识,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本文将探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设计方法和效果,以及如何合理安排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时间。
一、课前预习的设计1. 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课前预习,激发学生的兴趣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引人入胜的案例、图片或问题,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产生好奇心,主动探索课程内容。
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预习中保持积极的参与和思考,提高学习效果。
2. 确定预习内容和目标在设计课前预习时,教师需要明确预习内容和预期学习目标。
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份简要的预习指导,包括要求学生阅读的教材、论文或相关文献,以及预习中需要关注的重要概念和问题。
通过明确的预习指导,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提高预习的效果。
3. 提供支持和反馈在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反馈。
教师可以通过在线平台、邮件或课前讨论组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解答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相关的补充材料和参考资料。
这样的支持和反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
二、课后复习的设计1. 确定复习重点在设计课后复习时,教师可以明确复习重点,让学生集中精力进行学习。
复习重点可以包括课堂讲解的重点内容、习题和作业的重要知识点等。
通过明确复习重点,学生可以有目标地进行复习,提高学习效果。
2. 多种形式的复习方式为了增加学生的复习兴趣和效果,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复习方式。
例如,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开展课堂竞赛或设计复习游戏等。
这些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学习效果。
3. 反馈与评估在学生进行课后复习时,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估。
可以通过布置作业、小测验或进行个人面谈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复习情况和理解程度。
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习惯是一顽强而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方法以供大家学习。
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一、重视预习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
不要认为预习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学生就不会慢慢地与教师经历困惑、操作、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就不会一起品尝探索成功的满足和愉悦。
因为预习是学生自主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
”百分之一与百分之九十九,这个比例也许是夸张了点,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动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而自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预习。
其次,教师还应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教师既可以从理论方面给学生讲讲预习的好处,还可以在具体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向学生渗透预习的重要作用,并鼓励他们坚持预习,还可以作对比分析,逐渐让他们体会到预习习惯的养成对自己的进一步学习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学习成绩的提升至关重要。
第三,教师要有自己的责任感。
随着十年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再颁布,教育部门的一再呐喊,自学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但看看学生的自学能力状况是很不乐观的,这就需要老师的敬业奉献精神来促进这件事,事业很伟大,我们还是做吧。
二、乐于预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高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
”预习这项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它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⑴ 在预习活动中引入“竞争意识”。
比如每周开展一次评比活动,评选出几名“预习小能手”(或者“预习小明星”)。
如何培养小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作者:唐红霞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0年第15期摘要: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小学生提前了解课本知识,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能够迅速地吸收知识点,并对教师的内容进一步探究和思考。
因此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
教师也意识到课前预习十分重要,但是小学生却很难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最终导致在课堂上总是被动接收教师的知识。
本文主要从教学经验出发,浅析在小学阶段如何帮助学生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引言:学习主要包括三个环节,而课前预习是学习的第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学习知识的首要环节。
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忽略课前预习,一方面是小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自律性相对较差,总是忽略课前预习;另一方面小学生没有意识到课前预习对学习的重要性。
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扫除知识盲点做准备,可以让小学生提前发现问题,把课堂的被动听课变成主动听课,因此教师必须要培养小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一、要充分了解预习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小学生要及时转变思想,意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要重视课前预习。
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重视课前预习,一些教师认为让学生课前预习就是让学生提前学习了知识,那么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学生就会丧失对知识的新鲜感,在课堂上就不会集中注意力听讲。
这种教学思想是不正确的。
学生不仅要吸收课本的知识,同时还要对知识进行探索,如果学生在课前不了解知识,那么在课上就无法对知识形成新的理解。
在学习《圆》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对圆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解,在课堂上只能跟着教师的教案听讲,也就无法探究圆周长公式、面积公式等相关知识。
所有的知识都是被动学习,学生在课后做题时也会处于被动地位[1]。
其次,教师也要培养学生重视课前预习。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了解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向学生传递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在学习《春晓》和《村居》这两首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春晓》进行课前预习,对《村居》不进行课前预习,然后让学生感受课前预习与课前不预习的效果,进而让小学生重视课前预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
培养策略
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策略当前,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位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
而要提高课堂效率,抓好预习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它可以使每位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要求,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便于因材施教。
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
”这说明方法和策略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种种认识,我认为从以下几个策略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1、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
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许多学生对预习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他们认为既然老师明天还要讲,上课注意听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预习呢?甚至有的同学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
事实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不可取的。
为了取得听课的主动权,提高学习的效率,那么势必摒弃这种观念,重视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所以在开展这项活动之前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2、给学生创设预习的时空
“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
”因此,要想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预习的时空。
让优良的种子有一个合适的土壤,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除此之外,还要做好家访工作,调动家长参与培养学生预习工作,在家里为自己的孩子提供预习的空间和条件。
3、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
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
我分两方面让学生逐步掌握预习的方法。
(1)、介绍预习方法。
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所适用的预习方法是不同的,所以,根据七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教给学生下面几种预习方法效果较好。
①、任务落实预习法: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
②、课本标记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并在书上空白处提疑问、写心得。
③、温故知新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
④、尝试练习预习法: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
⑤、动手操作预习法: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
在教给学生预习方法的同时,要重视指导学生做预习笔记,不仅要做简单的眉批笔记、摘录笔记,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型预习笔记。
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要验证这几种预习方法的适用性,另一方面要寻求其他适用的科学预习方法。
(2)、指导预习方法
在初始阶段以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为主要切入点。
对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分以下七步进行:
①、通读数学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
这一过程主要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
学生在通读内容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了新的数学知识。
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②、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
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
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
A、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
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
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
B、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
C、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
在七年级数学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以解答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的。
如果不指导学生怎样预习这样的内容,就很有可能造成学生读完题后看答案的现象。
学生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发展。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
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再看课本上的。
这样学生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D、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
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
③、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
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
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
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重点批注。
④、学会思考,勤于质疑。
这是阅读的核心,也是预习的关键,它重在思考理解。
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预习时,要求细读课例,思考预习题,了解课题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是什么反应的内容与前后知识点有什么联系。
若思考清楚了这些问题,学生就能更加系统、有机的掌握所学知识,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人说:“学贵有疑”。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显示出一个人的创造才能。
”预习深入了就会有疑。
这也是一种较高标准的预习要求。
一般来说,学生很少能做到这点。
所以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发疑的习惯和兴趣。
提出问题,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博采众长。
这是指预习过程中的讨论。
预习虽主要是独立进行的,但有些问题与看法也需要与同学互相讨论才较明确,所以有人说:“讨论是一剂健脑明目的良药。
”这是有道理的。
这里的议,就是要求把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看法,提出来与学习小组或班上的同学讨论,以求解决、纠正。
这样,既可创设探索的气氛,又可活跃思维、提高预习效应。
⑥、择优而记。
这是预习时的摘录和笔记,也是较好的自读法。
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预习同样要动笔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就是说,要求把在预习中发现的尚未明白的地方,以及通过查阅资料、参加讨论所解决问题的答案以至心得体会等,都可摘录、笔记下来,为进一步研讨、听课、和积累资料作好准备。
如预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法”时,可以把自己得到的或与同学交流的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方法,摘抄下来加以积累,又如预习了“平行线”时,可以把平行线的相关概念、性质、判定,摘抄下来加以背诵理解等。
⑦、尝试练习,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
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
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预习方法和阅读方法一样,是灵活多种,互相结合的,往往是几种方法同步运用,不应绝对分开。
并且预习一个课题也不可能很具体、很细致样样都弄通的,只要按学习重点要求,解决主要问题就行了。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初意本来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是让他们自己动脑。
”所以,预习抓好了,自读方法也就掌握了。
这样,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上课时就会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大胆发言,敢于争论,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活跃有趣、主动扎实、效果良好。
4、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合作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疑难问题,对这些疑难问题有些同学容易忽视,或者是视而不见,或者是有意回避。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记录整理下来,以便于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加以解决,或者主动向老师请教。
这要养成习惯。
让学生形成“遇到问题多思考,思考不了多请教”的学习态度。
这种学习态度一旦养成,就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5、巧用评价激励机制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评价作为学生再学习的一种动力,将会激励学生向下一个目标努力,对进一步学习充满信心。
对于学生的预习评价,一开始只要做了,我就要给予及时的表扬。
再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或把学生的作品贴在展示栏和具有导向性的语言评价和持续物质奖励手段等方法,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预习方法和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认真预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