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合集下载

【AAO2018指南】PCV的诊断

【AAO2018指南】PCV的诊断

【AAO2018指南】PCV的诊断基于对其发病机制的新理解和影像学研究中不断增加的数据,⽬前有观点认为PCV是I型新⾎管形成的变体,具有与典型nAMD不同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

基于临床和ICGA发现,PCV有⼏个传统的分类和诊断标准(表2)。

表2. 息⾁状脉络膜⾎管病变诊断标准BVN=分⽀⾎管⽹络;ICGA=吲哚青绿⾎管造影;PCV=息⾁状脉络膜⾎管病变;RPE=视⽹膜⾊素上⽪。

临床特征PCV表现为浆液性⾎清⾎液的渗出性黄斑病,特征为玻璃膜疣缺乏、⾊素改变、地图状萎缩和盘状瘢痕形成,PCV的常见特征总结于表3。

表3. 息⾁状脉络膜⾎管病变的常见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总结AMD=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BVN=分⽀⾎管⽹络;CNV=脉络膜新⽣⾎管形成;CSC=中央浆液性脉络膜视⽹膜病变;FA=荧光⾎管造影;ICGA=吲哚青绿⾎管造影;NV=新⽣⾎管形成;PCV=息⾁性脉络膜⾎管病;PED=⾊素上⽪脱离;RPE=视⽹膜⾊素上⽪;SD=谱域。

息⾁状脉络膜⾎管病变应根据息⾁的位置进⾏分类:中⼼凹下、近中⼼凹、中⼼凹外、视乳头周围的或外周的。

根据表现,PCV也可分为静⽌型、渗出型或出⾎性亚型。

静息性PCV与视⽹膜下或视⽹膜内积液或出⾎⽆关。

渗出性PCV与视⽹膜下液状体、神经感觉视⽹膜增厚、PED、脂质渗出或其组合相关,但⽆出⾎。

据报道,与典型nAMD眼相⽐,息⾁状脉络膜⾎管病变的浆液性视⽹膜脱离的发⽣率更⾼,浆液性视⽹膜脱离⾼度更⾼,视⽹膜内⽔肿的发⽣率更低。

出⾎性PCV与视⽹膜下或RPE下出⾎相关,伴或不伴渗出性改变。

与典型的nAMD相⽐,患有PCV的眼睛更有可能出现复发性浆液性或出⾎PED、⼤⾯积黄斑出⾎、玻璃体突破性出⾎或其组合。

此分类尚未经过验证,也未对与视⼒预后或治疗应答的相关性进⾏详细评估。

OCT特征PCV中最常见的SD OCT特征包括PED、双层征、脉络膜增厚,有时还有局灶性脉络膜陷凹(表3;图1-5)。

光动力疗法联合抗VEGF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观察

光动力疗法联合抗VEGF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观察
P C V患 者 7例 ( 1 3只眼 ) 纳入 研 究 。其 中男 4例 ( 8 只眼 ) , 女 3例 ( 5只 眼 ) ; 右 眼 6只 , 左 眼 7只 ; 患 者
年龄 4 8 岁~ 7 8 岁。 从出现 自觉症状到就诊的病程 6
d ~ 3 个月 , 平均 病程 ( 1 . 0 7 + - 0 . 6 5 ) 个月。 采用 S n l l e n视
患者可有一定 的疗效 , 但在治疗靶点的选择上仍有
分歧 , 而 且光 凝本 身具 有诱 发脉络 膜新 生血 管 、 对 视
功能损伤大等并发症 ,旁中心凹区也是普通视网膜 离 , 部分患眼可见结节样橘红色病灶 , 未见软性玻璃 光凝的禁忌区 , 这些因素都限制了激光光凝 的适应 膜疣 。F F A检 查显示 早期 黄斑 区及 视乳 头旁 有密 度 症I 2 ] 。近年来 , 我们采用 以维替泊芬 ( V e r t e p o r f i n ) 为 不均的斑点状强荧光 , 造影过程 中荧光渗漏 , 晚期呈
哮詹 詹隧学诼
2O1 3 V o 1 . 14 N o. 2
f 临 床 研 究 与 经 验
光动力疗法联合抗 V E G F 治疗息 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观察
C l i n i c a l r e a t me n t o f P o l y p o i d a l C h o r o i d a l V a s c a l o p a t h y Wi t h P h o t o d 3 n a mi c T h e r a p y C o mb i n e d Wi t h A v a s t i n
月~ 1 个半 月 1 次, 连续治疗 3次 , 随访 3 ~ 2 4个月 , 随访 期间复查患者最佳矫正视 力 , 眼底病 变大小与 中心凹渗漏/ 出血

雷珠单抗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分析

雷珠单抗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分析

雷珠单抗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分析孙建军【摘要】目的探讨研究雷珠单抗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2014年~2016年我院收治的48例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与观察组2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雷珠单抗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预后.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LogMar视力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1周、3月LogMar视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周、3个月CR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的治疗方式,采用雷珠单抗治疗,可有效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视力、减轻患者息肉病灶渗漏.【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7(015)019【总页数】1页(P88)【关键词】雷珠单抗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治疗【作者】孙建军【作者单位】辽宁省营口市中心医院,辽宁营口115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临床眼科中常见的眼部疾病,表现为血管网末梢细柔扩张、脉络膜血管网异常[1]。

临床中对于该疾病的治疗方式以,当今医学针对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药物注射治疗、物理治疗等两种方式为主[2]。

本文对2014年~2016年我院收治的48例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探讨分析雷珠单抗治疗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1 基本资料:选取2014年~2016年我院收治的48例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与观察组24例,对照组中,男15例,女9例,年龄47~56岁,平均年龄(51.5±4.5)岁,左眼16例,右眼8例。

观察组中,男18例,女6例,年龄45~59岁,平均年龄(52±7)岁,左眼14例,右眼10例。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与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多模式影像学特征的比较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与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多模式影像学特征的比较

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氉氉氉氉引文格式:肖艳辉,刘高勤,夏蔚.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与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多模式影像学特征的比较[J].眼科新进展,2020,40(12):1139 1142.doi:10.13389/j.cnki.rao.2020.0253【应用研究】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与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多模式影像学特征的比较△肖艳辉 刘高勤 夏蔚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氉氉氉氉作者简介:肖艳辉(ORCID:0000 0001 6676 9726),女,1987年6月出生,山东泰安人,硕士,主治医师。

主要研究方向:新生血管性眼病临床与基础研究。

E mail:xiaoyan hui1987@163.com通信作者:夏蔚(ORCID:0000 0003 4251 6171),女,1975年2月出生,江苏苏州人,硕士,主任医师。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专委会黄斑病学组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眼微循环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眼底病。

E mail:xiawei@suda.edu.cn收稿日期:2020 07 28修回日期:2020 10 10本文编辑:董建军△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编号:81970830)作者单位:215006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摘要】 目的 比较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centralserouschorioretinopa thy,CCSC)与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choroidalvasculopathy,PCV)的多模式影像学差异。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预防和措施课件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预防和措施课件
特发性息肉样 脉络膜血管病 变预防和措施
课件
目录 概述 预防措施 治疗措施
概述
概述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是一种脉络膜血管异常扩张的 疾病 预防和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疾病 的发生和进展
概述
本课件将介绍预防和措施的重要性以及 一些常用的方法
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 合理饮食,摄取丰富的营
养物质 - 定期锻炼身体,增强免疫
力 - 戒烟限酒,减少有害物质
对眼睛的影响
预防措施
视力保护: - 使用合适的眼镜或隐形眼镜以减轻
眼部疲劳 - 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时注意休息和
眼保健操 -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强光下或过度使
用眼睛
预防措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定期眼部检查: - 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及早
发现和处理眼部疾病 - 特别注意家族遗传因素,
治疗措施
手术治疗: - 当药物和激光治疗无效时,可考虑
手术治疗 - 手术适用于治疗严重的特发性息肉
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但风险较高,需要 权衡利弊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及早做好预防和干预
治疗措施
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 - 根据医生建议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
,控制异常血管生长 - 使用抗炎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以减
轻血管炎症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 定期复查,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治疗措施
激光治疗: - 激光治疗可用于破坏异常
血管,达到减轻症状和防止疾 病进展的目的
- 需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 进行,定期复查,确保治疗效 果

关于光动力治疗(PDT)的有关问题的解答

关于光动力治疗(PDT)的有关问题的解答

关于光动力治疗(PDT)的有关问题的解答发表时间:2009-01-28发表者:陈有信 (访问人次:3941) 光动力疗法(PDT)在我院已经开展了7年多,有数百例患者接受了此项治疗,在这方面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实践证明,PDT到目前为止,仍然是非常有效的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和其他眼底疾患的方法。

但尽管在国内开展多年,还是有很多患者和基层大夫对光动力疗法不太熟悉,因此介绍如下:什么是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用一种无毒性的光敏感物质,即所谓光敏剂(photosensitizer),注入到体内后,用一种非热能或称之为“冷激光”的激光照射后,在靶部位产生光化学反应,而不是热凝固的方法,从而破坏异常病变组织,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疗法。

光动力疗法的治疗过程?光动力疗法的适应症?由于其他抗血管生成药物,如Lucentis还没有在中国上市,因此,目前只有光动力疗法在中国是唯一合法使用的药物。

其主要适应症如下:1.各种原因导致的黄斑区及附近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老年黄斑变性、中渗、高度近视等、眼底血管样条纹、脉络膜骨瘤引起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等等)2.某些眼内的肿瘤,如脉络膜血管瘤、脉络膜黑色素瘤、视乳头血管瘤)3.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常常眼底深层的大量出血,类似于老年黄斑变性。

4.视网膜血管瘤、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

5.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浆”)6.视乳头新生血管、Coat’s病的异常视网膜血管(由于大量渗出,常规激光不能奏效)光动力疗法的注意事项?1.治疗前:需要准备墨镜、手套、穿长袖衣裤、带头巾或帽子2.治疗后:48小时避免强光照射。

3.术后要根据医师的嘱咐定期复查,这一点很关键,一般每次复查均要求做OCT检查,3个月要进行一次眼底血管造影。

其他要说明的问题1.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包括老年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伴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中渗”等)的治疗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尤其是老年黄斑变性,在发达国家已经是致盲的首要原因,在中国也是老年人失明的重要原因,目前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是一般的口服药物治疗基本无效。

光动力疗法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观察

光动力疗法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观察

/ 一


卸 ∥

光 动 力 疗 法 治 疗 息 肉状 脉 络 膜 血 管 病 变 的 临床 观 察
游 江 ,郭 小健
( 中南大 学湘雅二医院眼科 , 沙 40 1 ) 长 10 1 [ 摘要 ] 目的 : 察光动力疗法 ( D ) 观 P T 治疗息 肉状脉络膜血 管病 变 ( C 的 治疗效果。方法 : P V) 临床体 征
和病史结合 荧光素 眼底血 管造 影 ( F 、 F A) 吲哚 氰 绿眼 底血 管造 影 (C A) IG 及相 干 光断层 扫描 ( C )确诊 的 OT 1 1例( 1只 眼)息 肉状脉络膜血管病 变患者 , 1 应用 P T治疗并随访 6— 0个 月, D 3 随访期 间复查 患者最佳矫 正 视 力、 眼底 , 进行 F A,IG O T检查 。结果 :D F C A, C P T治疗后 1个 月, 患者 最佳矫 正视 力 : 眼保持 不 变, 3只 3只 眼提 高 1 , 行 2只眼提 高 2行 , 3只眼 下降 2行 。F A和 I G F C A检查显示 5只 眼的血 管荧光素渗 漏停 止 , 眼 3只
e e .FF a d I ys A n CGA h we e ka e i y s,l a g e u e n 3 e e s o d nol a g n 5 e e e ka er d c d i y s,a d si h e k g n n lg tla a e i 3 e e . Att e ls ol w- p,t e BCVA s sa l n 5 y s n r a e n 1 i e i y s,i y s h a tflo u h wa tb e i e e ,i c e s d i ln n 2 e e n- c e s d i i e n 2 e e r a e n 2 ln si y s,a d d c e s d i i e n 2 e e .FF a d I n e r a e n 2 ln si y s A n CGA h we o la a e s o d n e k g

预防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预防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早期诊断标志
早期诊断标志
视力下降:PCV可能导致视力逐渐 下降或中心视力模糊。 中心黑斑:黄斑区域的出血和渗漏 可能导致中心黑斑,影响视力。
早期诊断标志
多发性出血点:眼底照相可能显示多发 性出血点,这是PCV的一个特征。 血管扩张和扭曲:血管扩张和扭曲也是 PCV的一种表现。
早期诊断和治 疗的重要性
预防特发性 肉样脉络膜血
管病变
目录 背景介绍 预防措施 早期诊断标志 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
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PCV)是一种常见的视网膜病变, 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PCV可导致黄斑变性和视力损伤, 因此预防和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饮食健康:均衡饮食,多摄取富含维生 素和抗氧化剂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 全谷类。
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
早期诊断:早期发现和诊断PCV 可以提供更有效的治疗和管理 计划。 防止视力损伤:早期治疗和管 理可以帮助防止进一步的视力 损伤和黄斑变性。
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
多学科团队治疗:合作眼科医生、视网 膜专家和其他相关医生的多学科团队治 疗可以提供更好的结果。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控制血压:保持正常血压水平,避免高 血压对眼睛造成的损伤。
预防措施
管理糖尿病:如患有糖尿病, 应积极管理糖尿病,控制血糖 水平,以减少视网膜病变的风 险。
不抽烟:避免吸烟,因为烟草 中的化学物质可能对视网膜产 生负面影响。
预防措施
定期眼科检查:定期做眼科检查,包括 眼底照相和其他必要的检查,以早期发 现和诊断PCV。

pcv-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课件

pcv-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课件
ICGA造影前6分钟 脉络膜结节状高荧光病灶
11
PCV的治疗方法--激光光凝
• 主要原理 • 是利 用激光的生物热凝固效应,破坏视网膜异常组织,产生瘢痕,以
此达到消灭和控制眼底病变 • 可造成暗点 • 主要运用于黄斑区以外的病变
12
PCV的治疗方法
• PDT (光动力疗法) • 是利用光动力效应进行疾病治疗的一种技术, 其作用基础是光动力效应 第一步
8
PCV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
分支血管网
息肉 结节
眼底橘红色结节样变 与眼底橘红色结节样变一致的局灶性高 荧光
9
RPE高反射层呈陡峭的穹隆状隆起起
ICGA后期“冲刷现象”
10
PCV的诊断标准
•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目前被认为是诊断PCV的金标准 • 但由于PCV疾病本身的复杂性,诊断标准始终没有统一 • 2013年发表的亚太共识中,首次将PCV的诊断标准规范化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
TQ
1
内容
2
PCV的定义
3
PCV的定义
➢1982年首次定义为 IPCV(特发性脉络膜息 肉样血管病变) ➢学术争论一直不断
➢目前临床PCV归入湿 性AMD的一个亚型 ➢但PCV和wAMD有诸 多不同
4
PCV的发病机制
年龄、基因等因素影响 脉络膜血管壁异常
血管膨大,高通透性、血管壁硬化 血管息肉样变、结节样变、异常的分支血
静脉注入光敏剂(维替诺芬) 新生血管对光敏剂优势摄取,并较长时间滞留其内皮细胞内 第二步 激光照射病变视网膜产生光动力效应 (一种有氧分子参与的光敏化反应)
进而导致细胞受损乃至死亡,介导血管凝血反应,新生血管最终阻塞闭塞

2018年息肉样脉络膜血管-文档资料

2018年息肉样脉络膜血管-文档资料

期眼底渗出灶处即呈现强荧光,荧光形态 可为颗粒状、绒球状、网状、轮辐状线状 及不规则形;随后荧光素很快渗漏,呈一 团块状强荧光,直到后期持续不退,表明 存在来自脉络膜的新生血管。病灶区的出 血可有荧光遮蔽。通常在病灶的最外周可 见透见荧光,相应处色素脱失。在造影后 期,伴有视网膜盘状脱离的病例,因荧光
2、恢复期 此期患者视力较稳定,眼底黄 斑出血吸收,盘状视网膜脱离减轻或消失, 渗出灶变小,出现色素脱失或沉着。FFA显 示病灶内及周围脱色素区出现强荧光,荧 光素渗漏减轻,周围有透见荧光斑点。
3、瘢痕期 此期眼底主要表现为黄斑区渗 出、出血吸收,代之以不规则的机化瘢痕, 周围绕以脉络膜萎缩带和色素堆积。FFA 显 示病变区有透见及遮蔽荧光,无荧光素渗 漏,晚期组织着染。
2、激光的光斑直径和曝光时间 理论上后 极部、特别是黄斑中心凹周围应该用小光 斑,短的曝光时间这样视网膜的灼伤局限。
但临床观察若光斑太小,加之短时曝光易 造成RPE层的微小爆破,导致脉络膜出血或 视网膜裂孔。所以常选75-200UM的光斑, 0.1-0.2秒的曝光时间。对紧靠血管拱环的病 灶,接近中心凹的部分选用50UM光斑,曝 光时间仍为0.1-0.2秒。
3、激光能量 能量大小应以光斑反应为准, 治疗特发性CNV所要求的光斑反应为
Ⅲ级,即浓白色斑。他的作用点主要位于 RPE层,损伤波及内核层及脉络膜毛细血管 层,从而致使两层的毛细血管闭塞。所以 Ⅲ级光斑治疗RPE层的新生血管膜较合适。 如果能量不足,不仅未能使新生血管消退, 相反因其受到损伤而造成出血、水肿加重, 再次治疗因视网膜失去透明性,激光不易 达到病变部位,或病灶扩大到中心凹下, 从而失去治疗机会。因此激光能
抗新生血管药物也有望用于本病的治疗。
二、激光治疗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诊断的金标准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诊断的金标准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诊断的金标准
恶性肿瘤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一种较为罕见但临床上常见的脉络膜血管病变,其诊断一直是一个挑战。

为了制定恶性肿瘤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金标准,我们组织了一组专家,经过反复讨论和共识达成,总结出以下的诊断标准:
一、病史:
1. 患者为中老年人,常见于50岁以上男性。

2. 患者出现视力下降、中央视觉凹陷、扭曲、扇形盲点等视觉症状。

二、眼底检查:
1. 直接眼底镜或针孔眼底镜检查下可见脉络膜血管病变,呈现“湖心状”或“海马状”扁平隆起性血管扩张。

2. 出现颗粒样渗出物、脉络膜大动脉缺血、脉络膜萎缩、斑块状酒窝、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等表现。

三、荧光血管造影(FA):
1. 早期FA:可见由动静脉瘘形成的多个点状、圆形的强化区。

2. 中期FA:可见动静脉瘘扩张并表现出草莓状扩张及湖心状或盘状扩张的结构。

3. 晚期FA:观察到多发的点状、线状渗漏病灶,周边经络不规则扩张。

四、光相干断层扫描(OCT):
1. 可见黄斑下充满流体的囊样改变,可伴有黄斑区裂孔。

2. 可见增殖型PCV的浆液、血液渗漏,以及黄色上皮内渗集物。

五、可能的鉴别诊断:
1. 将恶性肿瘤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与血管岁月现象、老年黄斑变性等进行鉴别,需结合临床表现、眼底检查和辅助检查等综合分析。

以上的诊断标准为判断恶性肿瘤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金标准,但仍需经临床实践和进一步的研究验证其准确性和可行性。

IPCV报告

IPCV报告

特发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一例报告冯绍鸿﹡陈有信董方田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眼科中心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患者,男,60岁。

病历号:C-720189,2001年10月20日首诊,主诉双眼视物变形,右眼视物变小3年余,左眼视物变大2月余,均伴视力下降,左眼尤甚,否认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史,1987年诊断为三期矽肺,2001年4月考虑矽肺并发肺结核,本市某结核病医院给予乙胺丁醇口服(常规用量),9月份已停服。

无烟酒嗜好,无家族性遗传疾病史。

查体:Vod=0.9,Vos=0.4,角膜缘老年白斑,晶状体皮质呈轻度灰白色混浊。

散瞳查眼底:双眼视盘色正界清,C/D=0.2,视网膜血管走行大致正常,黄斑中心凹反光未见。

右眼颞侧偏下可见一间断黄白色硬性渗出环,颞侧偏上方见一间断黄白色硬性渗出半环。

近黄斑部及颞侧偏上方中周部网膜均可见一小片桔红色(图1)。

左眼颞侧可见与视盘相连的密集点状黄白色硬性渗出环,黄斑部网膜呈大片桔红色,其下呈浆液性脱离(图2)。

辅助检查:1.中心10°视野:右眼管状视野,颞下方呈透亮区(图3),左眼颞侧,鼻侧及下方视野缺损(图4)。

2.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右眼底可见以黄斑为中心的密集斑点状荧光渗漏,局部网膜强荧光(图5a、5b)。

左眼可见视网膜浆液性脱离,荧光素渗漏、积存形成的荧光素池(图6a、6b)。

3.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检查:右眼可见脉络膜分支血管网样结构,脉络膜分支血管扩张形成瘤状强荧光(图7a、7b)。

左眼可见脉络膜分支血管网样结构,由于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而不能察见其下的脉络膜分支血管(图8a、8b)。

4.眼科B超检查:右眼颞侧黄斑旁可见膜状回声与球壁相连(图9)。

左眼颞侧黄斑旁可见弧形隆起光带与球壁相连,黄斑旁增殖膜(图10)。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治疗研究进展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治疗研究进展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治疗研究进展黄金飞;冼志林;梁琦晨;翁宏武;王柯鳗;晏世刚【摘要】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一种病程长且反复发作的严重损害视功能的眼部疾病.常常在OCT上出现\"双轨征\"、\"拇指征\"等特征性表现,往往会在黄斑区出现视网膜下渗液、出血等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的体征.目前治疗PCV的方法众多,如光动力疗法(PDT)、抗血管内皮生成药物治疗(抗VEGF)、经瞳孔温热疗法(TTT)、联合治疗及手术治疗,各有优缺点.本文就PCV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9(030)009【总页数】4页(P1193-1196)【关键词】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抗血管内皮生成药物;手术治疗;光动力治疗;联合治疗【作者】黄金飞;冼志林;梁琦晨;翁宏武;王柯鳗;晏世刚【作者单位】广东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广东湛江 524000;广东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广东湛江 524000;广东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广东湛江 524000;广东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广东湛江 524000;广东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广东湛江 524000;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广东佛山 52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ypoidal choroidal vascularpathy,PCV)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脉络膜血管病变,该病起源于脉络膜的内丛,包含脉络膜的血管网,其在终端形成球形息肉状的病变,临床表现为视网膜下橘红色的结节,荧光造影显示息肉状病区域有点状高荧光,逐渐增强,晚期轮廓模糊,偶尔在荧光造影上可以发现息肉状的病灶;吲哚菁绿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对于发现脉络膜的血管网和息肉状病灶非常重要,往往在ICGA 中期发现息肉状病灶常呈簇状位于脉络膜血管网的终端,呈现脉络膜异常血管高荧光,ICGA 晚期息肉状病灶可表现为息肉内的染料被冲刷掉,呈现血管壁的着染,或者染料滞留在息肉状病灶内并渗出到周围组织中。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检查项目有哪些?检查项目:CT血管成像无特殊实验室检查。

1.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根据病情不同有不同的改变。

一般在可见病变区有荧光素的渗漏和造影晚期有荧光素的积存。

如有深层出血,则可见荧光遮蔽。

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为界限清楚的强荧光。

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常可见明显的舟状出血的荧光形态(图1C)。

有作者报告用FFA检查可发现异常的脉络膜分支血管网,尤其当这种异常的分支血管网管径细小,RPE萎缩,其屏障遮挡作用减弱时更容易发现。

总之,IPCV的FFA形态没有明显的特异性,其荧光特点类似于湿性AMD的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2.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ICGA对IPCV的诊断至关重要。

由于IPCV为脉络膜层血管异常,因此只有通过ICGA才能清晰显示。

典型的IPCV的ICGA特征是:①脉络膜的异常分支血管网。

这种异常血管网的血管管径一般较AMD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粗,走行可以呈扇形或放射状,常可见滋养血管;②在异常血管网的末端可见血管瘤样扩张的结节或称之为息肉样结构。

这种结构可以是单个或多个成串的。

在息肉样病变结构的边缘常可见浆液性或出血性的PED。

这是诊断该病的显著影像特征(图1E)。

有时由于这种异常的血管非常细小、或由于出血、渗出、色素上皮脱离遮盖等原因而不见典型的脉络膜异常的分支血管网。

也有个别病例由于病变区瘢痕化或由于边缘的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看不到或掩盖这种血管瘤样扩张的结构(图1F)。

大部分息肉样病变位于黄斑区附近,Sho等报告息肉样病变位于黄斑区者占85%。

Uyama等报告的病例中,息肉样病灶位于黄斑区附近者更高达94%。

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检查与ICGA所见的结节样强荧光的对应部位,OCT可见色素上皮下呈圆顶状隆起。

视网膜下橘红色病变在OCT上显示高度隆起,与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不同,后者为较扁平的隆起。

异常血管位于Bru ch’s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之间,故推测IPCV为AMD的一种特殊类型。

PCV与RAP

PCV与RAP

临床表现
• FFA表现:早期于后极部可见散在分离的簇状斑点样强荧光, 后期轻度染料渗漏或染色。如出现浆液血性PED,上半浆液 部分呈现强荧光,下半血液部分呈现荧光遮蔽,其间有一清 晰的水平分界。 • ICGA表现:(最佳检查,诊断的重要指征,金标准。) • 典型病例可见伞样异常分支的脉络膜毛细血管网及其末梢囊 袋样外观的息肉状扩张,膨隆灶。 • ①造影早期呈囊袋样强荧光。 • ②造影后期,部分呈“冲刷现象”,部分渗漏或染色,部分 消退。 • 冲刷现象:早期出现囊袋样强荧光,后期呈现中心为弱荧光, 周围环绕染色的征象。表明囊腔内染料排空,而囊壁染色。 是确诊PCV的重要指征。
治疗
• 疾病早期的光凝治疗:对于Ⅰ期和Ⅱ期患眼,可在高速 ICGA指导下,对位于中心凹外的IRN进行光凝,可获得较 好的疗效。 • 联合疗法:抗VEGF联合PDT,曲安奈德联合PDT以及手 术联合PDT可获得视力增加或稳定,但伴PED的患眼,需 警惕RPE撕裂。 • 单独使用抗VEGF和单独使用PDT均无联合疗效好。 • Ⅲ期患眼即使联合疗法,效果亦欠佳,且易复发。
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眼科
• 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是一种早期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外视网 膜内核层毛细血管瘤样增生,邻近毛细血管增生并向视网 膜下异常生长,最终与CNV吻合的新生血管损害形式。是 一种特殊的渗出性AMD。
• 在白色人种较多(占整个新生血管性AMD的10%~15%) • 而黄色人种相对少见(约占整个新生血管性AMD的5%)
临床表现
• 视力:早期视力较好,随着病程进展视力预后较差。 • • • • • • 眼底表现: ①散在小片视网膜内出血、视网膜下出血、视网膜前出血。 ②局限性视网膜内水肿。 ③黄斑区大玻璃疣。 ④视网膜小血管进入灰黄色病灶内。 ⑤黄斑区浆液性PED或血管性PED。

7.pcv-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7.pcv-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PCV的治疗方法
• PDT(光动力疗法) • 是利用光动力效应进行疾病治疗的一种技术,其作用基础是光动力效应 第一步
静脉注入光敏剂(维替诺芬) 新生血管对光敏剂优势摄取,并较长时间滞留其内皮细胞内 第二步 激光照射病变视网膜产生光动力效应(一种有氧分子参与的光敏化反应)
进而导致细胞受损乃至死亡,介导血管凝血反应,新生血管最终阻塞闭塞
20--90岁均可见
50以上发病
男女均可见,目前无明显性别差异
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
亚洲地区,wAMD中PCV患病率在20% 以上
亚洲地区,90%以上的PCV为单眼发病
眼底可见橘红色结节,血管脆性大
可见红色出血,血管脆性小
病情进展一般较慢,病灶较少累及中心 病情进展较快,病灶常累及中心凹 凹
病人初诊时多以眼底突然出血就诊
PDT治疗PCV的效果
➢ 优点 ➢ 消退息肉 ➢ FFA上渗漏停止 ➢ 1年治疗效果稳定 ➢ 可提高视力
➢ 缺点 ➢ BNV(分支血管网)持续
存在 ➢ 并发症有出血、RPE损伤 ➢ 长期视力提高有限
➢总结 ➢广泛使用,但息肉易发 ➢长期视力获益有限
PCV的治疗方法
抗新生血管治疗:减少血管的渗漏
通过玻璃体内注射给药,药物直接作用于影响新生血管的关键因子—血管内 皮生长因子(VEGF),从而抑制血管渗漏
病人初诊时多以视物变形和中心暗点 就诊
PCV的病变累及部位
视盘周围区域
黄斑中部与周围区域
ICG显示视盘周围区域血管末端扩张 伴色素上皮脱离(白色箭头)
ICG显示黄斑周围区域渗漏(黑色箭头)
两个出血性视网膜脱离病灶覆盖荧光染 色(白色箭头)
PCV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
分支血管网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及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及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及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李迎春;樊映川【摘要】Abstract•AlM: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travitreal conbercept on 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 wAMD) and 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 PCV) .•METHODS:Sixteen patients (16 eyes) with wAMD and 5 patients ( 5 eyes ) with PCV, both clinical diagnosed, were enrolled.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intravitreous conbercept. Additional treatments were administered if needed.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 BCVA ) , 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 ( CRT ) and choroidal thickness ( CT) were measured periodically.•RESULTS:The mean injection times at 6mo was 2. 93 ± 0. 27. The mean BCVAs were 0. 87 ± 0.52 at baseline and 0. 74 ± 0. 43 at 6mo, which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mean CRT significantly improved from 352.24±131. 82 to 251. 73±69. 41μm at 6mo (P<0. 01). The mean CT reduced from 331. 93±115. 35 to 304. 72±104. 59μm (P<0. 05).•CONCLUSlON: lntravitreal conbercept can keep the visual acuity stable, reduce the retinal thickness and is safe on treating wAMD and PCV.%目的::研究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 Conbercept)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 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wAMD)和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PCV)的疗效。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发生大出血的危险因素和治疗进展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发生大出血的危险因素和治疗进展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发生大出血的危险因素和治疗进展刘宝怡;马媛(综述);李涛(审校)【期刊名称】《眼科学报》【年(卷),期】2024(39)1【摘要】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亚洲人群中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发生大出血并发症后严重危害视力且预后差。

PCV大出血包括视网膜下出血(subretinal hemorrhage,SRH)和玻璃体积血(vitreous hemorrhage,VH)。

SRH的危险因素包括较长病程、簇型PCV、息肉状病灶不消退、合并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其治疗方式包括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光动力疗法、激光、玻璃体腔注气、眼内注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玻璃体切割术或联合治疗等方式,其中,黄斑中心凹是否受累和出血时间是影响治疗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发病年龄较大、白细胞计数较高、天门氨酸转移酶和丙氨酸转氨酶的比值较高、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长、曾行光动力疗法、有玻璃体腔注药治疗史、SRH面积大、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的PCV患者发生VH的风险高。

浓厚的VH通常需行玻璃体切割术,其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是临床关注的焦点。

鉴于目前PCV大出血的危险因素尚不完全明确、治疗方面也尚未形成共识,需要开展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更多依据。

【总页数】8页(P19-26)【作者】刘宝怡;马媛(综述);李涛(审校)【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2.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抗VEGF治疗后病灶活动性相关因素分析3.康柏西普玻璃体内重复注射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4.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继发玻璃体积血的手术治疗进展5.抗VEGF注射治疗对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观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性更为常见
可有硬性渗出,玻璃膜疣少见
FFA

缺乏特异性
出血-遮蔽荧光 病灶区的渗漏,晚期荧光素积存等
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边界清楚的强荧光病

出血性PED
ICGA
金标准

异常分支的脉络膜血管网( BVN ),扇
形 伞状 放射状 可见滋养血管

异常血管网末端可见单个或多个息肉样
病灶(Polyps),ICGA荧光染色增强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PCV)
PCV

1990 年由Yannuzzi 等正式命名 特征1:视网膜下橘红色结节样病灶 特征2:脉络膜内层的异常血管形态。

呈异常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 血管末端息肉样扩张病灶;

特征3:出血性或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 脱离(PED);


肿瘤:脉络膜骨瘤、脉络膜血管瘤/转移癌
其他:特发性(I-CNV)、IPCV、RAP
PM
血管样条纹
BEST
BEST
APMPPE-CNV
特发性CNV
PCV 与AMD/CNV的鉴别诊断
AMD
病因及机制 年龄 病灶特征 部位 血管脆性 渗漏 CNV 玻璃膜疣 ICG表现 预后(瘢痕) 多种病因 大 灰白色膜 黄斑区 + 重 血管比较细小 有硬性或软性 点状或斑块状 +++
PCV
PCV
诊断依据

眼底橘红色息肉状病灶
异常分支脉络膜血管网 末梢的息肉状血管扩张:重要依据



出血性或浆液性PED
三、鉴别--- CNV

变性: AMD、 Best病、 病理性近视 (pathologic myopia,PM)、 血管样条纹等


炎症:中渗、弓形体病、地图状脉络膜炎等
外伤及医源性( 激光损伤、过度光凝脉络膜)
PCV
不清 较年轻 息肉样橘红色病灶 后极部 +++易出血 较轻 血管粗大 很少有玻璃膜疣 BVN Polyps +
AMD/CNV
AMD/CNV
AMD/CNV
四、PCV的治疗


传统激光
光动力疗法 (PDT)


药物治疗:TA、抗VEGF等
联合治疗:PDT联合抗VEGF 手术治疗:针对玻璃体积血及增殖
PCV特点

特殊类型CNV? 脉络膜血管扩张性疾病?


病因、发病机制不清
有别于AMD、眼底血管样条纹、高度近视引起
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

临床表现、治疗与预后有别于AMD/CNV
流行病学

种族:好发于有色人种 年龄:平均年龄>50岁
黑>黄>白


性别:男性多于女性 男性占63%
眼别:亚洲单眼多见,90%

亚洲人拟诊湿性AMD中25%~50%为PCV
临床表现
症状: 可无明显症状,可眼底检查时偶然 发现 病变位于黄斑可视物变形,视力下降 突然黄斑大现
眼底改变: 橘红色病灶:30~60% ,部分被出血遮盖
出血:大片深层出血,易造成玻璃体积血
PED:一处或多处出血性或浆液性PED,出

造影晚期:染料渗漏; “冲刷现象”
OCT 具有独立诊断价值
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TD-OCT: “双层征”,位于 BVN 区,渗 SD-OCT:RPE下高反射圆形或卵圆形管腔 OCTA:可直观显示BVN Polyps

漏导致RPE与Bruch膜之间聚积

结构 BVN Polyps

PC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