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千古不传之秘——药性阴阳转变大法

合集下载

阴阳用药法:运用中药的阴阳升降之法!(附:30种治病要药)

阴阳用药法:运用中药的阴阳升降之法!(附:30种治病要药)

阴阳用药法:运用中药的阴阳升降之法!(附:30种治病要药)中药多为自然之物,如果按西医药理分析,每味中药都含有多种乃至几十种有效成分,那么每味中药同样会有多种复杂的螺旋气场,这些螺旋气场交织在一起,必定有一主导的螺旋气场决定着这味中药气的走向,从而决定着这味中药的阴阳之性。

中药讲四气,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寒与凉和温与热的差别,仅有量的差别,并没有质的不同。

因此寒性或凉性的中药可归为阴性药,热性或温性的中药可归为阳性药。

那么用螺旋气场分析中药气场走向则可认为:寒性药为强逆时针螺旋气场,凉性药为弱逆时针螺旋气场;热性药为强顺时针螺旋气场,温性药为弱顺时针螺旋气场。

中医讲究阴阳之法,《系辞上传》曰:“一阴一阳谓之道”。

记得我的启蒙老中医闫卓如讲述中医的根本之法时,我还是内蒙兵团的一位兽医,他给我列举中西医治疗马结症(肠梗阻)的不同,西医治疗只会单纯用泻药,而中医则会用七分阴性的泻下药,同时再用三分阳性的升提固本之药,这样就可做到攻下而不伤正气,不会出现治一经损一经的弊病。

在临床上,我们常常可从中医师开出的药方看出他是否具有中医的功底,或者是否是出于西学中的医生之手,因为后者开药往往喜欢开“清一色”的药,如果发现病人有炎症,就会开出全部由清热解毒寒凉之药组成的中药方。

而有功底的中医则会应用中药的阴阳之法,因为通过阴药阳药巧妙的配伍,往往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就如心脏一阴一阳的收缩,在循环系统中可产生几十倍的效能。

所以我平时很注意中医对药的配伍,特别是阴药阳药的配对,现将多年积累的阴阳对药列出,与同道共享,其中的箭头代表阴阳之性和气的走向,箭头向下代表药的寒凉之性或逆时针的螺旋气走向,箭头向上代表药的温热之性或顺时针的螺旋气走向。

1.黄连↓ 吴茱萸↑—治疗肝火犯胃的吞酸。

2.黄连↓ 姜半夏↑—辛开苦降治干呕、浅表胃炎。

3.黄连↓ 肉桂↑—治疗心肾不交的失眠。

4.生石膏↓ 细辛↑—治疗风火牙疼。

论《伤寒论》三阴病之由阴转阳

论《伤寒论》三阴病之由阴转阳

论《伤寒论》三阴病之由阴转阳《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可见,阳气的存亡对人体有重要的意义。

《伤寒论》通篇体现了“扶阳气”的治疗思想,为后世的扶阳派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人体是一个相仿于自然界的小宇宙,所谓“重阴必阳”,由于阴阳的互根互用,由阴转阳在有生机的人体身上就可发生。

正如柯琴所言:“盖阴阳互为其根,阴中有阳则生,无阳则死,独阴不生故也。

”阴病转阳,阳气来复对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时机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 三阴病由阴转阳的意义1.1 太阴病之由阴转阳《伤寒论》第278 条曰:“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条文指出,患太阴病七八日后,脾阳来复,驱邪外出。

虽下利日十余行,却伴有暴烦,说明阳气来复,正邪交争剧烈,此时当手足温,精神爽,舌苔渐化。

然病人禀赋各异,并非都能达到阳复自愈,这也提示我们在临证时,要审察病机,举一反三,密切观察病人的状态变化,必要时根据时机用药物助正达邪,而非仅仅待其自愈。

187 条曰:“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为太阴病阳复太过,转属阳明病的病理特征。

而阳复的条件或为湿郁化热,或为过用辛温燥烈之品,或为正邪斗争过程中患者本身阴阳二气的调节转化。

此时当因势利导,施下法即可。

1.2 少阴病之由阴转阳315 条后半段“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为服用白通加猪胆汁汤后的两种转归。

若服药后脉象浮大躁动无根,说明阴竭阳绝,而药物加速了阴阳离决的过程;若服药后脉象见缓,渐趋明显,说明阳气在体内逐渐被激发,预后良好,这也是阴病转阳的现象。

由此可见,阴病转阳,阳气渐复的关键在于病人的机能状态,而试探用药是判断阳气是否能来复的方法。

由阴转阳的内在动力为阳气达到一定的量,如此药物才能发挥激发阳气的作用。

中医的神奇力量调节人体阴阳平衡

中医的神奇力量调节人体阴阳平衡

中医的神奇力量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中医学作为中国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凭借其独特的理论、方法和经验,对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被视为宇宙的两种相对而统一的基本力量。

中医信奉阴阳之间动态平衡的哲学观念,强调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维护人体健康。

本文将探讨中医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神奇力量。

一、阴阳理论中医阴阳理论认为,阴阳是表达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对立统一规律。

阴阳指的是事物在运动变化中的两个方面,如白天与黑夜、寒与暑等。

在人体内部,阴阳包括阴阳两个方面的生理活动,如寒热、虚实、冷热等。

阴阳调节是中医治疗和调养的基本原则,通过调节阴阳平衡可以调整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

二、经络理论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是阴阳经络的系统网络,共有经络经脉、经络气血和经络络脉等。

经络是人体阴阳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能够调节血气运行和调整阴阳平衡。

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主要是通过对经络的刺激和调节,促使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和调养的效果。

三、中草药疗法中医中草药疗法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草药可以根据其性味、归经属性来判断其属性为寒热,用于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草药可以通过调理脏腑经络,疏通气血,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消除疾病的症状。

四、饮食调养中医饮食调养注重阴阳平衡的调整。

根据中医理论,食物有寒热之分,可以通过饮食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例如,在寒冷的冬天,可以适当吃些温热的食物,以调养寒冷的体质;而在夏天,应饮用寒凉的饮品,以调节热气。

五、气功调养气功在中医中被视为调节阴阳平衡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气功的练习,可以调整和运用体内的气能,调和阴阳之气,并通过呼吸调节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

气功练习可促进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

六、心理调节心理因素也会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讲究调养心情,强调心理平衡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调整心态,保持平和的心理状态,可以达到阴阳平衡的效果。

中医的神奇力量在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中国古人对药物的阴阳属性的认知

中国古人对药物的阴阳属性的认知

中国古人对药物的阴阳属性的认知【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一百七十三。

(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

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

味厚則泄,薄則通。

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

”——《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接前文)“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者为阴”,我们先看古人的注解,《素问吴注卷二》里注解:“阴气润下,故味厚则泄利,薄则通利。

阳气炎上,故气薄则发散,厚则发热。

”字面就把后面解释了,叫做“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就是把《黄帝内经》的这段原文进行了深度的解读。

(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阴气是润下的,所以味厚则泻利,只要是味道厚的,就是厚重的,阴质特别强的,就往下走,它就泻利。

泄利什么意思呢?就是通过大便来走。

“薄则通利”,通利指的什么意思?指的是从小便而走。

我们中医说一个药能利小便的时候,叫做通利小便,说一个药要是利大便,叫做泻利大便,它是不同的词,但是意思完全不同。

只要看到泻,我们先想到的就是从大便来走,看到通就会想到从小便来往下走的。

“阳气炎上,故气薄则发散,厚则发热”,阳气它是往上走的,“火曰炎上”,阳气也就是跟火是相应的,所以气要是薄,就是气是发散的一种状态,容易出汗,也容易发散寒和湿,它走表,大家注意这是走表的。

(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气要是厚,阳气重,它是发热的,是不走表的,是走到身体里面去的,就是走到三阴经里边,它对身体的一种反应叫做发热,人吃了这种药之后,浑身是热的。

我们再看马莳的注解,《黄帝内经·素问》的注家里,马莳的注解大家一定要好好去研究,因为马莳是一个通家,他把《素问》和《灵枢》都进行了注证发微,他不仅是注,同时还有发微,发微是什么意思?就是把自己的一些看法,同时也汇总了前贤的一些看法,汇总起来,进行了深度挖掘,所以叫做发微。

马莳这段话注解的就非常透彻,他说:“味之厚者为纯阴,所以用之则泄泻其物于下,如大黄气大寒,味极厚,为阴中之阴,主于泄泻是也。

举例说明中医阴阳的变化规律

举例说明中医阴阳的变化规律

举例说明中医阴阳的变化规律
中医学中,阴阳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概念,用于描述事物的
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

阴阳既是哲学思想,也是中医理论的基石之一。

阴阳之说可以应用于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阴阳的变化规律可以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

一个典型的例
子是人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取决于阴阳的平衡状态。

当人体的阴阳平衡被打破时,就会产生各种疾病。

例如,如果一个人的身体过于阴寒,则可能导致寒症,如手脚冰凉、怕冷等。

而如果身体过于阳热,则可能出现火症,如口渴、发热等症状。

另一个例子是中草药的性味归经。

中草药的性味可以被归
为寒、凉、平、温、热五种,并且还与五脏六腑相应。

这些性味与阴阳有密切关系。

例如,苦寒的中药多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可以消除体内过热的阳气。

而甘平的中药则能补养阴血,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阴阳的变化规律也可以应用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通
过观察病人的舌苔、脉象等来判断体内的阴阳平衡情况,从而作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例如,如果舌苔厚重、黄腻,脉象弦细有力,中医可能会判断病人体内有湿热之邪,需要进行清热排湿的治疗。

中医阴阳的变化规律在中医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涉及
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以及中草药的性味归经等方面。

通过理解和应用阴阳之说,中医可以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从而促进人体的健康与平衡。

药性阴阳转换大法

药性阴阳转换大法

中医名词解释
1.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2.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注无定处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类化脓性病症。多发于肌肉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日久成脓。多患于气血虚弱者。-
67.脾土:脾的代称。脾在五行属土,故称。
68.心火:心的代称,心在五行属火,故称。
69.下元:指肾脏。
70.假热:指上部出现假热的现象。颧红如妆或口鼻出血,或口燥齿浮等症状。这是因为真阳浮越所致。
71.肺热不能克肝:肺受热邪而不能制约肝气。按五行学说,肝木受克于肺金。
8.厥:即厥症。泛指突然晕倒。-
9.荣、已:营气、卫气。-
10.肝痿:又称筋痿。-
11.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
12. -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
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生理角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
29. -
任脉: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同时又出于会阴部,上至前阴,沿着腹部正中线,通地脐部,上至胸部,颈部,是阴部经脉的总纲。-
30.君:即君药,指这个处方中的主药。-
31.真水:指的是肾阴,是与肾阳相对而言,肾阳指本脏的阴液(包括肾脏所藏的精),是肾阳功能活动的基础。-
32. -
肝木,脾土:中医五行学说:把肝归属于“木”,因为肝主疏泄条达:把脾归属于“土”,因脾主消化饮食,把饮食的精华运输到全身,故同土的生化万物的特化相联系。-
33.腠理:指人体皮肤,肌肉和脏腑的纹理,是气血流通灌注之处。腠理外连皮肤,为卫气散布和汗液等渗泄的通路。-

田合禄:五运六气解读李东垣“不传之秘法” 真传一刻

田合禄:五运六气解读李东垣“不传之秘法” 真传一刻

作者介绍田合禄 ,执业中医师,“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创始人。

中华中医药学会国际五运六气论坛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专家、学科建设带头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创新创业基地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建立了田合禄名医工作室。

长春中医药大学五运六气研究所特聘专家,北京针灸学会五运六气专家委员会顾问。

澳大利亚中医五运六气学会名誉会长。

中华中医药学会五运六气专家协作组成员、国际五运六气论坛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曾去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香港、澳门等讲学。

田合禄医师多年潜心研究《内经》、《伤寒论》、《脾胃论》,吸纳《周易》太极理论,创建了“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理论用于外感、内伤临床效果良好。

从事中医临床40多年,出版著作20多部,多次获奖。

其力作《内经真原——还原内经原创理论体系》、《周易真原》、《中医内伤火病学》、《中医运气学解秘》、《五运六气解读伤寒论》、《五运六气解读脾胃论》、《五运六气解读人体生命》、《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伤寒真原》、《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针灸真原》等深得学术界好评。

中医家推荐李东垣创作《脾胃论》的大纲是什么?为何“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何为“甲己化土”?本文田合禄老师以五运六气理论解读东垣创作《脾胃论》的大纲及其“不传之秘法”,值得深入思索。

■ 温馨提示 :本文约5830字,阅读大概需15分钟。

宜泡一壶清茶,慢品。

▽ 传讲拾录 ▽//李东垣创作《脾胃论》的大纲//东垣“不传之秘”▲▲▲关于李东垣的医学思想,医家概称之为“补土派”,甘温除大热,代表方是补中益气汤。

其实大家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没有看到王好古在《此事难知》序言中所说他老师李东垣医学思想的“不传之妙”及“言外不传之秘”,即“此事难知”之处。

那么其主要“不传之秘”在哪里呢?其实李东垣医学的核心是“五运六气”,《脾胃论》上卷的重点讲“脏气法时”及五脏之间的五行生克关系。

而“脏气法时”的关键是“时”,“时”的关键是升降浮沉,即所谓“气运衰旺”,故《脾胃论》中卷的重点讲“气运衰旺”,李东垣以“甲己化土”概括之。

如何通过中医中药调理恢复阴阳协调

如何通过中医中药调理恢复阴阳协调

如何通过中医中药调理恢复阴阳协调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协调是人体健康的关键所在。

阴阳平衡一旦被打破,各种疾病就可能随之而来。

那么,如何通过中医中药的方法来调理,以恢复阴阳的协调呢?首先,我们要明白阴阳的概念。

简单来说,阴代表着物质、安静、寒冷、抑制等;阳则代表着功能、活动、温热、兴奋等。

健康的人体,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

当阴阳失调时,会表现出多种症状。

比如,阴虚的人可能会出现口干咽燥、手脚心发热、心烦失眠、盗汗等症状;阳虚的人则可能有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精神不振、容易腹泻等表现;阴阳两虚的人则可能同时具备阴虚和阳虚的部分症状。

中医调理阴阳协调的方法多种多样,中药调理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对于阴虚的情况,常用的中药有熟地、麦冬、沙参、枸杞等。

熟地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作用;麦冬能养阴润肺、清心除烦;沙参可养阴清肺、益胃生津;枸杞则能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以一个阴虚导致失眠的病例来说,医生可能会开一个以熟地、麦冬、酸枣仁、柏子仁等为主的方子。

酸枣仁养心安神,柏子仁润肠通便、养心安神。

这些药物相互配合,能够滋阴降火、宁心安神,从而改善失眠症状。

而对于阳虚,常用的中药有附子、肉桂、干姜等。

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比如,一个阳虚导致经常腹泻的患者,医生可能会用附子理中丸加减进行调理。

其中的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加上附子、干姜温阳散寒,能够有效地改善腹泻症状,恢复体内阳气。

如果是阴阳两虚的情况,可能会用到龟鹿二仙胶等方剂。

这个方剂中龟板滋阴潜阳,鹿角壮阳补肾,人参、枸杞益气养血,共同起到调和阴阳的作用。

除了中药方剂,中医还有许多其他调理阴阳的方法。

针灸疗法就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恢复阴阳平衡。

比如,针刺关元、气海、肾俞等穴位,可以补充阳气;针刺太溪、三阴交等穴位,则能够滋养阴液。

推拿按摩也能发挥作用。

如何通过中医中药调理调节阴阳平衡

如何通过中医中药调理调节阴阳平衡

如何通过中医中药调理调节阴阳平衡中医认为,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当阴阳失衡时,身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和疾病。

那么,如何通过中医中药来调理阴阳平衡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阴阳的概念,以及中医调理阴阳平衡的方法和原理。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在中医看来,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

阴代表着物质、内敛、安静、寒冷等,而阳则代表着功能、发散、活动、温热等。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阴阳失衡有多种表现形式,如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

阴虚常见的症状有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等;阳虚则表现为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自汗、舌淡苔白等;阴阳两虚则兼具阴虚和阳虚的症状。

中医中药调理阴阳平衡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中药调理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中药的性味归经不同,具有不同的阴阳属性。

比如,温热性的药物如肉桂、附子等,具有补阳的作用;寒凉性的药物如知母、黄柏等,具有滋阴的功效。

在组方用药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搭配药物,以达到调整阴阳平衡的目的。

除了中药,中医还有许多其他调理阴阳平衡的方法。

针灸就是其中之一。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调整阴阳平衡。

比如,艾灸关元、气海等穴位,可以温阳散寒;针刺太溪、涌泉等穴位,可以滋阴降火。

推拿按摩也是一种有效的调理方法。

通过按摩手法的刺激,可以促进气血流通,调整脏腑功能,达到阴阳平衡的效果。

例如,按摩背部的督脉和膀胱经,可以激发阳气;按摩腹部的穴位,可以调理脾胃,滋阴润燥。

在饮食方面,中医也强调阴阳平衡。

阴虚的人可以多吃一些滋阴的食物,如百合、银耳、雪梨等;阳虚的人则适宜多食用温阳的食物,如羊肉、韭菜、核桃等。

同时,要注意饮食的均衡,避免过食辛辣、油腻、生冷等食物,以免损伤脾胃,影响阴阳的平衡。

情志对阴阳平衡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过度的喜怒哀乐会导致阴阳失调。

因此,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的大幅波动,对于维持阴阳平衡至关重要。

中医千年失传的归藏大法

中医千年失传的归藏大法

中医千年失传的归藏大法野山参的奥秘系列一:一气造化,神机归藏。

冬至将至,借天时,道野山参奥秘,揭中医归藏大法,演一阴一阳之谓道。

参附绝配,医之圣品。

——德道扶阳学堂◎为什么要推出德道扶阳野山参?◎“野山参服用标准”◎为什么要推出德道扶阳野山参合伙人?一、扶阳为什么要推出德道扶阳野山参?扶阳医学,百年传承。

扶阳的创立,旨在传承卢太师“一气先后生立”之心法。

人活一口气。

人身立命,以这口气立极;治病立法,以这口气消阴。

这口气按“先后生立”运行。

后天返先天,生命这口气阳正卫外而得一;先天生后天,生命这口气阴主归藏而用一;先后自然生立,生命这口气合于道,得其真。

一气没有后天返先天,则病在阳者,扶阳阳正卫外而抑阴;一气没有先天生后天,则病在阴者,用阳阴主归藏而化阴。

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主者,立极之品,人参也,阴主归藏也;阳正者,立极之品,附子也,阳正卫外也。

一阴一阳,一附一参。

参附绝配,医之圣品。

借野山参还原卢铸之的医学理要,破译中医阴阳之道。

参附绝配,医之圣品,演绎一阴一阳之谓道。

中华文化的阴阳之道,卢太师以一参一附尽括之。

附子得人参,附子为君,人参为臣。

卢太师曰:一刚一柔,一阴一阳,引精中之气,由脏而腑而脉而血而气,更能助髓通脑,上资化源有用,而五官灵活,皮色荣润,实水火既济之功也。

人参得附子,人参为君,附子为臣。

卢太师曰:交阴交阳,互为其用,温气温血,能守能正。

阴主归藏,藏精而起亟;阳正卫外,因而上卫外者也。

一气先后生立,这口气才能生生不息。

故德道扶阳先建立附子和野山参二大基地:江油河西附子基地和东北桓仁野山参基地。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

德道扶阳在夏至前和冬至前将会推出“德道扶阳参附文化节”活动。

借天时推广“扶阳医学,医之圣学”、“参附阴阳之道”、“中医体检标准”,借天时借天地一气、万物一气燮理生命这口气。

冬至推出扶阳阳正法,夏至推出用阳归藏法,顺自然之最重要的二大节气,合于道,巧夺天地造化之功。

生命就是一座造化炉,阳正归藏汤就像往炉中加炭,灯中添油,生命之火先后自然生立,合于道而生生不息。

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阴阳的互根互用与相互转化

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阴阳的互根互用与相互转化

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阴阳的互根互用与相互转化中医学基础知识为卫生招聘中医学考试中常涉及的考试内容,今天为考生提供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阴阳的互根互用与相互转化。

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关系,这些关系也是考试的高频考点,而阴阳的互根互用与相互转化往往是学员容易混淆的概念,下面,我们具体的看一下两者的概念。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总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

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左为阳,右为阴,没有左,就无所谓右,没有右,也就无所谓左;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就无所谓寒,没有寒,也就无所谓热,等等。

所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的某一方不断地资生、促进和作用于另一方,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即概括了机体物质与物质之间、功能与功能之间、功能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为用的关系。

在相互为用的双方中,某一方虚弱日久。

必导致另一方的不足,继而出现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的病理变化。

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表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

事物内部阴阳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但阴阳的转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在极的条件下可向热的方面转化,热在极的条件下,也可向寒的方面转化。

在这里,条件是重要的,没有一定的条件,便不能转化。

【模拟考题】无阳则阴无以为生,无阴则阳无以为化体现了阴阳之间()A.对立制约B.互根互用C.消长平衡D.相互转化E.阴平阳秘【正确答案】B【中公解析】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关系。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总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

初级中药师考试中医考点:阴阳学说

初级中药师考试中医考点:阴阳学说

初级中药师考试中医考点:阴阳学说2017初级中药师考试中医考点:阴阳学说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新的知识,而考试是验证自己掌握知识程度的一种手段。

店铺准备了2017初级中药师考试中医考点:阴阳学说,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一、阴阳学说的概念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运动规律,并用以解释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哲学理论。

阴阳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成为中医药学重要而独特的思维方法,深刻地影响着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阴阳概念的基本内涵阴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体现了事物阴阳矛盾对立统一的法则。

故《类经》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中医学的阴阳,是常识概念、哲学概念和医学概念三者的综合,是事物的属性概念而非事物的本体概念。

中医学阴阳学说是以阴阳的属性和规律来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从而概括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阴阳的运动决定着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变化,以及衰败和消亡。

因此,中医学认为阴阳规律乃是宇宙自然界中事物运动变化的一种固有规律。

任何事物,虽然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区别,但必须指出,用阴阳来概括或区分事物的属性,必须是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才具有实际的意义。

中医学正是运用阴阳规律来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并用以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二)阴阳的特性(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绝对性)1.相关性又称关联性。

是指用阴阳所分析的对象,应当是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事物或现象。

只有相互关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才可以用阴阳加以解释和分析。

2.普遍性所谓普遍性,亦即其广泛性。

虽然说阴阳矛盾规律有其局限性的一面,但从其形成之时起,人们就试图用阴阳来揭示宇宙万物形成之奥秘,广泛地用以认识宇宙万物的发展和联系。

中医护理理论——阴阳学说

中医护理理论——阴阳学说

(五)阴阳相互转化
含义:是指事物的总体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①互藏互寓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机理 ②不停顿的阴阳消长是转化得以发生的重要条件 条件: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 渐变——如一年四季中的寒暑交替 形式 突变——如夏季酷热天气的骤冷和下冰雹 生理——可以用来说明机体的物质与物质、功能与功能、物质与功 能之间的转化关系 意义 病理——可以用来说明疾病证候的转化关系 消长与转 消长——量变——转化的基础 化的关系 转化——质变——消长发展的结果 用相连。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原则——法于阴阳,即遵循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来调理人体之阴阳,使人体中 的阴阳与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以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 春夏养阳 方法 秋冬养阴 治疗总则——调整阴阳,以平为期。 总原则——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 阴阳偏盛 阳偏盛——实热证——热者寒之。 具体 阴偏盛——实寒证——寒者热之。 用 于 疾 2.确定治则 阴阳偏衰 病 防 治 总原则——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 《内经》——“阳病治阴” 阴偏衰——虚热证 王 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 具体 《内经》——“阴病治阳” 阳偏衰——虚寒证 王 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 总原则——阴阳双补。 阳损及阴——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补阳为主,兼以补阴。 阴阳互损 具体 阴损及阳——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补阴为主,兼以补阳。 温、热——阳 四气 凉、寒——阴 辛、甘、 (淡)——阳 3.归纳药性 五味 酸、苦、咸 ——阴 以药物之阴阳纠正机体阴阳之偏 作用 升、浮——阳 方向 沉、降——阴
精 气 夺 则 虚
含义——阴或阳某一方偏衰到一定程度时,导致另一方也发生虚衰的病理变化。 阴阳互损 阳损及阴——当阳虚至一定程度不能生阴,继而出现阴虚的现象 阴阳 类型 阴损及阳——当阴虚至一定程度不能生阳,继而出现阳虚的现象 两虚

黄帝内经阴平阳密养生法

黄帝内经阴平阳密养生法

黄帝内经阴平阳密养生法一年四季,春阳渐升,夏阳最旺,秋阴气越来越旺,冬阴气最旺。

《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体的阴气和阳气也随着季节的更替而变化。

比如夏至一阴生,由之前的阳气为主导变成秋分的阴阳平分主导,再到阴气变主导,阴气主静,所以人容易精神向内收敛,新陈代谢减慢,安静不愿动。

反之,冬至一阳升,由之前的阴气为主导变成春分的阴阳平分主导,再到阳气变为主导,人体内阳气与自然同步上升,阴气下降,人精神兴奋,新陈代谢加快。

阳气促进身体的生命活动,加速新陈代谢,而阴气则可以调节和抑制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各种生命活动。

孙广仁说:“调节阴阳,保持或恢复其相对平衡,达到阴阳秘,是中医防病的基本原则。

”阳虚阴盛体质者,应注意春夏养阳,夏季用温药、食以“培阳”,即“冬病夏治疗”;阴虚阳亢者,应注意秋冬补阴。

冬天可以用凉润的药来补阴,称之为‘“夏病冬补”“阴平阳秘”出自《内经·生气通天论》,经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是古人对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其中相互对立的双方的概括,其中包含了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既互根又互生,既互相消长又互相转化的矛盾关系。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其主要是指阴阳调和,也就是阴阳平衡,可以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身体处于一种健康状态。

中医认为阴阳是万物的纲领,阴阳动态平衡是一种常态,因此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由于阴阳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身体随时都会处于自身机能状态和外界环境的干扰之中,因此,为了保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也就是阴阳平衡,人需要学习《黄帝内经》,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养生。

因此我们今天主要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都有哪些内容?在《黄帝内经》里的“阴平阳秘”是什么意思?“阴平阳秘”养生方法都有哪些?快和我一起学起来!《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学著作,它建立了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疾病学说、诊断法、治疗学说、养生学说、运气学说等。

阴阳变化的规律

阴阳变化的规律

阴阳变化的规律阴和阳之间,并不是孤立和静止不变的,而是存在着相对,依存、消长、转化的关系。

阴阳变化的规律如下:(一)阴阳的相对性阴阳是说明事物的两种属性,是代表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是自然界相互联系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如天为阳、地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热为阳、寒为阴;阳电与阴电等。

诸如此类,说明了不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存在宇宙间的,但是,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必须根据互相比较的条件而定。

就人体而言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就内脏而言,六腑属阳,五脏为阴;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属阳、肝肾在下属阴;就肾而言,肾所藏之“精”为阴,肾的“命门之火”属阳。

由此可见,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二)阴阳的互根古代医学家称为“阴阳互根”。

中医学有“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和“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等论点。

意思是说,阳依附于阴,阴依附于阳,在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任何阳的一面或阴的一面,都不能离开另一面而单独存在。

以自然界来说,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

如果没有上、外、白天,也就无法说明下、内、黑夜。

以人体生理来说,机能活动属阳,营养物质(津液、精血等)属阴。

各种营养物质是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有了足够的营养物质,机能活动就表现得旺盛。

从另一方面来说,营养物质的来源,又是依靠内脏的功能活动而吸取的。

以上说明二者是相互依傍、存亡与共的,如果没有阴,也就谈不上有阳。

如果单独的有阴无阳,或者有阳无阴,则势必如《内经》所说:“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则一切都归于静止寂灭了。

(三)阴阳的消长指阴阳双方在对立互根的基础上是在永恒地运动变化着,不断出现“阴消阳长”与“阳消阴长”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例如:四季气候变化,从冬至春至夏,由寒逐渐变热,是一个“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秋至冬,由热逐渐变寒,又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程。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的相互转化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的相互转化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转化,是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这种阴阳相互转化,亦是阴阳运动的另一种基本形式。

当阴阳两方面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消长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就可能导致阴阳属性的变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因此,阴阳的转化一般都出现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

如果说,在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阴阳的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的话,则阴阳的转化往往表现为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阴阳的转化,既可以突变的形式发生,但大多数情况则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变发展过程。

事物或现象阴阳对立双方之所以能够相互转化,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阴阳对立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其本身已经相互倚伏着向其对立方面转化的因素。

《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阴阳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方能发生。

《灵枢・论疾诊尺》说:“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亦说:“动复则静,阳极反阴。

”应当指出,所谓的“重”、“甚”、“极”,即是指发展到了极限或顶点,具备了促进转化的条件,或达到了一定的阶段。

也就是说,阴阳有了“重”这个条件即可以相互转化,寒热到了“极”这个阶段即会互相转化。

可以看出,在这些转化过程中,条件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一定的条件,事物不发展到“重”或“极”的程度,即不会出现转化。

但究竟是何具体条件或阶段,则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如,就四季气候变迁来看,由春温发展到夏热之极点,即可逐渐向寒凉转化;而从秋凉发展到冬寒之极点,则亦会逐渐向温热转化。

此即四季气候“阴阳转化”的规律。

它如昼夜的更迭、自然界云雨的变化等,亦莫不如是,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

五脏六腑阴阳失调的症状与药物治疗

五脏六腑阴阳失调的症状与药物治疗

五脏六腑阴阳失调的症状与药物治疗中成药:养阴清肺丸,贝母二冬膏2.肺气虚的症状:面色剐白,精神萎靡,咳喘无力,声音低微。

自汗多汗,气短懒言,甚则息微,呼吸短浅,凉汗淋漓,舌苔淡薄,脉象虚软。

治疗原则:益气固脱,收敛肺气常用药物:人参,白术,茯苓,五味子,川贝母常用中成药:补中益气丸1.脾胃阴虚的症状:口干舌噪,齿噪津少,脘腹涨满,或见热痛,心中嘈杂,饥不欲食,干呕欲吐,反胃呃逆,舌质红赤,苔黄而干或光无苔,脉象细数治疗原则:养阴扶脾,清热益胃常用药物:沙参,麦冬,玉竹,白扁豆,梗米,糯米,知母,元参,莲米常用中成药:玉泉丸2.脾胃气虚的症状: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气短懒言,倦怠无力,四肢发软,不思饮食,腹胀,唇淡不荣,大便糖泻,内脏下垂,舌质胖大,脉象虚弱治疗原则:补中益气,健脾养胃常用药物:人参,白术,茯苓,党参,黄芪,大枣,淮山药,炙甘草常用中草药:香砂养胃丸,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1.心阴血虚症状:形体消瘦,心慌气短,心烦易惊,头昏眼花,健忘失眠,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淡少津,脉象细弱治疗原则:养阴清热,宁心安神常用药物:当归,川穹,白芍,地黄,麦冬,玉竹,丹参,枣仁,夜交藤,合欢皮中成药:香砂安神丸,归脾丸,天王补心丹2.心阳气虚症状: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心胸憋闷,胸弊背冷,畏寒喜稳,自汗多汗,甚则面色惨白,神识恍惚,冷汗淋漓,呼吸短浅,四肢厥冷,舌质淡而胖,舌苔白润,脉象细弱,甚至脉结代,脉律不整治疗原则:益气扶阳,补心安神常用药物:人参,党参,黄芪,白术,五味子,茯神,附子,1.肝阴血虚症状:两肋疼痛,性急易燥,视物不清,眼干涩,肌肉跳动,爪甲枯薄,关节酸软,肢体麻木,舌红而瘦,苔黄少津,脉象玄细治疗原则:滋阴养血,补肝调肝常用药物:沙参,麦冬,当归,地黄,枸杞,五味子,白芍,酸枣仁,木瓜,川茧子,猪肝,鸡肝,羊肝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脏器,被尊称为"君主之官"。

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这是心阴、心阳和心气、心血协同作用的结果。

中医千古不传之秘 药性阴阳转变大法

中医千古不传之秘 药性阴阳转变大法

自古以来中医(世医)的神秘莫过于用药的神奇,而用药的独到莫过于阴阳的转变,何为阴阳的转变呢?常听人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其实药量只是一部分,我说其实中医不传的是药物的阴阳转变规律,为推广我中华国术,提高临床疗效特将天机述于有缘之人。

-阴阳转换大法.一.基本概念-1.任何事物阴阳的属性都不是一定的,是随外界环境改变而改变的。

-2.应用在治病中首先要以所治疗的患者为基本参照物,而后立药物的阴阳,而不是以药物本身去立阴阳(很重要哦)。

-3.药物阴阳的确立是以药物的浓度、气与味的厚薄、温度为基本变量展开的。

-4.阴阳在药物中的体现是以量变而变的,具体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就是在一个太极中,阴阳平衡时,阴是阳的二倍或者阳是阴的二倍,-比如阴是阳体积的二倍,而同时阳又是阴质量的二倍等等......-5.改变物质的量就将改变了物质的阴阳属性(在一定范围内)。

二.举例应用-如一人体温为度,你给他一杯水,如果水低于度就是趋于阴性的水,阴则相下,向里,你喝下去觉得肚子里很凉快,那水对你来说就是淡味的凉药,为什么是淡味的呢?这是与你身体的酸碱度对比而言的。

但如果你喝的是度以上的热水,那水就是趋于阳性的水,阳则上行,趋于表,你喝下去一会就出汗了,那水对你来说就是淡味的热药。

-同样是水同样是一个人,温度变了,药的阴阳属性就变了,其实中医很科学很简单,其实内经中讲的“要”也就是参照点的改变,一样的药在不同人身上药性不同就是这个道理,中医难吗?很难不告诉你这个原则,你光研究药那你研究去吧,这一辈子,未必能精通几味药,人有500变,有8万4千演你就是穷其一生也不能精通多少。

三.阴阳法则-阴阳各自有不同的运动规律,不可完全混淆套用,应因性而辨,因辨而用-如味之薄者为清阳,清阳出上窍:味之厚者为浊阴,浊阴出下窍-如气之厚者为阳;气之薄者为阴。

因有气之薄者为阴,所以有茯苓利水而下行之功。

-阴阳转变凡此种种,阴阳不在药性而在人心,人使之阳则阳,人使之阴则阴,至此则药无有阴阳矣,至此可知为何滋阴寒凉一派,与火神一派,用药天差地别而能各自取效,而后辈仿之则不效而多出偏,实未得真传也。

阴阳的转化原理

阴阳的转化原理

阴阳的转化原理阴阳的转化原理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哲学、医学、农学、天文学、地理学以及诗词歌赋等领域。

阴阳指的是两个相对而言的概念,描述了宇宙世界中的相互作用和变化。

例如,太阳和月亮、男性和女性、天和地、水和火等是阴阳相对的存在。

在阴阳的概念中,阴和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并处于平衡状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阴阳的转化原理以及它的应用领域。

阴阳的转化原理阴阳的转化原理是指在任何一个系统中,阴和阳是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阴和阳的转化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一个成为另一个的因素。

例如,白天是阳性,夜晚是阴性,但是阳性的白天转化为阴性的夜晚,阴性的夜晚又转化为阳性的白天。

这种转化过程是源自于宇宙的循环和变化,可以应用到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自然界中,春天与夏天是阳性的季节,而秋天和冬天是阴性的季节。

在自然界的变化中,从阴到阳和从阳到阴是常有的。

例如,从冬天到春天,阳光变得更强烈,天气变得更加温暖,万物开始生长,有形成阳性的趋势。

在农业中,土地的阴阳和气息也至关重要。

因此,在选定土地和埋种作物之前,农民需要观察天气、土地以及星相,以确定最佳的时间和地点。

人类生活中,阴阳的转化可以增加身体的免疫力、提高精神状态、平衡情绪和促进健康。

例如,中医中常用的阴阳平衡理论,就是基于阴阳的转化原理开发的。

阴性的食物如肉类和乳制品通常会给身体提供能量,但容易引起炎症和过度兴奋。

而阴性的食物如蔬菜和水果则更有助于平衡身体和精神状态。

在运动方面,太极拳也是基于阴阳的平衡和流动原理,通过通过身体的自然放松和自我调节来平衡阴阳。

阴阳的应用领域阴阳的转化原理在很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1. 中医–阴阳平衡理论是中医的核心原则之一,中医师使用阴阳的概念来描述身体的不同部位和不同症状。

在中医中,疾病是由阴阳的不平衡引起的,通过以食疗和中药来调整阴阳平衡状态来治疗疾病。

2. 农业–农村的革命也从阴阳哲学中获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古以来中医(世医)的神秘莫过于用药的神奇,而用药的独到莫过于阴阳的转变,何为阴阳的转变呢?常听人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其实药量只是一部分,我说其实中医不传的是药物的阴阳转变规律,为推广我中华国术,提高临床疗效特将天机述于有缘之人。

­阴阳转换大法.一.基本概念­1.任何事物阴阳的属性都不是一定的,是随外界环境改变而改变的。

­2.应用在治病中首先要以所治疗的患者为基本参照物,而后立药物的阴阳,而不是以药物本身去立阴阳(很重要哦)。

­3.药物阴阳的确立是以药物的浓度、气与味的厚薄、温度为基本变量展开的。

­4.阴阳在药物中的体现是以量变而变的,具体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就是在一个太极中,阴阳平衡时,阴是阳的二倍或者阳是阴的二倍,­比如阴是阳体积的二倍,而同时阳又是阴质量的二倍等等......­5.改变物质的量就将改变了物质的阴阳属性(在一定围)。

二.举例应用­如一人体温为36.8度,你给他一杯水,如果水低于18.4度就是趋于阴性的水,阴则相下,向里,你喝下去觉得肚子里很凉快,那水对你来说就是淡味的凉药,为什么是淡味的呢?这是与你身体的酸碱度对比而言的。

但如果你喝的是73.6度以上的热水,那水就是趋于阳性的水,阳则上行,趋于表,你喝下去一会就出汗了,那水对你来说就是淡味的热药。

­同样是水同样是一个人,温度变了,药的阴阳属性就变了,其实中医很科学很简单,其实经中讲的“要”也就是参照点的改变,一样的药在不同人身上药性不同就是这个道理,中医难吗?很难不告诉你这个原则,你光研究药那你研究去吧,这一辈子,未必能精通几味药,人有500变,有8万4千演你就是穷其一生也不能精通多少。

三.阴阳法则­阴阳各自有不同的运动规律,不可完全混淆套用,应因性而辨,因辨而用­如味之薄者为清阳,清阳出上窍:味之厚者为浊阴,浊阴出下窍­如气之厚者为阳;气之薄者为阴。

因有气之薄者为阴,所以有茯苓利水而下行之功。

­阴阳转变凡此种种,阴阳不在药性而在人心,人使之阳则阳,人使之阴则阴,至此则药无有阴阳矣,至此可知为何滋阴寒凉一派,与火神一派,用药天差地别而能各自取效,而后辈仿之则不效而多出偏,实未得真传也。

今有缘者得之,仔细玩味,可造福一方,扬我国术,振兴我中华,不辱歧黄之旨。

­以上仅为代言医药浅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供参考。

­“人心”为用药者之心,用药之人要明阴阳转化之理,正所谓阴阳同根,如举例的水,你要它呈阳性,它就是阳性,你要它呈阴性,它就呈阴性,全在人应用。

心通阴阳转化之理,可无药不阴,可无药不阳,故药已无阴阳,而阴阳在人心。

在比如咖啡,少量喝时能促进睡眠,多量喝时就是兴奋了。

有些人体质不同,多喝促进睡眠,少喝却兴奋,奇妙啊!记得王洪图在讲《经》时也曾感言,治疗失眠与多眠用的方子是一样的都很有效,但剂量却相差很大,就是这个道理。

常言道物极必反,就是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转换了,中医是取象比类的科学,多观察自己的周围,随处都是大道。

在学中医的方剂组成及其变化时,曾听到过一位资深望重的老中医告知:“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同一种中药,用量不同,作用不同,甚至可以完全相反的作用,个体不同,剂量也会不同。

­例如:­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

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

­柴——在小柴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

­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枳实——小剂量能使心脏兴奋,大剂量使之抑制。

不一一例举。

“中医治病的根本不是病,而是人,而每个个体的差异不同,用药剂量也会不同”,一句堪为中医经典总结和升华。

药性阴阳论药有气味浓薄不同,轻重不等,寒热相杂,阴阳相混,或气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气异。

清阳发腠理,实四肢,清之清者也。

浊阴走五脏归六腑,浊之浊者也。

清中清者,养荣于神,浊中浊者,坚强骨髓。

气为阳、气浓为纯阳,气薄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气浓则发热。

味为阴、味浓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味浓则泄。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辛甘淡之热者,为阴中之阳,酸苦咸之寒者,为阳中之阴。

如茯苓淡,为在天之阳也,阳当上行,何为利水而泄下?经云,气之薄者,乃阳中之阴,所以利水而泄下,然而泄下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乎太阴也。

麻黄甘、为在地之阴也,阴当下行,何为发汗而上升?经云,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所以发汗而上升,然而升上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乎太阳也。

附子气味俱浓,其性热,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

大黄气味俱浓,其性寒,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

淡竹乃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

苦茶乃阴中之阳,所以清头目。

药有寒热温凉平和之气,辛甘淡苦酸咸之味,升降浮沉之性,宣通补泻之能。

经曰,补泻在味,随时换气,故升以散之,散其在表拂郁也。

甘以缓之,缓其大热大寒也。

淡以渗之,渗其湿,利小便也。

苦以泄之,泄其上升之火也。

酸以收之,收其精散之气也。

咸以软之,软其燥结之火也。

春气温而宜用凉药,夏气热而宜用寒药,秋气凉而宜用温药,冬气寒而宜用热药,此特四时之正耳,若病与时违,又不拘此例也。

假如夏月忌发散,苟表实极重之症,虽用麻黄一两何妨,其余可以例推。

病在上而宜用升药,病在下而宜用降药,病在外而宜用浮药,病在而宜用沉药,故经曰,升降浮沉则顺之,谓顺其升降浮沉药味之性也。

四、中医时间观与用药择时用药符合中医阴阳学说的观念,以及人体阴阳变化调节的规律性,是根据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及病理的节律的影响,结合人体的气机的升降和营卫的运行规律,考虑药物的升、降、浮、沉及药物寒、热、温、凉四性,扶正与祛邪及病邪的位置等,通过选择最佳时间用药,以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治疗作用,并减轻毒副作用和降低使用剂量的一种方法。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生。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

”指出治疗疾病要顺乎自然,择时治疗。

《素问·刺疟论》载:“儿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强调治疗要善于把握时机。

1、根据每年运气的变化治疗:自然气候由于有五运太过不及和六气司天在泉的变化,对人体发病有一定的影响。

在治疗时应考虑到运气的变化。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气在泉,风淫于,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热淫于,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湿淫于,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火淫于,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燥淫于,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寒淫于,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写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写之。

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

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

火淫所胜,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热淫同。

燥淫所胜,平以苦湿,佐以酸辛,以苦下之。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写之。

”《审视瑶函》也说:“甲已之年为土运,土爱暧而不受寒,宜加温剂以助之,戊癸之年为火运,火宜寒而不宜热,宜加凉剂以解之,子午卯酉年少阴君火,阳明燥金,司天在泉,宜清之,寅申巳亥年,少阳相火,厥阴风木,司天在泉,宜凉剂以加之。

”《三因极一病方论》根据岁年运客气的变化提出了每年的主用方剂和按时加减法,如辰戊之岁,主用静顺汤,加减法为大寒至春分去附子,加枸杞子,春分至小满,原方加枸杞子,小满至大暑原方去附子、木瓜、干姜,加人参、枸杞子、地榆、白芷、生姜,大暑至秋分原方加石榴皮,秋分至小雪原方不加不减,小雪至大寒原方去牛膝,加当归、芍药、阿胶。

如此严格按时用药,表明因时施治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

我国名老中医蒲辅周,于1954年在以白虎汤为主治疗流脑,取得了满意疗效。

1956年,北京流脑大流行,医疗队效仿蒲老的治疗方法治疗却无效果。

后请教于蒲老,蒲老认为治病要了解岁运的变化,1954年天气干燥,暑热偏盛,故用清泄暑邪法能获效,1956年湿气偏盛,暑邪夹湿为患,当清暑泄热、通阳利湿法治疗,验之果效。

运气学说既注意到了四时气候往来寒暑的一般特点,也注意到了各个年份在气候上和疾病的共同特点与不同点,而总结出来的一套规律和推算方法,是中医独特的时间治疗学。

由于疾病不仅受到时间的影响,还与生活条件、心理状态有密切关系,在运用时需要灵活掌握,不能机械照搬。

2、发病季节不同,治疗有异:《素问·六元政纪大论》就曾指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热无犯热,寒无犯寒。

”的用药原则。

指出了用温药勿犯天时之温气,用热药勿犯天时之热气,用凉药勿犯天时之凉气,用寒药勿犯天时之寒气。

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白虎汤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等因季立法治疗观点;东垣根据四季变化不同及发病不同制定了四季时方:“春宜补中益气汤,夏宜清暑益气汤,秋宜升阳益气汤,冬宜神圣复气汤”等等。

如感冒,由于发病季节不同,而治疗方法迥异。

风寒多见于冬夏,宜用麻黄汤、桂枝汤;风热多见于春季及初夏,宜用桑菊饮、银翘散;感冒见于夏季者,常偏暑热,宜用香薷饮、白虎人参汤;感冒见于长夏者,因气候多偏暑湿,方宜用三仁汤、羌活胜湿汤;感冒见于秋季时,因气候多偏燥,方宜用桑杏汤、杏苏散。

就是同一证候发病不同季节,用药也不相同。

如风寒感冒,冬天辄用麻桂之属辛温散寒发汗,夏天气候炎热,腠理疏松,易汗伤津,麻桂就当慎用,宜用荆芥、薄荷发汗力较轻的药物,暑盛则用香薷之属。

3、运用月节律辨证施治:月用药施治此法是根据病情选择在一个月中的某几日进行药物治疗,常用于妇女经、带、胎、产等疾病的治疗。

《素问·八正神明论》强调“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认为月生之时,机体气血空虚,不可施用散瘀之剂,应施以补益气血剂;月满之时,气血充盛,不应峻补,应施以散瘀、祛邪之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