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吴正宪老师的讲课及讲座有感

合集下载

吴正宪讲课反思

吴正宪讲课反思

吴正宪讲课、讲座反思
6月27日有幸听了数学界泰斗吴正宪老师的一节课以及讲座,这次是我接受多少次培训以来对我触动最深的一次。

我不仅佩服吴老师讲课表现出的魅力,更叹服专家渊博的知识。

吴老师讲的是《商不变规律》,首先老师通过讲故事,用生动有趣的话语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但是老师在故事中留给孩子一个有趣的问题:谁是聪明的一笑?孩子们都能积极地思考,在很轻松地情境中引入了新课。

接着提问:被除数怎么变,除数怎么变,商就不变?引发学生初步的思考,老师轻轻的一句“不急、不急”,让孩子有充分思考的时间。

接着老师出示了一幅统计图,通过统计图让孩子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这幅统计图老师不是单纯的告知孩子数据,而是循序渐进的让孩子看懂图,结合图讲故事,解决生活问题。

整节课,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的非常明显。

无论是板书还是重难点的处理、还是得出规律都是通过孩子的自主探究、充分交流而得来的。

整节课老师就是围绕“你怎么变,我怎么变,商不变?”这条主线然后再添枝加叶,使这节课显得丰满有趣,孩子们乐于学习。

吴老师利用上午剩余时间和下午时间就“创建儿童喜爱
的数学课堂”“团队建设”进行讲座。

从吴老师风趣幽默的讲话风格、严谨治学的教学态度,能够让人感觉老师的知识渊博以及驾驭知识的能力。

尤其是下午与吴老师面对面的交流,吴老师通过课堂实例对课标进行了详实的分析,使我对课标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对课堂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得到了解决。

对于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对备课及讲课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认真研读课标、研究教材,精心备好每一节课。

吴正宪讲座有感

吴正宪讲座有感

《关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有感9月25日有幸聆听小学数学专家吴正宪老师的讲座,通过吴正宪老师3个小时的演讲,我看到她创造了孩子喜爱的课堂。

我幸福地目睹了大师的风采——她被誉为“爱与美的旋律”,她就是数学天堂的使者!她是爱,是暖,是希望,她是人间的四月天!她是人间的四月天,希望点亮了孩子们的心田,温暖润泽了老师们的心房。

她就是人间的四月天。

通过吴正宪老师的言传身教,我学习到吴正宪老师的教学理念,“走进学生心中,读懂学生需求,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数学,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来设计、组织教学。

”通过吴正宪老师的教学实例分析,通过吴正宪老师的细心讲解,我从吴老师身上学到了一位小学数学专家的教育理念及心得。

总结出来用三个字概括,就是:爱、勤、创。

爱——做好教育工作的核心。

作为一个教师,只有真心地爱教育事业,爱学生,才能与学生在课堂上碰撞智慧,交汇心灵,感悟灵魂。

因为“爱是教育最美的语言”,只有充满爱的教育才是“心心相印的真教育”。

勤——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

吴老师告诉我们要做到三个“勤”: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笔耕。

教育者应该是一个终身学习者,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成长,不断反思。

同时,面对动态变化的教材、学生、课堂,教育者又应该是一个思考者,让自己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变化,在变化中积累成长智慧。

最后,教育者还应该善于记录下自己在教学上的所思所想,点滴的体会都是智慧的积累。

只有善于耕耘,教育之路上才能铺砌成功的砖块。

创——做好教育工作的目标。

吴老师用自己的课堂实践着什么是创造。

她说过“课堂是师生情感共鸣、思维共振、智慧共生的舞台,做‘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位一体的立体教师,创造孩子们喜欢的课堂,做孩子们喜欢的老师,是我一直的追求。

”我们也应该向吴老师学习,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创造唤起创造、用心灵感染心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

听吴正宪授课及讲座有感

听吴正宪授课及讲座有感

听吴正宪老师讲座有感在10月7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兴隆一中举办的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启动会,听了吴老师的讲座,令我获益良多。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吴正宪老师执教的数学《重叠问题》,其中还做了关于《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再修订的专题讲座。

吴正宪老师的精彩课堂教学,不仅打动了每个学生,也彻底征服了所有参会的老师。

课上完了学生们还是依依不舍,老师们更是意犹未尽。

看吴老师的课,听吴老师的专题讲座,让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上课必须先要读懂学生,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跟着学生的实际情况走,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才是对学生帮助最大的课堂。

《重叠问题》一课的教学,吴老师没有讲什么是重叠,而是出了一个排队的题,“亮亮从左数是第5个,从右数还是第5个,这队一共有几个同学?”这时班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11个”“10个”“9个”,吴老师没有马上说出答案而是让学生用自己能看懂,别人也能明白的方法去表示出来。

吴老师在巡视过程中,把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答案的学生,都请到讲台上,然后把他们的方法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

先让一种方法也没想起来的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困惑在哪里?并安慰他“没想起来没关系,一会儿你一言我一语,就会明白了”。

最后一个展示的是用画图来表示方法的学生。

而最后一个离开讲台的却是开始一种搭配方法也不会,最终也是满载而归的学生。

吴老师的这种教学正是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跟着学生的认知水平走。

她让我看到了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是这么简单、这么愉悦。

关于《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再修订《数学课程标准》是由2001年开始实施,10年后进行再次修订,专家分析新修订课标主要在基本理念、数学观、设计思路、领域名称、主要关键词、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七大方面发生了变化,吴老师重点从两方面讲述:1、“双基”变“四基”。

“四基”即: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组组长、东北师大校长史宁中教授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四基”,引起了数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聆听名师讲座--感受数学魅力——聆听吴正宪老师专题讲座及观摩课活动有感

聆听名师讲座--感受数学魅力——聆听吴正宪老师专题讲座及观摩课活动有感

聆听名师讲座感受数学魅力——聆听吴正宪老师专题讲座及观摩课活动有感乌江镇中心学校张建军2017年6月19日,我有幸参加了张掖市教育局组织的教育部“西部教学改革支持计划”甘肃省项目第六次专家支持活动,在本次专家支持活动中请来的专家是来自北京的身兼全国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委员的吴正宪老师以及她的专家团队。

在为期一天的活动中,吴正宪老师进行了小学数学工作站的课例展示、主题引领以及互动研讨:她向大家展示了数学课例——《小数的意义》;做了一场专题报告,题目是:《做有感觉的数学老师——和学生一起学数学》。

带着一份热忱,我用心去“领略”吴正宪老师的精彩报告,吴正宪老师《做有感觉的数学老师——和学术一起学数学》让我心境豁然开朗;带着一份期待,我用心去“品”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名师用她独特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给我们呈现了一节精彩纷呈的课。

让我感受到了名师的敬业精神和教学的魅力,也深深为她在讲座和课堂中表现出的知识视野,文化底蕴,创新思维,人格魅力叹为观止。

她“凝心聚力,永争一流”的敬业精神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聆听了专题报告,观摩了课例展示,参加了教学研讨,暗自思忖,感触良多。

在今后的教学教研中,我要以吴正宪老师为榜样,树立牢固的学生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对学生的需求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予以满足了,那样才能保证课堂的气氛更好,最终将课堂的质量提升到最好的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体察儿童的学习需求,要根据儿童的认知、情感、交往等去满足学生需求。

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终身学习,兼具知识和人文关怀的能力。

树立以人为本,基于儿童的需求的学生观、教学观、师生关系。

在此次专题讲座中,吴正宪老师谈到,学生最需求的是教师的关爱和课堂的安全感。

一个关注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都会让孩子倍感亲切和温暖,这是发自内心的需求;在课堂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最大的宽容,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做到不焦虑、不恐惧、不孤独,在安全的课堂中,他们的个性才得以张扬,他们的才能才能得以展示。

吴正宪商不变规律观后感

吴正宪商不变规律观后感

吴正宪商不变规律观后感看了吴正宪老师讲的商不变规律,那真叫一个过瘾,就像看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而吴老师就是那个神奇的魔术师。

吴老师一开场,就把那种神秘又有趣的氛围给带起来了。

她可不是那种干巴巴讲课的老师,上来就用特别简单又好玩的例子,像什么分糖果啦之类的。

这一下子就把商不变规律这个听起来有点玄乎的东西,变得特别接地气。

就好像她拿着一把钥匙,轻轻一转,就打开了这扇神秘的数学大门,然后带着我们这些小迷糊,一步一步走进商不变规律的奇妙世界。

在讲课的过程中啊,吴老师就像一个特别有耐心的导游。

她知道哪里是我们容易摔倒的坑,哪里是值得好好欣赏的风景。

比如说,在解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时候,她不是只给我们讲公式,而是用好多不同的数字组合,让我们自己去算,自己去发现规律。

这就像带着我们在数学的花园里漫步,这里摸摸花,那里碰碰草,然后突然恍然大悟:“哦,原来商不变规律是这么回事啊!”而且吴老师特别会调动课堂气氛。

她的眼神就像有魔力一样,能让每个同学都觉得自己是被关注的,是这个数学探索之旅中的重要一员。

同学们回答问题的时候,不管对错,她都能给出特别温暖又有启发的回应。

要是对了,她就像个超级啦啦队队长,把那种兴奋劲儿传递给大家;要是错了,她也不批评,而是巧妙地引导,就像把迷路的小羊羔轻轻地拉回正道。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她的那种板书。

那板书就像一幅精心绘制的地图,清晰得很。

把商不变规律的重点、难点,还有那些容易混淆的地方,都标注得明明白白。

我们跟着她的板书走,就像拿着地图在寻宝,心里踏实得很。

看完吴老师的课,我就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个让人头疼的大怪兽了。

商不变规律也不再是书上干巴巴的文字,而是像一个有趣的小秘密,被吴老师用最生动的方式分享给我们。

我就想啊,如果我的数学老师都像吴老师这样上课,那我肯定会成为一个数学小天才,天天盼着上数学课呢!这堂课就像一颗种子,种在我心里,让我对数学充满了新的热情和好奇。

吴正宪老师讲座的感受

吴正宪老师讲座的感受

听吴正宪老师课后的感受作为一名新加入教师队伍不久的我来说,对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把握能力还是很薄弱的。

在刚上岗不久就能幸运地听到吴老师的讲座让我感到非常激动。

吴正宪老师的课堂快乐、充满活力和生命力。

吴老师本身也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学生能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

她那全新的教学理念,精湛的教学技艺,爱生如子的教学情感,谦虚谨慎的教学态度,值得我学习。

这节课吴老师讲的是《商不变的性质》,用故事设疑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吴老师表情亲切和蔼的给学生们讲了一个“猴王分桃”的小故事。

由6个桃子分给3个小猴,到60个桃子分给30个小猴,再到600个桃子分给300个小猴,最后小猴终于满意的笑了,猴王也笑了。

由此引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谁的笑是聪明的笑,并说明原因。

通过这个小故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兴趣。

学生说出猴王的笑是聪明的笑,一名学生发现6÷3=2,60÷30=2,600÷300=2,吴老师用肯定的语气表扬了这位同学。

接下来指导学生观察这几个算式,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商都是2。

吴老师打开课件利用坐标的形式结合实际应用,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

在进行了独立思考后,做分组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十分钟左右由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自己是如何理解这个题的,并根据所给的信息编写题。

发散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开发智力,团结合作。

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吴老师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下商不变规律,有位同学发现总结了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不变。

吴老师用肢体语言提醒大家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这时又有学生发现除数、被除数同时缩小10倍,商也不变,吴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如果除数、被除数同时乘2,商还是不变,紧接着让学生自己写出几个商不变的关系式,这样的式子可以写出多少个,为什么?学生发现,为了使商不变,被除数扩大几倍,除数也要扩大几倍。

自己总结商不变定律,通过本节课愉快有趣味性的学习,和吴老师的细心耐心的引导,学生们自己总结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赴桂林听吴正宪老师的

赴桂林听吴正宪老师的

赴桂林听吴正宪老师的《相遇问题》后感伟江民族小学:舒良伟9月25日上午我在桂林体育馆听了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特级教师吴正宪的课堂教学研究观摩课《相遇问题》及其讲座《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的思考》。

真可谓是:听君一节课,胜教十年书;课堂显魅力,讲座满真情。

一、“溜达”出真境。

吴老师执教的《相遇问题》,课堂从“创设情境”到“尝试探索”至“巩固练习”,教学程序简洁,步骤朴实,课堂氛围浓厚,师生交互深入,焕发出课堂生命的活力,展示出自然生成的魅力。

让人心悦诚服!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

吴老师请同学“溜达”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速度、时间和距离”三者之间关系的思考,唤醒了学生的记忆,课堂“相遇”表演,抠住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真实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学生理解“相对、同时、相遇、相距”等概念,进行自主探究等后继学习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二、“撞头”示深情。

“一切为了孩子!”这是吴老师教育思想的核心。

数学课堂充满人情味,“知情交融”是她课堂的一大特色。

她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用爱心真情来感染学生,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孩子。

整节课,充满了童趣、乐趣。

学生会学、爱学;场面热烈,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浓厚。

他们跟着吴老师一道走进那充满生机的数学乐园中,充分体验着参与的快乐、创造的愉悦。

在课堂上,有位学生说道:“两个人相对走来,结果不就会“撞头”了吗?”吴老师扶摸着表演的同学,深情地说:“我们只是在研究数学‘相遇’问题”,他们是轻轻地擦肩而过。

”这样富有人情味的“对话”,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使学生们倍受到鼓舞。

三、“一票”显魅力。

在汇报交流中,吴老师让学生作,当学生1一时间适应不了“主持人”角色时,她边举手边说:“我有问题,100×4是什么意思?”“主持人”向她说明了理由,吴老师把自己扮成了学生中的一员。

“主持人1”最后说:“如果认可(算式),就给我们打‘一票’吧”。

听吴正宪专题讲座有感

听吴正宪专题讲座有感

听吴正宪专题讲座有感听吴正宪专题讲座有感今日我学习了吴正宪老师专题讲座学校数学课堂教学互动相互沟通的教学策略,收获许多。

真正的互动,肯定是相互之间产生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比如说,老师提出问题,同学只是简洁的回答,没有真正的动心,没有真正的思索,这只是表层的我问你答。

要想真正对同学产生影响,同学要对问题进行重新熟悉,使同学产生自己新的思索。

老师的问题设计很重要,好的问题让同学思索,从而产生新的想法,形成真正的互动。

也就是说,人和人之间互动后产生的观点,不是1+1等于2,而是1+1大于2。

要想进行真正的互动,同学要先会倾听,这样同学才能产生独立思索,再用自己的观点、思想去说服对方。

对方可能会坚持自己的观点,也可能会反对,就这样相互之间产生影响。

两个人相互受启发,假如最终还是其中一个人的观点是对的,可是那个人的观点也经过了检验,经过了另一个人的说法,这个时候两个人互动的效果是特别好的。

课堂教学互动相互沟通的主要意义在于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

既要发挥老师的主动性,还要调动同学的主动性。

老师和同学在同一个教学目标下,同时发生作用。

这种教学行为具有公平民主性、互促互补性、全员参预性,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是老师为了协作同学的学习,而不断去引发教学活动的过程,而同学又不断地来反馈以调控教学活动,来满意自身学习需求的学习过程。

真正发挥了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主动性。

突出老师和同学的教学相长,相互的促进。

它其实也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在我们教学实施中,要转变老师肯定权威的主导地位,就是课堂上我说你听,我留作业,你做,我发出号令,你操作。

就像领导训话的时候,是不简单互动的。

只有当老师和同学真正处于一个公平的地位,让同学产生平安感,才能跟老师有真正的互动。

在吴正宪老师的许多课里头,这个方面都是特殊突出的,在这样的氛围当中,老师和同学能够在学问,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它的本质就是相互的敬重,特殊是老师对每一位同学的敬重。

听吴正宪老师数学课的体会

听吴正宪老师数学课的体会

听吴正宪老师数学课的体会黄强2012年3月9日上午,在成都空军大礼堂,我听了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两节小学数学课《重叠》和《方程的认识》。

听后感触很深。

我觉得这是真实的数学课,课上得很有感染力、很精彩,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一个老师全身心融入学生的感人场面。

这也是吴正宪老师在制定完2011秋课程标准后,首次尝试实践新课标。

吴正宪老师讲的《重叠问题》。

给我指明了上课要努力的方向。

首先,由一道排队问题引入:这个阎同学,从前面数是第5个,从后面数还是第5个,这队共有多少个同学?学生回答后,老师问为什么?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同学们有的画图,有的列算式。

并能给其它同学讲明白。

接着,由一道”参加语文小组的有5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7人,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很快地算了出来。

老师问:参加小组的学生还有其它可能吗?学生说:“可能有的学生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如果有两个同学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参加这两个小组的共有多少人呢?”吴老师问。

然后,吴老师在黑板上贴上:语文小组数学小组,让参加各小组的同学对号入座(在对应的下面贴上学号)。

男生完成语文组,女生完成数学组。

在这个环节中,出现了高潮,男生和女生争夺4号和5号同学,最后达成一致,将这两个同学放在语文组和数学组的中间,然后用集合圈圈起来。

最后,老师让同学根据图列出算式,并随机引导学生讲清楚那样列的原因。

又进行了拓展,最多可以有几人重复,用点子图演示。

最后,举出生活中的重叠现象。

并向学生介绍韦恩图。

吴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精巧独特,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她在课上非常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形成,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等形式的活动里学习新知,巩固旧知。

给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

课堂上吴老师激励学生的评价语,让学生学起来充满自信。

如:“你这招真好!”,“我算是服了你了”,“你说的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另外,她的课上能够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教学是值得每一位数学老师学习的。

听吴正宪老师的课的课后感想

听吴正宪老师的课的课后感想

听吴正宪老师的课的课后感想
半壁山联合小学高明月
12月29日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师德报告会。

我不仅心灵震撼的聆听了几位感动校园的教师的报告,还欣赏了两位名师的数学语文授课。

尤其是吴正宪老师的《重叠问题》这节课让我收获颇多,对自己以后的数学教学工作,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吴正宪老师的讲座这是第一次,但是这仅仅一次都让人意犹未尽,总觉得时间过得那么快,让我跟那些孩子一样不愿下课,恋恋不舍。

吴正宪,一位不仅能给予学生智慧,还能给予学生力量的“立体教师”。

她对学生、对教育的爱,让我感动;她为这份爱所付出的艰辛,让我敬佩。

在课堂上,她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自己的爱心真情来感染学生,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塑造学生。

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充满了童趣、乐趣。

短短几十分钟的数学课,像磁石一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课后吴老师的报告《我的儿童教育主张》阐述了儿童该学什么样的数学?吴老师深入浅出的娓娓道来,儿童要学能听得懂的数学,学简单一点儿的数学,学数与形结合的数学,学动手做的数学,学“不太严格的数学”,学“与儿童经验对接”的数学。

用心做一个读懂孩子的老师,去寻找被长大的人逐渐遗忘的童趣,去倾听孩子原生态却充满生机的智慧心声,去体验孩子创造的精彩与成长中的挫折,去分享孩子克服困难后的喜悦与成功的自信。

让我们留住那颗童年的心,找回那段童年的梦,燃起那段童年的情,用心静静守候教育的真谛。

听吴正宪老师的讲课及讲座有感

听吴正宪老师的讲课及讲座有感

2014年寒假作业听吴正宪老师的讲课及讲座有感-—------——--—如何做孩子们喜欢的数学教师今年寒假我有幸在网上聆听了北京著名教育家吴正宪老师的几节讲课,这是第一次听聆听吴老师的讲课,听后有一种如饮甘露,如沐春风的感受。

平时老师们课下聚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抱怨:孩子们不喜欢数学课,上课不听讲,这课真没法上;今天领导听课,孩子们都跟哑巴一样,谁也不回答问题了,真生气;那么简单的问题讲了好几遍,还是不会做,太笨了等等。

听了吴老师的讲座后我深深地体会到如果我们都能像吴老师那样去驾驭课堂,那我们何愁孩子们上课不听讲呢?何愁孩子们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呢?何愁孩子们不爱学习数学呢?又何愁孩子们学不好数学呢?要让孩子们喜欢数学,要做一个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老师,教师本身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教师要注意情感的交流,尊重、善待、理解每一个孩子。

听了吴老师几节课,我发现了吴老师在课堂上总是把自己当成孩子们中的一员,和孩子一起学习探讨,共同成长,她注重对孩子的情感的交流,尊重、善待、理解每一个孩子。

例如,吴老师的《平均数》那节课,就是让学生去猜,平均数可能是多少。

最大的数大概是1300,最小的数700,共5个数,让学生猜一猜平均数可能是多少。

很多同学猜1000,900,1100,980,1050,突然间有一个学生冒出来2000,当时吴老师没动声色,2000,接着猜。

但是这时候,吴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这是你们猜的,准不准呢?”孩子们马上说:“我们自己试试吧!”试的结果平均数正好是1000。

一般情况下呢,老师们就可能会说那个学生:“怎么会是2000呢?最大的数才是几?你先坐下吧."试想一下,如果这样说,那个孩子势必会觉得自己错了,其他的孩子也会嘲笑他,他就会不好意思而抬不起头,下面的课还能听进去吗?以后还敢回答问题吗?吴老师没有这样做,吴老师说:“哎,2000那位你在哪儿呢?你问问同学们,人家怎么都是1000,1100,900呢?”他也挺有意思,问道:“你们怎么猜得那么准?”其他学生反问他:“你看看最大的才是几?1300.”老师就要这样挑动学生,促使他们之间产生互动.老师们看学生问话多好:“最大的才是1300,那平均数可能是2000吗?”他说:“哎呀,我错了!"挠挠头“我错了!”吴老师问:“为什么错了?"那位学生说:“平均数不是多的给少的,少的长高了,匀乎匀乎的那个数吗?对呀,那怎么可能比最高的还高呢?”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它的区间,通过孩子的对话已经很好的完成了.这个知识点的完成不是老师枯燥的讲解,告白,而是通过学生的自问自答弄明白的,是他们自己学会的,不是老师填鸭式地教会的.这个时候吴老师还特别关注了情感的交流,吴老师没让这个孩子尴尬的回去,也没有让他很难为情地坐下,而是对他说了一句话:“今天你们的思考有根有据,不过今天吴老师呢,更要表扬我身边刚才说错的同学。

第1篇:《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

第1篇:《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

第1篇:《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doc-免费下载第1篇:《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初次看到这本书是在省图书馆,当时封面上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的兴趣。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玉仁说:“每次听吴老师的上课,我总被她和学生的”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的精彩互动场景感动,被她”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的孩子们乐学的氛围吸引。

听她的课的确是一种享受。

”怀着这样一种享受的心理,我翻开了《听吴正宪老师上课》这本书,仔细体味书中的每一章节的文字,感受吴正宪老师上课的艺术魅力。

“真情”,是品味吴老师的课堂,最突出且最有力的字眼。

她用这真情诠释着生命课堂的深刻内涵,用真情润泽学生的心灵,用真情培育和谐的课堂环境,用真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用真情点燃孩子创新的思维火花。

她的课堂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充满了童趣,洋溢着激情与智慧。

她以人格影响人格,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数学的真谛滋润孩子的心田,让孩子们快乐地享受着课堂生活的'幸福。

品味此书,我被吴老师的教育理念所深深震撼。

1、尊重每一个学生。

吴老师把孩子看成一个有尊严的个体,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数学。

她总是以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从不强迫学生去认同。

2、为学生营造思维的磁场。

孙晓天教授说。

吴老师的课堂“教”的色彩很淡,“商量”的气氛很浓,“为什么”很多,留给学生的“空间”很大,适时的点拨与指导随处可见。

吴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景或“陷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空间。

3、为学生设计有过程的参与。

吴老师在课堂上总是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把知识的来龙去脉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全体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

观看吴正宪教学视频心得体会(共3篇)

观看吴正宪教学视频心得体会(共3篇)

观看吴正宪教学视频心得体会(共3篇)第1篇:吴正宪教学心得吴正宪教学心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四部曲在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次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方面,小学数学教学肩负着重要的职责。

我认为,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思想活动的过程。

通过教学,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次性品质得以展现,以推动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1 .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要创造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

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要创造。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发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才会确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我认为,爱惜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经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发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这样的环境。

课堂上我经常提出一些疑问:“你能根据9 +几的计算方法计算8 +几吗?”“你知道为什么车轮子要制成圆的?” …… 同学们之间出经常开展互相质疑活动。

疑问使学生发生好奇,好奇又萌发起学生要实践、要创新的意识。

- 1成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推动者。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的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它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它既是以传授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

因此,师生之间不仅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

正如一位心理学家在论述教学活动实质特征时所论述的那样:“教学是一次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和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

”“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之间人格的接触、碰撞和融通。

在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情感对整次教学工作的情感活动起重要的能动作用。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1有幸聆听了小学数学教育专家吴正宪老师的讲座,再一次感受了她那温柔、清新的语言,感受了她非凡的教学魅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吴老师不仅仅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更可贵的是作为一个老师来说,对于学生的热爱与生命的尊重。

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做好授业解惑的同时,更注重将启迪学生智慧、完善学生人格作为我们教师的工作重心来对待。

优质的数学课堂不光注重学术的严谨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还应该能够让数学课体现出“数学味”来。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选取合适的具体事例,贴近学生生活,巧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俯下身子备课,钻进孩子脑子里想问题,读懂学生的学习需求,理解学生的学习障碍,退到学生的思维水平去想问题。

争取打造有效的、合理的、生动课堂。

课堂上还要注重把握智慧的生成、关注学生思维的碰撞,巧妙利用课堂上生成的意外作为教学资源,及时组织学生在讨论中质疑,在操作中获得,在实验中感悟,在交流中学习,使学生最大程度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掌握所学知识。

优秀的数学教师还应该是知识丰富,人格高尚的人。

我们都应该力求做到教会知识、培养技能,同时能教出品位、教出境界。

数学是一门科学,必须求真与踏实,让“真实、踏实、诚实”的教育思想伴随着我们的每一堂课,让科学的严谨性和教育的艺术性蕴藏在我们的每一堂课,让知识巩固和思想教育贯穿在我们的每一堂课。

学习吴正宪心得体会2过学习吴正宪老师的教育理念,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尤其是吴正宪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精湛的教学理论是我的教学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一名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道理。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在当今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我们老师也要做一名终身学习型的老师。

人们常说:“你想要给学生一碗水,就得准备好一桶水,甚至要准备一条流淌不息的江河”。

从吴正宪老师的教学专著中吸取了许多教育教学营养,转变了我的教学观念,提升了我的教学理论层次。

吴正宪老师估算的观后感

吴正宪老师估算的观后感

吴正宪老师估算的观后感看了吴正宪老师讲估算那课,就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真的是太有意思啦!吴老师一出场,那气场就不一样,感觉她浑身上下都散发着一种对数学的热爱,而且这种热爱就像会传染一样,一下子就把我也给带进去了。

她讲估算的时候啊,可不是那种干巴巴地说概念。

就拿生活中的例子来说吧,什么买东西估算钱够不够之类的。

这一下子就把高大上的数学和咱们的日常生活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我就想啊,原来估算在生活里无处不在呢,以前咋就没发现呢?就像我平时逛街买东西,经常心里没个准数,要是早学会这估算的本事,也不至于有时候超支了才反应过来。

课堂上那些孩子们也特别可爱,吴老师问个问题,孩子们就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抢着回答。

不过吴老师可厉害啦,不管孩子们的答案是对是错,她都能从中找到闪光点,然后慢慢引导。

这就像是在带着一群小探险家在数学的大森林里寻宝一样,走错了路没关系,吴老师总能把大家带回到正确的方向上。

我印象最深的是她教估算的方法。

不是那种死记硬背的公式,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去思考,去感受数字之间的关系。

她就像个魔法师,把那些枯燥的数字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比如说估算一个数大概是多少的时候,她引导孩子们看这个数接近哪个整十数或者整百数,就像给数字找“邻居”一样。

这让我想到,其实数学也可以像玩游戏一样轻松愉快。

而且吴老师特别注重孩子们的理解。

她会问一些特别巧妙的问题,像挖陷阱一样,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然后自己想办法解决。

这时候孩子们就像小侦探一样,眼睛里都闪着光呢。

这让我明白,好的数学教学不是把知识硬塞给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看完吴老师的课,我感觉自己对估算都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以前觉得估算就是个大概算一下的事儿,没什么大不了的。

现在才知道,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去了。

就像一颗小小的种子,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里面蕴含着长成参天大树的力量。

我想啊,如果我小时候能遇到这样的老师,我的数学成绩肯定能更上一层楼。

吴正宪老师的这堂估算课,就像一道美味的数学大餐,不仅让我吃饱了知识,还让我回味无穷呢。

2023年《计算复习》和《沟通关联,感悟运算本质的一致性》听课心得

2023年《计算复习》和《沟通关联,感悟运算本质的一致性》听课心得

《计算复习》和《沟通关联,感悟运算本质的一致性》听课心得今天聆听了吴正宪老师的课例《计算复习》和讲座《沟通关联,感悟运算本质的一致性》,给予我很多启发,下面我从以下三点谈一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从散点走向主题,感悟运算的一致性2023版新课标提出了11个核心素养点,今天吴老师以数与运算为例,提到数与运算的学习不再是一个例题一个例题的散点教学,一个习题一个习题的机械重复训练的学习,主题教学就要围绕着核心概念的理解与核心素养的培育,来确定好单元学习主题,统领整个单元的学习,建立知识联系,形成具有一致性的、相互贯通的整体结构。

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儿童感悟数本质的一致性、运算本质的一致性,体会数与运算之间的密切关联。

引导学生逐步把“数与运算”学习融入到整个数的体系中,从整体视角,抓住核心,建立结构,利用迁移,学会联系地思考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深度学习,促进思维可持续发展。

二、从未知走向已知,感悟运算的一致性吴老师以4∕5÷2为例,展示了3位学生的想法,一号学生对概念、算理的理解是到位的,但在表达上有欠缺,没有把最后的结果写出来;二号学生利用几何直观,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2/5;三号学生直接乘这个数的倒数,但是原因解释不清楚。

在解决4∕5÷3时,有学生仍然出现了进行不下去的情况。

虽然这是新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原有的经验迂移过来,为解决问题打开通道。

这里老师们的点拨作用特别重要,吴老师的几个问题,把学生从分数除法带回整数除法,她问:“你们在整数除法中,遇到过除着除着不够除了的情况吗?在小数除法中你们遇到过这情况吗?那当初,你们是怎样解决的呀?”紧接着出示97÷4的计算过程,就是把单位细化成小一点单位继续分的过程,继续提问:“还能继续分吗?”从整数除法过渡到小数除法,余数1在整数范围内不能再分了,但可以继续在小数范围内进行细化,继续分。

进而总结整数除法和小数除法,分的是计数单位。

学习吴正宪实践教学随笔(3篇)

学习吴正宪实践教学随笔(3篇)

第1篇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加了吴正宪教授的实践教学讲座,深感吴教授的实践教学理念和方法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以下是我对吴正宪教授实践教学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一、实践教学的内涵吴正宪教授认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

实践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体验和感悟。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3.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创新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吴正宪教授的实践教学理念1. 以学生为中心:吴教授强调,实践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发展。

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主动探究、主动学习。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吴教授认为,实践教学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吴教授强调,实践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创新实践:吴教授提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吴正宪教授的实践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吴教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提炼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吴教授提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创新实践:吴教授鼓励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性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跨学科教学:吴教授认为,实践教学应注重跨学科教学,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听吴正宪老师数学课的体会3

听吴正宪老师数学课的体会3

“2011小学数学教学核心问题解决策略研讨会”有感南江县实验小学徐静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下午好!首先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下面就本次学习谈点感受。

(我汇报的重点是吴正宪老师的课和讲座)此次现场聆听了全国七位著名专家、学者的观摩课、讲座和近距离的互动。

给现场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大家的高度赞扬。

不知能不能无愧于学生喊出的“老师”这个称呼?他们那全新的教学理念,精湛的教学技艺,爱生如子的教学情感,谦虚谨慎的教学态度,让全场师生为之折服。

课堂上精彩不断,妙笔横生,细节处理恰到好处,生成性资源利用天衣无缝,水到而渠成。

特别是听了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一节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搭配》(三年级的内容)。

受到了巨大的震憾和深刻的启发。

首先我们来赏析一下吴老师的课堂,供大家一起学习和参考。

1、课堂导入,同学们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干什么呢?有没有发现我们的数学问题?2、新课讲授,出示图片,两条裤子、两件上衣和一条裙子。

【吴老师在这里变招了,并不是按课本的顺序出示,而是打乱了。

】并强调让学生把搭配方法记录下来,写清楚。

并且吴老师在这里还插了一句话,同学们是想自己试试,还是让老师来讲呢?用吴老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将球抛出去,引发学生自己思考。

(巡视,指导,找出不一样的作业。

)3、作业展示,就是这堂课最大的亮点。

吴老师先展示1种的,3种的和6种的。

接着问,有没有7种的呢?8种的呢?学生答:3种的不全,6种的全。

吴老师接着又问1、2、3、4、5、种的为什么不全,6种的为什么就全了呢?请问你认为全的标准什么?在吴老师一步一步的追问和质疑中,让学生彻底理解“全”。

我们为什么有的孩子一找就找全了,有的就找不全呢?学生们说我们找着找着就找迷糊了。

那怎样由乱到全呢?这个用意在引发学生要做到一找就找全,必须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也就是引发学生有序的思考。

吴老师请作业做得好的孩子说出他做题的思路,并请做得不好作业的孩子到黑板前照着做。

吴正宪小数的意义听课感悟

吴正宪小数的意义听课感悟

吴正宪小数的意义听课感悟吴正宪小数是华师附小领导班子特聘教授吴正宪教授发明的一种数学教育改革理念和方法。

吴正宪小数以学生为主体,以小数为载体进行数学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听课吴正宪小数课堂,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种教学方法的独特意义和影响。

在吴正宪小数课堂上,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和趣味性。

传统的数学课堂往往注重计算技巧的机械运用,学生们只需记住公式和方法就能得出答案。

而吴正宪小数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通过有趣的例子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在课堂上,我发现自己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思考和探索,从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

吴正宪小数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吴老师经常提醒我们要“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本身重要”,这让我深受启发。

他并不只强调答案的正确与否,更注重我们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他鼓励我们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引导我们讨论和比较不同的策略。

这种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方式,对于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吴正宪小数还有一个独特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要结成小组讨论问题,并展示我们的解决方案。

通过和同学们的交流和合作,我不仅学到了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还发现了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不足之处。

而在吴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不仅要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意见,还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通过这样的合作交流,我们不仅能够互相促进,还能够培养出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吴正宪小数的意义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还能够拓展到生活中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很多学生都对其感到困惑和无聊。

然而,在吴正宪小数的学习中,我渐渐明白了数学的实用性和普遍性。

数学无处不在,而应用数学的能力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

吴正宪小数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向往的课堂----听吴正宪老师的课心得体会

我向往的课堂----听吴正宪老师的课心得体会

数学教师听课心得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早就对全国小学数学名师吴正宪钦佩不已,业余时间我认真观看了吴老师的视频讲座,再次感受到名师教育的智慧、和教书育人的艺术。

在《平均数》一课中,吴老师上课直接问“有没有听说过平均数?”有的学生回答的是听说过平均分苹果---这就是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平均分。

还有的学生回答算过平均分等等。

吴老师的课没有凭借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抓住学社的眼球,而是凭借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对孩子的已有的知识储备的了解。

课件只是辅助手段。

吴老师这节课的课件大部分都是一张幻灯片,都是与生活紧密相连,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如在平均数一课中用了一张课件:北京市六岁以下儿童1。

1米乘车免票标准,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建议?让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吴老师的课堂中,讲台前通常都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在一起。

学生就是老师的助手,和老师默契的配合。

吴老师的数学课能激发学生思考,在动脑筋的过程中让人变得越来越聪明。

吴老师讲解,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把严谨的数学课上的津津有味。

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浓;课已完,意未尽。

整堂课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中不是教师的讲授,而是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如在平均数教学中,一组数据:7,4,6,3。

先让学生猜一猜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

学生猜的结果不统一:4,6。

5。

8等。

教师不做评价,让学生再算一算是多少。

当学生算出平均数是5时。

找出当时猜测平均数是8的学生,让他向同学们发问:“你们为什么不猜是8呢?”从而得出平均数的范围是比最大的数要小,比最小的数要大。

这样的生生对话比老师单纯的告知结果,学生会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记住。

同时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让学生从统计学的角度理解平均数。

原来的教学注重从算法上理解平均数,把概率与统计方面的课上成了计算课。

忽略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是它能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因此吴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在生活中的应用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寒假作业听吴正宪老师的讲课及讲座有感-------------如何做孩子们喜欢的数学教师今年寒假我有幸在网上聆听了北京著名教育家吴正宪老师的几节讲课,这是第一次听聆听吴老师的讲课,听后有一种如饮甘露,如沐春风的感受。

平时老师们课下聚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抱怨:孩子们不喜欢数学课,上课不听讲,这课真没法上;今天领导听课,孩子们都跟哑巴一样,谁也不回答问题了,真生气;那么简单的问题讲了好几遍,还是不会做,太笨了等等。

听了吴老师的讲座后我深深地体会到如果我们都能像吴老师那样去驾驭课堂,那我们何愁孩子们上课不听讲呢?何愁孩子们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呢?何愁孩子们不爱学习数学呢?又何愁孩子们学不好数学呢?要让孩子们喜欢数学,要做一个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老师,教师本身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教师要注意情感的交流,尊重、善待、理解每一个孩子。

听了吴老师几节课,我发现了吴老师在课堂上总是把自己当成孩子们中的一员,和孩子一起学习探讨,共同成长,她注重对孩子的情感的交流,尊重、善待、理解每一个孩子。

例如,吴老师的《平均数》那节课,就是让学生去猜,平均数可能是多少。

最大的数大概是1300,最小的数700,共5个数,让学生猜一猜平均数可能是多少。

很多同学猜1000,900,1100,980,1050,突然间有一个学生冒出来2000,当时吴老师没动声色,2000,接着猜。

但是这时候,吴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这是你们猜的,准不准呢?”孩子们马上说:“我们自己试试吧!”试的结果平均数正好是1000。

一般情况下呢,老师们就可能会说那个学生:“怎么会是2000呢?最大的数才是几?你先坐下吧。

”试想一下,如果这样说,那个孩子势必会觉得自己错了,其他的孩子也会嘲笑他,他就会不好意思而抬不起头,下面的课还能听进去吗?以后还敢回答问题吗?吴老师没有这样做,吴老师说:“哎,2000那位你在哪儿呢?你问问同学们,人家怎么都是1000,1100,900呢?”他也挺有意思,问道:“你们怎么猜得那么准?”其他学生反问他:“你看看最大的才是几?1300。

”老师就要这样挑动学生,促使他们之间产生互动。

老师们看学生问话多好:“最大的才是1300,那平均数可能是2000吗?”他说:“哎呀,我错了!”挠挠头“我错了!”吴老师问:“为什么错了?”那位学生说:“平均数不是多的给少的,少的长高了,匀乎匀乎的那个数吗?对呀,那怎么可能比最高的还高呢?”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它的区间,通过孩子的对话已经很好的完成了。

这个知识点的完成不是老师枯燥的讲解,告白,而是通过学生的自问自答弄明白的,是他们自己学会的,不是老师填鸭式地教会的。

这个时候吴老师还特别关注了情感的交流,吴老师没让这个孩子尴尬的回去,也没有让他很难为情地坐下,而是对他说了一句话:“今天你们的思考有根有据,不过今天吴老师呢,更要表扬我身边刚才说错的同学。

”吴老师看看他继续说:“正是由于你的问题的出现,才给我们带来了一次很有价值的讨论,你看看,通过你们的问题的交流,互动,你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了思考,我们才知道,原来平均数必须得比最高的少一些,比最小多一些。

这是刚才你说的,人家都在这里边去转呀转呀,你跑外边溜达去了,你看你的这个思考,你的这个问题,不是带来了我们很好的思考吗?这就是你今天对我们数学学习的贡献,大家把掌声送给那个同学!”这就是典型的情感交流。

吴教授讲座时出示了前几年在某个学校拍摄的照片《坐在角落中的女孩》,吴老师就给那个女孩上了一节课,那个女孩就要给吴老师打电话,和吴老师含泪留影,说:“吴老师,一节课就会记住你一辈子”。

吴老师的数学教学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

现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还是高高在上,整天板着面孔,学生稍有不好就会大发脾气,整的学生整节课在提心吊胆中度过,提不起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低,教师会找学生的各种理由,而不从自身找原因。

优秀的数学教师必然是一名能教出人文精神的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懂得因材施教,充满热情,有激情,会期待。

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爱是传承世代的积淀,爱是传递情感的纽带,没有爱的贯穿,纵然你的教学水平再高,最后剩下的快乐也只是独乐而已。

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她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从强迫学生去认同。

她以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

她用那真诚的爱心感染了孩子们,贴近了孩子们的心。

她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二、教师要面向全体孩子,学会微笑,关注学困生,不歧视学困生。

一个老师还应该是一个有学生缘的老师。

你对学生的喜爱、公平、尊重、友善都会在其中。

吴老师上课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她每节课都是那么和蔼可亲,每节课都是满脸的笑容去和孩子们交流。

听吴老师的几节课,我都听到吴老师在说:“谁还没有发言呢?让没有发言的孩子回答一下问题。

”她总是想到每一个孩子,不给每一个孩子留下遗憾。

“我不再是木头!”这句话是发自一个学习困难的孩子的心声。

我想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每个老师心里都会一震,都会反思自己的课堂,我也不例外。

我可以说是个严厉的老师,我的笑容很吝啬,整天板着面孔上课。

尤其是有领导听课或者参加评优课的时候,班级的孩子有70多人,有时候给他们点阳光就灿烂,课堂就会像一窝蜂一样不好掌控,不敢放开了让孩子们去讨论,争辩。

更不敢提问学习有困难的孩子,生怕他们会说出一些意想不到的话语,让我无法收拾残局。

平时的教学有时候为了能一节课顺利完成任务,也很少弯下腰来倾听孩子们的发言。

是吴老师的讲座让我懂得教室就是让孩子出错的地方,要让错误变成宝贵的资源。

而那些学困生更应该去关注他们,给他们说话的权利。

其实他们的错误并不可怕,有时正是有了这些错误,会让你的课堂更加精彩,它恰恰会成为这堂课的闪光点。

今后的我一定多些微笑,用我的微笑去感染学生,相信我的微笑一定会让孩子们更加喜欢我,和我打成一片。

这样我的生活会更加轻松,工作会更加愉快!三、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平等互动,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孩子们都参与到讨论中来。

例如:吴老师在教学《估算》一课时,让孩子根据自己对每种估算方法的理解给这种估算的方法取个名字。

例如:小估、中估、大估、大小估、四舍五入估…。

学生可能会想,自己能想出一个估算方法名字,自己是很了不起的,会增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的兴趣。

她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没有刻意追求形式与热闹,而是围绕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精心组织教学平等的互动,就是说老师对任何孩子都不偏爱,不轻视。

有些孩子,他们的知识水平,经验,可能是都是不同的,但是老师能够允许他们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方法,用不同的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来达到他们对学习知识的一个共同的认识。

老师要民主,营造这样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多种思想观点共存。

比如,有位教师讲“圆的认识”。

老师讲了什么是直径,然后问学生:“你来说说什么是直径?”学生呢,由于刚刚接触到这样的一些语言和概念,于是他边指边说:“那就是直径。

”他指着黑板上老师画的圆里边的直径,老师说你还是用语言说说吧,结果孩子说了,他说:“就是从这过,这头跟这头吧,都不能出去,也不能缩进来,都得在这边上待着。

”当时老师的表情就挺难看,说你回去吧,你们谁来说说什么是直径,又一个学生站起来了,他仍不随着老师的话说,而是接着这个学生的话说,他说:“老师,就是在那个边上待着的时候得这样对着待着,而不能歪着,还得是直直的,不能弯。

”请问老师们,您说他们说的是直径吗?正如吴老师所说:“这叫做不严格的理解。

”老师把书上的黑体字板书在黑板上,同学们读一读。

教师把自己的想法、书上的语言强加给了学生。

应当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会有很多方面去思考。

所以我们老师第一,允许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他们对数学概念,公式这个意义的理解;另外,老师应当帮助学生不断的完成对接,让学生在对接的过程当中,体会着数学语言的简洁之美,严谨之美,概括之美,允许孩子们用他们不同长短的时间,来完成对接;第三,等待,让孩子们能够用他们的经验,用他们自己习惯的语言来表述他们对数学意义的理解。

就是说“严格的不理解,不如不严格的理解”。

让每一个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形成一种平等的互动,我们这样认为有助于学生在课堂当中他们的积极性的发挥,学习潜能的发挥。

四、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要让孩子在错误中学会思考,学会反思,学会学习。

吴老师讲《重叠问题》一课,后部分是六年级上册探索乐园内容,听课的是三年一班的学生。

吴老师没有直接出示例题,开始用一年级学的排队问题引入:同学们排队,亮亮从左数是第五个,从右数还是第五个,这个队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孩子们有的说有11个,有的说有10个,有的说有9个,吴老师没忙着说谁对谁错,而是说:“有什么办法证明吗?”,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算、数、画的方法来验证,搞清为什么是9,引导学生列出算式5+5-1=9,刚才认为是10个、11个的孩子真正懂得了为什么是9。

这个排队问题是个难点,多数教师教学时,为了赶进度,不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去验证,只是给孩子一个正确答案,致使孩子们在遇到这个问题时还出错。

所以说,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要让学生在错误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自己找出正确答案。

五、老师要做傻子老师,懒老师,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心就是要转变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局面,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消极的学习方式,努力实现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为此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吴老师在课堂上有时候就装点懒,装点傻,把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都留给了孩子,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相互讨论,积极思维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吴老师常说:“装傻也是一种教育智慧。

”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吴老师常明知故问:“我怎么没想明白呢?”“真的是这样吗?”这样,教师先产生疑问,把教师的思考传递给学生,学生也在想,产生交锋。

只有对起话来,学生才能受到触动。

老师讲,学生可以反驳、可以坚持。

还有的时候,吴老师把自己要提的问题让孩子自己提出来,孩子不会提,她就一句一句的启发式的去教。

当然这样训练下去的结果大家都会知道,以后的课堂孩子们就会去主动思考,主动去问问什么?当然知识掌握的就会扎实,就不会出现老师抱怨的:讲了好多遍还不会这种情况了。

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扎实,让孩子们真正能学到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