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水循环与水资源》说课稿4.5说课稿
水循环说课稿参考
水循环说课稿参考水循环说课稿参考一.背景分析(一)说教材分析《自然界的水循环》作为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3章《地球上的水》的开篇内容,涉及内容既是水资源基础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又为后面章节的学习作铺垫。
本节课由“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内容组成。
“相互联系的水体”部分内容主要是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的介绍,为学习水循环的学习作基础知识方面的铺垫。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紧紧围绕“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为主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说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具备由盲目阶段向自觉阶段发展过渡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将接近于成熟,能运用抽象的适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表面现象的认知较多,对原理性认知较少。
学生已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水体存在形态、能够概括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各圈层的特点;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基本掌握了物质三态变化,对物态变化中吸、放热也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要掌握的是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河流的补给等内容。
(三)说教师自身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师只有清晰地认识自己,意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才能更好的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
根据MBTI心理类型理论,在四个指标,八个偏爱所组成的16种类型中,我是ENFP型,所以我的教学风格是情感型。
在解决探究性问题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成绩、性别等组成异质小组,采用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营造一种自由、活跃、和谐的环境,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二.教学目标(一)说课标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其中“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为“了解”的水平;“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为“理解”的水平,为本节课的重点。
4.5水循环与水资源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水循环与水资源》。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和学情、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说这节课。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是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第五节内容。
本节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物态知识分析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和成因,了解水的珍贵;说明如何有效合理的用水。
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生活与物理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节水意识。
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水的存在形式有比较丰富的了解,但对他们的联系缺乏系统的认识。
这一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很强,刚学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和前概念支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现象明显的实验或者生活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程改革理念,我特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的意义;知道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初步认识水资源的利用与环境的重要性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应用,了解水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了解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和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了解,感受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操,增强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掌握水的各种形态的形成原因,了解水资源的现状。
难点是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的意识。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讲授法为主分组讨论法为辐的教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本节课的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更好的理解本节的知识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主要谈一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首先是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展示水相关的一些图片:大海,白云、雪山,河流。
《水循环》说课(精品)PPT课件
学生现状:高一学生知识面狭窄,运用抽象的适用形式、
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能力较弱,所以在难点
处理上不能一蹴而就,而应该像登楼一样多设几个台阶。
降低难度。
.
6
教法学法:
创设情境,问题导学,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
7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设计了教学流程如下:
问题 导入 能水 量循 来环 源概
1.黄河为什么那么“黄”?这体现了水循环的哪个 地理意义?
2.黄土高原的沟壑和黄三角怎样形成?这体现了水 循环的哪个地理意义?
3.黄河小浪底水电站的发出的电能归根结底怎样转 化来的?这又体现了水循环的什么地理意义?
4.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停 ,为什么千
百年来没有流完?这体现了水循环的什么意义?
1、树立科学的资源 观,养成节约用水 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热爱 人类生存的环境 思想,树立人地 和谐发展的观念
.
4
重点、难点
重点
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意义
难点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
5
三、说教法学法 结合学情来确定
知识储备:前边有关大气循环和地壳物质循 环的学习,使学生对循环有一定的理解。学 生已经知道自然界水体存在形态、基本掌握 了物质三态变化,对水有一定的生活体验, 但是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相互讨论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及与 人合作沟通能力,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才是课 堂的主人。获得成就感,激发继续求知的欲望。
•相•互( 讨论,集思广益。.代表回答 他组补充)16:
总结: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探究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产生影响。(是福是
水循环说课稿
《水循环》说课稿(得体微笑)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水循环,是本节新授课第一课时部分。
我的说课将会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七部分进行。
首先,说教材。
水循环来自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
教材已经安排了地球表面形态和大气等要素的学习。
水循环是高一学生认识水文要素的重要部分,也为学习自然环境整体性奠定基础,是关键的基础性单元。
本节内容通过对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理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了解。
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基本原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课图文内容,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状况和水循环的概念;结合水循环示意图,准确描述水循环的类型和主要环节,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通过案例说明水循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重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培养人地协调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
教学重点是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是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这一内容与各地气候地貌地形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等人文要素关系密切,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生活经验较少,给学习带来了难度四,说教法学法。
以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以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合作学习。
本节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高一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欲望,思维活跃,经初中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地理认知能力,但读图分析能力不够强,本节课主要使用自主学习的方法,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积极开展合作教学和探究教学,我会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让他们多发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
说课稿水循环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水循环》,我将从教材、教学方法和具体过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本课出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的“水循环和洋流”,它是在水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水循环运动的过程,揭示了水循环的各个环节、水资源再生过程,为之后学习水循环的意义打下基础。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我将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思想,以海陆间循环为主进行介绍。
高一学生具有从盲目向自觉的过渡心理的特点,他们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
他们对一些地理的表面现象的认知较多,但对原理的认知较少。
据此,确定本课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结合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学会绘图的方法,并掌握分析相关地理事物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水循环,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并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这是因为学生对水循环的过程了解较少,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对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不易理解。
教学重点的确定,能使学生树立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我将用两种方法进行突破。
1.地图法:学生观察水循环示意图,进行绘制,并利用水循环示意图来说出水循环的过程与主要环节。
不但可以得到相应知识,更能培养读图、析图的能力。
2.列表比较法:把纷繁的概念及特点有条理有层次地罗列出来,化繁为简。
学法上,我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具体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情境导入:展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佳句,提出这个句子不足之处在哪里的疑问,激发学生获取答案的欲望,引出课题。
第二、教学推进:1、结合书中的图,使学生对水循环有个总体的概念,并能说出几个主要的环节。
2、运用地理板画帮助学生理解方法,学生跟随老师共同绘制水循环图,并能结合绘制的示意图来解释水循环的过程及说出主要的环节。
水循环教案及说课稿
水循环教案及说课稿教案标题:探索水循环——水循环教案及说课稿教学目标:1. 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2. 掌握水循环的关键词汇和概念;3. 能够描述水循环的过程,并理解其中的关联性;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2. 能够描述水循环的过程,并理解其中的关联性。
教学难点:1. 理解水循环的关联性,包括蒸发、凝结、降水等过程;2. 能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教学板书;2. 水循环的实物模型或图片;3. 水循环的相关视频或动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幻灯片或教学板书呈现一个关于水循环的图片或动画,引发学生对水循环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水循环是什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二、呈现(10分钟)1. 利用幻灯片或教学板书,简要介绍水循环的定义和过程。
2. 呈现水循环的实物模型或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来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3. 播放水循环的相关视频或动画,加深学生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
三、讲解(15分钟)1. 通过幻灯片或教学板书,详细解释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包括蒸发、凝结、降水等过程。
2. 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中的能量转化和物质转移,以及各个环节之间的关联性。
四、实践与探究(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水循环的环节进行深入研究。
2. 每个小组根据所选择的环节,设计一个小实验或观察活动,来展示该环节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3. 学生进行实验或观察活动,并记录实验结果或观察到的现象。
4. 小组之间互相分享实验结果或观察到的现象,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五、归纳与展示(10分钟)1. 学生通过小组分享和讨论,归纳出水循环的关键词汇和概念。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水循环的关联性和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图文形式,用自己的话描述水循环的过程,并标出关键词汇和概念。
2. 鼓励学生查找更多关于水循环的资料,拓宽对水循环的理解。
【粤教沪科】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4.5《 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
第四章5 水循环与水资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物态变化的概念,能够说出各种物态变化的吸热、放热情况。
(2)知道热量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3)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各种应用。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水循环示意图的再认识,归纳总结出物质三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规律。
(2)通过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的渗透教学,使学生逐步建立起能量的概念。
(3)通过设想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引发学生认识水资源,了解水的珍贵。
(2)使学生自觉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对水的使用有自己的见解,做到节约用水从点滴开始。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重点:用水的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教学策略: 通过知识梳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运用时要紧紧抓住物态变化的特征。
2.教学难点及其突破策略难点:科学推断出物质的三态变化所遵循的规律。
突破策略:通过对水的三态发生变化时总要伴随着吸热或放热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明白吸热的物体能量增加,放热的物体能量减少,从而推断出一般规律。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投影设备、放像设备、水循环的示意图(学生准备)水资源的相关资料、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水循环与水资源一.认识水的循环二.水资源物质的三态变化遵循的规律: 1水资源的作用物态发生变化时总需要吸热或放热, 2.珍贵的水资源即物态发生变化时总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1) 水资源的现状(2)水资源的破坏与污染3. 节约用水与水资源保护。
水循环说课稿
《水循环》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自然界的水循环》这节内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二章第四节。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同时给出了活动建议:用水循环动画。
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
通过视频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2.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水体的组成,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素养目标1、综合思维:绘制并运用水循环的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以及地理意义。
2、人地协调观: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3、地理实践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服务生活。
4、区域认知: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教学重点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5、教学难点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二、说教法1.创设情景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有趣的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提高课堂效率2.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水循环与水资源》说课稿45说课稿
《4.5水循环与水资源》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前几节介绍了六种物态变化,本节教材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云和雨等自然现象的成因,认识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本节首先通过图片(图4-38)让学生感知自然界中的水在进行着周而复始的循环,再综合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和成因;然后从水循环拓展开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引发学生认识水资源,了解水的珍贵;最后通过图例说明:人们不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将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要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新教材打破以往只重视知识体系的编排思路,通过水循环将物态变化的知识综合在了一起,另外“水循环”和“水资源”与第一节谈到的“全球变温”相呼应,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节水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
2.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没有新的概念,是前几节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学时可开放教学空间,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询资料、交流讨论等方式,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2.教学难点重点及依据教学重点及依据:分析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成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依据是本节内容既为学生综合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搭建了一个平台,增强学生环境的意识和节水意识,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极好素材。
教学难点及依据: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形成,涉及到多种物态变化,正确区分并合理解释它们的成因,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依据是多种物态变化在自然界中应用广泛,中考中也不乏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考察。
二、说目标: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⑴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⑵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应用,了解水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⑶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了解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和重要意义。
《水循环与水资源》 说课稿
《水循环与水资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水循环与水资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水循环与水资源”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中的重要内容。
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它将地球上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也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教材内容教材首先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类型,包括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并通过示意图和文字描述,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接着,教材阐述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如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等。
最后,教材探讨了水资源的概念、分布特点以及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问题,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已经对水的存在形式、水的三态变化等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水循环的过程、地理意义以及水资源的相关知识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二)学习能力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直观的教学手段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学习兴趣水资源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学生可能对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等较为抽象的内容缺乏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类型。
2、学生能够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学生能够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分布特点以及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说课稿水循环(精选5篇)
高中地理说课稿水循环(精选5篇)高中地理说课稿水循环(精选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说课稿水循环,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说课稿水循环篇1一、说教材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
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
《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理解水资源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
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能力目标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标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源性质的前提。
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教学难点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4.5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1(合集五篇)
《4.5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1(合集五篇)第一篇:《4.5 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1《4.5 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的意义:知道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
2、初步认识水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知道水是珍贵的资源。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经验以及观看录像资料,了解水循环与水资源。
2、组织小组讨论,尝试用已知的科学知识解释具体的合理用水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大自然中的美妙与和谐,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勇于探究自然界中的物理学道理;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情境: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那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呢?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复回”了呢? 学生阅读教科书,观看录像和图片后,进行讨论:1、地球上的水通过哪些渠道进入大气层?2、大气中的水通过哪些渠道又回到地球?3、如果自然界没有水循环将会出现哪些后果?(二)新课教学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进人大气的水是纯净的水。
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通过降水又回到陆地和海洋。
水的这种循环过程不仅是水的气态、液态、固态之间的物态变化,更重要的是使陆地上的淡水不断得到补充。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如图所示。
2、云、雨、雹、雪、雾、霜的形成陆地和海洋的水不断蒸发,空中的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就液化成极小的水珠或凝华成极小的冰晶,大量的小水珠和小冰晶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了云。
云中的小冰品和小水珠,如果凝聚,会越聚越大,当大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下降。
如果下降过程中,熔化成水珠,这就是雨。
如果水珠在下降过程中,骤然遇到0℃以下的冷空气,于是水珠便快速凝固成冰珠,在上升气流带动下上升,冰珠越结越大,下落时,就是冰雹。
如果冰晶在下降过程中,没有完全熔化,空气中的水蒸气与其结合形成六角形的小薄片,这就是雪。
水循环说课稿
水循环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水循环》在现代自然科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内容,同时也是初中阶段学生对地球水循环系统认识的关键章节。
本节内容主要围绕水循环的概念、过程、作用及其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展开,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1)作用与地位水循环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调节气候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循环》这节课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还能引导他们关注自然环境,提高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水循环的概念:介绍水循环的定义,使学生了解水循环是什么。
2. 水循环的过程:详细讲解蒸发、降水、径流等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让学生明白水是如何在地球上不断运动的。
3. 水循环的作用:阐述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气候等方面的积极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4. 水循环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保护。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及其作用;(2)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3)认识到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合作能力;(2)运用图表、实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水循环的过程;(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享,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明白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3)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及其作用,以及水循环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水循环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水循环说课稿
•••••••••••••••••水循环说课稿水循环说课稿题目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四节《水循环》,内容主要包括六个部分:一、说教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
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水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自然因素之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
本节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重要思想,侧重介绍了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本课是在前三节的基础上,从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水,这一关键地理要素入手,分析水循环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和与四大圈层的联系,探究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总体上说,本节的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教学中要给予重视。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②说明水循环的能量转化以及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②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掌握水循环的全过程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地里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三)、说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及水循环的意义难点: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二、说教法为了突破本节的重点、难点,我选择如下教法:多媒体及实验演示法,材料导学法,案例分析法,问题讨论法等。
三、说学法:通过本节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会读图、用图、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四、说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实验演示。
五、说学情:以往的课堂实验从设计到流程大都是由教师交由学生去做,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实施,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高一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我们教师不应低估学生的这种能力,在实验设计及讨论环节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
《水循环与水资源》说课稿45说课稿
《4.5水循环与水资源》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前几节介绍了六种物态变化,本节教材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云和雨等自然现象的成因,认识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本节首先通过图片(图4-38)让学生感知自然界中的水在进行着周而复始的循环,再综合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和成因;然后从水循环拓展开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引发学生认识水资源,了解水的珍贵;最后通过图例说明:人们不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将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要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新教材打破以往只重视知识体系的编排思路,通过水循环将物态变化的知识综合在了一起,另外“水循环”和“水资源”与第一节谈到的“全球变温”相呼应,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节水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
2.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没有新的概念,是前几节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学时可开放教学空间,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询资料、交流讨论等方式,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2.教学难点重点及依据教学重点及依据:分析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成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依据是本节内容既为学生综合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搭建了一个平台,增强学生环境的意识和节水意识,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极好素材。
教学难点及依据: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形成,涉及到多种物态变化,正确区分并合理解释它们的成因,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依据是多种物态变化在自然界中应用广泛,中考中也不乏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考察。
二、说目标: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⑴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⑵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应用,了解水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⑶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了解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和重要意义。
2024水资源说课稿范文
2024水资源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水资源》,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水资源》是人教版小学地理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和水等基础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地理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水资源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重要性。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认识水的循环和分布,掌握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简单的测量水体量的方法。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关注水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掌握水的循环和分布。
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
二、说教法学法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多种教法和学法:教法:引导探究法、示范引导法。
学法:合作学习法、问题解决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水资源的图片和实物,以及相关的实验工具。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实物展示,我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我将按照引导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环节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水资源的图片和实物,引起学生对水资源的关注和思考。
然后,我将提出一个问题:你知道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吗?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
环节二、引导探究我将通过示范引导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水的循环和分布,让他们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水的循环原理和水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同时,我也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
环节三、实验探究我会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测量水体量的方法,了解水的量的计量方式。
通过这个实验,我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且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和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
《水循环》说课稿
(下雨开始)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延安大学的参赛选手张瑛,▼我参赛的课题是《水循环》,▼本课题选自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五节。
▼我的说课部分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展开。
▼首先是教材分析,▼《水循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各种物态变化以后总结性的一个课题。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这部分内容已经有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本节再通过充分挖掘导图的功能,使学生对水循环重新进行认识,▼从而达到对本章知识进行回顾、总结、温故知新的作用。
▼本节内容还是本章的一个特色部分,向学生介绍了自然现象的形成以及物态变化相关知识,展示了水资源的珍贵,既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科学知识,又有助于学生感受物理在自然和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其次是学情分析,▼在知识基础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各种物态变化的具体形式及其伴随的能量转移等知识,为学习本节奠定了基础。
▼在认知水平方面,本节内容结合热点问题,介绍了水循环和水资源的有关知识,叙述了自然现象的形成,让学生有了从现象到本质的系统认识。
▼而在心理特点方面,八年级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直接兴趣,因此实际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结合动画短片以及自制教具让同学们置身于大自然的宏观背景之中,对水循环做进一步观察,审视。
▼然后是重难点分析,▼根据对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的教学重点为:知道物态变化的具体形式以及用水的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教学难点为:科学推断出物质三态变化的成因及所遵循的规律。
▼接下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旨在传授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亲身体验水循环的奥妙,▼感知物理化抽象为具体的魅力。
▼下面是我的教学流程,▼分为五个环节,▼第一,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将展示云、雨、雪、冰雹等图片,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各现象如何形成的关注并深入思考。
▼然后通过播放水循环动画短片的形式,将水拟人化,形象介绍水循环的几种现象,提出与其相关的问题,进而引发学生对水循环概念的思考,导入新课。
初中物理《水循环水资源》说课稿
初中物理《水循环水资源》说课稿教师:同学们好!今天我先给大家表演一个“空中生水”的魔术。
请看我这是一个没有开封的健力宝饮料罐,我先用枯燥的毛巾将外壁擦干。
变、变。
同学们,罐的外壁出现了什么?学生:水。
教师:我用毛巾擦一下,咦,怎么擦也擦不干?是不是罐子破了?来XX同学你帮我看看。
学生翻转观察健力宝饮料罐后答复:没有破。
哎呀,好冰人。
教师:请问,这外壁的水是那里来的?学生: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形成的水珠。
教师:空气中的水蒸气那里来的?学生A: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升入空中。
学生B:人口不断向空中呼出水蒸气。
教师:原来,这罐子上水是自然界中一个简单的水循环的过程。
教师:冰、冰晶是固态的水,小水珠和水是液态的水,水蒸汽是气态的水。
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陆地和海洋外表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进入大气的水根本是纯洁的水。
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通过降水如云、雨、雪、雾、露、霜、雹等形式又回到陆地和海洋。
固、液、气三态的水之间循环使陆地上的淡水不断得到补充。
教师:刚刚大家观察到的是生活中和一组水循环的例子,自然界中的水又是如何进行循环的呢?(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云、雨、霜、雪等形成画面,并配音):陆地和海洋的水不断蒸发,空中大量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就放热液化成极小的水珠或凝华成极小的冰晶,大量的小水珠和小冰晶浮在高空中,形成了云。
云中的小水珠和小冰晶,如果相互凝聚,当大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下降,下降过程中,如果冰晶吸热熔化成水珠,形成雨。
如果水珠在下降过程中,骤然遇到0℃以下的冷空气,水珠放热凝固成冰珠,在上升气流带动下上升,冰珠越结晶越大,下落时就是冰雹。
如果冰晶在下降过程中,没有熔化,空气中的水蒸气与其结合形成六角形的小薄片,就是雪。
夜晚或早晨,当地面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珠形成雾,水蒸汽液化成的小水珠附在草木上,便是露。
气温低于0℃时,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小冰粒附在草木、屋瓦上,便是霜。
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陆地和海洋外表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进入大气的水根本是纯洁的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水循环与水资源》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前几节介绍了六种物态变化,本节教材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云和雨等自然现象的成因,认识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本节首先通过图片(图4-38)让学生感知自然界中的水在进行着周而复始的循环,再综合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和成因;然后从水循环拓展开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引发学生认识水资源,了解水的珍贵;最后通过图例说明:人们不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将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要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新教材打破以往只重视知识体系的编排思路,通过水循环将物态变化的知识综合在了一起,另外“水循环”和“水资源”与第一节谈到的“全球变温”相呼应,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节水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
2.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没有新的概念,是前几节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学时可开放教学空间,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询资料、交流讨论等方式,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2.教学难点重点及依据教学重点及依据:分析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成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依据是本节内容既为学生综合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搭建了一个平台,增强学生环境的意识和节水意识,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极好素材。
教学难点及依据: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形成,涉及到多种物态变化,正确区分并合理解释它们的成因,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依据是多种物态变化在自然界中应用广泛,中考中也不乏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考察。
二、说目标: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⑴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⑵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应用,了解水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⑶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了解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和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⑷通过对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了解,感受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操。
⑸通过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等活动,增强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说教法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动画及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条件,是检验物理知识真理性的标准。
教师边演示、边导控,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四、说学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在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学生如何观看演示实验,让学生对实验结果做出猜想,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不失时机的引导同学们讨论研究,启发学生对物理现象提出问题。
五、说过程:本节课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内化提高,实际应用------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画面:辽阔的大海,飘荡的白云,皑皑的雪山,奔腾的江河……;同时配以画外音: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地运动、变化之中,地球是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兴趣,一起学习动机。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1)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①地球上的水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大气层的?(江海湖泊中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进入大气层。
)②大气中的水又通过什么途径回到地球?(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后,通过降水又回到地球。
)③如果自然界没有水循环将会出现哪些后果?(地球上有水的地方一直有水,无水的地方一直无水;淡水资源会逐渐枯竭等。
)【设计意图:学生讨论以上问题,让学生初步理清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并可从中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
】(2)讨论后,师用课本图4.5-1小结,使学生直观地认识水循环的过程。
师: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进人大气的水是纯净的水.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通过降水又回到陆地和海洋.水的这种循环过程不仅是水的气态、液态、固态之间的物态变化,更重要的是使陆地上的淡水不断得到补充.2、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一)让学生阅读教材图4-39——图4-45及相关文字说明,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明确这些过程中有哪些物态变化。
(二)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阅读后完成下列练习: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通过_______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后,遇冷时,有的____________成小水滴,有的____________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云中的小水滴长大到一定程度后,降落到地面上,这就是___________;云中的小冰晶长大到一定程度后,降落到地面上,这就是____________。
(三)师演示小实验,学生认真观察后,回答问题实验:人造雾和雨师:向圆锥瓶内注入少量的温水,稍后取一干燥的蒸发皿盖在瓶口,在蒸发皿中放置一些冰块。
请学生观察并思考:(1)瓶口内出现了什么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瓶口内出现了朦胧的“白雾”,这是温水蒸发形成的水蒸气又遇冷液化成了小水珠。
)(2)蒸发皿的底部出现了什么现象?是怎么形成的?(蒸发皿的底部出现了水珠,这也是温水蒸发形成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
)(3)蒸发皿中的冰块发生了什么现象?(冰块逐渐熔化。
)(4)与实验现象相类似的自然现象有哪些?(雾、雨、露。
)(四)师生共同探讨明确:陆地和海洋的水不断蒸发,空中的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就液化成极小的水珠或凝华成极小的冰晶,大量的小水珠和小冰晶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了云.云中的小冰品和小水珠,如果凝聚,会越聚越大,当大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下降.如果下降过程中,熔化成水珠,这就是雨.如果水珠在下降过程中,骤然遇到0℃以下的冷空气,于是水珠便快速凝固成冰珠,在上升气流带动下上升,冰珠越结越大,下落时,就是冰雹.如果冰晶在下降过程中,没有完全熔化,空气中的水蒸气与其结合凝华形成六角形的小薄片,这就是雪.夜晚或早晨,当地面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就形成雾.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在草木、屋瓦上,便是露.气温低于O℃时,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小冰粒附在草木、屋瓦上,便是霜.3、水是珍贵的资源师提问:水循环使陆地上的淡水不断得到补充,那地球上的淡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请结合自己查阅到的有关资料讨论回答。
学生争论:师找各小组学生代表回答,要求学生尽量讲明的理由。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让学生列举产生水资源危机的种种原因。
如:(1)地球上的水97.2%是海洋咸水,人类实际可直接利用的淡水不到0.03%;(2)人类对水资源的过量使用,超过了水资源自然更新的速度;(3)生产、生活对水体的污染,加剧水资源的短缺;(4)破坏森林,造成水土流失;(5)富营养化引发“赤潮”……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破坏水资源会带给人类哪些危害?师小结:水资源主要指的是淡水资源,地球上的水有97.2%以上是海洋咸水,人类无法直接利用.淡水只有2.8%,且2.2%以上的淡水被固定在南极洲和格陵兰的冰盖中,人类难以利用,人类实际可以直接利用的只有不到0.03%,所以水是十分珍贵的资源.而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但是我们身边的水浪费和污染情况却很严重,请同学们节约用水。
4、有效、合理利用水资源(1)学生自学阅读,了解水资源危机缺水已是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其中有28个国家被列为缺水国或严重缺水国.造成水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水的污染,而污染水资源的源头则是来自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等.海上溢油污染事件的频繁出现是海洋污染的重要原因.赤潮是海洋遭受污染后所产生的一种灾害性海洋现象,是因有机物和营养盐过多引起的.由于海水过于营养化,某些浮游生物在水里爆发性繁殖.这种生长量特别巨大的浮游生物是粉红色或红褐色的,因此染红了海水,导致赤潮.(2)师: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应如何节约用水。
(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对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师生共同总结: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方法很多,如污水处理,循环使用;农业喷灌,节约用水;科技处理,海水淡化等.师:水是生命之源: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缺水、污染问题,请珍惜每一滴水.【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阅读、交流以及观察实验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并感受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关心环境,节约用水的意识。
】第三环节: :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以下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例1:物理学是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有力武器,下列自然现象的形成属于凝华的是( )A.有时江面弥漫的大雾B.冬天早晨地上的霜c.秋天花叶上的露珠D.湖面结了厚厚的一层冰答案:B例2:2002年12月下旬全国普遍偏冷,广西北部下起了“冻雨”(俗称“米雪”)和雪花(俗称“棉花雪”),下列关于“冻雨”、“雪花”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冻雨是水珠凝固而成的,雪花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B.冻雨是水珠凝华而成的,雪花是水蒸气凝固而成的c.冻雨和雪花都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D.冻雨和雪花都是水珠凝固而成的答案A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对应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叙述这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获,然后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整体的把握,也有机体现了学科知识建构的思想。
构建体系时以屏幕投影的方式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反思,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回顾,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1、你是否感受到淡水资源的珍贵?请提出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合理化建议。
2、云、雨、露、雾、霜、雪哪些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哪些是水蒸气凝华形成3、学生课后对学校的用水情况作一个调查:了解学校每月用多少水?指出哪地方有浪费水的现象,设计一些有利于节水的方案,向学校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并以班级名义写一份倡议书张贴在学校宣传栏,呼吁全体师生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
六、说效果本节课的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较难理解,通过设计多媒体动画,演示实验,生生互动讨论的途径,提高了学习兴趣。
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动手能力和归纳地理规律的能力得到锻炼。
本节课在探究活动上做的仍然不够好,需要学生在课前花一定的时间准备,对于程度较差的同学学习有难度。
点评:说课是依照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等主要因素,把备课、上课等主要过程从教学理论角度,进行阐述;安排教学内容与程序,选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4.5水循环与水资源》这节说课中不仅说出了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更从理论角度说出教师为什么要这样教和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学;本节说课不仅体现出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表现出了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它不仅促进了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治理论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