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味文化教案-体味文化教案 体味文化优质课教案整理
体味文化(公开课教案)

1、文化万花筒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问:文化现象在人类社会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具有普遍性。那是否意味着各地、各民族的文化是一样的?同样是迎接春节,北方哈尔滨是用五彩缤纷的冰灯迎新接福,而南方的广州则是以姹紫嫣红的花市闹春。那咱们湘西有哪些特色的文化活动?我请同学们来说一说。
(小结这一段学习的内容,加深印象,形成体系)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看电视、电影或者小说的时候,被其中的某个场景感动的热泪盈眶或者热血澎湃,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并回答)电视、电影、小说他们都是文化形式,我们被感动,那说明这些文化具有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感染我们的情绪,甚至为我们提供精神动力。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本节课最后一个问题:文化的力量
2.文化的特点
〈合作探究〉
提问古树古堡是文化吗?将古树古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能称得上文化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探究点拨:
古树古堡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化。将古树古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则属于文化。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纯粹自然的东西,而后者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经过人的劳动,渗透了人的精神活动,成为人的精神活动的产品,因而成为文化。
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是精神活动以物质活动为载体,借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我们得出文化的第三个特点:
板书:(3)物质性
小结: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文化现象实质上是人的精神现象,对文化概念的把握要着眼于精神世界,归结于精神生活。
板书:(4)本质:是精神现象。
归纳总结: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都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一座城市的古树和古建筑就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
体味文化教案

体味文化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案的教学目标2、教学方法3、教学内容4、教学资源5、教学评估方式6、教学时间安排11 教学目标111 使学生能够理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112 帮助学生认识到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13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态度。
12 教学方法12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文化的相关知识。
12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现象。
123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化的体验和看法。
13 教学内容131 文化的定义和范畴1311 解释文化的广义和狭义概念。
1312 介绍文化所包含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
132 文化的特征1321 分析文化的多样性、传承性、创新性等特征。
1322 举例说明不同文化特征在实际中的表现。
133 文化的作用1331 探讨文化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
1332 研究文化在塑造价值观、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
14 教学资源141 教材和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
142 多媒体资料,如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对文化的直观感受。
143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了解更多文化相关内容。
15 教学评估方式151 课堂表现评估,包括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等方面。
152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的书面作业或实践任务,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153 考试评估,通过定期的小测验或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整个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16 教学时间安排161 每周安排固定的课时进行教学。
162 合理分配讲授、讨论、实践等教学环节的时间。
163 留出适当的时间进行复习和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效果,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体味文化的魅力和内涵,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共同营造一个活跃而富有成效的教学氛围。
体味文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小学

体味文化教案小学引言: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民族情怀对于他们将来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本篇文档将介绍一份体味文化的教案,在小学教育中引入文化元素,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传统文化认知。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
3.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2.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庆祝活动。
3. 传统文化活动的体验和感受。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并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步骤二:讲解1. 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庆祝活动,如春节、中秋节等。
2. 分别介绍每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和传统活动,如放鞭炮、舞龙舞狮等。
步骤三:体验活动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剪纸、绘画等。
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步骤四:讨论与总结组织学生讨论他们在体验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对他们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四、教学手段1. 图片展示:使用图片展示传统文化元素,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亲身体验:通过体验传统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3. 讨论与总结: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理解。
五、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体验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动手能力。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表达自己观点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传统文化体验展览,进一步丰富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2. 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或比赛,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结语: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并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为他们在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中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体味文化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体味文化的教案引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使命是传达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纯粹的知识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孩子们的需求。
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家开始意识到,文化教育在培养学生自身身份认同、审美能力和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档旨在探讨如何体味文化,并给出一个相关的教案,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向学生传递文化思维和价值观。
一、为什么要体味文化?1. 培养学生的自我身份认同感文化是一个人的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传统和习俗,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并建立自己的价值观。
通过体味文化,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加强对自己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与艺术密切相关,而艺术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体味文化,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形式的艺术表达,如绘画、音乐、舞蹈等。
这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能力,使他们成为有品味的人。
3.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文化传递着一代人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通过体味文化,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并对其进行思考和评价。
从中,学生可以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价值观,并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
二、如何体味文化?1. 探索历史和传统为了体味文化,学生需要了解历史和传统的背景。
教师可以设计课程,引领学生从多个角度来了解历史事件和传统文化。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来培养对历史的理解;通过体验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剪纸,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体验不同的艺术形式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艺术体验来体味文化。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观艺术展览、音乐会、戏剧演出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创作艺术作品,如绘画、音乐等,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3. 比较文化差异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味文化。
教师可以设计课程,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方式。
体味文化教案(精选7篇)

体味文化教案(精选7篇)体味文化篇1★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文化的涵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
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
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一、文化“万花筒”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艺术。
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5―6页内容。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1、文化的涵义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体味文化教案

体味文化教案教案:体味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富饶的西沙群岛》。
本课主要介绍了西沙群岛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物产,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诸岛的历史、地理、物产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五光十色”造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了解西沙群岛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物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五光十色”和“瑰丽无比”等词语的意思,以及课文中表达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课件。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用品。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西沙群岛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这个地方的课文。
”2. 自主学习(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并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交流(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本课生字、词语的理解,以及课文中描述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4.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重点解析“五光十色”和“瑰丽无比”等词语的意思,以及课文中表达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一些有关课文内容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完成,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体味文化美丽的西沙群岛1. 自然风光五光十色瑰丽无比2. 丰富的物产鱼儿海龟海鸟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每个生字写5遍。
《体味文化》教案

体味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不同文化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文化包容性•激发学生对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文化•基本定义:文化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在社会传承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物的总和。
•文化的特点:多样性、传承性、包容性、变动性。
•文化的分类:材料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地域文化和全球文化。
2. 文化的重要性•培养个人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社会团结和和谐发展•传承和创新社会文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3. 不同文化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汉文化: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包括文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衣着礼仪等。
•西方文化:西方国家的文化特点,如英国的茶文化、美国的快餐文化等。
•非洲文化:非洲国家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如非洲鼓、民族舞蹈等。
•亚洲文化:亚洲不同国家的文化,如日本的和服文化、印度的印度教文化等。
4. 文化交流和包容性•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技巧:尊重他人文化差异、学习对方语言和礼仪、保持开放的心态等。
•文化包容性的培养:认知他人文化的重要性、关注和尊重多样性等。
三、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什么是文化1.介绍文化的概念和特点(15分钟)2.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身边的文化现象和传统(20分钟)3.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或拓展阅读活动,了解更多文化知识(20分钟)第二课时:文化的重要性1.学生分享自己的文化体验和思考(15分钟)2.分组讨论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20分钟)3.小组展示和总结文化的重要性(15分钟)第三课时:不同文化的特点和表达方式1.介绍汉文化、西方文化、非洲文化和亚洲文化的特点(20分钟)2.分组小研究各个文化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并准备展示(30分钟)第四课时:文化交流和包容性1.介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技巧(15分钟)2.分组活动,模拟跨文化交流场景,演绎对话(30分钟)3.学生自由讨论和总结跨文化交流的经验和感悟(15分钟)四、教学评估•小组展示和讨论的表现•学生的参与和思考程度•学生的课后作业情况(撰写心得体会或相关阅读报告)五、教学资源•PPT课件:文化的定义和分类、各地文化特点的介绍、跨文化交流技巧等•相关展览和图书馆馆藏书籍•学生的自主阅读材料以上是《体味文化》教案的大致内容。
体味文化教案 《体味文化》教案(优秀8篇)

体味文化教案《体味文化》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8篇《体味文化》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体味文化教案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关于政治上体味文化教案篇一【学情分析】:学生身处一定文化氛围、具备一定文化素养、身体力行着文化活动,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作用还不了解。
因此在教学时,同学生一起透过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各种文化现象,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设计思想】: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过程要求课堂教学从以教为本转变到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主,教学方式要求从单向灌输转变为情境建构,注重学生体验。
基于此,本框题教学根据建构学习理论,遵循从生活中引出问题,再创设问题情境,较后回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的程序,按照“品文化→识文化→析文化”的线索安排教学流程。
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使学生感受现实生活浓郁的文化气息,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叙述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使文化融入生活,也使学生获得了必要的感性认识。
紧扣“文化”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使他们在主动思维的过程中,培养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使学生的认识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较后,以生活实例为切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践行理念,实现知、情、行的统一。
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使用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整合教材资源,力将教材目标化、目标问题化,从问题入手,围绕问题的解决开展教学。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借助文化现象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
理解文化的内涵,学会归纳文化丰富的表现形式,阐述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比较的方法,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体味文化教案范文

一、体味文化教案范文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2. 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3.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文化现象。
四、教学内容:1. 各国文化特点的介绍2. 文化差异的分析和理解3. 文化尊重和自信的培养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不同国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各国文化特点。
2. 学生分享对各国文化的初步认识和感受。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讲解各国文化特点,如日本的和服、法国的浪漫、中国的传统文化等。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分析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提供有关文化差异的案例,如在不同国家的生活习惯、交际方式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文化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四、小组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国家,研究该国家的文化特点。
2. 各组汇报研究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文化差异的存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文化差异。
2. 学生分享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体会。
二、课堂讨论(15分钟)1. 教师提出有关文化尊重和自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学生分享自己在面对文化差异时的态度和做法。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提供有关文化尊重和自信的案例,如在不同国家如何避免文化冲突、如何传播本国文化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启示。
四、小组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国家,研究该国家的文化特点和传播方式。
2. 各组汇报研究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文化尊重和自信的重要性。
体味文化教案(优秀8篇)

体味文化教案(优秀8篇)高二政治体味文化学习指导与练习题篇一体味第一次作文今年暑假我比较忙,很辛苦,也收获了很多个“第一”。
今年我和爸爸妈妈第一次去厦门自助游,爸爸在网上买好火车票、订好住宿的酒店、买好厦门科技馆的门票。
我们全家都是第一次坐动车,我开心极了,到达的第一天下午,我们就去了科技馆,科技馆有五个展区,我们玩得乐此不疲,到闭馆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第二天去了国际花园岛——鼓浪屿,看了风琴博物馆,爬了日光岩,给我的感觉就是漂亮、环保。
第三天,我们去了厦门大学,里面风景优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芙蓉湖和芙蓉隧道,芙蓉隧道里全是学生创意涂鸦的'画,很有意思。
这是我收获的第一个“第一”。
第二个“第一”是参观了南昌首届动漫气球展。
那是一个周六,我去了省科技馆,进门就看到一面由气球做成的墙,整个科技馆就像是气球的海洋,我参观各种展品、参加多种体验,还第一次看到了用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气球做成的画,有的还是用瘪气球和气球片做的,真不可思议,原来气球还可以这样做画。
第三个“第一”发生在8月8日,那天上午9点30分,我和二十多名小记者来到江西师大老校区的迈动击剑俱乐部,体验击剑运动,我既紧张又兴奋,教练介绍了击剑的知识后,让我们做了几个热身练习,最后让我们实战比拼,当我第一次手握花剑,戴上面罩,穿上赛服,踏上剑道,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真的“剑客”,真过瘾!第四个“第一”是8月16日第一次去“智博会”看机器人。
智博会上的机器人真了不起,会走会跳,会拿工具、会下棋。
除了机器人,还有许多智能产品,真让人眼花缭乱,科技真神奇啊!其实,除了收获这些“第一”外,我还学习了英语的音标,对我学习英语帮助不小,还读了好多本课外书。
总之,今年的暑假收获不少。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篇二1、【教学内容】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主要内容:文化是什么?其内涵是什么?文化与精神活动、社会、物质活动及文明有什么关系?如何区别?文化有什么作用?2 、【学生分析】学生对身边的“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也有所了解,但是并不知道“文化”的真正内涵,无法给“文化”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也往往忽视了文化重要意义。
高中思想政治《体味文化》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感觉文化存在的普遍性及多样性;通过对不同文化现象的对比分析,理解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体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列举身边的文化现象,培养准确表达看法的能力;通过对比文化现象的差别,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综合归纳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不同地区国家文化现象的观察,引发学生对文化及影响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增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和主动性。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2)教学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归纳法一、【课前准备】【课前复习】最好的记忆方法是重复记忆!请熟记!回忆:结合必修1 政治生活思考国家的本质属性是?国家还具有哪些属性?【课前思考】——请研究课前能通读教材,了解准备相关的文化资料,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进行学习。
同时在教材上标记重点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
[自主学习]文化是什么?P5-71、文化的内涵2、文化的丰富形式3、文化的特点?4、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授课过程】导入新课:每天中午12 点《文化正午》与你分享:文化是一种力量,弘扬着美德,激发着正义;文化是一种传承,凝聚着历史,连接着未来;文化是一种情怀,蕴含着民族之魂,体现着国家之神。
——《文化正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化生活,体味文化的魅力。
首先让我们一起回眸2018 年重大国际新闻,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并思考:根据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能否对上述新闻进行分类,分几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师PPT 展示)文化现象:1、4、6、7、经济现象:2、3政治现象:5判断: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
学生分析师小结点拨。
体味文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模板

体味文化教案模板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为了向教师提供一种模板,帮助他们设计和组织体味文化的教学活动。
通过该教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特定文化的元素、特点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特定文化的历史、地理、人文、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基本知识;2. 掌握特定文化的特点和传统习俗;3. 培养学生对特定文化的兴趣,并增强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性;4. 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特定文化的历史和地理背景;2. 特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传统习俗;3. 特定文化的艺术和文学;4. 特定文化的音乐和舞蹈;5. 特定文化的食物和饮品;6. 特定文化的节日和庆典。
四、教学步骤此处以中国文化为例,介绍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 创设情境,向学生介绍即将学习的中国文化;2. 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或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
第二步:知识探究1. 向学生提供相关的文化知识和材料,例如书籍、文章、影片等;2. 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研究特定文化的历史、地理和社会背景。
第三步:特点分析1. 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特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传统习俗;2. 学生展示他们的分组成果。
第四步:艺术赏析1. 向学生介绍特定文化的艺术和文学作品,例如绘画、音乐、诗歌等;2. 学生欣赏相关作品,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第五步:音乐舞蹈体验1. 学生学习特定文化的音乐和舞蹈动作;2. 学生进行小组演练,并进行展示。
第六步:食物体验1. 学生学习特定文化的传统食物制作方法;2. 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并品尝传统美食。
第七步:节日体验1. 学生了解特定文化的节日和庆典活动;2. 学生组织相关的庆典活动,如舞蹈表演、音乐演奏、节日游园等。
五、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展示作品或成果,并进行同学间的评价;2. 老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3. 通过小测验、问答、作业等方式进行知识的检测。
六、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特定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扩展自己的知识广度;2. 学生可以利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组织特定文化的展览或演出活动。
体味文化教案

体味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文化,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提高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态度。
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不同类型文化的表现和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避免表面化的认识。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理性对待不同文化。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图片或视频,如传统节日庆祝、不同民族的服饰、各地的建筑风格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对这些文化现象的感受和认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文化。
2、知识讲解(20 分钟)文化的内涵讲解文化的定义,强调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举例说明文化不仅包括书籍、艺术作品等,还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信仰等方面。
文化的特点多样性: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如饮食文化、语言文化等,让学生体会文化的多样性。
地域性:介绍不同地域的独特文化,如江南水乡文化、草原文化等,说明文化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传承性:以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例,如民间技艺的传承,让学生明白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性。
创新性:讲述现代文化的创新发展,如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等,强调文化的创新是其发展的动力。
3、案例分析(15 分钟)展示一些具体的文化案例,如某个地区的民俗活动、某一企业的文化建设等。
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案例中体现的文化内涵、特点以及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小组活动(15 分钟)让学生分组,观察身边的文化现象,如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体味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提出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说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等。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组内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观点。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文化素养。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体味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高中政治课程中,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体味文化》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内涵,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本节课以体味文化为主线,要求学生在掌握文化概念、特点及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学会从生活中感受文化、理解文化,进而培育文化自信。为此,本教学案例围绕课程内容,结合实际生活,设计了一系列互动性强、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认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文化探究的兴趣,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3.小组合作,促进交流共享
案例中,小组合作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组内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观点,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小组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互动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
4.反思评价,关注学生成长
本案例强调反思与评价的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及时、具体的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这种反思评价机制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调整学习方法,促进自身成长。
《体味文化》 教学设计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帮助学生在文化品位方面有所提升,具备审美修养和文化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文化的定义和作用,掌握文化品位的含义和构成要素。
2.通过对不同文化形式的欣赏和分析,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素养,并能够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
3.能够运用所学的文化品位知识和分析方法,更好地理解和珍视不同文化类型,并能够为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1.文化的定义和作用:宏观理解,微观理解。
2.文化品位的含义和构成要素:品鉴能力,审美表达,文化情感,艺术造诣等。
3.文化形式欣赏和分析:文学、音乐、绘画、电影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展示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手段,讲解文化相关的理论概念和构成要素;2.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解读,理解文化对人生的影响;3.小组讨论法:根据不同的文化形式,分组讨论不同主题,分享观点和理解;4.亲身体验法:通过参观美术馆、音乐厅、电影院等,开展现场体验活动。
四、教学评估1.日常表现评估:包括课堂行为、作业完成情况等,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态度;2.期中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定义和文化品位构成要素等的掌握能力;3.期末作业:学生在听课、阅读、观察、亲身体验等多方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化形式进行深入剖析和分析,并撰写论文。
4.实践成果评估:以参观展览或观看演出等现场参观活动的反馈回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课程实施顺序第一讲:文化的定义和作用1.文化的宏观和微观理解;2.文化对人生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讲:文化品位的含义和构成要素1.品鉴能力:细节观察能力,对不同文化产品的品质特征的鉴别能力;2.审美表达:文化的发声出击以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转化和表达;3.文化情感:文化内涵的体验,专注于文化内核,从而集中于文化情感的处理、传递、受影响等;4.艺术造诣:美学修养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掌握,文化的精髓和震撼,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成就和特点。
体味文化教案范文三篇

体味文化教案范文三篇体味文化教案篇1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的力量;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如校园、社区、网络等,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1、文化的内涵2、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师:就此提出: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两个方面去探究。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讲授新课】(一)文化“万花筒”1、图片欣赏:百度图片中国古代私塾现代网络文化由此得出:从时间上看,文化无时不在2、图片欣赏:百度图片由此得出:从空间上看:文化无处不在3、材料欣赏:“林语堂谈南北文化的差异”由此得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文化生活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4、名句欣赏:“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钱钟书教师:(1)那么究竟文化是什么呢?请就刚才所谈到的文化现象进行归纳(2)思考文化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学生:依据教材进行思考,小组内进行讨论,最后形成结论(二)文化是什么1.文化的内涵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晶。
师点拨: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
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2.文化的外延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自主思考:下列哪些属于文化现象?1.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2.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4.大汶口文化遗址5.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6.克隆技术7.伦理道德观念8.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9.乡镇企业10.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国家统治机器合作探究:小组合作:1、归纳文化的特点2、归纳文化的形式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探究全面把握文化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体味文化教案

体味文化教案教案题目:体味文化教案目标:1. 了解文化的定义和作用;2. 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传承方法;3. 培养学生对文化的体味和欣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文化的定义和作用;2. 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传承方法。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文化的体味和欣赏能力;2.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2. 小组合作学习法;3. 创造性思维训练。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用生动有趣的实例启发学生思考,引出文化的定义和作用。
例如,介绍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如中式婚礼和西方婚礼的差异,以及背后的文化理念。
Step 2:文化的定义和作用(10分钟)通过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引导他们逐渐认识到文化的定义和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并让学生意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
Step 3: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传承方法(15分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不同的文化进行研究,了解其特点和传承方法。
鼓励学生使用多种资源,如书籍、互联网等,获取信息。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代表性的方式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Step 4:体味文化的方法(2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体味和欣赏文化,提供以下几种方法:1. 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亲自接触文化;2. 阅读文学作品、观看电影、舞台剧等,感受文化表达;3. 学习传统艺术技能,体验文化乐趣;4. 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了解其他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Step 5:小组合作学习:跨文化交流(30分钟)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由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学生组成,进行跨文化交流。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交流思想和观点,并加强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态度。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化的体味和欣赏,以及通过交流认识到的新的文化差异和共同点。
Step 6:思维训练:创造性思考(20分钟)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问题和情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如果你可以穿越时空,你想去哪个时代和哪个国家,为什么?通过这样的思考和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体味不同文化的魅力,并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体味文化教案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感受文化存在的普遍性及多样性;通过对不同文化现象的对比分析,理解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的认识,体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列举身边的文化现象,培养准确表达看法的能力;通过对比文化现象的差别,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综合归纳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现象的观察,引发学生对文化及其影响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感受不同民族所具有的不同的文化特征;增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和主动性。
【学习目标】1.1-1 文化现象的多样性;1.1-2 文化的内涵;1.1-3 文化的性质与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教学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教学方法及媒体】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归纳法、自主阅读和讲授结合法。
媒体运用:投影片(PPT)。
【教材知识结构】【教学过程】(1) 回忆联想“春运”场景,分享生活体验。
(2)学生思考回答“春运”的原因。
(3)回答问题:今年春节你在哪儿过的年?你家过春节的年俗有哪些?你印象最深的年俗是什么?(1)学生讨论回答:人类:社会实践个人:社会实践+文化教育(2)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中必然包含着人力的作用、人为的创造。
(3)学生讨论分析。
【形成性练习】1.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B.人类社会产生前,文化就存在于自然界中C.文化是人类天生就具有的D.文化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答案】A我们在《文化生活》中所讲的“文化” ,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据此回答2~3题。
体味文化教案范文

体味文化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2)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了解各地文化的特点;(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深入挖掘文化背后的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及主要内容。
2. 各地文化特色:(1)中原文化:以黄河为中心,涵盖河南、陕西等地,重点介绍洛阳、西安等历史文化名城;(2)江南文化:以长江以南地区为主,包括江苏、浙江等地,重点介绍苏州、杭州等江南水乡;(3)岭南文化:以广东、广西等地为主,重点介绍广州、深圳等现代化城市。
3. 传统文化习俗:(1)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2)传统习俗:婚礼、丧葬、祭祀等。
4. 传统文化艺术:(1)书法:介绍书法的历史、流派及代表人物;(2)绘画:介绍中国画的分类、技法及著名画家;(3)传统音乐:介绍古筝、二胡等传统乐器及音乐作品。
5. 非物质文化遗产:(1)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意义;(2)列举我国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昆曲、刺绣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 教学难点:深入挖掘文化背后的内涵,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各地文化特点;2.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案例,进行分析解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表现,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味文化教案-体味文化教案体味文
化优质课教案整理
体味文化高中思想政治人教xx课标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知道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
2、明确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政治、经
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不同性质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作用不同,我们要自觉掌握先进健康的文化,抵制落后、腐朽的文化。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3、树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
2学情分析
本框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案例的作用。
第一目,用“学案”导学;第二目,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体验感悟事实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教学。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
【教学过程】
: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体会了文化的魅力,我们知道,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有别于经济、政治,同时三者又密不可分。
那么,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本课时,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探究:P9
归纳:有的内容难以归类,正是因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关系,现实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感觉,经济越发展,政治越进步,越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01—2,做《第
二教材》上填空题。
1、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对此,要把握以下几点:
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经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由我国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所决定的,并反映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绝对同步。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那种认为只要物质物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了,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文化不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课堂练习: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据此,有人认为,经济上去了,社
会文化就发展了,社会文明程度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2、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举例:中国的发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西方的发展则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巩固练习:P10相关链接一
思维拓展:P10专家点评二
结论:不同的社会形态具有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文化;这些文化都对该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文化不但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而且相互交融。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一特点日益显著。
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