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的经济后果的研究

合集下载

上市公司控股权争夺经典案例

上市公司控股权争夺经典案例

上市公司控股权争夺经典案例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控股权争夺案例屡见不鲜。

这些案例不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成为了商界的经典案例之一。

本文将以某上市公司的控股权争夺案例为例,探讨其中的经典之处。

该上市公司是一家在中国市场上颇具影响力的大型企业,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和投资业务。

多年来,该公司一直由创始人家族掌控,但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控股权的争夺也变得日益激烈。

争夺控股权的主要角色是创始人家族的两个兄弟,分别代表了家族内部的两个派系。

老大是公司的董事长,拥有较大的股权,而老二则是公司的总裁,虽然股权较少,但在公司内部有着广泛的人脉和影响力。

争夺控股权的导火索是公司的一次重大决策。

老大主张将公司的重心转向海外市场,而老二则坚持继续在国内市场扩张。

两人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最终导致了控股权的争夺。

争夺控股权的过程中,两兄弟都动用了各自的资源和人脉。

老大通过增加股权比例和与其他股东的合作,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

而老二则通过与高管团队的合作和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增加了自己的股权比例。

在争夺控股权的过程中,两兄弟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他们互相指责对方的决策错误,争夺股东的支持,甚至在公司内部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权力斗争。

整个公司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股价也一度受到了影响。

最终,这场控股权争夺战以老大的胜利告终。

他通过与其他股东的合作,成功地稳住了自己的控股权,并继续领导公司。

而老二则被迫离开了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这个案例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展现了上市公司控股权争夺的典型特点。

首先,控股权争夺往往涉及到家族内部的矛盾。

在这个案例中,两兄弟代表了家族内部的两个派系,他们之间的矛盾不仅是个人利益的冲突,也是家族利益的冲突。

其次,控股权争夺往往伴随着公司发展战略的分歧。

在这个案例中,两兄弟对公司的发展战略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导致了他们在控股权争夺中的对立。

这也反映了上市公司控股权争夺往往与公司的战略方向密切相关。

公司控制权研究

公司控制权研究

公司控制权研究作者:邹希瑶来源:《财会通讯》2013年第12期摘要:本文以公司控制权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国美公司控制权之争为案例,引入对事件发生几日公司股票累计异常回报率的计算,分析控制权之争对国美公司的经济后果及大股东、中小股东的利益得失,探讨公司法规定的公司控制权的分配关系,以揭示在现代公司治理制度下我国控制权在公司分配的现状,并提出启示与建议。

关键词:控制权创始股东董事会职业经理人一、引言国美案例成为公司治理研究中的热点,因为其不仅反映了我国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治理的真实状况,也能典型地展现大股东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矛盾,为今后我国公司中契约的制定和履行提供借鉴,这也是本文选题的意图所在。

现有的文献中,包括通过国美事件的分析寻找公司治理的对策,包括对贝恩资本投资必要性的研究,以及对控股股东参与到上市公司治理的法律方面分析。

本文注意到公司股价在这次争夺中几起几落,最终影响的是国美全体持股股东的利益,故创新的引入超额累计收益率的方法,量化分析并发现此次事件中公司的累计超额收益为负,对持股期短的中小股东造成了损失。

本文勾勒出国美所代表的中国公司控制权分配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对促进我国企业健康发展,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案例介绍与回顾(一)国美电器公司简介国美电器控股有限公司(GOME Electrical Appliances Holding Limited)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代码00493。

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电器及消费电子产品的零售,公司在百慕大注册,现任主席为张大中,创始人为黄光裕。

1987年1月黄光裕正式打出了“国美电器”的招牌,并一路发展。

2004年6月,国美借“中国鹏润集团有限公司”的壳在香港上市,募集资金12亿港元;2004年9月10日,中国鹏润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国美电器控股有限公司,国美从此开始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飞速扩张。

2004年至2009年,国美公司总资产逐年增加,企业实力日渐雄厚。

如何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

如何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

如何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就像一场没有硝烟但激烈无比的战争。

咱先来说说啥叫上市公司控制权。

简单讲,就是谁能在公司里说了算,谁能决定公司的大方向、大决策。

比如说,公司要搞个大投资,是往东边走还是往西边走,控制权在谁手里,谁就有拍板的权力。

那怎么争夺这控制权呢?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

第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增持股份。

比如说,你原来在公司的股份不多,说话不顶用。

那你就想法子多买公司的股票,买得多了,话语权自然就大了。

我就知道这么一个事儿,有个老板特别看好一家上市公司的前景,偷偷地在股市上一点点买股票,神不知鬼不觉的,等公司其他人反应过来,他已经成了大股东,一下就掌握了控制权。

不过这可不容易,得有大把的钱,还得瞅准时机,不然买贵了可就亏大了。

第二种方法是联合其他股东。

有时候单靠自己增持股份不太现实,那就得拉拢其他股东。

比如说,你跟几个大股东关系好,大家一起商量,达成共识,一致行动,这样力量就大了。

这就像拔河比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把控制权拉过来。

我还听说过一家公司,几个小股东本来没啥影响力,但是他们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联盟,和原来的控股股东对着干,最后还真成功了。

还有一种办法是从公司管理层入手。

如果能把公司里那些关键的管理人员争取到自己这边,那也能增加争夺控制权的筹码。

比如说,你给那些高管更好的待遇、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他们愿意跟着你干。

就像有个公司,新的争夺者给高管们承诺了高额的奖金和股权激励,不少高管就倒戈了,最后控制权就易主了。

但是争夺控制权可不是一帆风顺的,这里面的困难和挑战可多了。

首先,法律这道关你得过得去。

不能搞那些违法违规的手段,不然就算抢到了控制权,也得吐出来,还得吃官司。

其次,市场的反应也很重要。

要是争夺控制权的过程太激烈,公司的股价大起大落,投资者信心受损,那对公司的发展可不利。

而且,就算你成功争夺到了控制权,也不代表就万事大吉了。

《2024年公司治理模式重构与控制权争夺——基于万科“控制权之争”的案例研究》范文

《2024年公司治理模式重构与控制权争夺——基于万科“控制权之争”的案例研究》范文

《公司治理模式重构与控制权争夺——基于万科“控制权之争”的案例研究》篇一一、引言公司治理模式的有效性和控制权的稳定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企业治理结构的变革,控制权争夺现象逐渐成为企业间竞争的焦点之一。

本文以万科“控制权之争”为案例,深入探讨公司治理模式的重构与控制权争夺的内在逻辑、影响及启示。

二、万科“控制权之争”背景及过程万科企业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领军企业,其治理结构和控制权历来备受关注。

自某段时间以来,由于股权结构分散、管理层与大股东的利益分歧等因素,万科的“控制权之争”逐渐浮出水面。

这场争夺战主要涉及大股东与二股东之间的股权争夺、管理层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等核心问题。

三、公司治理模式的重构(一)治理结构调整在“控制权之争”的背景下,万科公司进行了治理结构的调整。

包括优化董事会结构、引入独立董事等措施,以增强董事会的决策能力和监督功能。

同时,公司还加强了股东大会的决策作用,确保股东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二)内部控制体系完善为防范潜在的控制权风险,万科加强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包括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等措施,以提升公司的运营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

(三)企业文化重塑企业文化对于公司治理模式和内部管理的影响不容忽视。

万科通过重塑企业文化,强调团队协作、诚信经营等价值观,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从而为公司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四、控制权争夺的内在逻辑与影响(一)内在逻辑控制权争夺的内在逻辑主要涉及利益分配、战略布局和公司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

在万科的案例中,大股东与二股东之间的股权争夺,实质上是双方对于公司未来发展的不同战略规划和利益分配的博弈。

(二)影响控制权争夺对企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可能导致公司治理结构的不稳定,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

其次,控制权争夺可能引发股价波动,损害股东利益。

最后,控制权争夺还可能引发公司内部的管理层动荡,影响公司的长期发展。

公司控制权争夺及其后果分析——以西藏药业为例

公司控制权争夺及其后果分析——以西藏药业为例

135经济智库公司控制权争夺及其后果分析背景简介西藏药业一直以经营藏药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很顺畅,特别是在2004-2007年,在这一时期,西藏药业面临着内部问题,西藏药业的发展也不平衡。

2007年6月18日,华西药业与新凤凰城及其一致行动人周明德、斯钦、王晓增、邵马珍、陈丽晔等6名自然人签订西藏药业股份转让协议,华西药业以每股5.572元、总价1.948亿元向后者转让西藏药业3496万股股份。

协议双方曾约定:新凤凰城受让的股份过户后的1个月内,将启动西藏药业向新凤凰城定向增发收购资产。

当时新凤凰城计划注入的资产为两处地产:巨山新村C区和中关村科技园温泉产业园。

对于华西药业和新凤凰城而言,这场联姻都是难得的机遇。

2007年,华西药业巨额亏损,战略投资的引入对于公司经营至关重要,而对于新凤凰城而言,借股改机遇入驻,实现地产资产上市,巨额增值可期。

这段时期经营业绩的长期表现不佳,引发了一场中国医药危机。

在这样的情况下,新凤凰城抛出了橄榄枝,表示愿意入股西藏药业,从而挽救西藏药业的危机,但同时也威胁到未来的控制竞争[6]。

西藏药业控制权争夺新凤凰城打算出售其子公司本草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段保屹(广西大学 广西南宁 530000)摘 要:控制权是现代公司治理的核心与热点问题,它是指可对公司施加较大影响,且有权选择主要治理层、有权决定公司重要事项的权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活动变得更加复杂,与利益有关者的关系更加密切。

控制权,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大公司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和迅速发展,私营企业也得到迅速发展。

私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中心,在我国的经济增长、社会安稳以及人员就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

在近年来众多民营上市公司爆发的控制权争夺纷争之中,本文以西藏药业控制权争夺事件为例,对其产生原因和后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控制权;经济后果;西藏药业称“本草堂")的提案。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分析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分析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分析近年来,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事件频繁发生,对公司治理和股东权益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分析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的原因、形式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1.股东权益的保护不足在股权结构比较分散或股东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护的情况下,公司容易成为控制权争夺的对象。

股东可能会利用其所持股份发动控制权争夺,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2.公司内部管理不善公司内部管理不善、公司治理不规范,也是导致控制权争夺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

这种情况下,公司管理层容易被股东滥用,甚至被“股东团伙”掌控,从而导致控制权的争夺。

3.市场环境变化市场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导致控制权争夺事件的发生。

比如行业龙头公司面临市场份额下滑或盈利能力下降,一些股东会寻求掌控公司以改善公司的表现,或者是对某些行业抱有长期的发展信心,认为该行业前景广阔,从而寻求掌控相关公司。

1.收购股份收购是实现公司控制权的常见方式之一。

购买足够数量的公司股份,从而获得公司的控制权,包括决策和财务控制权。

2.资产剥离资产剥离是另一种常见的控制权争夺形式。

通过剥离公司资产或剥夺公司重要的财产或业务,从而削弱公司的实力和抵抗力,以争夺控制权。

3. 股权转让股权转让亦是实现公司控制权的手段之一。

通过转让股份,将公司控制权交由其他股东或股东团伙,从而实现控制权的转移。

三、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1.公司决策效率下降控制权争夺事件通常会导致公司管理层的变动或者组织结构调整,这可能会导致决策效率下降,影响公司的发展。

2.公司形象受损控制权争夺事件一般都伴随着一系列互相攻击和指责。

这种负面竞争往往会影响公司的形象,导致投资者信任度下降。

3.公司潜在价值未能实现控制权争夺常常会导致公司管理层的变更和公司组织结构的调整。

如果新的管理层无法有效地利用公司的资源,可能会导致公司潜在价值未能被实现。

1.制定完善的公司治理制度公司治理制度的完善可以防止控制权争夺事件的发生。

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成因和经济后果研究

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成因和经济后果研究

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成因和经济后果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上市公司越来越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

近年来股权质押成为了民营上市公司融资的重要方式,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质疑和担忧。

为了深入了解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成因以及可能带来的经济后果,本文将进行相关研究分析。

一、股权质押的成因1. 资金需求:民营上市公司通常需要大量资金来扩大生产规模、投资新项目等,而传统融资手段的成本和难度较高,因此他们选择进行股权质押来获得更灵活的融资渠道。

2. 股价稳定:为了维持公司股价的稳定,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或关联方会进行股权质押,以示对市场的信心,从而稳定投资者的情绪,保持公司的良好形象。

3. 控股权益:一些大股东为了维持其对公司的控制权,会通过股权质押来增加融资筹码,确保其控股地位不受动摇。

4. 投机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一些民营上市公司进行股权质押也是出于投机动机,希望通过股价的波动来获取更多的收益。

二、股权质押可能带来的经济后果1. 财务风险:一旦公司股价下跌,大股东或关联方进行的股权质押可能会触及质押平仓线,导致追加质押或者强制平仓,从而引发财务风险,甚至对公司经营造成严重影响。

2. 市场震荡:大量股权质押可能会引发市场的不稳定,一旦上市公司股价大幅波动,可能会引发市场的恐慌情绪,影响行情的稳定。

3. 股东利益冲突:股权质押可能导致公司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尤其是在股权质押触及强制平仓线时,质权人和被质押股东之间的矛盾可能会激化。

4. 信用风险:股权质押使得公司信用风险增加,如果公司资金链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其他债权人的信用受到影响,甚至引发债务危机。

三、应对策略1. 规范监管:加强对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规范监管,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减少市场波动和金融风险。

2. 多元融资:民营上市公司应该尽量多元化融资渠道,减少对股权质押的依赖,推动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

3. 增强公司治理:加强公司治理结构,规范大股东的行为,防范因股权质押带来的潜在风险。

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以A公司为例

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以A公司为例

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以A公司为

石阿慧
【期刊名称】《当代会计》
【年(卷),期】2024()2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股权质押融资得到广泛认可,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高比例和高频次的股权质押可能导致股价下跌,增加公司经营风险,同时控股股东股权频繁质押也可能侵占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

因此,有必要对股权质押行为的动因和经济后果进行研究。

基于此,以A公司的股权质押为例,深入分析股权质押的动因,并分析股权质押前后经济后果的变动情况。

结果表明,A公司通过股权质押缓解了资金短缺压力,但未带来理想的经济效益。

对此,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

【总页数】3页(P196-198)
【作者】石阿慧
【作者单位】重庆财经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
【相关文献】
1.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经济后果研究
2.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公司价值影响研究
——以神州长城公司为例3.股权质押下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及经济后果研究--以索
菱股份为例4.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以H公司为例5.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同群效应——基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视角的实证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分析——以长园集团为例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分析——以长园集团为例

-管XIANDAIYINGXIAO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分析—以长园集团为例李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北京100070)摘要:在我国改革不断深化、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上市公司间多有兼并重组,控制权争夺屡见不鲜。

本文选取我国A 股市场长园集团控制权争夺案为例进行研究,分阶段对整个案例进行回顾,分析其控制权争夺的原因,以及对公司治理产生的 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丰富控制权争夺研究的内容,为同样面临着控制权争夺问题的公司提供启示。

关键词:控制权争夺;公司治理;股权结构中图分类号:F文献识别码:A DOI:10.19932/ki.22-1256/F.2021.05.1541.引言一直以来,控制权都是上市公司追逐的对象。

在我国改 革不断深化、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上市公司间多有兼并重 组,控制权不断转移,控制权争夺的案例屡见不鲜,愈演愈烈。

控制权争夺大多涉及大股东减持、机构举牌、董事变更等事 项,很大程度上会引起公司股东结构的重大变动,对上市公司 治理形成新的挑战。

因此,亟须对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的原 因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进行探究。

2.案例概述长园集团控制权争夺事件,是我国首例通过调解成功和 解的案例,持续时间长,案例过程完整,可以称之为控制权争 夺的经典案例。

长园集团控制权争夺始于2014年5月,到 2018年丨月长园集团宣布与沃尔核材就控制权纠纷事项达成 和解协议,长达4年的控制权之争终于落下帷幕。

2.1控制权争夺双方2.1.1长园集团管理层长和投资于1996年人股长园集团,成为第一大股东。

许 晓文被派往长园集团管理公司工作,担任集团董事长。

上任 后,调整企业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公司业绩扭亏为盈,2013年 公司年报显示,长园集团净利润增长42.25%〇抓住电子领域 发展机遇的长园集团迅速成为行业龙头。

作为长园集团的创 始人之一,许晓文在长园集团威信极高,长园集团日常经营管 理以及大政方针都由许晓文为主的管理层决定,虽然所持股 份不多,但实际上管理层掌握了长园集团的控制权。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分析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分析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争夺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作为上市公司的核心权利,控制权的归属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发展方向、经营策略以及股东权益的保障。

本文将从控制权争夺的背景、影响因素以及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控制权的背景及意义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企业改制和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的现象愈发凸显。

在这种情况下,股东之间、内部管理人员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控制权争夺成为了一种常见现象。

二、控制权争夺的影响因素1. 股权结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是控制权争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直接决定了其在公司决策和管理中的话语权,控制权的胜出往往取决于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以及其他股东的结盟行为。

2. 经营业绩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直接关系到控制权争夺的结果。

通常情况下,投资者更愿意将自己的股权交给具有良好业绩的管理层,这也会影响控制权的归属。

3. 法律环境法律环境也是影响控制权争夺的重要因素。

法律的完善与否、法治环境的好坏都会对控制权争夺的结果产生影响。

4. 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性和透明度也会对控制权争夺的产生影响。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有效避免控制权争夺的发生。

5. 外部环境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对控制权争夺产生重要影响。

包括政策环境、市场环境、行业竞争环境等因素都会对控制权争夺产生重要影响。

三、控制权争夺的解决方法1. 完善法律法规在法律层面上,应当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加大对于控制权争夺事件的调查力度,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也需要完善市场监管机制,规范市场行为。

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是解决控制权争夺的重要途径。

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内部监管,规范公司治理行为,促进公司内部利益的平衡。

3. 提高透明度增加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透明度,让股东和投资者了解到更多的公司经营情况,可以有效降低控制权争夺的发生。

透明度的提高也可以增加市场的信任,维护股东的权益。

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利益何在?

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利益何在?

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利益何在?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利益何在?刘植荣 2016-07-09最近,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万科)的控制权之争被炒作得如火如荼,由于中国人对房地产情有独钟,万科作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其控制权之争自然倍受公众关注。

多数媒体并没有基于公司和证券法规以及市场规则对这一新闻事件进行解读,连篇累牍的“精耕细作”流露出火上浇油的味道,巴不得双方“肉搏”一场。

实际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上市公司每年都有大量的公司发生控制权转移。

争夺控制权的目的还是为了利益,上市公司的性质决定了它就是争权夺利的战场。

1.公司为什么要上市开办公司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赚钱。

当然,也有人悄悄开个离岸公司,那是为了洗钱,把非法所得洗白。

开办公司是需要本钱的;公司要扩大生产能力,同样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如果老板自己是个富二代,没问题,不差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如果企业的发展潜力很大,也没问题,有人愿意提供贷款,甚至有人愿意入股合伙经营。

如果以上两个条件都不具备,要想把企业尽快做大,只能走上市之路了。

所谓上市,就是在社会上公开出售公司的股份募集资金,这时的公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司”,也就是公众的企业,只要购买了股票就成为公司的股东。

由于通过上市可以轻而易举地募集到大量资金,而且这笔巨资不需要偿还,也有人把上市作为创办公司的目的。

如果这样,开办公司就不是为了赚钱了,而是为了从社会上圈钱,圈来了钱,公司高管们就可以一夜成为富翁,至于公司能不能发展起来,能不能给股东带来持续利益,那就听天由命了。

公司高管们想通过上市捞一把,社会上的散户股民也想通过购买股票发笔小财,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2.上市公司的权力分配绝大多数股民主要看中的是公司的经济利益,也就是分红或通过投机套利,至于掌管公司的权力,他们连做梦都没想过。

但股民不能控制公司,并不代表股民没有对公司的管理权,股民可以参加股东大会行使投票权参与对公司的管理。

“南玻”控制权争夺的原因及后果分析

“南玻”控制权争夺的原因及后果分析

“南玻”控制权争夺的原因及后果分析作者:郗金月来源:《财讯》2019年第09期摘要:2015年,南玻25%的股权最终被宝能系下的前海人寿及其一致行动人钜盛华举牌获得,宝能系成为南玻第一大股东。

但是在前海人寿举牌入主南玻的几年间,与南玻管理层的斗争愈演愈烈,引起了人们对控制权争夺的原因和后果的思考和探讨。

本文结合南玻控制权的案例,发现南玻发生控制权争夺一方面是由于股权结构分散,价值被低估等原因,另一方面由于保险公司收益率下降和双方的分歧;然后探讨了南玻控制权争夺对人事变动,公司业绩以及公司未来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股权分散;价值低估;控制权争夺一、引言大股东和管理层控制权争夺的案例并不少见,近期资本方和管理层的控制权争夺接连不断:前海人寿举牌万科,引发宝能系与以王石团队的控制权争夺;紧接着宝能系和恒大系增持格力电器遭到董事会的极力抵制等,一时间使险资入市成为众矢之的。

作为上市公司的优秀代表,南玻具有典型的治理结构,研究南玻控制权争夺有深刻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像南玻这样的上市公司,稳定健康发展尤为重要,通过分析南玻案例可以为实践活动提供指导;同时结合具体案例探讨资本方和管理层发生冲突的原因和结果,丰富控制权争夺的理论。

二、案例介绍南玻成立于1984年,是由四家发起人股东:香港招商局,深圳建材,中国北方工业和广东国际信托发起成立的,是一家典型的三资企业。

在股份制改革之后,国有股和法人股得以解禁,发起人股东开始陆续减持南玻股票。

在截至前海人寿举牌南玻之前,南玻股权虽然分散,但相对稳定,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在3%左右,不存在实际控制人。

自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前海人寿及一致行动人钜盛华持续举牌南玻A,持股比例高达25.05%,成为南玻第一大股东。

在此之后,宝能系与南玻管理层就公司控制权展开争夺。

三、南玻控制权争夺的原因(1)股权分散。

股权分散可以避免股权集中时大股东控制公司,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形,但是股权分散除了会产生委托代理问题之外,还容易导致公司被恶意收购。

《大股东股权质押动因及其经济后果的双案例研究》

《大股东股权质押动因及其经济后果的双案例研究》

《大股东股权质押动因及其经济后果的双案例研究》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股权质押逐渐成为上市公司大股东筹集资金的重要手段之一。

大股东股权质押动因及经济后果是当前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通过双案例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讨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动因及其经济后果,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案例背景及选取理由本研究选取了某两家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

这两家公司的股权结构、业务范围和财务状况均具有一定的差异,从而可以更好地反映出不同情况下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动因和经济后果。

选取这两家公司的案例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了解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实际情况。

三、案例一:A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动因及经济后果(一)动因分析A公司大股东进行股权质押的主要动因包括资金需求、股价维护以及管理层对风险的把控。

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扩展和经营压力的增加,A公司大股东需要通过股权质押筹集资金以支持公司的运营和发展。

此外,股价的波动也会影响大股东的持股成本和市值管理,因此维护股价稳定也是大股东进行股权质押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管理层对风险的把控方面,大股东通过股权质押将风险转移给银行等金融机构,以降低自身风险暴露。

(二)经济后果A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后,公司融资能力得到提升,资金链相对稳定。

然而,随着质押比例的提高,公司的财务风险也逐渐增加。

当股价下跌至平仓线时,大股东可能面临被强制平仓的风险,进而导致公司控制权的不稳定。

此外,股权质押还可能引发市场对公司的负面预期,从而对公司的股价产生负面影响。

四、案例二:B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动因及经济后果(一)动因分析B公司大股东进行股权质押的主要动因是进行投资或偿还债务等资金需求。

此外,B公司管理层也希望通过股权质押的方式将部分风险转移给金融机构,以降低公司风险暴露。

另外,随着股价的上涨,大股东也希望通过股权质押来增加自身财富。

(二)经济后果B公司大股东进行股权质押后,成功筹集了所需资金,支持了公司的投资和偿还债务等业务。

公司控制权之争的案例

公司控制权之争的案例

公司控制权之争的案例概述公司控制权之争是指公司内部发生的权力争夺和管理层变动的情况。

这种争夺通常发生在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之间,涉及到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本文将以几个典型案例为例,深入探讨公司控制权之争的原因、影响以及解决方法。

一、案例一:ABC公司的控制权之争1.1 背景ABC公司是一家知名的跨国企业,业务遍布全球。

该公司成立多年来一直由创始人家族掌控,但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和发展,家族成员之间出现了分歧,控制权之争逐渐浮出水面。

1.2 原因•继承问题:创始人家族成员之间的继承问题是导致控制权之争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同家族成员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和管理方式存在分歧,争夺控制权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之一。

•利益分配: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利益分配问题逐渐凸显。

不同家族成员希望通过掌控控制权来获得更多的利益分配,这也加剧了控制权之争的激烈程度。

1.3 影响•管理层动荡:控制权之争导致公司管理层的频繁变动,影响了公司的战略规划和决策执行。

这种动荡不仅会给公司带来不确定性,还可能导致公司的业务和声誉受损。

•投资者担忧:控制权之争会引起投资者的担忧,导致公司股价的波动和投资者的撤资。

这对公司的资金链和发展都会带来一定的压力。

•员工不稳定:公司控制权之争使员工的工作环境不稳定,可能会导致员工流失和工作积极性下降,对公司的运营产生负面影响。

1.4 解决方法•家族协商:家族成员可以通过协商和对话解决控制权之争。

通过沟通和妥协,找到共同的利益点,为公司的长远发展着想。

•引入第三方:在控制权之争无法通过内部协商解决时,可以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或专业顾问,通过公正、客观的方式来解决争端。

这可以减少个人情感的干扰,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二、案例二:XYZ公司的控制权之争2.1 背景XYZ公司是一家新兴的科技公司,成立不久就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和市场认可。

然而,由于公司创始人之间的分歧,控制权之争开始悄然发酵。

2.2 原因•管理风格:创始人对公司的管理风格存在分歧,其中一位创始人更加注重创新和技术发展,而另一位则更加关注市场营销和商业模式。

上市公司防范控制权之争的方案

上市公司防范控制权之争的方案

上市公司防范控制权之争的方案防范控制权之争是上市公司治理中的重要问题。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控制权的争夺可能导致公司资源的浪费和经营效率的下降,甚至对股东的利益造成损害。

因此,公司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避免和控制控制权之争的发生。

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是防范控制权之争的基础。

公司应制定透明、公正的治理制度,明确股东权益的保护和公司决策的程序,确保各方利益的平衡。

同时,公司应加强对高管层的监督,确保他们以公司整体利益为导向,避免追求个人利益而影响公司稳定运营。

加强内部控制是防范控制权之争的重要手段。

公司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公司各项决策和操作符合法规和规范,减少操纵余地。

同时,公司应加强对关键岗位的人员选拔和培训,确保他们具备专业能力和道德素质,减少不当行为的发生。

第三,加强信息披露是防范控制权之争的重要途径。

公司应及时、准确地向投资者披露重要信息,确保投资者能够充分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和决策过程。

同时,公司应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积极回应投资者的关切和问题,增强公司与投资者的信任和合作。

第四,加强外部监管是防范控制权之争的重要保障。

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同时,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加强对潜在违法行为的预防和打击,维护市场的公正和透明。

在防范控制权之争中,公司应坚持以股东利益为中心,坚持合法合规的原则,遵循市场规则,追求长期稳定的发展。

同时,公司应加强内外部沟通,增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健康的利益格局,以共同发展的愿景凝聚各方力量。

防范控制权之争是上市公司治理中的重要课题。

公司应建立健全的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加强信息披露,加强外部监管,以确保公司稳定运营和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防范和控制控制权之争的发生,实现公司和股东的共同发展。

公司控制权研究——以国美电器公司为例

公司控制权研究——以国美电器公司为例
实力 日渐雄厚。 国美电器已成为 中国驰名商标, 并以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家电零售连锁企业。 在发展过程 中, 国美不断的通过收购等手段来
快速扩张店面网络规模 , 扩大 自己的市场份额。 2 0 0 7 年6 月国美与永乐的整合全面完成 ; 2 0 0 7 年1 2 B国美全面托管大众电器 ; 2 0 0 8 年3 月 国美 控股三联商社。 截止2 0 0 9 年1 1 月底 , 国美 、 永乐、 大中三品牌在国内共拥有1 1 1 4 家门店 , 是门店数量最多的家电连锁企业。 合并永乐后 , 国美
恩投资在国美董事会中失去董事席位 , 将造成公司违约并须作 出高达人 民币2 4 亿元的赔偿。 至此 , 陈晓与黄光裕之问的矛盾公开化 。 当晚, 国美董事会召开紧急会议一致同意委任 贝恩的3 A ̄ J I I 入国美 电器董事会 。 根据 国美章程 , 董事会有权不经过股东同意任命非执行董事。 面对
后, 国美其他的高级管理层也有可能发生人事变动 , 对国美的经营管理恐怕会造成一些影响。
电器 的新组 织架构 见 图( 1 o
( 二)案例回顾 2 0 0 8 年1 1 , q由于黄光裕涉嫌经济刑事案件接
受调查而无法履行其职责, 董事会决定由公司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陈 晓兼任董事会代理主席 。 2 0 0 9 年1 月1 6 日,黄光裕正式辞去董事会职 务。 1 月1 8 日, 陈晓正式被委任为董事会主席 , 全面接掌 国美公司。 陈晓 执掌国美后 , 按照 自己的经营思想和战略重新打造国美 。 首先将原来
司的主要业务是 电器及消费电子产品的零售, 公司在百慕大注册, 现任主席为张大中, 创始人为黄光裕。 1 9 8 7 年1 月黄光裕正式打出了“ 国美
电器 ” 的招牌 , 并一路发展。 2 o o 4 f  ̄ 6 月, 国美借“ 中国鹏润集团有 限公司” 的壳在香港上市 , 募集资金1 2 4 L 港元 ; 2 0 ( ) 4 年9 月1 0 日, 中国鹏润集 团有 限公司更名为国美电器控股有限公司, 国美从此开始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飞速扩张。 2 0 0 4  ̄至2 0 0 9 年, 国美公司总资产逐年增加 , 企业

上市公司子公司“失控”现象研究【律师说】

上市公司子公司“失控”现象研究【律师说】

上市公司子公司“失控”现象研究【律师说】在资本市场的舞台上,上市公司子公司“失控”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给上市公司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也给广大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作为一名律师,在处理此类问题的过程中,我深感其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上市公司子公司“失控”,从表现形式上看,多种多样。

有的是子公司的管理层拒绝向母公司汇报经营情况,导致母公司对其财务状况、业务进展一无所知;有的是子公司擅自改变经营策略,从事超出母公司授权范围的业务活动;还有的是子公司财务混乱,资金被挪用或侵占,而母公司却无法有效监管。

造成这种“失控”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一些上市公司中,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权没有得到有效的制度保障,内部决策机制不清晰,导致在关键问题上无法及时做出有效的决策和干预。

其次,信息不对称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母公司无法及时、准确地获取子公司的运营信息,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这可能是由于子公司故意隐瞒重要信息,或者是信息传递渠道不畅所致。

再者,利益冲突也是导致子公司“失控”的一个重要原因。

子公司的管理层可能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违背母公司的整体战略和利益,从而导致“失控”局面的出现。

上市公司子公司“失控”所带来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直接影响到其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子公司的经营不善或违规操作,可能导致上市公司面临巨额的债务和损失,影响其股价和市值,进而损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从法律角度来看,上市公司子公司“失控”可能引发一系列的法律纠纷。

例如,母公司可能会以侵犯股东权益为由,对子公司的管理层提起诉讼;投资者也可能会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实,而对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层提起索赔诉讼。

那么,如何防范上市公司子公司“失控”现象的发生呢?首先,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关键。

母公司应建立健全对子公司的管理和控制制度,明确决策权限和流程,加强内部审计和监督机制。

上市公司股东利益冲突解决

上市公司股东利益冲突解决

上市公司股东利益冲突解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上市公司作为重要的经济实体,逐渐成为了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上市公司股东利益之间的冲突,如何解决这些冲突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股东利益冲突的现状、原因分析以及解决办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股东利益冲突的现状上市公司股东利益冲突普遍存在于股东之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控制权之争在上市公司中,股东通过持有股权来获得对公司的控制权,从而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然而,当股东之间的利益产生冲突时,就容易发生控制权之争。

一方面,大股东往往通过掌握较高比例的股权来主导公司的决策;另一方面,小股东则常常为了保护自身权益,寻求一定的话语权。

这种控制权之争往往导致公司治理的混乱,严重影响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1.2 利益分配不公上市公司的盈利主要通过派息和分红的方式回馈给股东,然而,利益分配不公也是股东利益冲突的一个重要方面。

大股东往往倾向于将利益更多地留给自己,而对小股东则给予较少的回报,这使得小股东的利益受到了侵害,引发了利益冲突。

1.3 资产流失与挪用上市公司的经营涉及大量的资金流动,而恶意大股东往往通过虚构交易、违规担保等手段将公司的资金转移至自己的私人账户,导致公司资产流失与挪用。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小股东的利益,也极大地影响了公司的经营状况和信誉。

二、股东利益冲突的原因分析上市公司股东利益冲突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1 股权结构不合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直接关系到公司治理和股东利益之间的关系。

如果股权分散度较高,股东之间利益冲突的可能性就较小;相反,如果股东相对集中,大股东往往拥有较高的控制力,小股东的利益容易受到侵害。

2.2 公司治理不健全上市公司治理的健全程度直接影响着股东利益冲突的发生和解决。

如果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监管机制不健全,就容易导致大股东的过分行为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

2.3 盈利模式过于注重短期利益许多上市公司在追求盈利的同时,往往忽视了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只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

公司控制权争夺及内容研究

公司控制权争夺及内容研究

THANKS
感谢观看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维护市场公平和秩序。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识别与评估
公司应建立风险识别和 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 评估潜在的风险因素。
预警指标体系
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 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对 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 警。
风险应对措施
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 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降低风险对公司的影响 。
决策流程
02
03
关键职位
详细描述公司决策的流程,包括 决策权的分配、审批程序等,以 明确控制权的分配。
分析公司关键职位的权力和职责 ,了解控制权在组织中的实际分 布情况。
控制权的股权结构
股权链分析
通过股权链分析,了解公司股东的持股比例和股权链结构,识别 控制链。
股权集中度
分析公司股权的集中度,了解大股东对公司的控制力。
03
法律法规的利用
法律法规的利用是指通过合法 手段,利用法律法规的规定来 获得或维护公司控制权。
法律法规的利用可能涉及公司 章程、股权转让规则、信息披 露规则等。
合法利用法律法规可以保护股 东权益,防止恶意收购和内部 人控制等问题。
04
CATALOGUE
公司控制权争夺的后果与影响
对公司经营的影响
3
强化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部门应保持独立性,对公司内部控制进 行全面审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强化信息披露制度
规范信息披露内容
公司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相 关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
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公司应加强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专业性,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和可 读性。

《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利益侵占行为研究》范文

《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利益侵占行为研究》范文

《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利益侵占行为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现象日益普遍。

然而,这一现象背后潜藏着利益侵占的风险。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利益侵占行为,分析其成因、影响及防范措施,以期为相关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融资手段。

然而,部分大股东利用股权质押进行利益侵占,严重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破坏了市场公平与秩序。

因此,研究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利益侵占行为,对于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市场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利益侵占行为分析(一)行为定义及表现形式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利益侵占行为,主要是指大股东通过股权质押获取资金,却将资金用于非正常途径,如挪用、占用或转移公司资产等,从而损害其他股东利益的行为。

其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关联交易、资产转移、内幕交易等。

(二)行为成因分析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利益侵占行为成因复杂,主要包括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失效、信息披露不透明、监管力度不足等因素。

此外,部分大股东的道德风险和法律意识淡薄也是导致利益侵占行为的重要原因。

四、利益侵占行为的危害及影响(一)对中小股东的侵害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利益侵占行为直接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中小股东因信息不对称、缺乏话语权等原因,往往成为利益侵占行为的受害者。

这不仅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切身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与秩序。

(二)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利益侵占行为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稳定性和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首先,利益侵占行为可能导致公司资产流失、债务累积,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

其次,利益侵占行为可能引发公司内部矛盾,导致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信任危机。

最后,这还会降低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影响公司的声誉和股价。

五、防范与治理措施(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公司治理结构建设是防范大股东股权质押利益侵占行为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控制权争夺经济后果[论文摘要]股权分置改革使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增强,公司的控制权市场将进入一个空前活跃的时期。

该文以百大集团控制权争夺案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控制权的争夺引起的经济后果,认为:政府的多重角色使其在控制权的争夺中的成本与收益,不能用数据直接评价;控制权的争夺者,不管其最后是否取得控制权,由于其信息及资源的优势,在即将到来的全流通市场中,会成为控制权争夺中可靠的赢家;小股东的权益则需要通过制度建设来保护。

一、前言公司控制权,是指通过投票权实现的对企业主要管理人员的任免权、对重要经营管理活动的决策权和监督权。

在控制权市场的研究过程中,经济后果的研究主要是考察控制权的争夺给各方带来的不同影响,分析从股权分置到全流通的历史阶段,我国控制权争夺的市场中将形成一个对谁有利的互相搏弈的市场,这将可能为以后的市场参与者提供“线索”。

百大集团控制权争夺案是我国资本市场上首起一方(银泰集团)通过二级市场及法人股协议转让增持股份,另一方(西子联合)通过国有股协议转让成为第一大股东,两个外部新股东共同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案例,也是一起资本市场由股权分置走向全流通过程中的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案,是目前阶段市场特征条件下的典型控制权争夺案。

二、案例概况作为百大集团的控股股东,杭州投资控股公司2005年10月拟为百大集团引入新的控股股东,向浙江的一些企业发出国有股转让《征询函》。

杭州投资控股公司转让股权的标准确定为:在价格优先、一次性付款优先、在杭州市再投资产业项目优先等原则下,综合考虑对杭州市的经济贡献,择优选择投资者。

[1][2][3]下一页在此其中:事件1:银泰在2006年2月提出《关于百大国有股回购函》,提出以3.8亿的价格购买杭州投资持有的百大集团29.93%的股份,回购后加以注销,从而保证自己以在二级市场上购得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的地位,但是未得到同意。

事件2:S百大的股改:第一次:2006年10月11日:方案为:10转3.188送0.413股派11.44元.(相当于直接送股方式下每10股流通股获2股,非流通股10股送出2.014股。

) 第二次:2007年1月10日:方案为:10转3.95送0.488股派13.73元。

第三次:2008年2月29日:方案为:10转3.95送0.4648股派13.82元。

(相当于直接送股方式下每10股流通股获2.81股,非流通股10股送出2.83股)附加条件为:银泰获得杭州百货大楼20年的经营托管权,西子承诺36个月内不交易,股改完成2个月内实施增持计划(5000万元)。

三、经济后果分析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是控制权市场得以发挥监督作用的基础。

根据Fama提出的“有效市场假说”,市场的有效性是指证券市场在价格形成中充分而准确地反映了全部相关信息。

而我国学者所做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证券市场目前还是无效市场,或是十分低水平的弱式有效市场。

因此现阶段控制权的争夺对于各市场经济的参与主体来说具有不同的经济后果。

[!--empirenews.page--] (一)从政府的角度目前大多数收购必须要得到政府的批准;政府往往要求收购方保证目标公司就业等,使收购方增加了与国有股权控制者谈判的筹码,使得收购价格有下降的可能。

从百大控制权的争夺中,作为政府代表的杭州投资控股公司的影响时刻存在,从最初股权转让预留3.93%来看,政府是在为实施其影响而故意为之,而政府拒绝比西子出价更高的股权转让方案只能说明现行经济体制下,政府对控制权市场的参与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存在。

政府部门的参与结果必然会导致社会资源配置无效率,也会使得政府对自身的经济管理职能的边界变得模糊,这对市场与政府都是伤害。

(二)从上市公司百大集团角度由于控制权的不确定带来的管理层的可能动荡及普通员工的人心不稳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服务业来说,必然会带来服务质量的下降,降低经营的效益,使企业在商业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根据Jensen&Ru back(1983)和Dodd&Ruback(1977)的观点:收购方公司的股东能获得相当显著的正超常收益率,而被收购方公司在事件发生日也能获得相当大的超常收益率。

但是,S百大的股价似乎并不支持这样的看法(见表2:百大股票价格及行业、上证指数比较)。

百大的股票价格并不比行业及全
市场的涨幅来得大,甚至还不及行业及全市场的涨幅。

(三)从争夺者西子联合与银泰集团的角度截止2008年2月,股改后西子联合持有百大集团8073万股,占百大集团总股本的29.93%,为百大集团的控股股东。

但是从整个2005年末到2008年初的争夺过程看,对双方却有不同的影响。

1.对西子联合的经济后果(1)股改对价的支付带来的经济利益流出百大集团股改历经三次才获得通过,在三次股改对价的支付上,作为持有非流通股的西子联合,由最初的非流通股10股送出2.014股到最后的每10股送出2.83股,前后合计多送出658.7568万股,按照当初4.46元/股的价格计金额为2938.06万元,如果按照获得流通权后的市场价格,按照权分置改革方案召开股东大会2008年2月22日停牌时收盘价18.63元/股基础的除权价14.54元(18.63/1.281)计算,则形成的额外经济利益流出为9578.32万元。

(2)控制权地位确立的现实与潜在的收益当然,西子联合取得百大集团的控制权后,利用上市公司的平台整合其原有的资产项目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应,资本市场的融资平台也为西子联合的产业整合、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通过资本市场百大集团控制权“轰轰烈烈”的争夺,使得原来只在浙江及行业内知名的西子联合在更广大的范围内为人所熟悉、知晓,这都是潜在的收益。

上一页[1][2][3]下一页2.对银泰集团的经济后果(1)股改对价提高及流通股价值的提升带来的经济利益通过控制权的争夺,将流通股股东股改获得的对价由第一次的每10股流通股获2股提升到每10股流通股获2.81股,按照2007年12月31日,银泰持有的5800万股流通股来计算,其在股改中多获得的股份为469.8万股,按照权分置改革方案召开股东大会2008年2月22日停牌时收盘价18.63元/股基础的除权价14.54元(18.63/1.281)计算,直接带来的经济利益为6832.45万元。

[!--empirenews.page--] (2)托管百大集团杭州百货大楼等百货业资产带来的经济收益在充分利用流通股价值增值的同时,银泰还利用自己在股权分置改革会议上的一票否决权,得到其梦想的百大集团杭州百货大楼等百货业资产的托管经营权。

虽然,托管费看上去比较高,但是考虑到和银泰产生的协同效应,及以后长达16年的基数也就在8965万的水平上,在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与可以获得一定的管理报酬,对银泰来说绝对是又一项非常“划算”的交易。

(四)从小股东角度如表2所示,在将近三年的股权争夺中,百大股份的股价累计涨幅为193.85%,既低于板块整体的上涨,也低于上证综指的涨幅。

对于小股东来说,一方面在股权分置改革中由于双方的搏弈带来对价水平的提高则是显见的好处,另一方面从股价看控制权的争夺并没有带来超过市场的回报率。

对小股东来说,在控制权的争夺中除了用脚投票外,从百大股票投资中不能得到有效市场下应有的收益。

还有不得不说的是,由于控制权的争夺,股改等事项的长期停牌而造成的流动性的损害则又增加了小股东的成本。

四、研究结论及启示基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状况,控制权的争夺将对政府、争夺者、小股东带来不同的经济后果。

政府扮演的不仅是大股东的角色,同时还是市场的管理者,因此不只考虑经济利益,其在控制权的争夺中的成本与收益,不能用数据直接评价,当然政府的多重角色可能会影响到控制权转移的市场化进程。

控制权的争夺者,不管其最后是否取得控制权,由于其信息及资源的优势,在即将到来的全流通市场中,会成为控制权争夺中可靠的赢家。

小股东因地位、资金、信息等原因而成为被动的参与者,一切活动基本上由目标公司的大股东主持,需要通过完善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制度建设(如小股东代理权征集制度),使小股东不再仅仅限于用脚投票,而可以同时享有控制权争夺带来的应有收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