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染坊——商战案例

合集下载

《大染坊》案例分析

《大染坊》案例分析

题目:《大染坊》案例分析《大染坊》这部电视连续剧,在一开头便交代了男主人公六子所处的环境。

在剧初,他仅是个孤零零的小乞丐,以乞讨为生,所幸有位名叫锁子叔的厨子对他照顾有加。

在一个天寒地冻的夜里,六子险些在大雪中昏死过去,幸而有锁子叔的提醒才捡回一条命。

尽管六子无父无母,没有什么文化,但他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仅仅是在片头,有两处六子的言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象:一处是他对锁子叔说的: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另一处是六子在雪中惊醒,自言自语道:不怨爹,不怨娘,刘邦是个看街的,秦桧是个杀猪的,比我也强不到哪去,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他这样的性格,也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机缘巧合之下,冻晕过去的他被染坊老板一家捡了回去,并认了他们做爹娘,这也成为了日后他成功的奠基石。

在大篇幅的描述下,六子有很多明显的商人特性。

第一便是他很会说话,早在小时候便会说好听的话哄染坊的技术骨干刘师傅开心,从而学习了不少染布的方法和诀窍。

不仅如此,他也会抓紧各种干活的机会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第二,他也是一个十分勤快的人,他提供了别的染坊都没有的服务:送货上门。

正是这项服务,让越来越多的别家染坊的客户选择了通和染坊。

与此同时,他还会讨顾客欢心,服务态度好且周到,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客户成为他们的忠实客户。

第三,他懂得满足顾客的需求。

由于通和染坊的订单量大,通和染坊选择了新型的德国的染料,上色好而且不掉色,深受买家的喜爱。

这一点正是满足了客户对布料的要求。

第四点,陈六子知道知恩图报。

首先是他对于他小时候要饭时一直照顾他的锁子叔十分照顾,不仅是租下了锁子叔一直居住的一整栋房子,还聘请房东的太太照顾锁子叔一家。

再就是之前陈六子要饭要到苗先生家的时候,苗先生给了他一个馒头,此后陈六子每年都去苗先生家拜年,进门就磕头,因此苗先生十分感动,也十分看重陈六子的人品,所以在日后对陈六子的生意也十分照顾。

第五点,陈六子的口才是很好的。

大染坊的市场营销

大染坊的市场营销

能够在兵慌马乱的年代里取得惊人的商业成就,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很会造势和借势的商人。

剧中多处出现了他借势和造势的情节。

一是打造一种无所畏惧的气势。

他在周村通和染房时,因为所染的布质优价廉引起同行的嫉恨,他们便勾结土匪,趁陈寿亭外出之机将其绑架到荒郊的关帝庙里,用点燃的筒子香烧他相威胁,逼其降价。

陈寿亭假装就范,却在接过土匪点燃的筒子得后摁在了自己的胸口上。

土匪大惊。

不但不敢再威逼陈寿亭,反而交上了朋友。

从此在周村一带声名大震,谁也不敢无端找他的麻烦。

他到青岛开办大华染厂后,一个当地黑社会的恶霸到那里敲诈勒索,为了威协陈寿亭,自己拿刀把自己的肉割下来。

但是,陈寿亭并不惧怕,拿起他割下的肉就放在嘴里吃了。

结果,那个恶霸割了三块就不敢再割了。

之后也不敢再去敲诈勒索了。

这就是一种气势。

从气势上把对方压倒。

二是创造一种对自己有利形势。

他应当地士绅卢老爷的邀请,与其留学归来的公子卢家驹到青岛合伙开办大华染厂,便和当地元亨染厂的老板孙明祖展开了明争暗斗。

由于初到青岛当然处于劣势。

为了打开他们“飞虎牌”色布的销路,他采取一系列造势和借势的谋略。

一是不惜花钱让卢家驹带着姨太太住进渤海大酒店,在另一家旅店里安插上内线。

用请客送礼,负担客户食宿和明价暗赠的办法截走孙明祖的客户;二是给青岛各大零售布店的伙计们发放奖金,给帐房先生提“份子”,鼓励他们拼命宣传他飞虎牌的产品;三是借助学生抗日游行的机会,给学生免费赠送横幅。

前面是抗日口号,后面就是他的“飞虎牌”产品广告。

通过这些造势和借势的策略,解决了广告、客源和终端销售的问题,改变被动局势。

也是他的大华染厂能在青岛站稳脚跟的关键一步。

三是把对方逼上无力招架的劣势。

日本侵占我东三省,引发了青岛各界的反日高潮。

青岛纺织印染业联合抵制日货。

陈寿亭的大华染厂也是签了名的。

恰在这时,陈寿亭和日本商人藤井签订的一船坯布提前到货。

而这只船卸下坯布后又要装运军粮去大连。

时间很紧。

陈寿亭就准备利用这个机会狠狠地“坑”一下日本商人藤井。

解读《大染坊》之用人之道

解读《大染坊》之用人之道

解读《大染坊》的用人之道“给每人发个后肘”本报记者周曙波/文李庆琦/图一部《大染坊》红透半边天,主人公陈寿亭的传奇经历让我们叹为观止,所谓见仁见智,撇开其精彩的剧情,剧中随处可见、精辟独到的企业管理知识足可以让我们现代人望其项背。

记者撷其精华之处,以飨读者!没有一个当红一线演员,没有任何大肆宣传和炒作,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在央视一套播出后竟红透半边天,据称创央视电视剧收视率新高。

该剧讲述了民国时期来自社会底层的“乱世奇商”陈寿亭,从一个小染匠成为拥有雄厚资本工业巨擘的传奇经历。

抛开演员的精彩表演、情节的曲折离奇不说,剧中云谲波诡的商战故事、俯拾皆是的企业管理营销智慧,更令人印象深刻。

有业内人士称,《大染坊》堪称一部“商战教科书”。

既是“教科书”,其中奥妙自然不是三两点所能道尽的。

记者仅就其中所涉及企业用人方面的故事稍作解读。

“叫花子”与“海归派”主人公陈寿亭的出身,无疑给剧情平添不少传奇色彩。

他自幼父母双亡,靠乞讨为生,是个地道的文盲。

这使他与剧中另外几个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最早与他共事的卢家大公子卢家驹留学德国,是印染专业科班出身;他最敬重的苗先生及后来在天津开埠厂所聘的周涛飞也都是留学归国的博士。

用陈寿亭自己的话来说:“你六哥不识字,可我周围的人全会外国话。

”这种人物背景安排凸显出卢家驹的父亲卢老爷在剧情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如果没有他不计陈寿亭的乞丐出身,坚持让家驹与寿亭合作,就不会有陈寿亭从一个乡村染匠到一个工业家的飞跃,也不会有卢家大华印染厂的成功。

陈寿亭的传奇经历说明了一个也许并不新鲜的话题:文凭并不一定就代表能力,企业选拔人才不能“唯文凭论”。

卢老爷认识到了具有实战经验的陈寿亭和具备良好专业学习背景的儿子之间的互补性,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种优势互补在企业崛起和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代企业人才选拔中至少也可以有这样一种意识:“海归派”有“海归派”的优势,“叫花子”也有“叫花子”的长处,英雄不问来路,不以出身论短长。

读《大染坊》的感想中国商人的商道

读《大染坊》的感想中国商人的商道

读《大染坊》的感想中国商人的商道读《大染坊》的感想中国商人的商道看完《大染坊》后感想很多,从做人到做事,从经商到管理。

由于自己的工作与营销有关系,那我就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下《大染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原身在此山中。

也希望你能留下你的意见。

创业初期:陈六子创业初期是作坊式生产,在山东周村。

由于当地竞争激烈他采用的竞争手段有:第一掌握技术技术是个企业的生命,要是技术那在别人手里,就如同被别人卡住了脖子。

陈六子首先就学到了染布中最核心的技术,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服务热情当时的周村发展不好,市场主要还是农村老百姓,他们也热情善良。

陈六子当时年纪不大,把百姓的步都亲自送到他们家里,不仅节省顾客的时间,而且还和他们加深了感情。

这种感情也是口碑,一提起周家染坊想到的就是:步染的鲜亮,伙计勤快。

第三价格优势拥有技术的同时不忘记创新。

随着染坊的不断扩大,引进德国燃料大批量印染,提高印染质量和成本。

利用价格的优势,打压兼并竞争者,逐渐把染坊做到周村前三甲。

第四注重个人宣传这里说成这样多少有点违背陈六子本人的意愿。

农村看中一个人有两方面一是德二是本事,陈六子就都做到了。

他的"孝"是出了名的,我觉得这个孝是出自他的内心,而不是"炒作"。

从表象来说"孝"的有些夸张,也就是夸张让所有的人都记得这个人的人格魅力,包括我。

创业中期:在周村做了十年左右的小作坊后就开始走出去,当时卢家在寻找合作伙伴。

陈六子找到了有点实力的投资商,他们能出一部分资金,但是把厂房建在青岛。

于是陈六子的创业就从小作坊发展到了合伙经营,正式成立公司。

在青岛遇到了前所未有了麻烦,但是陈六子都一一化解,那么我就看看他都用了什么方法。

一,人性化管理陈六子此人脾气不好,对于中层领导经常责骂,但是绝对不是无理取闹。

对普通工人他平易敬人,他有个理论,我让工人吃好睡好,还要让工人高兴,工人有了感激的心理,工作起来就会更努力,工作效率提高,次品率提高后,多发的工资就微不足道了。

大染坊

大染坊

• 另一方面:孙明祖使用寿亭的计,给店铺 让利,给伙计奖金,而且比先前寿亭给的 还多 • 还有就是抢了寿亭的1000匹布的订单,甚 至把违约金五块大洋都退给寿亭,寿亭只 好停了机器。 • 最终,正如寿亭意料的一样,孙明祖在临 海大酒楼宴请请寿亭,向他赔礼道歉,并 恳求寿亭帮他处理被他染坏的布。
• 案例七:寿亭像日本人那里购买这套设备, 压价极低,日本人获得的利益极少,或根 本获不得利益,为什么他们还同意和寿亭 交易? • 机器表面上看来价格不高,约四万元中国 币,但当时中国的货币是银本位的,而且 国家大,货币总量却很少,所以币值很大。 如果把这笔款子换算成日元,数字就相当 惊人。
(1)寿亭的印染技术是行业的尖子。 (2)原料从德国进口的,一缸染十几匹布, 颜色又鲜亮,又不掉色 (3)服务又好,而且送货上门 每匹布又出售的低,顾客自然就多了! 而王掌柜的印染相对则没什么优势,唯一 能靠的是价钱。
• 谁离他最近,谁先倒闭,周村的印染虽说 是全国出了名的,以前有13家染坊,最后 却只剩下3家,忽然让我想起了现在位于六 道口的金马大厦,他原先是个大型超市, 好像叫兴盛超市,商品真所谓物美价廉, 吸引周边很多顾客,离它最近的超市纷纷 倒闭,遗憾的是因为经营不当,破产。
• 案例二:寿亭遭到绑架后,为何不将王掌 柜送与官府,借机收购大昌染坊,从而将 通和染坊扩大? • 一个店的营业状况除了商品质量和服务态 度外,还和营业者的人品有关,王掌柜这 样做,不仁不义,买卖自然好不了,即使 不抓他进监狱,他也成不了大气候,若对 他宽容,周村的人自然会为寿亭扬名,就 相当于给自己做广告。
• 所以,我们看历史就会知道,在20世纪很长的一 段时间内,日本在东北、华北、山东、上海等地 建立了许多株式会社,德国则开建了很多公司, 这都是典型的证据。在中国开办实体工业,英美 俄法加起来也争不过德日。 • 国家太弱,个人太强会吃亏的,说的就是这个意 思

市场营销案例分析看《大染坊》后的营销启发

市场营销案例分析看《大染坊》后的营销启发

市场营销案例分析——看《大染坊》后的营销启发一.产品决策:1.产品的整体观:产品,不但要看质量,还要有好的服务。

无论作什么公司,要想使自己的产品让消费者认可,他的产品必须有自己的特色。

下来,我们看看我们主人公是怎样做自己产品的。

在陈寿亭(下文简称六子)被周家收留之后,他就开始为周家到处揽生意了。

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现在所说的送货上门而已,使得周家的生意开始变好,那时的六子才14岁。

在周家开了通和后,他就开始了自己的染布经历,开始给布上挂浆,使得他的布看起来比别家的就好。

慢慢的使通和成为了周村最大的染布店,为其在周村的垄断地位奠定了基础。

六子对自己产品的要求一直很高,他不想和别家的相同,他也清楚的知道,在竞争中只有出新才能立足。

到了青岛后,六子和卢家驹(下文简称东家)开了大华染厂。

城市里的商业竞争远比周村强,为了站住脚跟,六子提出了想从比较简单的染布开始,印布以后在做的决策。

这是通过对当时市场的分析得到的,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不行,对印布的需求远不及染布。

由于他们刚刚起步,要想打入市场很难,虽然他们的布比别家的好。

然而,我们的六子是一个脑子转的很快的一个人,虽然不识字,但他懂得利用环境。

这不,青岛学生的爱国游行使他看到了生机。

六子决定,他们厂不但赞助学生运动,还为他们烧水喝。

从而把飞虎的牌子在青岛打响,也得到了一个好名声,他也即使的利用了报纸这一媒体,使大华得以在青岛立足。

2.在发展方面,六子眼光不短浅,他有很大的抱负在心里。

他早早就说了,不仅要在青岛买,而且要它买遍全中国,其商业抱负一看便知。

这商人,不怕目标太大,而怕的就是那种目标短小的,成不了大事的。

而大华和元亨的竞争也使我们眼球为之一亮,什么是计谋,什么叫奸诈(虽然这时的腾井还算是好的),什么叫做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快哉,快哉。

所以在东家正急于寻找出路之时,六子还可以镇定自诺在和元亨过过几招后,也使我看到了怎么样用人。

什么人该干什么,什么人不适合干什么,而女性在某些方面的作为,我们也应该注意,虽然不能提倡,但有时也不得不妨啊。

大染坊——商战案例

大染坊——商战案例

大染坊——商战案例第一篇:大染坊——商战案例古人云:“观千里不能自顾其耳,举千钧不能自拔其身。

非目的疾、力不及也,势也。

”大意是,一个人就是千里眼,也看不见自已的耳朵;能举起千斤重的物品,也不能把自己一百多斤的身体举起来。

这不是眼力和力气达不到,因为“不得势”。

当今有些人和企业之所以不能取得应有的成功,某种程度上也不是“目不疾、力不久”的问题,而是“不得势”。

就像一个小小的螺丝,如果没有螺丝刀,就会上拧不紧又打不开。

不是没有这个力气,就是因为“不得势”。

由此可见,“得势”与“不得势”可谓是天壤之别。

世间的人和事都是一样的。

封建时代皇帝的儿子生下来就是王爷,老皇上看中了就是太子。

几岁的孩子让太监抱着就可以登基,接受群臣的跪拜。

为什么?因为他有血统上的优势。

现在有些有背景的学生,走出校门不久,就能当上科长、处长或者是企业的经理、总经理。

而有许多人奋斗终生也拼搏不到他们的起跑线上。

就是因为他们“得势”。

如果“不得势”就完全两样了。

常言说:“马瘦毛长肥四蹄,落翅凤凰不如鸡;老牛掉井力无用,虎入平川被犬欺。

”这就是形容它们不得势时的情形。

骏马本来可以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

因为瘦而失去了光彩;凤凰这种高贵的神鸟本来应该是傲翔高空的,因为落翅结果比鸡飞得还要低;老牛掉到井里,浑身是力也没有办法使出来了;兽中之王的老虎出了深山,连狗就敢欺负他。

在动物园笼子里,小朋友都可以拿着面包去戏弄老虎。

不是这些动物没有能力,而是失去了它们应有的优势。

就像蚊子可以戏弄大象,蜘蛛可以斗斗大蟒。

并不是大象和大蟒斗不过蚊子的蜘蛛,也是因为“不得势。

”什么是“势”呢?就是一种事物形成的趋势或态势。

例如:国内外的情形叫形势,一个地区的局部情形叫局势,失火的火叫火势,发大水的水叫水势,刮起大风叫风势,有权有势叫权势。

“两军相遇勇者胜”的勇字就是气势,锣鼓喧天的叫声势。

两者相争,占上风的叫优势,处下风的叫劣势等等。

这种趋势或态势形成的力量就叫势力。

商战经典励志电视剧推荐

商战经典励志电视剧推荐

商战经典励志电视剧推荐一:《大染坊》清朝末年,父母早亡的乞丐陈六子装作冻昏,倒在通和染坊的门口,被善良的周掌柜(王奎荣饰)收留,并改名陈寿亭(侯通饰)。

寿亭天生聪颖,偷学会了染布的手艺,并说服周掌柜辞退了心术不正的刘师傅。

十年后,由于寿亭经营得法,通和染坊渐渐挤垮了周村原有众我染坊,成了周村最大的染坊。

而寿亭并未因此而满足,他同张店大户共同在青岛创办了大华染厂,从此走上了工业印染之路。

在印染业的激烈竞争中,寿亭通过暗地里给布铺让利,阻截山东客商,提高染布质量,向五四运动提供积压布匹,以及将计就计向竞争对手提供作了手脚的配方等商业手段,逐渐成为山东的第二大染厂。

九一八事变后,寿亭断然拒绝了与日本商人的合作,借着抵制日货运动,以及与上海林氏印染厂的合作,进一步发展成为印染界的大亨。

怀着一颗强烈的爱国心,在民族印染同行的大力协助下,一举逼迫汉奸印染厂倒闭。

而寿亭与一直心心相印的倾国倾城的沈远宜最终......《大染坊》讲述的是民族工业的奋斗史,在主题上更发人深省,它昭示了这样一个不容辩驳的真理,即国不富则民不强。

通过该剧主人公陈寿亭等人物的创业经历,阐释齐鲁经济文化中所蕴涵的兴业报国、创新进取、诚实守信、修身齐家等可贵品质及对当前干事创业的借鉴作用。

二:《创世纪》《创世纪》是香港商战剧的巅峰之作。

《创世纪》分为两部。

主要讲述叶荣添和许文彪白手起家的创业过程和经历环境后的人性转变。

第一部主要讲述叶荣添、许文彪、马志强这三个好朋友白手起家的奋斗史,真实讲述资本家经常钻法律空子的创业手法,坚守原则的许文彪被残酷环境逼成罪犯,各大上市公司之间的地产和股票大战,堪称现代商战版的春秋战国,揭露和批判房地产和金融市场,设计出无烟城的概念,深度分析叶荣添和许文彪的人性转变过程。

第二部主要讲述叶荣添决定建造无烟城这项浩大工程,张自力以为是叶荣添害死了他同母异父的哥哥许文彪,所以张自力为了替哥哥报仇,使用多种计谋阻止叶荣添的无烟城。

电视连续剧《大染坊》观后感一、总述以淄博的乱世奇商陈寿亭(陈六子...

电视连续剧《大染坊》观后感一、总述以淄博的乱世奇商陈寿亭(陈六子...

电视连续剧《大染坊》观后感一、总述以淄博的乱世奇商陈寿亭(陈六子)艰难创业历程为主线的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作者以详实的故事素材,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极赋文学艺术的台词,加之演员精湛的表演技艺,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使人看后拍手叫绝,作为一名淄博的观众,倍感亲切,犹如故事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故事中的主人翁陈寿亭(周村人)、留洋生卢家驹(张店人)在济南开染厂的赵东俊、赵东初兄弟(博山人)给陈寿亭大力帮助的山东第一大企业家苗翰东(桓台人)都是淄博籍的商界精英,听着他们地道的家乡话,欣赏着淄博的特产、名吃,家乡人的故事,让我们倍感亲切与自豪,特别该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无疑是对淄博的宣传,扩大了家乡在全国的知名度,对家乡的发展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染坊”播出后,陈六子和他的大染坊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淄博人的创业史打动了淄博人,我们为那段时期淄博民族工业的辉煌发展史和剧中人物的大智大勇,侠肝义胆,民族气节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骄傲。

“大”剧中的主人公陈寿亭是个商界奇才,是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乱世奇商”,他从一个沿街乞讨的叫花子,奋斗成为染坊界的巨头,大资本家,从一个小染匠一路拼杀成为拥有雄厚资本的工业巨擘。

陈寿亭的雄韬大略和商业智慧让人倾倒,他的职业道德令人肃然起敬。

他经商之道,超前意识,在商海中独具慧眼的见地令人钦佩。

对自己的恩人,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他在要饭时,常常照顾他的锁子叔,铭记在心,时常前去看望,而为其披麻戴孝,养老送终,令人热泪盈眶。

对自己的对手,他从容大度,尤其是孙明祖开办的元亨染厂,处处遏制大华的发展,上海六合印染厂的林祥荣鄙视陈寿亭的出身,极尽羞辱之能事,多方抵制,压制宏巨染厂,而陈寿亭以超人的智慧和计谋,以博大的胸怀,化干戈为玉帛,化敌为友成为合作的伙伴。

对自己的妻子他忠贞不二,当妻子采芹劝其再续二房为其生男育女时,陈寿亭慷慨陈词,谢绝妻子的劝说,体现了一代企业家的高风亮节。

2021商旅英雄人物叙事小说《乔家大院》和《大染坊》解读范文2

2021商旅英雄人物叙事小说《乔家大院》和《大染坊》解读范文2

2021商旅英雄人物叙事小说《乔家大院》和《大染坊》解读范文 中国传统社会中,有四大群体为其主要构成类别。

《汉书·食货志》认为,“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

学、殖、作、鬻,四民各司其业。

四民有序,尊卑有别。

士居首,商占末席。

抑商的传统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中一直根深蒂固。

商人被钉在追逐利益的耻辱架上,长期的社会道德贬抑,让他们很难抬头:治世轻商,乱世阻商。

就文学表现而言,专门表现商人的文学作品不仅数量稀少,而且其中偶尔出现的商人形象往往成为唯利是图的代名词。

商人与奸猾、狡诈为伴,与诚信绝缘。

大气人生、叱咤风云这些描写英雄人物的字眼往往与商人擦肩而过。

即便是当代,由于曾发生过“割资本主义尾巴”———以国家意志扼杀商道活力的荒唐行为,当代文学作品对商人的正面表现一度成为一个文学禁区,商人角色只能作为配角出现。

但事实是,无论古代还是当代,从来就不乏杰出的商人,缺乏的是他们的表演舞台和描绘他们精彩人生的文学作品。

上世纪70年代末期至今,市场经济逐渐深入影响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商人终于获得了一个自己当主角的活动平台,理直气壮地活跃在社会生活中。

商业活动不再偷偷摸摸、羞于启齿。

他们是市场经济的参与主体,其活动利及天下,这已成为当今时代的共识。

英雄不仅仅在军旅和江湖中产生,他们也会从商界中脱颖而出,做出同样顶天立地的大事。

正是这种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与转向,才导致了当代文学关于英雄叙事的一种突变倾向,发生了由“轻商”到“重商”的叙事演变。

“历史英雄进入文学文本常常以丧失其历史性为特征,这是因为叙事者的叙事指向不在于挖掘英雄人物的历史性,而在于借用历史英雄的名号来推演当代的历史。

” 站在这个叙事思考基点和角度之上,当代文学涌现了一大批以现实或历史商旅英雄人物为主角的叙事类文学作品。

其中,《乔家大院》《大染坊》就是这种叙事突变的典型代表。

《乔家大院》对商道英雄化叙事做了淋漓尽致的描摹。

从《大染坊》浅谈商业文学的现实意义

从《大染坊》浅谈商业文学的现实意义

从《大染坊》浅谈商业文学的现实意义《大染坊》描写了中国20到3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染织业兴衰的历史,题材有趣,也有现实意义,它再现了一批处于动荡混乱年代的民族资本家在夹缝中挣扎的艰苦生存状态,以及东方传统道德文化和先进生产力所发生的碰撞与融合。

在这一部小说里面,社会脉络的写作可以说是在当时商业经济文化发展的背景运用中诞生的,带有浓重的商业文学色彩和意蕴。

1990年代以来,民营企业逐渐崛起,民营企业家在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据了显著的位置,这一现实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冲击极其深刻。

许多商业文学小说在借助这一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近年来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大宅门》、《天下第一楼》都是很好的商业文学体裁。

小说讲叙的是清朝末年的一个风雪之夜,乞丐陈寿亭佯装冻昏,混入周村通和染坊。

寿亭靠巧言令色,从刘师傅那里偷学手艺,然后辞掉了高傲的师傅,自己出任主槽兼经理,是年十五岁。

通和染坊有了商界奇才,便渐成霸主。

陈寿亭靠着一股正气,“我就不信我陈六子要一辈子饭!”在经商道路上的摸滚爬打,最终成为一方资本家。

七七事变之后,政府不事抵抗,济南顿为孤城。

韩复榘弃城逃跑。

陈寿亭虽是才力非凡,但面对国家覆亡,只能付诸绝望的微笑……以下从三个方面来浅谈《大染坊》中商业文学的现实意义:一、人物性格的塑造更具复杂化陈寿亭无疑是一个由农民阶级跨入资产阶级的特殊人物,这不同于卢家驹——一个外出留学归来的洋学生,和世代为资本家的林祥荣,因此他的个性必然会打上独特的阶级烙印,兼具两个阶级特点。

在成为一个大实业家之后,他依然布衣行头、依然抽浓烟横泛的烟叶子,依然在餐桌旁大声吆喝,哪怕是在西餐厅里;到最后他都没有离开过工厂的劳作车间,并不时的亲自动手干活,依然保留着一个农民所具有的质朴情怀。

当然,他也具有资产阶级的性格特点:在国民都抵制日货的时,他瞒着大家独自与日本人做生意,大捞便宜,同时这些也显示了他的精明强干。

这就使得在不同的社会商业文化背景下,主人公的性格更具有那个时代的典型特征。

解读《大染坊》之用人之道知识分享

解读《大染坊》之用人之道知识分享

解读《大染坊》之用人之道解读《大染坊》的用人之道“给每人发个后肘”本报记者周曙波/文李庆琦/图一部《大染坊》红透半边天,主人公陈寿亭的传奇经历让我们叹为观止,所谓见仁见智,撇开其精彩的剧情,剧中随处可见、精辟独到的企业管理知识足可以让我们现代人望其项背。

记者撷其精华之处,以飨读者!没有一个当红一线演员,没有任何大肆宣传和炒作,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在央视一套播出后竟红透半边天,据称创央视电视剧收视率新高。

该剧讲述了民国时期来自社会底层的“乱世奇商”陈寿亭,从一个小染匠成为拥有雄厚资本工业巨擘的传奇经历。

抛开演员的精彩表演、情节的曲折离奇不说,剧中云谲波诡的商战故事、俯拾皆是的企业管理营销智慧,更令人印象深刻。

有业内人士称,《大染坊》堪称一部“商战教科书”。

既是“教科书”,其中奥妙自然不是三两点所能道尽的。

记者仅就其中所涉及企业用人方面的故事稍作解读。

“叫花子”与“海归派”主人公陈寿亭的出身,无疑给剧情平添不少传奇色彩。

他自幼父母双亡,靠乞讨为生,是个地道的文盲。

这使他与剧中另外几个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最早与他共事的卢家大公子卢家驹留学德国,是印染专业科班出身;他最敬重的苗先生及后来在天津开埠厂所聘的周涛飞也都是留学归国的博士。

用陈寿亭自己的话来说:“你六哥不识字,可我周围的人全会外国话。

”这种人物背景安排凸显出卢家驹的父亲卢老爷在剧情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如果没有他不计陈寿亭的乞丐出身,坚持让家驹与寿亭合作,就不会有陈寿亭从一个乡村染匠到一个工业家的飞跃,也不会有卢家大华印染厂的成功。

陈寿亭的传奇经历说明了一个也许并不新鲜的话题:文凭并不一定就代表能力,企业选拔人才不能“唯文凭论”。

卢老爷认识到了具有实战经验的陈寿亭和具备良好专业学习背景的儿子之间的互补性,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种优势互补在企业崛起和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代企业人才选拔中至少也可以有这样一种意识:“海归派”有“海归派”的优势,“叫花子”也有“叫花子”的长处,英雄不问来路,不以出身论短长。

观《大染坊》思现代企业管理

观《大染坊》思现代企业管理

观《大染坊》思现代企业管理第一篇:观《大染坊》思现代企业管理观《大染坊》思现代企业管理最近,一部名为《大染坊》的电视连续剧正在热播,笔者一连看了几遍,仍感余音绕梁。

该剧最“抓人”的地方当属其波跪云谲的商战故事,故事主要讲述了民国期间陈寿亭这样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乱世奇商”的传奇经历,他从一个小染匠一路奋斗成为拥有雄厚资本的工业巨擎,陈寿亭的雄才大略和商业智慧让人倾倒,这一形象的传奇性体现在传统文化侵淫下的民间智慧方面,他虽然目不视丁,但却胆识过人,“三十六计”、《三国演义》等民间流传的智慧成了他的制胜法宝,面对商场上的尔虞我诈,他总能游刃有余、出奇制胜,他的一些战略战术,即使在现代商战中也堪称绝招,对现代企业管理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善于运用价格战在日军侵华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价格战成为帝国主义催残民族产业的匕首,而对价格战的遏止和反击,则体现出本土商人的商业谋略。

其实,无论在过去和现代的任何条件下,发动恶性价格战都有可能对整个产业带来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而身陷高度竞争的商家,则往往缺乏“跳出圈外”看世界的眼光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陈寿亭的一些招数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启示一、行业领头羊的一举一动,是避免出现价格战中常见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的风向标在日本人藤井的指使下,模范染厂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市场批量抛货,企图冲跨本土企业,面对恶意挑衅,作为华东地区最具影响的企业家,宏巨染厂的掌门人陈寿亭没有进行正面反击,而是在第一时间联合当地的主要印染厂,共同制定“以退为进”的应对策略。

一般情况下,价格战一旦打响,只要有跟进者,就可能形成一发而不可收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这对于行业长远发展来讲不啻是一场灾难。

市场领头羊此时必须借助同仇敌忾的势能和累计多年的号召力,将昔日的竞争对手变成“连横”的对象,建立阶段性的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来犯之“敌”。

启示二、厂商与核心代理商联手,是打乱竞争对手战略部署的最有效手段“连横” 只是宏巨染厂的缓兵之计,毕竟低价格产品对市场的冲击是实实在在的,模范染厂来者不善,为了迅速占领市场,其四处挖竞争对手的墙角,策动渠道商倒戈。

《观后感》之《大染坊》

《观后感》之《大染坊》

《观后感》之《大染坊》看了几遍的《大染坊》,电视上看过,在线也看了,集集没落。

这个电视剧真很值得看,于是,静下心来,细细的品味这部电视剧,不禁为陈六子的商业头脑喝彩,也一阵阵陷入沉思,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多的感悟。

一、关于商人的成功在看到他赡养帮助他的老人的时候,也让我觉得他的成功和他的道德是分不开的!从他的知恩图报还有他在商业竞争中来看,都是可以看出的!而这部电视剧给我的最大的启示就是在合作的大背景下的竞争是以后商业的趋势,如果按照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双赢、共赢!而从陈寿亭在和他竞争对手都成为了合作伙伴来看,作者是洞察了这个趋势的!讲到商业道德,让我想到电视剧里的林家为了减少陈寿亭他们的损失,又想办法把发出去的货物运了回来,可以说这就是商业道德的具体体现!而在这部电视剧里有很多这样的点,也可以说正是这些体现商业道德的点构成了这部电视剧的精彩!而从电视剧里陈六子的对手后来都成为朋友和合作伙伴上更可以看出,正是陈寿亭的人品打动了他们!这也让我想起了南北两地的胡庆余堂和同仁堂的店训对联,这也是他们商业道德的体现啊!也正是他们的商业道德,让他们有了长久旺盛的生命力!也可以说,他们的商业道德构成了他们的企业文化,支撑了企业的健康长久的发展!其实,这不是在以前,在今天更是这样,一个注重自己商业道德的企业,注重把道德作为支撑企业发展的企业,那它的发展将会和这些百年老店一样,爆发出旺盛的生命力!而今天的我们在这方面是应该和我们的商人前辈好好学习的时候了!不管以前的商人是什么晋商、徽商、浙商、鲁商,他们都是遵守了一个共同的规则,就是商业道德!可以说,在商业道德的方面我们今天的商人在有些方面是不如我们这些商人前辈的!二、胆识与头脑从一个小乞丐到一个发族企业家,陈寿亭的,胆识,魄力,幽默,大气,头脑……深深的吸引着我!也让我对这部电视剧有点百看不厌了。

看到陈寿亭和太太的一段对话,很喜欢,写下来好好体会一下:“家驹给我说过这么一段话,不管是男人对男人,还是男人对女人,首先要相互信任,就是信得过对方;第二就是相互理解,也就是体谅对方;最高境界就是相互欣赏。

冲破功利之茧——读《大染坊》有感

冲破功利之茧——读《大染坊》有感

256冲破功利之茧——读《大染坊》有感李禹心 太原市令德中学听父辈讲述,曾经有一部电视剧《大染坊》特别火,刚好在学校图书馆有陈杰的著作《大染坊》,便借来一读。

作者虽然号称“小学三年级文化水平”,但是人物情节描写细腻,语言通俗易懂,故事情节描写真实,人物刻画入木三分,被誉为“写中国商战题材电视剧第一人”。

虽然,我也看过《那年花开月正圆》等商战题材(或者蕴含商战题材)的电视、电影,但陈杰的描述更能引入入胜,更能通俗易懂,正应了黄庭坚那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描述。

《大染坊》以清末民初的近代史为背景,以山东周村、山东青岛、山东济南为故事发生的地点,描述了印染高手陈寿亭先生在资本主义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夹缝中求生存,顽强发展民族工业的故事,被誉为“近代山东民族工业的史诗”。

故事描述陈寿亭本为一个叫花子,但坚信“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的乡村评书理论,在腊八之夜被周村通和染坊周掌柜收留,后来十五岁辞师傅、合开大华染厂,支持学生游行借机扩大市场,成为青岛第二大印染厂,智斗日本人藤井;后又到济南开宏巨染厂,与地痞流氓周旋,与日本人交锋,直至韩复榘放弃济南后炸厂吐血而亡。

故事中的陈寿亭大仁大义、大智大勇,处处感恩,时时戴德。

对于文学作品的研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而我在这部作品中看到的,确是陈寿亭先生冲破功利之茧而为功利,冲破功利之茧而为民族大义的最真实写照。

破茧化蝶,一般是经由撕心裂肺的挣扎,从原有的束缚状态解脱出来,在某方面上升到了新的高度,脱胎换骨的过程。

束缚化蝶过程的,一般都存在各式各样的“茧”,而功利之茧,对于一般人来说,是最沉重最难挣脱的枷锁。

尤其对于商人来说,功利是其追求的最主要目标,在商业竞争中放弃功利,这是与陈寿亭竞争的商家所意想不到的。

《大染坊》围绕“冲破功利之茧”描述的故事很多,仅举几例最精彩的部分,与大家共享。

一、冲破功利之茧,而为功利现在所有的商业教科书上,基本都讲述,商人所追求的就是“利润最大化”,目前社会上很多商人,甚至为了这个利润功利,不惜造价而损坏自身利益,而《大染坊》中的陈寿亭不一样。

商务谈判——大染坊谈判片段案例分析

商务谈判——大染坊谈判片段案例分析
藤井送礼拜访,做到了谈判开局的礼仪,也 摆明了自己的身份和态度。
陈寿亭直接了当说明自己为难的形势,藤井 打情感牌,进行客套寒暄,表明来意,希望 陈寿亭能买下他的布。
第二回合:谈判实际进展阶段
陈寿亭用自己确实迫于压力不能帮忙拒绝藤井,表明 自己的迫不得已,藤井采用说可怜话,扮可怜相的侧 隐术,述说自己出境艰难,在外被人排挤,对内又被 军部监视的紧,博取同情。
陈寿亭采用拖延策略,藤井接着表明价钱不是问题, 只想尽快解决,陈寿亭假意献上策略推荐孙明祖是个 人选,其实他早已暗中使计拖住孙明祖买布,藤井无 奈表示自己已尝试过找此人,再次强烈希望陈寿亭能 接受他的请求。
陈寿亭采取疲惫技巧,提议对方先喝点茶,然后透路 问石,直接询问价格,藤井先生报价40块钱每件。
陈寿亭再出奇招,说明自己如若进行买卖,便是占藤井 先生便宜,并且再出谋略,建议藤井先生可以先把布屯 着,藤井先生做出让步,就算一分钱也不要,也要把布 给陈寿亭,因为自己的船要为关东军运军粮,否则性命 堪忧。
第三回合:合作阶段
陈寿亭见势正好可乘梯而下,便借口兄弟情谊,不可 能置对方生命于不顾,允诺买布,
讨价还价阶段:陈寿亭采用先甜后苦技巧,先说价格 很低,后说不能要,请藤井先生原船返回,藤井为求 成交,直接降到35块钱每件。
陈寿亭继续绕开价格问题,采取坐着不动的策略,与藤 井先生讨论所担风险问题。藤井先生继续打感情牌,拿 出自己以前在订购滚筒染机时帮忙大华染厂和卖给大华 染厂的布足重足长的事实,把陈寿亭置如一种若买卖不 成便是忘恩负义的境地,并且再次强调自己出境艰难。
并假意加价。藤井先生及说不用,并感激涕零。最终 商量货款支付时间。
最终,藤井先生于陈寿亭成功谈成这笔买卖,藤井先 生解决这个烫手山芋,陈寿亭以低价买进这批布,实 现互利共赢。

大染坊观后感

大染坊观后感

班级:0340901 学号:2009211332 姓名:莫小娟《《大染坊》》略解《《大染坊》》的故事起发地是民国初年山东周村染坊,然后在东靠北地区发展,这个过程微妙深刻地展示了民国时期创办实业的精英人物陈六子以及其他人的传奇经历,揭示了诡谲云涌、惊心动魄的商战竞争及其智慧谋略,极其传神地阐释了民国商界人物众生相,其中的一些营销决策,谈判技巧堪称绝妙!以下,便一一略解。

产品决策:产品包括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延伸产品。

在山东周村时,一由于眼界有限,周村内的都是一些小规模染坊,二由于当时生活水平低,人们只求穿的厚实,衣服不掉色儿;所以当时只想着怎么把衣服的颜色染正,怎样不掉色儿。

所以陈六子苦心专研,定要染出好的布来,以追求产品优于其他染坊,这是核心产品的优势,陈六子卖布都要送货上门,售后服务好,以致回头客多。

之后在山东,创立了飞虎牌,响当当的名号符合当时的国情,后来由于市场要求的提高,陈六子又致力于花布的开发,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成为了全国仅有的几家花布厂之一。

所以,这陈寿亭的产品策略很成功。

定价策略:影视中,陈六子采用的是满意定价策略,所谓满意定价策略是一种介于撇脂定价策略和渗透定价策略之间的价格策略。

其所定的价格比撇脂价格低,而比渗透价格要高,是一种中间价格。

这种定价策略由于能使生产者和顾客都比较满意而得名。

有时它又被称为“君子价格”或“温和价格”。

他的布价格既不是很高,当然也有利润。

除了定价外,影视中的价格战很是令人回味,訾文海与腾井合办的汉奸染厂开业后以低价倾销,市场大乱,宏巨三元被迫停机,上海林氏六合也暂时无法向山东销货,三家决定联合开展消灭汉奸染厂的战争。

汉奸染厂冲击了山东的市场,訾文海和滕井很得意,试图逼着陈寿亭与其合作。

陈寿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低价自己买下了大批滕井的货后,发给青岛的孙明祖,低价布大举进入了胶东,冲击了滕井自己的染厂,使其自食其低价倾销的苦果……陈寿亭面对日本人的价格直逼战,并没有直接面对,而是迂回的绕过,使得藤井自己买回自己的低价品,所以,面对价格战,不能随波逐流,要稳住市场,才能使得大家都有利可得。

管理学心得体会范文1500字

管理学心得体会范文1500字

管理学心得体会范文1500字管理学心得体会范文1500字(5篇)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将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

那么优秀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方便大家学习。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管理学心得体会范文1500字,方便大家学习。

管理学心得体会范文1500字篇1学习了《管理学》这门课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使我重新认识了管理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帮助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管什么样的人,只要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或组织中,那么他不是管理者,就是被管理者。

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管理学》这门学科分为五篇。

第一篇总论使我了解《管理学》的起源和怎样一个发展过程。

在这一篇中,我学到了古代以及现代的经典《管理学》原理和很多我以前没有接触到的经典的管理学榜样。

管理的最重要原则——以人为本。

这和现代的管理理念一致,“以人为本”,在这里,我才真正的在书上接触到了这个观念。

其次,管理者中的“人际技能”,这又映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处理好人际关系。

同时“人际关系”也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本点。

再次:分工与协作,分工要求各尽其职,协作便又是现在热炒的“团队精神”。

老师在总结这一章时,提出了以下一些令人受益匪浅的五点意见:1:自我超越(pemonal mastey);2: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ls);3:建立共同的愿望(building shared vision);4:团体学习(team leaning);5: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

第一:了解了这门课的一些基本思想。

首先是“道德与社会责任”,我想无论是那门课,这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道德与责任”便成了我们在这个社会能够得以生存的关键。

人生观,价值观,价值取向也被提到了。

其次,全球化管理。

从《大染坊》中看创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共同分析

从《大染坊》中看创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共同分析

从《大染坊》中看创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共同分析以清末民初的民族工业之春为时代背景的《大染坊》是我最喜爱的一部小说或者说是一部很不错的商业题材电视剧,我相信很多人也都看过,但是陈杰写的原著估计看过的人不多,原著中比电视剧更加精彩,其中很多电视剧中没有播的在原著中都有体现,感兴趣的各位可以自己去看一看。

今天写一篇长文,聊一聊这部书对我的一些感悟。

说感悟,无非就是从人上、从事上去找去体会去借鉴。

希望我的感悟和分析也能给您各位提供一丝启发图片来于网络先看人,看人看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人,第一看的是外貌,但你我都有经验,从外貌上,往往判断一个人会有很大的偏差。

既然如此,那看人应该看什么,我觉的该看行事风格,而行事风格其根本是受性格决定,那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主人公陈寿亭的性格:性格篇在陈寿亭的成功的因素中,性格是非常重要的一级。

胆子大这一条在现实生活中极为重要,就这一条就能干翻一大片人,小说原著中彩芹的爹娘说陈寿亭胆子大,爱斗狠,包括后面的藤井,大洋马、林祥荣都不止一次说过陈六子胆子大的话。

举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六哥在周村时去催债被土匪绑架,土匪对他要打要杀,逼他降价不用德国染料,六哥没有被吓得就范,而上自己往自己身上按燃着的香,让土匪看到了自己的胆量,折服了土匪,最终保住了周村通和染坊的信誉,也截断了其他家竞争对手用黑道搅局的可能性。

第二个例子:在青岛,青帮地痞何大庚去大华收保护费给六哥开彩,往腿上割肉,而何大庚割一块,六哥吃一块,还喝着酒,最后双方变成了兄弟,保证了大华染厂的外部发展环境,震慑了竞争对手。

第三个例子:在青岛时,九一八事变,全国抵制日货,藤井的西红丸号运过来的坯布整个青岛没人敢买,陈寿亭凭着孤注一掷的胆量吃下了这批布(当时账房老吴说,万一市场有个风吹草动,我们将毁在这一场子里),但是最终陈六子凭借自己的胆量,一下赚了几十万近百万,为以后转战济南,在济南的发展,为之后对战藤井,对战林祥荣,收购天津开埠印染厂都奠定了基础。

求企业家的创业经历,故事-

求企业家的创业经历,故事-

求企业家的创业经历,故事?大染坊中的陈寿亭,乱世奇商,很感人,我觉得你会感触颇深,无论是他的经商谋略,还是为人出事。

他的人生全面、精彩,他的故事很激烈人。

还有《阿信》,是日本一个创业经历的故事,也很不错!希望能对你有益!经商要看《大染坊》,做人要学陈寿亭《大染坊》讲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描写了中国民族工业在20世纪初发生、发展的艰难道路,从中展示了一代人强国梦的诞生与毁灭。

[在主人公陈六子(陈寿亭)身上,反映出了商界人生的多面性复杂性。

他大字不识却又知书达理,性格豪爽却又老谋深算,知恩图报却又损人利己,为人朴实却善于伪装,思想开放却又观念保守,唯利是图却又深明大义。

《大染坊》最直观最抓人之处是作品非常生动到位地描写了陈寿亭的精明。

他虽然是要饭出身,但深得“三国”之精髓,他与同行孙明祖、訾文海,与日本商人滕井的较量宕荡起伏,惊心动魄,老谋深算,出神入化。

虽是一笔生意却是真正的斗智还是看看故事中陈寿亭是个怎样的人吧。

——恕道。

陈寿亭屡次提到狠,但他是善良的,善是他做事的根本。

陈寿亭应战青岛元亨孙明祖、上海六合林祥荣都是被动应战,虽然招招弹不虚发,但总是适可而止。

而对那个和日本人勾结的模范染厂却是毫不含糊。

陈寿亭说:“善和狠,得分对谁”。

论语中提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信哉。

从小叫花子到行业巨擘,陈寿亭对他的恩人都铭记在心,以有情有谊的行动回馈他们的提携和爱心。

周家父女、卢家父子、赵家父子、林家父子、苗老前辈,陈寿亭屡屡碰上“明白人”,也把自己锻造成了“明白人”。

如果说,配方扰了孙明祖的好梦、暗度陈仓取得滕井一船货、微服巧取林家八千件布匹,乔装搅了訾文海的局是一种文学作品营造的戏剧性的话,遇到“明白人”却是陈寿亭的必然,因为“明白人”就在每个人的身边。

——仁爱。

陈寿亭的染厂是不打卡的,他的厂子里也没有什么打手,没有“特务组织”,不用防“奸臣乱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云:“观千里不能自顾其耳,举千钧不能自拔其身。

非目的疾、力不及也,势也。

”大意是,一个人就是千里眼,也看不见自已的耳朵;能举起千斤重的物品,也不能把自己一百多斤的身体举起来。

这不是眼力和力气达不到,因为“不得势”。

当今有些人和企业之所以不能取得应有的成功,某种程度上也不是“目不疾、力不久”的问题,而是“不得势”。

就像一个小小的螺丝,如果没有螺丝刀,就会上拧不紧又打不开。

不是没有这个力气,就是因为“不得势”。

由此可见,“得势”与“不得势”可谓是天壤之别。

世间的人和事都是一样的。

封建时代皇帝的儿子生下来就是王爷,老皇上看中了就是太子。

几岁的孩子让太监抱着就可以登基,接受群臣的跪拜。

为什么?因为他有血统上的优势。

现在有些有背景的学生,走出校门不久,就能当上科长、处长或者是企业的经理、总经理。

而有许多人奋斗终生也拼搏不到他们的起跑线上。

就是因为他们“得势”。

如果“不得势”就完全两样了。

常言说:“马瘦毛长肥四蹄,落翅凤凰不如鸡;老牛掉井力无用,虎入平川被犬欺。

”这就是形容它们不得势时的情形。

骏马本来可以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

因为瘦而失去了光彩;凤凰这种高贵的神鸟本来应该是傲翔高空的,因为落翅结果比鸡飞得还要低;老牛掉到井里,浑身是力也没有办法使出来了;兽中之王的老虎出了深山,连狗就敢欺负他。

在动物园笼子里,小朋友都可以拿着面包去戏弄老虎。

不是这些动物没有能力,而是失去了它们应有的优势。

就像蚊子可以戏弄大象,蜘蛛可以斗斗大蟒。

并不是大象和大蟒斗不过蚊子的蜘蛛,也是因为“不得势。

”什么是“势”呢?就是一种事物形成的趋势或态势。

例如:国内外的情形叫形势,一个地区的局部情形叫局势,失火的火叫火势,发大水的水叫水势,刮起大风叫风势,有权有势叫权势。

“两军相遇勇者胜”的勇字就是气势,锣鼓喧天的叫声势。

两者相争,占上风的叫优势,处下风的叫劣势等等。

这种趋势或态势形成的力量就叫势力。

在“势”面还没有形势趋势的力量之前,叫做“有势无力”或“有形无势”。

比如水缸里的水,就是有势无力或有形无势。

一旦让水形成了势,就有可能具有排山倒海、势不可档的威力。

再如一个官员,有他手中的权力没有转化为势力之前,也可以称之为有形无势或者是有权无势。

但是,一旦权力转化为势力,势力就要比权力厉害得多。

因为权力要受法律法规和上级所授职权的制约,势力是一种无形的东西,是不受这些限制的。

古今一些贪官污吏之所以敢于胡作非为,不仅是他们手中的权,更重要的是这种权力转化成的势力。

没有“势”或者“不得势”的人怎么办呢?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就需要借势或造势。

唐代诗人王之焕有句妇孺皆知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就是说为了看得更远,就得去登高;为了涉水过河就得去打造船只。

为了跑得更快、走得更远,就需要借助于车马这些古代交通工具。

否则,就不能获得优势。

就连狡猾的动物也知道造势和借势。

如人们常说的“狐假虎威”、“狗仗人势”等,就是它们造势和借势的表现。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借势拓展到政治、军事和商业贸易上来了。

如历史上的“水淹七军”就是借助水势,如“借东风”就是借助风势。

清朝的大贪官和坤之所以敢于胡作非为,就是借助乾隆皇帝的宠爱之势,胡雪岩之所以能够从一个被钱庄解雇的小伙计,发展为一代“红顶商人”,某种程度上也是借助了左宗棠、王有龄等这些人的权势。

上面说的是借势。

什么是造势呢?《孙子兵法、势篇》对造势的比喻是:“转圜石于千仞之山。

”意思是就像一块石头水悬在高空,弄得人心惶惶,都急急忙忙的奔跑躲避。

这就形成了一种“势”。

一旦下落形成的威胁力就是势力。

这种势的力量和威胁远远比那块悬在空中的石头大得多。

有心人就可以利用这种势做许多事情。

假如有人出售可以抗御那块石头的安全帽,或者有一个安全的避身之所,一定能够借势发财。

但是,如果人们对那块悬在空中的石头都满不在乎,那就没有形成“势”。

也就不可利用了。

同时,那块石头也千万不能落下来。

一旦落下来,最多砸伤一、两个人,说不定一个人也砸不住。

其他人也用不着恐慌了。

石头落到地上以后,人们就可以随意处置它。

连小孩子都可以在它身上拉屎撒尿。

因为这块石头落到地上已经没有“势”和“力”了。

在商场激烈的竞争中,为了获得优势也需要借势或造势。

高明的商人往往都是借势或造势的高手。

电视连续剧《大染坊》。

说的就是商业奇才陈寿亭——陈六子的故事。

这位讨饭出身的陈掌柜,之所以能够在兵慌马乱的年代里取得惊人的商业成就,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很会造势和借势的商人。

剧中多处出现了他借势和造势的情节。

一是打造一种无所畏惧的气势。

他在周村通和染房时,因为所染的布质优价廉引起同行的嫉恨,他们便勾结土匪,趁陈寿亭外出之机将其绑架到荒郊的关帝庙里,用点燃的筒子香烧他相威胁,逼其降价。

陈寿亭假装就范,却在接过土匪点燃的筒子得后摁在了自己的胸口上。

土匪大惊。

不但不敢再威逼陈寿亭,反而交上了朋友。

从此在周村一带声名大震,谁也不敢无端找他的麻烦。

他到青岛开办大华染厂后,一个当地黑社会的恶霸到那里敲诈勒索,为了威协陈寿亭,自己拿刀把自己的肉割下来。

但是,陈寿亭并不惧怕,拿起他割下的肉就放在嘴里吃了。

结果,那个恶霸割了三块就不敢再割了。

之后也不敢再去敲诈勒索了。

这就是一种气势。

从气势上把对方压倒。

二是创造一种对自己有利形势。

他应当地士绅卢老爷的邀请,与其留学归来的公子卢家驹到青岛合伙开办大华染厂,便和当地元亨染厂的老板孙明祖展开了明争暗斗。

由于初到青岛当然处于劣势。

为了打开他们“飞虎牌”色布的销路,他采取一系列造势和借势的谋略。

一是不惜花钱让卢家驹带着姨太太住进渤海大酒店,在另一家旅店里安插上内线。

用请客送礼,负担客户食宿和明价暗赠的办法截走孙明祖的客户;二是给青岛各大零售布店的伙计们发放奖金,给帐房先生提“份子”,鼓励他们拼命宣传他飞虎牌的产品;三是借助学生抗日游行的机会,给学生免费赠送横幅。

前面是抗日口号,后面就是他的“飞虎牌”产品广告。

通过这些造势和借势的策略,解决了广告、客源和终端销售的问题,改变被动局势。

也是他的大华染厂能在青岛站稳脚跟的关键一步。

三是把对方逼上无力招架的劣势。

日本侵占我东三省,引发了青岛各界的反日高潮。

青岛纺织印染业联合抵制日货。

陈寿亭的大华染厂也是签了名的。

恰在这时,陈寿亭和日本商人藤井签订的一船坯布提前到货。

而这只船卸下坯布后又要装运军粮去大连。

时间很紧。

陈寿亭就准备利用这个机会狠狠地“坑”一下日本商人藤井。

卢家驹很担心,陈寿亭便对他说,我不是军人,不能去前线抗日。

但是,我能狠狠地“坑”一下这个日本鬼子,也算是抗日了。

于是,他以回周村探亲的名义迷惑外人,又让卢家驹把孙明祖这个可能的竞争对手邀到崂山去休息。

在没有任何竞争对手的情况下,一再拖延时间,消磨对手的信心和意志。

把藤井逼到了极端的劣势。

才以每件35元的“跳井价”收下了藤井的坯布,还让藤井无可奈何地表示感谢。

四是借助官方和名人的势力震慑地方上的邪恶势力。

陈寿亭从青岛搬迁到济南开办宏巨染厂时,当地以白志生为首的一伙地痞流氓都想趁他开业之机,给他来个下马威。

以便今后对他敲诈勒索。

他不仅做了必要的准备。

同时请来了山东最大的企业家苗翰东和外国的商业机构来助威。

他曾经救助过的东北流亡学生沈远宜又为他请来了济南的军政要人。

那些混混们一看陈寿亭后台这么硬,气势这么大,就偷偷地溜走了。

这就为他在济南顺利开办宏巨染厂铺平了道路。

五是用造势的办法让对方由优势变劣势。

上海六合染厂是一家实力很强,技术先进的企业。

陈寿亭到上海本报来是与六合染厂洽谈合作的。

由于六合染厂的董事长林祥荣得知陈寿亭是讨饭出身,便故意冷落他。

在令他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决定不再与林家的六合染厂合作。

他一边在报纸上刊登广告,以高出林家数倍的工资高价聘请上海技工。

一边化装成讨饭乞丐去六合染厂的批发部。

抓住伙计“一块钱一件也买不起”的口实,低价买走了着八千件布。

使林家的六合染厂遭受严重损失。

当林祥荣在报纸上登出攻击他的文章后,他就把从林家一块钱一件买来的虞美人花布当尿布公开处理,一分钱五尺。

并大量赠送给那些沿街乞讨的乞丐,让他们到处宣传:虞美人花布只能做尿布,不能做衣服。

由此上演了一场“飞虎戏美人”的造势工程。

使上海林家六合染厂“虞美人”花布的市场信誉一落千丈,接着就丧失了长江以北的大遍市场。

逼得上海林家六合染厂没有办法,已退居幕后的林老板只好亲自出面,请山东的工业家苗翰东从中调解。

六,利用对方的漏洞打击对方的气势。

济南律师訾文海是一个臭名昭著的人物。

当他得知印染业有利可图的时候,也想插手这个行业。

于是,就和日本商人藤井联合,开了一个模范染厂。

他们商量要凭借日本人的财力,以低于成本价倾销的办法把其他染厂统统压垮。

面对訾文海和藤井的气势,他没有用你降我也降的办法。

通过分析认定这种低于成本价的倾销是支持不了多久的。

于是,就采取通过布商来了个你卖我收。

你卖多少我就收多少。

然后把这些花布一些运到胶东去卖,一些运到东北日本占领区边界。

让日本人合办工厂的产品到日本占领区去“走私”。

结果使訾文海和藤井“赔了夫人又折兵”。

促使了他们的合作破裂。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商人更加懂得造势和借势的重要。

花样不断翻新,手段不断提高,技术也越来越先进。

如改革开放初期,争着创办合资企业,现在争着使用外国的名牌。

广告和各类促销活动更是无以复加。

除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进行地毡式的广告轰炸外,宣传画、宣传册以及各种夹页、传单到处可见。

在各种类型的商品交易会、展销会、推广会甚至民间庙会上,商家的广告可谓遮天蔽日,目不暇接;促销活动更是锣鼓喧天,美女成行。

有的甚至不惜重金,聘请名人加入促销队伍的行列。

几乎把这种造势和借势的活动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成了实力和财力的大比拼。

有些没有实力或者是财力不足的企业,似乎是被“逼上梁山”,举债造势。

这样就由“竞争”变成了“豪赌”。

结果使胜利者遍身鳞伤,失败者片甲不归。

不知有多个商界的英雄好汉在造势和借势中倒下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笔者看来,大概有如下这些原因:一,商业竞争中的借势和造势,是一种高智慧的商业谋略。

其目的是以较少的投入而获得较大的利益。

运用的基本原则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小博大和以柔克刚。

她的核心应该是“巧”和“妙”。

也就是要掌握好运用的对象、时机、深度和火候。

如果设计不周密、操作不到位,可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如果过了头,就可能产生负作用或者是伤害自身的利益。

如果把这种谋略变成了两军对垒的实力交量,就超出了谋略的范畴了。

二,造势和借势都是在有竞争对手或自身危机的情况下,使自己获得优势或转危为安、转弱为强的一种策略。

在设计和实施一项造势或借势谋略的时候,要考虑到社会环境、政策环境、人们心理状态和接受程度等等因素。

认真分析你的这种策略能不能造出“势”来,这种“势”能不能形成“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