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糖类分解代谢

合集下载

基础生物化学-糖类分解代谢

基础生物化学-糖类分解代谢

②体外研究(in vitro, no vivo) 以组织切片、匀浆、提取液为材料进行研究称 为体外研究。 如 Krebs 以肌肉糜 ( 匀浆 ) 为材 料,研究酶抑制剂和反应物的加入对反应中 间物和代谢终产物的影响,确定了三羧酸循 环的反应历程。 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采用不同 研究方法,但以同位素示踪法(isotopic tracer technique)最常用。
②- 淀粉酶耐酸不耐热,从多糖的非还原端的 -1,4糖苷键,将直链淀粉水解成麦芽糖;将 支链淀粉(或糖原)水解为麦芽糖和极限糊 精。
③脱支酶(R酶)可专一水解 -1,6糖苷键。支 链淀粉经淀粉酶水解产生的极限糊精,由脱 支酶水解去除 -1,6键连接的葡萄糖,再在淀粉酶和-淀粉酶作用下彻底水解。 ④麦芽糖酶水解麦芽糖和糊精中的-1,4糖苷键, 生成葡萄糖。
Mg2+是己糖激酶的激活剂,6-磷酸葡萄糖是己 糖激酶的反馈抑制物。
②6-磷酸葡萄糖的异构反应(isomerization of glucose-6-phosphate) 磷酸己糖异构酶(phosphohexose isomerase)催 化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6-磷酸果糖(fructose-6phosphate, F-6-P) 。
5.2.1 单糖 (monosaccharides ) 单糖是最简单的,不再被水解成更小的糖单位。 (CH2O)n, n=3~9 ,其中戊糖(pentose)和己 糖(hexose)分布广意义大。 根据单糖中碳原子数目分为丙、丁、戊、已糖 等; 根据其结构特点又分为醛糖和酮糖。
丙糖中的醛糖是甘油醛,它有一个不对称碳原 子,故其构型有D-甘油醛和L-甘油醛之分。 凡可视为D-甘油醛衍生物的糖都是D糖;凡可 视为L-甘油醛衍生物的糖都是L糖。丙糖中 的酮糖为二羟基丙酮。

生物化学 第七章 糖类与糖类代谢

生物化学 第七章 糖类与糖类代谢

β -淀粉酶
两种淀粉酶性质的比较
α-淀粉酶 不耐酸,pH3时失活 耐高温,70C时15分 钟仍保持活性 广泛分布于动植物和 微生物中。 -淀粉酶 耐酸,pH3时仍保持活性 不耐高温,70C15分钟 失活 主要存在植物体中




3、R-酶(脱支酶)
水解α-1,6糖苷键,将α及β-淀粉酶作用于 支链淀粉最后留下的极限糊精的分支点或支链淀粉 分子外围分支点水解,产生短的只含α-1,4糖苷 键的糊精,使之可进一步被淀粉酶降解。
ATP CH2 OH H O H OH H OH OH H OH 葡萄糖
CH2 O H OH
1,6-二磷酸果糖

2)第二阶段:1, 6-二磷酸果糖 3-磷酸甘油醛
CH2OPO3H2 C O 96%
H2O3PO
CH2 O H OH
CH2OPO3H2 OH OH H 醛缩酶
CH2OH 磷酸二羟丙酮
第二节
双糖和多糖的酶促降解
一、双糖的酶促降解
二、多糖的酶促降解
一、双糖的酶促降解
蔗糖+H2O 蔗糖+UDP
蔗糖酶
蔗糖合酶
葡萄糖+果糖 果糖+UDPG
2 葡萄糖
麦芽糖+H2O
-乳糖 +H2O
麦芽糖酶
β-半乳糖苷酶
葡萄糖+半乳糖
二、多糖的酶促降解
淀粉的酶促降解 糖原的酶促降解
(一)、淀粉的酶促降解
1、磷酸化酶

催化淀粉非还原末端的葡萄糖残基转移给P,生成G-1-P, 同时产生一个新的非还原末端,重复上述过程。 直链淀粉
支链淀粉
G-1-P
G-1-P + 磷酸化酶极限糊精

糖的分解代谢PPT课件

糖的分解代谢PPT课件
7
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是动物机体在无氧或供氧不充分的情况下通过分解葡萄

糖或糖原获得部分能量的重要方式。

一些代谢活跃,耗能多的组织,如视网膜、供皮能肤、睾丸
以及肿瘤等组织通过糖酵解途径获得部分能量,成熟红
细胞所需的能量几乎全部来自于糖酵解
某些病理情况下,机体因缺氧而加强糖酵解获得能量
8
案例分析
• 某女,25岁,去了拉萨后,出现头晕、呕吐、食 欲不振、肌肉酸痛和走路乏力、心慌、气短等现 象。
• 有氧氧化是体内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
过程分三阶段,第一阶段在胞液(同酵解),后两个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
11
第一阶段
葡萄糖
2 丙酮酸
与无氧酵解相似, 在胞液中进行
3-磷酸甘油醛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NAD+
NADH+H+
1,3-二磷酸甘油酸
能量代谢:2ATP+2×3ATP=8ATP
12
第二阶段
丙酮酸脱羧
能量代谢:2×3ATP=6ATP
13
三羧酸循环
第三阶段
以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含3个羧基)的反应 为起始
在线粒体中进行
14
草酰乙酸补充 脱氢
线粒体
单向循环 柠檬酸 合成酶
脱氢
磷 酸 化
底 物
产物:CO2 H2O
产生12ATP
需要氧参与
α-酮戊二 酸脱氢酶
异柠檬酸 脱氢酶
单向循环
单向循环
2乳酸
4
糖酵解

5
糖酵解途径汇总
注意酵解途径中的3个 关键酶催化的不可逆 反应. 1. 己糖激酶 2. 磷酸果糖激酶 3. 丙酮酸激酶

生物化学-糖类及其分解代谢(共58张PPT)

生物化学-糖类及其分解代谢(共58张PPT)
α-1,6糖苷键
淀粉的磷酸解
淀粉磷酸化酶 糖原磷酸化酶
细胞壁多糖的酶促降解
纤维素降解
果胶物质降解:原果胶,果胶,果胶酸
三、糖酵解
1.糖酵解途径(glycolysis) (Embden-Meyerhof-Parnas,EMP)
(1) EMP途径的生化历程
糖酵解过程
糖 原 a
b
1 -磷 酸 葡 萄 糖 1
二、双糖和多糖的酶促降解 重要中间代谢产物: 5-磷酸核糖和NADPH
生成乙酰辅酶A。 β-半乳糖苷酶
三羧酸循环不仅是产生ATP的途径,它产生的中间产物也是生物合成的前体。 整个代谢途径在胞液进行。 循环中底物上有4对氢原子通过4步氧化反应脱下,其中3对是在异柠檬酸、酮戊二酸及苹果酸氧化时用以还原NAD+,1对是琥珀酸氧化时用以 还原FAD 焦磷酸硫胺素(TPP)、硫辛酸、 可衍生许多其他物质
按照一个NADH能够产生3个ATP,1个FADH2能够产生 2个ATP计算,1分子葡萄糖在分解代谢过程中共产生38
个ATP:
4 ATP +(10 3)ATP + (2 2)ATP = 38 ATP
3. 丙酮酸羧化支路(回补途径)
三羧酸循环不仅是产生ATP的途径,它产生 的中间产物也是生物合成的前体。例如卟 啉的主要碳原子来自琥珀酰CoA,谷氨酸、 天冬氨酸是从α-酮戊二酸、草酰乙酸衍生 而成。一旦草酰乙酸浓度下降,势必影响 三羧酸循环的进行。
个糖单位切下来,故水解直链淀粉产物为麦芽糖,水 解支链淀粉为麦芽糖和极限糊精。 麦芽糖酶专一水解麦芽糖为两分子葡萄糖;
水解淀粉中的α-1,6糖苷键的酶是脱支酶(α-1,
6糖苷键酶)
前四步反应为三羧酸反应,后五步为二羧酸反应。 (1) EMP途径的生化历程 丙酮酸羧化支路(回补途径) 由琥珀酰CoA形成琥珀酸时偶联有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ATP 动物 大多数糖类化合物可用通式Cn(H2O)m表示,又称为碳水化合物; 4 ATP +(10 3)ATP + (2 2)ATP = 38 ATP β-淀粉酶:外切酶,只能从非还原端开始水解,以两个糖单位切下来,故水解直链淀粉产物为麦芽糖,水解支链淀粉为麦芽糖和极限糊精。 (1) 乳酸发酵(同型乳酸发酵)lactic fermation EMP pyr TCA

糖类分解代谢参考幻灯片

糖类分解代谢参考幻灯片

转折
旋转
成环 ? -D-吡喃葡萄糖
成环
? -D-吡喃葡萄糖
D-葡萄糖由Fischer 式改写为Haworth 式的步骤
11
不能再被水解的多羟基醛、酮,是碳水化合物的基本单位。 植物体内的单糖主要是戊糖、己糖、庚糖。
戊糖主要有:核糖、脱氧核糖、木糖和阿拉伯糖
? -D-呋喃核糖
2-脱氧?-D-呋喃核糖 ?-D-吡喃木糖
D-麦芽糖( ? -型)
纤维二糖( ? -型)
蔗糖
乳糖( ? -型 )
16
? 具有特殊功能的低聚糖
1 2 β-2,1
GF 2 低聚果糖
蔗果低聚糖
β-1,4 木二糖的分子结构
低聚木糖
β-1,4
甲壳低聚糖
水溶性 D-氨基葡聚糖 17
? 环状低聚糖
又名环状淀粉或沙丁格糊精(Schardinger Dextrin ),由αD-葡萄糖通过? -1,4糖苷键首尾相连构成。
3
相互关系
小分子 大分子
物信


质息


代交


谢换
释放能量
分解代谢(异化作用)
大分子 小分子
4
新陈代谢特点 1、条件温和、酶催化 2、特异有序、逐步进行 3、调节灵敏、有条不紊
新陈代谢研究方法
1、同位素示踪法
2、酶抑制剂的应用
3、气体测量法
4、核磁共振波谱法
5、利用遗传缺陷症研究代谢途径
07 糖类代谢
主要内容: 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和特点。 了解糖类的生物学作用和重要的单糖、寡糖、 多糖的分类和结构。 重点掌握以葡萄糖为代表的单糖分解代谢的主 要途径。
1

糖类分解代谢的有氧氧化的阶段

糖类分解代谢的有氧氧化的阶段

糖类分解代谢的有氧氧化的阶段糖类分解代谢是指将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糖类)分解为能量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两个主要的阶段:有氧氧化和无氧发酵。

在本文中,我将重点讨论糖类分解代谢的有氧氧化阶段。

1. 糖类分解代谢的第一步是糖类的消化吸收。

当我们摄入食物中的糖类时,例如葡萄糖或果糖,它们首先在消化系统中被分解成单糖分子。

这些单糖分子被吸收到血液中,进入细胞内。

2. 在细胞内,糖类分解代谢的有氧氧化阶段开始。

这个阶段发生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中,这是细胞内的能量生产中心。

有氧氧化是指在氧气存在的情况下,将糖类分子完全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3. 有氧氧化的第一步是糖酵解。

在这一步中,葡萄糖分子被分解为两个较小的分子,称为丙酮酸和丁二酸。

这个过程产生了少量的ATP(三磷酸腺苷),这是细胞内的能量分子。

4. 接下来,丙酮酸和丁二酸进入线粒体的某些反应中,被进一步分解为乙酰辅酶A。

这个过程称为丙酮酸循环和丁二酸循环。

在这些循环中,乙酰辅酶A进一步被氧化,产生更多的ATP分子和一些还原剂NADH和FADH2。

5. 最后,乙酰辅酶A进入线粒体的呼吸链。

在呼吸链中,乙酰辅酶A中的氢原子被转移到氧分子上,生成水。

这个过程被称为氧化磷酸化,因为它产生了大量的ATP。

同时,通过呼吸链过程,还原剂NADH和FADH2被氧化为NAD+和FAD,以便再次用于糖类分解代谢。

总结起来,糖类分解代谢的有氧氧化阶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将食物中的糖类分子逐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这个过程涉及到多个反应和酶的参与,通过产生ATP和还原剂NADH和FADH2来提供细胞所需的能量。

上述解释的字数不足500字,以下是补充的内容:糖类分解代谢的有氧氧化阶段是细胞内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

通过将糖类分子完全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有氧氧化过程产生了大量的ATP,这是细胞所需的能量分子。

此外,还原剂NADH和FADH2在有氧氧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们在呼吸链中被氧化为NAD+和FAD,以便再次参与糖类分解代谢。

糖类代谢过程

糖类代谢过程

糖类代谢过程糖类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也是生物体内主要的能量来源。

它们不仅是细胞内的主要代谢物质,还可以在细胞外提供能量。

糖类代谢是生物体内将糖类转化为能量的过程,包括糖的降解和合成两个方面。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糖类代谢的过程。

糖类代谢的第一步是糖的降解,即糖酵解(糖的无氧氧化)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一分子葡萄糖分解为两分子丙酮酸,同时产生两分子ATP和两分子NADH。

首先,葡萄糖在细胞质中经过一系列酶的作用被磷酸化,生成葡萄糖-6-磷酸。

然后,葡萄糖-6-磷酸被分解为两分子丙酮酸。

这个过程中产生两个分子ATP和两个分子NADH。

丙酮酸进一步被氧化为乙酸,最后乙酸进入线粒体进行柠檬酸循环和呼吸链等过程,最终生成大量的ATP。

糖类代谢的第二步是糖的合成,即糖异生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细胞利用非糖类物质合成糖类。

糖异生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进行:糖异生途径和三羧酸循环途径。

在糖异生途径中,细胞主要利用乳酸、脂肪酸和氨基酸等物质合成糖类。

而在三羧酸循环途径中,细胞通过线粒体中的一系列反应,将大量的葡萄糖和其他底物转化为丙酮酸,最终生成糖类。

整个糖类代谢过程中,有许多重要的酶在调控着代谢过程的进行。

其中最重要的酶之一是丙酮酸脱氢酶。

丙酮酸脱氢酶可以通过修改蛋白质结构或改变酶活性来调整代谢过程,从而适应细胞内的能量需求。

此外,还有糖原合成酶、糖解酶等酶也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糖类代谢的调控还受到一些调节因子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是胰岛素和葡萄糖浓度。

当葡萄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会被释放出来,从而促进葡萄糖的合成和储存。

而当葡萄糖浓度降低时,胰岛素的分泌减少,细胞开始分解存储的糖类。

这样,细胞内的糖类代谢会根据能量需求来调整。

总结起来,糖类代谢是生物体内将糖类转化为能量的过程。

通过糖酵解过程,细胞可以将糖类分解为丙酮酸,产生大量的ATP。

通过糖异生过程,细胞可以利用其他底物合成糖类。

糖类代谢过程可以通过一系列酶的作用和调控因子的调节来实现。

糖的分解代谢

糖的分解代谢

06
结论
对糖分解代谢的理解和认识
糖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通过分解代谢过程, 将糖转化为能量供身体使用。
糖的分解代谢过程中,糖首先被分解为葡萄糖,然后 通过糖解和柠檬酸循环等过程,最终生成ATP,为身
体提供能量。
了解糖的分解代谢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身体对 糖的利用和能量产生机制,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
糖分解代谢与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 问题之一,其发生与糖的分解代谢异 常也有关。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导致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发动脉粥样硬 化和心血管疾病。
控制血糖水平,改善糖的分解代谢, 有助于预防和延缓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同时,对于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 者,也需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以降 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场所
主要在肝脏中进行,肾脏也可以进行糖异生。
意义
维持血糖稳定,调节机体能量代谢。
04
糖分解代谢的影响因素
激素的影响
胰岛素
胰岛素是促进糖分解代谢的重要激素,能够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 摄取和利用,抑制糖异生过程。
胰高血糖素
胰高血糖素能够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升高血糖水平。
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能够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同时还能增加心肌和骨骼 肌对糖的摄取和利用。
营养状况的影响
碳水化合物摄入
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直接影响糖的分解代谢,摄入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糖的利用和储存。
脂肪和蛋白质摄入
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也会影响糖的分解代谢,脂肪和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影响糖的利用和 储存。
运动的影响
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能够促进糖的氧化代谢, 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同时还能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 感性。

糖类分解代谢课件

糖类分解代谢课件

影响因素
遗传-主要 环境-次要
新陈代谢类型的特点:
①绝大多数代谢反应在温和条件下,由酶催化进行。 ②繁多的代谢反应相互配合,有条不紊,彼此协调且
有严格的顺序性。 ③新陈代谢是对内外环境条件高度适应和灵敏调节而
成的一个有规律的总过程。 ④每一代谢都有各自的代谢途径。 ⑤生物大分子合成和分解都是逐步进行,并伴随能量
支链淀粉遇碘显紫红色, 最大吸收波长530~555nm之间。
糖原是动物组织内糖的贮存形式,如肝和肌肉中贮存 的养分,有动物淀粉之称。
糖原分子量较淀粉略大,分支较支链淀粉略多,单糖 连接方式与支链淀粉相同,分支链平均长度约 12~18个葡萄糖残基。
糖原遇碘显棕红色,最大吸收波长430~490nm。较易 溶于水,其他性质与淀粉相似。
麦芽糖分子由两分子葡萄糖缩合;乳糖分子由葡萄糖和 半乳糖通过1,4-糖苷键连接起来。
麦芽糖和乳糖仍有一个自由醛基---半缩醛基,故仍 具有还原、成脎、变旋等性质。
5.2.3 多糖( polysaccharides )
多糖是多个单糖基通过糖苷键连接而形成的高聚物。
常见的有由一种类型的糖基组成的淀粉( starch )、糖原 ( glycogen ) 和纤维素( cellulose )等。
直链淀粉溶于热水,MD: 1.0×104~2.0×106, 含250~300 个葡萄糖残基, 分子通常卷曲为螺旋形,6 G / 圈。 直链淀粉遇碘呈紫兰色,最大吸收波长620~680 nm。
支链淀粉不溶于热水,MD: 5.0×104~4.0×108,约含 ﹥600个葡萄糖残基, 糖链分支点以(1→6)糖苷键连接, 分支短链平均长度为24~30个葡萄糖残基。
5.2.1 单糖 ( monosaccharides )

糖的分解代谢

糖的分解代谢

2 乳酸 2 2H 2 乙醛 2 乙醇
葡萄糖
2 丙酮酸 2 CO2
(二)糖无氧分解的反应部位
糖无氧分解的整个过程都是在
细胞浆进行的。
(三)糖无氧分解的反应过程
根据糖分解消耗和产生能量的不同可分为二 个阶段; I 阶段消耗能量 葡萄糖或糖原中葡萄糖单位转变成2分子 3-磷酸甘油醛的过程。 II 阶段产生能量 2分子3-磷酸甘油醛转变成乳酸的过程。
1,3-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 甘油醛
2-磷酸 PEP 丙酮酸 甘油酸 烯醇化酶 丙酮酸激酶
(四)糖无氧分解的小结
1.糖的无氧分解是在不需要氧的情况下,使丙酮酸 转变成乳酸的过程。既无氧酵解。 2.由于3-磷酸甘油醛氧化脱氢生成NADH+H+,在无 氧的条件下,后者不能进入电子传递链,而是将 其交给丙酮酸还原成乳酸。NADH+H+氧化成 NAD+。

磷酸烯醇式 丙酮酸
反应引起分子内能量重新分布,形成高 能磷酸键。
10. PEP转变成丙酮酸 (pyruvate)
COO C
-
ADP
ATP
COO C CH3
-
O~ P
O
丙酮酸激酶
CH2 PEP

丙酮酸
第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不可逆。 烯醇式立即自发转变为酮式。
11. 丙酮酸→乳酸(lactate)

醛基氧化成羧基,并加入一分子磷酸, 形成混合酸酐。脱下的氢由NAD+接受。
7. 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 3-磷酸甘油酸
O C O~ P CHOH CH2 O P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ATP COOCHOH CH2 O P 3-磷酸甘油酸

糖类分解代谢的有氧氧化的阶段

糖类分解代谢的有氧氧化的阶段

糖类分解代谢的有氧氧化的阶段糖类分解代谢是生物体利用糖类分子中的能量的过程。

其中,有氧氧化是指在氧气的存在下进行的糖类分解代谢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糖类分解、三羧酸循环和呼吸链。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三个阶段的过程和机制。

1. 糖类分解糖类分解是糖类分子的初始阶段,它将复杂的糖类分子分解成简单的单糖分子。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糖原的糖基水解和糖基的分解。

1.1 糖原的糖基水解糖原是多糖的一种形式,它主要存在于肝脏和肌肉中。

在需要能量的时候,糖原会被水解成葡萄糖分子,以供能量代谢使用。

这个过程由糖原磷酸化酶催化,将磷酸基转移给糖原分子,使其水解成葡萄糖-1-磷酸。

然后,磷酸化酶将磷酸基从葡萄糖-1-磷酸转移给葡萄糖分子,生成游离的葡萄糖。

1.2 糖基的分解在糖类分解过程中,葡萄糖是最常见的糖类分子。

葡萄糖分子经过一系列酶催化反应,被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三碳糖——丙酮酸。

这个过程称为糖酵解。

在糖酵解过程中,葡萄糖分子经过一系列酶催化反应,被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三碳糖——丙酮酸。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糖激酶催化的葡萄糖磷酸化、磷酸肌酸的水解、乳酸脱氢酶催化的乳酸转化等。

2. 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是有氧氧化过程的核心阶段,它将丙酮酸等三碳糖分子进一步氧化分解,产生更多的能量。

三羧酸循环发生在线粒体的基质中,主要包括柠檬酸合成、柠檬酸脱羧和再生三个步骤。

2.1 柠檬酸合成柠檬酸合成是三羧酸循环的第一个步骤。

它由柠檬酸合酶催化,将丙酮酸与草酰乙酸结合生成柠檬酸。

这个过程是一个脱羧反应,同时产生一分子二氧化碳和一分子还原剂NADH。

2.2 柠檬酸脱羧柠檬酸脱羧是三羧酸循环的第二个步骤。

它由柠檬酸脱羧酶催化,将柠檬酸脱羧成为脱羧酸。

这个过程产生一分子二氧化碳和一分子还原剂NADH。

2.3 再生在三羧酸循环的最后一个步骤中,脱羧酸会被氧化成为草酰乙酸,同时产生一分子还原剂FADH2和一分子ATP。

草酰乙酸可以重新进入柠檬酸合成,从而完成三羧酸循环的再生。

第7章糖类分解代谢

第7章糖类分解代谢

7.4 糖无氧分解(糖酵解)
机体的生存需要能量,机体内主要提供 能量的物质是ATP。
ATP的形成主要通过两条途径: 一条是由葡萄糖彻底氧化为CO2和水,从 中释放出大量的自由能形成大量的ATP。 另外一条是在没有氧分子参加的条件下, 即无氧条件下,由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并 在此过程中产生2分子ATP。
脱支酶 磷酸化酶 G—1—P
例 肝糖元的分解
α葡萄糖1,4糖苷键
+ 7H3PO4
α葡萄糖1,6糖苷键
糖原核心
磷酸化酶(别构酶)
ATP抑制-AMP激活
7 G-1-P +
糖原核心
1 G-1-P
转移酶 糖原核心
去分枝酶 + H3PO4
糖原核心
G-1-P
磷酸化酶+ H3PO4
去单糖降解
三、细胞壁多糖的酶促降 解
3、糖类的生物学作用
(1)作为生物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最先
动用)
植物体内的淀粉,动物体内的肝糖元、肌 糖元。(能源贮存)
(2)作为生物体内的结构成分
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 物质等;细菌细胞壁中的肽聚糖;昆虫外骨骼 中的壳多糖。
(3)在生物体 内转变为其他物 质
作为中间代 谢物为合成其他生 物分子提供碳骨架。
直链淀粉 支链淀粉
麦芽糖 麦芽糖+β-极限糊精
β-极限糊精是指β-淀粉酶作用到离分支点23个葡萄糖基为止的剩余部分。
两种淀粉酶降解的终产物主要是麦芽糖
两种淀粉酶性质的比较
α-淀粉酶
-淀粉酶
• 不耐酸,pH3时失 • 耐酸,pH3时仍

保持活性
• 耐高温,70C时15• 不耐高温, 分钟仍保持活性 70C15分钟失活

糖类代谢

糖类代谢

③6-磷酸果糖的磷酸化
• 磷酸果糖激酶(phosphofructokinase, PFK)催化F6P第一位C 上磷酸化生成 FBP, 磷酸根由ATP供给。 Mg2+是PFK的激活剂, PFK是第2个限速酶。
3.2.2 磷酸己糖的裂解 ④1.6-二磷酸果糖的裂解 • 醛缩酶(aldolase)催化FBP生成磷酸二羟丙酮(DHAP)和3磷酸甘油醛 (GAP)。
基本要求: (1)掌握糖酵解、三羧酸循环,乙酰辅酶A形成的具 体过程及调控、TCA循环的生物学意义、磷酸戊糖途径反 应和生物学意义 (2)理解TCA循环是葡萄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 的转换枢纽 (3)了解生物体内的糖类、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的反应途径、乙酰辅酶A形 成的具体过程及调控 (2)TCA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麦芽糖( )
α -D-半乳糖
α -D-葡萄糖
β -D-果糖
棉子糖
-环糊精分子结构
环糊精分子的空间填充模型
1.3 多糖
多糖是多个单糖基通过糖苷键连接而 形成的高聚物。 • 多糖可以由一种单糖缩合而成,称为均一 多糖,如:淀粉、糖原,纤维素。 • 也可以由不同类型的单体缩合而成,称为 不均一多糖。
⑧3-磷酸甘油酸的变位反应
•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phosphoglycerate mutase)催化3-PGA 的C3位上的磷酸基转变到C2位上生成2-PGA。
⑨2-磷酸甘油酸的脱水反应 • 由烯醇化酶催化,2-PGA脱水的同时,能量重新分配,生成含 高能磷酸键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 )。
~
同多糖(均一多糖)
杂多糖(不均一多糖)
• 淀粉是由- D-葡萄糖缩合而成, 是植物贮存的 养料, 分为直链和支链淀粉,葡萄糖分子间多是 (14)糖苷健,而分支点上是(16)糖苷健。 • 糖原是动物组织内糖的贮存形式,如肝和肌肉中 贮存的养分,有“动物淀粉”之称。 • 糖原分子量较淀粉略大,分支较支链淀粉略多, 单糖连接方式与支链淀粉相同。

7糖的分解代谢-3

7糖的分解代谢-3
7.3 柠檬酸循环 (三羧酸循环)
细胞呼吸
一、丙酮酸氧化为乙酰CoA
丙酮酸氧化
硫辛酸
丙酮酸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 (PDC)(E1+E2+E3)
乙酰CoA
丙酮酸 + CoA + NAD+ 乙酰CoA + CO2 + NADH + H+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
丙酮酸脱氢酶(E1) 三种酶 二氢硫辛酰转乙酰基酶(E2)
TPP
192,000 2 96,000
二氢硫辛酰转琥珀酰
硫辛酸, CoASH 1,700,000 24 基酶(E2)
70,000
二氢硫辛酰脱氢酶 (E3)
FAD, NAD+
112,000 2 56,000
Number of Subunits per Complex
24
24
12
5. 琥珀酸的生成
琥珀酰CoA
GTP/ATP)
乙酰CoA
Products of one turn of the citric acid cycle
柠檬酸
草酰乙酸
异柠檬酸
苹果酸 延胡索酸
琥珀酸
α -酮戊二酸 琥珀酰-CoA
四、柠檬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1、提供能量
糖酵解
2乙酰CoA
葡萄糖的有氧代谢 The aerobic metabolism of glucose
琥珀酸硫激酶 (琥珀酰CoA合成酶)
琥珀酸
哺乳动物:GTP 植物和细菌:ATP
核苷二 磷酸激酶
底物水平磷酸化
CoA被磷酸基取代
磷酸基转移到酶活 性部位His残基上
磷酸基转移到 GDP,生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核磁共振波谱法
5、利用遗传缺陷症研究代谢途径
第二节
糖类化学概述
1、糖类的生物学作用 2、单糖的链状结构和环状结构 3、重要的单糖及衍生物 4、重要的寡糖
5、重要的多糖
6、糖苷与复合糖
1、糖类的生物学作用
——多羟基醛或酮及其衍生物和缩合物。糖类是细胞中非 常重要的一类有机化合物,主要的生物学作用如下:
相互关系
小分子 大分子
合成代谢(同化作用)
需要能量 新 陈 代 谢 能 量 代 谢 物 质 代 谢 信 息 交 换
释放能量
分解代谢(异化作用)
大分子 小分子
新陈代谢特点
1、条件温和、酶催化
2、特异有序、逐步进行 3、调节灵敏、有条不紊 新陈代谢研究方法 1、同位素示踪法 2、酶抑制剂的应用 3、气体测量法
苷键,产生带有自由末端的长链片段。
CX 酶 (外-β-葡聚糖酶):此酶作用于纤维素分子的末端,产 生纤维二糖。
β-葡萄糖苷酶:此酶能将纤维二糖、纤维三糖及低分
子量的寡糖水解成葡萄糖。
纤维素酶对纤维素的水解过程可表示为:
(C6H10O5)n
纤维素
H2 O C1 · X C
C12H22O11 纤维二糖
2、纤维素(cellulose )的酶促降解
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和淀粉一样无还原性,两
者的区别在于淀粉以α-1,4和α-1,6糖苷键连接,而纤维素则以
β-1,4糖苷键连接起来的没有分支的长链。此外,纤维素分子 比淀粉大,更难溶于水,较淀粉水解困难。 纤维素可在浓酸中或用稀酸在压力下进行降解;也可在氧化 剂作用下发生氧化降解,生成氧化纤维素;此外,也可在纤 维素酶作用下发生水解,水解过程中可得到纤维四糖、纤维 三糖和纤维二糖等,最终产物是D-葡萄糖。
果胶酯
果胶酸
甲醇
这一反应虽不能使果胶质彻底分解,但为随后的分解创造了 条件。 果胶质水解酶:这类酶能水解α-1,4-糖苷键,分为两种: ① 如果水解果胶酯的速度比果胶酸快,则称为聚甲基酯半乳
糖醛酶。
② 如果水解果胶酸的速度比水解果胶酯快,则称为聚半乳糖 醛酸酶。 水解果胶酯的产物是 D-甲基酯半乳糖醛单元及其寡聚体,水 解果胶酸的产物则是 D- 乳糖醛酸单元及其寡聚体。
糖基为止的剩余部分。

两种淀粉酶性质的比较
α-淀粉酶 不耐酸,pH3时失活 耐高温,70C时15分钟仍保持 活性 广泛分布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
-淀粉酶
耐酸,pH3时仍保持活性 不耐高温,70C-15分钟失活 主要存在植物体中
R-酶(脱支酶,debranching enzyme) 为水解糖原、支链淀粉中α-1,6-葡糖苷键的酶类的 总称。将α及β-淀粉酶作用支链淀粉最后留下的极 限糊精的分支点水解,产生短的只含α-1,4糖苷键的 糊精,使之可进一步被淀粉酶降解。
D(+)-木糖 (xylose)
D(-)-米苏糖 (lysose)
D(+)-阿洛糖 D(+)-阿桌糖 (allose) (altrose)
D(+)-葡萄糖 D(+)-甘露糖 (glucose) (mannose)
D(+)-古洛糖 (gulose)
D(-)-艾杜糖 (idose)
D(+)-半乳糖 (galactose)
低聚木糖
β-1,4
2
GF2 低聚果糖
蔗果低聚糖
甲壳低聚糖
水溶性 D-氨基葡聚糖
环状低聚糖 又名环状淀粉或沙丁格糊精(Schardinger Dextrin),由α-
D-葡萄糖通过-1,4糖苷键首尾相连构成。
DP为6,7,8分别称为,,环状糊精(Cyclodextrin,CD)。
N=6
N=7
限糊精。
β-淀粉酶 (β-amylase)
淀粉外切酶,水解α-1,4糖苷键,从淀粉分子外即非还原
端开始,每间隔一个糖苷键进行水解,每次水解出一个麦
芽糖分子。 直链淀粉 支链淀粉

麦芽糖 麦芽糖+β-极限糊精
β-极限糊精是指β-淀粉酶作用到离分支点2-3个葡萄
两种淀粉酶降解的最终产物都有麦芽糖。
纤维素酶(cellulase)是多种作用于纤维素的酶的总称,有细胞 表面酶和胞外酶两种。细菌纤维素酶一般为细胞表面酶,位于
细胞膜上,分解纤维素时,细菌必须附着在纤维素表面。真菌
和放线菌的纤维素酶为胞外酶,它们可以在胞外环境中起作用 ,菌体无需直接与纤维素表面接触。根据对真菌的研究,它包 括如下三种酶: C1 酶 (内-β-葡聚糖酶):此酶主要水解纤维素分子内的β-糖
(fructose)
(sorbose)
(tagalose)
吡喃
呋喃
-D-吡喃葡萄糖
-D-呋喃葡萄糖
-D-吡喃果糖
-D-呋喃果糖
吡喃型和呋喃型的D-葡萄糖和D-果糖(Haworth式)
成环 转折 旋转
-D-吡喃葡萄糖
成环
-D-吡喃葡萄糖
D-葡萄糖由Fischer式改写为Haworth式的步骤
-D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吡喃葡萄糖
-D-吡喃半乳糖
- L -吡喃半乳糖
-D-吡喃甘露糖
-D-呋喃果糖
-L-吡喃山梨糖
庚糖主要有:庚酮糖
甘露糖
甘露糖 部分
D-景天庚酮糖
D-甘露庚酮糖
甘油 部分
L -甘油- D-甘露庚糖
单糖磷酸酯
D-甘油醛-3-磷酸
-D-葡萄糖-1-磷酸
-D-葡萄糖-6-磷酸
不能再被水解的多羟基醛、酮,是碳水化合物的基本单位。 植物体内的单糖主要是戊糖、己糖、庚糖。
戊糖主要有:核糖、脱氧核糖、木糖和阿拉伯糖
-D-呋喃核糖
2-脱氧-D-呋喃核糖
-D-吡喃木糖
-D-芹菜糖
-L-呋喃阿拉伯糖
-D-呋喃阿拉伯糖
D-核酮糖
D-木酮糖
己糖主要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甘露糖和山梨糖
N=8
立体结构示意图
Definition:超过10个单糖的聚合物为多糖 大多数多糖的聚合度( DP )为200~3000 纤维素的DP最大,达7000~15000
多糖主要有:淀粉(starch)、糖原、果胶物质、植物胶质、海 藻多糖、微生物多糖等。
淀粉(starch)和糖原(glycogen)结构
1.4nm
NRE
直链淀粉 NRE
RE
0.8nm
6个残基
直链淀粉的螺旋结构
(1,6)分支点
RE
支链淀粉或糖原分子示意图
支链淀粉或糖原分支点的结构
纤维素链
纤维素一级结构
微纤维 细胞壁
植物细胞中的 纤维素微纤维
植物细胞壁与纤维素的结构 纤维素片层结构
糖苷
定义:是由单糖或低聚糖的半缩醛羟基和另一个分子中的OH、-NH2、-SH(巯基)等发生缩合反应而得的化合物。 组成:糖 + 配基(非糖部分 ) 糖苷的类型
O-糖苷
S-糖苷
N-糖苷
糖复合物
(Complex Carbohydrates)
糖—肽链
糖—脂质
糖—核酸
肽聚糖
糖蛋白
蛋白聚糖
(peptidoglycans) (glycproteins) (proteoglycans)
糖鞘脂
糖基酰基甘油
(pglycosphingolipids) (glycosylacylglycerols) (lipopolysauhards)
不能直接水解支链淀粉内部的α-1,6糖苷键。
麦芽糖酶(maltase) 催化麦芽糖水解为葡萄糖,是淀粉水解的最后一步。
淀粉的彻底水解需要上述水解酶的 共同作用,其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淀粉的磷酸解
磷酸化酶(phosphorylase)
催化淀粉非还原末端的葡萄糖残基转移给P,生成G-1-P,同 时产生一个新的非还原末端,重复上述过程。 直链淀粉 支链淀粉 G-1-P G-1-P + 磷酸化酶极限糊精
H2 O C6H10O6 β-葡萄糖苷酶
葡萄糖
3、果胶(pectin)的酶促降解
果胶质是植物毗邻细胞之间的胞间层组分,占植物体干重的 15%~30% 。果胶质由 D-半乳糖醛酸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的直 链构成。链上的羧基可部分或全部被甲醇酯化而形成果胶酯,果
胶酯可进一步与钙离子结合成不溶于水的原果胶(protopectin)。
07 糖类代谢
主要内容: 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和特点。
了解糖类的生物学作用和重要的单糖、寡糖、
多糖的分类和结构。
重点掌握以葡萄糖为代表的单糖分解代谢的主
要途径。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新陈代谢通论 糖类化学概述 双糖和多糖的酶促降解 糖酵解(EMP) 三羧酸循环(TCA)
第六节
磷酸戊糖途径(PPP)
果胶质裂解酶:这类酶将果胶质裂解为变态的半乳糖醛酸 单元,也可分为两种: ① 分解果胶酯比果胶酸快的称为果胶酯裂解酶。
② 分解果胶酸比果胶酯快的称为果胶酸裂解酶。
果胶质酶的最终产物是果胶质的结构单元及其寡聚体,具体 决定于微生物种类。
第四节
糖酵解(glycolysis)
糖酵解是将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并伴随着ATP生成的一系 列反应,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葡萄糖降解的途径。该途径 也称作Embden-Meyethof-Parnas途径,简称EMP途径。
不含甲基酯的果胶质称为果胶酸(pectic acid) 。
果胶质的降解需借助微生物分泌的果胶质酶。果胶质酶主要有三
类,即果胶质酯酶,果胶质水解酶和果胶质裂解酶。 果胶质酯酶:这类酶的作用是水解甲基酯键,使果胶酯转化为 果胶酸和甲醇。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