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安体系应知应会1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安体系应知应会

1.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在煤矿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系统中已知规律的危险源进行预先辨识、评价、分级,进而对其进行消除、减小、控制,实现煤矿“人-机-环-管”最佳匹配,使事故降低到人们期望值和社会可接受水平的煤矿安全管理过程。

2.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特点是符合中国国情并具有煤矿特色的,以切断事故发生的因果链为手段,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危险源辨识和本质安全管理标准、管理措施为基础的,以人员不安全行为预控与管理为重点的,形成PDCA持续改进的系统安全管理体系。

3.事故:造成死亡、疾病、伤害、设备损坏或其它损失的意外情况。

4.事件: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情况。

5.危险源: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源根据其属性可分为两类:(1)本质型危险源:(2)非本质型危险源:

(1)本质型危险源是由煤矿自身特点决定的,存在于机器设备、设施、自然地质条件、工作场所等中的固有的危险因素。比如:断层、褶曲、地质破碎带;破碎的顶板;井下存在的煤尘、瓦斯、有毒气体、冲击地压、地热;通风井及溜矿井等易发生坠落的场所;易发生坍塌、冒顶的采空区等都是煤矿固有的危险源,危险是它们的本质属性,它们是系统产生风险和事故的内因。本质型危险源其危险本质是无法改变的,对其控制更多的依赖于技术、工艺水平。

(2)非本质型危险源:凡不是煤矿本质型危险源的不安全因素都是非本质型危险源。非本质型危险源大多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对其控制需要依靠有效的管理。

1)操作不安全性(误操作、不规范操作、违章操作);

2)现场指挥的不安全性(指挥失误、违章指挥);

3)失职(不认真履行本职工作任务);

4)决策失误;

6.危险源辨识:认识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可能产生的风险后果的过程。

危险源辩识主要采用的方法:(1)工作任务分析法 (2) 事故致因机理分析法。

危险源辨识与隐患排查的区别:隐患排查是检查已经出现的危险征兆,排查的目的是为了整改,消除隐患。危险源辨识是为了明确所有可能产生或诱发事故的不安全因素,辨识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对危险源进行预先控制。危险源辨识不等于隐患排查。

7.不安全行为:指一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行为。

按照员工在做出的不安全行为之前是否有意识将其分为有意做出的不安全行为和

无意做出的不安全行为两大类型。

8.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风险的大小是通过风险值量化的。

风险分类:

(1)按煤矿风险的大小分类可分为:特别重大风险;重大风险;中等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

(2)按照风险来源分类可分为:来自人员的风险;来自机器设备的风险;来自环境的风险;来自管理的风险。

(3)按照风险产生的管理层次分类可分为:来自决策层的风险;来自执行层的风险;来自操作层的风险。

9.风险评估: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接受的全过程。

10.管理体系: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

11.本质安全基本原理: (1) 最小化原理;(2) 替代原理;(3) 稀释原理;(4) 简化原理。

12.本安体系的实施流程:

煤矿企业本质安全管理实施方案采用戴明的PDCA管理模式设计,PDCA循环强调持续改进。

13.本质安全管理特点:

(1)全员性;(2)动态性;(3)整体性;(4)闭合性;(5)超前性;(6)可控性。

14.本质安全管理目标:

本质安全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以预控为核心的、持续的、全面的、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闭环式的安全管理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做到人员无失误、设备无故障、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进而实现人员、机器设备、环境、管理的本质安全。

15.人员的本质安全:

要求员工具备相应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较强的安全意识,具有良好的安全素质,不论在何时何地何种作业环境和条件下,都能按规程操作,杜绝“三违”,杜绝人为

失误。

16.人员方面的危险源主要包括:

1)操作不安全性(误操作、不规范操作、违章操作);

2)现场指挥的不安全性(指挥失误、违章指挥);

3)失职(不认真履行本职工作任务);

4)决策失误;

5)身体状况不佳(带病工作、酒后工作、疲劳工作等);

6)心理异常(过度兴奋或紧张、焦虑、冒险心理等)。

17.机的本质安全:

一方面要求机器设备具有故障检测和安全防护功能,安全可靠性高;另一方面要求机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要确保正常运转,不存在安全隐患。

18.机方面的危险源主要包括:

1)没有按规定配备必需的机器、设备、装置、工具等;

2)机器、设备、装置、工具的选型不符合实际需求;

3)机器、设备、装置、工具的安装不符合规定或实际要求;

4)机器、设备、装置维护(修)不到位;

5)机器、设备、装置、工具安全标识不齐全或不规范;

6)机器、设备空间不满足作业条件。

19.环境的本质安全

要求生产环境符合安全规程和标准的要求,无论在任何地点作业,作业场所都能确保职工的安全。

20.环境方面的危险源主要包括:

1)矿区及其周边地表水和地下水域的威胁;

2)煤层岩层构造威胁;

3)地热威胁;

4)煤尘爆炸威胁;

5)煤层自燃威胁;

6)瓦斯突出威胁;

7)其他自然地质威胁。

8)工作地点温度、湿度、粉尘、噪声、有毒气体浓度等超过规定;

9)工作地点风量(风速)不符合规定;

10)工作地点照明不足;

11)井下巷道布局不合理,巷道质量不合格;

12)工作面布置、规格尺寸不合理;

13)施工质量不满足要求;

14)路面质量不合格;

15)供电线路布置不合理;

16)道路标示不齐全、不明确;

17)警示标杆和导牌不齐全,放置位置不合理。

21.管理的本质安全

要求管理体系应包括完备的管理标准体系、管理措施体系以及保障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切实落实到位的管理保障体系。

管理标准应做到“每一条已知规律的风险的产生原因,都应有相应的管理标准予以消除”;

管理措施应能够做到“只要员工按照管理措施要求,尽职尽责,每一条管理标准都能够得到落实”;

相应的管理保障体系应保障:“每一项管理措施都有具体的人员负责,如果责任人失职,能够及时发现、制止,并有反馈信息”。

22.管理方面的危险源主要包括:

1)组织结构不合理;

2)组织机构不完备,机构职责不明晰;

3) 本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制定程序不合理、不符合实际情况;

4) 本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

5) 文件、各类记录、操作规程不齐全,管理混乱;

6) 作业规程的编制、审批不符合规定,贯彻不到位;

7) 安全措施、应急预案不完善、不合理;

8) 岗位设置不齐全、不合理;

9) 岗位职责不明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