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课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和谐课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就学校教育来说,我们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学生、教师的实际,从推进师生、学校、社会和谐相处的要求出发,把握课改实质,统筹师生发展,构建和谐课堂。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终究由学生完成。予学生以适当启迪、诱导,教给他们对问题正确的思考方法,是能否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维护学生求知欲,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最终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我在课堂教学中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习兴趣,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例如在讲授高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一课题时,为了使学生打开思维的阀门,形象而深刻地理解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我准备了几则材料,并针对材料设计了一系列问题,通过学生自学阅读、电化演示、谈话等方法,以求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突破这一重难点。通过引起学生注意,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了解、思考、解决问题这样一个由低至高、由易到难的符合学生思维过程的组织方法,把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交到学生手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通过由浅入深地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获得了成功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领悟出思考、解决问题的最基本方法。研究表明,刺激模式与个人认知结构的差异越大,问题越难解决;相反,刺激模式与个人认知结构的差异越接近,问题越容易解决。所以,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好贴近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是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慧,对学习产生积极情感,由厌学转化为乐学的关键。有的教师抱怨即使师生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学生老是不会思考解决问题。试想一下,如果把所准备的材料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抛给学生,再随便问一个“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等诸如此类大部分学生跳得再高也无法摸到的问题,先不说“授人以渔”,老师给学生一个跳起来摘到果实的机会都没有,学生学习成功的机会,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无处发挥,学习水平提高从何谈起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枯燥乏味的教学必然引发学生情绪的抵触,必然扼杀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只有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适当诱导,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带动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各种能力,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现实情况,我认为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 改变备课方式,以组织教学双边活动,创造学生思考机会,进行思维活动为主。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真正体会到了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的道理。而要备好课,则需要教师做全身心的投入。为了备好每一节课,我一般都是在通览全书的基础上,从每一节内容的前后联系去把握它在全书中的位置,找出本节内容的

重点、难点,再围绕重点难点的解决去选择例证,组织材料,设计课型,确定教学步骤,最后斟酌语言。这一过程一般是教师备课普遍遵循的过程,但认真地做起来,却总是有做不完的工作。从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表情反馈回来的信息证明,这一过程工作做得好,学生就满意,教学就会成功。而要把这一过程的工作做好,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只有备好课,讲课时才能胸有成竹。

2. 变“主角”为“导演”,把课堂活动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发挥教师因势利导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把学生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们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单向地向学生讲授和灌输知识,考虑的是“如何教”的问题,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合理、科学。在新课改课堂中,教师重视采用探究式教学,不再急于教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而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一定的活动,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大胆交流、探讨。

政治课教学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时代、面向未来,要跟上时代的脉搏。用现代科学的新成果、新材料,最新的事实去说明老问题,证明老原理。为此,我特别注意时事政治方面的学习,坚持看报、收听广播、收集国内外重要新闻。遇到与讲课有关的材料,就把它摘抄下来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例如:看了文献电视片《邓小平》,就将其中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内容结合到教学中,充实到课堂上,这样不仅能增强说服力,还会使学生听了有新鲜感。在教学中如果能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研究性学习,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 变灌输教学为问题教学、启发教学,以引导思考、引导归纳为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要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通过设疑、解疑激发学生的兴趣。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能思维,经过思维才能有疑,有所进取。启发式教学法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真正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真正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为了启发学生的兴趣,我一方面力求选择准确生动的例证,另一方面力求语言的生动有趣。我尝试着在语言组织、表达情感、手势动作等方面下了一番功夫。

“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感召力、战斗力也来自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

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如我在教学《公民在家庭关系中的义务》时,开场白就是:家庭,是每个人傍依的港湾,我们下班了需要回家,我们累了需要家的温暖,我们受了委屈需要家的呵护,家也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乐园,它需要每个家庭成员努力尽到自己的义务。这诗一般优美的语言立即吸引了学生,激活了思维,激发了兴趣。

在讲课中,能用生动通俗的语言表达的,就不搬用晦涩的术语,尽力做到语言活泼而有趣味,情感饱满真挚。此外,我还特别注意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在讲课中我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就是“为什么”,“怎样理解”,“表现在哪里”。而且我总是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的头脑始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这样课堂上就不再是“你管讲,我管听”的被动局面,而是上下情感交流融为一体。

4. 激发、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珍惜、保护学生富有跳跃性、想象力、创造力的思维活动。

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运用灵活方法,即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地进行取舍;根据不同的教学反馈来安排讲课内容的详略。在讲解原理的方式上,有时先做结论后展开,有时则通过事例引出原理;有时是由抽象到具体,有时则由具体到抽象;有时通过问题把要讲的全部内容逻辑地串连起来,有时还需要对教材本身的内容作一定的调整。总之,各个不同的环节从不千篇一律使用一个模式。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同。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工作中,必须注意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构建和谐的课堂。

(西北师范大学2005级教育硕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