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 一个悲惨时期的悲剧式人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一个悲惨时期的悲剧式人物

在清末的中国历史舞台上有不少非常著名的历史人物,但能权倾朝野达二十年以上者不过两人:慈禧太后和李鸿章。我们的暂且不谈慈禧太后(她本身就是以太后身份在朝,只不过当初权势微弱),因为国人对她的评价极多,并且也较为准确,而对李鸿章的评价似乎又起波澜,有说他是“千古罪人”的,也有说他是“了不起的枭雄”的。我认为,不能简单地用“千古罪人”或“了不起的枭雄”对其进行一刀切式的评价。

先让我们看一看李鸿章所处的是什么时代。李鸿章所处的中国清末时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行将走向衰亡的历史大变革的时期,而这个时期的中国,是一个积弱积贫的时代,是一个处处挨打的时代,也是一个被外国人称为“东亚病夫”的时代,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都跑到中国来签订不平等条约,而中国在一切对外方面,基本上是无主导权的(弱国无外交),别说强国瞧不起中国,就连一些弹丸小国和西方殖民地国家也瞧不起中国,甚至连在海外的华人也对自己的祖国瞧不起(看一看新加坡华人的表现,再听一听老华侨谈中国人现在腰板挺起来了的话,你就会知道,以前的中国人在外国人眼中是啥样)。国人常将这段历史称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它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最悲惨的时期。-

悲惨的中国近代史,其起点虽然被史学家们划在1840年,但是,若要追究领导责任的话,我一直认为,首先是被称为大清盛世皇帝之一的乾隆皇帝。乾隆帝当朝60年,另有5年的太上皇(实权在手),而能真正能称的上盛世的时间不过只有二十多年,终乾隆一朝,大部分时间是在走下坡路(说是盛世,水分太重)。因此,中国积弱始于乾隆朝,作为君王责任是有不可推卸的。就在乾隆皇帝为自己的“十全”功绩沾沾自喜(自称为“十全老人”),为“天朝大国”能自给自足而极为自豪的时候,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却正处于迅速的上升期——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个强壮的小个子成长起来了,而一个高大的巨人却衰弱下去了,等到1840年时,强壮的小个子认准衰弱的巨人无反手之力时,就闯进国门出手了,以后所发生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西方民主国家的)真理!在此国情之下,李鸿章能有何作为呢?挨了打的巨人要想还手就必须考虑,是先武装头脑还是先武装双手,还是两者同时武装?李鸿章认为应该先武装双手,为达到这一目的,其他一切都要让位,而要武装双手的前提就是要开展“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再让我们看一看李鸿章的发展简史。李鸿章入仕之初只是一个小小的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由于没有军事才能,1858年在安徽组建的团练被太平军人能所击败,于是只好投到曾国藩的湘军中作襄办营务。三年之后,在曾国藩的支持下,再回籍安徽合肥编练“淮勇”,组建淮军,从此开始了自己的风云生涯。当曾国藩的湘军势衰的时候(主要是受清政府的打压),李鸿章依靠淮军的势力,在清政府中逐步上升并站稳脚跟。在以后的几十年中,使淮系势力基本主导了中国的政局,打破了清政府在用人制度上的“首推满洲”、“以满制衡汉”的基本格局,就连名胜慈禧太后这样一个对权力十分看重的

人,也要时时依重他的淮系势力。在李鸿章开始主导中国政局期间(从1870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到1895年去任,前后达二十五年之久),他专办清政府外交,兴办北洋陆海军,并在北方和长江流域筹办轮船、电报、煤矿、纺织等企业,致使北洋大臣的地位不断提高,职权不断扩大,势力远远超过南洋大臣,是当时清政府中屈指可数的重臣。然而,在朝廷势弱大权在握的情况下,李鸿章也是唯唯诺诺,没有一丁点权臣之像和篡权野心,始终遵守中国传统的臣子之道,全无“枭雄”心态。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李鸿章的功绩。在面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骎骎向内”,国内人民反抗斗争如火如荼的情况下,大清王朝已出现了崩溃之象,而作为臣子,要么坐等朝廷衰败下去,要么行动起来为朝廷分忧,无疑李鸿章想做的是后者。为此他认为,要想稳定大局,使大清王朝走出困境,“内须变法”图强就是唯一的选择了,而具体的实施方法就是开展“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因此,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李鸿章就依靠外国势力,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逐步推行和扩大“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事业,经他创办的主要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这些企业为清政府供应军需,开浚富源,并“稍分洋商之利”。他还利用海关税收,购买军火和军舰,创办北洋水师学堂,扩充淮系势力,建立北洋海军。在军事方面,他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具有真正意义的近代海军——北洋水师,虽然从1888年起的以后若干年中,因海军军费被大量挪用(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迫使李鸿章做出此决定)而无一艘新舰加入,但它仍然是当时亚洲最大的一支海上力量。此外,在环渤海的海防建设上,他也是花费了不少的气力。虽然说在“内须变法”上他只干了一半,即在实业方面(在政治方面,他基本上是持观望状态的),但总的来说,中国的近代工业是在他推动下发展的,他是当时中国近代洋务派的首领。史学界的定论是:洋务运动是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次失败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将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虽未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正是这个理由,网上有人认为李鸿章应该算一个“了不起枭雄”。)

李鸿章只所以要依靠外国势力,是由于当时外国势力已经渗透到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在“技不如人”的情况下,要想实施“内须变法”的策略,只有挟洋人之势方可成功,因此在对外方面,采用“外须和戎”的策略就显的十分重要了。他认为,对外国侵略者不能“轻言战争”,要“以羁縻为上”(这点是中国古代文人当政的通病,不能只揪着李鸿章一人不放),因此,每遇对外争端,他都是“一意主和”、妥协退让,其目的就是要确保“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事业不被阻挠(想等到中国强大了再回头来算帐,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垢病)。他一生为清政府签了不少的不平等条约,而“外须和戎”的观点始终没有放弃。从1861年开始签订第一个“会管常胜军条约”起,到1901年签订最后一个“辛丑条约”至的40年中,最令国人不齿的是《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签订,而“千古罪人”的骂名就起于《马关条约》的签订。老实说,比起与沙俄所签订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和《改订条约》来说,还真有点小巫见大巫,但其骂名却远甚于此,至今不绝于耳。难到堂堂的大清重臣李鸿章就想不到会有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