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理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要回顾
• 根据学者白月桥的划分方式,以代来划分 ,更能体现课程发展的阶段性和课程性质 的变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要回顾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划分为三代
• 1.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特征: • (1)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且教学内 容稳定不变。 • (2)教学内容偏深偏难
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 和谐发展 • 生活的完整性:
谋求学生智力和人格的协调发展
1.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 首先,课程体系追求学术化、专门化 其次,灌输式的文化传递方式 2.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努力 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 三维教学目标
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1.传统课程的学术科目割裂和肢解了儿童完 整的生活要素 2.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努力 培养目标————关注三大关系 课程回归生活,回归经验
课程的定义
• 施良方对课程进行了词源分析,归纳了六 种类型的课程定义: • 课程即教学科目; •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 课程即学习经验; • 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 课程即社会改造。
课程观
• 从哲学角度看,课程理论分为以下流派: 进步主义,永恒主义,要素主义,后现代 • 从心理学角度看,课程理论分为: 行为主义,建构主义,信息加工,人本主 义 • 从社会学角度看,又可分为: 结构功能主义,冲突论,解释论 • 其他:人文主义,科学主义,学科(知识 )本位,经验(体验)本位……
问题
1.怎么理解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 课程改革与民族复兴的关系。 • 有没有关系? • 有什么关系? • 我们怎样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教育与育人的关系 • 中华民族的复兴:关键在人。 • 今天的教育能培养什么样的人? • 今天的课程能造就什么样的人?
三、目标——具体目标
1.课程传授:注重传授——学会学习 2.课程结构:学科本位——综合课程 3.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必备知能 4.学习方式:被动学习——主动探究 5.课程评价:甄别选拔——师生发展 6.课程管理:集中管理——分级管理
四、核心理念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课程目标上的 具体体现就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整体 的人” • “整体的人”包括两层涵义: 谋求学生智力和人格的协调 • 人的完整性: 发展
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
•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 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 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 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 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 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 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一、背景————国内背景
• 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 根本的转变 • 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 真正得到落实
二、进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形成 • 1.调查与研究(1996一1998年)。 • 1996年7月,对1993年秋在全国实施的九 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 调研 • 1997年底,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 案实施状况调查报告》报告 • 1998年12月,国务院批转发布了教育部制 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四、核心理念
怎么理解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 • • • 课程改革与民族复兴的关系。 有没有关系? 有什么关系? 我们怎样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四、核心理念
教育与育人的关系 • 中华民族的复兴:关键在人。 • 今天的教育能培养什么样的人? • 今天的课程能造就什么样的人?
参考文献
• [1]丛立新.课程建设的双重任务.教育研究. 2002 年第7期 • [2]赵卿敏著.课程论基础.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 版社.2004 • [3]钟启泉,崔允,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 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1 • [4]陈旭远.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7 • [5]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01 • [6]白月桥.我国三代课程历史演进初探.首都师范 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 [7]任长松.20年来课程观的三次变革.天津市教科 院学报.1999年第6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理念
课程的含义
• (一)汉语:
•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 论学》中多次提 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这里的“课程 ”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即 功课及其进程)
课程的含义
• (二)英语
• 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 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 价值?》(1859)一文中,意指“教学内容的系 统组织”。 • 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 “curriculum”是名词,意为“跑道”(racecourse)。
一、背景(国际、国内) 二、进程 三、目标(总体、具体) 四、核心理念
一、背景————国际视野
• • • • • 教育民主——谋求平等与卓越兼得 国际理解——追求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 回归生活——寻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整合 关爱自然——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个性发展——寻求个性与社会的内在统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要回顾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划分为三代
• 2.文化大革命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 • 特征:
• (1)一纲多本
• (2)难度改革——降低难度 • (3)结构改革——增加广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要回顾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划分为三代 • 3.当今社会 • 特征:
• (1)把学习的广度和学习的深度辩证地统一起 来 • (2)淡化了“双基”
三、目标——总体目标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 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 进素质教育。 •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 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 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 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 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 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要回顾
• 综上: • 第一、第二代以学科为本位 第三代以经验和体验为本位 • 传统课程观主要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 心理学 新的课程观则跳出了纯认知的范畴,强调和 依赖学生的个性(情感、兴趣、态度等)的全 面参与,学生的其他心理成分同样是课程设 计与实施的重要因素。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进程
• 2.纲要拟订(1999一2001年)。 • 1999年1月,深入的专题研究。 •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 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 2000年底,形成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 导思想、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推广新课 程的策略选择。
二、进程
• 3.方案颁布(2001一2003年)。
• 2001年形成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以下简称《纲要》。 在《纲要》通过的同时, 还通过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 准(实验稿)。 • 2001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18个学科标准(实验 稿),同年9月进人国家级实验区实验。普通高中 新课程的研制也在2001年7月启动。 • 2002年12月,通过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稿 ), • 2003年3月, (实验稿)向社会公布 • 2004年9月,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