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

一、从多元史观看鸦片战争

1.革命史观:它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现代化史观:它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

3.整体史观:它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

4.社会史观: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

二、从多元史观看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

1.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近代化史观: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经济的现代化。

3.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却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转向工业文明的地方。

5 社会史观: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三、多元史观解读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

1.近代化史观: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近代化、国防和军队近代化、教育近代化和外交近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整体史观: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的表现。

3.文明史观:反映了封建传统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突,以及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但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4.革命史观: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四、不同史观下的辛亥革命

1.革命史观: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

2.现代化史观: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现代化。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是政治体制现代化的重大突破。

(2)经济上,临时政府的经济法令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短短几年内有了显著增长,实业救国成为历史潮流。

(3)法制上,颁布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主权在民、国民的自由权利、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内阁制等,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思想上,把西方资本主义学说演化为三民主义,并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5)文化教育上,理性化和科学化有了发展。

(6)社会生活上,自由、平等、友爱的风气兴起。

3.整体史观: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首先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已紧密地相联。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伟大智者。

4.文明史观: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它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总之,辛亥革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孙中山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五、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体现的多种史观

1.现代化史观:既属于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的组成部分(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又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2.全球史观:既体现了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人们生活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又体现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西方文化碰撞和交汇的特点。

3.社会史观:从大众衣食住行,风俗礼仪等多方面的时代变迁中,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历史的大众化、

生活化,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

六、不同史观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不同认识

1.整体史观:“大跃进”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求完成各种各样的高指标。而这些高指标的提出,与毛泽东在莫斯科提出的“十五年赶上并超过英国”的口号有着密切的联系。1957年,在回应“苏联要15年赶超美国”说法时,谈到要让中国在15年内赶超英国。毛泽东的期望是通过群众运动等方式,使中国指标性工农业产品在产量上赶超英美发达国家。

2.唯物史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观愿望是希望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大国家,但是在盲目求快、急于求成思想的影响下,它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3.生态史观:“大跃进”运动中各地用土办法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在生态环境方面造成了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4.社会史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期间,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

七、多种史观评价新航路开辟

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是新旧两个世界,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文明的交汇融合。

3.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活动的舞台由大陆转向海洋,改变了世界各区域文明之间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联系的规模和性质,是人类社会走向近代化的最初起步。

4.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给西欧社会带来了发展机遇,促进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但是也给非洲黑人、亚洲人民和美洲印第安人带去了殖民灾难。

八、从不同史观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4.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社会问题;产生了相对贫困化问题(包括童工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