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的权谋残卷
权谋残卷
半部残书,一代名相;十年峥嵘,千年权谋。
本书是一代名相张居正对权谋之术的所思所悟。
张居正,熟读经史,指导皇帝读书。
几乎凭一人之力实现明代中兴,成为西方政治家和历史关注的“中国经济第一人”。
他靠满腹权谋智慧,得中国第一宰相美誉。
该书就足已证明其“宰相之杰”的称号实非虚言。
权谋残卷是明代张居正所作的一部权谋类著作,共分为13卷。
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其色而究其实。
察者智,不察者迷。
明察,进可以全国;退可以保身。
君子宜惕然。
权谋残卷明·张居正目录------------------------智察卷一筹谋卷二用人卷三事上卷四避祸卷五度势卷六功心卷七权奇卷八谬数卷九机变卷十讽谏卷十一中伤卷十二美色卷十三《权谋残卷》原文智察卷一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事虽殊,其理一也。
惟善察者能见微知着。
不察,何以烛情照奸察然后知真伪,辨虚实。
夫察而后明,明而断之、伐之,事方可图。
察之不明,举之不显。
察不明则奸佞生,奸佞生则贤人去,贤人去则国不举,国不举,必殆,殆则危矣。
筹谋卷二君子谋国,而小人谋身。
谋国者,先忧天下;谋己者,先利自身。
盖智者所图者远,所谋者深。
惟其深权谋残卷远,方能顺天应人。
守之伐之,不如以德伏之。
宜远图而近取。
见先机,善筹划。
圣王之举事,考之于蓍(shi)龟,不如谛之于谋虑;炫之以武,不如伐之以义。
察而后谋,谋而后动,深思远虑,计无不中。
故为其诤,不如为其谋;为其死,不如助其生。
羽翼既丰,何虑不翱翔千里。
察人性,顺人情,然后可趁,其必有谐。
所谋在势,势之变也,我强则敌弱,敌弱则我强。
倾举国之兵而伐之,不如令其自伐。
勇者搏之,不如智者谋之。
以力取之,不如以计图之。
攻而伐之,不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或雷霆万钧,令人闻风丧胆,而后图之。
实以虚之,虚以实之,以其昏昏,独我昭昭。
人皆知金帛为贵,而不知更有远甚于金帛者。
谋之不深,而行之不远,人取小,我取大;人视近,我视远。
未雨绸缪,智者所为也。
用人卷三为政之道,在于辨善恶,明赏罚。
历史趣谈:明代首辅张居正 雄才大略却功亏一篑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明代首辅张居正雄才大略却功亏一篑
导语:《风雨张居正》一书讲述明代首辅张居正靠着自身的天赋,运筹韬略,操弄权谋,从白圭神童到两朝帝师,节节擢升,再到变法改革的宰辅首相,及
《风雨张居正》一书讲述明代首辅张居正靠着自身的天赋,运筹韬略,操弄权谋,从白圭神童到两朝帝师,节节擢升,再到变法改革的宰辅首相,及至曲终人散,自己也差点落个鞭尸的悲惨结局,蜿蜒曲折,跌宕起伏的悲喜传奇,活脱脱的把这个几百年前历史人物勾勒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真个是写不尽官场秘辛,道不完世态炎凉。
张居正资料图
有人说,倘若张居正早生几百年,再碰上明主,相信华夏在他的改革之下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明史》当中记载的明代首辅张居正是这样的:“居正为人,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
勇敢任事,豪杰自许。
然沉深有城府,莫能测也。
”
明朝中期,幻想长生不死的嘉靖皇帝修仙炼道,不理朝政,将社稷大业教给了奸相严嵩打理。
严嵩父子趁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
隆庆皇帝在位六年,极少审批公文、听任群臣争议。
每每有人重振朝纲,诸如首辅徐阶、高拱等人,首辅张居正雄才大略最终却功亏一篑。
张居正继任首辅后,决定实施改革,重振明朝。
隆庆二年八月,他托《陈六事疏》中就从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个方面提出改革政治的方案,其核心就是整饬吏治、富国强兵,明确地把解决国家“财用大匮”作为自己的治国目标。
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明朝形势好转。
面对幼主万历皇帝,明代首辅张居正如同一个严厉的父亲,一方面教导幼帝,另一方面把持着朝政。
明初皇权过分集中的局面再次打破,
生活常识分享。
权谋残卷
精彩摘录
察而后谋,谋而后动,深思远虑,计无不中。故为其诤,不如为其谋;为其死,不如助其生。羽翼既丰,何 虑不翱翔千里。
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其色而究其实。 事有不可拒者,勿拒。拖之缓之,消其势也,而后徐图。 智者借色伐人,愚者以色伐己。 赏不患寡而患不公,罚不患严而患不平。赏以兴德,罚以禁奸。使下畏罚而利赏,下也;好德而思进,上也。 天下无不可用之材,唯在于所用。 事上宜以诚,诚则无隙,故宁忤而不欺。不以小过而损大节,忠也,智也。 攻心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义,服之以威。 谏不宜急而宜缓,言不宜直而宜曲。 人心有所叵测,知人机者,危矣。故知微者宜善藏之。 势者,适也。适之则生,逆之则危;得之则强,失之则弱。事有缓急,急不宜缓,缓不宜急。
感谢观看
权谋残卷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作家
作品
事 第章
残卷
艺术家
广大读者
美色
人士
机变
内容摘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 权电子版权。
目录分析
1
第1章智察
2
第2章筹谋
3
第3章用人
4
第4章事上5第5Fra bibliotek避祸1
第6章度势
2
第7章攻心
3
第8章劝奇
4
第9章谬数
5
第10章机变
第12章中伤
第11章讽刺
第13章美色
作者介绍
张居正(1525年5月26日-1582年7月9日),汉族,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今湖北省荆 州市)军籍。生于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故称之“张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万历十年 (1582)六月病逝,享年五十八岁,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张居正,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 隆庆元年(1567)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1572) 代高拱为内阁首辅,晋中极殿大学士,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任内阁首辅十年,实行一系列改革措 施。辅佐明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张居正由 演员郭东文饰演。张居正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
权谋残卷张居正
权谋残卷--张居正————————————————————————————————作者:————————————————————————————————日期:ﻩ权谋书张居正ﻬ智察卷一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事虽殊,其理一也。
惟善察者能见微知着。
翻译:月亮出现晕就会刮风,柱石一旦湿润就要下雨,人间事情虽然不一样,但是原理相同。
只有善于观察事情本质的人才能够从细节发现事情的本质。
不察,何以烛情照奸?察然后知真伪,辨虚实。
夫察而后明,明而断之、伐之,事方可图。
察之不明,举之不显。
译文:不明察周围的事物,怎么能够发现隐藏的人情世故和虚伪小人的行径呢?只有明察而后才能够知晓事情的真假,明辨虚实。
明察之后就能够清楚事情真相,清楚事情真相以后才能够抉择,处理事情,目的才可以实现。
不能够明察秋毫,做事就不会有什么成果。
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其色而究其实。
译文:听一个人怎么说而后拿他的言论界和他的行动去考察他,观看他的神色而后发现事情的真相。
注:言论非常好听但是神色却时时到处看是不真诚的表现,言论说不出来但是神情非常真诚的人是口拙心灵的人,凡此种种不仅深考察时得不到真相的。
察者智,不察者迷。
明察,进可以全国;退可以保身。
君子宜惕然。
译文:明察秋毫的人是明知的人,不能够明察秋毫的人,就会遇事迷惑。
洞察先机的人在国家能够使国家强盛,与自身可以保全自己。
君子在明察这件事情上面应该有足够的重视。
察不明则奸佞生,奸佞生则贤人去,贤人去则国不举,国不举,必殆,殆则危矣。
译文:不能够看清问题的本质身边的人就会乘机迷惑自己(出线奸佞之人),出现奸佞的人那么身边的贤能之士就会离开,贤能的人离开那么国家就不会兴盛,国家不兴旺当然就要衰败,必定走向灭亡,这样就危险了。
筹谋卷二君子谋国,而小人谋身。
谋国者,先忧天下;谋己者,先利自身。
盖智者所图者远,所谋者深。
惟其深远,方能顺天应人。
译文:君子谋求的是国家大事,小人谋图的是自身的私利。
谋虑国家大事的人,首先为国家操心;为自身谋虑的人,首先想到自己的私利。
《权谋残卷》
《权谋残卷》《权谋残卷》明张居正权谋残卷是明代张居正所作的一部权谋类著作,共分为13卷。
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其色而究其实。
察者智,不察者迷。
明察,进可以全国;退可以保身。
君子宜惕然。
张居正(1525年-1582年),汉族人,祖籍安徽凤阳,湖北江陵人。
字叔大,少名张白圭,又称张江陵,号太岳,谥号“文忠”。
明代政治家,改革家。
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
[1] 张居正生于世宗嘉靖四年(1525年),自幼聪颖。
十二岁投考生员,荆州知府李士翱很赏识他。
十三岁考举人时又颇受乡试主考官湖广巡抚顾璘赏识,二人成了忘年交,顾称其为“小友”,盛赞其为国器并解犀带相赠;然顾恐其过于顺利得意忘形而终无为,有意磨砺之,强制其落榜。
十六岁中举。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进士,由庶吉士至翰林院编修。
世宗后期,居正升任右中允,与时任国子监祭酒的高拱关系良好。
而居正亦是当时少数能与两大重臣严嵩与徐阶都能保持良好来往的官员之一。
张居正与朝廷中宦官和权臣都有密切关系,这对他后来的仕途与施政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但也埋下“祸发身后”的悲剧。
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居正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上《陈六事疏》,声明自己关于改革时政的意见。
经历了激烈的内阁斗争后,最终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
和高拱一起巧妙利用俺答汗孙子来降一事,与鞑靼和解互市,结束了双方多年的战事,是为俺答封贡。
在南方,准许广州举办一年两次“交易会”。
神宗万历初年,居正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关于与冯保合谋逐高拱之事,近代有不少学者提出异议),代为首辅。
当时神宗年幼,张居正得到当时摄政的神宗生母李太后的完全信任,一切军政大事均由他主持裁决,前后当国十年,实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
万历元年六月(1573),居正实行考成法,加强对官员的考评,他要求全国各个衙门分置账簿,记载一切发文、收文、章程、计划,是为底册。
底册一式三份,一份本衙门留存,一份送各科备注,实行一件注销一件,逾期未办理的,该科上奏候旨,一份送内阁考察,作为官员升降任免的依据。
解读张居正:深不可测的心机,且看他是如何整倒高拱的
解读张居正:深不可测的心机,且看他是如何整倒高拱的张居正,明朝的社稷之臣!他的一系列改革让大明一度焕发新的生机,就治国而言,张居正无疑是人中豪杰、千古奇才!张居正雕像但与此同时,张居正是一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他的心机深不可测,这一点在他整倒高拱、升任内阁首辅的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切,要从宦官冯保与内阁首辅高拱的交恶说起冯保,号双林,万历初年位高权重的太监。
与一般太监所不同的是,冯保这个太监知书达理,又琴棋书画样样喜爱,颇有些一些儒者风范。
而他的官运也十分亨通,嘉靖年间就当上了司礼监秉笔太监,隆庆元年又兼任提督东厂太监。
高拱,河南新郑人,嘉靖二十年进士,四十五年拜文渊阁大学士,随即进入内阁。
与张居正一样,高拱也是名社稷之臣,明朝与俺答汗的最终和解,高拱起了关键的作用。
但同时,高拱这个人脾气不好,恃才傲物,并且与张居正极深的城府相反的是,高拱是个将愤怒写在脸上的人,史载他“每张目怒视,则恶声继之!”因此他与其同僚关系一直很差。
以高拱这样的性格,在官场混久了,迟早是要倒霉的。
高拱画像而冯保与高拱各自不断膨胀的权力欲是他们最终交恶的根本原因。
先是,穆宗年间,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子一直空着,按道理冯保由秉笔太监升为掌印太监是名正言顺,合情合理的。
然而,高拱一方面想加强内阁的权力,一方面对冯保不断膨胀的权势心有余悸,便百般阻扰。
先后推荐了陈洪和孟冲当掌印太监,就是不推荐冯保,冯保由此对高拱恨之入骨。
穆宗皇帝一死,冯保便活动于皇后、皇贵妃出,赶走孟冲,自己取而代之。
并且是作为穆宗的遗诏当众宣布的,颇有矫诏嫌疑。
双方的矛盾终于彻底激化了!张居正的心思面对冯高两人的争斗,张居正该站在哪一边?张居正是个精于谋算并且有远大理想的人。
他不可能帮高拱去整倒冯保,因为高拱最终胜出的话,对于张居正来说,并没多少利益可言。
张居正此时在想什么?这里有必要提一下,高拱入阁后,先后赶走多位阁臣,此时内阁班子只剩下首辅高拱和张居正二人。
_张居正_中的权谋文化解读
小 说 研 究张居正!中的权谋文化解读何立强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着力塑造了一位重要历史人物张居正的艺术形象。
张居正是明万历年间因力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传奇人物,他理政十年:整饬吏治,刷新颓风;整肃教育,延揽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
拯朱明王朝将倾之厦,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
∀张居正这一艺术形象,无疑为中国文学画廊增添了一位重量级人物。
然而,正如该书作者熊召政所言:#近些年,帝王小说兴盛,甚至到了泛滥的地步。
分析这一现象的产生,不能不看到这是中国的知识精英与一般民众都对皇权充满崇拜的结果。
∃∃正是崇拜皇权的民族心理,构成了极权统治存在的土壤%。
&就张居正!而言,小说中展示得最生动、最精彩、最入木三分的是权谋文化和权谋活动,透过张居正!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权谋文化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关系、利益关系、人际关系以及相应观念的严重腐蚀与毒害,认识权谋文化对当代社会的负面影响。
一隆庆皇帝去世,是改朝换代、权力重构的关键时刻。
围绕隆庆皇帝去世前后,各色人物行动的基本线索是一系列的权谋:夺取权力、玩弄权术,布圈套、设陷阱,制造谎言和骗局,纠结阴谋和暗算。
隆庆皇帝去世时,遗诏以高拱为首的阁臣,与以冯保为首的司礼监通力合作,共同辅佐年仅十岁的小皇帝万历。
然而,隆庆皇帝的遗嘱能不能实现,起关键作用的是李太后。
虽然隆庆皇帝在遗嘱中只字未提李太后,但她是万历皇帝的生母,母以子贵,万历皇帝只有十岁,朝中大事的委决,实际掌握在这位颇有政治头脑的李太后手上。
隆庆皇帝去世,李太后主政,张居正迎来了施展其政治抱负的大好时期。
张居正是一位思想深邃、多谋善断的大政治家。
他要实现自己经邦济世的政治理想,首先必须取得首辅之位,为此,张居正开始了他谋取权位的三部曲:取得李太后的支持;与冯保结成联盟;将高拱逐出内阁。
在张居正的政治生涯和改革中,李太后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首先表现在李太后对张居正的提拔、重用上。
动之以利歇后语
“感之以诚,动之以利”的出处
出自《权谋残卷》,《权谋残卷》是明代张居正所作的一部权谋类著作,共分为13卷。
对他们想讲清楚道理,再用感情来打动他们,再用利益来诱惑他们。
这句话原话是勇者搏之,不如智者谋之。
以力取之,不如以计图之。
攻而伐之,不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或雷霆万钧,令人闻风丧胆,而后图之。
译文:勇敢的人的争斗,不如智慧的人的谋略。
靠武力去争取,不如靠智慧来达到目的。
直接的武力攻伐,不如对他们想讲清楚道理,再用感情来打动他们,再用利益来诱惑他们。
否则即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敌人发起进攻,使敌人闻风丧胆,然后再谋图他们。
张居正权谋残卷
权谋残卷原文+译文[明]张居正个人简介张居正,号太岳,七岁通六经大义,16岁中举人,而后熟读经史,指导皇帝,几乎凭一人之力实现了明代中兴,成为西方政治家与历史关注得“中国经济第一人”。
她靠满腹权谋智慧,得中国第一宰相美誉。
半部残书《权谋残卷》,证明其“宰相之杰”得称号实非虚言。
内容简介权谋之术无所不在,大人物深入研究却闭口不说,从不将心得秘密轻易示人……几千年权谋术盛行而权谋著述却极少得秘密,将由此书揭开……本书适合广大从政与企业管理者,对权谋无所不在有清醒认识者为成为社会上主流而潜心准备者,就是一部不在乎您手里得牌就是否够好而在于教您把一手坏牌如何玩好得智慧书。
张居正似乎永远就是智慧得象征,她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就能揭出事情得要害,言辞简短准确,使人无可置疑,颇合乎中国古语所谓得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智察卷一【原文】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事虽殊,其理一也。
惟善察者能见微知着。
不察,何以烛情照奸?察然后知真伪,辨虚实。
夫察而后明,明而断之、伐之,事方可图。
察之不明,举之不显、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其色而究其实、察者智,不察者迷。
明察,进可以全国;退可以保身、君子宜惕然。
察不明则奸佞生,奸佞生则贤人去,贤人去则国不举,国不举,必殆,殆则危矣。
【译文】月亮出现晕就会刮风,柱石一旦湿润就要下雨,人间事情虽然不一样,但就是原理相同、只有善于观察事情本质得人才能够从细节发现事情得本质、不明察周围得事物,怎么能够发现隐藏得人情世故与虚伪小人得行径呢?只有明察而后才能够知晓事情得真假,明辨虚实。
明察之后就能够清楚事情真相,清楚事情真相以后才能够抉择,处理事情,目得才可以实现。
不能够明察秋毫,做事就不会有什么成果、听一个人怎么说而后拿她得言论界与她得行动去考察她,观瞧她得神色而后发现事情得真相。
明察秋毫得人就是明知得人,不能够明察秋毫得人,就会遇事迷惑。
洞察先机得人在国家能够使国家强盛,与自身可以保全自己。
君子在明察这件事情上面应该有足够得重视。
大明首辅张居正的决策之殇
大明首辅张居正的决策之殇张居正是明朝有名的改革家,一生鞠躬尽瘁,曾自诩“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但是这样一位为了改革新政死而后已的首辅大臣,死后不久即被抄家,家人流散,新政复旧,令人唏嘘不已。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
汉族人,幼时名张白圭,明朝湖广江陵(今属湖北省荆州市)人,又称张江陵,谥号“文忠”。
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
张居正5岁识字,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3岁时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
1547年,年仅22岁的张居士进士及第,入翰林院,学于内阁重臣徐阶,当时的内阁首辅是大臣严嵩(明代废除丞相一职而设内阁)。
1550年因为不愿卷入官场纷争而回乡养病。
1557年重回翰林院,徐阶推荐其为裕王朱载重的侍读,任国子监司业。
1562年严嵩倒台,徐阶升为内阁首辅。
1564年裕王即位,即明穆宗(1537-1572),两年后张居正开始执掌翰林院。
1568年徐阶因年迈多病、举筹失措而归田,高拱掌控内阁。
1572年明神宗即位(1563-1620),即万历皇帝。
同年,高拱以“专政擅权”之罪回原籍。
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年47岁。
自1572年至1582年,张居正当国10年,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起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严厉整肃朝廷上下,实行考成法。
从历史大局看,张居正推行的新政无疑是继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之际革新之后直至近代影响最为深远、最为成功的改革。
然而1582年张居正逝世之后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帧等7名言官弹劾张居正举荐的内阁大臣潘晟,潘晟随即下台。
之后群官进一步弹劾张居正,朝中大臣无一为其辩护。
万历皇帝于是下令抄家,并削尽其官秩,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
张居正家人或被流放,或被饿死,其本人甚至险遭鞭尸之辱。
权谋残卷全文及译文
权谋残卷全文及译文权谋残卷全文及译文《权谋残卷》是张居正的作品之一,下面请看小编带来的《权谋残卷》全文及译文!《权谋残卷》全文及译文智察卷一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事虽殊,其理一也。
惟善察者能见微知着。
不察,何以烛情照奸?察然后知真伪,辨虚实。
夫察而后明,明而断之、伐之,事方可图。
察之不明,举之不显。
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其色而究其实。
察者智,不察者迷。
明察,进可以全国;退可以保身。
君子宜惕然。
察不明则奸佞生,奸佞生则贤人去,贤人去则国不举,国不举,必殆,殆则危矣。
翻译:月亮出现晕就会刮风,柱石一旦湿润就要下雨,人间事情虽然不一样,但是原理相同。
只有善于观察事情本质的人才能够从细节发现事情的本质。
不明察周围的事物,怎么能够发现隐藏的人情世故和虚伪小人的行径呢?只有明察而后才能够知晓事情的真假,明辨虚实。
明察之后就能够清楚事情真相,清楚事情真相以后才能够抉择,处理事情,目的才可以实现。
不能够明察秋毫,做事就不会有什么成果。
听一个人怎么说而后拿他的言论界和他的行动去考察他,观看他的神色而后发现事情的真相。
明察秋毫的人是明知的人,不能够明察秋毫的人,就会遇事迷惑。
洞察先机的人在国家能够使国家强盛,与自身可以保全自己。
君子在明察这件事情上面应该有足够的重视。
不能够看清问题的本质身边的人就会乘机迷惑自己(出线奸佞之人),出现奸佞的人那么身边的贤能之士就会离开,贤能的人离开那么国家就不会兴盛,国家不兴旺当然就要衰败,必定走向灭亡,这样就危险了。
筹谋卷二君子谋国,而小人谋身。
谋国者,先忧天下;谋己者,先利自身。
盖智者所图者远,所谋者深。
惟其深远,方能顺天应人。
译文:君子谋求的是国家大事,小人谋图的是自身的私利。
谋虑国家大事的人,首先为国家操心;为自身谋虑的人,首先想到自己的私利。
这是因为有智慧的人志向深远,所谋求的目标宏大。
正因为志向的远大,才能够顺应天意民心。
守之伐之,不如以德伏之。
宜远图而近取。
见先机,善筹划。
《权谋残卷》:知其心,度其情,察其微,则见其势矣
《权谋残卷》:知其心,度其情,察其微,则见其势矣!《权谋残卷》是明代张居正所作的一部权谋类著作,共分为13卷。
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其色而究其实。
察者智,不察者迷;明察,进可以全国,退可以保身。
君子宜惕然。
势者,适也。
适之则生,逆之则危;得之则强,失之则弱。
事有缓急,急不宜缓,缓不宜急。
因时度势,各得所安。
译文:形势,是需要你去适应的。
能够适应它的人就能安生,不能够适应它的酒味下了;得到形势帮助就会变得强大,得不到形势帮助就会变得弱小。
事情有缓有急,该尽快解决的事情不应该拖得太久,该慢慢来的事情不应该操之过急。
当根据当时的形势分析对策,才能平安无事。
避其锐,解其纷;寻其隙,乘其弊,不劳而天下定。
译文:避开争斗的漩涡,解除和别人的分争。
寻找对方的破绽,利用对方的弊端,不用费力就能够安定天下。
势可乘,亦可造。
致虚守静,因势利导。
敌不知我而我知敌,或守如处子,或劲如脱兔。
善度势者乘敌之隙,不善度势者示敌以隙。
知其心,度其情,察其微,则见其势矣。
译文:形势可以利用,也可以制造。
淡泊宁静,因势利导。
让敌人摸不透我而我却了解敌人的情况,要么像处一女一样安静,要么像奔跑的兔子那样迅速的行动。
善于分析形势的人能够利用敌人的疏漏,不善于分析形势的人却常常把自己的疏漏暴露给敌人。
了解对方心里想什么,揣摩他的感情,察觉他不为人知的细节,就可以预测事情发展的趋势了。
观其变而待其势,知其雄而守其雌,疲之扰之,然后可图。
译文:安静的观察对方的变化,同时等待有利于自己的形势的出现,知道雄强,却安守雌弱,使对方疲劳,并且干扰对方,然后就可以取胜了。
势可乘乎?势不可乘乎?智者睹未明,况己著乎,惟在断矣。
智无识不立,无胆不行。
万历首辅张居正:最牛CEO的悲剧改革史
万历首辅张居正:最牛CEO的悲剧改革史昭昭史迹留嗟叹社稷安时宰相危万历首辅张居正4月16日,北京卫视和东方卫视同步首播电视连续剧《万历首辅张居正》,使这位临危制变的改革家的命运,再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在中国历史上,对改革家的评价大多毁誉参半,对张居正更是如此。
他任首辅时厉行新政,短短十年,把衰败、混乱的明王朝治理得国富兵强,被称为“起衰振隳(huī)的救时宰相”。
然而他死后却家产尽抄、爵封皆夺,险些被自己呕心沥血培养的学生万历皇帝开棺鞭尸。
死后不足四十年又平反昭雪,为其鸣冤喊屈的不仅有他的支持者,还有曾经被他打压的反对派。
张居正到底是力挽狂澜的救时宰相,还是攀援阉宦后宫、专权弄术的权臣?他的人生何以在四百多年后,仍然引起人们的争论?近日,本刊专访《万历首辅张居正》编剧、作家熊召政,请他讲述张居正的风雨人生。
审时度势,隐忍智谋《万历首辅张居正》,改编自熊召政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原著为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投资方特意请熊召政担任编剧,也是为了最大可能地保留原著厚重的历史感。
电视剧播出之后,很多人都被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深深吸引。
但也有的观众反映,剧中将张居正塑造得过于完美。
对此,熊召政坦言,改编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
其中既有投资方出于市场的考虑,也有主创人员的艺术偏好,更有电视审查中的清规戒律。
在熊召政的眼中,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取得的成就,史有定论且有目共睹。
但取得这个成就,绝不可能仅凭道德的力量。
史家多“清流倾向”,欣赏所谓的“道德超人”。
事实上,推动历史前进的,绝非那些不肯“与狼共舞”的清流,而恰恰是像张居正这样审时度势、追求事功的政治家。
张居正嘉靖四年(1525)生于湖北江陵,他的祖父张镇是皇室宗亲辽王家的侍卫。
他的父亲张文明,虽颇有文采,却时运不济,七次乡试都名落孙山,直到自己的儿子成了翰林,他还是个不第的秀才。
在那样的年代,要想改变家族的命运,唯一的出路就是科举入仕。
好在张居正从小就是个神童,13岁考中秀才,16岁中了举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守诚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篇》
【译文】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他该怎么办。就像牛车没有固定横木的部件,马 车的横木两头少了关扣一样,怎么能行驶呢? 【评析】诚信既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也是为政者取信于民的基础。只有以诚信立 身,才能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取信于人,才能处理好政府与民众、民众与民众之 间的关系,才是一个好的执政者。
马先驯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
——《淮南子·说林训》
【译文】马要先看其是否能被驯服,再看其是否优良;人要先看其是否讲信用,再看他 的能力如何。 【评析】《淮南子》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集体编写而成。这句话讲 述了诚信是为人处世之本,一个人的能力和发展前景等都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
事上宜以诚,诚则无隙,故宁忤而不欺。不以小过而损大节,忠也,智也。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孩子哭着也要跟去。于是,曾子的夫人对孩子说: “你先回家待着,等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从集市上回来,就看见 曾子要捉猪去杀。她便劝阻曾子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 “(夫人)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 父母亲给予的正确教导。现在你欺骗他,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孩子,孩 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于是,曾子便把 猪给杀了。
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
——《墨子•修身》
【译文】好的名声不是轻易形成的,好的声誉也不能通过投机取巧的办法建立起来。 【评析】美好的名声不是随便就可以成就的,要想得到大众的认可、取信于人,就要埋 头苦干、脚踏实地,讲求诚实守信。
百虑输一忘,百巧输一诚。
——顾图河《任运》
2015-02-02_摆脱被陷害困境的三条妙计
摆脱被陷害困境的三条妙计2015-02-02《权谋残卷》作为张居正权谋的经典著作,不是吹嘘出来的,因为里面强大的权谋思维和诡计都是千锤百炼出来的。
尤其是我们被小人算计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做,他威武的提出了三条计谋。
让我们能够从容的面对小人的陷害。
1、《权谋残卷》:“将错就错,以讹传讹,移花接木,巧取豪夺。
”这个将计就计的策略写的很详细,把这个将计就策略分拆成了三步。
首先是将错就错,出现问题后不去解释,不去对抗,而是将错就错。
顺势而为。
不对抗矛盾而是利用矛盾。
如果过早的对抗矛盾,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有可能被打击,自己反击还需要另寻时机。
而将计就计的策略,就是以讹传讹。
化被动为主动。
其次就是移花接木。
这是将计就计的第二步。
把错误的东西转嫁出去。
出现的错误引导走。
没有这一步的偷梁换柱的操作,很难再接下来绝地反击。
最后就是巧取豪夺。
乾坤大挪移一样的让错误反噬到对手身上。
三国时期,曹丕和吴质的故事就巧妙的使用了上述的计谋。
丁仪兄弟,皆欲以植为嗣。
太子患之,以车载废簏,内朝歌长吴质与谋。
修以白太祖,未及推验。
太子惧,告质,质曰:‘何患,明日复以簏受绢车内以惑之,修必复重白,重白必推,而无验,则彼受罪矣。
’世子从之,修果白,而无人,太祖由是疑。
2、《权谋残卷》:“敌快我慢,以智缓之;敌强我弱,以计疲之。
”直接对抗,不如釜底抽薪。
有时候我们在自身找不到优势的时候,我们必须在敌人身上找到劣势并加强他。
有了劣势,此消彼长,自己自然就强大起来了。
我们日常的权谋斗争中,我们有时候对自己的优势恨无奈的时候,我们就要想法分化瓦解敌人。
让他自己内部出问题,从而除掉他。
把自己的关注焦点从自身的优势转移到对方的劣势上来。
3、《权谋残卷》:“危在我,而施予人。
故我危则人危,人不欲危,则必出我于厄难。
”这个计策是相当的恶毒的,就是把自己的危险转嫁到别人身上,从而让大家一起想办法。
把很多人拖下水。
这是很多人办坏事的时候的核心心态。
为什么分赃的时候,都会有一份,就是这个原理,不会有人高密了。
残卷不残
残卷不残谷培生东岛图书策划推出一套中国古代权谋术著作,我翻了一下就觉得不错,当即买了两套,一套赠给密友,一套留给自己品读。
因为我刚读完熊召政的《张居正》,所以就先读相传为张居正所撰的《权谋残卷》。
一代名相张居正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页,再加上荣获首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湖北省政府图书奖、屈原文艺创作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的《张居正》一书的轰动效应,张居正在国人心目中当不陌生。
“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虽多,但是像张居正那样划朝代的人物,实在数不上几个。
”“张居正似乎永远是智慧的象征。
”这么一位“言必有中”的“宰相之杰”,其权谋术著作,本应广为流传,然而,《权谋残卷》知者并不多,究其原由,大致有三:一是这部《权谋残卷》并不见于《张文忠公全集》,称为“残卷”也是后人根据汇集整理张公有关权谋经籍而起的名字;二是这部“残卷”是清末人在拆除张公旧宅时发现的几本纸卷,上面注明张居正所撰;三是“残卷”面世时,就因年代久远,腐坏鼠啮,残缺不全,后因战乱失落,现在的版本只是源自藏在东京帝大图书馆中的一位日本学者当年的手抄本。
我上面两段话的意思,是想让朋友对张居正这个人和《权谋残卷》这本书有个大致了解。
好在吉林摄影出版社在出版这本“残卷”时,不仅加了注释,还附加了相应的历史典故、人物简介,并加以阐发,使一般读者也可以读懂,这对《权谋残卷》的流传很有裨益。
《权谋残卷》共有十三卷,我品读最多受益最深的当数卷三“用人”和卷十二“中伤”。
用人,是古今中外所有做事的人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用人的问题首先有个用什么样的人的标准问题。
我所听到看到的话和作品,都说从古到今有“任人唯亲”和“任人唯贤”两条截然不同的用人之路。
有些人声称自己是“任人唯贤”、称对方是“任人唯亲”。
有些人总结经验,说成功者之所以成功一条重要原因是坚持“任人唯贤”的用人之路,失败者之所以失败一条重要原因是推行“任人唯亲”的用人之路。
我过去也是这么认为的,但现在却有不同的一点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居正的权谋残卷,个人认为堪称官场不败的孙子十三篇智察卷一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事虽殊,其理一也。
惟善察者能见微知着。
不察,何以烛情照奸?察然后知真伪,辨虚实。
夫察而后明,明而断之、伐之,事方可图。
察之不明,举之不显。
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其色而究其实。
察者智,不察者迷。
明察,进可以全国;退可以保身。
君子宜惕然。
察不明则奸佞生,奸佞生则贤人去,贤人去则国不举,国不举,必殆,殆则危矣。
筹谋卷二君子谋国,而小人谋身。
谋国者,先忧天下;谋己者,先利自身。
盖智者所图者远,所谋者深。
惟其深远,方能顺天应人。
守之伐之,不如以德伏之。
宜远图而近取。
见先机,善筹划。
圣王之举事,考之于蓍(shi)龟,不如谛之于谋虑;炫之以武,不如伐之以义。
察而后谋,谋而后动,深思远虑,计无不中。
故为其诤,不如为其谋;为其死,不如助其生。
羽翼既丰,何虑不翱翔千里。
察人性,顺人情,然后可趁,其必有谐。
所谋在势,势之变也,我强则敌弱,敌弱则我强。
倾举国之兵而伐之,不如令其自伐。
勇者搏之,不如智者谋之。
以力取之,不如以计图之。
攻而伐之,不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或雷霆万钧,令人闻风丧胆,而后图之。
实以虚之,虚以实之,以其昏昏,独我昭昭。
人皆知金帛为贵,而不知更有远甚于金帛者。
谋之不深,而行之不远,人取小,我取大;人视近,我视远。
未雨绸缪,智者所为也。
用人卷三为政之道,在于辨善恶,明赏罚。
倘法明而令审,不卜而吉;劳养功贵,不祝而福。
贤者立而国兴;小人立而邦危。
有国者宜详审之。
故小人宜务去,而君子宜务进。
大德容下,大道容众。
盖趋利而避害,此人心之常也,宜恕以安人心。
故与其为渊驱鱼,不如施之以德,市之以恩。
而诱之以赏,策之以罚,感之以恩。
取大节,宥小过,而士无不肯用命矣。
赏不患寡而患不公,罚不患严而患不平。
赏以兴德,罚以禁奸。
使下畏罚而利赏,下也;好德而恩进,上也。
天下无不可用之材,唯在于所用。
事上卷四事上宜以诚,诚则无隙,故宁忤而不欺。
不以小过而损大节,忠也,智也。
不欺上,亦不辱君,勉主以体恤,谕主以长策,不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外,天下称孝焉。
荣辱与共,进退以俱,上下一心,事方可济。
骄上欺下,岂可长久?攻城易,攻心难。
故示之以礼,树之以威,上也。
上怨报之以德,上毁报之以誉,上疑报之以诚。
隙嫌不生,自无虞。
事君以忠,不涓细流。
待人以诚,不留小隙。
为上计,不以小惠,而以长策。
小惠人人可为,长策非贤者不能为之。
故事之以谀,不如进之以忠。
助之喜,不如为之忧。
思上之所思,而虑其无所思;为君谋利,不如为君求安。
思之深,而虑之远。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避祸卷五廓然怀天下之志,而宜韬之晦。
牙坚而先失,舌柔而后存。
柔克刚,而弱胜强。
人心有所叵测,知人机者,危矣。
故知微者宜善藏之。
考祸福之原,察盛衰之始,防事之未萌,避难于无形,此为上智。
祸之于人,避之而不及。
惟智者可以识其兆,以其昭昭,而示人昏昏,然后可以全身。
君臣各安其位,上下各守其分。
居安思危,临渊止步。
故易曰潜龙勿用,而亢龙有悔。
夫利器者,人所欲取。
故身怀利器者危。
宜示之以无而去其疑,方无咎。
不矜才,不伐功,不忘本。
为人以谦,为政以和,守其常也。
有隙则明示之,令其谗不得入;大用而谕之小用,令其毁无以生。
不折大节,不弃小惠。
进退有据,循天理而存人情,此所以为全身之术也。
必欲图之,勿以小惠,以大德;不以图近,而谋远。
恃于人者不如自恃。
自恃者寿,自足者福。
顺天应人,故常在。
自爱者重。
危房不可近,危邦不可入。
明珠必待识者,宝剑只酬壮士。
以贤臣而事昏主,危矣。
故明主则谏,昏君则去。
不去而隐于朝,宜也。
知其雄,守其雌。
事不可为而身退,此为明哲保身之道也。
度势卷六势者,适也。
适之则生,逆之则危;得之则强,失之则弱。
事有缓急,急不宜缓,缓不宜急。
因时度势,各得所安。
避其锐,解其纷;寻其隙,乘其弊,不劳而天下定。
势可乘,亦可造。
致虚守静,因势利导。
敌不知我而我知敌,或守如处子,或劲如脱兔。
善度势者乘敌之隙,不善度势者示敌以隙。
知其心,度其情,察其微,则见其势矣。
观其变而待其势,知其雄而守其雌,疲之扰之,然后可图。
势可乘乎?势不可乘乎?智者睹未明,况己著乎,惟在断矣。
智无识不立,无胆不行。
为谋,所重者胆,所贵者智;胆智兼备,势则可为。
见宜远而识宜大,谋宜深而胆宜壮。
军无威无以立,令无罚无以行。
威慑之,智取之,胆胜之,则何敌不克,何坚不攻?正胜邪,直胜曲。
浩然正气,而奸佞折。
功心卷七城可摧而心不可折,帅可取而志不可夺。
所难者惟在一心。
攻其心,折其志,不战而屈之,谋之上也。
攻心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义,服之以威。
君子好德,小人好利。
辨之羞之,耻之,驱之于德。
移花接木,假凤虚凰,谋略之道,唯在一心。
乱其志,折其铎,不战自胜。
治不以暴而以道,胜不以勇而以仁。
故彼以暴,我以道;彼以勇,我以仁;然后胜负之数分矣。
攻心之术多矣。
如武穆用兵,在乎一心。
乱之扰之,激之困之,俟之以变,然后图之。
欲得之,先弃之;欲扬之,先抑之。
畏之危之,其心必折,计然后可用。
虚予而实取之。
示之以害,其必为我所用。
欲得其心,莫若投其所好。
君喜则我喜,君憎则我憎,我与君同心,则君不为我异。
权奇卷八善察者明,慎思者智。
诱之以计,待之以隙。
不治狱而明判,不用兵而夺城,非智者谁为?夫欲行一事,辄以他事掩之,不使疑生,不使衅兴。
此即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事有不可拒者,勿拒。
拖之缓之,消其势也,而后徐图。
假神鬼以立威,而人莫辨真伪。
伪称天命,其徒必广。
将计就计,就势骑驴,诡之异之,以伏其心。
此消彼涨,此涨彼消,其理一也,不诡于敌而诡于己,己之气盛,敌气必衰。
意欲取之,必先纵之;意欲除之,必先骄之。
然后乘其势矣。
敌强则弱之,敌实则虚之。
弱之虚之,不我害也。
偷梁换柱,移花接木。
妙手空空,弥祸患于无形。
釜底抽薪,上楼撤梯,虽曰巧智,岂无大谋?人构我,我亦构人。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反客为主,后发制人。
必欲使人为某事,威逼之,刑罚之,利诱之。
由远及近,从小至大,循序渐进,然后可用。
谬数卷九知其诡而不察,察而不示,导之以谬。
攻子之盾,必持子之矛也。
智无常法,因时因势而已。
即以其智,还伐其智;即以其谋,还制其谋。
间者隙也,有间则隙生。
以子之伎,反施于子,拨草寻蛇,顺手牵羊。
彼阴察之,我明示之。
敌之耳目,为我喉舌。
借彼之口,扬我之威。
机变卷十身之存亡,系于一旦;国之安危,决于一夕。
唯智者见微知著,临机而断。
因势而起,待机而变。
机不由我而变在我。
故智无常局,唯在一心而已。
机者变也。
惟知机者善变。
变则安,不变则危。
物必先腐而蠹生,事必有隙而谗起。
察其由,辨其伪,除其隙,谗自止矣。
知机者明;善断者智。
势可度而机可恃,然后计可行矣。
处变不惊,临危不乱。
见机行事,以计取之,此大将之风也。
将错就错,以讹传讹,移花接木,巧取豪夺。
敌快我慢,以智缓之;敌强我弱,以计疲之。
釜底抽薪,此消彼长。
敌缓则我速,敌弱则我强。
此亦机变也。
危在我,而施于人。
故我危则人危,人不欲危,则必出我于厄难。
讽谏卷十一讽,所以言不可言之言,谏不可谏之谏。
谏不可拂其意,而宜恤其情。
谏人者宜为人谋,不为己虑。
或激之勉之,以证其不可行也。
谏不宜急而宜缓,言不宜直而宜曲。
嬉笑之中蕴乎理,诙谐之中寓乎道。
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
中伤卷十二天下之至毒莫过于谗。
谗犹利器,一言之巧,犹胜万马千军。
谗者,小人之故伎。
口变淄素,权移马鹿。
逞口舌之利剑,毁万世之基业。
或诬之以虚,加之以实,置其于不义;或构之以实,诱之以过,陷其于不忠。
宜乎不着痕迹,欲抑而先扬,似褒而实贬。
随口毁誉,浮石沈木。
奸邪相抑,以直为曲。
故人主之患在于信谗,信谗则制于人,宜明察之。
然此事虽君子亦不免也。
苟存江山社稷于心,而行小人之事,可乎?小人之智,亦可谋国。
尽忠事上,虽谗犹可。
然君子行小人之事,亦近小人,宜慎之。
美色卷十三乱德则贤人去,失政而小人兴。
国则殆矣。
美色置于前而心不动者,情必矫也。
然好色不如尊贤。
近色而远贤臣,智者所不为也。
孰谓妇人柔弱?一颦一笑,犹胜百万甲兵。
智者借色伐人,愚者以色伐己。
色必有宠,宠必进谗,谗进必危国。
然天下之失,非由美色,实由美色之好也。
借美以藏其奸,市色而成其谋,千载之下,绵绵不绝。
人主宜详审之。
圣贤事业,非大志者何为?故色贤之分,知其所取舍。
是以齐桓晋文,犹为霸主;汉武唐宗,不失明君。
译文智察卷一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事虽殊,其理一也。
惟善察者能见微知着。
翻译:月亮出现晕就会刮风,柱石一旦湿润就要下雨,人间事情虽然不一样,但是原理相同。
只有善于观察事情本质的人才能够从细节发现事情的本质。
不察,何以烛情照奸?察然后知真伪,辨虚实。
夫察而后明,明而断之、伐之,事方可图。
察之不明,举之不显。
译文:不明察周围的事物,怎么能够发现隐藏的人情世故和虚伪小人的行径呢?只有明察而后才能够知晓事情的真假,明辨虚实。
明察之后就能够清楚事情真相,清楚事情真相以后才能够抉择,处理事情,目的才可以实现。
不能够明察秋毫,做事就不会有什么成果。
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其色而究其实。
译文:听一个人怎么说而后拿他的言论界和他的行动去考察他,观看他的神色而后发现事情的真相。
注:言论非常好听但是神色却时时到处看是不真诚的表现,言论说不出来但是神情非常真诚的人是口拙心灵的人,凡此种种不仅深考察时得不到真相的。
察者智,不察者迷。
明察,进可以全国;退可以保身。
君子宜惕然。
译文:明察秋毫的人是明知的人,不能够明察秋毫的人,就会遇事迷惑。
洞察先机的人在国家能够使国家强盛,与自身可以保全自己。
君子在明察这件事情上面应该有足够的重视。
察不明则奸佞生,奸佞生则贤人去,贤人去则国不举,国不举,必殆,殆则危矣。
译文:不能够看清问题的本质身边的人就会乘机迷惑自己(出线奸佞之人),出现奸佞的人那么身边的贤能之士就会离开,贤能的人离开那么国家就不会兴盛,国家不兴旺当然就要衰败,必定走向灭亡,这样就危险了。
筹谋卷二君子谋国,而小人谋身。
谋国者,先忧天下;谋己者,先利自身。
盖智者所图者远,所谋者深。
惟其深远,方能顺天应人。
译文:君子谋求的是国家大事,小人谋图的是自身的私利。
谋虑国家大事的人,首先为国家操心;为自身谋虑的人,首先想到自己的私利。
这是因为有智慧的人志向深远,所谋求的目标宏大。
正因为志向的远大,才能够顺应天意民心。
守之伐之,不如以德伏之。
宜远图而近取。
见先机,善筹划。
译文:对于这样的人去防备他们或者是用手段对待他们,都不如用道德来征服他们的内心。
做一件事情应该从长远考虑,从近处入手。
预见到事情以后的发展方向,妥善的谋划。
圣王之举事,考之于蓍(shi)龟,不如谛之于谋虑;炫之以武,不如伐之以义。
译文:古代明君要出动军队想知道结果,从蓍草和龟甲上面去占卜,不如在谋略上面多加谋划;炫耀武力,不如用道义去征讨对方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