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日已远_青史字不泯_论夏允彝与_幸存录_

合集下载

幸存录-夏允彝与夏完淳

幸存录-夏允彝与夏完淳

•国运盛衰之始(其论有极正者、有极偏者,不足尽信,存之可也)。
神庙冲龄践祚,睿质夙成,慈圣内训甚肃。辅臣张居正擅权,而才以法制,天下朝令夕行,虽多苛察,人奉法惟谨,尤留心边事。初与高拱合策抚俺答,边鄙不耸,宣大以西,桴鼓凝埃矣。用大帅戚继光於蓟镇、谭纶为督抚,一切用舍兴建,惟继光言是从。继光建城堡墩台制度,皆精绝,烽火精明。又调素练浙兵,杂边兵练之,车马步杂用。东夷闻而畏之,匹骑不敢入者二十余年。迨烈皇帝登极,磔魏璫;亟召袁崇焕,以大司马经略边事,慰劳倍至。询以东夷何日可灭?崇焕以五年为期。及赐食出,至午门,群臣问可奏绩否?崇焕谓上期望甚迫,故以五年慰上心云。尔时有识者,讶其不成功。再入对,崇焕遂吏部用人、兵部指挥、户部措饷言,谕俱以边臣相照应,乃方得成功为请。上即命各部及言路,如崇焕言。崇焕无可卸责,一至宁远,遂为讲款计。盖自崇焕宁远奏捷之後,即令番僧往吊东夷以讲和。以罢归,未就。再出,无以塞灭东夷之命,遂以平东夷自归虑岛师毛文龙洩其计,遂身入岛,诱文龙斩之。文龙璫辽事破坏之後,从岛中收召辽人牵制,舍伏海、盖;时时袭东夷,有所斩获,颇有功。但渐骄恣,所上事多浮夸,索饷又过多,朝论多疑而厌之者。以其身权重兵,又居海岛中,莫能难也。崇焕初斩文龙,上亦甚喜之,褒谕倍至,不嫌其矫诏。未几,东夷阑入遵化,抚臣刘□、大司马王洽俱不习边事,仓皇无以应敌。东夷长驱迫都城,急召崇焕入卫。宣大各镇之兵,亦先後至。崇焕因以灭东夷自任,一旦纵夷至此,惟死战庶足赎罪;乃与东夷相值,辄避去。及入对,先以危言悚满朝,冀朝臣惧而从款议也。顾上英明,终不敢以款上奏,第力请率兵入城休养。上不许,已深疑崇焕矣。都中人又喧言崇焕实导东夷入犯,上益切齿。再召崇焕入,即下诏狱,而擢满桂为武经略,以祖大寿、黑云龙辈俱为统帅。辽兵素感崇焕,桂与大寿又互相疑,大寿辄率兵归宁远,远近大骇。亟;用孙承宗言,置大寿擅归罪不问,仍鼓励之。大寿之母,亦以忠义责之,得不叛去。满桂合各镇兵与虏战,桂战没,云龙被擒,兵大溃,几歼焉。幸虏亦得志归,都城危而复安。於是,磔崇焕,诛王洽,用承宗镇关门,梁廷栋为大司马,印巡抚抚宁远,刘大训抚蓟州,孙元化抚登莱,布置一新。虏所陷各城,亦皆恢复。然秦抚耿杞入卫之兵,中道溃去为乱,贫民附之,而流寇之患起矣。承宗未久亦罪去,印巡抚与大寿不合,梁司马、刘大训以中朝水火事相连,俱罢。此後用人,亦皆草率塞责。东夷一犯宣府,一入山西,两由蓟入燕;而壬午之入,直走青齐,及淮而止。所至屠掠一空,祸为至剧。我之兵力,每以计寇,寇急则调边兵以征寇,东夷急又辍剿寇之兵将以防东夷。卒之,二患益张,国力耗竭,而事不可为矣。闯寇逼都城,欲辍关外之兵,入关御寇;议久不决,而寇已破都门而入。烈皇帝身殉社稷,普天痛愤。吴三桂父陷寇中之不顾,务报国仇;但力不能璫,借兵於东夷。一战大胜,寇即弃都城而走,而东夷晏然以为得都城於寇,非得之我也。传檄三齐,迅扫秦晋,既得河北,复取江南。一时迎降恐後者,以为寇为先帝之仇,东夷能为我灭寇,非我仇也。嗟乎!寇之发难,以何事起?天下嗷嗷,皆以加赋之故。然赋加於何年?皆以东夷发难也。且河北为寇所攘,犹曰取之於寇;江南何罪而奄有之耶?我谋不臧,将不择、兵不练,廷臣置边事於度外,边臣以寻端卸患为得计。至南都之政,贿赂滋章,如狂如醉,使高皇帝之开辟、烈皇帝之忧勤,一期宗社邱墟,大可痛也!

下六单元《别云间》

下六单元《别云间》

别 云
夏 完 淳
作 者 简 介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号小隐,明
末抗清英雄。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
,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
或凄怆哀婉,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创 作 背 景
清顺治二年,14岁的夏完淳随父亲夏允彝和
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失败后只身流离于湘、
鄂一带,后返乡。清顺治四年(1647年),被
探 究
1.“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表作者怎样的矛 盾心情?试解析“难”字。
必死的决心与难舍故乡亲人的情怀。
“难”在抗清事业未成,再难见到故园和 亲人。
2.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同,都是诗人在被押解 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 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誓死如归的 精神。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灵旗:战旗。 古代出征前必祭祷之, 以求旗开得胜。
译 文
三年来为抗清兵辗转飘零,今天兵败被俘成为阶 下囚。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沦丧, 谁还能说天地宽。已经知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想要要和故乡永别实在难舍。等到我魂魄归来的 那一天,定要战旗下看后继者的队伍抵抗清兵。
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 对抗清斗争的信念。
3Hale Waihona Puke 这首诗抒发人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人诀别家乡,表现了对山河沦丧的极 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以及对 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思 维 导 图
别 云 间
首联:三年羁旅,战败被俘 颔联:故土沦丧,山河破碎 颈联:眷念故土,怀恋亲人 尾联:誓死不屈,坚决复明
捕后就义于南京。本诗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

南明诗人夏完淳

南明诗人夏完淳

南明诗人夏完淳夏完淳(1631年~1647年),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

民族英雄,明末(南明)诗人,松江华亭人,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

为夏允彝之子,师从陈子龙。

夏完淳自幼聪明,有神童之誉,“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抗清。

其父殉难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六岁。

以殉国前怒斥了洪承畴一事,称名于世。

有《狱中上母书》。

身后留有妻子钱秦篆、女儿以及遗腹子,出世后夭折,家绝嗣。

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合葬墓今存于松江区小昆山镇荡湾村华夏公墓旁。

柳亚子《题<夏内史集>》第5首:“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

我亦年华垂二九,头颅如许负英雄。

”大明崇祯四年(1631年)夏完淳生于华亭(今上海松江),家住郡城西花园浜,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年纪最轻的华夏先烈。

这时的大明朝离灭亡只有13年了,可谓内忧外患,积重难返。

在文化思想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南方,要求个性解放,反对理学桎梏的时代精神也在广泛发展,许多饱读诗书、忧国忧民的士人按照文学观念或活动地域形成各种流派或社团,与阉党进行斗争。

这里面就有著名的东林党。

继东林党之后,又有组织地主阶级中下层知识分子及小市民的复社和几社,而夏完淳的父亲夏允彝就是几社的创始人之一。

一代奇才夏完淳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在大雷雨即将来临前的江南,松江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

夏完淳出生后,夏家上下欢天喜地,亲朋好友也纷纷前来祝贺,祝贺夏允彝35岁喜得贵子,更祝贺夏家单弱的门庭终于有了生机。

夏允彝从儿子懂事时起就教他四书五经、天下诗文,而且在讲授诗文的同时更注重爱国主义的教育。

那些为了国家民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的名字和他们的佳作例如《正气歌》《满江红》一起深深地铭刻在小完淳的心中,而父亲及其朋友们为匡救天下,恢复优秀儒家传统和阉党进行斗争的情景更是给了他现实的教育。

夏允彝正妻、完淳的嫡母盛氏的教育与爱护也是小完淳成长道路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描写夏天的古诗大全300首五年级

描写夏天的古诗大全300首五年级

描写夏天的古诗大全300首五年级《描写夏天的古诗大全300首五年级》这是优秀的古诗词合集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夏花明(唐代-韦应物)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

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

2、菩萨蛮·夏景回文(宋代-苏轼)火云凝汗挥珠颗。

颗珠挥汗凝云火。

琼(qióng)暖碧纱轻。

轻纱碧暖琼。

晕腮(sāi)嫌枕印。

印枕嫌腮晕(yùn)。

闲照晚妆残。

残妆晚照闲。

3、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代-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jiǒng)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tà),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4、夏日绝句(宋代-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5、初夏忆京城邻舍(元代-柳贯)石家院里葡萄酒,荆媪池边芍药厅。

倦剧拥书终日坐,醉来支枕片时醒。

主人并直飞龙卫,邻客谁开放鹤亭?万里沧江云一去,欲将孤影寄伶仃。

6、宿夏郡口(宋代-王十朋)夜宿古夏口,时维季秋半。

江湖犹未落,烟水渺无岸。

左公昔屯兵,仲谋方斫案。

助成赤壁胜,坐使老贼窜。

壮志宁下人,借地聊取乱。

蛟龙得云雨,鼎足王蜀汉。

英雄不复见,江水空汗漫。

7、和微之游湖春夏秋冬四绝(宋代-韩维)花边鹭立红云里,林下人行翠幄中。

炎暑吾今知所避,全家移入广寒宫。

8、满江红其二送腊茶答王和父(宋代-夏元鼎)万汇阳春吐秀,争如雀舌含英。

先天一气社前升。

啖出昆崙峰顶。

要得丁公煅炼,飞成宝屑窗尘。

蜜脾神用脱金形。

送与仙翁体认。

9、赠邑令章夏(宋代-苏庠)弦歌武城宰,遗芳叹汉官。

莫怀千载忧,且毕今日欢。

亭午百吏散,曲肱谢喧烦。

况看古锦句,落笔酬江山。

10、初夏松隐看雨(宋代-曹勋)细细南薰气已深,午来庭户作烦襟。

雨云不向西山出,只在青天忽变阴。

11、夏日偶成六首(宋代-曹勋)且欣久雨得新晴,水面荷香入座清。

尽日水塘无一事,夏莺恰恰啭新声。

几社诗人夏完淳,明亡后所作诗文风格

几社诗人夏完淳,明亡后所作诗文风格

几社诗人夏完淳,明亡后所作诗文风格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汉族,明松江府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

夏允彝子。

七岁能诗文。

十四岁从父及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

鲁王监国授中书舍人。

事败被捕下狱,赋绝命诗,遗母与妻,临刑神色不变。

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夏完淳生平祖籍浙江会稽,明思宗崇祯四年生于松江(今属上海),家住郡城西花园浜,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年纪最轻的华夏先烈。

完淳父夏允彝为江南名士,与完淳师陈子龙创立几社(与复社相应)。

夏完淳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

天资聪颖,早慧,5岁读经史。

7岁能诗文,9岁写出《代乳集》。

允彝出游远方,常带完淳在身边,使他阅历山川,接触天下豪杰。

从陈子龙为师,又受知于复社领袖张溥,在文章气节方面,深受二人熏陶。

崇祯十六年(1643年),与同县友人杜登春等组织“西南得朋会”(后改为“求社”),成为“几社”的后继。

次年春,农民起义军席卷北方,完淳自称“江左少年”,上书40家乡坤,请举义兵为皇帝出力。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完淳年15,随父、师在松江起义抗清。

失败后,夏允彝投水自殉。

乃追随陈子龙与太湖义军联系,参谋义军领袖吴易军事,继续从事抗清复明活动。

不久,太湖义军被包围消灭。

完淳泅水脱险。

复明意志坚定不移。

因痛心国事,作《大哀赋》,文采宏逸,情词哀惋,见者无不感叹惊佩。

顺治四年春,明鲁王赐谥夏允彝为“文忠”公,并遥授完淳为中书舍人。

完淳写谢表,连同抗清复明志士数十人名册,交与专在海上往来通信联系的秀才谢尧文,使赴舟山呈与鲁王。

谢在漴阙候船,被清兵拿获,解送提督吴胜兆处系狱。

后吴胜兆反清事败,清当局得完淳所书谢表等,于是南京总督军务洪承畴,秉承清摄政王意旨,按名册严缉夏完淳等,务要一网打尽。

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决定渡海至鲁王处,再图大举。

夏允彝

夏允彝
夏允彝,明松江府华亭县人,家住郡城西花园浜。幼好学,善文辞。崇祯十年进士出身。崇祯二年,大名士张溥在吴江把南北许多知名文社的负责人召集起来,其中包括江南应社、苏州羽明社 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像
、浙西闻社、江西则社、中州端社等,结成新的“复社”。与“东林党”相比,复社并不是一个卓然标格的政党类型,它强调的是“以学救时,以学卫教”,而东林党人在末期鱼龙混杂,不少人“急功名、多议论、恶逆耳、收附会”,严重违背了孔子有关君子“群而不党”的圣训。后来,复社因其精神领袖张溥的去世而渐趋衰落。与复社成立的同时,夏允彝、杜麟征、陈子龙等人在松江成立了新的师生、亲友相传的“几社”,诗文酬和,社友们互相以文章道德激励。
彝、夏完淳父子的墓地,石驳墓基围成的平台呈半月形,高约2米,宽约30米。墓建造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三月,为夫妇合葬墓。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修葺。道光六年(1826年)八月重修,把先世几个墓葬在一起。墓前立石碑,中间大书“明夏忠节公允彝墓道”,其下夹行小字:“公先世并葬于此,子节慰公讳完淳祔。”左侧书“永远禁止樵牧侵占”,右侧作“道光六年八月,知娄县事徐梦熊立”(清代塘湾属娄县)。 1961年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亲题墓碑,被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他 夏允彝与儿子夏完淳石刻像[1]
给好友陈子龙等人写信交待后事,然后平静与家人言别,并特意把未完成的文集《幸存录》交予独子夏完淳手中,叮嘱他毁家饷军,精忠报国,代父完成恢复志愿。在九月十七日遣散家人,作绝命诗:“少受父训,长荷国恩,以身殉国,无愧忠贞。南都既没,犹望中兴。中兴望杳,安忍长存?卓哉我友,虞求、广成、勿斋、绳如、悫人、蕴生,愿言”从容自投松江塘而死。《明史》上讲他“自投深渊以死”,实乃误记。夏允彝自杀是形同日本人仪礼性的剖腹自杀,其兄、子、妻妾家人,皆肃穆哀恸地立于水滨观视。松塘水浅,只达夏允彝腰身以上,这位大才子生生埋头于水中,呛肺而死,他背部的衣衫都未沾湿,生殉了他的大明朝。彼情彼景,身为儿子的夏完淳肝胆欲裂,目睹父亲刚烈死状,他也更加坚定了必死报国之心。

文学鉴赏:夏完淳小传

文学鉴赏:夏完淳小传

夏完淳小传夏完淳松江华亭人。

他的交亲夏允彝是个有学问、有爱国心的人,曾经参加明末一个爱国文学团体——“几社”,并是其中的领袖之一。

夏完淳从小就受到父亲的良好教育。

夏允不仅鼓励夏完淳认真读书,而且很慎重的为儿子选择良师,夏完淳的老师有张溥、陈子龙等当时知名学者。

夏完淳很高的天赋,在教师的指导下。

他5岁就能讲述《论语》,6岁时和长辈交谈,对答如流。

9岁时已经写了一部诗集《代乳集》。

被人称为“神童”。

夏完淳不仅书读的好,而且从小关心国家大事。

他和一些朋友模仿父辈的样子,组织了一个叫“西南得朋会”的小团体,在一起研究诗文,讨论国事。

清军南下占领苏州和杭州以后,曾经请夏完淳的父亲出来做满清的官,但被其父严辞拒绝。

他和夏完淳的教师陈子龙一起带着夏完淳参加了明朝松江总兵吴志葵的队伍。

夏允彝利用他曾是吴志葵老师的友谊,发动请他来抗清。

当时夏完淳只有十五岁,刚刚结了婚,婚后几天。

他就离别了新婚的妻子,赴战场去了。

在苏州战役中,由于先锋孤立无援,援军没有及时赶到,结果被清兵打败。

吴志葵见此情形,无心恋战。

就率军登舟撤退。

夏允彝父子只好流泪拜别诸将士,又在苏州城下停留了几天,才忍痛离去。

不久,吴志葵兵败殉国。

夏允彝见山河败碎,民族危亡,而自己却又无力挽救。

便决心以身殉国,他把自已的著作《幸存录》手稿交给夏完淳,命儿子继续写下去,又叮嘱儿子变卖家产充作军饷。

然后他怀着满腔悲愤跳进松江自杀了。

斗争的挫折、父亲的死使年少的夏完淳更成熟了。

他和老师陈子龙、岳父盟誓,决心抗清到底。

他们又一起参加了吴日升领导的义军,在太湖一带进行活动。

吴日升很器重这位十五岁的少年,让他担任义军的参谋,负责制定作战计划。

后来他们又和江浙一带的鲁王政权取得了联系,夏完淳被任命为中书舍人。

由于众寡悬殊,义军最后还是被清军打败了。

吴日升和陈子龙相继牺牲。

可是夏完淳仍然满腔热情的四处奔走,宣传抗清,联络抗清志士。

他还写了大量的诗篇,抒发忧国忧民的心情,但由于南明政权无心也无力组织抗清,这使夏淳的种种努力都化成了泡影。

初中语文文言文夏完淳《别云间》原文和译文(含赏析)(最新整理)

初中语文文言文夏完淳《别云间》原文和译文(含赏析)(最新整理)

夏完淳《别云间》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别云间夏完淳(明)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作者简介: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部)人。

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背景简介:这首诗作于秋季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时,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

写出了作者对亡国的悲愤,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

注释:【羁(jī)旅】【云间】即今上海松江西部,是作者家乡。

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里被逮捕。

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

“三年”句:作者自顺治二年(1645)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1647),共三年。

【南冠】古代南方楚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

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栓,梱)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此处指被清兵逮捕。

“毅魄”二句:是说死后,仍将抗清. 屈原《九歌。

国殇》:“身既死兮神已灵,魂魄亦兮为鬼雄”【灵旗】古代出征时所用的一种战旗。

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泉路】死期.泉,黄泉,置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毅魄】坚毅的魂魄。

译文:三年中都是长久漂泊在外地的游子,现在又变成了俘虏。

大好山河却使我流下无限之泪,谁说过天地是宽阔无边的呢!已经深知为国牺牲的日子临近了,但是想要和家乡告别却难而又难。

在我不屈的魂灵回来的日子里,好似已经看见招引亡魂的旗帜.赏析:夏完淳《别云间》赏析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

抉择与蜕变明清之际江南诗歌家族刍论

抉择与蜕变明清之际江南诗歌家族刍论

抉择与蜕变:明清之际江南诗歌家族刍论∗彭㊀志摘㊀要:明清易代之际山河板荡,政权更替势必会影响到江南诗歌家族的兴衰㊂在故明㊁清廷间的不同政治身份抉择,以及由此引发的诗歌书写蜕变㊁诗坛话语权变易,可视为观照明清之际江南诗歌演进的又一条取径㊂江南家族因应清廷的政治态度可厘分成抵抗㊁隐逸㊁迎合㊁挣扎四种情形,诗歌创作则分别呈现出文字化为匕首㊁遁迹山野江湖㊁屈从奉承上意㊁煎熬摧折心灵的不同特征,而在清初诗坛话语权分布上也相应地发生了家族诗歌的断裂㊁迁移㊁异化㊁低谷的迥异趋向㊂分别聚焦夏允彝㊁万泰㊁徐乾学㊁曹溶为代表的四个家族,通过此类 政治形势 家族抉择 诗歌书写 诗坛话语 的逻辑推演,则时代特征㊁地域文化合力作用下的明清之际江南诗歌家族话语权的萌蘖㊁起伏㊁嬗递状貌将会愈加清晰㊂关键词:明清之际㊀江南家族㊀政治形势㊀诗歌书写㊀话语权诗歌在发展过程中,很难摆脱政治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刚定鼎的新朝在企图重塑思想秩序时,诗歌往往会成为居上位者操控士人意识的常用手段㊂在清廷平定天下中,江南①地区可以说是最难被征服的区域㊂在南明∗①∗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清代诗人别集丛刊 (编号:14ZDB076)的阶段性成果㊂ 江南 是个重要概念,其内涵㊁外延的具体指涉,历来争论不休㊂本文将 江南 界定为苏州㊁松江㊁常州㊁杭州㊁嘉兴㊁湖州㊁绍兴㊁宁波与太仓构成的八府一州地区㊂㊀42㊀明清文学与文献(第九辑)的弘光㊁鲁王监国,隆武㊁绍武㊁永历及台湾郑氏诸个流亡政权中,以江南为统治中心的便有弘光朝和鲁王监国,而在其余四个政权中,江南士人在官僚人员的构成上也是占了较大比例㊂基于由来已久的对立情绪和错综形势,以顺治帝为代表的清廷中央对江南始终抱持着颇为复杂的心态,一方面,需依靠此地的赋税㊁经济去供养庞大帝国的日常运转;另一方面,却又从维稳出发,对此地顽强的抗争精神深恶痛绝㊂清廷在未征服各处土地时,便暂时采用威压怀柔兼具的汉族政策,于此之下,江南诗歌家族①的因应之策也出现了分化,呈现为抵抗㊁隐逸㊁迎合㊁挣扎数种态度,随之而来,家族的诗歌书写也表现出不同特征,而观照江南诗歌家族在明清之际②前后的诗坛地位,便会出现断裂㊁转移㊁异化㊁低谷等不同情形㊂这种家族因在易代之际政治选择的不同,而造成诗歌创作的不同面貌,以及在诗坛话语权上的变化,正是本文着力探讨的关键问题㊂一 抵抗衰败:文字化为匕首与诗歌家族的断裂明清两朝的文化发达区域,善于创作诗歌的家族不断涌现㊂单以明代来看,有父㊁子㊁孙三辈皆留存诗文集者,如常熟瞿氏家族父辈瞿景淳‘瞿文懿公集“㊁子辈瞿汝稷‘瞿冋卿集“㊁孙辈瞿式耜‘瞿式耜集“㊂有一门兄弟皆擅诗歌创作者,如长洲皇甫冲㊁皇甫涍㊁皇甫汸㊁皇甫濂四兄弟,王世贞褒以 吾郡以诗名天下,至嘉靖间最,嘉靖中诸名能诗者,独皇甫氏最 ③㊂有家族才媛竞相填词者,如明兵部职方张拱端七女中有①②③在文学研究中,有 文学家族 与 家族文学 这两对概念,定语位置的不同,所强调的旨归便会存在一定差异,前者突显的是具有文学色彩的家族,后者彰显的是文学的某种家族性特征㊂与此相呼应,本文讨论使用的主要材料是家族成员创制的各类题材诗歌,为使指称更明确专属,便相应使用了 诗歌家族 和 家族诗歌 两个术语,前者强调擅长创作诗歌的家族,后者突显诗歌创作的家族性特征㊂与 江南 具体所指争辩不休一样, 明清之际 的时间起止是另外一个引起广泛讨论的术语,本文将 明清之际 界定为明崇祯元年(1628)至清顺治十八年(1661)共34年的时间㊂(明)王世贞:‘皇甫百泉三州集序“,‘弇州山人四部稿“卷六十五,‘明代论著丛刊“,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第3170 3171页㊂抉择与蜕变:明清之际江南诗歌家族刍论43㊀㊀六女有词作传世,长女张学雅‘绣余草“㊁三女张学仪‘滋兰集“㊁四女张学典‘花樵集“㊁五女张学象‘砚隐集“㊁六女张学圣‘瑶草集“㊁七女张学贤‘华林集“㊂于此可见彼时其地家族化诗词创作的繁盛㊂诗歌家族的蓬勃发展与当地的安定局势㊁文化水平㊁科举氛围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当其中的某些因素发生变化时,便会冲击诗歌家族的稳定性,严重的更会对其造成毁灭性恶果㊂明清易鼎前,江南诗歌家族繁荣无比,当面临山河崩塌的严峻时刻,各个诗歌家族对时事政治会有不同抉择,这自然也会导致家族诗歌在发展时遭逢迥异处境㊂本节重点讨论那些以实际言行抵抗清廷的江南诗歌家族,考察他们对时局的看法㊁对复杂心态的书写,以及由此不得不面对的家族诗歌的衰败与断裂㊂通览清顺治朝对江南士人的打压,以刚侵入时屠杀起义士人最为典型,循此轨辙,兹择选夏允彝家族为例探讨㊂(一)但求速死:夏氏家族男性成员的檄文化诗歌江南诗歌家族在遭逢明清易代时,很多都选择了抵抗,其中以夏允彝㊁夏完淳父子最为闻名,这大半源于夏完淳未足弱冠便书写了诸多表达高尚志节的诗文,并悲壮地将士林推崇的以身殉国付诸实践,这种言行经过同时及后来的遗民诗人和史官的层累书写,愈加强化了夏完淳可歌可泣的形象㊂其实,在夏允彝家族里,不仅夏完淳如此,夏允彝本人及其他家庭成员,特别是几位女性,都在国破家亡之际英勇对抗清廷,有的杀身成仁,有的遁入黄老,且以诗歌发抒着一代士人在世事天翻地覆时个体涕泪带血的无奈自白和无尽呐喊㊂下面从夏允彝家族中择选几位代表人物予以阐述㊂夏允彝(1596 1645),字彝仲,号瑗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㊂好古博学,曾与同邑陈子龙㊁徐孚远等创立幾社㊂崇祯十年(1637)进士,授长乐知县㊂北京陷落后,募集义兵,拜谒史可法,商讨兴复大业㊂南明弘光立,擢吏部考功司主事㊂南都被攻陷时,赋绝命词,自投松塘殉国㊂著述有‘夏文忠公集“五卷㊁‘幸存录“六卷等㊂当松江清军统帅招㊀44㊀明清文学与文献(第九辑)降时,夏允彝愤慨地在门上刻下: 有贞妇者,或欲嫁之,妇不可㊂则语之曰: 尔即无从,姑出其面㊂ 妇将搴帷以出乎?抑将以死自蔽乎? ①以贞妇坚拒侍二夫喻士人决不事二君之志,为表心迹,更在沉塘前,愤然挥笔写就‘绝命词“:少受父训,长荷国恩㊂以身殉国,无愧忠贞㊂南都既没,犹望中兴㊂中兴望杳,安忍长存㊂卓哉吾友,虞求㊁广成㊁勿斋㊁绳如㊁悫人㊁蕴生㊂愿言从之,握手九京㊂人谁无死,不泯者心㊂修身俟命,警励后人㊂②上引诗质朴厚重,在浩荡君恩与国遭劫难之时,在中兴无望与朋辈成仁之际,追随殉节似乎成了持守品行的士人最应选择的路㊂字词间未过度渲染情绪,也未刻意经营结构,铮铮铁骨的士人形象呼之欲出,无怪乎陈子龙亲撰挽诗 志在‘春秋“真不愧,行成忠孝更何疑 ③予以推扬㊂其后,陈子龙于顺治三年(1646)又写悼祭文‘报夏考功书“④,宋徵舆于顺治五年(1648)写‘夏瑗公先生私谥说“⑤,可见夏允彝去世后仅数载,对其的追怀文章便不断出现,一代忠节之士的形象逐渐被建构起来了㊂夏允彝在赴死前便流露出一死以保全名节的意愿, 予也应死之人也 今待死耳,又复何云 ⑥,可见以死全节的行为并非来自于外界舆论,更多的是其遵从内心的主观选择,以其‘千秋岁引㊃丽谯“为例剖析:①②③④⑤⑥(清)侯玄涵:‘夏允彝传“,‘夏完淳集“附编二,中华书局,1959,第173页㊂(清)侯玄涵:‘夏允彝传“,‘夏完淳集“附编二,中华书局,1959,第173页㊂(清)计六奇撰,任道斌㊁魏得良点校‘明季南略“卷四,中华书局,1984,第266页㊂(明)陈子龙著,王英志编纂校点‘陈子龙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第831 835页㊂(清)宋徵舆:‘林屋文稿“卷十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15册,齐鲁书社,1997,第433 434页㊂(明)夏允彝:‘幸存录“,‘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6辑,台湾大通书局,1987,第1页㊂抉择与蜕变:明清之际江南诗歌家族刍论45㊀㊀千秋岁引㊀丽谯泽国微茫,海滨寥廓㊂万堞孤城逼天角,云外龙车碧树悬,霜前雁字当窗落㊂苎城花,秦山月,都萧索㊂㊀刺史风流推琴鹤㊂暇日高吟倚轩阁㊂酾酒新亭几忘却㊂三泖沙明绕郡楼,九峰岚翠扶城郭㊂铜壶响,晓更催,宛如昨㊂①此首中调创作时间不可考,据词情可推知当做于南明弘光朝将亡之际㊂上阕写登高远眺,触目皆是萧索凄凉的深秋悲景,冷色调意象的叠加强化了衰飒之境㊂下阕宕开一笔,转而呈现词人寄情暇日高吟㊁酾酒新亭等高雅情事以纾解积郁愁绪,但余晖映照中的郡楼㊁峰峦环绕中的城郭久久难以拂去,深夜降临时,悲情又会重上心头㊂词人生逢国破家亡之际,曾经的豪情壮志日渐消弭在被不断侵蚀的江南山河中,兴复大业的屡屡受挫也让其堕入心如死灰的悲怆之境㊂虽是满腹愁绪的寥寥数语,却胜过絮叨的千言万语,将面临亡国困境的士人心态剖析得异常真实㊂以夏允彝存世的‘绝命词“‘幸存录“及这首中调,足可见其万般挣扎中终于做出选择后的决然心迹㊂夏之旭(1591 1647),字符初,以诸生贡于廷㊂松江沦陷时,本想同夏允彝一道赴死,奈何因弟弟的托付,得以不死㊂顺治四年(1647)四月,因陈子龙案牵累,被官兵追捕,自缢于文庙复圣颜子位旁㊂②临死,撰有‘遗遗令“㊂余自舍弟殉节,即欲偕死㊂彼以孤寡见托,未忍也㊂然不向城市坐者,两年于兹矣㊂今日吴镇效忠,一时趋附,几事不密,变且中作,搜求余党,坐以叛名㊂嗟乎!新朝之所谓叛,乃故国之所谓忠也,夫何伤哉!余幼读圣贤书,今死圣贤地,夫亦死于圣贤之教,非死于法也㊂①②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中华书局,2004,第2541页㊂(清)李聿求:‘鲁之春秋“,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第132 133页㊂㊀46㊀明清文学与文献(第九辑)嗟予薄祜,少遭不造㊂皇路多虞,抚膺思报㊂穰穰国人,藩之垣之㊂惴惴缧绁,抗章白之㊂余一介儒,曾霁天颜㊂岁寒之义,至死勿迁㊂仲也怀沙,身无贬屈㊂惜哉卧子,何不早决?故君曰逝,故友云亡㊂吾将安归?敬附首阳㊂从容自引,鲁璧跄跄㊂遐哉尼父,余敢对杨㊂①在遗令中,夏之旭交代了国变后苟活之因,夏允彝殉节的两年里,或选择不入城市的隐居,或密谋与苏松提督吴胜兆复兴大明,但均功亏一篑㊂易代之际的选择尤为重要,因其事关圣贤教诲,舍生取义㊁杀身成仁成了最佳出路㊂与夏允彝‘绝命词“一样,夏之旭的遗诗也是四言,这种原始诗歌形式,更便于展开濒死前的庄严抒怀㊂诗之内容起先追述生逢国运多舛,欲竭力报效,不惜身陷牢狱;继而解释原因,即曾获天子认可,并自比岁寒松柏㊁自沉屈原;复次宣告故君旧友纷纷逝去,一己将如伯夷㊁叔齐般将名节视若珍宝;诗末卒章显志,在儒生尊崇的圣贤之地自经,是生命的复归于真㊂全诗无一华丽辞藻,无声嘶力竭的控诉,却将心迹呈现得淋漓尽致㊂夏完淳(1631 1647),字存古,号小隐,著有‘夏节愍全集“‘南冠草“‘续幸存录“等㊂甲申巨变,二百多年的大明基业毁于旦夕,不足弱冠之年的夏完淳毅然追随父亲夏允彝㊁老师陈子龙在家乡起兵抗清,鲁监国遥授中书舍人,事发下狱,于金陵临难痛骂贰臣洪承畴,慷慨赴死㊂既往研究,夏完淳多被塑造为爱国诗人,其‘大哀赋“‘别云间“‘狱中上母书“等名篇有不胜枚举的成果㊂②此处不准备蹈袭窠臼,而是择选夏完淳作品中一些较少受到关注的诗词,在细读基础上发掘其痛悼亡国之情和拳拳报国之心,以及更为生活化的形象㊂①②(清)徐鼒:‘小腆纪传“,中华书局,1958,第191页㊂在笔者撰写拙文之际,周绚隆‘易代:侯岐曾和他的亲友们“一书在中华书局出版,其中有 避秦无计矢报仇 烈士夏完淳 篇使用稀见的‘侯岐曾日记“研究夏完淳,创获颇多,洵为的论㊂抉择与蜕变:明清之际江南诗歌家族刍论47㊀㊀侍伯父茅庵小憩纷纷十二衢,车马日照地㊂术以敝庐超,道由华屋蔽㊂寺幽人不知,林端霞若绮㊂昔闻慧远游,复此朗公憩㊂玉磬从风音,疏钟响云际㊂我思天之末,身世良可弃㊂①寄荆隐女兄书剑天涯转自亲,孤帆漂泊迥伤神㊂自怜愁立寒塘路,独恨行吟泽畔身㊂黄土十年悲故友,青山八月痛孤臣㊂当年结客同心者,满眼悠悠行路人㊂②据诗意可知‘侍伯父茅庵小憩“应作于顺治二年(1645)九月十七日至四年(1647)四月间,是时夏允彝投水殉国,夏之旭为表明志节,在乡野修筑茅庵隐居不出㊂此诗正是以侄子视角观察伯父生活,先描绘繁华热闹的城市,继之转而刻画寺院的清幽,连用慧远㊁朗公㊁玉磬㊁疏钟四个佛教韵味浓厚的典故㊁意象,铺垫出结句看淡人世纠葛㊁歆羡归隐之情㊂夏完淳的很多诗彰显着积极向上的抱负,这首有归隐之意的五古确属少见㊂‘寄荆隐女兄“颈联 黄土十年 写夏淑吉早逝的丈夫侯洵, 青山八月 写殉国的父亲夏允彝,侯洵卒于崇祯十一年(1638),夏允彝自沉于顺治二年(1645)九月,据此可知此诗作于顺治三年(1646)夏㊂整首诗读来充满孤独悲伤之感,既有孑然一身纾解国难,又有叹息人情冷暖遽然变化㊂再看双阕词‘洞仙歌㊃江都恨“:洞仙歌㊀江都恨珠帘乍卷,漏春光一半㊂廿四桥烟花恨满㊂久伤心㊁故国鸿雁来稀,吴江畔,古艳阳琼花观㊂㊀望隋堤一抹,杨柳依依,明月迢迢隔河汉㊂露满玉衣秋,夜漏沉沉,催刀尺㊁伤心肠断㊂泪滴金壶红粉①②(明)夏完淳:‘夏完淳集“,中华书局,1959,第58页㊂(明)夏完淳:‘夏完淳集“,中华书局,1959,第109 110页㊂㊀48㊀明清文学与文献(第九辑)怨,偶一梦到南朝,乱敲银蒜㊂①上引词作于南明隆武二年(1646)至永历元年(1647)春日,即清顺治三年至四年间㊂词题 江都恨 指顺治二年(1645)四月清兵在攻破史可法坚守的扬州城后,大肆屠城十日之事㊂屠城惨案发生不久,词人途经扬州,满目疮痍,便不禁将伤心故国的情怀诉诸笔端㊂词中不乏扬州的标志性遗迹,如二十四桥㊁吴江㊁琼华观㊁隋堤,这些景观不断地在历朝文人骚客的诗词中出现,成为蕴含丰富内涵的意象,如 隋堤 借指昏聩君王㊁亡国之兆㊂谋篇布局上的特色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往昔繁华与今日荒芜的鲜明对比,往昔的扬州游人摩肩接踵,指点如画春光美景,兵燹劫难后,断墙颓垣,杂草丛生,回忆在昔盛今衰中被撕扯,悼念故国之情涌上心头;其二是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营造情景交融的氛围,在词人笔下连缀出现的一半春光㊁消散烟花㊁稀疏鸿雁㊁依依杨柳㊁迢迢明月不仅是客观存在的物象,更是糅合进了词人内心起伏情绪的心像㊂夏完淳殉国后,江南士人被其视死如归的精神感动,创制了大量哀悼诗文,表达对这位少年英豪殷殷报国的颂扬,如计南阳‘哭存古二首“㊁徐孚远‘哭夏存古“等,其中尤以王沄‘题夏存古舍人遗集十首“其六 遥望五云飞不到,子规声断泣孤臣 ②最为知音之论㊂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在故国与新朝的夹缝里,忠臣怀抱对故国山水风物的不舍,以写诗填词的方式抒发着内心郁积的百般情结,夏完淳短促的一生,便是此般追求的生动写照㊂细读夏允彝㊁夏之旭㊁夏完淳的临终诗歌,颇可见出三人遭逢国难时的英勇不屈,皆能以陨灭肉体生命的方式去践行对旧君故国的忠贞情怀㊂而这种心态投射到诗歌上,便会呈现出情绪喧嚣高昂㊁不屈抗争精神彰显的面貌,此类诗歌创作风格颇有檄文神韵,鉴于此,便将夏允彝家族男性①②(明)夏完淳:‘夏完淳集“,中华书局,1959,第128 129页㊂(明)夏完淳:‘夏完淳集“,中华书局,1959,第190页㊂抉择与蜕变:明清之际江南诗歌家族刍论49㊀㊀成员在明清易代之际的诗歌特征归纳为 檄文化诗歌 ㊂(二)遁入佛道:夏氏家族女性成员的悲痛压抑诗风山河破碎时,夏家的男性成员夏允彝㊁夏之旭㊁夏完淳在不到三年间皆抱持誓死全节之志,纷纷殉难,女辈亦前赴后继,不让须眉㊂夏允彝妻子盛氏㊁长女夏淑吉弃家入道,夏完淳妻子钱秦篆剃度为尼,佛道两门成了这些遗孀继续活下去的寄托㊂在夏家女性中,以夏淑吉㊁夏惠吉最典型㊂夏淑吉,字美南,号荆隐,适嘉定侯洵为妻,早寡,励志节操,著‘龙隐斋诗集“㊂夏允彝在世时曾对人言 弘光之世,余得洁躯者,吾女之力也 ①,足见其对长女品行的赞誉㊂在娘家㊁夫家男性族人纷纷赴难后,遗留下的寡妇的日子更加艰难了,‘(乾隆)嘉定县志“卷十下记载甚详:夏氏,名淑吉,考功允彝女,适诸生侯洵,太学生岐曾仲子㊂洵卒时,节妇年二十一,忍死抚周岁孤檠㊂后岐曾兄峒曾及子演㊁洁俱被难,允彝亦自沉淞塘㊂两家第宅皆成瓦砾㊂先是,节妇避兵,结庐曹溪㊁龙江间,两家奔命,赖以栖止㊂演室姚㊁洁室龚,咸来从居,所谓东园岁寒亭也㊂已而岐曾复以故人株连被逮死,母龚太恭人赴水死,节妇夜Ѳ舟潜往棺敛,兼收庶姑刘氏尸,舁置祖茔旁㊂随遣人间行,求其舅尸于云间㊂初,峒曾季子瀞亡命,有司名捕之,岐曾季子泓挺身以代,其妻适死于上洋,节妇称贷营救,抱其子荣抚之㊂事稍平,孤檠才而殀,节妇曰: 吾数年来,三百六十骨节交付太虚,空更无系恋矣㊂ 节妇中表妹盛氏韫贞,峒曾尝为瀞求婚焉,父母许之,实未聘也㊂已而瀞不知所终,盛著‘怀湘赋“,以自见礼节妇为师友,姚㊁龚二节妇形影一室㊂至康熙壬寅,节妇疾终,姚㊁龚亦后①柳无忌编‘南明史纲㊃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第159页㊂㊀50㊀明清文学与文献(第九辑)先殁,盛乃次其生平,私为立传㊂盛守节三十年,与三节妇合葬圆沙之阡㊂①上文短短三百余字,便将一位易代之际女性的悲惨遭际血淋淋地呈现出来㊂娘家父亲夏允彝沉塘,伯父夏之旭自缢,弟弟夏完淳不屈就义;婆家丈夫侯洵早逝,翁兄侯峒曾城破自杀,翁侯岐曾株连死于牢狱,翁母龚氏投水,独子侯檠夭折 这一连串的生离死别接踵而至,已将其摧折得对人世毫无留恋㊂之所以仍苟活世间,源于作为夏家长女㊁侯家媳妇,这两家的男性纷纷殉节赴难后,必须要有人担负起照顾一众遗孀孤儿,并为殉难家人收尸安葬的责任㊂国破时,作为士人身份的男性,可以选择殉国,以求品节不受玷污,虽自我结束生命充满痛苦,但遗留下的未亡人更易陷入无穷无止的熬煎,死了的人在记忆中不断出现,活着的后人在不断凋零,整个家族存亡延续的重担残忍地落在了这些柔弱的遗孀肩上㊂故国人在新朝艰难生存着,吟诗成了她们日常纾解内心积郁的方式:先考功忌日三首轻生一诀答君恩,伯道无儿总莫论㊂不忍回肠思昨岁,楞严朗诵一招魂㊂翻疑爱重摘人天,子女缘微各可怜㊂拜慰九京无一语,花香解脱已经年㊂望系安危一代尊,天涯多士昔盈门㊂邱山零落无人过,夜月乌啼自断魂㊂②悼孙俨箫忆昔于归纨绮丛,郎家声誉擅江东㊂肃雍自叶房中乐,散朗仍归林下风㊂日暖画楼彤管丽,春深珠箔麝兰通㊂彩云散后空凭吊,野哭荒郊恨几重㊂③①②③(清)程国栋纂修‘(乾隆)嘉定县志“卷十下,‘上海府县旧志丛书“嘉定县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第1297页㊂(明)夏完淳:‘夏完淳集“,中华书局,1959,第203页㊂(明)夏完淳:‘夏完淳集“,中华书局,1959,第204页㊂抉择与蜕变:明清之际江南诗歌家族刍论51㊀㊀‘先考功忌日三首“是对亡父夏允彝的追思,第一首用‘晋书㊃邓攸传“ 天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 ①之典,慈父㊁贤弟相继殉难,忌日更勾连起绵延愁绪,只能将悲情寄托于诵读佛经;第二首多佛语, 缘微 解脱 之类都可印证彼时备受亲人接连逝去打击的诗人已遁入空门;第三首将昔日门庭若市与今日坟前冷落并举,铺叙哀景,极写悲情㊂‘悼孙俨箫“是写给妯娌的悼念诗,全诗浸润在浓厚的美好回忆中化解不开,更映衬出亲人亡故后的巨大悲伤㊂综观夏淑吉诗,内容多属国破家亡后对家人友朋逝去的无限追怀,以闺秀独具的绮丽温润之语书写沧桑巨变后的刻骨悲痛,不同于男性愤慨高昂诗风,也洗脱了女性诗歌的奁艳陋习,在明清之际诗坛别具一格㊂夏惠吉,字昭南,号兰隐,有诗名,著‘玉樊丙戌集“㊂王豫‘江苏诗征“引‘名媛绣缄“: 昭南文章华赡,姊淑吉,诗亦清绮,一门翩翩风格㊂ ②但通观夏惠吉存世的几首诗,虽才情横溢,却少了沉郁顿挫后的意旨积淀:中秋见月忆姊妹还家之约千门夜色映清河,万里潮声起白波㊂玉露新凋梧影薄,清风遥送桂香多㊂故园空有三秋约,荒径难逢一雁过㊂两地相思同此恨,好凭朗月寄离歌㊂③二月雨雪同静维栖止曹溪并美南姊作天涯风急雁飞鸣,雨雪相依倍有情㊂点点远山寒玉映,层层深树夜珠明㊂论心此日欢方洽,惜别他时感又生㊂便欲随君愁未得,梅花香梦隔蓬瀛㊂④①②③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中华书局,1974,第2340页㊂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第22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第15620页㊂(清)魏耕㊁(清)钱价人辑‘今诗粹“,清初刻本㊂(清)魏耕㊁(清)钱价人辑‘今诗粹“,清初刻本㊂㊀52㊀明清文学与文献(第九辑)‘中秋见月忆姊妹还家之约“铺陈中秋夜景,景语即情语,发抒姊妹相隔两地,借月传递斩不断的相思㊂‘二月雨雪同静维栖止曹溪并美南姊作“写寒冬雨雪之日,分隔两地的姊妹终得相见,但相会的短暂欢洽很快又被眼前的离别愁思笼罩㊂综观夏惠吉的诗歌,内容多关涉与姐姐夏淑吉的离别之苦,语言华丽富赡,擅长雕刻细琢㊁叠加意象,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脂粉之艳,但内核缺乏质感,无法走出逼仄的女儿剪不断的愁绪,在创作视野上逊色于夏淑吉㊂夏淑吉㊁夏惠吉两人于明亡后的诗歌创作都浸润进浓郁的追怀悼念之中,一面是最为亲近之人接连殉国,一面是清廷对抗清志士亲属们的监视,加之女性诗人较为普遍的内敛情感,便呈现出诗歌的悲痛压抑风格㊂华亭夏氏一族在甲申国难之际,或慷慨殉节,或隐遁避世,时人㊁后人钦佩其嘉言懿行,纷纷予以推崇, 一家真父子,两代有悲欢 ①, 一门风雅,而抗节不屈,尤世所难能焉 ②,洵为的论㊂其实,在明清之际的江南,不只夏允彝家族选择抵抗清廷,很多诗歌家族都抱持着此般态度,这不过是众多共同类型的缩影㊂当故国的诗歌家族选择对抗新朝时,往往逃脱不了被残酷打压乃至毁灭的命运㊂夏允彝家族走向对抗之路时,曾经的华亭诗歌望族便渐渐凋零,家族诗歌的断裂不可避免地会发生㊂当逢此际,便可在诗歌家族的诗词中捕捉到较为强烈的时事感,文字成为他们发抒内心积郁的依托,细读之下,诗歌家族在明清易代之际的复杂心迹便可得以完备展现㊂二 隐逸沉浮:遁迹山野江湖与诗歌家族的转移山河巨变是检验汉族士人品行操守的试金石,激烈者拒不妥协,携家带眷投河自缢者有之;温和者遁迹荒野,不合作㊁不抵抗,走折中之路;①②周兆龙:‘读夏文忠公绝命词及嗣君中秘遗属口占“,‘夏完淳集“附编二,中华书局,1959,第195页㊂柳无忌编‘南明史纲㊃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第159页㊂。

历史趣闻东林党争是怎么回事 东林党争的起源、经过和结果

历史趣闻东林党争是怎么回事 东林党争的起源、经过和结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东林党争是怎么回事东林党争的起源、经过和结

导语:东林党争是指明末东林党与阉党以及其他派别之间的斗争,“言事者益裁量执政,执政日与枝柱,水火薄射,讫于明亡。

”东林党是明末以江南士人
东林党争是指明末东林党与阉党以及其他派别之间的斗争,“言事者益裁量执政,执政日与枝柱,水火薄射,讫于明亡。

”东林党是明末以江南士人为主的政治集团。

在东林党之外,还有浙党、齐党、楚党、昆党、宣党等,东林党争几乎是东林党与全国朋党集团之争。

什么是东林党?
从万历时代的国本之争、明末三案、京察之争,就有东林党争的影子。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吏部郎中顾宪成因为得罪了皇帝而被革职,他与高攀龙、钱一本等在家乡无锡东林书院讲课,“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常常和东林书院中人谈论朝政得失,他们渐渐形成了一个在野集团,被称为“东林党”,《明史·孙丕扬传》说:“南北言官群击李三才、王元翰,连及里居顾宪成,谓之‘东林党’。

”;他们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时政等意见,得到广泛支持,同时遭到朝臣、宦官的激烈反对。

同时期的浙江宁波人沈一贯纠集在京的浙江籍官僚,结成东林党的反对派,被称作“浙党”,以官应震、吴亮嗣为主的楚党,和山东的齐党皆依附于浙党,合称“齐楚浙党”,其它以地缘关系结成的党派还有宣党和昆党。

宣党、昆党、楚党、齐党、浙党与东林党人相互攻击,“东林党争”绵延数十年,几无宁日。

《王学质疑》提要说:“夫明之亡,亡于门户;门户始于朋党;朋党始于讲学。

”夏允彝《幸存录》在“门户大略”说:“自万历以前,未有党名,及四明(沈一贯)为相,以
生活常识分享。

英雄的浩歌 战斗的诗篇

英雄的浩歌 战斗的诗篇

英雄的浩歌战斗的诗篇作者:汪继承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4年第01期这学期公开课,我选了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当中的《别云间》,为了上好课,备课前查找翻阅了大量与本诗相关的资料,在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中我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

他从小聪慧好学,胸怀经国济民之志。

五岁始知五经,九岁即善诗文。

其父夏允彝是明末学者,在当时亦有“良吏”之誉。

其师为婉约词名家、云间词派盟主,被众多著名词评家誉为“明代第一词人”的陈子龙。

陈子龙也是华亭人,他治学力倡经世致用,名重一时,声望极著。

其父其师等复社成员一起组织几社,坚持与当时在朝廷专权的宦官阉党作斗争。

清军入关后,他们不肯觍颜仰事清朝,愤然从戎,先后在抗清斗争中殉国,表现了不畏权势、至死不屈的可贵气节。

正是受其父其师的教育和影响,少年夏完淳不但在文学上大气早成,而且十五岁便投身于艰苦的抗清斗争中。

1647年(顺治四年)夏间,夏完淳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

被解送南京后,夏完淳坚强不屈,顽强斗争。

当他被清兵杀害时,才刚刚跨进生命的第十七个年头!《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

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诗文首联叙事。

“三年”两句是作者对自己抗清斗争经历的回顾。

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共历三年。

其间,他在军中任参谋,战斗在太湖地区,故自谓“寄旅客”。

公元1646年,因兵败夏完淳只身潜奔,与大队失去联系,隐匿民间,后在松江被清军逮捕,固有“南冠”之谓。

“南冠”典出《左转》,《左传·成公九年》云: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贵阳马士英及其家族之兴衰

贵阳马士英及其家族之兴衰

贵阳马士英及其家族之兴衰作者:李芳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14年第04期摘要:明末清初,贵阳马士英家族因马文卿、马明卿兄弟科第蝉联而光耀里闾,亦因南明东阁大学士马士英背负“专权误国”之名而蒙辱于后世。

马士英堂兄马士升、其子马銮,在士英当国时拒入官场,保全了马氏家族的名节和裔脉。

关键词:贵阳马士英家族兴衰中图分类号:K2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4)04-22-26明末清初,贵阳马士英家族因马文卿、马明卿兄弟科第蝉联而光耀里间,亦因南明东阁大学士马士英背负“专权误国”之名而蒙辱于后世。

清代官修《明史》中,马士英名列《奸臣传》;孔尚任一部《桃花扇》戏本,更让马士英“遗臭”大江南北。

正因为如此,《贵阳府志》、《贵州通志》等地方史籍亦羞于为马士英其人立传。

然而,贵阳马氏家族因马士英而声誉贬损,亲友杨龙友、越其杰等人亦遭士林诟病。

堂兄马士升、其子马銮,在马士英擅权时拒入官场,没有去凑这场“热闹”,清风劲节,世人传颂。

并保全了马氏家族的名节和裔脉。

忠奸难评马士英马士英,字瑶草,贵阳人,明末诗书画皆工的才人。

明万历己未(1619年)成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后历官严州、河南、大同知府、庐凤总督等职。

明王朝覆灭后,马士英与兵部尚书史可法、户部尚书高弘图等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弘光政权。

因“拥兵迎福王于江上”有功,升任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成为南明弘光王朝首辅,人称“马阁老”。

据《明史·奸臣传.马士英阮大铖》所载:“南明弘光朝亡后,士英与长兴伯吴日生俱擒获,诏俱斩之。

事具国史”。

《东华录》:“(顺治三年,1646)六月,浙闽总督张存仁疏报:“……伪大学士马士英潜遁新昌县山内,都统汉岱追至台州,马士英属下总兵叶承恩等降,并报称马士英批剃为僧,即至寺拘获,并总兵赵体元,令斩之。

”有清一代,马士英之恶几乎为万夫所指,背负着“亡国罪魁”之名,消失于地方史籍之中。

古人日已远青史字不泯论夏允彝与幸存录

古人日已远青史字不泯论夏允彝与幸存录

临沂师专学报1992年第1期古人日已远,青史字不泯—论夏允彝与《幸存录》刘秉铮清顺治二年(1645)九月十七日,是明末江南抗清志士夏允彝的殉难日。

夏允彝在明末士林中,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

他生平著作虽丰,留下的却并不多。

较为完整的《幸存录》,是他在国破家亡,舍身赴义前,写下的一部总结明末政局的史论。

这部史论对明末政坛的观察、分析、议论有很多独到的见解,而且持论异常的公正,为其他同时代的著作所少见。

他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是和他一生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要理解《幸存录》的观点,首先必须认识夏允彝和他的时代。

(一)夏允彝字彝仲,号缓公,明松江府华亭县人。

万历四十六年举孝廉,崇祯十年中进士,授福建长乐知县。

在任五年,政绩卓著,曾被举为天下廉卓第一,在明末腐败政权的官吏中,确实是少见的贤能之士。

夏允彝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处于急骤变动的时期。

明神宗万历帝,幼年即位,首辅大臣是张居正。

张不但政治上有主张,行政治理手段也相当出色。

因此,万历初,财政和吏治,都井井然。

可是,万历本人却是一个非常庸愚的皇帝,只知儿女私情,根本不问国家大计,一切依靠张居正治理政务。

而居正晚年,则因位高望尊,傲慢专横的毛病几乎到了顶点,动辄以廷杖、削职等高压手段,压制言官对他专横行为的议论。

表面上看来政治一统,实际上却自此植下朋党互攻的祸根,埋伏了明末政治灾难的导火线。

张居正死后,继任的几任宰辅,不论是威望或手段都不如他,但权势欲却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内阁和言官的明争暗斗就愈演愈烈。

“妖后”、“楚太子狱”事件,是党势形成的明显标志。

紧接着发生的“挺击”、“红丸”、“移宫”三大案,更成了朋党纷争的主要内容。

万历死后光宗即位,泰昌朝仅存一月有余,熹宗就接替短命的父亲,做了皇帝。

在这种旋风般的皇位变动中,东林一派在熹宗天启朝初期的两党纷争中,占了优势。

随即不久,宦官魏忠贤就乘隙专权,不得志的一派为了报复东林,加入了魏党,把万历、泰昌两朝的纠葛,一古脑儿加罪于东林党身上。

沈贯与浙党研究

沈贯与浙党研究

论文分类号K248.3单位代码 1 0 1 8 3密级公开研究生学号2002122105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沈一贯与浙党研究The Research on Shen Yi Guan and Zhe Party作者姓名:孙立辉专业:中国古代史导师姓名:王剑及职称:副教授学位类别:历史学硕士论文起止年月: 2004年3月至 2005 年4月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2005 年4月 30日《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投稿声明研究生院:本人同意《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的内容,愿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委托研究生院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投稿,希望《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给予出版,并同意在《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数据库》和CNKI系列数据库中使用,同意按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论文级别:□硕士□博士学科专业:中国古代史论文题目:沈一贯与浙党研究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2005年 4月 30日作者联系地址(邮编):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130012)作者联系电话:135****7065作者姓名孙立辉论文分类号 K248.3 保密级别公开研究生学号 2002122105 学位类别历史学硕士授予学位单位吉林大学专业名称中国古代史培养单位(院、所、中心)文学院历史系研究方向明清史学习时间2002年 9月至2005年 7月论文中文题目沈一贯与浙党研究论文英文题目The Research on Shen Yi Guan and Zhe Party关键词(3-8个)沈一贯浙党背景形成扩张影响姓名王剑职称副教授导师情况学历学位博士工作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论文提交日期 2005年4 月30日答辩日期 2005年5 月30日是否基金资助项目否基金类别及编号如已经出版,请填写以下内容出版地(城市名、省名)出版者(机构)名称出版日期出版者地址(包括邮编)内容提要明朝后期的党派纷争是研究明代晚期政局的一个重要议题。

明代诗坛的高亢绝响:夏完淳其人其诗

明代诗坛的高亢绝响:夏完淳其人其诗

明代诗坛的高亢绝响:夏完淳其人其诗明代历时将近300年,无论诗人还是诗作的数量,都远超前代,诗坛不可谓不繁荣。

然而,就总体艺术成就而言,明代诗坛乏善可陈——早期台阁体当道,充斥着粉饰太平,了无生气的平庸之作;中后期,前后七子推崇汉魏、盛唐诗歌,但创作途径大有问题,模拟成风,完全失去了自己;继之而起的公安、竟陵诸派虽然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希图纠正前后七子机械拟古的弊端,却又矫枉过正,最后不是流于“轻率浅露”,就是流于“幽深孤峭”;反倒是明代中叶,江南的一批画家兼诗人,如沈周、文征明、唐寅、祝允明等,不事雕饰、自由挥洒,颇写出了一些生趣盎然、才情烂漫的诗歌,只可惜又多少失之柔弱……一直要等到明清易代之际,明代诗坛才终于爆发出了第一声却也是最后一声强劲高亢的绝响。

这声音,来自于少年天才诗人夏完淳。

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夏完淳(1631—1647年),字存古,松江府华亭县人(可算是韩寒的前辈同乡)。

其父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都是明末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

夏完淳九岁即能诗文,有“神童”之称。

十四岁起追随父亲、老师起兵抗清。

虚龄十七岁时壮烈殉国。

夏完淳的诗歌深受老师陈子龙影响,早期多有模拟之作,可视为习作。

十四岁以后,遭逢乱世,国破家亡,又亲身参与了抗清斗争,血与火的生活锤练了他,诗歌水平迅速上升,写出了大量杰作。

他的诗风慷慨悲壮,清新开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时代气息。

1645年,南明覆灭南京沦陷。

夏完淳随父亲夏允彝第一次参加抗清义军。

他写下了《长歌》一诗:我欲登天云盘盘,我欲御风无羽翰。

我欲陟山泥洹洹,我欲涉江忧天寒。

琼弁玉蕤佩珊珊,蕙桡桂棹凌回澜。

泽中何有多红兰,天风日暮徒盘桓。

芳草盈箧怀所欢,美人何在青云端。

衣玄绡衣冠玉冠,明珰垂絓乘六鸾。

欲往从之道路难,相思双泪流轻纨。

佳肴旨酒不能餐,瑶琴一曲风中弹。

风急弦绝摧心肝,月明星稀斗阑干。

整首诗歌音韵铿锵,藻彩纷披,融屈赋、张衡《四愁》与李白《长相思》之才情于一炉,置于唐代名家甚至大家集中,也不逊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良苦地培育后进,与恶势力作斗争的情况。崇祯即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铲除了阉党。但是,不久由于崇祯刚俊自用、猜忌无常的性格,使得一些锐意进取的骨鳗之臣又纷纷被贬斥退。一些无耻之徒,因能迎合崇祯,装扮成谨愿自守,庸懦无能的样子,得到了重用。结果崇祯朝在皇帝的默许下,继续操演着万历以来的党争。
崇祯十年,夏允彝中进士,授福建长乐知县。赴任后,表现了他清廉干练的本色。居官期间县治极佳,很为百姓干了几件好事,在吏治极坏的明末官场,的确是难能可贵。这也恰恰证明,在明末污浊的政局中,夏允彝是以自己的行动来实行其廉明政治的主张。崇祯十五年吏部尚书荐廉能知县七人,允彝为其首,恰在这时,允彝母亲逝世,他丁忧回原籍。即使如此,仍时时顾念国家的危亡,只是这时的政局已大坏,且一败而不可收拾了。
了嘉定起义后,踌躇满志,派人来逼降允彝。允彝严词拒绝了敌人的逼降,决定以死殉国。就在九月十七日,留下了绝命词,自沉于屋后松塘。后来陈贞慧在《乙酉四君子赞》中,写到这一事件说,当时允彝在家中,大设宴席,遍请诸亲好友:“一时射雕侠客,绣虎名流,西园歌舞之宾,少长咸集。歌笑淋漓,献筹交错,客方轰酒,乃起避席更衣,则已赴沉湘矣。”①死前一再告诫家人,不许相救,自尽时,因池浅仅没胸,故俯伏水面,气闷而绝。夏允彝的殉难,毫无悲哀恋世的作态。死前的欢宴,是对汉奸李成栋之流逼降手段的蔑视。夏允彝虽然没有战死沙场,但他和那些英勇奋战、马革裹尸的民族英雄们一样,以其高大的形象永垂史册!
之见,才能坚守“不失之诬”的原则。没有极大的勇气是很难做到的。而这种勇气,有时甚至要比为国殉难还要来得困难。理解这点,我们再看夏允彝的观点,就更能为他的一些论述所感动了。
对待明王朝的覆灭,责任在谁?《幸存录》发表了不同于众的见解。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者,在追究亡国乱政的责任时,不外是女人祸国,人民不臣这两点。特别后者,总是把起义造反的人民骂之为贼,斥之为寇。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不是,都不能与此相比。夏允彝虽也同样的称呼起义军为贼为寇,对起义军的胜利造成的崇祯自尽之事,大加责难义军。但对把亡国之咎归罪于农民军,却表示了不同的看法。当他叙述清军在昊三桂导引下,击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①陈贞慧:《山阳录》.
②本节所引夏允彝文皆出自《幸存录》,不另一一作注.
北方的农民军进军江南后,说:“一时迎降恐后者,以为先帝之仇,东夷能为我灭寇,非我仇也。磋乎!寇之发难从何事起?天下嗽傲,皆以加赋之故,然赋加于何年?皆以东夷发难也。且河北为寇所攘,犹日取之寇,江南何罪而奄有之耶?”这一看法,不但批驳了汉奸们自我粉饰的谬论,而且明显地流露出对起义军的同情,指出农民起义是在残酷剥削下爆发的。这里既修正了自己过去对农民军的敌视态度,又一针见血地指出清军的侵略实质,而给国家所带来的悲剧性的灾难,也就在于此。这确实是忠于他不失之诬的论史主张。
(一)
夏允彝字彝仲,号缓公,明松江府华亭县人。万历四十六年举孝廉,崇祯十年中进士,授福建长乐知县。在任五年,政绩卓著,曾被举为天下廉卓第一,在明末腐败政权的官吏中,确实是少见的贤能之士。夏允彝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处于急骤变动的时期。明神宗万历帝,幼年即位,首辅大臣是张居正。张不但政治上有主张,行政治理手段也相当出色。因此,万历初,财政和吏治,都井井然。可是,万历本人却是一个非常庸愚的皇帝,只知儿女私情,根本不问国家大计,一切依靠张居正治理政务。而居正晚年,则因位高望尊,傲慢专横的毛病几乎到了顶点,动辄以廷杖、削职等高压手段,压制言官对他专横行为的议论。表面上看来政治一统,实际上却自此植下朋党互攻的祸根,埋伏了明末政治灾难的导火线。张居正死后,继任的几任宰辅,不论是威望或手段都不如他,但权势欲却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内阁和言官的明争暗斗就愈演愈烈。“妖后”、“楚太子狱”事件,是党势形成的明显标志。紧接着发生的“挺击”、“红丸”、“移宫”三大案,更成了朋党纷争的主要内容。万历死后光宗即位,泰昌朝仅存一月有余,熹宗就接替短命的父亲,做了皇帝。在这种旋风般的皇位变动中,东林一派在熹宗天启朝初期的两党纷争中,占了优势。随即不久,宦官魏忠贤就乘隙专权,不得志的一派为了报复东林,加入了魏党,把万历、泰昌两朝的纠葛,一古脑儿加罪于东林党身上。天启中后期,东林党成了众矢之的,遭到残酷的打击迫害。夏允彝中举后,历经十八年才中进士,这整个中青年阶段,正是他思想日趋成熟的时期,也恰恰处在明王朝日渐衰微时期。而他在这段时期,由于处身政界之外,对政治纷争中的是非问题,就必然有较为客观的认识。这对他以后写作《幸存录》时观点的形成,是有很大作用的。这段时期他虽然没有从政,却因文章知名全国,而交游众多海内名士,且好奖励后进而深得人望。象后来与允彝结成生死之交的陈子龙,在其未成名之际,就是被允彝发现了他的文学天才,受到允彝的赞赏和推崇,更增加了他的自信。所以在夏允彝殉难后,陈
群臣之故,置庶务不理;士大夫益纵横天下,故国事大坏。”“客氏者熹庙之乳母,而与忠贤私为夫妇者也。上于庶务皆委不问,宫中唯忠贤、客氏为政。”“烈皇帝太阿独操,非臣下所得窃用,而每当大举措,则内挡每发其端,似阴中而不觉也。若满朝之用舍荣枯,则一视首摆之趋向,亦似阴移而不觉者。”“烈皇帝之英明勤敏,自当中兴,而卒致沦丧者,以辅佐非人也。庶几如范景文之博大好贤,方岳贡之清勤优国,不失贤相,惜用之少迟卫”用这样的语
子龙在《报夏考功书》中,深情地说允彝:“文章通博,吐言成论.而且童稚一言之合,贵于球璧;名高顾俊,一世龙f沙,而得末士一行之善,馨若椒兰。”表彰他对后进的提掣。允彝的一生,不但博学工文,而且处世谦逊,志节高洁,坚贞不移。这样一位人才,生在皇帝昏庸无能,宦阉弄权柄政的时代,必然不可能大展才智的。而他对这样的政治局面,也很自然地格格不入。当张溥、张采等人组织复社时,他与徐孚远、陈子龙等人也创办了几社,与复社彼此呼应,抨击时政流弊。夏允彝这一时期的活动,正如他的姻侄侯玄涵所说:当“东林诸贤,或拙或申,而公等伏处郡邑,与夭下同忧乐,抵激污流,指诃失政,视穷达蔑如也。历朝二十余年,游历遍中国,二都十三洲之士,争希其风,修节振拔,士气一变,而公所援引导率之功尤多’,①。这段话,不但表彰夏允彝在乌烟瘴气的政治环境中,不同流合污,而且道出他用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丁未,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吊死煤山。消息传出后,全国震动。留都南京的各种政治力量,经过复杂的斗争后,互相妥协拥立福王朱由裕监国,不久登极,在南京组建了第一个南明政权。第二年改元,年号弘光。但这个刚建立的政权,很快就又陷入党争中去。不久就完全成了污浊腐朽的北京旧政权的继续。这期间掌权的马士英等人为了装点门而,一再召允彝入京供职。但他为了表示与马士英等有着径渭分明的不同立场,虽满制后也未应召。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十六日,清军进入南京。当清军过江后,江南出现了“士大夫相率奉手板入渴,无敢柞”②的可悲局面。而夏允彝面对这种形势,不但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态度,并且积极筹画组织抗清活动。当清统治者再次重申严厉执行改装剃发令时,本来已被清军烧杀淫掠罪行激怒的人民,这时更加忍无可忍,大规模的反抗斗争不断出现。当时,各地义师中涌现了许多有声望、有号召力的领导人,夏允彝也是其中之一。在南京陷落后,陈子龙等人曾在松江盟誓抗拒清兵。是时,江南总兵吴志葵屯兵海中,陈子龙他们计划让他移兵太湖。因吴原为允彝门生,故请允彝偕子完淳去吴军中参谋军事。允彝至吴军中,为他起草檄文,联络江浙士大夫起兵响应,准备大规模抗击清军。允彝等估量敌我形势后,计划以吴的水军为主,登陆进攻苏州。各地义军听苏州军捷报后,同时行动。嘉兴徐石麒、嘉善钱赚、钱梅各率义军攻打杭州;嘉定侯蛔曾会合荆本彻等扫荡沿海驻防清军;等各方面得手后,再以宜兴、句容、漂阳、漂水各县义军围攻南京。此外,让徐孚远、章简、沈犹龙、李待问等坚守松江据点,陈子龙则以监军名义招募水师,结营柳湖,与松江成椅角之势。如果这一周密计划得以实现,江南的抗清局面大有可能改观。可惜苏州一战,虽然有鲁之均率先锋队奋战杀敌,打乱守城清军的布署计划,迫使他们仓皇应战。可是却因主师吴志葵庸懦无能,徘徊观望而坐失战机。致使前队人马覆灭,鲁之均率部壮烈牺牲,继后大军也为清
食之源流”这样四个内容,分《国运盛衰之始》、《辽事杂志》、《门户大略》、《门户杂志》、《流寇大略》、《东彝大略》六部分来阐述,本着不失之诬的精神,对明末的政治大变动,作了很有见地的评述。作者持论的公允,应该说是其他同时代人的同类著作,无法企及的,《幸存录》特别在亡国的责任问题,以及朋党纷争的评价问题上,有其很独特的见解。这两个侧题
①侯玄涵:《夏允彝传》。
②侯玄涵:《夏允彝传》。
军大败,最后被消灭,吴志葵等将领被俘遭害。紧接着其他各路义军也一一被分别击破,起义领导人,有的牺牲,有的暂时隐蔽,有的远走福建。夏氏父子也避居华亭曹溪.有人劝允彝入海去福建,但允彝决心殉国,拒绝了这一建议。他抓紧时间著述《幸存录》一书。正在这时,他的好友侯桐曾在嘉定起义失败后,与子玄演、玄洁三人同时赴义。凶信传来,允彝急赴嘉定为好友料理丧事,回来后准备完成《幸存录》未竟部分。谁知汉奸李成栋在镇压
恰恰是明末政治中的核心问题。封建时代的史家们,长期以来在这两个问题上,发表着一些散发封建统治者意识和顽固的宗派偏见的议论,使得这段史实很难得到公正的评价。当然,对待这两个问题,今天的历史学家,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已不难正确地给予评价。但是,翻开三百四十多年前,这位学者的著作,就可以看到,他要对这些问题,用公允的观点进行评述,是多么不容易。既要背叛封建时代为臣之纲的做人原则,又要跳出宗派主义的门户
古人日已远_青史字不泯_论夏允彝与_幸存录_.txt6宽容润滑了彼此的关系,消除了彼此的隔阂,扫清了彼此的顾忌,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临沂师专学报1992年第1期
古人日已远,青史字不泯
—论夏允彝与《幸存录》刘秉铮
清顺治二年(1645)九月十七日,是明末江南抗清志士夏允彝的殉难日。夏允彝在明末士林中,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他生平著作虽丰,留下的却并不多。较为完整的《幸存录》,是他在国破家亡,舍身赴义前,写下的一部总结明末政局的史论。这部史论对明末政坛的观察、分析、议论有很多独到的见解,而且持论异常的公正,为其他同时代的著作所少见。他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是和他一生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理解《幸存录》的观点,首先必须认识夏允彝和他的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