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

合集下载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余文森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

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策略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策略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策略“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

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多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师生“互动”是要彻底变单一、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研究,动手操作,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教学三要素,就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什么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以师生相互作用的形式进行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科书为主要认识对象的,实现教学、发展和教育三大功能和谐统一的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

"这个定义概括了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三个要素,并且提出了新时期各学科教学过程的一些重要特征:即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师生的相互作用。

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在课堂中,要加强师生互动,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预习中的互动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要精心备课,对教材要多钻研,教学内容对学生一般情况下也是保密。

这导致了学生预习的盲目性,顶多就是读几遍课文,解决一些字、词而已。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在上课前,可设计预习作业,如:让学生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就了解本文的学习内容,从而使他们的预习有意识、有目的。

课前教师与学生有效的互动,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效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堂教学中的互动1.平等是互动的前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为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

”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但是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绝不会自然产生,它有赖于建立在师生间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给学生充分尊重,让尊重走进课堂。

课堂交往名词解释

课堂交往名词解释

课堂交往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所进行的各种交流和互动。

这些交流和互动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教学效果。

以下是对课堂交往中常见名词的解释:1. 教师:教师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的人,他们通过讲解、演示、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需要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学生:学生是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活动的人,他们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对象,需要接受教师的教学指导,并参与课堂互动。

学生具有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思维和价值观,学生之间的差异使得课堂交流更加丰富和有趣。

3.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的核心,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要求,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和知识。

教学内容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4.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是指导教师教学活动的方向和使命。

教学目标应明确、具体、可量化,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实现学习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5. 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它包括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式应多样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6.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进行判断和评估的过程。

教学评价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7.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式。

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8. 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包括课堂纪律管理、课堂秩序管理、课堂时间管理等。

课堂管理有助于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摘要在教学中师生交往是老师与学生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作用。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往,使学生在有效课堂交往中得到全面发展。

本文从分析我国教学中师生交往现状和师生交往的重要性入手,阐述了现代教育背景下师生交往的特点,探索构建和谐师生交往的对策,以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师生交往生生交往课堂教学新课标指出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课堂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多极主体间的交往活动,在这种交往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发生着频繁而密切的联系,这种师生间、学生间的广泛交往与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发挥的前提,是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现代教学理念下,师生是交互主体性的伙伴关系,两者各具独立人格且完全平等,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和表现的最好形式便是课堂教学交往。

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

面临新的挑战,教师应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体验快乐。

一、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涵义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交往的社会,人类社会生活离不开交往,20世纪50年代开始,交往理论开始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领域迅速扩大到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这引起西方哲学家对交往理论的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结果使交往理论获得重要的进展,交往理论也因此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哲学理论。

6.2 师生交往 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6.2 师生交往 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第六课师生之间(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课时《师生交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师生交往》属于课程标准中“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这一部分的内容。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知道怎样与老师平等交流,尊重老师,和谐相处,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情分析:当今社会,学生的见识较广,独立意识增强,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有所减弱。

再加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差异比较大,容易产生矛盾,从而影响和谐师生关系。

设计思路: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上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明白: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掌握化解矛盾的方法;尊重老师、关心、理解老师。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教学相长的含义及要求;懂得师生之间彼此尊重。

2、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与老师交往;能正确看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学着处理在学习生活中与老师发生的冲突,真正尊重老师。

3、核心素养目标:让学生尊重热爱老师,主动关心和理解老师,建立良好的现代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难点:尊重和理解老师。

教法学法: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新课导入通过提问“在学习生活中,除了父母,谁与我们接触最多?”导入新课。

提问,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引出课题。

——师生交往思考并回答问题:在我学习生活中,除了父母,与我们接触最多——老师和同学。

此环节学生明白:师生交往很重要,让学生带着“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二、新授(一)教学相长1、学习目标白板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教学相长的含义及要求;懂得师生之间彼此尊重。

2、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与老师交往;能正确看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学着处理在学习生活中与老师发生的冲突,真正尊重老师。

3、核心素养目标:让学生尊重热爱老师,主动关心和理解老师,建立良好的现代师生关系。

教师在师生交往中扮演的角色

教师在师生交往中扮演的角色

教师在师生交往中扮演的角色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人际关系和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教学的实质是师生交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准确的给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当好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角色,则不仅能促进师生间的关系良性发展,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否则,将会产生反效果,那么,在教学过程的师生交往中,教师应充当哪几种角色呢?一、教师是观察者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

比如,当一年级的小学生书写姿势不正确时,老师轻轻地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用体态语言提醒他,或者手把手帮他把书写姿势调整过来;当在教学过程中感到学生疲倦时,教师可以带着大家做个游戏轻松轻松。

这一切都源于教师是一位细心的观察者。

教师对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是对学生学习的设计和促进的前提。

如果教师讲课只顾自己津津有味的讲,不顾来自于学生一方的反馈信息,教师与学生的思维不能同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思考理解的余地,这样不是听不懂,便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还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走神”,人在心不在。

例如,笔者有这样的经历,在听寓言《拔苗助长》这课时,任课老师讲到这个寓言的寓意,讲得比较抽象,学生没理解。

由于这位老师没有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只管往下讲,到了总结时,老师请学生来讲讲这篇课文要告诉人们的道理时,只有两个同学举手。

曾经看过一位特级教师的经验总结,里面记录了一个教学片断:《繁星》一文中“深蓝的天空悬着无数半明半暗的星”一句里的“悬”字最难理解。

上课的时候她向学生出示了这句话,并点出了这个“悬”字,引出“悬”近义词“挂”,接着以“作者为什么不用挂而用悬”的问题引出讨论。

班上大部分孩子都没弄明白,所以班里鸦雀无声,她特地观察了一下孩子们的表情,个个一脸茫然。

这时她发现一位学生想发言,但是没举手。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师生交往教案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师生交往教案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师生交往教案第一章:师生关系的意义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师长的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主动与老师交流1.2 教学内容:师生关系的定义与类型师生关系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尊重师长的意义与方法1.3 教学活动:讨论师生关系的意义分享尊重师长的故事小组活动:设计尊重师长的宣传海报第二章:与老师沟通的艺术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与老师沟通的技巧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勇气引导学生理解老师的教学意图2.2 教学内容: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与老师沟通的技巧与方法理解老师的教学意图与期望2.3 教学活动:角色扮演:模拟与老师沟通的情境小组讨论:如何理解老师的教学意图分享个人与老师沟通的成功经验第三章:尊重与包容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尊重与包容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包容与接纳他人3.2 教学内容:尊重与包容的定义与意义尊重与包容在师生关系中的应用尊重与包容的实践方法与技巧3.3 教学活动:讨论尊重与包容的重要性分享尊重与包容的故事小组活动:设计尊重与包容的宣传海报第四章:处理冲突与解决问题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处理冲突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冷静应对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寻求合适的解决途径4.2 教学内容:冲突产生的原因与影响处理冲突的方法与技巧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步骤4.3 教学活动:角色扮演:模拟处理冲突的情境小组讨论:如何解决问题分享个人处理冲突与解决问题的经验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态度引导学生主动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5.2 教学内容: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与重要性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与技巧维持良好师生关系的注意事项5.3 教学活动:讨论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与重要性分享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故事小组活动:设计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宣传海报第六章:学会倾听与表达6.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倾听与表达的技巧培养学生清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6.2 教学内容:倾听与表达的重要性倾听与表达的技巧与方法在师生交往中运用倾听与表达的实践6.3 教学活动:讨论倾听与表达的重要性角色扮演:模拟倾听与表达的情境小组活动:练习倾听与表达的技巧第七章:合作与团队精神7.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合作与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团队活动的态度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7.2 教学内容:合作与团队精神的定义与意义合作与团队精神在师生关系中的应用培养合作与团队精神的实践方法与技巧7.3 教学活动:讨论合作与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分享合作与团队精神的经验小组活动:进行团队合作的游戏或任务第八章: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的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8.2 教学内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定义与意义道德与法治教育在个人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培养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实践方法与技巧8.3 教学活动:讨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分享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案例小组活动:设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宣传海报第九章:道德与法治实践与应用9.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道德与法治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践行道德与法治理念9.2 教学内容:道德与法治的基本原则与概念道德与法治在生活中的应用与实践培养道德与法治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9.3 教学活动:讨论道德与法治的基本原则与应用角色扮演:模拟道德与法治实践的情境小组活动:调查道德与法治实践的案例,并进行分享第十章:总结与反思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并总结所学内容培养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出改进措施10.2 教学内容:回顾本课程所学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反思个人在道德与法治方面的优点和不足10.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课程总结发言分享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小组活动:编写一份关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心得体会报告重点解析2. 与老师沟通的技巧,包括主动提问、理解老师的教学意图等。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6.2 师生交往 教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6.2 师生交往 教案

《师生交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尊重老师,理解老师,爱戴老师;在师生交往中能够表现出主动和真诚的态度。

2.能力目标:能够用实际行动真诚、恰当地向老师表达观点,能够理解老师批评背后的良苦用心,初步掌握尊重、平等对待老师的方法。

3.知识目标:知道“教学相长”的内涵;懂得师生沟通的方法;理解老师表扬与批评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难点:尊重和理解老师。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的角色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校园生活情景中老师中扮演的多种角色,感受老师的陪伴、指导、倾听、组织、合作等意义。

教师:每到教师节,同学们都会向曾经或现在的老师表达赞美和感激之情。

但是,我们和老师的相处更多地表现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比如师生一起运动、老师跟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师生共同创建班级博客、老师和学生及家长交谈……在与老师交往的过程中,老师扮演着组织者、倾听者、陪伴者等角色。

回想你与老师交往的情景,在那些场景中,老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填写在表格中。

印象深刻的师生交往情景老师的角色小结:老师在我们学校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我们身心发展、促进学习质量,更有利于我们学习交往、掌握交往技巧。

今天我们一起讨论的话题是:师生交往。

(二)活动:小组讨论与分享教师:《礼记?学记》中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

我们离不开老师的引领和指导,我们与老师的交流也促进了老师更好地“教”。

讨论与分享:1.回忆你跟老师相处的过程中,哪些细节能够体现这种交流互动促进了老师更好地“教”?2.当你给老师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建议的时候,你是否注重自己的礼仪?3.在某个问题上,如果你与老师的观点不同,你会如何看待你的老师?小结:面对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主动参与、勤学好问的态度有助于我们与老师相互交流。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水平的关系。

”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

没有师生的交往互动,就不存有真正意义的教学。

教学中交往的属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定性。

1、交往的本质属性——主体性交往是主体的生存状态与活动方式,有交往的主体,才有交往的行为,才能构成为交往活动。

处于教学交往中的师与生应该是教学过程共同的主体,他们之间不是施教与受教、改造与被改造的单一对象关系,而是一种“人与人”、“我与你”的意义存相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师与生人格上独立,关系上平等,活动上自主,教学上====。

有了师与生,特别是学生主体的定位,交往的双方才能相互尊重,敞开心扉,彼此接纳,互相作用,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

交往的主体性的发挥才能真正体现教学过程的====性。

2、交往的准则——相互理解理解是交往的“生态条件”,只有相互理解,才能相互沟通,相互倾听,相互信任,相互合作,没有理解,人的交往就会萎缩。

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或说教,而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实行交往的文化,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意义的创生离不开师与生的共同努力与相互配合。

相互理解才能清除长期统治教坛的“师道尊严”的无形屏障,使彼此走向对方的内心世界,使师与生情感共鸣、思维共振。

交往的相互理解属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合作性。

3、交往的运行机制——视界融合交往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体现了“主体间性”的存有,这种“主体间性”的实质是没有内外压力与制约的相互理解与沟通。

教与学的交往是双向的、互动的,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材及其各种教学资源等,单方面的教与授不是无济于事就是索然无味。

而教学中的对话、沟通实现着参与者对现实和历史的各种视界的汇聚融合。

以相互碰撞的回应中,来自对方的信息持续为自己所吸收,对各自的理解偏差,持续地加以克服矫正,新的思想、新的视点持续产生。

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师生交往艺术

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师生交往艺术
教师应积极倾听学生的观点和需 求,理解学生的情感和思想,避
免主观臆断和过度判断。
表达清晰
教师与学生沟通时,应使用简洁 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 或复杂的词汇,确保信息传递的
准确性。
反馈及时
教师应对学生的表现和进步给予 及时、具体的反馈,帮助学生了 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鼓励他们
继续努力。
增强教师的情感智力
发展趋势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师生交往的形式和 内容也在不断变化。现代的师生交往更加注重平等、尊重和 个性发展,同时也更加注重情感交流和心理疏导。
02
师生交往的核心原则
尊重与理解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和需求,避免对学生施加不必要的压力和限制。
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潜力和优势,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并取 得进步。
公正与公平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教师应遵循公正原则,不偏袒某些学 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教师应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公正 的评价,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
03
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师生交往
课堂管理中的师生交往
建立课堂规则
教师应在学期初制定明确的课堂 规则,包括学生行为规范、考勤
制度等,以确保课堂秩序。
营造积极氛围
教师需创造一个积极、互动的课堂 氛围,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 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及时反馈
教师在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及时、具 体的反馈,指出学生在学习上的不 足和进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 识。
研究

如何上好理论课

如何上好理论课

教学研究浅谈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如何上好理论课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教师稍不小心就容易使学生觉得这门科目说教味浓、枯燥无味,学生往往缺乏兴趣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老师在课堂上一般无法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果纪律管的严格的话学生会表现为没有精神和瞌睡,如果纪律不严格的话学生就表现为说话、看课外书、搞小动作。

往往是老师在课堂上口若先河滔滔不绝,而下边学生则我行我素相会周公去了。

所以如何上好理论课,让学生喜欢、乐于听课,一直是专业课偏重于理论性的教师苦苦思索的问题。

俗话说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那么作为理论课老师如何才能把理论课讲好,或者说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哪些方面呢1、教师备课浅尝辙止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环节。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方面存在不深、不透、不周、不全的现象。

具体表现在,对教材的理解、把握不透彻,缺乏科学的加工和梳理;教学目标抽象模糊、过高过大等问题;对学习对象的分析、了解不到位,难以掌握学生的基础水平和认知障碍。

2、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否会有长足的进步,常常取决于我们能否提供一个良好的外界条件。

在过去教学中,多数是“照本宣科” “填鸭式” 教学,教师只是讲讲、写写,学生只是听听、记记,对知识的理解、认识的提高,很多都是抽象的、模糊的,很难真正搞清楚,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媒介日益进入课堂,广泛用于教学中。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诸如电影,电视,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了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传统教学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动画、图象、立体声融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 ,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有身临其境之感,觉得生动有趣,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浅析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浅析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浅析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通过相互交往和影响而形成的人际关系。

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维系教育活动的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进行和效果都取决于师生关系的交往情况。

因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过程中两个最活跃的因素,学校的教育活动正是通过他们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来推动的,缺少任何一方,教育活动就无法存在下去。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维系和发展,既是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它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师生关系的功能。

一、师生关系的功能1.教育功能师生关系本身就孕育着一种教育,师生关系性质不同,其教育的性质、功能也就不同。

尊师爱生,师生问互敬互爱,体现了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人际关系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从中学会了尊重,尊重他人和自尊自爱,也体会到受到他人尊重的愉快感受,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尊重和爱,也必将为师生带来积极的教育影响。

2.激励功能尊师爱生不仅为师生带来积极的教育影响,具有重大的教育功能,而且也使师生间从中得到激励,激发其向上的精神。

学生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使教师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从事教育工作的光荣,从而增强工作的责任感、荣苦感,坚定献身教育事业的信念,发奋搞好教育工作,更好、更多地培养人才。

学生在教师的爱护中,感受到师爱的温暖,也感受到了教师殷切的期待.学生将以师爱为动力,奋发向上,以不辜负老师的培养和期望。

3.调控功能师生关系不仅具有教育、激励功能,而且还对教育、教学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具有调控功能。

师生关系除了具有救育性,还具有情感性。

情通理顺,情通理达,在这种通信达理状态下教师的教育就易于、乐于为学生所接受,否则,往往会出现“情感障碍”。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
的理解
进行阐释。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教学过程中也是极为重要的。

在课堂上,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多个组成部分,如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教师所给予的反馈等。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确保学生学习内容,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目标明确,成果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深度的学习。

有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以新视角展示课程内容,给学生更加完整的了解;另外,还有些教师会使用表演、游戏等,以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

另外,双方之间还会存在较为紧密的交流。

教师可以主动通过各种方式,和学
生沟通,认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以便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及时掌握学生的发展,然后采取及时的调整措施,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课程。

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反馈的方式,给学生一个开放和互动的环境,以增强自
我认知,让他们继续学习,发挥自己的作用,在课堂投入自己,激发自己内在的潜能。

总之,教学过程包括教师与学生双方之间的多方面交往,课堂是这种教学关系
的主要渠道。

只有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并为学生提供更加有利的学习环境。

《师生交往》教案公开课

《师生交往》教案公开课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单元学科第六课《师生之间》 —— 师生交往 第三单元师长情谊道 德 与 学初一年级法治 段教材 书名: 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1.教学背景分析课程标准第二部份“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

该部份课 程,目标是: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预社会公共生活的 方法,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 “1.4 了解 教师的工作, 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 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 增进与教师的感情。

”本课内容是第六课《师生之间》的第二框内容。

第一框《走近老师》 引导学生从多层面、多角度认识和理解教师这一职业群体,从而更好 地认识身边的教师,学会接纳尊重不同风格的老师,在此基础上第二 框《师生交往》培养学生与教师积极沟通的意识和能力,匡助他们学 会恰当处理师生之间可能浮现的矛盾与冲突,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和 情谊。

第一学段年级师生关系是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重要关系之一,对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一方面具有向师性,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的增强、获取信息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可能会对老师的权威性产生质疑。

由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差异,师生之间可能会产生矛盾和冲突,有些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教师,不善于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不善于用积极的方式增进与教师的感情,不能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甚至有的学生会讨厌老师、讨厌学习。

所以引导学生理解老师、体谅老师、恭敬老师,从而达成师生和谐、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成为本课主要内容。

2.教学目标(含重、难点)主动增进与老师的感情,恭敬老师、理解老师、体谅老师。

愿意与老师交往,积极与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掌握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

在日常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尊重老师,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思想教学理念

教学思想教学理念

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一)教学思想1、教学理念(1)教学观.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重视教学的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

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教学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要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要把孩子看做孩子”。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发展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发展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发展的过程作者:樊时平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7年第06期所谓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一个教育过程。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传导、授业、解惑”。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单向上的“培养”活动,教师是权威、长者,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表演者,而学生是观众、听众。

学生的“学”必须要服从教师的“教”,因而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

由此一来,学生的独立性、独立品格日渐丧失,教育也由此走向了教育作品“复制”的道路,一代一代地相传着。

就教育的本质而言,叶澜教授曾指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

”把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的活动,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没有交往就没有教学。

交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也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

教育活动中的交往,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

在这种交往中,双方都是彼此间相互关系的创造者,同时又都是相互认识与交流的对象。

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的教、也不仅是学生的学的机械相加,它们是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在这个共同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将不复存在,代之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教师”。

在新课改下的以交往互动为特征的教学,更多地表现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事实上,新课程实施视野中的教学,是“两代人”以信息为背景,以语言为中介的一种沟通。

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以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

在这样的教学中课堂已不再是教师独霸的唱独角戏的舞台,也不再是一个个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输知识的回收站,而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是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沃土——教师与学生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成为展开生命活动和精神生活的“理想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所以互动型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

在新课程中,以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创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自主互动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的学习,人人学的开心,学的轻松。

这不仅让我们互相补足了缺点,互相学习,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小组合作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使我们团结协作的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强烈。

在小组合作时,组长起了很大的带头作用,由组长分布给每个组员职务,例如,有记录员、中心发言人、及讲解者。

合作时,最重要的就是团结,当同学有不理解的问题时,其他组员要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在于交流.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流,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流发生的“教学”是失效教学.构建教学双边的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互信互动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深度参与。

"分享-互学"型思政课堂,在满足教师与学生渴望分享的心理需要的同时,营建了一种平等、互信、和谐的课堂氛围。

"分享-互学"型思政课堂,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保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也要求教师充分展现个人的学识修养与人格魅力,为学生提供课堂当下实践的范例,从而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

互动式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摘要:关键词:互动式课堂教学多向开放一、我们需要多向的、开放的互动式课堂教学1、与传统的、单向的、封闭的教学方式相比较,我们需要互动式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成功地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其情志,达到有效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操作方法、程序和实施途径。

课堂教学方式有一种是以教师为绝对权威、单向、封闭的;有一种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多向、互动、开放的;有一种打着以儿童为中心的旗号、撒手放羊的……现代社会需要多向、开放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方式。

求同和封闭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思维方式派生出来的教学方法已经严重制约课堂教学的发展,严重滞后于时代、社会的发展。

在传统的知识传授论下,教师是权威,不仅占有信息资源(课本知识),而且占有课堂教学的时间资源和空间资源(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处于无知、无权的地位,唯一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和训练。

有时,这种课堂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授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权限,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师生间的“权威-依存”关系,学生的“学”,仍然类似“带着脚镣的舞蹈”——束缚着,难以施展。

我们可以从一些名人的回忆性文章中,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沈从文的《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和一些影视剧中了解到中国传统课堂教学的情况,其中大多还是持批判态度的。

但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中国传统课堂教学,无须“言必称希腊”。

中国的古圣先贤们的一些教育思想和主张,放到今天也是适用的。

至圣孔子有“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启不发”等教育名言。

亚圣孟子也提出要有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意思是说,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般润泽万物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还有取人之善以自治其身的。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就中国传统教育问题采访时说: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教育确实有“粗暴、专横、压抑”的一面,而且情况还相当严重。

他同时还认为:中国传统教育也非常强调“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尤其是在几千年漫长的教育实践中,还是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孩子成长过程的极其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我们应当秉持批判与吸收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教育,取其所长,避其所短。

具体到课堂教学上,要以多向替代单向,以开放替代封闭,以互动替代压抑。

2、从现实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我们需要互动式的课堂教学回到现实中来,现在全国各地的课堂教学改革正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仅我们广州市就有“生态课堂”“高效课堂”“以写带读”“项目式学习”等等课改课题,这些积极的探索都是非常有益的。

但不可否认,传统教学中一些不好的做法,还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如一言堂、满堂灌,如题海战术、机械重复练习等。

我们自己有时上课也会这样,为了赶进度,为了图省事,还是我自己一讲到底吧;有学生不听,顾不得了,有学生打瞌睡,提醒一下,也随他去吧。

我们会把前人总结出的答题方法、答题技巧强行地灌输给学生,照这些方法去做,拿分就行。

大陆提“素质教育”,香港提“全人教育”,单向的、封闭的课堂教学都达不到这个目的,我们还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

3、社会发展,时代进步,我们需要互动式课堂教学现代社会已进入到信息化时代。

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所推动的信息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也必将引起教育模式化的变革,传统的应试教育、灌输教育模式受到挑战,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同伴之间的教育关系都将因信息化的到来而发生变化。

就拿师生关系来说,过去教师因为年长于学生,往往见识比学生多,阅读比学生多,经历比学生丰富,可以高高在上地去“教训”学生;信息化时代不同了,师生共同面对电脑、网络与智能手机,往往谁用得多,用得好,谁获得的信息就多。

加上精力、爱好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获取信息的量往往不逊于我们教师。

为师者有专业知识的优势,为学者有精力充沛的优势,韩愈《师说》中的“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至今仍是至理名言啊。

师生关系的这种变化,就要求我们这些为师者应抱着平等与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在课堂上与学生平等地进行互动,做到教学相长。

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竞争成为国家和地区间竞争的焦点,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后发展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我们提出要建设创新型社会,这对我们的教育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无疑才能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

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是多向的,是开放的,是探究的,是以人为本的,是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和创新型社会要求的。

二、互动式课堂教学的特点与优势1、互动式课堂教学的特点那么什么是互动式课堂教学?互动式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专家们的论述不尽相同。

一般认为互动式课堂教学就是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真诚、和谐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学习小组的互动,强化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中“互动”只是方式、手段,它的核心应是:尊重而非尊严,平等而非偏私,个性而非模制,沟通而非阻塞,开放而非扼杀。

过于强调师之尊严,往往容易忽视对生的尊重;你质疑我的说法,挑战我的观点,那还了得,我的颜面何在,只有动用我的权威,维护我的尊严。

我喜欢聪明伶俐的、惟命是从的,而那些调皮捣蛋的专给我找麻烦,我当然不喜欢;把机会留给那些心仪的学生,厌恶的靠边站;殊不知,那些看似捣蛋的,呆笨的,却自有他的优点,他的天地,他的未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是性好各异的,了解学生的个性、喜好,促使他们朝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不要用各种条条框框,把学生变成同一个模子里塑造出来,缺乏个性的“产品”。

“互动”就是强调沟通,我向你“传道授业”,你可以提出你的疑惑,甚至质疑我的看法;此生与彼生也应互相交流,交流观点,交流思想,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合作共赢。

学生的答案往往不合我们预先设定的“标准答案”,有的幼稚甚至荒诞,对此也不要一棍子打死,要善于诱导。

我在教莫泊桑的《项链》时,就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以“玛蒂尔德后传”为题,续写故事。

学生的写法五花八门,有玛蒂尔德变得愈加坚强勇敢的,有精神失常住进医院的,有悔恨不已一命呜呼的,有怀恨在心立志报复的,还有更为荒诞科幻的。

不要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与学生共同分析故事的“前因”,再让他们自己来判断将产生怎样的“后果”才更合理。

那些想法独特甚至怪异的,也要表扬他的独特性、大胆性。

“互动”是方式,是手段,我们所强调的“尊重”“平等”“个性”“沟通”“开放”都要通过课堂的“互动”来实现。

“一言堂”做不到,“满堂灌”做不到,惟有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才能做到。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

”那种事事都由教师替代与规定的,怎么能培养出掌握“渔”术的善钓者呢?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教育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我们所倡导的互动式课堂,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自己去发现”的环境。

2、互动式课堂教学应遵守的原则那么,互动式课堂教学到底应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互动式课堂教学应遵循如下原则和方法:教师的主导性不能变;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师生互动,教师要善于引导,生生互动,注重小组合作;因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所以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教师仍然要认真备课,要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整堂课都应围绕这个目标进行,只是达到这个目标,不是教师把学生强拉过来,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寻找达到目的的路。

学生毕竟还是学生,一般说来他们年幼,见识少,阅读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特别是对于距离自己久远的时代,他们可能了解得更少,这种情况下怎么才能达到那个目标呢?鲁迅的《祝福》中有一个次要而又关键的人物——柳妈,要认识这个人物,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

课堂互动是需要的,通过学生的互动,可以了解学生对这个人物理解的情况,如果不到位,教师就要发挥“导”的作用了。

从柳妈的身份、地位说起,从她唆使祥林嫂捐门槛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分析,从而得出柳妈是一个受封建礼教毒害,又不自觉地成为封建礼教杀人帮凶的妇女形象这样一个结论,再深入一点,进而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隐蔽性和残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