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化栏目的主持与包装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文化栏目的主持

与包装策略

孙永生

一、荧屏上的文化栏目

在电视遭受的诸多批评之中,以“没文化”最为司空见惯。似乎为回击这种责难,电视栏目开始涉入“文化范畴。1996年前后,一批以文化冠名或不冠名的栏目应运而生,如中央电视台的《文化视点》、《读书时间》、《中国风》、《中华文明之光》、《千秋史话》等;北京电视台的《什刹海》、《北京时间》、《黄金5分钟》、《东方书苑》等;浙江电视台的《文化公园》、《文化时空》和内蒙古电视台的《文化时尚》等,几乎每个电视台都创立了文化栏目。

文化是一个内涵宽泛的概念,在目前的文化语境中,它至少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精英文化、以农民为代表的农村文化、以市民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与代表意识形态的主流文化,此外还有许多边缘文化形态。从宽泛意义上讲,指责电视栏目没文化恰恰是一种“没文化”的表征———所有电视栏目都在呈示其特殊属性所规定的文化形态。

从目前中国电视栏目的类型看,文化栏目大致分为四种:一是对外宣传型,主要对海外华人或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由电视台

的国际部、对外部或海外中心主办,如《中国风》、《千秋史话》和《北京时间》等;二是传统文化型,主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或文史掌故等,如《千秋史话》、《什刹海》、《黄金5分钟》等;三是时尚文化型,主要介绍当代文化现象,捕捉文化热点,有些还报道文化信息,如《文化视点》、《文化公园》、《文化时尚》等;四是读书栏目,主要介绍图书或探讨文坛话题,如《读书时间》、《华夏书苑》、《东方书苑》等。这里以CC TV 的《文化视点》为个案分析文化栏目的类型特征。

二、文化栏目主持人的形象

文化栏目主持人应该是什么定位?这是一个困惑。有人以为文化栏目的主持人应该是学者形象,《中国风》曾经请来文怀沙做主持人,《读书时间》的主持人刘为本身就是一位博士,现在依然在大学任教,但刘为拒绝承认他的荧屏形象是学者,他自己的定位是记者。《什刹海》的主持人时雨、赵九泷当然是记者形象,但《北京时间》请来曲艺演员常贵田先生做主持人,虽非学者,也有专家之嫌。

学者做主持人,好象给文化栏目涂抹上

一层不可否认的文化色彩,但学者在荧屏上的形象还是学者吗?这里恐怕尚有疑惑。学者的特征是对某一专业的卓然研究与独立思考,所谓通才在今天已是少见,纵使有通才也只是通某几门学科,而不可能通所有学科。也就是说,学者只有在讨论自己领域的时候才是学者,如果学者讨论其它领域,他也只是一名普通人。文化栏目不可能仅仅谈论某一特别专业问题,如此说来,文化栏目的真正学者主持人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它所要求的不是学者,而是学者形象,承担的依然是记者的职责。

《文化视点》脱胎于《倪萍访谈录》,保留“访谈”特色,基本上是主持人对嘉宾的采访,但不是对话。因此,主持人的定位是记者,并不是学者。姜丰是一名年轻的女主持人,她虽然不是学者,但有文化气质。因为演播室的限制,她的现场动作较少,即使在外景中也基本上保持着文静女孩的形象,她的荧屏形象主要是通过谈话、造型、衣饰和面部表情来完成的。

具体到每期的主持中,姜丰扮演了一位引导者角色,而不是谈话者———谈话主要发生在嘉宾之间。如在《城市拒绝劣质雕塑》中她先介绍话题,问嘉宾对劣质雕塑是什么态度,然后请大家去看曲阳县雕塑厂,去看这些劣质雕塑是怎么做出来的。在此转折,提出这些劣质雕塑不能归罪于曲阳县,到底应该由谁负责,在谈到行政干预之后又问行业管理上是否有误区,引出“菜雕”之说,最后归纳为:其一,城市拒绝劣质雕塑,应该坚决地拆,而不是将就。至于怎么拆,应该由专家定夺。其二,领导可以提要求,但不应过多干预。其三,重要的城市雕塑不可能通过民意测验来完成,但专业委员会应该多听取市民的意见。让一场谈话谈出一些精彩的话语,主持就算比较完满,从整体上看,姜丰的主持还算成功。

但是,如果苛求的话,《文化视点》的谈话多数还比较平淡,即使排除那些应景的节目也大抵如是。这不能不说主持人还有很远的路尚待跋涉。从谈话场来说,《文化视点》比较冷,没有现场谈话气氛。姜丰语言顺畅、清楚,控场能力强,可机智与幽默几乎没有,理性主宰了谈话,而感性的、鲜活的、冒着生命热气的话语几乎找不到,缺少日常谈话中相互激发,相互引带的生长性。或许是文化话题本身的冰凉,或许是嘉宾过于理性,还是主持人没能创造出一个成功的谈话场?

三、电视语言与包装策略

电视语言和包装策略受制于电视栏目的特性。一般来说,文化栏目大多比较娴静,与体育、娱乐栏目的热闹成为相反的一极。与此对应,文化栏目的电视语言比较工整:画面构图工稳,镜头运动节奏舒缓,少有突然推拉或变形,声画关系以对位为主,同期声用得较少,多用解说词,阐明画面以外的文化含蕴。

《中国风》、

《黄金5分钟》、

《什刹海》、

《中华文明之光》等大多如此。但有些文化栏目别有异趣:《读书时间》中谈话部分电视语言比较工稳,而外拍部分则运用表现性强的抒情语言,慢镜头时有所用;《文化视点》则在常规语言的基础上刻意突破文化栏目的语言规范,借用综艺栏目的电视语言,大胆将不规则构图、运动镜头甚至纪录片手法带入文化栏目,使抽象的文化获得一个动感的姿态,强化文化栏目的审美魅力。

不规则构图突破画面的常规构图,将观众从习惯性视觉疲惫中警醒,达到语言陌生化的效果。不规则构图在综艺栏目中大量运用,如游戏、舞蹈、歌唱等节目,展示运动的魅力。

《文化视点》也并不常用这种构图方式,但偶一运用,耳目一新。第55期配合三八妇女节而做的《我们爱慕过的女人》,主持人姜丰以由中近景到特写的景别出现在摇动的画面上,构图左右倾斜,显得活泼可爱———当然,这是因为姜丰的形象与气质还带

有鲜明的女大学生特征,如果把这样的镜头给赵忠祥或沈力恐怕就会不那么和谐。

演播室谈话在画面上是比较难以表现的,常规语言无非是切换:谈话者特写、主持人反应、观众大全或个别观众特写,它的兴奋点在语言而不在画面。但如何创出新意,《文化视点》也做了一定尝试。第48期《城市拒绝劣质雕塑》使用一些运动镜头表现演播室的谈话场面,如从监视器图象摇到大屏幕再到谈话桌,从演播室的纵深处甚至谈话人的背后摇出,这种运动镜头颠覆演播室的常规拍摄方式,凸出空间感,造成陌生化视角,呈现了《文化视点》的艺术个性。

字幕在《文化视点》中也凸现为一种特色。一般说来,字幕用于地名、时间等资料性内容或采访,但《文化视点》常常用字幕表示它所强调的观点或结论,从散漫的谈话中提炼出来,引起观众的注目。这不是某一期的灵感冲动,而是已经形成普遍性格。如第48期《城市拒绝劣质雕塑》中把每位嘉宾的话用字幕提炼出来。第55期《我们爱慕过的女人》采访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谈她们爱慕的女人形象,片中用了这样的字幕:“女人是水做的尤物”,“风情万种是女人”,“女人心是玻璃心”,“女人是女人真正的朋友”,既有旁白作用,又烘托了情绪。第44期《走过四方街》中片尾字幕也颇有意味:“有人喜欢他,说他风趣、幽默、博学;有人讨厌他,说他自大、哗众取宠;也有人说他是音乐经纪人;总之,他是公认的‘怪才’”。对于自称纳西古乐保护人与音乐家乃至地球人的宣科,人们看法比较分歧。本期节目是对宣科的访谈,自然褒的成分较多,对宣科评价不易客观,但用字幕说明相反的意见,提示观众这一现实情形,以免误导,不失为一种机智的策略。

《文化视点》以甲骨文的“文”字为主形象设计片头,夹杂飞天、维纳斯、绘画、扇面等艺术样式,汇出旋转的银色圆标,突出文

化气息,但构思比较平淡,字体也嫌陈旧,画面杂乱,主形象不够鲜明。同样,栏目播出过程中也没有栏标,包装意识匮乏。

四、文化品位和市场意识

文化栏目应该具备文化品位,但是不是所有文化栏目都有文化品位?

说什么仅仅是文化的一个方面,但怎么说才是文化品位的标志。选题的文化内涵不能保证节目的文化品位,相反,有些文化内涵深厚的选题被“没文化”地做成文化品位低劣的节目,这取决于编导、主持人的文化素质。比如,有些读书栏目做成了广告宣传甚至吹捧专栏,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文化品位。

《中国风》、

《读书时间》、

《文化视点》、《北京时间》、

《什刹海》和《黄金5分钟》等在文化栏目中是比较富于文化品位的。

《文化视点》关注文化热点,追求时效性,但它的优秀节目不仅仅停留于现象的表面,而是深入到事物的低层,探讨文化内蕴。如《城市拒绝劣质雕塑》不仅讨论劣质雕塑的由来,还潜入产生的根源和审美影响;《走过四方街》中不仅讨论对纳西古乐的生成语境、发展流脉,还由此体悟到一种生命态度。但在文化题目下的也不尽是文化———或许是另外一层意义上的文化,如关于春节晚会的一期节目,报道1999年春节晚会导演竞标的过程,采访对竞标导演的意见,插入他们作品的片断。这充其量只能是一则关于春节晚会的深度报道,远远谈不上什么文化意蕴。同样,关于’98抗洪的特别节目也是如此,三轮嘉宾上台谈文艺队伍在抗洪中的表现。这些都显得表面化,没有深入到事件的文化层面,文化品位自然也就难以体现。文化品位不仅仅是文化选题,它应浸润于电视栏目的整体理念和每一个细节。

目前中国电视的文化栏目都是靠拨款制作的,有些是对外宣传栏目,当然有情可原;但文化栏目几乎无一例外地依赖拨款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