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课《顶碗少年》
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4 顶碗少年课文原文

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于是,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到 了少年头上,一切重新开始。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 然是那么轻松优美,紧张不安的观众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到最后关头了, 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 晃起来。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 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 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晃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一位英俊少年出场了。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 摞(luò)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 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 掉下来。最后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 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站在别人晃动着的身体上,很难再保持平衡, 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摞碗 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这意想不到的失误,让所有观众都惊呆了。
4* 顶碗少年
有些偶然遇到的事情,竟会难以忘怀,并且时时萦(yíng)绕于心。因 为,你也许能从中不断地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有一次,我在上海பைடு நூலகம்世界的露天剧场里看杂技 表演。节目很精彩,场内座无虚席。坐在前几排的,全是来自异国的旅游者, 优美的东方杂技,使他们入迷了,他们和中国观众一起,为每一个节目喝彩 鼓掌。
音乐第三次奏响了!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有一些女观众,索性用手 捂住了眼睛。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顶碗少年》

4*顶碗少年教材分析:这是人教版六上的一篇独立阅读课文。
本篇课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层次清晰,情节一波三折,很吸引人。
作者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抓住对人物神态,动作和外貌的描写把一个不畏失败的少年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文章既语句优美,适于学生朗读也适于指导学生学习写人的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有过一定的失败体验,能与顶碗少年在某些地方产生共鸣,容易激发学生向顶碗少年学习这种勇敢面对挫折的精神。
教学理念:充分放手让学习共同体自主探究。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激情。
学习人物写法,读写结合。
教学目的:1 •读懂课文内容,明白不畏失败,坚持就能成功的道理。
2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课前准备:提前布置学生看《憨豆先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有时候一个人,一件事会永远留在我们心里,或感到激动,或受到启迪……作家赵丽宏在二十年前观看的一次杂技表演,现在回想起来还令她激动不已。
这是一场怎样的表演呢?有如此大的魅力。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杂技表演。
师板书“ 4*顶碗少年”,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开头结尾师:我读第一自然段,你们学着我的语调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你发现开头和结尾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吗?生:开头和结尾都是表达同一个意思——那场演出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就是首尾呼应。
师:你的回答很具体,大家听得明白,把首尾呼应的概念都交代清楚了。
首尾呼应有什么好处?和同桌轻轻商讨一下。
生:强调了作者的想法,文章的中心。
生:文章也更紧凑,结构分明。
师:那文章的中间部分,你猜猜会写什么?生:这场演出。
师:你看有了这样的首尾呼应,读了课题,我们不用读文就能说出文章大意了。
这样的构段方法真实用,段落一目了然。
三、学习表演部分师:请随着作者一起去细看这场杂技表演。
课件出示:默读提示一:这是一场()的杂技表演,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用~~~~~~画出来。
学生自主默读课文3分钟学习共同体轻声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人人发言。
《顶碗少年》教案(4篇)

顶碗少年教案篇一课题4、顶碗少年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情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3、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重点难点关键: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步骤师生双边活动个体设计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看过杂技吗?都看过哪些杂技表演?2、师: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下顶碗少年的故事二、初读课文1、初读课文,想想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4、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三、品读语句1、画出描写少年表演时的情形以及描写观念的语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和同学交流一下。
2、集体所馈,感情朗读(1)第一次表演(2)第二次表演(3)第三次表演3、从三次表演中,你们从中悟到了什么板书设计4、顶碗少年镇定,自信→紧张、丧失勇气→镇静、自信、充满勇气失败再失败成功失败乃成功之母课后记:略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道理深刻,是进行语言训练和写法训练的好教材。
我本课的设计旨在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自主地、自由地阅读,重在运用阅读技能,享受阅读成功的乐趣。
让学生从文本和画面中真切的感受杂技表演是一门艺术,是需要经过演员不懈努力才能成功的。
同时我旨在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一种写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这样在感悟文本的同时,培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尽可能地使语文学习综合化。
一、视频拓展,真实再现情境为让学生了解课文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学习课本储备能量,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我在课前谈话中让学生欣赏09年春晚的杂技表演节目《抖杠》,看到学生看得睁大眼睛,张大嘴巴,适时问他们想说什么,他们都说到了杂技表演的不容易,精彩,……从而认识到杂技已经作为一门艺术搬上了春晚的大舞台。
再带着一份崇高的敬意走进少年顶碗的杂技表演,轻松走进课堂。
当在品读课文,文字感受了少年第三次顶碗成功后,我又让学生欣赏顶碗的杂技,画面生动,动作灵活娴熟,结合文字,这样亲近文本又跳出文本,不禁让学生为之感叹。
六年级语文下册《顶碗少年》课文原文及赏析

六年级语文下册《顶碗少年》课文原文及赏析
《顶碗少年》课文原文
一场杂技表演正在进行。
顶碗的少年英姿飒爽,他在台上灵活地转动着身体,头顶上的碗却始终稳稳当当。
每一次的转身,每一次的跳跃,都引得观众阵阵惊叹。
然而,在一次大幅度的转身中,那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
观众惊呆了,少年也有些歉疚,但他并没有放弃。
他微笑着向观众鞠了一躬,然后又拿出一摞碗,重新开始表演。
这一次,他更加专注,更加小心,最终成功完成了表演。
《顶碗少年》赏析
《顶碗少年》是一篇生动感人的课文,讲述了一位顶碗少年在杂技表演中的故事。
文章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少年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整篇文章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作者通过描绘少年的表演过程,展现了他高超的技艺和顽强的毅力。
同时,通过描写观众的反应,衬托出了表演的精彩和少年的不易。
在语言表达方面,文章运用了丰富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手法,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表演的氛围和少年的形象。
同时,作者通过少年的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
总之,《顶碗少年》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优美文笔的佳作,不仅给人以艺术享受,更让人感受到少年的拼搏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类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4 顶碗少年

类文阅读-4 顶碗少年战胜残疾的巴雷尼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人。
他的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
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鼓舞)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
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愿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
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要言传,()要身教。
()发着高烧,她()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
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补充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
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
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金榜题名名列前茅)。
最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
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
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选自《作文之友(小学版)》 2015年第3期)1.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画“”。
2.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尽管……还是……不仅……还……3.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4.关于选文,下列说法有误的是()A.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B.在逆境中,坚强是最有力的支撑。
C.努力加坚持,等于成功。
D.残疾人加医学院,等于诺贝尔奖。
5.结合这个故事,你觉得坚持体育锻炼对我们的生活会有哪些积极作用?【参考答案】1.鼓励志气弥补名列前茅2.不仅还尽管还是3.巴雷尼因病致残,母亲坚持帮他锻炼,巴雷尼受到教育,刻苦学习,最终走向成功。
4.D5.提示:可以从强健身体和培养意志两个方面来说。
1849次拒绝在美国有一位穷困潦倒的年轻人,即使在身上全部的钱加起来也不够买一件像样的西服的时候,他仍全心全意地坚持着自己心中的梦想。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顶碗少年说课稿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顶碗少年》说课稿1【说教材】本篇课文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文章。
这组课文的主题是感悟生活。
顶碗少年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情节简单而又一波三折,十分吸引学生;文章表述层次清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作者对人物神态,动作和外貌的描写生动细腻,适于学生学习写人文章的方法,并作语言的积累。
文章语句优美,适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3.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目标2为本课教学的重点,目标3为教学难点。
说教学程序本课拟一课时教完,全文教学分以下三个环节。
一、初读感知,疏理文脉——自读交流文章内容1、首先让学生默读文章,按照少年表演成功与否用概括的语言完成下面表格。
次数顶碗少年表现观众反应1 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
惊呆了2 碗又掉下来了,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也附和着喊起来。
3 终于把碗稳住了,表演成功了。
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2、根据表格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疏理文脉。
然后问学生从表格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坚持就是胜利,下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
因为新课标中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二、角色体验,再现场景——体会表演的惊心动魄(一)前两次表演,这两次的描写虽然扣人心弦,人物的表情及动作作者描写的淋漓尽致,因为是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读能力,所以这一部分让学生自读自悟。
然后师生合作朗读,老师读观众的语句,学生读有关顶碗少年的语句。
(二)惊心动魄的第三次表演因为第三次表演作者花的笔墨最少,是文本的空白,最有想象的空间,所以少年和观众的内心就值得我们去推敲。
1、指名一位学生读5-7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找了最能表现这场表演特点的词——惊心动魄。
六年级下册语文预习笔记第四课

中心思想表现了少年经历了两次失败,但仍敢于拼搏的精神,同时也说明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他人的鼓励和支持。
要敢于面对困难。
表达了作者对顶碗少年乐观、勇敢、坚持不懈的精神令人敬佩。
顶碗少年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只有在艰难困难中敢于拼搏,最终获得成功。
作者介绍赵丽宏,男,上海市崇明县人,1951年2月生于上海市区,汉族人,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专业作家。
著作有散文集《风啊,你这弹琴的老手》、《生命草》、《维纳斯在海边》等。
赵丽宏,是一位男青年散文家、当代作家,民进成员。
背景简介:赵丽宏,"文革"时中学毕业后曾去崇明岛"插队",其间种过田,学过木匠,做过乡村邮递员,教师与县机关工作人员。
1977年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1982年初毕业。
在《萌芽》月刊从事多年文学编辑工作。
1987年应聘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曾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现为上海作协副主席。
2000年被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著有散文集、诗集、报告文学等各种著作共五十余部。
作品曾二十余次在国内外获各种文学奖,散文集《诗魂》获中国新时期优秀散文集奖。
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法、俄、意、日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
1.课文简说。
文章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过程,紧紧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展开。
(1)抓住少年表演时的动作、神情进行描写,表现顶碗表演动作的高难度;(2)具体描写了观众观看表演时的反应,突出表演的扣人心弦;(3)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对“碗”进行描写,不仅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还烘托了表演的紧张气氛。
作者主要抓住“少年、观众、碗”具体描写,突出表现了杂技表演的紧张程度。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二是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应有的信心和勇气;三是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顶碗少年》顶碗少年课文解析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顶碗少年》顶碗少年课文解析课件网免费发布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顶碗少年》,更多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相关信息请访问课件网。
【教材简析】文章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过程,紧紧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展开,主要抓住“少年、观众、碗”具体描写,突出表现了杂技表演的紧张程度。
本文教学要点,一是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二是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应有的信心和勇气;三是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重点难点】1、重点:结合“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拚搏”这句话,从描写少年三次表演“失败-失败-成功”的三大意象(少年神态、碗、观众反应)来品读了解。
2、难点:从少年的表演过程体会文章的主旨。
【学生情况分析】本班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语文课堂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平时课堂讨论发言热烈,但是在公开课场合却噤若寒蝉,需要花大力气引导,激其兴趣。
二是喜欢朗读课文的人比较多,但是朗读水平不高。
教学过程简说:一、课前读书汇报:请一名学生进行课前读书汇报,以预设的“林肯不畏失败”的故事引入本文教学。
【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心理铺垫,为突破文章的难点做准备。
】二、检查预习: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顶碗少年》这篇课文,所以首先进行预习检查。
【PPT出示两个预习检查题,一是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二是部分关键词语的认读。
】【目的:唤醒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以便迅速地披文入义;词语的认读也是下一步朗读课文的需要,尤其是“惊心动魄”一词,是把握全文核心的关键和切入点,需要由此引入。
】将“惊心动魄”一词放在文中“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这个中心句去理解。
教学步骤:初步理解“惊心动魄”是什么意思、它在文中的位置,请学生读这句话,并就这个句子质疑,然后带着提出的疑问浏览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找到句子的答案后,再一次品读这句话。
【目的:从“惊心动魄”这个词引发对全文重点内容的思考。
】三、组织学生仔细读一读描写这三次表演的段落,尤其要将少年的动作、神态、碗的状况和观众的反应的句子划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课《顶碗少年》
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课《顶碗少年》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过程,紧紧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展开。
小编在此整理了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课《顶碗少年》教学反思,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写的是作者在二十多年前观看杂技表演时,曾经见过一个英俊少年在表演顶碗时,两次失败都没有气馁,最后获得成功的事。
告诉我们做什么事,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不要退却,有时候成功就在于再坚持一下。
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顶碗少年表演两次都失败了,他在一位老者的鼓励下没有退却,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碗,表演取得了成功。
第1自然段,写“我”回忆二十多年前曾经在上海大世界观看过一次杂技表演。
第2自然段,写顶碗少年在表演最后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失误。
先写“一位英俊的少年”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头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表演,“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却总是掉不下来”,他“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
从对他的这些“令人惊羡的动作”的描写,可以看出少年的演技已是很娴熟,很精彩了。
但是,他在表演最后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失误。
“都惊呆了”“有些青年吹起了口哨”写出了观众的反应。
第3自然段,写顶碗少年第二次失误。
先写了少年的神态、动作:“没有慌乱”“歉疚地微笑”“不失风度地鞠了一躬”“很沉着,不慌不忙”,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
从中可以看出,少年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他虽感歉疚,但是没有气馁,没有退却,一切重新开始。
观众“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忍不住拍响了巴掌”,写出了善良的观众都期待他的成功。
第4—6自然段,写顶碗少年在白发老者的鼓励下,第三次顶碗终于成功了。
“场子里一片喧哗”,不满的观众反应更强烈了。
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他的神情反映着他的心理,在众多期待他的观众面前,连续两次失败,此时,也许他头脑里一片空白,也许他想了很多……就在少年最困难、最彷徨无助的时候,一位白发老者的出现使少年“镇静下来”,老者亲切的“抚摸”给他带来了赞许和疼爱,“轻轻摇撼”给他传递了力量,“低声”的话语使他坚定了信心,他终于成功了!
第二部分(第7、8自然段)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第7自然段,写“我”每每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总会很激动。
这里写了两个意思:一是深信当年那位少年一定成为一位杂技艺术家了,他是一个强者;二是那一夜顶碗少年的演出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常常激励“我”前进。
“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打碎的声音”代表顶碗少年那一场惊心动魄的演出,代表少年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失败面前,勇于拼搏、坚持不懈,最后获得成功的精神。
第8自然段,写“我”从顶碗少年的身上得到的启迪。
课文最后一句话,以“山穷水尽”和“柳暗花明”,“冰天雪地”和“温暖的春风”作对比,形象地说明,即使在最困难、最黑暗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缩,成功往往就在于再坚持一下、再拼搏一次的努力中。
1.本课的三个生字的读音都容易读错。
“疚”读“jiù”,不要读成“jiū”;“胛”读“jiǎ”,不要读成“jiá”;“颓”读“tuí”,不要读成“tuī”。
2.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读起来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
课文层次清楚,内容比较好把握,关键是要抓住重点语句的理解,进而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四次,要引导学生体会它带给人的不同感受。
当它第一次出现时,我们只有大概的印象;当它第二次出现的时候,我们不仅记住了那“一大叠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而且知道了它的数量“十二只,一只不少”,这意味着少年在挫折面前不退缩,从头再来;当它第三次出现时,我们发现碗是在白发老者手里,是老者把碗交给少年,同时给了他赞许与疼爱,给了他力量与信心;当它第四次出现时,是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打碎的声音响在“我”的耳畔,则让人想到的是顶碗少年常常给我以激励的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4. “我相信他是不会在艰难曲折的人生和艺术之路上颓丧或者退却的。
他是一个强者。
”为什么在以后二十年的岁月里,我会做出这样的判断?正是因为那一夜少年的演出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他的表现太让“我”感动了:一个小小少年,从小就能在失败与挫折面前表现得那么坚定,那样勇于拼搏,并且获得了成功,那么,他在以后的人生和艺术之路上肯定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坚定。
因为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
5.课文的最后一句“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这就是那位少年给我的启迪。
”在这句话中“山穷水尽”指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前面再没有路可走了,比喻陷入绝境。
“柳暗花明”形容柳树成荫、繁花耀眼的美景。
多用来比喻在困难中看到希望。
就是说在绝境中不怕困难,再搏一下,就会走出严冬,就会看到希望,就能获得成功。
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所写的这件事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是不困难的。
6.本课虽然是略读课文,但课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耐人寻味,对顶碗少年不怕挫折和失败、敢于z拼搏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得非常生动感人。
可以适当地通过朗读让学生进入情境,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他们不曾感受过的生活,这对引导学生体会顶碗少年当时的心情和他那种勇于拼搏、坚持不懈的精神会很有帮助的。
对课文中含义较深,又对人有所启迪的句段还可以鼓励学生背一背。
7.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