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勾践灭吴的教案(合集5篇)

勾践灭吴的教案(合集5篇)

勾践灭吴的教案(合集5篇)第一篇:勾践灭吴的教案《勾践灭吴》教案初中阶段学生文言文阅读十分有限,仅限于初中所学的几篇,对古文学习兴趣一般。

多数觉得文言文枯噪无味,晦涩难懂。

对文言文语法和常用词知识,大多是死记硬背。

基于这样的情况,高一文言文教学宜“低起点、稳起步,先入门,再提高”,避免学生对古文产生厌学兴趣。

——参选自教参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内容。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了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自励,报仇雪恨的故事。

4、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掌握特殊语法现象。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旨,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语言艺术。

课时安排:3课时预习阶段:通读课文课堂教学:第一课时一、导入(由蒲松龄的对联引入,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兴趣)出示ppt: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清】蒲松龄(查证)在这幅对联中,有两个我们熟知的成语典故“破釜沉舟、卧薪尝胆”,讲述的是哪两个故事?明确:破釜沉舟讲的是楚霸王项羽,当时他作为上将军,率领其军队与秦军交战,要越过漳河到对岸抢占对方的阵地,为了表示有进无退,有战必胜的决心,他与军队渡河之后,要把军队中的“釜”——古代一种煮饭的锅,全部砸碎,把渡船也砸烂沉到江底。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二、题解(1)常识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

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下《国语》(学生标识课文注释①)。

掌握:《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的作者)所作。

共二十一卷,全书按周、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分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公元前990年--公元前453年)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反映了这一漫长历史时期诸侯各国的交往、争战等情况。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能够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3)能够运用文中的故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勾践灭吴的原因和过程;(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3)通过讨论、思考,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互相尊重的良好品质;(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面对困难,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原因和过程。

2.教学难点: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勾践灭吴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2)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勾践灭吴的原因和过程;(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勾践、夫差等相关人物的历史背景;3.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勾践灭吴的原因和过程;(2)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4.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分配,准备进行角色扮演;(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展示勾践灭吴的过程;(3)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5.情景模拟(1)教师设定情景,让学生进行情景模拟;(2)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情景模拟;(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

6.讨论与思考(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勾践灭吴给我们的启示;(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和指导。

7.课堂小结(2)学生复述勾践灭吴的原因和过程;(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课后作业1.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勾践灭吴的思维导图;3.请学生思考并回答:勾践灭吴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原因和过程。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越国和吴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2)掌握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和过程。

(3)了解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战役和战争策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直观展示越国和吴国的地理位置。

(2)运用历史资料和文献,分析勾践灭吴的原因和过程。

(3)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探讨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荣誉和尊严的认同。

(3)培养学生对和平与发展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和过程。

(2)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勾践灭吴战争中的战略和战术运用。

(2)如何评价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1)地图和图片。

(2)历史资料和文献。

(3)多媒体教学设备。

2. 课前准备:(1)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历史知识水平。

(2)设计教学活动和问题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越国和吴国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两国地理位置。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勾践灭吴的故事吗?请大家简单分享一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历史资料和文献,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归纳勾践灭吴的原因和过程。

3. 课堂讲解:(1)结合资料和文献,详细讲解勾践灭吴的过程和战争策略。

(2)分析勾践灭吴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战术运用。

(3)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意义。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勾践灭吴战争中的战略和战术运用。

(2)分享成果: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和过程。

(2)引导学生反思勾践灭吴战争对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所学,绘制一幅勾践灭吴战争示意图,标注重要战役和战术运用。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学生能够分析勾践的形象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

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分析法,评价勾践的策略和智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了解并尊重历史,培养爱国情怀。

学生学习勾践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勾践灭吴的历史经过及勾践的形象特点。

勾践灭吴事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勾践的心理变化及其对战略决策的影响。

如何评价勾践的策略和智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为课堂讨论提供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勾践灭吴的相关内容,了解历史背景。

搜集关于勾践的资料,了解其形象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勾践的形象特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勾践灭吴的经过。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勾践的战略决策及其心理变化。

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总结勾践的智慧与策略。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强调其对后世的影响。

学生谈收获,分享学习感受。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勾践的形象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请学生搜集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与勾践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等。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关注作业的质量和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评价学生在作业中展现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勾践灭吴》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勾践灭吴》这篇文章。

(2)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技巧。

(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有效的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坚定信念,为理想奋斗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勾践灭吴》。

(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对越王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越王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文章,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的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学拓展:(1)讲解文章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用法。

(2)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有效的表达。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勾践灭吴》。

2. 运用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式,写一篇关于勇敢面对困难的小短文。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学习准备。

五、教学评价:1. 课后跟踪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内容: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勾践灭吴》这篇文章。

(2)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北京版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4篇

北京版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4篇

课题: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

2、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其说话艺术。

3、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评价勾践等人物。

4、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对文章的感想。

教学重点:同上1教学难点:同上1、3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宣布上课后,直接播放音乐,屏幕显示杨慎的《廿一史弹词》。

播放完后,教师:话说天下大势,中国诸侯,尔虞我诈,逐鹿纷争,此消彼长,遂有五霸。

南之吴越,意欲逐鹿,然两国彼此虎眈……(——司马)下一张幻灯片: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伐越。

越王勾践迎击之,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

军却,阖庐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而父乎?”夫差对曰:“不敢。

”是夕,阖庐死。

夫差既为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三年,伐越,败越于夫湫。

教师:但越王夫差与吴王勾践之间的恩恩怨怨并未由此结束,惊心动魄的战争也就是从这儿才真正开始!二、学习第一段1、找一学生朗读该段。

要求尽量读出:勾践号令三军时的虽败犹昂扬的语气,对答文种既含蓄地承认错误又不失其君王身份的口气;文种从容镇定、侃侃而谈、敢于责备君王、忠贞和自负的口气。

2、教师讲析该段,需要强调的重点字词:栖——本指鸟类歇宿,引申为停留居住。

使动用法:有以助寡人谋而退吴者——退知:管理资:积蓄水:动词,发大水苟:如果子——加在人名或官名前表示尊敬。

古今异义:爪牙——勇猛的将士然后:这以后无乃后乎——恐怕太迟了吧?何后之有——宾语前置执其手而与之谋——而,表示顺承行成——求和教师分析时,要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1)先设想自己是勾践,被逼留于会稽山上,自己会怎样想和做呢?(事已至此,无力回天矣。

乃献国书,进国资,两股战战,口结涕飞,仆地而求赦。

)(或者:夫差小儿,欺人太甚,大仇不报,誓不为人。

成败之机,在乎今日。

——乃致众而誓,曰:“士可杀,不可辱。

必与越国共存忘!”)(2)文种最终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呢?(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3)在这么危急的时候,被大臣批评,你又会怎么做呢?(仰天太息,曰:“寡人鄙,未能远谋,诚有罪,请恕之。

《勾践灭吴》的优秀教案一等奖3篇

《勾践灭吴》的优秀教案一等奖3篇

1、《勾践灭吴》的优秀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清代蒲松龄有副对联——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二、解题《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原文没有标题,题目是后人加的,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古代曾有“春秋五霸”之说,五霸的一般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但宋襄公并未能称霸,而争霸的大国还有吴、越,于是对“五霸”,其说不一。

争霸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齐桓公称霸。

(2)晋文公称霸。

(3)楚庄王称霸。

(4)吴、越争霸。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越灭吴的故事,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中的著名史实。

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典籍很多,民间传闻也很丰富,而尤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最富文学意味。

统观全篇,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特别是史实所提供的教训,惊心动魄,发人深省。

公元前494年,吴、越大战于五湖夫椒,越王勾践兵败会稽,濒于亡国。

吴国以伍子胥为代表的“灭越派”和以太宰嚭为代表的“存越派”,反映了吴国内部上层的矛盾。

在大是大非、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攸关时刻,方能显示出历史人物的卓见、才华和品性。

伍子胥深谋远虑,一番兴霸良言,精湛深刻、一针见血,极具预见性。

但遗憾的是,沽名钓誉、自矜功伐的吴王夫差,利令智昏,倨傲轻敌,一心北进中原,争当盟主,他怎听得进伍子胥不合己意的言论!至于太宰嚭,鼠目寸光,贪色受贿,十足的误国小人。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背景分析勾践灭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发生在春秋时期末年至战国初期(公元473年-472年)。

这场战役影响深远,事关国家生死存亡,也是春秋时期重要历史事件之一,它的背后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这场战役,认识其重要性,成为了教学者面临的一个问题。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勾践灭吴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并能够正确理解各种历史事件背后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因素。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和历史素养。

情感目标:通过这个教学设计,让学生认识到勾践灭吴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并培养学生珍爱和传承历史文化的情感。

3.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讲授-问答-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历史事件的大致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来引出问题,再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去认识和理解事件和背后的因素。

4. 教学内容和流程4.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史料介绍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分布和政治形势,同时引出勾践灭吴的事件。

4.2 讲授(20分钟)教师以课件的形式,讲述勾践灭吴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并重点介绍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两位历史人物的形象及其历史意义,以及战役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

4.3 问答(2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回答问题,质疑问题和探究问题,比如:勾践灭吴是如何发生的?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参与到这个事件中来了?反吴联盟的形成背后有哪些因素等。

4.4 讨论(15分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步进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深入分析勾践灭吴的各个方面的历史意义,通过帮助学生找到关键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讨论勾践灭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悉《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理解文本大意。

1.2学习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1.3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卧薪尝胆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勾践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培养自己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3.2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增强国家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掌握生字词,理解文本大意。

1.2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卧薪尝胆的精神。

2.教学难点:2.1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2.2将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对比,找出其独特之处。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勾践灭吴的故事。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大意。

2.2学生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做好笔记。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

4.分析重点句子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卧薪尝胆”等。

5.比较阅读5.1学生将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如:曹操、刘备等。

6.小组讨论6.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勾践的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7.课堂小结7.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巩固生字词,熟读课文。

3.思考勾践的精神品质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勾践灭吴的故事,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2.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课堂小结环节,学生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掌握《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了解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1.3领悟文章的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3.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勾践的人物形象分析。

2.教学难点:2.1勾践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内涵。

2.2文章寓意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成语故事吗?(2)学生回答:卧薪尝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等。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

3.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勾践人物形象的理解。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4.教师讲解(1)教师对勾践的人物形象进行详细分析,强调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5.比较阅读(1)教师出示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如刘备、诸葛亮、李世民等)的对比材料。

(2)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6.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2)学生发表自己对勾践精神的感悟,以及如何将这种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7.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8.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勾践的人物传记。

(2)思考勾践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比较阅读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领悟了文章的寓意。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一、教案基本信息《勾践灭吴》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2. 培养学生对勾践品质的分析能力,如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等。

3. 引导学生理解“善败者不丧,善胜者不昌”的历史哲理。

教学重点:1. 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2. 勾践的品质分析。

教学难点:1. 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意义。

2. 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哲理。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勾践灭吴的经过。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勾践灭吴的经过,分析勾践的品质,如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等。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勾践品质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品质到现实生活中。

5. 历史哲理讲解教师讲解“善败者不丧,善胜者不昌”的历史哲理,引导学生思考。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勾践的品质和历史哲理。

三、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勾践灭吴的经过。

2. 分析勾践的品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体会。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勾践品质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历史哲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内容,以及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注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多种方式,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法:教师以讲述、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案例分析法:以勾践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品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语文教材。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勾践灭吴的过程。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历史事件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2)勾践和夫差的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1)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意义。

(2)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勾践的忍辱负重和夫差的骄傲自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对勾践和夫差的初步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勾践灭吴的经过。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勾践和夫差的人物形象。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拓展(1)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勾践灭吴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学生分享自己对勾践灭吴事件的认识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勾践灭吴的历史意义。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勾践灭吴的经过和结果。

2. 请学生分析勾践和夫差的人物形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如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关注彼此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如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积极参与等。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教案章节:一、故事背景及人物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勾践灭吴的故事背景和历史意义。

2. 使学生熟悉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1. 故事背景: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长期互相争斗。

吴王夫差大败越国,越王勾践投降,后来越国逐渐恢复实力,最终灭掉吴国。

2. 主要人物:勾践、夫差、文种、范蠡等。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吴越两国的纷争。

2. 讲述吴王夫差大败越国,越王勾践投降的过程,强调勾践的忍辱负重。

3. 介绍勾践在越国恢复实力的过程中,如何重用贤才、发展经济、壮大军队。

4. 分析勾践灭吴的决策过程,让学生了解勾践的智勇双全。

5. 讲述勾践灭吴后的成果,以及勾践的治国理念。

教案章节:二、重点词汇解析【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故事中的重点词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

【教学内容】1. 重点词汇:投降、忍辱负重、重用、发展、壮大、决策、智勇双全、治国等。

2. 词义解析:结合故事情节,解释重点词汇的含义。

【教学步骤】1. 列出故事中的重点词汇,让学生自主查阅词典,了解词义。

2. 针对难理解的重点词汇,进行讲解,举例说明。

3. 引导学生结合故事情节,体会重点词汇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4. 进行词汇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进行句子构建。

教案章节:三、故事情节分析【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勾践灭吴的过程。

2. 分析角度:勾践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人格魅力等。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总结勾践灭吴的过程。

2. 从政治智慧、军事才能、人格魅力等方面,分析勾践在故事中的表现。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价勾践的优点和不足。

4.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进行课堂交流。

教案章节:四、文言文阅读训练【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默写《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能够理解勾践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阅读和分析古文的能力。

(3)学会通过历史故事,提炼人生智慧和道德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面对困难和挑战。

(3)培养学生理解和宽容不同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勾践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文中古代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的分析和解读。

(3)对勾践性格特点的深入理解。

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解读文学手法。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故事主题和内涵。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提炼人生智慧和道德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3. 讲解分析: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解读文学手法。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故事主题和内涵。

5. 案例分析:通过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提炼人生智慧和道德观念。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测试或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文学手法的掌握程度。

4. 价值观体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作业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在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方面的提升。

《勾践灭吴》教案设计

《勾践灭吴》教案设计

《勾践灭吴》教案设计《勾践灭吴》教案设计两篇《勾践灭吴》教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 了解《国语》的文学常识2. 学习勾践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精神3. 学习鲜明生动的人物描写方法4.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文言句式(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的词)学法指导: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背景,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疏通文义,归纳古汉语知识,最后,分析课文,把握人物形象,汲取经验教训。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解《勾践灭吴》的背景,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第一、二、三段思路,在此基础上疏通文义。

教学难点: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学方法:讲授、启发、诵读一、导入杨慎的《廿一史弹词》总说历史“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

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

富贵歌楼舞榭,凄凉废冢荒台。

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

”回首春秋,“中国诸侯,尔虞我诈,逐鹿纷争,此消彼长,遂有五霸。

南之吴越,意欲逐鹿,然两国彼此虎眈”二、背景一个是任用逃亡到吴国的原楚国贵族伍子胥和齐国的军事专家孙武的吴国,改革内政,扩充军队,加强战备,并制定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战略方针。

一个是领土狭小,人口稀少,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越国,但有楚国的结盟和大力支持,从而使越力量迅速壮大。

齐读《学》97页背景中公元前496年至494年间两国的战况的吴军乘胜追击,占领越都会稽,并进而包围了会稽山。

如果连会稽山也被攻克,那越国就不只是战败而已,而是——亡国。

三、研习第一段(引文学生找出翻译的关键点——注意双横线)1.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勾践做出一个关于哪方面的决定?“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他没有象某些故事讲的那样主人公如何哀痛,或被复仇的欲望驱使几近疯狂,而是痛定思痛,他首先想到的是——求谋臣。

简直是老虎将自己半身虎皮相许于人,来表现他对人才的渴求。

2. 大夫文种向勾践献上了一条什么建议?“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掌握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手法;(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团结合作、艰苦奋斗的重要性;(2)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理解和背诵;(2)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3)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文中古代汉语的理解;(2)文章表达手法的分析;(3)历史背景的联系与拓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方式,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案例教学法:以勾践灭吴为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式;2. 历史背景介绍: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3. 相关资料准备: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勾践灭吴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 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和表达手法;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5. 案例分析:以勾践灭吴为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深入研究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了解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4. 写一篇关于勾践灭吴的故事心得,内容包括:故事的主题、自己的感悟、对人生的启示等。

勾践灭吴教案(精选5篇)

勾践灭吴教案(精选5篇)

勾践灭吴教案(精选5篇)勾践灭吴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认真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勾践在逆境之中不气馁、不沉沦,刻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与其奋斗成功的具体缘由,理解文种、申胥的忠贤报国之志。

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艺术。

教学设想:教学重点:(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的饿最后两段。

3、课中的特本殊句式归类(1)判断句夫吴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此寡人之罪也(省略介词于)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昔者之战也……寡人之罪也(2)省略句夫差将欲听(之)与之成(省略动宾短语“之”。

之——指代文种)(与之成)不可!(省主语——与越国订立盟约)纳之(于)太宰喜否(省略介词于)以(之)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省略介词宾语“之”)寡人请更(对待吴国的态度)(省略动词宾语)(勾践)无不甫(之)也(省略主语与宾语)员闻之,陆人居(于)陆,水人居(于)水(省介词)省量词,例:女子十七(岁)不嫁,丈夫二十(岁)不取2:一(条)犬,一(头)豚(3)倒装句A介宾短语后置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乃号令于三军又有美于此者将献之B.宾语前置何后之有?本课虚词用法归类1、之代词,他,它。

例:吾与之共越国之政。

:三江环之。

助词,的。

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此则寡人之罪也助词,取消主谓间的独立性,不译。

例: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若水之不归也。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何后之有?2、其代词,他的,他们的。

例:执其手而与之谋。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代词,他。

例: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代词,自己的。

例: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指示代词,那些。

例:其必士。

副词,同“岂”,难道。

例:其有敢不尽力者乎?3 、于介词:在。

例: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

勾践灭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勾践灭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勾践灭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背景介绍: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文物等知识,以及众多有名的历史事件。

而勾践灭吴则是一次非常著名的历史事件,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历史上,重大事件往往成为后人研究和思考的主题,因此学生学习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值得推荐和鼓励。

下面阐述一下教学设计及其重要性。

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勾践灭吴学案的历史事件,所涉及到的人、事、物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同时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教学内容勾践灭吴学案的相关教学内容涵盖以下三个方面:1)历史背景:学生应该知道勾践灭吴事件发生的背景,即东周时期,吴越两族大战,吴越两族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小国。

在这个背景下,战争爆发,勾践奋起反抗吴国,最终取得了胜利。

2)相关人物:学生应该知道勾践、夫差、范蠡、苏秦、张仪等有关人物的地位、姓名、经历和作用等。

3)相关文化:学生应该知道勾践灭吴事件对中国传统文化、文物、传统艺术等方面的影响。

3.教学方式因势利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受学生欢迎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勾践灭吴历史事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教学方式:1)了解并回答问题:提出相关问题并教授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回答,然后交流,最后得出结论和答案。

2)观察、熏陶和体验:教师通过文化、文物、图片等多种展示形式呈现,让学生观察、熏陶和体验,深入了解勾践灭吴事件的具体历史流程和文化背景。

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实际历史事件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文化沉浸体验,完成相关的研究和功课。

4.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1)对于历史背景的讲解,教师可以通过PPT、视频、文字讲解等在课中展示。

2)对于相关人物的介绍,教师可以请学生阅读相关资料进行介绍并交流。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概括和描述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

(3)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崇拜之情。

二、教学重点:1. 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2. 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 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对勾践灭吴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2. 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勾践灭吴》。

2. 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相关的知识点。

(2)激发学生对勾践灭吴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入新课。

2. 课文阅读与理解:(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勾践灭吴》。

(2)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历史事件分析:(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概括和描述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分析和理解勾践灭吴的背景和经过。

4. 文学手法与表现手法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现手法。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历史事件中的英雄人物,如刘备、诸葛亮等。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勾践与其他英雄人物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2. 文学作品欣赏:(1)推荐学生阅读与勾践灭吴相关的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史记》等。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收获。

勾践灭吴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勾践灭吴教案教学设计1勾践灭吴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了解勾践的成就和影响,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深入研究历史事件,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修养。

二、教学内容1.勾践的成就和影响2.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主要讲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

2.讨论法:通过团体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见解和思考。

3.实践法:通过参观实地景点、模拟实际情况、活动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

四、教学流程一、导入通过展示有关勾践和吴国的资料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勾践灭吴的热情。

二、讲授1. 讲解勾践的成就和影响,包括勾践整合吴越并为吴越地区带来的经济繁荣、文化进步以及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2. 讲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包括吴越之争、勾践反抗夫差、勾践十年南征北战,以及勾践灭吴后对东方世界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

三、讨论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历史事件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2.班级讨论:通过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和结论,引导学生展开全班讨论,汇总和归纳各组讨论的观点和结论,深入研究勾践灭吴的历史意义。

四、实践1. 参观实地景点:安吉富春江古战场、吴越故城遗址等地历史文化景点,加深学生对勾践灭吴历史事件的文化认知。

2.模拟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分组,模拟勾践灭吴的历史情景,深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知。

3.活动体验:通过制作勾践灭吴相关的文化作品、文艺表演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勾践灭吴的文化魅力和艺术魅力。

五、总结总结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六、课后作业1.学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勾践、吴越等历史人物和事件。

2.补充勾践灭吴的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对历史的综合把握。

3.通过制作勾践灭吴相关作品、写作文、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勾践、吴越以及历史事件的观点和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勾践灭吴》是一篇好文字,它在以朴实无华而着称的《国语》中别具风采。

说别具风采,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篇真实的历史记录,有深刻的思想意义;而且还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春秋末叶的着名史实,不但史书上有记载,而且有关它的民间传闻更为丰富。

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历史典籍很多,而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富于文学意味。

统观全篇,故事情节之曲折委婉,人物形象之鲜明生动,外交辞令之巧妙传神,经验教训之发人深省,确实达到了“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的境界。

先说故事情节的曲折委婉。

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情节安排方面和小说不同,它并不追求错综复杂、紧张惊险,而是讲究节奏适度、曲折尽情。

《勾践灭吴》正是如此。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以简练的笔法写出了吴、越交战的形势和越国君臣执手相谋的情景。

明明是越兵溃败,退守于会稽山上,国家危在旦夕之间;作者却不紧不慢地叙述勾践的求贤和文种的进见。

勾践事急而求谋臣,紧张却不慌乱;文种未献良策却先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然后提醒勾践:兵败于会稽山,才求谋臣相助,未免太迟了吧勾践的答对更为出色:有幸听到您这番金玉良言,哪里会感到太迟了呢!国家有难,文种挺身而出,于责备君王之中隐见其忠贞和自负,不愧为治乱之贤臣;临危不乱,冷静地采纳忠言,勾践也不愧为明智之君主。

这样的明君贤臣执手相谋,不难熔铸出克敌制胜的法宝。

果然,继这个精彩的开头之后,文章自然地转入第2段,推出那幕更为精彩的外交斗争场面:文种先用谦卑恭顺的措辞来增添吴王夫差的骄矜之气,然后软中带硬地陈述利害得失以显示越国上下刚毅坚定之决心,从而奠定了“行成于吴”的基础,使国家转危为安。

尽管吴国忠臣伍子胥进谏之言很有说服力,怎奈吴王听不进去,议和之大局已无法改变,因而越方略施小计,行贿于吴国佞臣太宰嚭,就顺利地金蝉脱壳而去矣!从文章的开头起,到第2段结束止,情节曲折而节奏适度,似乎是山穷水尽,转瞬间就柳暗花明,这就是优美散文的艺术魅力。

文章的第3段,承接上文,作者以平易朴实的语言记叙了越王勾践刻苦自励、发愤图强的经过:对外“卑事夫差”“其身亲为夫差前马”;对内抚恤战后的百姓,率领他们休养生息,这就是全篇的主题,即所谓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使越国医治了战争的创伤,有能力洗雪国耻。

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饱蘸感情的笔墨,形象地再现了越国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的动人情景:“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这正是深化主题,即:谁能够得到人民的倾心支持,谁就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

这两段文字,情节仍有起伏,节奏仍然适度,保持了整篇文章风格的统一。

再说人物形象的鲜明生动。

一篇注重刻画人物形象的历史散文,在勾勒人物形象方面和小说不同,它无意塑造丰富多彩的典型形象,只不过借助历史人物有代表性的言论行动揭示其本质特征而已。

这类历史散文的优秀代表往往能够刻画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勾践灭吴》正是如此。

在作者的笔下,越王勾践的形象是深沉而丰满的。

他不是什么复仇者,而是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

因为他胸怀大志,才能够处变不惊;因为他知人善任,才能够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因为他不忘国耻,要成就大事业,才能够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卑事仇敌而面无愠色,抚慰百姓而痛切自责。

在“十年生聚”的漫长岁月里,他明白了许多道理,因而善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当然,他毕竞是春秋时代的统治者,“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也是很自然的。

在作者的笔下,大夫文种的形象也很鲜明,他那番巧妙传神的外交辞令最足以显示他的性格与才华。

三说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

一篇以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在锤炼语言方面是讲究字约义丰的。

春秋时代,诸侯各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因而十分讲究外交辞令。

《勾践灭吴》就兼有两者之长:总观全篇,均达到了字约义丰的标准;只看外交辞令,确实是巧妙传神:
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

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惟君左右之。

……
这段话是文种“行成于吴”时说的,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把对方捧到天上,把自己摔到地下,使骄横的吴王夫差听了更加骄矜得意,自然就不必杀尽这些俯首帖耳、甘愿任人摆布的臣服者了!其实,这番话当然不是越国君民甘心情愿地说出来的,更不是文种的本意。

这番甜言蜜语无非是迷魂汤而已,一般人都能识破;而好大喜功的人无不喜欢这类奉承。

这段话之所以巧妙就在于它有的放矢,选中了对象。

紧接着上面这段甜言蜜语之后的一段软中带硬、硬中有软的外交辞令更为传神:
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

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
这段话也是文种说的。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吴王如果不饶恕越国的君民,那么将有全副武装的万名兵士伺候您(字面上是伺候,实际上是拼死战斗),那岂不是伤害了您所钟爱的越国兵士了么明明是要与吴国拼命使双方都有损失,却偏偏说吴国的损失还包括他们杀死的越国兵士,因为越国兵士也是吴王所钟爱的啊!说恭维别人的话,说到了这般光景,真是说到家哩!
最后说说经验教训之深刻。

一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往往寓深刻的经验教训于客观的历史事实之中,这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优良传统,而《左传》《国语》《战国策》就是这一传统的最早的体现者。

《国语》这部着名的历史散文着作,共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王朝和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一些片段的史实,内容以记言为主,故名《国语》。

它的作者是谁,至今还没有定论。

从内容推测,作者是战国初期一位熟悉各国情况、熟悉历史掌故而具有比较进步的思想的散文家。

《勾践灭吴》可以称之为《国语》的压卷之作,它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是相当深刻的。

在本书叙述越人贿赂吴国太宰嚭而终于达到求和目的之后,读者自然会慨叹:“国有佞臣,敌国之福也!”或者当你读完全篇,掩卷思之,也许会想起欧阳修那两句名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左传》《国语》《战国策》这三部历史散文着作均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们的名篇往往提供这样的历史经验:否定天地鬼神的绝对权威而重视“民”的作用。

《勾践灭吴》中有两句画龙点睛之笔:“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这确确实实是一条最深刻的历史经验,也确确实实帮助了那些有政治远见的古代统治者,提醒他们: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