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合作条件下的北伐战争

合集下载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中国的统一与变革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中国的统一与变革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中国的统一与变革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中国的统一与变革中国历史上的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是两个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对于中国的统一与变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合作意义、战争进程以及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在20世纪初的中国,国家面临着积重难返的危机,列强侵略、内乱频发、经济困窘等问题严重威胁着国家的统一。

面对这一危机,国共两党在民族大义和历史责任的双重压力下,决定进行合作以推动国家的变革和统一。

二、国共合作的意义1.民族大义:国共两党齐心协力,与列强斗争,呼应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大义,凝聚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与力量。

合作使得中国在抵御外敌入侵和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具备了更大的力量。

2.政治效果:国共合作为中国掀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机会。

共产党借助此次合作,不仅得以进一步扩大影响力,还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3.国际影响:国共合作的成功令世界瞩目,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团结的决心和力量,为推动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与支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北伐战争的进程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推翻北洋政府,实现国家的统一。

该战争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次北伐:从1926年到1927年,以国共两党的武装力量为主导,联合各方力量共同发起了对北洋政府的攻击。

在这次胜利中,国共两党达成了互相合作的协议,取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

然而,随后的反革命势力的镇压导致国共合作的破裂,第一次北伐未能实现全部目标。

2.第二次北伐:1927年后,中共对国共合作进行了重新评估与调整,形成了统一战线。

此后,第二次北伐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逐渐壮大并取得了重大胜利。

1928年,北伐军攻占南京,推翻了北洋政府,标志着战争的胜利结束。

四、对中国的影响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对中国的统一与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国家统一: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政府,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此后,中国走上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轨迹,为国家的独立、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5-15+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课件+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5-15+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课件+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 大会宣言
孙中山与代表步出国 民党“一大”会场
国民党一大会址,现在广州市 东山区文明路125号
1.时间:1924年5月 地点:广州黄埔 2.领导人 :孙中山(创建者)
蒋介石(校长) 周恩来(政治部主任)
①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
3.功绩:②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1924
北伐战争 1926
国民大革命
1927
国民革命是从1924——1927年,国共合 作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又称 “大革命”。
国民革命的高潮是1926年的北伐战争。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原因
国民材党料方一面
“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
要孙救中活它山,领就导需要的新革的命血液斗。争┅┅ 盖屡今遭日革失命败,,非学迫俄切国需不可要┅新┅我 党的今力后之量革补命充,非。议俄为师,断
1926年7月蒋介石在北 伐誓师大会上的誓词
北伐对象
主要战场
湖南、 湖北
0 0 0
张 作 霖
兵力约35万

北直京 隶
吉 辽
山东
吴 佩 孚
兵力约20万
河南
湖北
安 江苏 徽
上海
浙江



西 福建
广西
广东
广东国民政府 兵力约10万
孙 传 芳
兵力约20万
0
北伐军进军路线:
主要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
北伐战争主要战绩:
1.北伐军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 2.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1927年1月武 汉民众欢庆北 伐胜利和国民 政府迁都武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课件

本振武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师资力量雄厚
文素松:黄埔军校管理部主任。先后就读于江西陆军测绘学堂、组河织北机保构定健军全官学校。
周骏彦:黄埔军校军需部主任。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曾赴日留学,就读于日本警
监学校、东京法政大学。
李其芳:黄埔军校军医部副主任。上海同济德文医学堂、德国柏林大学毕业。
邓士章:黄埔军校军械处处长。同济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毕业,时任广州石井
国共合作有利于中国革命的发展,也有利于两党自身的发展。
必须坚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方向,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
必须充分发动和武装工农,使革命获得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统一战线中,共产党人必须坚持自己的独立性,掌握对革命 的领导权。
1927年4月
南京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1928年6月,北伐军进至北京、天津一带。张 作霖被日本人炸死。1928年底,______宣布 “东北易帜”,南京政府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在20世纪20年代传唱 大江南北的《国民革命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 除军阀!除军阀……”当 时人民为什么会发出“打 倒列强,除军阀”的呼声?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仍然处于军阀割据、四分五裂的状态。在各派军 阀中,以曹琨、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势力最强。他们在英、美等国支持下,于 1920年的直皖战争和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取得胜利,控制了中央政权。 1923年3月,他们在洛阳召开军事会议,加紧推行武力统一全国的计划,再次挑 起军阀混战。到1924年,参加混战的兵力达45万人,战火燃遍了全国大部分省区。 随着军费的激增,大小军阀在他们的统治区内巧立名目,增收捐税,滥发纸币, 肆意搜括,致使经济萧条,生灵涂炭。
……但是孙中山又看到,当时的国民党,党员构成“非常复 杂”,“大多数党员”都是以加入国民党为做官的捷径。国民党的 指导思想、政治纲领、组织纪律,都存在严重缺陷。因此,孙中山 痛感有必要彻底改造国民党。

北伐战争与国共合作的形成

北伐战争与国共合作的形成

北伐战争与国共合作的形成在中国近代史上,北伐战争是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军事行动,不仅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也导致了国共合作的形成。

本文将探讨北伐战争与国共合作的关系,并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革命和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

北伐战争发生于1926年至1928年,是中国国共两党联合发动的一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战争。

当时,中华民国的政权陷入了分裂和动荡之中,国共两党都迫切需要结束长期以来的内战局面,实现全国的统一与现代化。

因此,北伐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国共合作的重要契机。

北伐战争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密切合作。

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团结、进步、团结、进步”的方针,并提出了“以武装斗争推翻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主张。

国民党则秉持着“驱除列强,建设民主”的目标,追求国家独立与现代化。

这两个党派的共同理念和目标使得他们在北伐战争中找到了合作的机遇。

在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紧密合作,建立了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派出了大批优秀干部参与国民革命军,共同抗击北洋军阀。

国共联合在军事行动上实现了紧密配合,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

北伐战争的胜利使得中国的统一得以实现,国共两党也获得了更大的政治声望。

战争胜利后,召开了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国共两党的合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国共合作的方向和目标。

在党内,共产党提议成立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研究,以建立一个更加稳固的国共合作。

北伐战争的成功推动了国共两党的合作走向深化。

共产党以建立统一战线政府为目标,提供政治及组织上的支持。

国民党则以整编军队和推行地方自治为目标,提供军事和经济支持。

这种合作使得两党之间建立了互相信任的关系,并且在政策制定和领导机构中实现了权力的共享。

北伐战争与国共合作的形成对未来的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合作经验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国共合作的成功表明,通过团结起来,中国人民能够实现国家的独立与发展。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 争的历史进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 争的历史进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历史进程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

它们不仅对中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国的革命进程注入了强大动力。

20 世纪初,中国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

列强的侵略、封建军阀的割据混战,使得国家满目疮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1923 年 6 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正式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

这一决策为后来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基础。

1924 年 1 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这次会议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是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国共合作后,建立了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1926 年,国共两党决定出师北伐,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北伐军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即先集中兵力进攻吴佩孚,再挥师东进,消灭孙传芳,最后北上攻打张作霖。

北伐战争初期,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

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遣队,英勇善战,屡建奇功,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

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北伐军迅速占领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

然而,北伐战争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

在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国民党右派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

1927 年 4 月 12 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7 月 15 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也开始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北伐战争半途而废。

尽管北伐战争最终没有完成彻底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目标,但它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北伐战争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部队,张作霖也退往东北。

同时,北伐战争也推动了工农运动的高涨,广大人民群众在斗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实现革命目标的重要保障。

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课件(22张PPT)

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课件(22张PPT)

失败原因:国民党反动 集团叛变革命、共产党 缺乏斗争经验,没有掌 握军队绝对指挥权
题目: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的标志是( ) A,中山舰事件 B,四一二政变 C,七一五政变 D,整理党务案
——3、继续北伐——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在“分共清党”、镇压工农运动的同时,继续北伐。
1928 年6月,北伐军进至京津文一带,奉系军阀张作霖退往关外,因张作霖曾多次拒绝日本人提
事件回顾: 当天凌晨,大批青帮武装流氓冒充工人从租界冲出,向分驻上海总工会等 处的工人纠察队发动突然袭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借调解之名,收缴 工人纠察队武装。13日,上海工人和市民召开10万人的群众大会,会后整 队游行,要求释放被捕工友,交还纠察队被缴枪械。队伍行进到宝山路时, 第二十六军突然冲出,向密集的人群扫射,当场打死100多人,伤者不计 其数。到15日,上海工人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踪。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大革命从高 潮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随后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原因: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 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反 动集团在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先后背叛革命。
此后,全国形成三个政权对峙的局面:以张作 霖为首的北京政府、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 政府和继续保持国共合作的武汉国民政府。
阳,在疆陵,在粤汉路,都得着农工运动的帮助,才得很顺利地杀却敌人。
农工之重要讲话》
工农群众,大力支持
——《唐总指挥在长沙对
材料三:共产党直接掌握的军队虽不多,但战斗力特别强,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北伐战争与国共合作的建立

北伐战争与国共合作的建立

北伐战争与国共合作的建立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然而,由于国内政治混乱、经济发展困难以及外国影响的干扰,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境。

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建立,为中国的革命注入了新的活力。

北伐战争是指中国国民革命军以中央政权的名义对北方军阀进行的战争。

在此前的历史背景下,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并不友好。

然而,国共合作的建立却是在北伐战争中实现的,这背后有着一系列的原因。

首先,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共同的目标和利益所致。

北伐战争的宗旨是统一中国、建立民主的新中国,这是国共两党早期就一致认同的目标。

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国共两党通过联合起来,以共同的目标来推动北伐战争的进行,展示了两党的政治智慧和务实精神。

其次,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相互尊重、理解和信任的结果。

在共同面对外来压力和国内困境的情况下,国共两党逐渐认识到彼此的重要性,并逐渐建立了起来。

双方通过接触、交流和磋商,不断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和信任,最终在北伐战争中达成了合作的共识。

此外,北伐战争也为国共两党提供了实现自身发展的机遇。

通过参与战争,国共两党不仅积累了军事经验和实力,也得到了更多人民的支持和认同。

在战争的胜利中,两党的声望和地位得到了提升,这为两党进一步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国共合作的基础。

1928年,国共两党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实现了中央政权的统一,并开始共同治理国家事务。

这一时期,国共两党通过政治协商和各种形式的合作,共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改革,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起来,北伐战争与国共合作的建立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实现的。

这一合作不仅是基于相同的目标和利益,还依赖于彼此的理解、尊重和信任。

正是在北伐战争的推动下,国共两党才得以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伐战争与国共合作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崛起,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关于北伐战争的战略和战役

关于北伐战争的战略和战役

关于北伐战争的战略和战役方针问题(节录)周养儒北伐战争是在国共合作条件下所发动的一场空前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革命战争。

这场革命战争打击的主要目标是北洋军阀。

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推翻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北伐战争虽然最后由于国民党内蒋介石和汪精卫反动集团背叛孙中山制定的革命纲领和革命的三大政策,而遭到惨重的失败。

但它曾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国革命战争史上谱写出了光辉的篇章。

北伐战争在半年多的时间内,以锐不可挡之势,先后消灭了当时盘踞国内大部分地区的三大北洋军用集团中的二大军阀(直系军阀吴佩孚和新直系军阀孙传芳)的反革命武装,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基本上摧毁了帝国主义卵翼下的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把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在这样短的时间就取得如此重大的胜利。

这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是罕见的。

北伐战争的伟大胜利,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巨大成果。

北伐战争的胜利是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战略和战役方针的正确。

虽然有些战役的战役方针,起初曾有失误,但由于能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加以纠正,从而使对战争的主观指导,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的情势,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发展。

北伐战争是由用革命思想武装起来的革命军队所发动的一场正义的革命战争,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援,因此,它就必然会反映出这场战争特点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曾经指出:“1924年到1927年革命时代有了新精神的军队,其作战方法也自然与其政治精神相配合,不是被动的呆板的作战,而是主动的活泼的富于攻击精神的作战,因此获得了北伐的胜利。

”研究这场战争的战略和战役方针的得失,对于理解这场战争之所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伟大胜利和正确地总结经验教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此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北伐战争的提出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影响、推动下,在国共两党共同努力下,开展的一系列的革命斗争,应该说都是为了准备北伐战争。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精准教学】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精准教学】

小资 产阶
民族 资产
级 阶级
内容 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
立革命统一战线。
中共三大会议
合作之果 初—北 国伐 民胜党利一进大军
孙中山等走出国民党一大会场
时间 地点 主要 内容
意义
1924年1月 广州 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 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 三大政策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志同道合——国共合作的实现
国共 合作
合作之果—黄埔军校的建立
军校总理 孙中山
军校校长 蒋介石
政治部主任 周恩来
合作之果—黄埔军校的建立
材料一:黄埔军校部分教师的履历。
周恩来: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就读于南开大学,曾先后赴日本、欧洲求学,
时任中共两广区委军委负责人于中共旅欧支部负责人。
A.北伐战争 B.井冈山会师 C.红军长征
D.淮海战役
4.1927年2~3月,全国工会会员由此前的120万人迅速发展到200万人,许
多城市组织了工人武装纠察队,上海工人甚至从北洋军阀手中解放了上海
。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统一战线破裂
B.国民革命失败
C.工农武装割据
D.北伐战争进行
当孙中山为维护共和一次又一次地失 败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孤独,认识 到了各阶层联合斗争的巨大作用。
于是我们的代表可以把急需伙伴的他们叫到一起达成他们自己的同盟。—共产国际
合作之果 基—北 直伐面胜现利实进军
中共三大的召开
时间 1923年6月 地点 广州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同 盟
工人
农民
王柏龄:黄埔军校教育长。先后就读于南京陆军小学、保定北洋陆军速成学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是一段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国共两党达成了临时的合作,共同抗击外敌,并试图实现民主与现代化的目标。

北伐战争作为合作的重要阶段,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国共合作的形成国共合作是在中国面临由外敌侵略引起的危机情况下形成的。

192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危机日益加剧,同时也受到列强的欺凌。

国共两党在对外侵略及国内混乱的威胁面前,决定临时放下分歧,共同抵抗外侮。

二、合作的初衷国共两党在合作初期的倡导目标是民主和现代化。

虽然两党的意识形态存在差异,但他们共同关心国家民生,都希望通过改革和革命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三、合作的历程国共合作经历了多次的合作与瓦解。

最初的合作是由于共同的敌人而形成,后来在一些具体的情况下解散,但在整体形势对合作的需求下,很快又重建合作关系。

特别是北伐战争前后,两党在面对外敌入侵和国内混乱时,达成了最广泛、最深入的合作。

四、北伐战争的背景北伐战争起因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联合发动的反对北洋政府的武装行动。

北伐战争的背景是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民经济衰退,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人民呼唤着民主与现代化的需求。

五、北伐战争的过程1926年至1928年的北伐战争,经历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和政治斗争。

中共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领导力和组织能力,与国民党一起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

六、北伐战争的意义北伐战争的胜利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成功,并且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通过战争,国共两党增进了相互的了解和信任,铸就了深厚的合作基础。

同时,国共两党在战争中所展示出来的领导能力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七、国共合作结束的原因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国共两党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出现了不可调和的分歧。

双方对于政权问题产生了分歧,加之国民党内部的右倾势力的影响,最终导致了国共合作的破裂。

总结: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

党在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

党在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

党在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总的线索:时间,一九二三年二月至一九二七年七月。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大革命时期。

推动和帮助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从而促进了中国革命运动的大发展。

推动和支持广东国民政府进行了北伐战争,打垮了吴佩孚和孙传芳。

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

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二七”惨案后,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党采取了积极的步骤去联合孙中山所领导的国民党,建立工人阶级与其他民主力量的革命联盟。

1中共中央在一九二二年六月十五日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首次提出,首次提出关于同其他民主党派合作的问题。

2党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上,作出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决定中国无产阶级要参加民族革命运动并赞助中国国民党,提出了“民主的联合战线和推翻帝国主义、军阀”的口号。

3一九二二年八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举行了特别会议,讨论了同国民党合作的具体形式问题。

会上,马林—共产国际---共产党员—个人身份—国民党—民主联合战线。

会后,陈独秀、李大钊、马林—上海—孙中山-党的主张,孙中山欣然表示同意。

4一九二三年一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作出关于国共合作决议。

5通过党的各种具体形式的帮助,孙中山认识不断提高,表示接受建议,要我党帮助改组。

一九二三年二月他回到广州,组织称为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的政府,继续进行改组国民党的准备工作。

6一九二三年六月十二日二十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代表三十多人,代表党员四百二十人。

第一次修改了党章,陈独秀为委员长。

大会分析了国民党,估计了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的可能性,接受了共产国际的决议,作出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的决议案》,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大会批评了张国焘等人怀疑国共合作的“左倾”观点,不同意马林、陈独秀提出的“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的右倾观点,认为必须坚持共产党在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北伐战争的一个显著特点

北伐战争的一个显著特点

北伐战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北伐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争,发生于1926年至1928年,是中国国共两党合作的结果,旨在推翻北洋政府,统一全中国,并实现民主与现代化。

这场战争具有许多显著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特点包括国共合作、地缘战略、军事策略和军民关系。

首先,北伐战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国共合作。

国共两党在北伐战争期间进行了战略合作,达到了双方的共同目标。

此前,国共两党曾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建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通过合作共同抵抗帝国主义。

北伐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更加紧密,共同倡导了反帝反封建的口号,组成了联合政府,共同推翻北洋政府,实现了政党间的合作。

其次,北伐战争的地缘战略特点也非常显著。

为了实现军事行动的成功,国共合作选择了避开北洋政府的军事力量,选取了一个合适的地理位置作为攻击目标。

他们选择了长江流域,这一地区既有军事资源,也有广大的人口基础和经济基础。

国共军彻底打破东北沈阳等地的孤立,迅速夺取中心城市,最终统一全中国。

再次,北伐战争的军事策略也是一个显著特点。

北伐战争中,国共军采取了多方面的军事行动,包括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等多种作战方式。

国共军使用灵活的游击战术,不拘一格地配合攻守,不断打破敌方的防线。

国共军的军事行动手段灵活多样,以小打大,以少胜众,最终获得了胜利。

最后,北伐战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军民关系的重要性。

国共军在北伐战争期间重视军民关系,广泛开展运动,争取民众的支持。

国共军积极组织军队与民众接触,宣传他们的目标和意义,帮助民众解决实际问题,并与之建立信任和合作。

这种紧密的军民关系,不仅提高了国共军的战斗力,也增加了民众对他们的支持。

综上所述,北伐战争有许多显著的特点,包括国共合作、地缘战略、军事策略和军民关系等。

这些特点使得北伐战争成为一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战争。

通过达到其目标,北伐战争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历史上的其他重要事件和政策奠定了基础。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中国的崛起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中国的崛起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中国的崛起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漫长而坎坷的历史过程,其中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国共合作背后的原因,北伐战争的发展与结果,并分析这些事件对中国的崛起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国共合作的背景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着民不聊生的困境。

国民政府的腐败和民族受侮辱的历史,导致了人民的不满情绪不断升温。

同时,大约1919年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激起了人民对民主和自由的渴望。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成立并崛起。

共产党号召工人和农民起来反抗压迫,以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

然而,由于共产党自身力量的不足,他们意识到需要以统一战线的形式与国民党合作,为中国的崛起提供更强大的力量。

二、北伐战争的发展与结果国共合作的重要里程碑是北伐战争。

该战争于1926年开始,是由国民党领导下的联合军队发起的一场反对北方军阀统治的战争。

共产党与国民党一起组成了联合政府,以共同消灭军阀,统一全国。

在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下,北伐战争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1927年,南京成为临时首都,国共两党一度在此建立了亲密的合作关系。

共产党人从军队组织领导层渗透到民族政府中,为中国的政治及经济改革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持。

然而,北伐战争后期,由于国共矛盾的不断加深,合作关系逐渐破裂。

1927年,国共合作正式宣告结束,开始了国共两党长达数十年的敌对状态。

共产党转向农村根据地,开展农民革命斗争,最终实现了新中国的建立。

三、国共合作与中国的崛起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对中国的崛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国共两党的联合为全国范围内实现了统一局势的创造,为国家内部的政治和经济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北伐战争的胜利打破了北方军阀的统治,使南京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奠定了国内政权在全国范围内的合法性。

这为之后抵抗日本侵略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最后,北伐战争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与国民党平起平坐的合法政治力量的重要性。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北伐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的发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北伐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离不开国共两党的合作。

本文将探讨国共合作在北伐战争中的作用,以及国共合作期间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一、国共合作的形成国共合作的形成不能忽视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社会的背景。

当时,国内政局动荡不安,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

这也正是国共两党寻求合作的契机。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国民党,号召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主。

而同年,共产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它的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出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国共两党开始展开合作。

二、国共合作的意义国共合作的意义不仅在于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更在于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国共两党的合作使得全国范围内的抗日团结得以实现。

其次,在政治上,国共两党的合作打破了派系之间的隔阂,形成了抗日民主根据地,使得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提升。

此外,国共合作促进了两党的思想交流,共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三、国共合作的重要事件1. 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1924年至1927年之间进行的,双方建立了联合政府,并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合作的矛盾和阻力也逐渐浮出水面,在1927年,合作因为北方军阀的背叛而破裂。

2. 第二次国共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进行的,两党为了抗击共同的敌人而再次走到了一起。

这次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创建了抗日根据地,这为后来的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北伐战争的胜利北伐战争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

由于双方的配合与努力,北伐军最终于1928年攻占南京,标志着北伐战争的胜利。

这场战争不仅推翻了北方军阀统治,也奠定了国共两党在国内政治中的重要地位。

四、国共合作的影响国共合作不仅对中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课件]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课件]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结果:国民 原因: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
革命失败
标志: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分共会议”
◎叶挺(1896—1946)
◎北伐战争形势图
• 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消灭。 • 在江西歼灭孙传芳主力。
• 一路沿长江东下,攻占南京。 另一路由福建进入浙江、上海。
(二)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农民运动
湖南农民协会会员
250
200万人 200
150 107万人
100
50
0
1
2
图表标题
25
20
15
10
5
3万多人
(一)北伐战争的主要经过
时间 1926—1927年
目的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战场
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 上海
◎北伐战争形势图
主要战场: 湖南、湖北
著名战役: 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
英雄军队: 第四军叶挺独立团
叶挺,广东惠阳人。早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 校,曾任孙中山侍卫营营长。1924 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不久赴苏联学习。1925年回国,任国民革 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作为北伐军的主力先锋, 叶挺率领的独立团所向披靡,屡破强敌,为第四 军赢得了“铁军”的美誉。叶挺也因此成为北伐 名将。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黄埔军校旧址大门
谁创办了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创办的目的是什么?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一)背景
中华民国 二次 成立 革命
护国 运动
第一次 护法运动
第二次 护法运动
◎孙中山
1912年
1913年
失败
1915—1916年 1917—1918年

北伐战争的过程简短回答

北伐战争的过程简短回答

北伐战争的过程简短回答
摘要:
一、北伐战争的背景和起因
二、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和战役
三、北伐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正文:
一、北伐战争的背景和起因
北伐战争,发生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是我国人民为了实现国家统一,结束军阀割据的局面,进行的一次伟大革命斗争。

1924年,在我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国共两党形成了统一战线。

1926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行特别会议,明确指出党在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广东革命势力向北发展,提出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主张。

二、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和战役
1926年,北伐战争正式拉开序幕。

在这场战争中,我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多次重大战役,如长沙战役、武汉战役、南京战役等。

在这些战役中,解放军英勇奋战,打败了北洋军阀,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三、北伐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北伐战争的胜利,标志着我国结束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

同时,北伐战争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社会进步,为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此外,北伐战争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伟大革命斗争,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课件(28张PPT).ppt

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课件(28张PPT).ppt

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也得到 很 大 发 展 。 1927 年 3 月 21 日 , 上 海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取得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迎接 北伐军进入上海,书写了中国工 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想一想: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与北伐的胜利进军有什么关系?
北伐的胜利进军
推动发展 有力支持
工农革命运动
击进攻武汉帝的国北主伐义军绞…杀…中各国帝革国命主义集结

在上海……随时准备进攻北伐军。”
材料三:党当时还比较幼稚,又处在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领导下,下
令将纠察队全体解散,所有枪支,交存政府,致使革命在强大敌人的突 然袭击下年遭幼到的惨共重产失党败缺。乏斗争经验,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教训: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关革于命建胜国利以,来就党必的须若坚干持历掌史握问革题命的的决领议导》权
材料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先后与孙中山会晤,建议他加强同苏俄 的联系,并同中国共产党结成民主联合战线。
①共产党:工人运动血的教训,需要革命同盟。 ②国民党:孙中山深感国民党改组的迫切性。 ③客观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 ④最重要的原因:国共两党都有反帝反封建的要求。
一、国民革命的基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从珠江在流江域西打歼到灭长了江孙流传域芳,主也力促进了各 地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二、国民革命的高潮——北伐胜利进军 国共合作的成果②
农民运动
工人运动
湖南农民协会(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的农民群众组织)提出了"一切 权力归农会"的的口号,地主,土 豪,劣绅被打倒,农会成了唯一 的权力机关,封建势力被极大地 遏制。

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顺序: 吴佩孚 孙传芳 张作霖
结果: 胜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共合作条件下的北伐战争
1926年7月,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北伐战争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是五卅运动以后国内革命运动发展的结果,是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潮。

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进行的,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进行革命战争的重要实践。

国共合作这个特殊条件,影响着中国共产党对于北伐战争的认识和决策,极大地影响着北伐战争的进程,也影响着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

北伐是国共两党的共同要求。

从共产党方面说,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是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党成立后,即为实现这一纲领进行了不懈斗争。

虽然党内一些人对孙中山的军事运动特别是1924年的北伐提出过质疑,但那时北伐的条件确实不成熟。

1925年全国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已把战争问题提上革命的议事日程,特别是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实际上已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正如1926年4月瞿秋白在《中国革命中之武装斗争问题》中所说:“近年以革命斗争的方式,如请愿、示威、抵货、罢工等,已经使民众得到多量的经验”,“中国革命斗争的经验已经造成武装斗争的必要条件。

因此,现时革命运动的中心问题,已经是实行准备革命战争,求于最短期间推翻中国现在的统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政治统治――军阀制度。

”(《瞿秋白选集》,第282页。

)正是基于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和对全国形势发展的分析,中共中央积极推动北伐战争的进行。

从国民党方面说,以广东为革命根据地进行北伐,打倒军阀,建立统一的全国革命政府,是孙中山的夙愿。

孙中山在1922年和1924年先后举行两次北伐,都以内部叛乱或条件不成熟而失败和半途而废。

国共合作后,全国革命形势迅猛发展,特别是在广东,在国共两党共同努力下,在工农群众支援下,1925年,广东政府先后举行两次东征和南讨,肃清了长期盘踞广东、勾结帝国主义的地方军阀势力,统一了广东,并成立了统一的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

所有这些,为以广东革命根据地为基础进行讨伐北洋军阀的战争准备了条件。

从国内形势看,1926年春,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也日益紧迫地把北伐战争提到国共两党面前。

当时,在英、日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统治北方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和直系军阀吴佩孚暂时结成“反赤”联盟,企图联合进攻倾向于革命的国民军,首先消灭“北赤”;然后出兵湖南,进攻唐生智,再联合统治东南五省的军阀孙传芳和四川、云南、贵州的地方军阀,围攻广东革命根据地,消灭“南赤”。

在这种严重局势下,要扭转这股反革命逆流,国共两党只有先发制人,出师北伐,用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才能最终粉碎北洋军阀的图谋,进而把国民革命推向全国。

年1月在国民党二大上,举行北伐成为会议的重要议题。

汪精卫、蒋介石等国民党政治军事领导人,出于不同考虑,在会上和会后多次提出必须速定出兵北伐大计。

这样,北伐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分析当时全国政治形势,着重讨论了北伐问题,认为:“现在的时局,实在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存亡的关头。

固然应该在北方努力集中一切革命势力来抵御帝国主义的反攻,然而根本解决,始终在于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胜利”。

“所以广东国民政府的北伐,便成了第一等重要的问题。

”随后,中共中央又发出第79号通告,再次指出:“党在现时政治上主要的职任是从各方面准备广东政府的北伐。

”“广东政府是中国国民革命唯一的根据地,只有他的势力之发展,可以推动全国民众及接近民众的武力更加爆发革命的火焰。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第31、47页。

)特别会议强调在北伐经过的省,应当充分发动农民运动,以全力支持即将开始的北伐战争。

以上可以看出,北伐是国共两党的共同要求,并成为国共两党议事日程上的首要问题。

但是,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形式的国民党,内部成分复杂,有左中右各派。

右派和中派代表着地主买办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同无产阶级和共产党是有矛盾的,在北伐的目的以及如何准备、如何进行北伐等问题上存在着严重分歧。

如前所述,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人民的利益,从反帝反军阀,推进革命向全国发展的要求来对待北伐的,认为北伐必须为了人民群众利益并依靠人民群众来进行。

正因此,中共中央特别会议把积极准备北伐战争视为党的“主要职任”。

从当时国内形势看,党力主北伐还出于以下考虑:第一,发展农民运动。

中共中央认为,五卅运动以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相继退出革命,工人阶级陷于孤立,为改变这种状况,“要引导国民革命得到胜利,必须是取得农民的援助,造成工农势力的大联合”。

而从实际情况看,“只有国民党和国民军有政权的地方,农民运动得以发展,因此我党当使此政权推广及各省,所以广东政府的北伐便成第一等重要问题”。

第二,救国民
军之危。

国民军是冯玉祥统辖的部队,原属北洋军阀的直系,1924年北京政变后由直系分化出来改编而成。

国民军成立后,倾向革命,反对奉系军阀,受到奉、直军阀的联合进攻。

1926年春,国民军先后失去河南、直隶,并由北京退回西北,冯玉祥下野,国民军处于困难境地。

中共中央特别会议认为,国民军是旧军阀中分化出来能相当接近群众、给人民以相当自由的军队,它的存在不仅有利于民众运动的发展,也有利于广州政府的存在和发展,“不维持住北方国民军的局面,以接应广州政府之北伐,则广州政府必陷于孤立”。

为此,必须支援国民军抵御直、奉军阀的进攻,而根本的支援就是北伐。

第三,扩大革命运动于全国。

中共中央特别会议认为,广东政府是中国国民革命唯一的根据地,它的势力之发展,可以点燃全国的革命火焰,煽动全国反帝国主义的暴动,增强自己的声威。

而且,只有发展,才能维持自己的存在,“否则必为反动势力所包围而陷落”。

中共中央特别会议根据上述对北伐的认识,确定了党准备北伐的方针,就是“加紧的在农民中的工作,尤其是在北伐的过程上,以建筑工农革命联合的基础”。

并强调“北伐的政纲必须是以解决农民问题做主干”。

中共中央在2月特别会议以后,采取许多措施贯彻会议精神,如,先后召开劳动代表大会、农民代表大会,动员和组织工农群众支援北伐战争。

在军事上,特别会议指出:“在北方目前的军事工作,唯一是在帮助国民军。

所以须加紧在国民军中的工作,帮国民军成为民众抵抗帝国主义与反动军阀之有力的武装,并须从中造成一部分真正的国民革命的武装势力。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第34页。

)为执行以上工作,中共中央决定应建立一强有力的军委。

军事委员会下设北京、河南、广州三个分会。

事实上,自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建立国民军后,李大钊和党的北方区委就开始与冯玉祥接触并开展工作,随后陆续派去一批共产党员,在国民军中开展工作,主要是政治工作。

总的来说,2月中共中央特别会议对于北伐战争的认识和有关决定是积极的正确的。

当然,这时党对军事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和关注还是很不够的,没有在争取和掌握军权上采取必要的措施,因此,在随后反击国民党右派争夺军权的斗争中,陷于被动和无力的地位。

前面已经说过,国民党是主张北伐的,这种主张总的来说符合革命形势发展的要求,但必须看到,国民党右派则是从一党一群的私利出发对待北伐的。

他们主张北伐的目的同中国共产党的目的是根本不同的。

国共合作后,共产党以及国民党左派同国民党右派的斗争一直没有间断过。

孙中山逝世后,左右派斗争更加激烈,国民党进一步分化,老右派的势力,有的分裂出去,有的被逐出广东。

汪精卫、蒋介石以左派和中派的面目出现,使用两面派的手法,在斗争中排斥异己,发展自己的势力,并逐步掌握党军政大权。

特别要指出的是,国民党二大后,蒋介石由中派向新右派转变,军事权力日益增长,政治野心迅速膨胀,成为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争夺国民革命领导权的代表人物。

因此,蒋介石虽然也极力主张北伐,但他的主要目的则是利用北伐扩张自己的势力,实现自己的野心。

为此,他在准备北伐过程中,千方百计打击革命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以便把国民党党权、政权、军权控制在自己手里。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精心策划了“中山舰事件”,制造所谓“共产党阴谋暴动”的谣言,借此打击共产党和革命势力,迫使共产党员退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使中国共产党丧失了国共合作以来在军事上所取得的成果;同时他还排斥了与自己意见不合的苏联顾问,逼走了被视为自己夺权障碍的汪精卫。

由此,蒋介石首先夺取了国民党的军事大权。

5月15日,蒋介石又策划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通过整理党务案,剥夺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内的职位,限制他们的权力和活动,使担任国民党中央部长职务的一批共产党员不得不辞职。

而蒋介石则相继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军人部长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进而实现了他在北伐开始前集国民党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目标,从而为他通过北伐战争进一步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打下了基础。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1926年上半年,即酝酿、准备北伐阶段,国民党新右派蒋介石一方面运用各种手段、阴谋发展自己的势力,特别是军事势力;另一方面极力排除异己,特别是打击共产党。

但是,他为了利用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工农革命力量,以进一步实现其北伐的目的,因此,在一定时期内还维持着国共合作的局面。

中国共产党由于认识上的局限以及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对蒋介石的进攻,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以致于几乎完全丧失了已取得的军事方面的阵地,把自己的工作局限于工农群众运动方面,并以为这是对北伐的最有力的支援。

北伐战争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开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