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 - 副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美从何处寻(节选)
①苏东坡论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日:‘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
②以上是东坡的话,所引的那首诗,不论它是不是好事者所补,把它放到王维和裴迪所唱和的辋川绝句里去是可以乱真的。这确是一首‚诗中有画‛的诗。‚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可以画出来成为一幅清奇冷艳的画,但是‚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二句,却是不能在画面上直接画出来的。假使刻舟求剑似的画出一个人穿了一件湿衣服,即使不难看,也不能把这种意味和感觉像这两句诗那样完全传达出来。好画家可以设法暗示这种意味和感觉,却不能直接画出来;诗人也正是从这幅画里体会到这种意味和感觉,所以用‚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两句诗来补足它。这幅画上可能并不曾画有人物,那会更好地暗示这感觉和意味。而另一位诗人可能体会不同而写出别的诗句来。画和诗毕竟是两回事。诗中可以有画,像头两句里所写的,但诗不全是画。而那不能直接画出来的后两句,正是‚诗中之诗‛,正是构成这首诗是诗而不是画的精要部分。
③然而那幅画里若不能暗示或启发人写出这诗句来,它可能是一张很好的写实照片,却又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画,更不是大诗画家王维的画了。这‚诗‛和‚画‛的微妙的辩证关系不是值得我们深思探索的吗?
④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这也是论诗画的离合异同。画外意,待诗来传,才能圆满,诗里具有画所写的形态,才能形象化、具体化,不至于太抽象。
⑤但是王安石《明妃曲》诗云:‚意态由来画不成。‛美人的意态确是难画出的,那画不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古代诗人随手拈来的这两句诗,却使孔子以前的中国美人如同在我们眼面前。达·芬奇用了四年工夫画出蒙娜丽莎的美目巧笑,现在我却觉得我们古人这两句诗仍是千古如新,而油画受了时间的侵蚀,后人的补修,已只能令人在想像里追寻旧影了。达·芬奇在这画像里突破了画和诗的界限,使画成了诗。谜样的微笑勾引起后来无数诗人心魂震荡,感觉这双妙目巧笑,深远如海,味之不尽,天才真是无所不可。但是画和诗的分界仍是不能泯灭的,也是不应该泯灭的,各有各的特殊表现力和表现领域。
⑥诗里所咏的光是可以先后活跃的,但不能在画面上同时表现出来,画家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暗示那活动的前因后果,在画面的空间里引进时间感觉。而诗像《初日》里虽然境界华美。却赶不上门采尔油画上那样光彩耀目,直射眼帘。
⑦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艺术意境‛。1.联系全文,分析开篇引述王维的诗的作用。(6分)
2.怎样理解“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所谓‘艺术意境’”?(6分)
3.请分析全文的行文思路。(6分)
1.(6分)引述王维的诗,指明其“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2分);举例论证,证明“诗中可以有画”,“但诗不全是画” (2分);引出下文对诗画关系的探讨(2分)。
2.(6分)诗里具有画所写的形态,形象、具体;画有画外意,暗示或启发人写出诗句;诗和画各自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情和景圆满结合,所以“就是所谓‘艺术意境”。
(每点2分)
3.(6分)用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引出“诗中有画,但诗不全是画” (1分);接着引用宋朝文人晁以道证明诗画有离合同异的辩证关系(2分);再用王安石的诗和达·芬奇《蒙娜丽莎》画为例,引出画和诗的分界是不能泯灭的(2分);最后强调诗和画的圆满结合方是“艺术意境” (1分)。
二、演戏要带“三分生”
在学生觉得荀慧生的戏总有生疏之处,‚没准谱儿‛而难学时,荀慧生指出:‚这个熟字,摆在哪儿都好,惟独摆在演戏上,要不得。‛他说:‚熟是应当熟的,但是熟了也容易出许许多多的毛病。‛以演《武家坡》的王宝钏这样的熟戏为例,如果坐下化妆就‚没精打彩‛,上台只是按熟的路数按部就班地唱,戏唱下来了,但‚跟没唱一样‛。‚怎么说呢?自打你存了那个‘又是王宝钏’的念头开始,这出戏已经注定了就是那么回事。‛稀松平常,疲疲沓沓,这就属于‚熟能生流,也能生油‛。‚熟‛还会使演员凭借嗓子好,武功、水袖功好。脱离剧情和人物,不管是否合适,可着劲儿地唱,拼着力气地耍,‚好‛是要下来了,却只能落个卖弄。
针对这样的现象,荀慧提出:生!不是全生,也不是半生,而是三分生!所谓‚三分生‛,其实是在‚熟‛的前提下的‚生‛,演熟知熟会的戏要带有一定的陌生感。‚哪儿生呢?要看到你和角色就存在着个‘生’字,你是你,角色是角色,相差得很远,这就是生。‛
演员和角色天然存在着距离,不可能完全合二为一。因此演戏是这一个体逐步走近、深入另一个体的过程,熟只是渐近的一个阶段。仍以王宝钏‚打比‛:她是谁呢?相府千金;干嘛又挖野菜?跟她爹较劲儿呢……这点儿事谁都知道,用得着老去琢磨吗?用得着。荀慧生说:‚只要你每次都对角色有陌生的感觉,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许多细小的地方没注意,这些新发现就会引着你往角色深里头去,哪怕是戏演完了,它还会扯着你:某处某处还有点儿事儿没琢磨到家呢,下次再唱时,得把它弄明白了。于是乎无尽无休,越研究越透。所谓千锤百炼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三分生‛是要演员不断深入探索角色的性格感情,配以适宜的动作、唱腔、表情表达出来,使所演角色不断深化、丰满、鲜活。
实践‚三分生‛的主张,还能让观众看戏时产生持久的兴致。人们通常认为‚生书熟戏‛。意思是看戏只要故事好,唱、念、做、打精彩,是可以反复欣赏的。其实不然,荀慧生说,‚观众眼睛可尖着呐,你挑帘一出来,一看你那份心里满没事儿的神气,观众就明白了:又是她,某某人;又是那么一道汤,对付着听吧。‛如此兴味索然,欣赏能持久吗?荀慧生说,‚只有你唱戏的对角色有新鲜的感觉,观众才会对你有新鲜的感觉,而且,越新鲜就更新鲜‛。‚生可以生兴致,你越有兴致,观众也越觉得新鲜,台上就不可能老落死套‛。
‚由生入熟易,由熟入生难。生到熟是个练的问题,熟到生却是个想的问题,得动脑筋、动心。‛这,应是大师留给后学的打开成功之门的一把钥匙。
(选自《文汇报》2015.11.27,有删改)
4.简要概述全文思路。(6分)
5.请结合全文概括“熟”给演戏带来的弊病。(6分)
6. 怎样才能真正贯彻“三分生”的艺术主张?请作简述。(6分)
4.以学生学戏的困惑引出荀慧生对“熟”之弊病的认识,提出“三分生”的观点并阐述其内涵(本质);接着从演员表演和观众欣赏两个角度明确“三分生”的重要性;最后指出“三分生”对于后学的意义。(6分,每点2分)
5.使演员演戏不认真,熟能生流,也能生油;脱离剧情和人物,卖弄功夫;落入死套,无法进行艺术创新。让观众缺少新鲜感,欣赏不能持久。(6分,每点2分,满分为止)
6.正确认识演员与角色之间的距离;对“熟戏”要保持一定的陌生感,避免“流”和“油”:不断研究角色,用适宜的动作、唱腔、表情来表达对角色的理解。(6分,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