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六个家系的临床及遗传特点分析

合集下载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

(五)诊断

1、收集资料 2、系谱分析 3、常规辅助检查 4、遗传物质和基因产物检测 1)染色体检查 2)基因诊断 3)基因产物检测
(六)预防和治疗


预防:避免近亲结婚、遗传咨询、携带者检测 和产前诊断、选择性人工流等。 治疗: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神经营养药物、饮 食疗法、酶替代、手术、康复治疗。基因治疗。

1863年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临床特征:肢体进行性共济失调,腱反射消失, 巴氏征阳性,常伴发音困难、锥体束征、深感 觉异常、脊柱侧突、弓形足和心脏损害。
1、病因及发病机制

9号染色体长臂(9q12.1-13)基因缺陷 基因产物Frataxin蛋白位于脊髓、骨骼肌、心 脏和肝的细胞线粒体的内膜,致线粒体功能障 碍。
1、病因及发病机制



致病基因内三核苷酸如(CAC)拷贝数逐代增加 的突变。 相应的基因外显子CAC拷贝数异常扩增产生多 聚谷氨酰胺所致。 共同突变机制:外显子CAC拷贝数异常扩增产 生多聚谷氨酰胺链,获得新的毒性。
2、病理


小脑、脑干和脊髓变性和萎缩。 SCA1小脑、脑干神经元受损,脊髓小脑束和 后索受损,很少累及黑质、基底节及脊髓前角 细胞。 SCA2以下橄榄核、小脑、脑桥受损重; SCA3损害脊髓小脑束和脑桥受损;SCA7视 网膜神经细胞变性。
4、辅助检查



1)CT或MRI小脑脑干萎缩(脑桥及小脑中脚萎 缩) 2)脑干诱发电位异常,肌电图周围神经损害 3)脑脊液正常 4)外周白细胞PCR检查示CAG扩增情况
5、诊断和鉴别诊断

典型共性症状+MRI,除外其它变性疾病 基因诊断 多发硬化、CDJ及感染的共济失调鉴别

发作性过度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家系报道及突变分析

发作性过度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家系报道及突变分析

) f Me di c i ne .He g ot hi s Ph. D f r om Ce n t r a l S o ut h Un i v e r s i t y Xi a n g ya Sc ho ol of Me di c i ne i n 2 0 06 H e we nt t o Ca l i f o r ni a Uni ve r s i t v i s i t o r i n 2 01 3 .He i s t he me mbe r o f t he Ne ur a l Ge n e t i c s g r o up of Chi n e s e Me d i c a l As s o c i a t i on a n d Chi n e s e Me d i c a l Do (
完神经病学 博士学位 。2 0 1 3 年赴 美 国加 州大学进行 交流访 问。现任 中华 医学 会神经病 学分会 神经遗传 专业组
具、 、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 内科分会神 经遗 传学组委 员、上海 医师协会神经 内科分会委 员、上 海医学会神经 内科专
委员会神 经肌病组委 员。

长期从 事神经科 的临床和研 究工作 。 目前着 重于发作性运 动障碍 、神经肌 肉疾病 、遗传性 痉挛性截 瘫和脊
m d C h a n n e l s , a s t h e i f r s t a u t h o r o r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 H e h a s b e e n g r a n t e d w i t h 3 p r o j e c t s o f N a t i o n a l N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F o u n d a t i o n o f c h

发作性运动障碍PPT课件

发作性运动障碍PPT课件

遗传特点
离子通道病 原发性PKD以家族性病例为主,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多伴有婴儿惊厥、偏头痛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目前共发现3个与PKD有关的致病基因或位点:PRRT2、 SCN8A、EKD3。
2011年PRRT2基因被首次证实为家族性PKD的致病基因, 基因定位于16p11.2。PRRT2基因编码富含脯氨酸跨膜蛋 白-2,其表达于神经元突触,并通过与突触结合蛋白相 互作用参与Ca2+的快速识别机制,从而介导神经递质的 同步释放。
PNKD临床诊断标准
(1)婴儿或幼儿期发病; (2)神经系统检查正常,且排除其他继发性因素; (3)饮用咖啡、酒精等可诱发; (4)不自主肌张力障碍表现,包括肌张力异常、舞蹈
症或混合型发作; (5)发作持续时问:10 min~1 h,不超过4 h; (6)家族性PNKD:有家族史者符合上述1~5条标准。
遗传特点
发病率极低。 临床以散发性病例为主,仅约10%患者存在家族史。
家族性PED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无遗传 早现,相关致病基因包括:SLC2A1(1p34.2)、PRRT2、 PNKD(MR-1)、GCHl(14q22.2)和ECHSl(10q26.3)等。
PED患者中存在SLC2A1基因突变者不超过20%,故 除了进行SLC2A1基因筛查外,还应进行其他相关致 病基因筛查。
PxDs分类
Bhatia根据诱因等临床特点,分为4类:
(1)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dyskinesia,PKD):由突然运动诱发;
(2)发作性非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NKD):由摄入 茶、咖啡、酒精等非运动因素诱发;
(3)过度运动源性运动障碍(PED):由长时间运动诱 发;

多动障碍的心理与教育——第二章 儿童多动产生的原因及症结

多动障碍的心理与教育——第二章 儿童多动产生的原因及症结
• 目前有些学者认为ADHD也可能因各种环 境因素引起,有人提出食物过敏会引起儿童 的多动和注意力障碍。也有人提出食物添加 剂和水杨酸盐类会引起儿童过度活动、冲动 和学习问题。铅中毒。
(六)、感觉统合功能失调
• 感觉统合功能失调,神经系统就不能协 调工作,不能使个体与环境顺利接触。 • 多动症儿童产生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很 多,孩子没有足够的运动,大脑因为没 有得到相应的感觉信息刺激而发育不良, 因而使儿童平衡、协调、自控能力均较 差,常表现出好动的行为特征。
西医观点
西医治疗
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心理治疗、合理教育、认知行为治 疗、社会技能训练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 1.合理教育、训练 学校、家长与医务人员密切配合,共同关心患儿,先给予支 持性心理疗法。
消除各种不良刺激,避免对患儿的歧视、责骂。
鼓励患儿纠正不良行为,合理安排生活与学习,必要时给予 特殊的训练和教育。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诱使儿童多动行为。
有的甚至家长幼年患有多动症,成年后仍
冲动任性、脾气暴躁,再把这种素质遗传
给子女,故本病有家庭倾向。
治 疗
• 中医治疗: • 西医治疗:ADHD的治疗有六项主要治疗方 法和几项附加治疗方法,联合治疗较单独 治疗效果好。 • 教育治疗:
中医观点
病因机制
情志活动与内脏的关系:
5、电磁微波作用
• 电磁微波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失调。
随着手机、微波炉、微波理疗仪等不断深
入人们的生活,儿童周围的“电磁烟雾”
污染越来越严重。
6、各种食品添加剂
• 某些食品添加剂,如调味用的胡椒油、味精及 某些食用色素,与儿童多动症有关,因为这些
食物容易使孩子兴奋。另外,食入含铝过多的
食物,如油条、油饼,也会引起儿童多动症。 • 所以要注意合理营养,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 习惯,不偏食、不挑食;每天摄入足够的天然 新鲜食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这些对多动

2023神经病学综合征: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2023神经病学综合征: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2023神经病学综合征: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综合征(fami1ia1episodicpainsyndrome,FEP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其经典的临床特征是一种剧烈的,发作性的、部位相对固定的阵发性疼痛,特别是易发生在下肢远端及关节部位,部分患者可通过热敷或者非苗体消炎药(non-steroida1anti-inf1ammatorydrugs,NSAIDs)得到缓解。

根据孟德尔遗传数据库,FEPS包括FEPS1、FEPS2、FEPS3三型。

FEPS1由染色体8q21位上瞬时受体电位A1基因(TRPA1)的杂合变异引起,FEPS2由染色体3p22位上钠电压门控通道。

亚基10基因(SCN10A)的变异引起,FEPS3由染色体3p22位上钠电压门控通道诬基11(SCN11A)基因的变异引起。

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出现典型的发作性疼痛综合征,其遗传病因尚不清楚。

FEPS虽然表现出相对独特的临床表型,但至今尚无明确的定义。

本文将综述FEPS的亚型的主要临床表现,讨论不同亚型的致病机制、潜在的治疗策略和挑战,以期为临床医生对于该疾病的诊治提供一个系统的参考。

01分型与临床表现1.1 FEPS1该型仅在南美洲的一个家系中被报道,该家系内14例患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

FEPS1的临床特点是在婴儿期发作,通常为由禁食、疲劳、寒冷引发的阵发性间歇性上半身疼痛,疼痛发作主要集中在手臂、肩部和胸部。

疼痛的发作频率一般为每周1次,每次发作通常持续约1.5h,部分患者有前驱期,在前驱期发作有时可能中止,随后是一段疲惫和深度睡眠。

剧烈发作时伴有一些自主神经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多汗、全身苍白、心动过速等。

患者在进食、休息时及温暖环境下疼痛可得到缓解,NSAIDs没有明显疗效。

该病患者的定量感觉测试(quantitativesensorytesting,QST)和皮肤活检没有发现异常。

遗传筛查提示TRPA1基因的22号外显子处存在杂合变异(c.2564A>G,p.N855S)z并观察到存在明显的家系共分离现象。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患者的致病基因鉴定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患者的致病基因鉴定

40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
2021 年
性婴儿惊厥(Benign Familial Infantile Seizures, BFIS)是一种癫痫综合征,常在0.5 ~2岁发 病⑶。PKD和BFIS常共存于同一个家系,或 同一个患者的不同发育时期⑷。
PKD的发病因素主要是遗传因素,即为原发 性PKD,有家族史的PKD患者约占60% ,而散发 患者约占40%。PKD为常染色体显性伴不完全 显性的方式遗传。大量研究报道,PKD/BFIS最 常见的致病基因是PRRT2 ( ProHne - Rich Trans­ membrane Protein 2 ; OMIM * 614386) 。中国 PKD家系及韩国、日本和欧洲的PKD家系的致 病基因也主要是PRRT2基因,占家族性PKD致 病基因的80% ~90%。同时,33% -46%的散 发性PKD患者中也检测到PRRT2突变屈,其中 突变 c. 649dupC (p. R217PfsX8)是 PRRT2 基因 的热点突变,约占总突变的93. 75%切。该突变 在不同人种之间的分布频率没有差异,散发性 PKD患者中新发突变也占一定的比例。
第3期
马红樱,黄炳辉,刘 程,等: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患者的致病基因鉴定
41
1.3 外周血采集、DNA提取及浓度和 纯度测定
签订知情同意书后,用EDTA抗凝管采集血 样5 mL,参考Promega公司DNA提取试剂盒内操
作步骤进行提取M o通过超微量紫外分光光度 仪测到DNA浓度为400 ~ 1 000 ng/fiL,纯度 (A260/A280)为 1.83 ~ 1. 87 ,PKD 患者/家系成 员外周血基因组DNA浓度和纯度见表2。
由于PKD具有短暂性、发作性的特点,临 床诊断中经常被误诊为癫痫,因此,在临床诊 断中对PKD致病基因的鉴定有利于提高诊断 率,防止误诊「训。本研究将从散发性和家族

医学生物学---遗传学部分案例

医学生物学---遗传学部分案例

医学生物学---遗传学部分案例1. 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familial polyposis coli)是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为单一基因的多方面表现。

1905年由Gardner报道结肠息肉病并家族性骨瘤、软组织瘤和结肠癌者机会较多,其后于1958年Smith提出结肠息肉、软组织肿瘤和骨瘤三联征为Gardner综合征。

结肠息肉均为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达50%,随着病程延长及年龄增长和免疫力下降癌变率更高,男女均可罹患,有家族史。

临床表现:(1)结肠多发性息肉;主要症状有腹泻、粘液便或血便,胃、十二指肠等消化道其它部位息肉并发率较高。

(2)骨瘤:好发于颌骨、颚骨、蝶骨等扁平骨,尚可见齿发育异常,如多齿、牙瘤,埋藏齿。

(3)软组织瘤:好发于面部、躯干或四肢,多为皮脂腺囊肿、纤维瘤表皮囊肿,脂肪瘤等。

2.软骨发育不全(achondroplasia)称胎儿型软骨营养障碍(chondrodystrophiafetalis),软骨营养障碍性侏儒(chondrodystrophicdwarfism)等。

是一种由于软骨内骨化缺陷的先天性发育异常,主要影响长骨,临床表现为特殊类型的侏儒-短肢型侏儒,智力及体力发育良好。

软骨发育不全为先天性发育异常,本病有明显的遗传性及家族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如父母一方有病,子女中1/2可以得病;如父母均为患者,则子女几乎都要受累。

由于不少病人不结婚或难产,致使无下一代,因而影响到遗传形式。

所以散发性病例占90%。

当然也有人是由于基因突变所致。

在双胎中可以1个患病,亦可以2个均有,女性略多于男性。

由于发生缺陷使软骨内骨化失败为本病原因.在胎儿第二个月末明显可见。

90%的父母是正常的,但母亲年龄大与软骨发育不全的发病率增加有相关因素.男性软骨发育不全型侏儒根据门德尔显性遗传定律遗传已被熟知,追踪其家族遗传有达6代者。

软骨发育不全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有很大一部分病例为死胎或在新生儿期即死亡,多数患者的父母为正常发育,提示可能是自发性基因突变的结果。

良性婴儿癫痫PRRT2基因突变及遗传特点研究

良性婴儿癫痫PRRT2基因突变及遗传特点研究

良性婴儿癫痫PRRT2基因突变及遗传特点研究刘文婷;Rakshya Koirala;王菊莉【摘要】目的:检测PRRT2基因在散发性良性婴儿癫痫(benign infantile epilepsy,BIE)及家族性良性婴儿癫痫(benign familial infantile epilepsy,BFIE)患者中的突变情况及探究其遗传特点.方法:收集在佳木斯市中心医院癫痫中心诊断为良性婴儿癫痫患者,共8例散发性,一个BFIE伴阵发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家系共13例,其中4例患病,2例为BFIE,2例为PKD,签署知情同意书,采集外周静脉血5mL,通过直接测序的方法测取PRRT2基因突变情况,选取1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集病史及家族史,对PRRT2基因突变情况及遗传特点进行分析.结果:8例散发患者PRRT2基因无突变;家系中的4例患者均发现c.640_641insC,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结论:PRRT2基因突变可导致BFIE和PKD,且遗传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同一突变点c.640_641insC可导致同一个家族出现BFIE和PKD,具有遗传多样性;PRRT2基因突变可能不是导致散发BIE的主要原因.【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科学》【年(卷),期】2017(040)004【总页数】4页(P32-35)【关键词】良性婴儿癫痫;PRRT2;遗传特点【作者】刘文婷;Rakshya Koirala;王菊莉【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康复医学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3;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3;佳木斯市中心医院癫痫中心,黑龙江佳木斯 154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2.19癫痫(epilepsy) 是一种普通的常见神经系统疾病,我国约患病率3.5‰ ~4.8‰[1]。

庆幸的是,通过正规合理的应用抗癫痫药物,约70% 的癫痫患者可以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2]。

发作性运动障碍简介

发作性运动障碍简介

对于继发性PKD,多发性硬化 对于继发性PKD,多发性硬化可能是最常见的 多发性硬化可能是最常见的 病因,其他病因包括头外伤、脑卒中、脑炎、 病因,其他病因包括头外伤、脑卒中、脑炎、围产 期缺氧、甲状旁腺机能减低(甲旁低) 期缺氧、甲状旁腺机能减低(甲旁低)、假性甲旁 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 低、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进行性核上性眼肌 瘫痪、非酮性高血糖症和糖尿病。 瘫痪、非酮性高血糖症和糖尿病。
发作性非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NKD) 发作性非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NKD)
PNKD类似 PNKD类似PKD,是以肌张力不全、手足徐动、舞蹈样 类似PKD,是以肌张力不全 手足徐动、 是以肌张力不全、 动作或舞动样动作或者任何这些过度运动障碍相结合的发 作为特点。但是, PNKD呈自发发作,以下因素可加重:应激、 作为特点。但是, PNKD呈自发发作,以下因素可加重:应激、 兴奋、疲劳、 咖啡、 热和冷等。发作频率比PKD 兴奋、疲劳、酒、咖啡、茶、热和冷等。发作频率比PKD 可以1个月2~3次或每天 多次 次或每天20多次, 少,可以1个月2~3次或每天20多次,持续时间通常数分钟至数 小时,有时持续1 d以上 但亦有少数报道持续几秒钟, 以上, 小时,有时持续1 d以上,但亦有少数报道持续几秒钟,也随着 年龄的增长而发作减少。发作类似于PKD,通常单侧或不对 年龄的增长而发作减少。发作类似于PKD,通常单侧或不对 但是有时可以是双侧的,发作多累及肢体,但是常累及面部、 称,但是有时可以是双侧的,发作多累及肢体,但是常累及面部、 颈部和躯干肌肉。构音障碍或不能说话也可见到, 颈部和躯干肌肉。构音障碍或不能说话也可见到,如果发作 非常严重,可以出现跌倒而且干扰日常生活活动。 非常严重,可以出现跌倒而且干扰日常生活活动。有些病例 也有感觉先兆如肌肉紧张、 也有感觉先兆如肌肉紧张、麻刺感和感觉异常

肯尼迪病临床、病理及遗传学特点

肯尼迪病临床、病理及遗传学特点

肯尼迪病临床、病理及遗传学特点俞立强;方琪;蒋觉安;许丽珍【摘要】目的:探讨肯尼迪病( KD)临床、病理及遗传学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1家系2例KD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2例患者均为青年发病,进展缓慢。

临床表现为双侧对称的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以双下肢近端肌力减退最重,尚无延髓受累表现。

血清性激素水平正常,无男性乳腺发育,但有不育。

血清肌酸激酶升高。

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损害,神经传导检查提示双侧腓总神经诱发电位波幅降低。

肌肉活检病理显示肌纤维呈重度萎缩,萎缩纤维呈束状分布,间质脂肪增多,未见炎细胞浸润;NADH染色显示Ⅰ型肌纤维成组化现象。

雄激素受体( AR)基因CAG重复数为41和43。

结论 KD均为男性发病,主要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双侧对称的脊髓和/或延髓下运动神经元损害。

肌肉病理主要为神经源性肌损,表现为肌纤维萎缩、同型肌纤维群组化现象。

KD的最终确诊依赖于基因检测。

AR基因的CAG 重复数达到或超过35次可诊断KD。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pathological and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Kennedy’s disease( KD)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2 KD patients from one family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 Two patients were young adult onset, presented with a slow progression.The clinical symptoms were lower motor neuron paralysis with bilaterally symmetric, proximal lower limb muscle was most seriously, without medulla involved.Their sexual hormone levels were in normal range.They both have sterility but without gynecomastia.The level of creatine kinase in serum wasincreased.Electromyography showed neurogenic abnormality.Nerve-conduction determination showed evoked potential amplitude of bilateralperoneal nerve was decreased.Muscle pathology showed severe muscle atrophy, and atrophic fibers were wispy distribution.The interstitial fat increased, but without 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ion.NADH staining showed that typeⅠmuscle fibers into a group.The numbers of CAG of androgen receptor gene repeats were 41 and 43 respectively.Conclusions All KD patients are men.The main symptoms are slow progression of lower motor neuron paralysis by spinal cord and/or bulbus medullae with bilaterally symmetric.The muscle biopsy is neurogenic damage, showed muscle fiber atrophy and grouping of the same fiber type.The final diagnosis of KD is depend on gene analysis.Reach or exceed 35 times of CAG repeats of AR gene could make the diagnosis of KD.【期刊名称】《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3页(P296-298)【关键词】肯尼迪病;临床特点;病理学特点;遗传学特点【作者】俞立强;方琪;蒋觉安;许丽珍【作者单位】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特需病区,神经内科;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特需病区,神经内科;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特需病区,神经内科;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特需病区,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6肯尼迪病(KD)又称为脊髓延髓肌萎缩症(SBMA),是一种晚发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运动神经元疾病[1-2]。

马方综合征

马方综合征

马方综合征马方综合征(Marsden-Lenz syndrome)亦称作进化性动作障碍Ⅱ型(Evolutionary Movement Disorder type II)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该症状表现为进行性运动障碍,患者在平静状态下无法控制自己的动作,导致肢体抽动或不自主的姿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马方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详细阐述。

一、病因目前马方综合征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该疾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部分患者的家族中存在相关病例,暗示了一定的遗传倾向。

此外,某些基因突变也与马方综合征的发生有关。

然而,仍有很多患者的病因尚未确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揭示病发机制。

二、临床表现马方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呈现出多样性,因此,它常常被误诊为其他运动障碍疾病。

最早病例中描述了肢体部位的抖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马方综合征的表现不限于肢体抖动。

以下是马方综合征的一些常见临床表现:1. 末梢部位的不自主运动:患者可出现不自主的颤动、扭动、振荡等动作,通常限于手臂、腿部,脸部也可受累,这些运动往往无规律且无目的性。

2. 忍受困难:患者对坐、静止等活动的耐受性差,表现为不能长时间保持静止姿势,而频繁地改变或移动。

3. 运动加重:患者的不自主运动在运动时加重,例如走路时抖动更明显,确实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

4. 自主运动障碍:患者自发运动的能力下降,如写字、抓取物品等,细微动作常常受到干扰。

三、诊断诊断马方综合征通常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评估来完成。

尽管马方综合征的症状较为明显,但它与其他运动障碍疾病的界限不清,所以需要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1. 神经影像学检查:如脑部MRI、CT等,用于排除其他可能的神经系统疾病,以及了解马方综合征的病变定位。

2. 电生理学检查:包括脑电图(EEG)和肌电图(EMG),可以检测到异常的脑电活动和肌电活动,有助于诊断。

【医学PPT课件】发作性运动障碍研究进展

【医学PPT课件】发作性运动障碍研究进展

17 位患者未能用Sanger测序发现突变
Data unpublished
二、PxDs的遗传学
PKD : 曾有报道3个包含数个基因(含PRRT2)的大片段缺失突变 造成了患者出现严重 的多种表型结合,表型包括PKD和ICCA
Heron SE et al. J Med Genet. 2013 Mar;50(3): 133-9
PNKD
1996 : 定位于 2q31-q36 (Fouad, G.T et al.)
2004 : MR-1 (HY Lee et al.)
PED
1991 : 首次描述GLUT1缺乏综合征 包含肌张力障碍表现 (De Vivo,D.C
et al.)
2008 : 定位至1p35–p31 &
SLC2A1 (Arvid Suls et al.)
二、 PxDs的遗传学
PED (伴或不伴癫痫) : 定位于1p35–p31并鉴定 SLC2A1是致病基因
Suls A et al. Brain.2008 Jul;131(Pt 7):1831-44
二、 PxDs的遗传学
PED (伴或不伴癫痫) : PED发作可能由跨血脑屏障葡 萄糖转运减少所致,在持续、反复运动过程中这种转 运减少的影响更为明显
一、背景
PKD 持续时间:数秒至数分钟 诱因:突然的运动状态改变 影响因素:紧张,寒冷 PNKD 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小时 诱因:无 影响因素:酒精、咖啡、寒冷、惊吓 PED 持续时间:数分钟 诱因:持续、重复的动作 影响因素:紧张
一、背景
Charlesworth G et al. Brain.2013 Jul;136 (Pt 7):2017-37
二、PxDs的遗传学

发作性运动障碍患者护理安全的隐患及对策

发作性运动障碍患者护理安全的隐患及对策
关键词:发作性运动障碍 ;护理 安全;隐患;对策 【 中图分类号】R 4 7 【 文献标识码】A
上 海
2 0 0 0 8 0)
【 文章编号 】1 6 7 2 — 8 6 0 2( 2 0 1 4 )1 0 - 0 0 7 8 — 0 1
发作性运动障碍( p a mx y s m a l d y s k i n e s i  ̄ 是指 突然 出现短暂且反 复发作 的异 常 运动 , 而发作 间期表 现正常 的一组发作性神经系统疾病 。 最早有关该病 的描述来 自 Mo u n t 和R e b a c k ( 1 9 4 0 年) 报道的1 个 家系5 代多名患者 ,表现为发作性手足徐动 , 持续数分钟 ,1 日发作数次。国外报道遗传性 病例约占6 0 % ,大多为常染 色体 显 性遗传 , 有外显不全现象 ,国内报道的遗传性病例相对较少。患者分布的地域包 括 湖南 、广东、福建 、江西 、江苏 、山西 。” 。护理安全是指在医疗护理过程中 防止给患者造成不必要 的痛苦 和心理上 、 机体上的损害 , 减少和避免护理 、 医疗 缺陷与差错 和事故的发 生 。在 当前形势下 ,护理人员必须认真查找护理工作 中 的不安全因素 ,排除隐患 ,是保护病人 生命 安全 的重要保证 。
临床 医学
F 家 庭 心 理 医 生 a m i I Y p s y c h o I o g i c a I d o c t o r
2 0 1 4 年1 0月第 1 0 期
发作性运 动障碍 患者护理 安全的隐患及对策
冯 娴 乔 仙 姚 娟
( 上 海交 通大 学 附属第 一人 民医院
1 护 理 安全 隐 患 的分 析
1 . 1 病 人及 家属 1 . 1 . 1 跌倒 ,摔伤 因发作性运动障碍患者 的运动 障碍所致 。医院住 院环境 如夜间灯光太暗 , 桌椅摆设不合理 , 地面光滑 , 鞋底太滑也是导致跌倒 , 摔伤 的 原因之一 。是导致医疗纠纷的原因之一。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4例临床特征及视频脑电图分析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4例临床特征及视频脑电图分析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4例临床特征及视频脑电图分析陈泱儒;唐荣;邵志海;李潍;费国强;汪昕【期刊名称】《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年(卷),期】2024(19)6【摘要】目的:探讨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的临床表现、脑电图结果、影像学特征、PRRT2基因突变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PKD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脑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PRRT2基因检测结果及药物治疗,并根据上述结果总结PKD相关特点。

结果:在4例PKD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1例,起病年龄11~20岁。

临床症状均表现为由运动引发的单侧或双侧肢体扭转和痉挛、持续时间不超过1 min,发作时意识清楚。

在长程视频脑电图检查中,2例患者检查结果未见异常。

3例患者进行PRRT2基因检测,其中1例患者PRRT2基因突变阳性,检测出PRRT2c.649dupC杂合突变。

小剂量的抗癫痫药物均可效控制发作。

结论:PKD具有独特的临床特点,易被误诊为癫痫,长程视频脑电图检测对PKD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当PKD合并其他发作性疾病或存在阳性家族病史时,建议进行PRRT2基因检测。

长期规律服用小剂量抗癫痫药可明显改善发作。

【总页数】5页(P321-325)【作者】陈泱儒;唐荣;邵志海;李潍;费国强;汪昕【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神经内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R741.02;R742【相关文献】1.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12例视频脑电图及临床分析2.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的视频脑电图及临床特点3.儿童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视频脑电图特征4.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临床特征分析5.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的临床表现、脑电图特点及PRRT2基因突变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发作性运动障碍

发作性运动障碍
中山大学 附属第一 医院特聘 教授 ,博 士生导师 ,澳 门镜湖 医 院神经科顾问医生,主要研究神经系统遗 传病和变性病
有些学者认 为 P D与基底节的功能有关 ,因 K 为丘脑血管损 害、基底节钙 化、脑外伤 等可导致 P D或 P K K N D的发 生 ,单光子发 射型计算机断层 发现 P D患者的发作肢体对侧基底节区域的血流 K 灌注显著增加 ,散发性 P D患者双侧尾状核灌注 K 减少。另外 ,有报道指出 ,随年龄增长而发作减少
运 动 障 碍 ( aoym lnnkns ei dsiei, prxs a o—iei nc ykns g a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发作性运动 障碍的发 病机 制仍未 阐明。P D K 是否癫痼发作的争论一直存在 ,有学者认为其是一 种反射性癫痼 ,因为 P D有发作性特征及非进展 K 性特点 ,并有感觉性先兆 ,且抗癫痼治疗有效 ,患 者的家系中癫痼的发 生率较高。另外 ,在 P D基 K 因定位区域的范围内已发现多个与婴儿惊厥或癫痫 有关的基因 ( 详见后述) ,提示 P D与癫痼可能有 K 某些共同的发病机制。
发作性运动障碍可以是遗传性、特发性或继发 于其他疾病 ,以前 2 种最为多见。该病可继发于多 种神经系统疾病 ,包括多发性硬化 、脑外伤、围生 期脑部缺氧、丘脑梗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一 些内分泌和代谢 障碍如原发性 甲状旁 腺功能减退 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 低血糖、糖尿病等;个另 』 报道认为胆红素脑病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抗磷脂 综合征、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等也可继发发作性运 动障碍 ;还有部分特发性病例的病因至今未明。
维普资讯
36 5
新医学 20 0 8年 6 月第 3 卷第 6期 9

1例发作性运动障碍患儿的GNAO1基因变异研究及文献分析

1例发作性运动障碍患儿的GNAO1基因变异研究及文献分析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3年8月·第18卷·第8期·临床研究·运动障碍疾病是一组神经系统疾病,又称锥体外系疾病,是一组以不自主动作、动作缺失或缓慢而无瘫痪、姿势及肌张力异常等运动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通常由基底神经节或其连接功能的改变引起。

运动障碍的病因主要有脑内核团变性、脑内神经网络异常、遗传基因异常等。

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遗传性病因被认识。

近年来研究发现,GNAO1基因突变除导致早发性婴儿癫痫性脑病外,也可导致运动障碍。

其关联的运动障碍疾病诊断为神经发育障碍伴非自主运动(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 with involuntary movements ,NEDIM ),主要临床特征有全面性发育迟缓、肌张力障碍、舞蹈症、运动障碍,以及小头畸形、癫痫发作、胼胝体发育不全、巨脑室、头部控制差等。

该病较为罕见,国内鲜有报道。

患者临床表现各异,轻重程度不一。

我科收治1例以发作性运动障碍、发育迟缓为主要临床表现的GNAO1基因变异患儿,报道如下。

同时总结其临床表现、血生化、肌电图、头颅MRI 等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GNAO1基因变异的临床特点及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以提高临床医生对GNAO1基因及运动障碍疾病的认识。

1病例与方法1.1临床资料1.1.1病例资料患儿,男,3岁2个月,主因“间发不自主活动2年余”于2020年10月8日入院。

2年余前,患儿呼吸道感染后出现口面运动障碍,睡眠后消失,持续约5~7d ,感染控制后病情好转,未行特殊处理。

1年余前,患儿患急性阑尾炎后出现口面运动障碍,肢体不自主活动,持续约10余天,予抗感染、镇静处理后好转。

5d 前,患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后出现口面运动障碍,肢体不自主活动;外院就诊全麻下行阑尾切除术,上述症状加重,予镇静处理后不能缓解,遂转入我院。

个人史:第1胎第1产,41周无发作剖宫产,出生体质量3.8kg ,5个月能抬头,1岁半能独坐,目前不能爬、扶走、说话;家族史、既往史无特殊。

神经外科癫痫疾病护理要点解答

神经外科癫痫疾病护理要点解答

神经外科癫痫疾病护理要点解答癫痫(epilepsy)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脑神经元反复异常放电所引起的短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具有突然发生、反复和短暂发作的特点。

大脑皮质神经元过度放电是各种癫痫发作的病理基础,任何导致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的致病因素均可能诱发癫痫。

根据病变累及大脑的部位,临床上可表现为运动、感觉、意识、行为和自主神经等不同程度的障碍。

一、护理评估(一)病因分析1.危险因素及可能病因(1)家族遗传史。

家系调查结果显示,特发性癫痫近亲中患病率为2%~6%,明显高于一般人群的0.5%~1%。

患者的家族中是否有人患癫痫病?(2)胎儿期母亲病理因素。

母孕期妊娠中毒症、精神创伤、腹部外伤、接受放射线、服用药物、接触有害化学物以及感染性疾病等都增加了胎儿出生后患癫痫的危险。

(3)出生史。

出生时的病理因素如各种原因引起的难产、早产、产伤等,都可能增加癫痫的危险。

(4)既往史。

高热惊厥史:是癫痫的一个危险因素。

患癫痫患者有过热性惊厥史的多于正常人,但绝不能认为高热惊厥就会发展成癫痫。

并且年龄越大,发生的高热惊厥与癫痫的关系越大。

询问患者多大出现的高热惊厥及每年发作次数。

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表明,大部分症状性癫痫是由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

既往曾患有重度脑外伤、精神发育迟滞、脑瘫、脑肿瘤、颅内感染继发癫痫的危险性最大,脑血管病、老年期痴呆、复杂性热惊厥次之。

患者以前是否患过以上疾病一定询问清楚。

服药史:是否服用中枢兴奋药,如戊四氮、贝美格、抗抑郁药丙米嗪等?服用抗癫痫药物种类、服法、多少年?是否服用中药?多种抗癫痫药同用可相互作用而影响其代谢,控制一种类型癫痫的同时又诱发另外一类型的癫痫发作。

社会经济地位:询问患者出生地、文化程度、职业、生活地的医疗资源与信息,以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研究发现,缺乏医疗保健的农村及穷苦的人群是癫痫的高危人群。

2.诱发因素(1)影响癫痫发作的不易改变诱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