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的主题教学分析-共16页
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
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这里的“主题”,它不等同于以往所说的思想主题,知识主题或写作主题,实际上它是一种文化主题,属于生命价值观范畴,并指向人的精神生命成长。
下面我将从主题教学的内涵,确立主题教学的方法,主题教学的层面和主题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这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1、主题教学的内涵主题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一定的主题,然后与具有共同主题的多个文本产生碰撞,在重建组合的过程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
也就是说,主题教学它是通过围绕某一个主题,让学生寻找与主题相关的文本,使学生得认知产生迁移,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确立主题的方法由于主题教学的明确目标性和系统性,这就要求对与主题的选择和确立要非常准确,思考如何确立教材文章的主题是进行主题教学的第一步工作。
小学语文教材因为其自身浅显易懂的特点,通常情况下,主题就是课文的标题,或者在课文的重点段落之内。
但是我们在抓主题时,要明确,这个主题是不是真正能反映文章的思想内涵,是不是真正对学生的学习和体悟有所帮助。
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课题中明显的主语的“圆明园”,一般情况下,教师会把“圆明园”定位本科主题。
课文共5个自然段,1-3自然段都是描写圆明园的景色,这样看来,主题定位“圆明园”非常恰当,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应该以介绍圆明园为主,最后让学生体会这样美丽园林的毁灭是多么的可惜,体会到对帝国主义的恨。
这样的教学过程看似非常的顺畅,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之后,留在脑子里的究竟是什么?他们又真正体会到了什么?仅仅是圆明园的美丽,和毁灭后的可惜吗?窦桂梅老师执教这一课时,把主题定为了“毁灭”,从毁灭入手开始一整节课的学习,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走近圆明园—看毁灭;走进圆明园—痛毁灭;走出圆明园—思毁灭。
这样的教学步骤中,“毁灭”占了主导地位,通过前两个步骤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并思考圆明园的毁灭是不是仅仅代表一座园林的消失,在得出结论之后渲染一种浓浓的悲愤之情,通过“思毁灭”,把课文中的情感上升为对自身、对国家、对民族的情感。
窦桂梅与主题教学PPT课件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窦桂梅简介 • 主题教学理念 • 窦桂梅与主题教学的结合 • 主题教学的实际应用 • 主题教学的未来发展 • 总结与展望
01
窦桂梅简介
个人经历
• 出生于教师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熏陶。 • 198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同年分配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工作。 • 1994年,调入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工作,任副校长。 • 2001年,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成绩合格获得结业证书。 • 2002年,获得北京市骨干教师称号。 • 2003年,获得北京市学科带头人称号。 • 2004年,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窦桂梅老师以“环保”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研究等方式,了 解环境污染与保护的现状及措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春节主题》案例
在春节期间,窦桂梅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以“春节”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引导 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学习民间艺术表演等,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 自豪感。
05
主题教学的未来发展
02
1996年,参加了北师大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合作进行的“中英教师教育课程比 较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实验研究工作。
03
2002年,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新课程理念下创新学习 教学策略的研究》的实验研究工作。
02
主题教学理念
定义与特点
定义:主题教学是一种以主题为核心,以师生为主体, 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通过对知识的整合,将学科知识 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04
主题教学的实际应用
学科应用
语文学科应用
窦桂梅老师在语文学科中运用主题教学,通过整合教材、引入课外资源,帮助学生形成良 好的阅读习惯和文学素养。
【精品】窦桂梅与语文主题教学ppt课件
窦桂梅主题教学实践
1.主题识字教学:综合运用谜语、故事等多种方法识记汉字。 2.主题讲读教学:精点击读添加课标文题 要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核心“主题”,以“主题” 带动全文,通过咬文嚼字、品词析句以及对文章写作手法的体味,引领学 生走向思维的深度和精神的高度。 3.主题阅读教学:主要指读书课,通过推荐阅读书目和开展阅读研讨课来 实现。 4.主题作文教学: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情感表达,通过知识、 生活、情感的积淀,在重过程的积累生成中,让语言在这些因素的诱发下 自然生成,解放人的点击精添加神标和题 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 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学”。
பைடு நூலகம்
思考:
1.语文主题教学有哪些特征?
2.窦桂梅老师的课给了你哪些启发,你想 说些什么?
3
点击添加标题
3.怎么把握“主题”?
主题教学的主要特征
1.适度-----基本性
“1三个一”即“点击一添加手标题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2.广度-----开放性 教材拓展、学生参与、丰富语境、拓展阅读 3.深度-----发展性 教师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力图通过改进教学方式
语文主题教学的三个层面、三对关系
语文主题教学的内涵分三个层面:
1第一个层面指点文击添本加这标题一载体表现出来的言语方式、知识信息及能力附
加等。 第二个层面指母语文化系统负载的民族精神、风骨情操等人文积淀。 第三个层面指个体的精神、理想、人格的生长与形成。 相比之下,其中第一个层面是显性的,后两个层面是隐性的。不过这
3
尊重教师 师生共同成长而不是拔苗助长 超越教师 要学生超越老师,把权力交给学生
窦桂梅课外阅读指导课
窦桂梅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主题:高贵。
所谓高贵不是天赋的智愚贵*,而是苦难中追求梦想,幸福中怀有谦卑。
教学理念:教材的二次开发。
三年级的教材变成高年级的课程资源。
基于童话这一文学作品,需要不仅体会语言的工具性,还要品味儿童文学教学中的文学味道,从而认识到这的确是个“好故事”。
教学基调:来源于安徒生童话的基调。
所有的拓展与语言基本源自安徒生的文字。
教学步骤:第一步:读出童话语言的味道。
教材与原译文对照,发现语言本身的密码,导读《丑小鸭》原译文。
根据孩子的特点,抓住童话语言的画面、知觉、声音、形象等特点,体会安徒生诗意语言的幽默、丰富和含蓄等。
童话即人生。
第二步:念出童话背后的味道。
《丑小鸭》部分语言与《我生命的童话故事》部分语言对照,辨认出语言背后的密码,编者按《我生命的童话故事》及其他。
(此部分略谈)教学年龄:五年级学生。
教学流程:第一步:读出童话语言的味道走进《丑小鸭》1.导语:有位作家说,生活就是童话(板书“童话”)。
他写美人鱼、写枞树、写天鹅,写红鞋子……他让我们走进了童话里,他让整个世界都有了童话。
这个人就是——安徒生(板书,让学生说出)。
2.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研习过这篇拟将人体童话《丑小鸭》(板书,课件)。
Lizier《安徒生童话全集》,其中《丑小鸭》的译文存有六千多字(课件),你晓得吗,被切割成没500字了。
(使学生总结课文,得出结论以下重新认识:虽然长了,但还是按照丑小鸭长大,童年,蜕变,以及最后沦为飞翔的天鹅的顺序去归纳的。
)3.请同学们尽情发挥想象,说说文中可能缩写,或删掉了哪些内容?(学生漫谈,教师适当梳理:我们发现,缩写的,或者删掉的,无外乎两种语言,一种是叙述语言,一种是人物语言,这也是童话叙述的重要方式。
你想啊,加上你们说的那些,才符合童话的趣味。
不然,就像课文一样,成了故事梗概了。
)来到《丑小鸭》1.回到原来的译文中,读这个故事,一起读出童话语言的——味道。
你怎么理解“味道”?2.交代:一堂课,我们不可能将把那六千多字的译文当作,逐字逐句地书法展,下面我们就来到《丑小鸭》,挑选出译文中的几个镜头,享用它的味道。
初中散文教学中窦桂梅“主题教学”中运用分析
初中散文教学中窦桂梅“主题教学”中运用分析摘要窦桂梅的"主题教学";在小语界发展得如火如荼,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还鲜有涉及。
对于"主题";的概念,窦老师有自己的界定,"主题";是指那些与儿童的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与历史典故,习俗和风俗有关的"触发点";,"共鸣点";和"激动点";,指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点";。
通过"主题教学";的授课,使学生更好地感悟生活,在理解生活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主题教学";对于语文教学的诸要素大有裨益,于学生而言,有利于阅读教学与精神发展的融合。
阅读教学并不是强调阅读的形式,而是在于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效果,"主题教学";让学生安静地阅读,给学生一个安静阅读,独立思考的空间,这样的阅读教学关系到学生生活意义的养成。
于语文教学本身而言,有利于语文教学与生活体验的整合。
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融合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教材只是一个基础,课堂只是一个平台,语文是生活,培养人才是最终目标。
寻找、确定主题,寻找并确定主题,将主题视为导火索,使课堂内外的生活充分燃烧,为学生在课堂上成长建立有效的途径。
于教师而言,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充盈自身。
"主题教学";课堂容量大,密度高,需要教师具备大量的知识储备并能灵活地调动运用,促使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对窦桂梅"主题教学";这一理论的研究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有积极意义。
本论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理论和实践,理论主要是介绍窦桂梅的"主题教学";理论;实践是初中散文教学实践。
通过介绍窦桂梅"主题教学";这一理论的特点和意义,探讨这一理论在初中散文教学中如何具体实施。
窦桂梅的主题教学
窦桂梅的主题教学朝向“伟大的事物”出发——“主题教学”的新思考窦桂梅10多年前,针对当时教材、课堂、教师“三中心”的藩篱,我提出“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即“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
(详见2002年第1期《人民教育》)超越的目的,并不是弃语文学科的传统与经验如敝履,另辟蹊径搞形式上的创新,而是要在尊重语文学科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教学研究的拓展与延伸,摆脱陈旧观念和落后方法的束缚,超越因循、超越固陋、超越自我,最终实现向儿童生命、母语学习本质、教师专业发展的回归。
当然,超越没有止境。
多年以后,回想自己曾经的教育理想,越加能清醒地看出其中的发展空间。
比如,对教师而言,实现三个超越之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要用怎样的动力提供保证?对学生而言,在超越中积累的知识,如何才能与生活经验链接,活化、内化为儿童的精神血脉?“超越之后怎么办”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母语、儿童、教师应该成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元素,在继承以上“三个超越”的基础上,再回到课堂,用实践与研究去拨开迷雾——“主题教学”让我重新看到了方向。
在研究课程理论后,借鉴文学母题研究的方法,我在实践中开始努力构建“主题教学”的语文课程体系。
《主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详见2004年第12期《人民教育》,以下简称《课堂》)一文的发表,标志着“主题教学”思想的成型。
有关“主题教学”的边界、内涵、层次与基本操作模式等基本问题在该文里都有所论述。
但主题教学草创之时,对于这一主张的理论依据、主题选取与界定方法等,虽经不断探索,但仍缺少系统论证。
如今,随着实践的深入,我对这些问题又有了新的思考。
教学主张:回到母语这些支撑和拓展儿童生命成长的价值主题之上,并最终以母语的名义成为儿童生命的组成部分。
同时,语言是生命和生活的符号化表达。
对个体而言,语言犹如生命流动的血液,浓缩和记载着个体生命的每一道“痕迹”。
对群体而言,语言又与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同构。
窦桂梅《丑小鸭》课堂教学分析
窦桂梅《丑小鸭》课堂教学分析登峰学校张键一、课例背景授课教师:窦桂梅授课年级:五年级教学模式:导读课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视频、配乐等二、分析1.教学理念基于童话这一文学作品,体会语言的工具性及品味儿童文学教学中的文学味道。
教学中突出基础性、全面性及全体性,注重处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将教师引导与学生学习主体结合得恰到好处。
2.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统一,又有所偏重,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主,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设定三维教学目标的比重,本课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重点处理,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态度养成及价值观升华的层层递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多种方式创设情景,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背景环境。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突出,即放在注意挖掘童话语言的味道方面,以及由语言而表现出的情感方面。
本文教学重点也即教学难点,教师通过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阐释,力求使学生理解童话语言的味道。
教学重、难点被分化到各环节教学之中,降低了学生的理解接受难度。
4.教学方法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在课文的分析中,让学生反复对文中部分内容进行朗读,灵活运用讲授、角色体验、启发、对比阅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方法,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本课教学效果良好,以教学内容及目标为依据,教师教学风格鲜明,体现了教师独具魅力的教学特色,真正体现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师生的良好契合。
学习方式方面,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凸显,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力,提高学习热情。
教师的监控策略与学生独立、主动学习相得益彰,教师的提问涵盖广又面向全体,给学生创造了主动学习的环境。
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如字的发音、笔顺等。
5.教学手段注重教学手段与内容、学生、教师的适切性,同时又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助益的。
在本届教学中,传统板书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如多媒体课件、视频、配乐的运用丰富了课堂教学,各种手段运用得恰到好处又有侧重,以板书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幻灯片辅助,穿插教学视频及朗读的背景乐,手段多样而不花哨杂乱。
窦桂梅“主题”教学
窦桂梅的“主题”教学“主题”教学指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的新课堂教学观。
简单地说,它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堂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
它是窦桂梅在借鉴和学习了西方统整理论和中国古典意境说而提出的,具有温度性、广度性和深度性。
第一,“主题”教学的内涵。
“主题”教学,是指以立人为核心,以促进儿童的语言和精神共同成长为目标,以一个个母题为线索,整合各种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以“积累”、“感悟”、“体验”等为形式而进行的一种开放而活泼的母语学习课程方式。
“主题”教学是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在研究过程中,注意两方面的关系与整合:一方面是知识体系的内在和多重的联系,以求整合;另一方面是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互相协调和整体发展。
这里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也不是写作主题,而是文化主题,主题的内容的选择是多角度的,结构是灵活多样的,即以人文性为线索,兼顾语文知识和能力以及思维发展等,类似于比较文学中的母题。
因此,“主题”教学的模式也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固定的。
教师根据教材提供的主题单元,或者自己建构的主题单元,挖掘主题内涵,结合相关语文知识灵活地创意、规划、实施。
强调整体和综合,强调综合性语文学习。
于是,窦桂梅在语文教学中,将语文教材零碎散落的,甚至单一的内容和形式重新作一番通整。
这样的教学,密度大,容量大,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不可限量的,如信息资源的获得,价值取向的形成,当然也包括知识以及能力的掌握与提高。
第二,践行“主题教学”方略。
从语文学习规律的角度进行“主题”教学,那么语文学习就要着眼民族的未来,又要着眼学生个体的发展,引领学生关注文化,亲近母语,在他们熟悉的系列生活中,寻找语言文化的根源,汲取语言文化的汁液,让他们在语文生活中找到精神的栖息地,在立体多为的大语文生活中,沐浴着母语文化的光辉,通过体验与熏陶,理解与扬弃,奖赏与反思,使得语文素养在同类的量的积累中获得质的提升,从而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
窦桂梅“主题教学”的智慧及启示
窦桂梅“主题教学”的智慧及启示作者:李丽莎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 2018年第3期【摘要】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不同于单调的文本学习,而是着眼于课堂,重视学生的生命价值,力求挖掘散落在文本中的价值性主题,结合文学、哲学、美学等多种文化意味,发展学生的内在思维,丰富其精神世界,在学生心灵深处,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播种。
本文通过对窦老师主题教学的内容整合和过程推进的智慧揭示,来探讨其给我们语文教学改革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窦桂梅主题教学智慧启示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主张从语文的角度出发,立足于语文教材,强调母语学习,依托语文学科的语言内容和形式,从具体的文本内容,获取其中的核心部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窦桂梅的“主题教学”并非按部就班,根据语文教科书式的编排,开展一节或几节,甚至几个单元的教学,而是把握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文本共有的内涵和意蕴,挖掘共有的核心价值,进行富有生命意义的教学。
主题教学强调整合,即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整合、学科本身资源整合和学科体系外的整合,具体以“立人”为核心,巧妙地将教材知识与语文技能相结合,抓住对文本内核的重点把握,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听、说、读、写等多种训练合作方式,构成多种主题模块,打造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注,知识技能与情感素养结合,全方位促进学生成长,达到立体教学的效果。
简言之,就是窦桂梅老师利用其特有的幽默、激情、趣味性强的语言风格,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强化母语教学,善于运用实物演示和情景渲染等导入方式,结合反问追问等恰到好处的问题链的提问方式,将大量的课内课外信息进行有效整合,贯穿于课堂,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其生命价值,使之成为完整幸福的人。
一、窦桂梅的主题教学蕴含的智慧1.教学内容整合的智慧主题教学的智慧之一,在于从大到小,从上到下,体系化地进行主题的把握,即抓住教学的核心部分,将零散串成一根线索。
窦老师从其所在学校——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语文学科进行突破,着重进行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整合,推行1+X课程,从而围绕主题教学建设与研发课程。
窦桂梅主题阅读教学思想探析
龙源期刊网 窦桂梅主题阅读教学思想探析作者:王晨晨来源:《年轻人·中旬刊》2019年第09期摘要:窦桂梅是我国知名的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清华附小校长,她从教40余年,始终立足课堂,以“语文立人”为导向,围绕完整人的发展致力于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并提出了很多前沿的教学思想,其中主题阅读教学是被实践证实的、符合“新课程标准”有效的教学方式,对新时代语文教师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基于此,文章从主题教学思想及研究意义、主题阅读教学的课例分析和主题阅读教学的操作模式三方面进行论述,明确主题教学思想的独特价值及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窦桂梅;主题阅读;教学思想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9)20-0156-02窦桂梅是一位充满探索精神与反思意识的语文教师,她在不断地冲破传统语文教育的藩篱,针对语文教育中教材陈旧、教法僵、效率不高等现状,先提出了三个超越的理念,即“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
”在这之后,窦桂梅老师没有停下她“为生命奠基”的语文教学之路的探索,经过十余年的教学实践,在三个超越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主题教学这一课程体系。
随着主题教学的深入和角色的转变,窦桂梅又进行了综合课程整合的探索。
主题教学具体分为主题识字教学、主题阅读教学、主题写作教学,本文主要论述的是主题阅读教学。
1 主题教学思想及研究意义主题教学以学生的生命为起点,通过学生动态的成长变化,全面立体地建构语文阅读知识和素养,因此主题教学也是开放性的教学理念。
它是通过围绕某一个主题,让学生寻找与主题相关的文本,使学生认知产生迁移,從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将“单篇短章”的零散文本和段落整合起来,纳入一个更为完整的语文学习体系当中,不仅在内容上更加丰富,而且能让学生更灵活、深刻地理解一个又一个主题,做到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窦桂梅老师是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其教学理念为广大新时代语文教师提供了积极的借鉴意义和启发。
读《窦桂梅于主题教学》一书分享
读《窦桂梅于主题教学》一书分享一、主题教学的理念与价值主题教学是一种以主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要方式,通过围绕主题开展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主题教学具有以下价值: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题教学通过围绕主题开展教学活动,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主题教学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深入的主题理解,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 促进学科融合:主题教学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
4. 促进自主学习:主题教学强调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窦桂梅教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窦桂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和教师,其教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 教学实践阶段:窦桂梅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主题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教学研究阶段:窦桂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开展了多项教学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其对主题教学的理解和应用。
3. 成果展示阶段:窦桂梅的教学思想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如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升等。
三、主题教学的课程设计主题教学的课程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整体性原则:课程设计要围绕主题展开,各个学科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形成有机的整体。
2. 探究性原则:课程设计要注重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通过问题解决、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多样性原则:课程设计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四、主题教学的课堂实施主题教学的课堂实施需要遵循以下步骤:1. 确定主题:根据课程设计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
2. 创设情境: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窦桂梅谈主题教学
可限量 的 ,如信息资源 的获得 ,
名 师讲坛 - 求知
价值 取 向的形 成 , 当然 也 包 括知 系单 元 ” 来 建 构 的 。作 为 实 践 主 相 关 资 源 , 并花心思 、 下 功 夫 创
识 以及能力的掌握与提高。 题单元教材的教师 , 就不用花大 意教学流程 。当一个主题愈具有 在 海 淀 中 心 学 区 领 导 的 指 力气 对 教 材进 行 统 整 , 而 应 该 领 意义 ,愈深入或精致地处理 , 愈
导 下 ,在 我校 领 导 的支 持 下 , 我 悟 教 材 以主题 单 元 编 写 的意 图 ,
一
能 置 于 情 境 脉 络 ,愈 根 植 于 文
也可以 化、 背景 、 认 知 以及 个 人 的 知 识 边定期 为教 师上教 学观摩研 很好地使用教材 。当然 , 讨课 , 探讨如何 以教材 的一篇带 在 大语文观 中审视或 者建构教 中 , 学生便愈容易学 习 、 记忆 和 动 多篇 , 一 边 尝 试 在现 有 教 学 的 材 , 即超越教材并且围绕主题重 生成 。当儿童 的生 活兴奋 点与 社
“ 主题 教学” 是从更 高 的层 性退 隐幕后 , 让学生通过主题学 真正 的学 习 。 建构和凸现后隐的体系。可 当然 , 在“ 主题单元” 学习的 次——生命的层次 , 用动态生成 习 ,
的 观 念 ,重 新 全 面 认 识 课 堂 教 是 , 我发现 大多教师对 “ 主题单 最开始 , 教师就要将整个单元 的
基 础 上 如何 进 行扩 展 与提 高 。 新 选 编 内容 。这 样 做 , 就 打 破 了 会建立起不 同、 具体而主动的关 “ 主 题教 学 ”的 探索 当然 不 是 闭 原 来 以知识逻 辑体 系框 限人 和 系 时 , 学 习就趋 于 统整 , 因此 , 学 并 能 门造 车 , 而是 努 力在 理 性 思 考支 那 种 知 识 单 元 教 法 “ 见 学 不 见 习 的连 接 就不 再 是个 问题 , 撑 下 去实践 、 去 摸索 。 人” 的 弊端 。“ 主 题 单元 ” 让 系统 整合地成长——也许 , 这是一次
窦桂梅与主题教学
三、我的课堂主题——温度· 广度· 深度 守望儿童心灵的故乡 突破、突破、再突破 游园路上的精神相遇 阅读尊严 成长一棵树 将“信赖”进行到底 四、我的社会反响——激励与鞭策 来自《中国教育报》的系列报道 来自专家的评说
பைடு நூலகம்
窦桂梅与主题教学
作者简介:
窦桂梅 特级教师,现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 代表性论著有《为生命奠基》《我们一起成长》 《窦桂梅阅读教学精品录》等。荣获“全国模 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中青年 十杰教师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一、我的人生主题——激情与思想 自立 自觉 自省 二、我的教育主题——为生命奠基 “三个超越”的实践经验 “三个超越”到“主题教学” 主题教学的分项实践及推展 主题教学下的哲学思考 读书,点亮人生的主题 通信,倾听“对话”的主题
窦桂梅谈主题教学
窦桂梅谈主题教学如果抱守以往的经验或成绩,自己的专业就会停止成长。
因此,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应该继往开来,让经验成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并站在“课程”的高度,成为课程的建构者,践行者,创造者──既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更要改变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既要紧贴地面行走,又要怀抱问题意识,大胆尝试探索,拥有专业发展精神。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语文教学中,逐步尝试通过“主题”教学,打破以往孤立割裂的学习范式,让语文教学紧紧地统一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从整体上着重于人性的开发与启蒙,认识生命个体的尊严、价值与美好,建立人与世界和谐美好的联系,培育对生命的尊重、对审美的追求。
每一个“主题”就是孩子精神成长的脚印,并构成学生的成长道路,成为其人生轨迹。
进入新世纪的2002年,我调入北京这“百川汇合”的教育入海口,来到教育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海淀区,工作于清华附小。
面对新的校园,新的领导班子,我在这国家课程改革的重点实验区,一次次经历观念的洗礼,理念的撞击,实践的研讨,短短两年里,我的教育生命再一次注入了成长的活力,获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提升。
(一)为什么提出主题教学我想,《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之所以能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并成为清华附小的教学理念,是因为它改变了语文教育的“少慢差费”现状。
无论从“大语文观”的角度,还是从为学生打好“人生的底色”的角度来说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但是,回顾以上六年的语文教学探索,我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全部的热情,在教学中增设了大量的活动项目和选读内容,并且大多是利用课余时间努力实现对教材与课堂的超越。
但我的课堂教学还只限于改良层面,而且总有那么一点“茶壶里面翻波浪”的味道──我感觉到,自己当然也包括相当一部分教师仅仅是从课外打包围战,而未完全进入主阵地。
回顾自己的学校生活,检索在学校积累的知识,如目不暇接的“满汉全席”。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这些“片断”知识不是被遗忘就是无法与其他经验作链接。
窦桂梅主题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窦桂梅,我国著名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长期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提出了“主题教学”理念。
主题教学是一种以主题为线索,整合学科知识、活动内容和评价方式的教学模式。
本文将从窦桂梅主题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策略和效果评价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窦桂梅主题教学的理论基础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实现认知发展。
主题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
主题教学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情境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知识。
主题教学以真实情境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窦桂梅主题教学的实践策略1.选择合适的主题主题是主题教学的核心,应具有教育价值、生活价值和学生兴趣。
窦桂梅在选取主题时,注重以下三个方面:(1)结合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的主题资源。
(2)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主题。
(3)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整合学科知识主题教学强调学科知识的整合,将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知识融入主题教学中。
窦桂梅在整合学科知识时,注重以下三个方面:(1)打破学科界限,实现跨学科教学。
(2)挖掘学科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3)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3.设计多样化的活动活动是主题教学的重要载体,窦桂梅在设计活动时,注重以下三个方面:(1)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满足学生不同需求。
(2)活动具有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3)活动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4.注重评价方式评价是主题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窦桂梅在评价方式上,注重以下三个方面:(1)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谈窦桂梅的语文主题教学实践
谈窦桂梅的语文主题教学实践阅读是一个理解的过程,而理解则包含着澄清、修正,以及不断扩大的断定。
为了理解,并不需要配戴另一个人的眼镜,只需要进入对话、进入思考。
最近一段时间,读了窦桂梅的专著,还有她不少的新作,以及教学实录。
读这些文字,感觉很轻松、很愉悦,因为这些文字流动着浓郁的情感,跳跃着智慧的火花,为我们呈现着丰富的、生动的教学情景,引发我们诸多美好的想象;但是真正读好则不容易,因为窦桂梅的语文教学思想是一次次哲思之旅,这些文字深蕴着思想,是很有深度的,要透视文字背景的哲思,寻找、发现其间独到的见解、主张和内含着的意义、价值,需要认真的态度。
在她文字的冲击下,我的阅读也成了一次次哲思之旅。
读罢她的文字,我对窦桂梅生出钦佩之意,并生出深深的慨叹: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突破,太需要一批有思想深度、敢于探索研究、功力较深的教师了!我们应为有这样一批教师感到自豪,也应为他们的发展给予更多真诚的关注,尽自己所能为他们提供一些支持。
惟此,在发现别人的时候,也就发现了自己。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在一批优秀教师的带领下,在积极的对话中,在深入的实验中,将会呈现更为繁荣的景象——我敢断定。
一、超越:锻造语文教师的精神品格,筑高语文的生命超越,是窦桂梅的主导思想,是她永恒的追求。
她就是在一次次的追求超越中,锻造了自己的精神品格,筑高了自己的生命,也筑高了语文的生命。
1.窦桂梅“超越”的三个方面其一,对自我的超越。
这种超越是一种精神。
精神是什么?精神就是对精神的不满和向精神的呼吁,精神就是“自否定”。
窦桂梅总是对自己“不满”,总是在自我否定,而结果则是在“不满”中前进,在“自否定”中超越。
这种“‘不满’与超越,是由精神底蕴的无限性,即无限可能性和无限可深入性决定的”,因此,“安定的精神已不是精神,自满自足的精神也将不是精神,它们都是精神的沉沦和‘物化’。
”(邓晓芒,《新批判主义》)超越的精神,使窦桂梅的人生更有意义,虽然很苦很累。
窦桂梅与语文主题教学
窦桂梅与语文主题教学近30年的实践与研究,她以语文立人为导向,探索怎样更好地面向全体儿童,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完整人格。
在此进程中,对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内容、实施策略、课程资源、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逐步发展完善为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思想和实践体系。
并在学科教学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到学校“1+X课程”的整体构建。
她从普通教师到特级教师,从个人到团队,从学科到学校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探索阶段审视才能前瞻。
为破解教学内容碎片化困境,采用亲身实践的方法。
从1994年开始探索“语文教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结合一个班,从一年级一直教到六年级的六年实践研究,提出“三个超越”的理念。
即“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
张翼健鼓励说:“窦桂梅的实践理念是超前的,是在着眼于人的发展”。
(二)形成阶段承前才能启后。
2000年9月她又带新一年级,跟随课改脚步,结合课标,借鉴西方课程统整理论,尝试将教材中单篇课文碎片化的教学内容,以主题加以统整,并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式。
2001-2003年,执教《朋友》《再见了,亲人》,以“友情”“伟大的友谊”为主题,一篇带多篇,牵主题一发,带动听说读写全身。
在“窦桂梅专业成长思想”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主题教学,《人民教育》专题报道。
霍懋征高度评价:“主题教学是一种创新模式,让教学内容集约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
2004-2005年,继续以课例推动。
从文本中提取主题,以主题优化整合多种课程资源,如教学《秋天的怀念》,从中提取“好好儿活”,群文共读《我与地坛》《合欢树》等,引发学生对“珍惜生命”的深思,促进精神发展。
而后加强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研究,如《游园不值》由“不值”,对比《雪夜访戴不遇》的“不遇”,体味“不遇中有遇”的主题。
2006-2007年,开始实践不同文体的课例。
经典诵读,如《村居》在古典诗词的吟诵涵咏中体味“居安思危”主题,带动相同主题诗词诵读;整本书阅读,如由《三打白骨精》导读《西游记》,《丑小鸭》导读《安徒生童话》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向“伟大的事物”出发——“主题教学”的新思考窦桂梅10多年前,针对当时教材、课堂、教师“三中心”的藩篱,我提出“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即“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
(详见2019年第1期《人民教育》)超越的目的,并不是弃语文学科的传统与经验如敝履,另辟蹊径搞形式上的创新,而是要在尊重语文学科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教学研究的拓展与延伸,摆脱陈旧观念和落后方法的束缚,超越因循、超越固陋、超越自我,最终实现向儿童生命、母语学习本质、教师专业发展的回归。
当然,超越没有止境。
多年以后,回想自己曾经的教育理想,越加能清醒地看出其中的发展空间。
比如,对教师而言,实现三个超越之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要用怎样的动力提供保证?对学生而言,在超越中积累的知识,如何才能与生活经验链接,活化、内化为儿童的精神血脉?“超越之后怎么办”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母语、儿童、教师应该成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元素,在继承以上“三个超越”的基础上,再回到课堂,用实践与研究去拨开迷雾——“主题教学”让我重新看到了方向。
在研究课程理论后,借鉴文学母题研究的方法,我在实践中开始努力构建“主题教学”的语文课程体系。
《主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详见2019年第12期《人民教育》,以下简称《课堂》)一文的发表,标志着“主题教学”思想的成型。
有关“主题教学”的边界、内涵、层次与基本操作模式等基本问题在该文里都有所论述。
但主题教学草创之时,对于这一主张的理论依据、主题选取与界定方法等,虽经不断探索,但仍缺少系统论证。
如今,随着实践的深入,我对这些问题又有了新的思考。
教学主张:回到母语⒈主题的出发点。
“心生而言立、立言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刘勰《文心雕龙》)人是万物之灵,有了人,才有了语言和文章,这是自然之道。
因此,语文的教与学,首先应基于对生命的观照和对心灵吁求的唤醒。
人,不同于其他生物之处,还在于其生命的存在和延续,必须要有意义的支撑与价值的衡量。
正是源于生命与生活,又灌注于生命与生活之中的核心价值观,把“碎片化生活”凝聚成价值主题,仿若灵魂,由此生命才有了色彩。
于是,生命在价值主题的延展中,才获得了超越人类自然属性的“高贵”;人类在对生命价值的淬炼中,才有了根的支撑,有了叶与花的蓬勃葱茏。
回顾人类文明史,价值主题给予一代又一代人精神的滋养。
它们如果能在儿童生命中生根、生长、润泽、发酵,他们的生命便会具备基本的格调与品质。
所以,“主题教学”必须建立在这些支撑和拓展儿童生命成长的价值主题之上,并最终以母语的名义成为儿童生命的组成部分。
同时,语言是生命和生活的符号化表达。
对个体而言,语言犹如生命流动的血液,浓缩和记载着个体生命的每一道“痕迹”。
对群体而言,语言又与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同构。
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是个体与民族生命“主题”的“忠实记录者”。
那些迷人的童话、有趣的儿歌、令人敬畏的神话、充满哲思的寓言,那些劳动号子、幽怨恋歌以及战争的硝烟、历史的启迪……既是对人类生命、生活的文字记载,同时也构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
基于这样的认识,语文教学,在承载起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应当努力从每一堂课、每一个文本中读出与人类共通的生命主题。
那些散落在文本中的价值主题(高贵、尊严、幸福、谦卑……)富有生命活力和精神内涵,它们既是语言本身,又具有哲学、美学与文化意味;既是交流工具,又是“立人”的载体,是体现、回归人性的“符号”。
它们好比一粒粒饱满的种子,通过师生有效的、润物无声地言语涵咏,通过一课一品、一课多悟,播撒在学生的心田,编织成一张张“夏洛的网”。
终有一天,这些种子会内化为学生生命的价值取向,长成最为壮丽的生命图景。
由此看来,语文教育兼有多种功能,但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情操、涵养人的品格。
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与儿童生命价值的主题相遇、契合、生长——这构成了“主题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也就是说,主题教学是立足于语文学科内容与儿童生命中价值主题的相融合。
主题教学,既是生命主题和意义浮现的地方,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寻的境界。
⒉何谓主题教学。
在我看来,立足于语文教材,并从文本的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中,获取具有促进儿童生命成长价值的核心“语词”即“主题”。
其体验、发现的过程称之为“主题教学”。
这里的“主题”不同于教材编辑中以“主题单元”形式出现的话题——它们仅从内容上加以归类,而忽视了对文本内核的把握和精神生命的关注;当然它也不完全等同于以往所说的思想教育主题、知识主题、写作主题等。
“主题教学”以“立人”为核心,由主题“牵一发”,“动”教材知识与能力体系的“全身”——用“主题”串联起那些散乱的“珍珠”,将“听、说、读、写”训练与人文性知识统整起来,构成“集成块”。
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相融,从而形成教学的立体效果。
一句话,主题教学,坚持以儿童生命价值为取向,指向人内在的言语与精神生命成长。
3.主题的界定。
呈现方式上,“主题”表现为富有生命意义的词语。
主题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儿童从具体的文本学习中获取的核心词语,既是文本核心,又体现精神生命内涵。
以阅读教学为例,充当主题的词语本身,应当是从课文当中提炼出来,能够代表文本核心价值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词语应当具有丰富的延展性和强大的概括力。
具体来讲,主题或是外显的,即文本给出的;或是隐含的,要求读者悟得的。
那些与情感、态度相关的文本内容及言语形式的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总领句、总结句,尤其是反复出现的高频率词句,常常是获取主题的重要来源。
我们遇到一篇课文时,不可能从头至尾,读到一个词就学习一个词,读到一句话就学一句话,进行“平推式”的学习。
这样,儿童看似学了一堆词语,但没有沉淀,没有生长,没有穿透力,仿佛手握一把散乱的沙子,塑不成有生命的形象。
语言是寄托意义的符号,而主题借助语义场的支撑,能将这些符号“挈领而顿,万毛皆顺”。
所以说,语文教学有必要在整体基础上,略过一些语句,再回到整体,从而一步步发现并体悟“以一贯之”的主题。
比如读到“田园”,不能简单解作“菜地”,更应理解为生命之所和精神家园;“春雨”,不仅仅是春天的雨,而是自然的造化之功,精神的勃发向上。
这样,“春雨、田园”被赋予了生命味道,带给人们更为澄明的人生启迪。
充当主题的词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些主题会把他们的生命逐渐引向高处。
某一文本,我们也许只抓其中某一个主题,但借助这个符号,便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感——那种与生命衔接在一起的能力。
主题教学,正是希望让儿童在母语学习中能够潜移默化地生成这种敏感力。
文本内容上,“主题”不完全等同于“文眼”。
中国自古讲究“纲举目张”,写文章要设计“文眼”。
文眼最能涵盖内容、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所以“主题”常常和“文眼”相关。
例如,教学《秋天的怀念》,我引领学生感受“母亲的‘好好儿活’”,“作者的‘好好儿活’”,整堂课都聚焦在这个词语上。
学生发现,“好好儿活”既是母亲最大的生命期盼,也是子女收获的最宝贵的人生礼物——简单的几个字,却是全文的核心意象,它是文章的“文眼”,自然也是教学的“主题”。
但是,“主题”也不完全等同于“文眼”。
“文眼”是从文章创作的角度提出的,主题教学中的“主题”,则不仅仅是文章创作的角度,还应有一个儿童生命发展的维度。
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别》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的“香”是全诗的文眼,在诗中有“花的香味、酒的香味,友情的醇厚”,虽蕴藉深厚,但却不宜作为主题。
只有能够促进儿童言语和精神生命成长的“词语”,才是能够担当起教学“主题”的使命。
教学立意上,着眼于儿童生命价值取向。
从言语内容上,教学《村居》中生存的“居危思安”,《晏子使楚》中对国家的“尊重”,《三打白骨精》中人性的“向善”,《丑小鸭》中成长的“高贵”,《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幸福”;从言语形式上《我的爸爸叫焦尼》的“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等主题,都是在对文本语言的揣摩中,深入并深刻理解其内涵与分量,情感和取向之后,方才植入内心的。
一旦这些词语在儿童心中留住,其背后的典故、故事、情感、哲思也一并收入囊中。
也就是说,每个“主题”背后,由文本语言串联着动人的故事、难忘的历史、厚重的思想。
为了实现儿童的生命价值取向,主题教学依然延续《课堂》一文中提出的三个路径——“整合:人和自然、社会;积累:人和母语文化;自省:自我的确立”,让儿童在“主题”学习中实现文与人、语言与精神的同构与统一。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弘扬母语文化,在实践中努力找到适合儿童的语文学习与教育方式,探索民族化与现代化的语文教学之路,同时促进教师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
⒊相关要素再阐释。
为了使主题教学的内涵更加清晰,我们需要厘清主题教学中的相关要素。
(1)主题有多“深”?语文学习很多不是“懂不懂”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美不美”、“深不深”的问题。
我曾提出教学中的三个维度:“温度、广度与深度”,提倡教学要基于年段、体裁、课时特点进行适度把握。
主题教学的深度意味着揭示出文本的内在逻辑。
教师用主题的方式精简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但同时要搭建适当的教学结构,合理配置教学难度,形成教学梯度,达成一定高度。
比如《朋友》的教学,以《皮斯阿斯和达蒙》为主讲课文,再扩展四篇角度不同的文章,辩证理解“朋友”。
于是,主题“朋友”就像钻石一样,有了多维的切面。
朋友可以是经历生死考验的患难与共,可以是平淡中的君子之交,也可以是洗去怨恨后的相逢一笑;当然,朋友不能离开正向的引导——简单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非不分的两肋插刀,并非友谊的真谛。
又如《珍珠鸟》经由解读小鸟眼中的信赖、解析大鸟眼中的信赖、解析人与鸟的信赖,很好地区别了信赖与信任、依赖的不同,当学生从心灵深处发出呼唤——用“信赖”创造美好的境界,这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始终要陪伴他们一生的宝贵精神财富就常驻心间了。
这一切领悟看似深沉厚重,却都是儿童通过阅读亲身获得的感悟与体验。
另外,曾引起激烈讨论的《圆明园的毁灭》等课,它们追求的深度,也不是强行让学生直面惨淡的人生,而是努力通过有节制的释放,循序渐进地达到。
即便这样,对于那些值得思考、会存在疑义或争议的问题,还是要把选择权交给儿童。
所以,主题教学中所倡导的深度,不是单纯增加知识数量与难度的故作高深,更不是脱离文本的任意拓展和拔高——而是力图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着力,寻找最佳的“度”,从而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
我认为,所谓“最近发展区”,应当是学生的自学水平与老师、同伴帮助下能够达成的学习水平之间的落差。
主题教学的深度,就要为学生提供带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潜能。
轻松不等于肤浅,简单不排斥深刻,这也正是主题教学的一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