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系统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浅谈家庭系统理论

目录

摘要 (3)

1.引言 (3)

2.家庭系统理论的产生 (3)

3家庭系统理论的定义 (4)

4.家庭系统相互作用的模式 (4)

5.家庭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 (5)

5.1整体论 (5)

5.2家人关系 (5)

5.3新的信念 (6)

5.4家庭规则 (6)

5.5满足家庭的需求 (6)

6.对家庭系统理论的几点思考 (6)

结语 (7)

参考文献 (7)

浅析家庭系统理论

摘要

家庭系统理论将家庭看成一个完整的单位,看成一个系统,家庭成员是系统的组成成分。每个成员之间都是交互作用的。家庭系统理论将会成为现代心理治疗最有影响的理论基础。本文简要分析了家庭系统理论的发展,并提出一些笔者对家庭系统的思考。

关键词:家庭系统理论;发展;思考

1.引言

家庭系统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类情绪活动与交往行为的理论,它是由美国著名心理治疗专家默里·波文(Mur:ayBowon)教授提出并由他和助手米切尔·E·科尔(Michao1E·K:rr)完善的,在解释人的情绪活动上,家庭系统理论独树一帜地将整个家庭看作一个情绪单位来考察,将人看作相互关联的结构中的要素,而不是自主的精神实体。i

2.家庭系统理论的产生

波文从本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研究家庭内的交往和情绪活动。40年代末,他在堪萨斯州的一个诊所里当精神病医生,治疗各种各样的心理病患者。心理分析治疗的一个原则是避免治疗者和患者的家庭成员相接触,以防止治疗者和患者之间的移情关系受到感染。但波文没有顾及这一原则,他与病人家属接触很多。在与病人家属的接触中,他发现病人与他们,尤其与父母在情绪上存在极大相互作用。当时,许多其他研究者也观察到这一“共生现象”(symbiosis),他们都用精神分析理论加以解释,认为它是由于人的无意识冲突而造成的。但波文认为,这种现象是建立在深刻的生物进化过程以及明显的心理过程之上的,根本不能用无意识动机的概念加以解释。1954年,波文转移到“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NIMH)工作,他让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其家庭的全体成员都住在医院里,时间从几个月到一年多不等。由于能够观察到整个家庭的活动情况,他捕捉到了许多始料不及的信息。在头六个月的观察期间,他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其母亲的情绪联系比想象的要强得多,他们相互纠缠、相互影响,很难将他们分开,而且,母亲与病人的相互作用过程波及整个家庭,父亲与病人的兄弟姐妹之间也产生强烈的情绪作用,家族中的每个成员都卷入到情感联系之中。因此,波文

认为,可以将家庭准确地看成一个情绪单位,家庭成员的活动是相互作用的。

1959年,波文离开“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转移到乔治城大学医疗中心。在这里,他开始研究门诊病人,波文发现,从精神病分裂症患者的家庭中所观察到的关系过程,存在于所有家庭之中,不过前者更严重而已,二者只是量的不同,没有质的差异。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点精神分裂症,不过精神分裂症患者将正常人身上的东西扩大化了而已。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研究人的心理疾病时,强调人的独特意识和其本能冲动之间的冲突。他认为精神病的原因在于大脑活动受到干扰,而不是大脑结构的毛病。这一理论在理解人类行为和治疗心理疾病方面作出过巨大贡献,但波文认为弗氏理论强调人的独特性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类行为,他的理论与精神分析理论最大的不同在于家庭系统理论强调人所处的关系系统,而精神分析理论却强调个体。ii

几乎是同时,英国的约翰•豪威尔(John Howells)在对家庭进行长期研究后,也得出以下结论:“对家庭精神医学来说,家庭不止是造成问题人物的背景,家庭本身即为病患,家庭成员的不正常乃是家庭病态的表面特征。”玛格丽特•辛格(Margaret Singer)等人,在马里兰州的国立心理卫生中心(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的工作更使这类研究达到高峰。他们皆认为精神分裂症不只是由某些人格特质,更是由某些社会化过程的形态引起的。李门•伟恩(Lyman Wynne)开始由家庭系统的观点了解精神分裂症。他大胆地指出,把精神分裂视为个人独立事件是过度简化问题。他说:“所有的家庭成员,包括父母与子女,皆陷在一个互相打击和援助的悲剧过程中,难以超越。”

贝特森(Gregory Bateson)于1951年开始研究人际互动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他所指的人际互动是一种偏差得让人受不了的沟通方式。例如,父母“命令”孩子表现“自然”,或告诉他们“有责任”,要“真心”爱父母,这种沟通方式称为“双重束缚的沟通”(double binding),即命令人做一件根本就无法执行的事,这种沟通会导致行为偏差。维琴尼亚•萨提尔(Virginia Satir)曾协助贝特森发展一套基于错误及矛盾的沟通方式而导致心理疾病的理论。萨提尔后来更进一步研究家庭系统病理理论,继而又有其他专家也探讨情绪问题与家庭的关系。伯文(Murray Bowen)以及布罗迪(Warren Brodey)更进一步专注于上述关系在家中相传的现象。伯文在多种情况下,确定祖父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他也认为:“家庭中,最依恋父母的孩子,往往最容易受到父母不成熟个性的影响;这个孩子日后嫁或娶了一个成熟度跟他(或她)相等的配偶时,下一代也会有一个孩子有高度的不成熟倾向,那个孩子也可能就是另一个具有心理症状者。

3家庭系统理论的定义

家庭系统理论将家庭看成一个完整的单位,看成一个系统,家庭成员是系统的组成成分。每个成员之间都是交互作用的。

家庭系统理论着眼于家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它显示出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如何参与整个的家庭系统,也帮助我们了解﹕为什么同一家庭中的孩子,在发展上却有着极大的个体差异。

4.家庭系统相互作用的模式

波文认为,可以将家庭准确地看成一个情绪单位,家庭成员的活动是相互作用的。这种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