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系统理论
《家庭系统理论》课件
边界原则
家庭系统理论强调家庭 系统的边界和结构,以 及家庭成员在系统中的
位置和角色。
互动原则
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方 式和规则是影响家庭功
能发挥的重要因素。
02
CATALOGUE
家庭系统的构成
家庭成员的角色与功能
01
02
03
04
父母
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教育子 女,维护家庭秩序。
子女
接受父母的教育和关爱,传承 家庭文化,参与家务劳动。
祖父母
提供经验指导,照顾孙子女, 传承家族传统。
其他亲戚
协助家庭解决问题,增强家庭 凝聚力。
家庭关系类型
亲子关系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 是家庭关系的核心。
夫妻关系
夫妻之间的婚姻关系,是家庭 关系的基石。
兄弟姐妹关系
同辈之间的互助关系,影响家 庭氛围。
姻亲关系
因婚姻而建立的亲戚关系,如 翁婿、婆媳等。
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家庭教育是家庭系统理论应用的 一个重要领域,它关注家庭环境
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育专家通过研究家庭结构 和互动模式,为家长提供指导和 建议,帮助他们建立更健康的家
庭环境。
家庭教育涉及的方面包括亲子关 系、教育方式、沟通技巧等,旨 在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家
庭教育的质量。
家庭系统理论在心理咨询中的运用
该理论认为家庭成员的行为、情感和互动方式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孤立的,这些 因素共同影响家庭功能的发挥。
家庭系统理论强调家庭系统的边界、结构、动态和互动规则,以及家庭成员在系统 中的位置和角色。
家庭系统理论的发展历程
家庭系统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 代的美国,由一些社会学家和心
家庭系统排列五大关系法则
家庭系统排列五大关系法则家庭系统排列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帮助个体解决家庭关系中的问题,以实现心理健康和家庭和谐。
这种方法认为,家庭系统中的各种关系遵循一定的法则,了解并运用这些法贝L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从而解决家庭矛盾和问题。
以下是家庭系统排列中的五大关系法则:1 .尊重法则:尊重是家庭关系中的基石。
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得到尊重,无论他们的年龄、性别、地位或能力如何。
尊重表现在关心、理解和支持对方,以及尊重对方的感受、需求和意愿。
在家庭系统排列中,尊重法则要求我们在处理家庭关系时,始终保持对他人的尊重,避免因为自己的行为或言语而伤害到他人。
2 .责任法则:在家庭系统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父母有责任照顾和教育子女,子女则有责任尊敬和孝顺父母。
夫妻之间要相互扶持,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
在家庭系统排列中,责任法则要求我们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并尽力履行这些责任,以维护家庭的稳定和和谐。
3 .平等法则:家庭关系中的平等意味着每个成员都有发表意见和参与决策的权利。
在家庭系统排列中,平等法则要求我们尊重每个家庭成员的意见和需求,避免因为年龄、性别或其他原因而歧视或忽视某些成员。
通过平等对待家庭成员,我们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从而提高家庭的凝聚力。
4 .沟通法则:有效的沟通是家庭关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家庭系统排列中,沟通法则要求我们学会倾听和表达,以便更好地理解家庭成员的感受和需求。
此外,我们还要学会用积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避免使用攻击性或消极的语言。
通过有效沟通,我们可以减少误解和冲突,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和亲密感。
5 .界限法则:在家庭关系中,设定适当的界限是非常重要的。
界限可以帮助我们保护自己的隐私和独立性,同时也能让我们更好地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在家庭系统排列中,界限法则要求我们学会在关心和支持他人的基础上,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过度干涉或依赖。
论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从家庭系统理论出发
论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从家庭系统理论出发一、本文概述原生家庭是个体成长的摇篮,对个体的心理、行为和社会适应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从家庭系统理论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我们将首先概述家庭系统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观点,然后分析原生家庭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原生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人格形成和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案例的分析,我们将揭示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复杂影响机制,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促进个体在原生家庭环境中的健康成长。
希望本文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家庭系统理论概述家庭系统理论是一种综合性的理论框架,它着眼于家庭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研究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家庭结构、家庭角色以及家庭规则等因素如何共同影响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这一理论强调,家庭系统内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任何一个成员的变化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
在家庭系统理论的视角下,原生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它塑造了个体的性格、价值观、行为模式等方面。
原生家庭中的父母角色、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等都是家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动态、复杂的网络。
这个网络不仅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发展,还与其社会适应、人际关系等方面密切相关。
家庭系统理论还强调,家庭系统中的互动模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这些模式往往是由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沟通方式、权力结构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因此,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当前的成长阶段,还可能延续到个体的成年期,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轨迹。
家庭系统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的分析框架,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更加关注家庭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更准确地评估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潜在影响。
三、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原生家庭是个体成长的摇篮,对于个体的心理、行为和人格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家庭社会工作课件
可以尽快暴露家庭关系中的不合理成分
3
可以促使家庭成员尽快改善生活质量
4
冲突的正功能:“安全阀”
01
负功能:成为家庭暴力
02
冲突的强度---耗能
03
冲突的列度---手段
04
降低冲突强度,可从改变冲突手段入手
05
讨论:“家暴”
06
家庭暴力的种类、产生的原因及调适方法
第五节 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比较强调人们的价值系统和解释对家庭事件和行为的影响,强调符号沟通方式在家庭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意义对情境的依赖性。
给予孩子积极关注;
改善学习不良儿童家庭环境的建议:
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01
改善家庭功能,明确角色定位;
02
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03
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04
家庭治疗的概念:
心理社会学派: 家庭治疗乃是协助家庭成员认识其角色关系和沟通形态,联结其关系的感受、态度和行为,以促进家庭关系的成熟和家庭功能的实现,进而达成社区和社会对人类的主要功能
家庭和人格的关系
结构功能论在家庭社会工作中强调
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家庭的传统功能已经逐渐外移,主要表现是家庭的经济、教育、娱乐、健康保护和宗教功能向其他机构转移,只剩下情感满足和个人的初级社会化功能未完全被取代
--伯吉斯
1
2
家庭社会工作的核心目标,就是使那些因种种原因而不能发挥其功能的家庭恢复其功能。
“四个基本系统”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实务工作的参考架构,这四个系统是:
改变媒介系统
指受雇于公立、志愿、非赢利机构、组织、社区中的社会工作者以及与服务对象有关的具有不同专长的专业人士。他们是案主改变的媒介,又是改变努力的主要行动者,是专业的助人者。
家庭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家庭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1、家庭系统理论。
家庭系统理论有三个基本观点:
①家庭成员的基本问题是由整个家庭不良的沟通交流方式导致
的。
②家庭所面临的危机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③因“问题”而导致的家庭功能的失调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如果社会工作者能够让家庭成员认识到家庭“问题”的产生与家庭成员的沟通交流方式之间的关联,及时改变这样的交流方式,建构新的交流方式,既能解决家庭功能的失调,又能使家庭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家庭也像人一样有一个成长、发展的自然变化过程,这是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核心观点。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关系以及他们的需要会随着家庭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征,每一个家庭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需要家庭成员去面对。
3、家庭抗逆力。
任何家庭在“问题”面前都拥有应对困难的能力,并且通过克服逆境的过程寻求新的发展。
家庭抗逆力理论认为,所谓健康家庭,并不是说没有“问题”,而是拥有能力应付“问题”。
社会工作者要从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两个方面考察家庭应对逆境的过程,在介入时,要提升家庭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把家庭放在关系复杂的多重系统中来考察。
生态系统理论假设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可以分为四个系
统,这四个系统分别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部系统及宏观系统。
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在对家庭展开社会服务的同时,要全面考虑四个系统的重要性及作用。
浅谈家庭系统理论
论文题目:浅谈家庭系统理论目录摘要 (3)1。
引言 (3)2.家庭系统理论的产生 (3)3家庭系统理论的定义 (4)4.家庭系统相互作用的模式 (4)5.家庭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 (5)5。
1整体论 (5)5.2家人关系 (5)5.3新的信念 (6)5。
4家庭规则 (6)5。
5满足家庭的需求 (6)6.对家庭系统理论的几点思考 (6)结语 (7)参考文献 (7)浅析家庭系统理论摘要家庭系统理论将家庭看成一个完整的单位,看成一个系统,家庭成员是系统的组成成分。
每个成员之间都是交互作用的.家庭系统理论将会成为现代心理治疗最有影响的理论基础.本文简要分析了家庭系统理论的发展,并提出一些笔者对家庭系统的思考。
关键词:家庭系统理论;发展;思考1.引言家庭系统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类情绪活动与交往行为的理论,它是由美国著名心理治疗专家默里·波文(Mur:ayBowon)教授提出并由他和助手米切尔·E·科尔(Michao1E·K:rr)完善的,在解释人的情绪活动上,家庭系统理论独树一帜地将整个家庭看作一个情绪单位来考察,将人看作相互关联的结构中的要素,而不是自主的精神实体.i2。
家庭系统理论的产生波文从本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研究家庭内的交往和情绪活动.40年代末,他在堪萨斯州的一个诊所里当精神病医生,治疗各种各样的心理病患者。
心理分析治疗的一个原则是避免治疗者和患者的家庭成员相接触,以防止治疗者和患者之间的移情关系受到感染。
但波文没有顾及这一原则,他与病人家属接触很多.在与病人家属的接触中,他发现病人与他们,尤其与父母在情绪上存在极大相互作用.当时,许多其他研究者也观察到这一“共生现象"(symbiosis),他们都用精神分析理论加以解释,认为它是由于人的无意识冲突而造成的。
但波文认为,这种现象是建立在深刻的生物进化过程以及明显的心理过程之上的,根本不能用无意识动机的概念加以解释。
家庭系统排列的原理
家庭系统排列的原理
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是隶属于某个系统的,他可能是一个家庭的成员、某个社区的居民,也可能是某个组织的一员等,而他自己就是一个系统,一个身、心各要素构成的系统。
家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系统。
海宁格发现在家庭系统中,存在着一些隐藏的、没有被察觉的动力来操控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爱的序位,这种关系不跟随着社会和文化的标准或规则来运行,而是在这些标准或规则之上运行。
如果我们跟随“爱的序位”,和家人相处,那么关系就会很好,而大家也能快乐而健康地成长;可如果我们忽略了这种关系,家人会受困扰,而这些困扰则会演变成“牵连”。
海宁格还发现,很多人的身心问题,大部分都是由“牵连”造成的。
“牵连”可以说是“重复着一个之前的家族成员的命运”。
海宁格通过“家庭系统排列”的方法,将“牵连”的原因显露出来,从而找出化解的可能。
想要真的明白家庭系统排列,需要学习和了解的还有很多,深圳常回家专业为您服务。
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读书感悟
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读书感悟一、家庭系统排列理论家庭系统排列理论,作为家庭治疗的经典理论之一,为我们理解家庭角色和互动模式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根据这个理论,我们的行为和反应方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家族中的其他成员紧密相连,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和秩序。
在这个理论中,家庭被划分为四个基本维度: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关系以及兄弟姐妹关系。
每个维度都有其独特的权威和角色定位,而这些角色又通过一系列的动态过程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但又有规律的家庭网络。
我特别注意到,家庭系统排列理论强调的是角色而非个人特质。
无论一个人的性格如何,他她在家庭中的角色都是固定的。
在亲子关系中,父亲可能被视为提供者,而母亲则被视为照顾者。
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我以往对家庭角色的认知,让我更加开放地看待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
该理论还解释了为什么某些行为在家庭中会被视为“正常”,而在其他家庭中则可能被视为问题。
过于严厉或溺爱孩子的父母在某些文化中被视为正常,但在其他文化中却可能受到批评。
通过理解这些差异背后的系统运作机制,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家庭问题,并寻找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家庭系统排列理论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框架来理解家庭关系和互动。
它不仅帮助我看到了家庭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每个成员在其中的角色和责任。
这个理论将继续引导我在家庭治疗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1.1 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家庭系统理论将家庭视为一个整体系统,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依恋是家庭系统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描述了婴儿与父母之间最初的情感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对个体后续情感发展和家庭功能的影响。
根据系统理论,个体的情感和行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早期亲子关系的影响。
一个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形成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这种依恋关系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和稳定的人际关系。
如果儿童在早期经历的是不安全型依恋,他们可能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出现情感障碍和行为问题。
家庭系统排列相关理论
9874愧疚与无愧属于良知反应,而良知与善恶无关.良知负责系统的平衡,有时系统会为了平衡,一些不幸的事如果没有被积极面对或处理,或者个体做出了超越系统位置的事情,都会发生投射.有时会投射到其中无辜的家族成员,尤其是孩子身上.而这些受害者往往都是处在无意识的受害状态中的.人在关系中有三种基本需求:1归属的需求2平衡的需求3秩序的需求.三种需求之一被破坏,就会愧疚,反之则无愧.三种需求不可能被同时满足.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良知.平衡感导致三种模式:禁欲者,助人者,和全数交换.接受的时候要感激,感激者不必为得到的感到愧疚和不安,被感激者不必考虑对方是否回报.父母和孩子很明显,父母的爱,孩子开心接受即可.父母不可以要求孩子回报.孩子将来会把爱传递给自己的孩子.亲密关系中,我们对平衡感的需求限制着爱,平衡感被打破,爱也不能继续.受害者如果不通过一些方式停止自己的无辜,那么别人她的子女、朋友就会替她寻找平衡,然而这却会导致更多人成为牺牲者.所以,报复别人而获取平衡感、承担罪责,也是一种维持爱意所需的勇气.受害的一方试图宽恕别人,好想自己有权利那么做,会带来更大的破坏.对于无法改变的意外状况,要服从于命运,对它带来的好运和灾难,怀着谦恭的态度,不必沾沾自喜也不必心怀内疚,一厢情愿的觉得要通过自己的痛苦和失败来弥补这样的内疚感,要把内疚的压力化为有益的动力.获得自由的方法是接受事物的真实性.你越对抗什么,越吸引什么.男孩在胎儿和童年时期,主要受母亲的影响.但是在成长过程中,如果他不能突破这种影响,他可能会变成一个感情骗子或者调情高手,却无法维持一段长久平等的伴侣关系,也无法成为一个好爸爸,他必须放弃对母亲的依赖,去受父亲的影响.女孩开始会受母亲的影响,但是后来她会受兄弟和父亲的影响.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她无法摆脱父亲的影响,她也无法成为一个成熟的女性,一个好妈妈,她必须回到母亲身边,站在女人的圈子里.当一个女人把丈夫当小孩对待时,她的丈夫通常会去找情人,情人才是他丈夫真正的伴侣,如果丈夫和妻子保持良好关系,同时还有情人,那么情人扮演的很可能是他母亲的角色,同理,女人去寻找另外的情人,不是她丈夫对她当小孩,就是她要在情人身上寻找母亲或者父亲的影子.安心生活在三角恋爱中的男人,需要离开母亲的影响范围,回到父亲那里去,同理安心生活在三角恋爱里的女人要离开父亲的影响,回到母亲的影响范围中去.男人按女人的标准来要求女方,女人按男人的标准来要求男方,他们之间的连结才是稳固持久的,建立在虚荣、经济原因、宗教信仰、和保护、同情、征服上的关系,无法取得牢不可破的亲和力.对于后续的亲密关系,只有第二任的关系尊重并承认第一任伴侣时,第二任的爱才能圆满.第二任的关系也许更甜蜜、欢乐,紧密程度却不能比得上第一任,因为与第二任离婚的负罪感责任感和痛苦都将递减.伴侣之间的融洽和谐来源于同等程度的付出和接受,同等程度的需要和满足对方,付出和收取要平衡.伴侣有时必须消除原有社会的信念,并让自己去体会良性系统平衡.与同性恋相关的系统连结:1小孩被迫在系统中代表一个性别相反的人,因为系统中没有性别相反的小孩.例如一个男孩必须代表父亲没有处理好的一个未婚妻,或者一个男孩必须代表已经去世的姐姐.这是最痛苦的模式.2小孩被迫无意认同了被家庭系统排除在外、遭到系统唾弃的某个人,就算这个人和他的性别相同.例如一个男孩在系统中认同了妈妈的第一个未婚夫,因为他得了梅毒而取消婚约,男孩被蔑视的感觉和那个必须离开的男人的感觉非常相似,好像那是自己的感觉一样.3小孩仍然被与其性别相反的父母控制在自己的影响范围内,不能完成向同性长辈学习的心理变迁.许多无意识的系统动力,让外面把自己的伴侣推开:1接受早期的信念.例如我们不值得被爱,或者我们会导致不幸.害怕被抛弃而无意识的将对方推开.2接受家庭的信念和榜样.如父母早年分手或丧偶时做的事,自己也照做.3对被系统亏待的某个人,形成无意识的认同.如一个女人因为要照顾年迈的父母而没有结婚,她的侄女无意中认同了她,也没有结婚.4对某些人职责的补偿.如一个男人离婚后有组建了一个家庭,他的第二任妻子却变得嫉妒且想离开他.治疗中显示出她对丈夫的第一个家庭感到休戚相关责任重重.当伴侣中一方嫉妒时,这一关系就已结束.面对失去的恐惧时,他们可以互相说:总有一天,我会失去你.这样能帮助恢复伴侣间的秩序.守护着爱的良知是无情的,使人不能潇洒自如,例如,一方说,为了我自己,为了将来,我必须有所行动,无论什么结果都是你的事.这样的分手之后,造成孩子自杀和死亡的情况不少见,在孩子看来,这样的分手是自己必须补偿的罪责.父母与孩子之间,和爱相关的第一个系统法则是:父母付出,孩子接受.只能从上往下传递,不可以逆.孩子和父母之间付出和接受,有三种常见的模式,会对爱造成损害:1孩子拒绝接受现实中的父母2父母想给或孩子想接受一些有害的东西3父母想从孩子那边接受一些东西,孩子也想给父母东西.偏离父母一方价值观的孩子,一般是在追随另一方系统总的价值观.如母亲的价值占主导,孩子们表面上追随,私底下却在效仿父亲,并且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有5个动力制约这家庭系统中爱的繁荣昌盛:1尊重家庭成员的权利:患有严重心理和身体疾病的人,通常是重现那些被家庭系统排斥或遗忘的人的命运.家庭成员排斥或遗忘某个人,但系统自己会重新接纳他的成员资格re-menbers2维持系统完整不管活着的,死去的,都要尊重这些生命的位置和存在.3按照时间先后保持系统的层阶4遵从系统间优先的次序:新的系统优于旧的系统.两个家庭组合时,如果女方到男方.男方如果有孩子,在系统中男方的孩子优先于过来的女方,然后是女方的孩子.父母如果跟着婚后的儿女住,儿女的系统有优先权,父母要按照儿女的生活习惯来.如果儿女没有独立跟着父母,最好服从父母的生活习惯.5受到时间的限制:就算我们不相信命运,但当它到来时,我们也必须屈服,我们能够影响它,却不能决定它.感觉分为四类:原生感觉primaryfeelings,派生感觉secondaryfeelings,系统感觉systemicfeelings,超然感觉meta-feelings需要正确的表达出自己的原生感觉,而不是派生感觉,因为派生感觉常常是做作的、夸大的、戏剧化并且远离事实的.梦有派生梦、原生梦、阴影梦、系统梦和超然梦:派生梦会迎合你的心态,为你的逃避做辩护原生梦好像记忆编码阴影梦常常体现出那个隐藏的自己系统梦往往是残忍的意境,涉及系统的一些阴影超然的梦往往给人灵感以及解决办法当一个人让自己软弱时,让他仔细观察某个东西,便会使他变得坚强.软弱不是生命的一部分,需要才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有互相需要才能建立起平衡的关系.你有一个体验,然后开始寻找解释,无论找到什么样的解释,都会感到安慰.但是这并不能帮助实现你需要的改变,只能让你的生活按照你想要的方式有所改变.我们寻求解释,往往是为了解释自己的现状,而这常常中断了真正的体验.当一个人欠另一个人情、或对他生气时,他死去后便会伤心很长时间无法恢复.一个人治疗师不应该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可以保护或者拯救任何人,生命有自己的方式,包含全部的欢喜和悲伤.首先要考虑清楚:究竟是有人需要帮助,还是你需要当一个帮助者.。
家庭理论——精选推荐
1环状模式理论(circumplex model)Olson等人(1983)提出的环状理论模式[4]认为,有关婚姻、家庭动力特征的数十个变量可以归纳为3个维度:家庭凝聚性、家庭适应性和家庭沟通。
家庭实现其基本功能的效果与其凝聚性和适应性之间是一种曲线关系,凝聚性和适应性过高或过低不利于婚姻或家庭功能的发挥。
家庭凝聚性是指家庭成员相互间的情感关系。
具体变量包括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距离,家庭成员共处的时间和空间,家庭成员在兴趣爱好或娱乐等方面的一致性,家庭决策方式等。
这一维度可分为四级水平,从低到高分别是毫无联系、彼此分离、彼此联系、相互纠缠。
其中,居中的两级水平表现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距离适中,既亲密又相互独立;低水平一端的表现为,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情感联系,彼此疏远,很少共同活动或娱乐;在高水平一端,家庭成员过于亲密,彼此缺乏距离,角色区别不清,家庭成员的独立和个性需要很难得以满足。
家庭适应性是指婚姻或家庭系统为了应付外在环境压力或婚姻、家庭的发展需要而改变其权势结构、角色分配或联系方式的能力。
具体变量包括各成员对家庭的自豪和满意程度,家庭成员协商合作、共同处理问题的能力,家庭内部有关角色分配和角色联系的规则等。
这一维度从低到高也可分为四级水平:混乱、灵活、有组织、刻板。
灵活和有组织的家庭应变能力很强,有较好的内部组织性,能根据情境需要灵活调整家庭内部关系并进行有效反应;混乱的家庭缺乏组织性,各家庭成员角色分工不明确,成员之间缺乏协调与合作;刻板家庭过分拘泥于既定规则和行为模式,难以根据情境需要做出不同反应,灵活性差,父母专制型家庭往往属于这种类型家庭沟通被看作是一个具有推进作用的因素。
积极的沟通技能,如倾听、同情、支持性言语等,能促进家庭成员在感情和信息等方面达成相互理解,并增强家庭应付环境变化的能力。
消极沟通方式,如模棱两可、双关语、批评抱怨等,会降低家庭成员分享情感和信息的能力,阻碍家庭对环境变化做出适宜反应。
系统理论与家庭关系
系统理论与家庭关系系统理论由生物学家Ludwig Von Bertalanffy 于19 04年提出,起初运用于自然科学,其后为社会科学领域及医疗界广泛采用。
其理论精髓在于:提倡研究整个系统中各部分的互动关系,而不只是个别研究每部分的构造。
这一理论的提出使人类的思维发生了质的飞跃。
它是一种全通道式的关系思维,它把相关各部分之间的彼此互动和影响都加入考虑,是对线性思维、多元因果关系思维这两种思维模式的突破。
用这种新的思维模式才能更准确、全面、深入地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和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
有人曾用一个简单的短剧表演来说明这个看似深奥的理论。
一个五口之家:奶奶、爸爸、妈妈、女儿、儿子,在他们的腰间扎上塑料彩绳分别与其他四个家庭成员连接,他们之间的距离受到相等的界定。
短剧刚开始时,五个人在愉快地交谈,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微笑。
不一会儿,连续几个电话打进来:爸爸的生意伙伴要求他出去谈生意;女儿的男朋友约她去逛街;儿子的同学邀他去打球……凡有人需要离开,就会牵动其他四人,向他们提出调整相互关系(即彩绳距离)的要求。
或同意放行,或生气阻止,他们都会作出自己不同的反应,引起相应的情绪反馈。
这个短剧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系统理论在家庭关顾领域的重要价值,它指引我们在婚姻治疗和家庭治疗过程中,要着重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模式,而不单单留意每个成员的特质。
现在,我们试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阐述系统理论在家庭关顾中的运用。
(一)家庭的整体性系统理论告诉我们:家庭作为一个整体,每个成员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各部分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着,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着平衡;各部分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其中某一部分需要改变,就会引起其他部分作出改变,继而要求整个系统作出相应调整,以达到一种新的平衡,亦即“牵一发动全身”的道理。
因此,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家庭或一个问题婚姻的时候,我们不只是要关注出现问题的“主角”,而是要综观家庭关系的全局。
有一个刚满两岁的男孩叫罗子洋,他因一直照顾他全部生活的小阿姨离开他而常常在家哭闹不止。
家庭系统理论:改善家庭关系的方法
家庭系统理论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理论体系,它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沟通、角色分配以及家庭整体的情感状态。
在家庭系统理论中,家庭被视为一个整体系统,每个成员都在其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这些角色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动态的家庭系统。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关系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得到改善:1. 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以便彼此了解和交流。
这种沟通应该是开放、诚实和尊重的,避免使用攻击性语言或情绪化的表达方式。
通过有效的沟通,家庭成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想法和感受,从而减少误解和冲突。
2. 建立家庭规则和角色分配家庭成员应该共同制定家庭规则和角色分配,以确保家庭成员之间有明确的责任和分工。
这些规则和角色应该公平、公正和可行,以便每个家庭成员都可以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建立家庭规则和角色分配可以减少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和不满,提高家庭的稳定性和和谐度。
3. 建立情感支持系统家庭成员应该建立情感支持系统,包括彼此关心、支持和理解。
这种情感支持可以缓解家庭成员的压力和焦虑,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情感支持系统还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从而减少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4. 建立家庭决策机制家庭成员应该共同参与家庭决策的制定,以确保家庭的决策是公平、公正和可行的。
这种决策机制可以减少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和不满,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建立家庭决策机制还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从而减少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5. 建立家庭文化家庭成员应该共同建立家庭文化,包括价值观、信仰、传统和习俗等。
这种文化可以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建立家庭文化还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从而减少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总之,家庭系统理论认为,改善家庭关系需要家庭成员共同努力,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家庭规则和角色分配、情感支持系统、家庭决策机制和家庭文化等,以减少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提高家庭的稳定性和和谐度。
Bowen 系统家庭的理论及治疗要点简介
・简介・Bowen系统家庭的理论及治疗要点简介北京大学心理系 (100871) 易春丽 钱铭怡 章晓云 Murray Bowen是系统家庭理论的奠基人,他最初是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疗师,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他在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中对家庭关系的作用产生了兴趣。
随着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对精神分裂症的家庭进行的深入的研究,Bowen的系统家庭理念逐渐完善。
Bowen理论有两个最主要假设:其一,家庭成员间过度的情感联系和家庭功能失调有着直接的联系,自我分化(self-differentiation)是家庭成员必要的成长目标。
其二,在一代没有解决的问题趋向于传给下一代,即多代传承理论(Mul2 tigenerational T ransmission)[1]。
下面几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构成了Bowen系统家庭理论的基础。
一、自我分化(self-differentiation)自我分化的概念是Bowen系统家庭理论的核心概念。
分化关注的是个体,强调人们在面对外界要求保持紧密性(togetherness)的压力时,由于不同的个体对压力的敏感程度不同,且他们在压力下所维持自治能力的水平也不同,这使得他们有着不同的内在分化程度[2]。
内在的分化是指个体有能力将情感与理智区分开来。
未分化的个体几乎不能将理智从情感中分离出来;他们的智力被情感所淹没,以致于他们几乎没有能力客观地进行思考[3]。
分化程度高的个体不是只有理智而没有情感的冷血动物。
他Π她能够平衡情感与理智的关系,即他们既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和自发性的行为,同时也能够自我克制并且客观地看待事物,因此有能力抵制情感冲动对自身的影响。
孩子生活在不同分化水平的家庭中其心理成长是不同的。
在情感紧密性(togetherness)压力较低的家庭中,即分化水平较高的家庭中,孩子的自我形象不是建立于对焦虑或者他人的情感需要的反应上,也不需要建立在其他人对自身情感歪曲的感受之上。
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理论来自实践,同时反过来指导实践。
理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四个方面:(1)理论可以提供解释的能力,藉此来预测介入的结果;(2)有理论的指导,使得社会工作在介入过程中有比较明确的介入方向;(3)因为理论具有推论的意义,藉此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4)社会工作者可以因此而积累经验,并评估其他的理论,以便寻找出其他更为有效的理论,借此运用到社会工作实务中;第一节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是向我们展示家庭变迁的动态过程,帮助我们从时间角度理解家庭的研究框架,又称为家庭发展理论。
家庭生命周期概念,表示家庭从成立开始,经历发展的各个阶段,最终归于消亡的整个生命过程。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由希尔和汉森提出。
一、家庭发展(生命周期)理论的假设(1)家庭至少有四个组成因素:①个别的家庭成员②家庭关系③家庭团体④家庭结构;(2)就发展理论本身而言,它有四个基本假设:①人们的“发展”是如何受到其所在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状态的影响;②人们的所作所为不能与他们的“发展”分开;③个人与团体的“发展”如何,来自于其社会环境和个人的能力;④家庭的内在事件(非有形的),可以由家庭所发生的事件来解释;二、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和主要理论观点长期以来被广为传播、采用的家庭生命周期的思想是由杜瓦尔提出的。
家庭作为一个单位要继续存在下去,需要满足不同阶段的需求,包括:①生理需求;②文化规范;③人的愿望和价值观。
杜瓦尔认为家庭生命周期包括以下相互联结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
家庭生命周期与家庭发展任务第二节家庭系统理论一、系统理论与家庭系统理论的假设及观点家庭系统理论把家庭看成是一个由几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每个子系统间既有联系又有制约,形成家庭系统有序的运转,以此来实现家庭的功能。
1、针对系统理论在家庭实务工作中的应用,杜赫提提出了家庭系统理论的主要假设:(1)家庭关系是影响人们心理健康与个人是否病态的主要因素;(2)家庭的互动模式可以代代相传;(3)家庭的健康是建立在家庭的向心力及个别家庭成员是否被尊重的平衡点上(即两者都要被重视);(4)家庭越有弹性,家庭就越有良好的功能;(5)家庭互动的分析,需要从家庭具有的婚姻和亲子关系角度探讨;(6)个人问题常和家庭的互动模式及家庭价值观有关;(7)任何家庭小系统的改变,都有可能引起家庭主要系统的改变;(8)实务工作者介入到家庭,即成为家庭的一个新系统;2、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1)家庭的每个部分是相互关联的;(2)对家庭系统的了解,要和家庭其他子系统联系起来;(3)如果只是分别了解家庭中各个子系统,则不能全面了解家庭的功能;(4)家庭的结构和组织是决定家庭成员行为的重要因素;(5)家庭系统的转换模式也会影响家庭成员的行为;3、家庭系统的构成要素可以从两个角度解释:(1)家庭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即夫妻系统、亲子系统(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系统;(2)家庭系统由个人组成,即父母与子女、大人与小孩、男人与女人等;二、系统理论在家庭社会工作中的应用系统理论应用于家庭社会工作实务,需要把握好三个主要概念:边界、沟通方式和家庭结构。
理解家庭心理学中的家庭系统理论
理解家庭心理学中的家庭系统理论家庭心理学是研究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的学科,涵盖了众多理论和方法。
其中,家庭系统理论是家庭心理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探讨了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模式。
本文将对家庭系统理论进行深入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家庭心理学中的这一理论。
一、家庭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家庭系统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默里·鲍尔比提出的,他认为家庭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每个成员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
家庭系统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概念:1. 家庭系统:家庭系统是由家庭成员所组成的互动网络,每个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整体。
2. 子系统:家庭系统中的成员之间会形成不同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被称为子系统。
例如,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等都是家庭系统的子系统。
3. 边界:家庭系统中的边界定义了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家庭系统与外界之间的关系。
边界的松紧程度会直接影响家庭系统的运作。
4. 反馈:家庭系统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反馈。
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会增强原有模式,而负反馈则会调节和修正家庭系统的运作。
5. 均衡与不均衡:家庭系统中不断调整和平衡各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维持稳定状态,而不均衡则可能导致系统的不稳定和问题的出现。
二、家庭系统理论的应用与实践家庭系统理论在家庭心理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可以用于解释和干预家庭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应用与实践:1. 家庭治疗:家庭系统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家庭治疗中。
治疗师通过分析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模式,帮助家庭成员解决问题,改善家庭氛围。
2. 家庭教育:家庭系统理论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子女的成长。
通过了解家庭系统的运作,父母可以更好地调整家庭环境,促进子女的健康发展。
3. 青少年问题:青少年期是家庭系统中一个特殊的阶段,青少年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巨大改变。
家庭系统理论可以帮助理解青少年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方法。
家庭系统理论
家庭系统理论1.引言家庭是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单位,而家庭系统理论是一种关于家庭运作和互动的理论框架。
本文将探讨家庭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家庭系统的运作。
2.概述家庭系统理论家庭系统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默里·鲍尔比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动态且相互关联的系统,家庭成员的行为和互动会相互影响,从而影响整个家庭系统的运作和发展。
该理论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联结性,在理解家庭运作和问题时,应将家庭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3.家庭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家庭系统由家庭成员组成,每个家庭成员的行为和互动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
家庭系统可以看作是一个网络,每个家庭成员都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彼此通过各种关系和互动相连。
家庭系统的结构可以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角色、规则和互动模式来描述。
例如,家庭中可能存在父亲、母亲、子女等角色,同时也存在着遵守的规则和互动模式。
4.家庭系统的原理家庭系统理论基于以下几个原理:4.1 相互影响原理: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和互动会相互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可能会引起其他家庭成员的反应和变化。
4.2 互补原理: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和互动往往具有相互补充的特征,某个角色的行为可能会激发其他角色的反应和行为。
4.3 系统稳态原理:家庭系统在一定时期内会呈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能够满足家庭成员的需求和期望。
4.4 负反馈与正反馈原理:家庭系统通过负反馈和正反馈来调节和维持系统的平衡。
负反馈是指系统中的调节机制,它能够抑制或减缓系统中的不稳定因素;正反馈是指加强或放大系统中的变化,从而引起更大的不稳定性。
5.家庭系统的应用家庭系统理论在家庭咨询和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理解家庭系统的结构和原理,家庭治疗师可以帮助家庭成员解决问题、改善亲密关系、促进家庭的健康发展。
5.1 家庭治疗:借助家庭系统理论,治疗师可以帮助家庭成员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和互动模式,探索家庭中的问题根源,并提供相应的干预措施和技巧,以改善家庭的亲密关系和减少冲突。
系统式家庭治疗理论(一)
系统式家庭治疗理论(一)系统式家庭治疗理论(一)2015-08-17雨露心理幸福密码学幸福密码学微信号 happylanxin功能介绍发布积极心理学的知识,传播幸福人生的秘方,传递正能量,提高公众的幸福指数。
系统式家庭治疗是指将家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它属于广义的集体心理治疗范畴。
主要是把焦点放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上,其主要出发点是把家庭看做一个私人性的特殊“群体”,需要从组织结构、交流、扮演角色、联盟等观念出发来了解来访者及其家庭系统。
需要以系统论的观点去分析家庭系统内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和行为,减少来访者与其家属之间的负面影响,协助实现“健全”的家庭功能。
系统式家庭治疗的基本理念1、家庭是一个有边界的系统,它可以适应家庭成员的变化,促进家庭成员的成长,同时为了让家庭正常运转,家庭成员应该共同努力实现家庭功能。
而夫妻、亲子、兄弟姐妹分别构成家庭系统中的子系统。
2、家庭的边界必须是半渗透的,以确保它的生存和对社会的适应。
因为人在一生中会发生许多变化,如上学、落榜、结婚、生子、升迁、降职、退休等等,每个变化都可能成为一个转折点,如果家庭不能适应这个变化,那么家庭成员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比如,孩子到了青春期,想独立、自主,如果父母仍像过去那样包办代替,孩子就会出现逆反心理,并可能出现问题行为。
3、家庭是一个可调节的自稳态系统,它有能力对外界和内部的改变做出调整来保持自身的稳定。
当家庭内部的一部分元素发生改变时,另一部分也发生相应的改变,两者共同作用使家庭恢复稳定。
这一过程叫做负反馈。
通过负反馈使家庭系统功能稳定和自适应。
与负反馈相对应的正反馈指的是,家庭内部发生一个小改变,都因为其它成员的互动作用,使这种改变扩大化甚至异常加剧。
一般一个人做了某件事,家庭成员的赞成或反对会强化或减弱他的行为。
比如你有一个12岁的女儿,她告诉你她想与同学一起做公共汽车到商店买新年礼物,你会同意吗?如果你仍像过去那样认为她尚小,没有大人陪伴会不安全,那么她以后可能再也不会征求你的意见,或者以后始终谨小慎微,没有独立精神,这就是正反馈。
家庭系统理论的概念
家庭系统理论的概念家庭系统理论(FamilySystemsTheory)是一种心理学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发展有序并平衡的系统,家庭成员彼此交流、互动、协作,以响应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该理论的最初提出者是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墨菲(William Morse),他提出家庭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包含物理、精神、社会和文化四个主要层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调节平衡,构成一个可弹性、可变化、可适应的系统。
它同时把家庭成员看作潜在变量,家庭成员之间构成了一种相互联系的整体,从而深刻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模式和相互影响。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成员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彼此的行为会影响家庭的发展和家庭成员的发展。
家庭既是一个发展有序的系统,又是一个可以随时间变化的系统,它可以响应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从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家庭系统理论把家庭中所有成员看作是一个整体,家庭中任何一个成员的行为都会影响其他成员,因此任何一个行为的改变都会影响整个家庭的结构和功能。
家庭系统理论有利于我们更深入、更客观地认识家庭,了解家庭的动态性,分析家庭的结构、动力、调节力和内部的联系。
因此,它可以为心理咨询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行为改变不仅需要改变某一个家庭成员的行为,而且还需要改变家庭系统中其他成员的行为。
因此,在实施家庭咨询或家庭治疗时,不仅要考虑到某个家庭成员,还要考虑到家庭系统中所有成员的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家庭系统理论有助于研究者更全面地了解家庭结构,它能更好地把握家庭的动态性,从而更有效地应对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它有助于家庭成员之间建立新的、有利的关系,为家庭的发展带来和谐的氛围。
总的来说,家庭系统理论是一个概念性的框架,它把家庭视为一个动态的系统,可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可以在家庭内部维持最优状态。
它深刻地概括了家庭中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人们更有效地管理家庭关系,为家庭成员和家庭福祉带来更多的希望。
家庭系统理论
家庭系统理论家庭系统理论是家庭社会工作中运用最广泛也最受欢迎的理论,它已成为很多家庭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理论基础,成为家庭社会工作构建评估和干预家庭功能的基本框架。
家庭系统理论有3个基本观点。
第一,家庭成员的问题是整个家庭不良的沟通交流方式导致的。
所有的家庭都是一个社会系统,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因此,不能把家庭的问题归结为某个或者某些家庭成员导致的,而应把问题放在整个家庭的处境中,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方式,以及这样的方式如何产生和维持问题的具体过程。
第二,家庭所面临的危机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一旦某个家庭成员出现“问题”时,不仅这个家庭成员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沟通交流方式,对“问题”作出回应,同时也会影响家庭中的其他成员,要求其他家庭成员作出相应的调整。
如果家庭成员能够运用“问题”提供的机会调整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就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机会。
第三,因“问题”而导致的家庭功能的失调能够有效解决。
如果社会工作者能够让整个家庭成员看到“问题”与家庭成员沟通交流方式之间的关联,并让家庭成员从相互责备的互动循环方式中脱离出来,就能有效缓解家庭功能的失调。
图片家庭系统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家庭系统,要正确理解家庭系统概念,就需要进一步把握家庭系统概念的6个核心要素:(1)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2)家庭系统努力维持改变与稳定之间的平衡;(3)家庭系统中每一名成员的改变都会影响所有其他家庭成员;(4)家庭成员的行为遵循相互影响的循环因果原则;(5)每个家庭系统既包含很多次系统,又归属于更大的社会系统;(6)家庭系统依据已经建立的规则运行。
显然,家庭系统理论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理解整个家庭运行规则的服务框架,让社会工作者避免陷入用单个家庭成员的理解替代整个家庭理解的困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浅谈家庭系统理论目录摘要 (3)1.引言 (3)2.家庭系统理论的产生 (3)3家庭系统理论的定义 (4)4.家庭系统相互作用的模式 (4)5.家庭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 (5)5.1整体论 (5)5.2家人关系 (5)5.3新的信念 (6)5.4家庭规则 (6)5.5满足家庭的需求 (6)6.对家庭系统理论的几点思考 (6)结语 (7)参考文献 (7)浅析家庭系统理论摘要家庭系统理论将家庭看成一个完整的单位,看成一个系统,家庭成员是系统的组成成分。
每个成员之间都是交互作用的。
家庭系统理论将会成为现代心理治疗最有影响的理论基础。
本文简要分析了家庭系统理论的发展,并提出一些笔者对家庭系统的思考。
关键词:家庭系统理论;发展;思考1.引言家庭系统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类情绪活动与交往行为的理论,它是由美国著名心理治疗专家默里·波文(Mur:ayBowon)教授提出并由他和助手米切尔·E·科尔(Michao1E·K:rr)完善的,在解释人的情绪活动上,家庭系统理论独树一帜地将整个家庭看作一个情绪单位来考察,将人看作相互关联的结构中的要素,而不是自主的精神实体。
i2.家庭系统理论的产生波文从本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研究家庭内的交往和情绪活动。
40年代末,他在堪萨斯州的一个诊所里当精神病医生,治疗各种各样的心理病患者。
心理分析治疗的一个原则是避免治疗者和患者的家庭成员相接触,以防止治疗者和患者之间的移情关系受到感染。
但波文没有顾及这一原则,他与病人家属接触很多。
在与病人家属的接触中,他发现病人与他们,尤其与父母在情绪上存在极大相互作用。
当时,许多其他研究者也观察到这一“共生现象”(symbiosis),他们都用精神分析理论加以解释,认为它是由于人的无意识冲突而造成的。
但波文认为,这种现象是建立在深刻的生物进化过程以及明显的心理过程之上的,根本不能用无意识动机的概念加以解释。
1954年,波文转移到“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NIMH)工作,他让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其家庭的全体成员都住在医院里,时间从几个月到一年多不等。
由于能够观察到整个家庭的活动情况,他捕捉到了许多始料不及的信息。
在头六个月的观察期间,他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其母亲的情绪联系比想象的要强得多,他们相互纠缠、相互影响,很难将他们分开,而且,母亲与病人的相互作用过程波及整个家庭,父亲与病人的兄弟姐妹之间也产生强烈的情绪作用,家族中的每个成员都卷入到情感联系之中。
因此,波文认为,可以将家庭准确地看成一个情绪单位,家庭成员的活动是相互作用的。
1959年,波文离开“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转移到乔治城大学医疗中心。
在这里,他开始研究门诊病人,波文发现,从精神病分裂症患者的家庭中所观察到的关系过程,存在于所有家庭之中,不过前者更严重而已,二者只是量的不同,没有质的差异。
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点精神分裂症,不过精神分裂症患者将正常人身上的东西扩大化了而已。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研究人的心理疾病时,强调人的独特意识和其本能冲动之间的冲突。
他认为精神病的原因在于大脑活动受到干扰,而不是大脑结构的毛病。
这一理论在理解人类行为和治疗心理疾病方面作出过巨大贡献,但波文认为弗氏理论强调人的独特性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类行为,他的理论与精神分析理论最大的不同在于家庭系统理论强调人所处的关系系统,而精神分析理论却强调个体。
ii几乎是同时,英国的约翰•豪威尔(John Howells)在对家庭进行长期研究后,也得出以下结论:“对家庭精神医学来说,家庭不止是造成问题人物的背景,家庭本身即为病患,家庭成员的不正常乃是家庭病态的表面特征。
”玛格丽特•辛格(Margaret Singer)等人,在马里兰州的国立心理卫生中心(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的工作更使这类研究达到高峰。
他们皆认为精神分裂症不只是由某些人格特质,更是由某些社会化过程的形态引起的。
李门•伟恩(Lyman Wynne)开始由家庭系统的观点了解精神分裂症。
他大胆地指出,把精神分裂视为个人独立事件是过度简化问题。
他说:“所有的家庭成员,包括父母与子女,皆陷在一个互相打击和援助的悲剧过程中,难以超越。
”贝特森(Gregory Bateson)于1951年开始研究人际互动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他所指的人际互动是一种偏差得让人受不了的沟通方式。
例如,父母“命令”孩子表现“自然”,或告诉他们“有责任”,要“真心”爱父母,这种沟通方式称为“双重束缚的沟通”(double binding),即命令人做一件根本就无法执行的事,这种沟通会导致行为偏差。
维琴尼亚•萨提尔(Virginia Satir)曾协助贝特森发展一套基于错误及矛盾的沟通方式而导致心理疾病的理论。
萨提尔后来更进一步研究家庭系统病理理论,继而又有其他专家也探讨情绪问题与家庭的关系。
伯文(Murray Bowen)以及布罗迪(Warren Brodey)更进一步专注于上述关系在家中相传的现象。
伯文在多种情况下,确定祖父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他也认为:“家庭中,最依恋父母的孩子,往往最容易受到父母不成熟个性的影响;这个孩子日后嫁或娶了一个成熟度跟他(或她)相等的配偶时,下一代也会有一个孩子有高度的不成熟倾向,那个孩子也可能就是另一个具有心理症状者。
3家庭系统理论的定义家庭系统理论将家庭看成一个完整的单位,看成一个系统,家庭成员是系统的组成成分。
每个成员之间都是交互作用的。
家庭系统理论着眼于家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它显示出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如何参与整个的家庭系统,也帮助我们了解﹕为什么同一家庭中的孩子,在发展上却有着极大的个体差异。
4.家庭系统相互作用的模式波文认为,可以将家庭准确地看成一个情绪单位,家庭成员的活动是相互作用的。
这种相互作用的模式如下:家庭中的某一成员对他认为有问题或有潜在问题的另一个成员感到焦虑,当这位“焦虑者”关注他认为有问题的那个人的外表和行为时,“问题者”将夸大“焦虑者”所担扰的那种行为、态度和外表。
这便增加了“焦虑者”的焦虑,他反而更加关注、挑剔“问题者”的行为,焦虑和问题行为逐渐循环加剧,结果“焦虑者”越发挑剔,“问题者”的问题行为也越来越严重。
在这一过程中,双方都成了自己情绪的俘虏,都不能冷静地调适自己的行为以结束这种紧张的关系。
贝特森认为产生心理或情绪疾病的主要情形是﹕夫妻两人各自带着跟父母未解决的冲突结婚,当婚姻中的亲密关系越发紧密时,过去的冲突也越严重地困扰自己。
于是这对夫妇便试图借着情绪上的离婚——一种明显的情绪疏离——来解决冲突。
通常婚姻中的双方都不愿意彼此意见出现分歧,因而建立一种虚假的亲密,他们的婚姻外表看来十分美好,然而,在表面之下却暗藏许多挣扎、痛苦和孤独。
当孩子出生进入家庭系统,成为家庭体系三角关系中的一角后,孩子也成为父母关注的焦点,且无脱离的可能。
孩子日后如果产生情绪困扰并需要治疗,成为大家所认定的病人(identified patient)事实上这个病人只是问题婚姻的表面特征,而病人所谓的情绪问题,只有从他和家庭情绪体系的关系中才能了解。
这是整个家庭的一种情绪传染病,所谓的病人只是一个生病的家庭系统中的带症者。
5.家庭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家庭系统理论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善、比较丰富的理论,它有许多观点。
如:自我分化(differtiation of self)和慢性焦虑(ehronie anxiet),三角(triangle)。
本文试图从整体论、家人关系、新的信念、家庭规则、满足家庭的需求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5.1整体论系统理论的第一个原则是整体论,也就是相信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这表示所有的部分相加在一起并不产生整体,因为整体系统来自于各部分之间的互动。
如果没有互动关系,就没有所谓的系统。
5.2家人关系系统的第二个重点就是关系,任何家庭系统都是由联结家人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
每两个家庭成员之间都有关系存在,如婚姻关系、亲子关系、手足关系等。
研究家庭系统时,我们必须注意各成员之间不同的关联,以及他们互动的方式,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互动网络。
每个人既是整体的一部分,又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特的个性;同时也受到整个家庭的影响,他既代表个人,也代表着家庭整体。
当我们长达成人以后,所有有关家的事物仍然存留在我们身上。
一个人就是他的家庭具体而微的缩影;而一个家庭里,某几位家人之间的关系也反映出整个家庭的面貌。
个人的潜意识和家庭中所有成员都有关联,每个人的世界也由个人和系统中所有人的关系所塑造出来,成长过程中的家庭经验形成我们心理整个深层结构。
其中包括永远无法解除的血亲关系,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这种影响大过于友谊以及家庭以外的关系。
5.3新的信念家庭系统有封闭式及开放式两种。
封闭式的家庭系统里,所有的关系结构以及沟通都是僵化而固定的,运作过程缺乏变化,不管是处理金钱、性、教养或是亲属的问题,所用的模式完全没有变化。
而开放的家庭系统具有高度的弹性和创意,允许改变,业余家庭以外的许多信息互通。
家庭系统跟所有的系统一样,都通过一个回馈的过程互相沟通,即所谓的回馈圈。
在封闭家庭系统中,回馈圈是负向的,所谓负向回馈就是使系统固定、不改变。
有人称这种状况是动态的均衡状态,也就是说家人在一种互动的状况里维持不变动的局势,看似想要引发改变,却一直维持现状。
正向回馈可以打破系统当中固定的现象,它持有一些新的信念,也主张用创新的思想和行为来打击旧有的陋规。
正向回馈向毒性教条的假设提出挑战,她引发家庭的改变,而不再墨守成规。
5.4家庭规则家庭系统功能不良,并非因为家中的成员不好,而是彼此之间信息的传达方式不良,或是他们用了不妥当的行为、规则及出现不妥当的回馈。
家庭通常要制定许多管理的规则,包括经济的、家事分工的、节日庆祝方式的以及教育的、情感的、性的、身体的(包括生病和健康),还有教养的规则,这些规则都各自有其在态度行为、沟通等不同层面的定义。
夫妻双方各自从自己成长的家庭里带来不同的规则,而在婚姻中双方如何妥协,达成共同的协议,是婚姻的重要课题。
5.5满足家庭的需求家庭跟所有的社会系统一样,都有基本的需求,家庭的需求包括:价值感、安全感、成就感、亲密感、对于挑战和刺激的需求以及精神上的寄托。
家庭需要一对彼此关系良好的父母,并且他们自己也要有相当的安全感,才能安心抚养孩子。
6.对家庭系统理论的几点思考笔者认为,家庭系统理论虽然很完善,但依然有其不足之处。
一、它忽略了文化对家庭的影响。
每个国家、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性,在某一民族认为正常的互动模式,也许在另外一个民族被认为是病态的。
所以,要将家庭系统理论与本国国情或本民族文化特征综合起来考虑,才更有利于问题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