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第四章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合集下载

种群的特征知识点总结

种群的特征知识点总结

种群的特征知识点总结
种群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同一物种个体在特定地点的总体。

种群的特征可以通过种群数量、密度、分布、结构和动态等多个方面来描述。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逐一总结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1. 种群数量
种群数量是指某一种群在特定地域范围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数量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学特性、环境条件、生态位、竞争关系等。

种群数量的估算通常使用生物统计学方法,比如抽样调查、标记重捕法等。

2. 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与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生境面积等因素密切相关,密度过高会导致资源竞争和适应性进化,密度过低则可能导致孤立效应和基因流的减少。

3. 种群分布
种群分布是指个体在空间上的排列方式和分布规律。

常见的种群分布模式有均匀分布、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

种群分布模式与环境因素、生物学特性、种群数量等密切相关,是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4. 种群结构
种群结构是指种群内个体的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大小结构等特征。

种群结构对种群的生态过程和动态演变有重要影响,也是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重点。

5. 种群动态
种群动态是指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包括增长、减少、扩散、漂移、灭绝等现象。

种群动态与繁殖力、死亡率、移居率、环境压力等密切相关,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

以上是种群的一些重要特征知识点的总结,种群是生物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种群的特征》 知识清单

《种群的特征》 知识清单

《种群的特征》知识清单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要准确理解种群的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即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2、强调是同种生物,不同种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种群。

3、是全部个体的集合,而不是部分个体。

例如,一个池塘里的所有鲤鱼构成一个种群,而池塘里的所有鱼就不是一个种群,因为它包含了多种鱼类。

二、种群的特征种群具有多种特征,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种群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

1、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它是指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比如,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增大;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减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迁入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迁出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也会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一个地区人口的迁入和迁出会对该地区的人口数量产生重要影响。

4、年龄组成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新版人教版高二生物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共49张PPT)学习演示PPT课件

新版人教版高二生物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共49张PPT)学习演示PPT课件

种群数量
直接影响
预测变
年龄组成 化趋势
种群密度
决定种群
影响密
度大小 性别比例
密度的大小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性别比例 迁出率 —
出生率
+
种群密度
年龄组成
— 死亡率
+
迁入率
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⑴物种的个体大小——个体大的物种密度低。
⑵生存资源的供给能力——生存资源丰富的地方种 草本植物样方的大小以1m2的正方形为宜,可根据调查对象进行调整
N=(4+6+8+8+9)/5=7只/m2
=70000只/hm2(注意:1hm2=10000m2)
P61
探究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讨论1、实地调查与本节“问题探讨”活动 中的模拟调查有什么异同?
“问题探讨”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且调 查区域是规则的,调查对象与其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 易见的,因此,采用样方法得到的估算值与真实情况 比较容易接近(误差小)。而在实地调查中,调查对 象的分布往往不是随机的,调查区域也往往不是规则 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 因此,采用同样的方法其结果误差会比较大一些。但 是,只要掌握了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其误差会控制 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N=(42×38)/12=133只
小结: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q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逐个计数
q分布范围大,个体较小的种群: 估算(取样调查)
Ø估算方法:
ü植物或活动能力若,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样方法
植物、昆虫卵、蚜虫、跳蝻的密度
ü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ü趋光性昆虫: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知识点种群是生态系统中的基本单位,它指的是生态系统中某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种群具有一定的内部联系和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也受到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

高中生物中,种群是一大知识点,涉及到生态学中的很多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下面笔者将从可持续性、生物多样性、生态位等多个方面来介绍种群的相关知识点。

一、可持续性可持续性是生态系统重要的指标之一,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资源利用量和自然环境的承载力相平衡,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动态稳定。

在种群中,可持续性的表现形式是:种群数量稳定,种群大小符合环境的承载力,种群繁殖后代数量能够维持种群的稳定等。

对于种群而言,可持续性的保持需要掌握良好的种群管理技能。

在保持生境完整性的情况下,要注意对种群数量的控制,避免种群数量过度繁衍,造成资源不足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同时,要限制人类活动对生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环境生态平衡,为种群的可持续生存提供环境保障。

二、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维系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之一,它是指生物体的种类、数量和分布范围的多样性。

针对种群而言,生物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包括:种群数量的多样性、物种组成的多样性、基因分布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于保护种群和生态系统平衡至关重要,对于让一个物种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繁殖出更具适应性的后代,并能够抵抗自然环境的变化。

同时,生物多样性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实际中,可以通过加强生态保护,采取合理的资源利用措施,保护多样性的生物物种,从而保护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三、生态位生态位是描述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内充当的角色和所占据的资源和生境的总和。

在种群中,生态位的表现形式包括:食物来源、占据的空间范围、季节性迁徙等。

对于种群的生态位管理,需要对物种的生死理念和环境适应性有较深入的了解。

同时,也需要了解种群之间共存的竞争关系和相互关联性,从而制定更加科学的生态位管理策略。

在实践中,可以采取培育更多的特生种群,掌握良好的养殖技术,采取合理的种植技术,提高种群的保护水平,从而保证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具有承载的生态位。

生物知识点总结种群群落

生物知识点总结种群群落

生物知识点总结种群群落一、种群的定义和特点1. 定义:种群是指在特定地区内同一种类个体的集合。

这些个体在遗传上互相关联,并且能够相互繁殖,形成新的后代。

种群是生态学中研究的一个基本单位。

2. 特点:种群具有以下特点(1)个体间遗传关联: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具有很强的遗传关联,它们共享相似的基因组成。

(2)繁殖关联:种群中的个体之间能够进行交配和繁殖,形成新的后代。

(3)空间关联:种群中的个体通常分布在同一地区内,占据特定的生境。

(4)种群大小:种群的大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二、群落的定义和特点1. 定义:群落是指在特定地区内多种不同种类的生物的集合。

这些不同种类的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2. 特点:群落具有以下特点(1)多样性:群落中包含多种不同种类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2)相互依赖:群落中的不同生物种类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它们通过食物链、共生关系等方式相互联系。

(3)稳定性:群落通常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其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

三、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1. 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的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种群是群落的组成单位,同时也受到群落环境的影响;群落由多个种群组成,种群的变化会影响到群落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2. 种群对群落的影响种群对群落有以下影响(1)形成群落的基础:群落由多个不同种类的种群组成,种群的数量和分布会影响到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2)供给能量:种群通过生物体内物质的新陈代谢,向周围环境输入能量和物质,成为群落能量的来源。

(3)形成食物链:种群间的掠食和食物链关系,形成了群落食物链的基础,维持了群落的生态平衡。

3. 群落对种群的影响群落对种群有以下影响(1)生境条件:群落提供了种群生存和繁殖的环境条件,包括食物、栖息地、水源等。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一、种群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种群密度(最基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2、种群特征增长型年龄组稳定型衰退型性别比例1)种群密度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质变革曲线:①“J型增长”a、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S型增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b、曲线中注意点:(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高二生物:解读种群的特征

高二生物:解读种群的特征

高二生物:解读种群的特征【考纲解读】
1、种群的特征;
2、种群的数量变化。

【知识点梳理】
一、种群
二、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
4、年龄组成和性比
三、种群的数量变化
1、“S”型增长曲线
2、“J”型增长曲线
3、意义
【重点解析】
一、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布局和遗传特征等。

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有种群的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它是种群最基本的参数。

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可变的,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高中生物第四章 第1节 种群特征优秀课件

高中生物第四章 第1节 种群特征优秀课件
样方法:应本卷须知
1.随机取样 2.样方大小适中 3.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4.需计算其平均值
怎样估算这里有多少只羊?
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标志重捕法
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计算方法:
假定在调查区域中动物的总数为N,第一次捕获M 个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经过一 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 个体数为m,根据总数N中标记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记是样方的种群密度,而不是样方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N1+N2+N3+N4+…+Nn〕/n
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五点取样法
记数方法
调查群体为非长条形时用 方框内+相邻两边上 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等距取样法
调查群体为长条形时用
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
20xx年春运大幕落下 广州发送旅客2954万人次
4、年龄组成 概念:种群中各年龄 期的个体所占比例。
年龄的三个阶段: 幼年(尚无生殖能力) 成年(有生殖能力) 老年(丧失生殖能力)
4、年龄组成 年龄组成一般分三种类型:
4、年龄组成
⑴增长型: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5、性别比例 (2)雌多雄少型:特点是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个体。
这种类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蜜蜂、象海豹等
蜂群中几百只雄蜂,一只蜂 王和几十万只工蜂都是雌蜂。
5、性别比例
〔3〕雌少雄多型:特 点是雄性个体明显多 于雌性个体。这种类 型较为罕见。如家白 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 动物。蜜蜂假设只考 察有生殖能力的个体, 也可看做雌少雄多型。
决定
影响

生物必修3高中二年级第四章知识点大全

生物必修3高中二年级第四章知识点大全

生物必修3高中二年级第四章知识点大全生物必修3高中二年级第四章知识点大全对人类来说,生物太重要了,人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生物。

小编准备了生物必修3高中二年级第四章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种群和群落1.种群的特征(1)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

拓展:①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②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③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的种群特征是年龄组成④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密度。

2.种群的数量变化(2)从组成种群的个体角度看,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在原因是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斗争,每一个体均需占有一定的生存资源,包括对实物、空间和配偶的争夺,使得在个体数量达到一定值斗争加剧,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发生改变。

(3)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无限、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J 型增长的关系式:Nt=N0(4)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因此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拓展:①森林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

②森林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与阳光、水、等生态因素密切相关。

4.群落的演替(8)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

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生态系统的结构(1)有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基本类型有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方面。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

(4)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建立起来的联系叫做食物链。

捕食链不包括分解者。

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及应用(6)生态系统得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高中生物种群及其动态必背知识点附图

高中生物种群及其动态必背知识点附图

1. 1.种群的特征(1)种群具有种群密度(最基本数量特征,是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特征。

2.种群:一定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3.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是间接,其中年龄结构可以预测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可以影响出生率(记住,不影响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

4.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5.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的未来变化趋势6.杂草不是一种草,出生率大不一定增长,可能死亡率更大7.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小,个体大的种群)8.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1)植物和活动范围小和活动力弱的,用样方法,原则是随机取样,取样方法是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

(2)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用标记重捕法,公式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的乘以第二次捕捉的除以第二次捕捉中带标记的9.样方的边界上正好有生物,我们用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只计两边夹角10.样方的面积越大,越接近实际值,草本植物的样方一般为1平方米,灌木的16平米,乔木一般100平米11.标记重捕法的时候,标记物不能容易脱落,不能过于醒目。

如果标记物容易脱落,或容易被天敌捕食,会造成比实际数量偏大,如果标记的容易被人类捕捉,会造成比实际的偏小12.黑光灯诱捕法范围: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13.抽样检测法范围:适用于微生物。

14.种群的J型增长,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竞争物种,也就是理性状态,数学公式是N t=N0λt,其中N 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N0表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t表示时间。

15.λ小于1表示衰退,大于1表示增长型,等于1表示稳定型16.增长率大于0,种群就是增长,注意和λ的区别17.数学模型(如J型增长)和曲线图,数学模型更加的直观和准确,曲线图没有公式准确18.当一个种群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最初的一段时间,可以认为接近J型19.J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减去S型增长的数量,是环境阻力减少的数量20.种群的S型增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不是最高点,是稳定的点),原因是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现实状态)21.S型的前期是增长缓慢的,原因是个体数量少。

2019-2020年高中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新人教版必修3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1 / 1 2019-2020年高中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新人教版必修31、种群的特征:(1)出生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3)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4)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的集合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组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①理想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下,种群的增长呈“J ”型曲线②自然条件(种群所需要的食物和空间有限、有天敌等)下,种群的增长呈“S ”型曲线。

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 值)以后保持稳定。

一般情况 下,种群数量为1/2K 时,增长率达最大值。

③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5、K 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6、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害虫的防治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种群数量大于1/2K 时,可猎取某野生生物资源。

7、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和豆科植物、地衣等捕食(如图乙):牛吃草、蛇吃老鼠8、种间关系 竞争(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寄生:蛔虫,绦虫、 虱子 蚤 菟丝子9、生物群落的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高二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二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二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生物学中,种群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单位,而群落则是由多个不同种群组成的生物集合体。

在生态系统中,种群和群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二生物中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知识点。

1. 种群的定义和特征种群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中个体的集合体。

种群具有以下特征:1.1 种群的数量:种群的数量是指在特定环境中,同一物种个体的总数。

1.2 种群的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个体的数量。

1.3 种群的分布:种群的分布可以是随机分布、集群分布或均匀分布。

2. 种群的增长与变化种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种群的增长是指个体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减少则是指个体数量的减少。

种群增长和减少取决于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种群增长的模式可以分为指数增长和对数增长。

3. 种群中的相互关系种群中的个体相互之间存在着竞争、合作和互利共生等相互作用关系。

这些相互关系影响着个体的生存和繁殖。

3.1 竞争:种群中的个体之间会争夺有限的资源,如食物、栖息地和伴侣等。

3.2 合作:种群中的一些个体会合作以获得更好的生存和繁殖机会。

3.3 互利共生:某些物种之间存在着互相依赖关系,彼此获益。

4. 群落的定义和组成群落是指由多个不同种群组成的生物群体。

群落的组成取决于共同生活在某一地理区域内的不同种群。

群落中的物种可以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4.1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包括物种丰富度、物种组成和群落的垂直结构。

4.2 群落的功能:群落中的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物种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5. 群落的演替过程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地理区域内的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的过程。

演替过程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5.1 初级演替:在无生物存在的原始生态环境中,植物开始生活,逐渐形成植物群落,并逐步吸引其他生物入驻。

5.2 次生演替:在已经形成的群落基础上,当外界环境发生改变时,群落中的物种发生适应和变化,形成新的群落。

高二年级生物下册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二年级生物下册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二年级生物下册种群和群落知识点1、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2、种群密度的测定: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

3、种群密度的特点: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

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下降。

;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则种群密度不会有大的变动。

5、年龄组成的类型:(1)增长型:年轻的个体较多,年老的个体很少。

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3)衰退型:种群中年轻的个体较少,而成体和年老的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6、性别比例有三种类型:(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黑猩猩、猩猩等。

(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羊等。

有些野生动物在繁殖时期也是雌多于雄,如象海豹。

(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白蚁等。

7、种群数量的变化:①影响因素:a、自然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和传染病。

B、人为因素:人类活动。

②变化类型:增长、下降、稳定和波动。

③两种增长曲线:a 、“J”型增长特点: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

条件:理想条件。

b、“S”型增长特点:级种群密度增加;增长率下降最大值(K)稳定;条件:自然条件(有限条件)。

④研究意义:防治害虫,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知识点归纳总结知识点概述1.种群:同一物种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个体总数。

(例如,一个湖泊中的所有鲤鱼都是一个种群)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3.年龄构成:指人口中每个年龄段的个体比例。

知识点总结这一部分是生态学的基础,也是生态学研究的最小单元。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种群特征、种群数量变化和培养基中酵母种群的动态变化。

其中,人口数量变化是本部分的首要任务。

种群是指某一自然区域内同一物种的所有个体。

我们主要研究人口的数量特征。

人口密度是人口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移民率和移民率是决定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构成和性别比不直接决定人口密度,但可以用来预测人口密度的变化趋势。

个体在其生存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空间特征。

通常有三种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种群数量的变化我们主要研究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有“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两种类型。

“j”型曲线是在理想状态(食物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可用公式nt=n0λt表示,(λ表示第二年是第一年的倍数)由图形和公式都可看出,没有k值。

“S”曲线是指在自然条件(有限的资源和空间)下,人口经过一定时期的增长后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环境容量(即K值)是指在不破坏环境条件的情况下,在一定空间内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

当种群达到K值时,它保持稳定。

一般来说,当种群为K/2时,增长率达到最大。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用于生产实践中的捕捞和病虫害防治。

常见考点考法这一部分在高考它通常以多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以检查对人口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其中,人口密度和人口数量变化曲线是过去的常识。

在通常的测试中,简短回答部分通常检查种群密度调查实验和探索培养基中酵母种群动态变化的实验。

常见误区提醒年龄构成只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这一趋势可能无法实现,因为气候、食物和天敌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高二生物必修3 第4章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ppt

高二生物必修3 第4章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ppt

4
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要点: 1、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内的同种生物 与外界的个体隔离。 2、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个体之间相互 联系。
种群特征
(种群有而个体没有的特征)
5
1.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
种群的个体数量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密度很高
种群密度较高
种群密度一般
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16
2.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 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 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 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 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年龄组成为衰退 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小,但 是也不排除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迁入率 提高等原因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
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
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2)类型:(一般分三种类型) ①增长型:特点是幼年个 体大量成长为成年产生后 代,老年个体死亡的少, 出生的比死亡的多,种群 的个体数越来越多。
老年
成年 幼年
增长型年龄组成
13
老年 成年 幼年 稳定型年龄组成 ②稳定型:特点是各年龄期的个体数比例适中。 在一定时期内出生的新个体数接近衰老死亡的个 体数。种群中个体数目保持相对稳定。
25
均匀分布(uniform distribution)的特征是,
种群的个体是等距分布,或个体间保持一定的均匀的 间距。均匀分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种群内个体之 间的竞争。 例如,森林中植物为竞争阳光(树冠)和土壤中 营养(根际),沙漠中植物为竞争水分都能导致均匀 分布。虫害或种内竞争发生时也可造成种群个体的均 匀分布。地形或土壤物理性状呈均匀分布等客观因素 或人为的作用,都能导致种群的均匀分布。 均匀分布在自然种群中极其罕见,而人工栽培的 种群(如农田、人工林),由于人为保持其株距和行 距一定则常呈均匀分布。

高二生物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高二生物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高二生物种群的特征知识点种群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同一种类个体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集合体。

了解种群的特征对于我们理解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高二生物课程中关于种群特征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指的是单位面积或者单位体积内个体的数量。

种群密度可以通过个体数量除以研究区域的面积或体积得到。

种群密度的高低可以反映生态系统中资源的充裕程度以及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

例如,当种群密度过高时,个体之间的竞争可能增强,从而影响到种群的存活和繁殖。

二、种群分布种群分布是指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模式。

常见的种群分布模式包括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聚集分布。

随机分布指的是个体没有明显的空间关联性,均匀分布指的是个体之间的距离相对均匀,聚集分布指的是个体更倾向于聚集在一起。

种群的分布模式与环境因素、个体间相互作用以及种群内部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

三、种群生长种群生长是指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根据个体增长方式的不同,种群生长可以分为指数生长和对数生长。

指数生长是指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种群个体数量按照指数倍数递增。

对数生长是指种群个体数量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逐渐趋于稳定,并呈现对数增长的趋势。

了解种群生长的模式和规律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控制种群数量的变化。

四、种群年龄结构种群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分布情况。

了解种群的年龄结构有助于我们了解种群的发展阶段、生物学特征以及相关的生态意义。

常用的种群年龄结构表征方法包括年龄金字塔和生命表分析等。

五、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是指种群个体之间的基因差异程度。

遗传多样性对种群适应环境变化、抵御疾病以及避免近亲交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遗传多样性通常通过基因频率等指标进行量化。

六、种群的生态位种群的生态位是指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一种特定角色或地位。

不同种群之间通过选择不同的生态位来避免直接的竞争,从而实现共存。

种群的生态位与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所占据的资源利用方式密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生物第四章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新人教版
1.食物:旅鼠过多时,它们在草原上大面积地吃草,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结果食物缺
乏加上其他因素,如生殖力降低,容易暴露给天敌等。

种群数量从而减少,但数量减少后,植被又逐渐恢复,旅鼠数量也随着恢复过来。

2.生殖力:生殖力受密度的影响,池塘内的椎实螺在低密度时产卵就少。

大山雀在英
伦三岛的林区,每窝产卵数随着密度的大小而减少或增多。

3.抑制物的分泌:多种生物有分泌抑制物来调节种群密度的能力。

蝌蚪密度高时产生
一种毒素,能限制蝌蚪的生长,或增加蝌蚪死亡率。

在植物中,桉树有自毒现象,密度高
时能自行减少其数量。

细菌也有类似的情况,繁殖过多时它们的代谢产物就将限制数量的
再增加;密度降低时,这些代谢产物少,就不足以起抑制作用,因而数量又能上升。

4.疾病.寄生物等是限制高密度种群的重要因素:种群密度越高,流行性传染病.寄生
虫病越容易蔓延,结果个体死亡多,种群密度降低。

种群密度低了,疾病反而不容易传染了,结果种群密度逐渐恢复。

5.物理因素:其作用一般总是很猛烈的,灾难性的。

例如,我国历史上屡有记载的蝗
灾是由东亚飞蝗引起的。

引起蝗虫大发生的一个物理因素是干旱。

东亚飞蝗在禾本科植物
的荒草地中产卵,如果雨水多,虫卵或因水淹或因霉菌感染而大量死亡,因而不能成灾,
只有气候干旱蝗虫才能大发生,所以我国历史上连年干旱同时伴随蝗灾。

种群密度定义:
农林害虫的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

自然状态
下一个种群的种群密度往往有着很大的起伏,但不是无限制的变化。

出生率、死亡率、迁
入与迁出率对种群密度都有影响。

种群的大小有上限和下限。

种群密度的上限由种群所处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决定,下限不好确定,生态系统的稳态调节可以使优势生物的种群密
度保持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
种群密度的统计与估算方法
种群密度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作用,以下介绍两种常用的统计与估算方法,估算时
“等可能”最为关键,不能掺入人为因素。

①样方法
样方法适合调查植物,以及活动能力不强的动物,例如,跳蝻、蜗牛等。

其操作过程是:在被调查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完全相等的样方,统计每个样方的个体数,并求出
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再求出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均值,以此值作为被调查种群之种群密
度的估算值。

常见的取样方法有“等距取样法”、“五点取样法”、“Z字取样法”等
② 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例如,田鼠、鸟类、鱼类等。

其操作过程是: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部分个体,作上标记,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
时间后在同一地点进行重捕,估算公式:
种群密度/标记个体数=重捕个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
此估算方法得出的估算值倾向于偏大,因为很多动物在被捕获一次后会更加难以捕获,导致“重捕中标记个体数”偏小。

标记时也需要注意,所用标志要小而轻,不能影响生物
行动;也不能用过于醒目的颜色比如红色,否则会使生物更加容易被天敌捕食,影响估算
精确度。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