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读后感(精选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读后感(精选5篇)
《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读后感(精选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读后感篇1
假期里,有幸拜读了顾明远老先生写的《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一书,感触颇深。

书中精选了数十篇顾明远老先生的教育随笔,内容涵盖:教育理念、素质教育、教书育人、教师发展、童心与教育等方面。

看完之后,令人深思,给人启迪。

书中谈到顾先生在参加成都市“减轻课业负担”的座谈会上,一位小学生发言说到,希望国家定一天“无作业日”,就像“无烟
日”“无车日”一样,另一位小学生说到,作业还是要的,但希望老师不要布置那种枯燥的、反复练习的作业。

顾先生谈到,这是学生微弱的声音,要求并不高,我们很少听到学生的声音。

社会上炒得热闹的、媒体反映的,往往是教育者的声音、家长的声音,都是大人的声音。

我们的孩子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大人们一概不知、一概不理,只要他们抬头做练习,考出好分数,考上所谓的好学校。

这样能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吗?能培养人才吗?
看到这里,回想我们的教育,我们总是想着用我们想当然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学生和孩子,总是以长者的身份对他们说,老师(爸爸妈妈)都是为了你们好,我们的经验比你们多,你们就得听我们的,这样就会少走很多弯路等等诸类的话语。

可是,我们却忽略了孩子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忽略了孩子们的想法,让他们在我们的殷殷期盼的目光中背着沉重的包袱进行学、学、学……
蹲下来倾听孩子们的声音,他们的要求并不高,就像前面提到的,也许就是不写那种枯燥反复的作业而已。

我们为孩子们安排好的道路,也是不是他们想走的,太过一帆风顺的人生就会失去生命中本该有的五彩斑斓。

有些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才会真正成长起来,而我们的家长、老师就是起到引领的作用,而不是进行大包大揽。

不管我们作为家长,还是老师,在我们以后的教育中,我们要学会多倾听、少说教、善引领,这样才能知道孩子们真正的心声,才会引导他们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

总之,读了顾先生的《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一书,我茅塞顿开,它不仅让我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有了更全新的认识,同时也让我了解了自己的教育观念有哪些偏差,并及时作出调整。

我会把从顾先生那里学到的教育理论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让我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读后感篇2
开学来,有幸拜读了顾明远老先生写的《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一书,深有感触。

书中精选了数十篇顾明远老先生的教育随笔,内容涵盖:教育理念、素质教育、教书育人、教师发展、童心与教育等方
面。

文章的选择也主要是基于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视角,深入浅出,给人以启迪,发人深思。

一、在教育理论
顾先生从宏观的角度解析了教育过去的弊端,今天的变革,未来的发展,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误区,用全新的视角看待今天的教育。

说实话,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教育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今天教育的弊端看得见,但总认为是不可改变的,中国的高考制度不改变,一切变革都是空谈,并且认为教育的变革是教育部的事,与教师关系不大,因此在学校轰轰烈烈的变革中是盲目的跟随,并且心理上是有所抗拒的。

读了这本书,心中豁然开朗,头脑中对教育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在书中我不仅看到了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们为改变教育的现状所做的努力,同时也明确了作为普通教师的我们应该为改变教育的现状做些什么。

顾先生说:21世纪的学生必须掌握以下四方面的技能:
1、思维方式: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和学习能力;
2、工作方式:沟通和合作能力;
3、工作工具: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
4、生活技能:公民、生活和职业,以及个人和社会责任。

那么作为教师,要成为为每个学生设计最好的学习环境的设计者,成为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和处理信息的指导者,成为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帮助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二、在素质教育
顾先生提出的“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的观点让我耳目一新,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在教育观念上的误区。

以前我一直认为教育要公平,顾先生却提出了教育既要公平也要差异,有了差异才能真正达到公平,他提出的口号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最适合他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或者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的成长。

差异教育就是因材施教,就是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

所以给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公平的教育。

要达到教育的公平,教师就要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潜在能力,设计适合每一
个学生的最好的`学习环境,指导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不同的信息,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经得起挫折的品德。

再次:在教书育人篇里,顾先生把道德自觉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既具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不需要别人监督。

他提出道德教育对学生来说首先是养成一种习惯,另外就是让他们在活动中明辨是非。

道德教育就是学生在实践过程当中,在活动过程当中,通过一些矛盾,通过一些斗争,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一个提升,矛盾解决了,他们的道德水平就会提高一步。

同时在活动中学生能够体现遵守规则、克服困难、对自己行为负责、和同伴的交往等能力。

另外:在教师发展篇里,顾先生要求教师走出知识越多越好的误区,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因为知识不等于智慧,书读得多但不思考,不与实际相联系,就变成死读书、读死书,变成书呆子。

知识要变成智慧,需要活学活用,在知识运用过程中产生疑问和矛盾,在解决疑惑过程中产生智慧。

因此要多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来激发他的思维,提高他的兴趣。

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们为了节省时间,用最少的时间灌输给学生更多的知识,通常是不组织或很少组织学生活动的,这样做的结果看似省时高效,但实际上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机器,只有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听,把现存的结论告诉学生,学生记住了这些结论就算掌握了知识,实际上学生不知道知识产生的过程,不思考知识未来的发展,学生没有活动,思维就无法激活起来,学生的学习就会缺乏兴趣。

而活动能启发学生思维,只有通过思考才能增长智慧。

总之,读了顾先生的《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一书,我茅塞顿开,它不仅让我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有了更全新的认识,同时也让我了解了自己的教育观念有哪些偏差,并及时作出调整。

我会把从顾先生那里学到的教育理论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让我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读后感篇3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引用顾明远先生的这句话开启我的文章,之所以引用这句话,是因为这句话一直在影响着我,教会我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做好教育工作。

教师绝大部分时候面对的是孩子,与孩子一起学习,与孩子一起生活,甚至可以说教师就是孩子们的榜样。

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们。

所以教师这个社会角色很重要。

教师除了要以教书育人的角色站在孩子面前,又要以孩子的角色站在孩子面前,以孩子的视角考虑问题。

要用爱与每一位孩子面对面,关注孩子们的点点滴滴。

最近,有幸获得了顾明远先生著的《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这本书。

其实对于专业是教育类的我来说,顾明远先生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他的著作一直伴随着我的大学和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我也多次接触顾老先生的教育思想,其思想也影响着我。

现在已经参加工作多年,当看到了《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这本书,首先被题目吸引住了,产生了颇多的感触,开始在脑海里寻找自己的教育实例,找寻自己站在孩子视角考虑问题的案例。

可喜的是,自己也能从自己的教学经历中,找到很多自己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的事例。

不过,有时自己也会考虑的不全面,没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

而在读完《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这本书之后,自己也有了很多收获,而且我也相信,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之路上,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我会做的更棒,会让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常态行为。

《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一书分为5个部分,分别从教育理念篇、素质教育篇、教书育人篇、教师发展篇和童心与教育阐述了作者对教育的态度。

我依据自己的理解将这5部分,归为两大类:一类为教师自身学习成长篇;一类为教师与学生相处篇。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想快速适应自己的岗位,并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成就,就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那如何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呢?无疑就是多读教育类的书籍,提升自己的理论认识水平,明确自己的教育理念。

而《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中,恰恰用教育理念篇、素质教育篇、教师发展篇3部分内容,向我们阐述了很多教育理论和一些当下的教育大趋势。

教育首先要有高度,做教育要有国
家情怀,教育工作者要怀揣着“中国梦,教育梦”的心情,做好教育工作,响应“办一流的教育,建一流的国家”的号召。

教育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是让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教育推动一个国家的发展,全社会都来一起推进教育领域的改革。

在素质教育的当下,我们应该给每一个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公平对待每一位孩子,用爱和热情对待每一位孩子,为创新人才的涌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作为教师,除了这些教育实事,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些教师发展的现状和理念。

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新世纪都在呼唤教师培训的新变革,教师应该有更新的教育观念,时刻警记师德,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教师要主动地多听课、看课,多与有经验的教师交流,学习育人方法。

在当今时代,教师争当终身学习的典范,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了解和学习了当代教育的先进理论,教师还需要将这些理论附着于实践教育过程中来。

在《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这本书中,教书育人篇和童心与教育两部分内容来具体向我们阐述了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如何与学生们相处。

无论哪一部分,都渗透着:教师与孩子们的相处中最应该具备的就是爱。

爱是教育的源泉,爱孩子们,爱每一位个性不同的孩子们。

关爱孩子们,保护孩子们的童真,激发孩子们的童趣。

爱孩子就要从孩子的立场出发,站在孩子们的角度考虑问题,了解孩子们的内心,成为走近孩子们内心的教师。

而在我的工作中,我也在努力做这样的好老师,努力用自己的爱和个人魅力感化孩子们,并带动班级每一位学生一起进步,快乐成长。

如,在处理调皮淘气的小机灵鬼们时,我常常会不经意的与他们交谈,这些交谈并不是在非常正式、严肃的氛围中进行,而是在轻松的课间、走路队时或吃饭的时候。

我们的交谈内容,并不是因犯错的事件开始,而是用一些家常闲话开始,询问最近我所注意到的一些现象,妈妈最近发了周末一起去哪里的朋友圈等等。

其实用这些家常闲话开始,是有意的,因为孩子们的一举一动,有时也会与家庭有关系。

而且这样的谈话,会让孩子明白老师是关注他的生活的,把它放在心上。

这样一来老师既能了
解清楚问题,又能让孩子信任自己,并能敢于表达出自己犯错的原因。

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主动意识到问题,并有意识的知道去改正。

这样的做法,比老师一味的逼问,一味的教育,有用的多。

所以老师蹲下来,陪伴孩子们一起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是教师处理学生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

其实每一位孩子对待任何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只有我们通过询问,了解孩子们的想法,再正确的引导,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每一位孩子都是善良的,内心都是单纯的,只有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够处处以孩子们为重,替孩子们着想,站在孩子们的立场分析、考虑问题,我们的孩子们才能永葆他们的纯真,拥有快乐的、美好的回忆。

最后,还是以顾明远老师的一句话来结束,“用大爱与善良谱写育人华章”。

《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读后感篇4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顾明远先生的《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一书给我非常深刻的感受。

不管是在教育理念、教书育人、素质教育、教师发展方面,还是在童心与教育的方面,他都给年轻教师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财富。

在教育理念篇,他认为“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谈如何学习,才能寻求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才不会让学习变成一种为了完成父母、老师的任务而做的被动的状态,才能让老师和父母有机会思考如何培养出创新人才。

在“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一篇中,他不仅用牛顿、李比希等科学家的例子说明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还从心理学层面剖析了人的行为,他认为人的行为总是有一种动机在驱动。

而动机有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之分。

学生的学习作为一种行为活动也有动机在驱动。

学生因为父母、老师的奖励和惩罚而强迫性学习,这是外部动机。

但这种动机是短暂的,奖励得到了,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或者没有达到目标没有得到奖励,在当代孩子在各种保护措施下抗压能力和遇挫能力都比较低下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就更没有了。

所以外部动机是容易消失的。

只有内部动机才是持久的。

而兴趣,其实就是人的
一种内驱力,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动机。

当然,外部动机也可以转化成内部动机,经过多次奖励和引导,可以使学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

但这种奖励应该是精神的,物质奖励容易引起负面效应。

兴趣的源头往往是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之天性,他提倡父母和老师要保护儿童的好奇心。

在小学教育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敢提问。

他认为只有会思考、敢提问的学生对学习才能产生兴趣。

而这些建议不仅有深度而且在我们跟孩子的交往过程中非常有实用价值。

不同的孩子对外界事物的接受程度不同,好奇心程度也不同,这是影响学生兴趣的一方面。

但是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苏霍姆林斯基常常用阅读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阅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提出对未知世界的疑问。

在实践中,最容易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作为老师,我们也可以从自己的课堂细节着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老师的课讲得好,生动有趣,学生就会对这门课感兴趣。

此外师生关系的好坏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所以,和孩子们在日常活动中以朋友的方式相处,也是激发孩子对课程兴趣的一种策略。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最强的动力。

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老师的重要任务。

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读后感篇5
开学来,有幸拜读了顾明远老先生写的《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一书,深有感触。

书中精选了数十篇顾明远老先生的教育随笔,内容涵盖:教育理念、素质教育、教书育人、教师发展、童心与教育等方面,读后让我深有感触。

今天,我想说说我对教育理念篇的一些感受:翻开教育理念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行大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现在,我将从这四方面具体谈谈我的感受: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

读过顾老先生的文章后,我深深地进行了自我反思:在我所从事的这份事业中,我究竟投入了多少真爱?我是真的爱学生吗?我所做的教
学活动是否真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呢?沉思后,我发现,原来现在很多行为都违背了我的初衷。

在教育教学中,只有真正爱学生才会站在他们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

热爱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是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成绩的重要因素。

顾老先生说“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确,有了兴趣,才能谈如何学习,才能寻求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见兴趣对教学的成功起着定向作用。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最强的动力。

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就能激发他学习的兴趣。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激励为主,促进学生学习的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顾老先生说“教书育人在细微处”,这个理念我深有感触,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姓华的老师要为同学们做一个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用到玻璃杯,华老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实验用玻璃杯,面对过大的玻璃杯,华老师把它否定了,因为孩子手很小,拿着这样一个杯子,根本无法做好实验,一不注意,杯子也许会从手中脱出,容易发生危险。

经过几番选择后,终于选择确定了一个既适合实验用又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玻璃瓶。

就是这一小小的细节,让我感受到了震撼。

认真的对待每一节课,哪怕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瓶子,而这样的认真和谨慎,这样的细致和精心,也正是成为一个合格教师的先决条件。

顾老先生最后还说到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记得周恩来曾说过:“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生活就是一本书。

生活中,有益的活动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让他们热爱校园生活,焕发青春的活力,热爱生命,热爱自然。

去年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远足活动,师生共同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空气,欣赏绿色,那是多么惬意!远足那天,我们来到了郊外,大家唱啊,跳啊,说啊,笑啊,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让我看到了孩子的童真,
感受到了童趣。

那天我也被他们的情绪感染了,与他们一起做游戏,似乎自己也年轻了许多。

回来后,学生又结合远足的活动,以《我的绿色之旅》为主题,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对这次郊游的难忘。

所以,为了让孩子们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让他们的生命之花更加灿烂。

我们有必要为他们选择一些有益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成功的滋味,享受快乐,学会做人做事,为了祖国的花朵绽放的更加娇艳,我愿意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为他们付出,让他们在活动中进步、成长。

以上就是我读过顾明远老先生《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中教育理念篇的一些浅显的见解,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