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基本句式及用法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罕见句式归纳之南宫帮珍创作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一、固定句式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
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
可译作“什么地方”。
例如: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
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
暗示疑问。
可译作“用什么法子”“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
例如:何以言之?(《赤壁之战》)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失街亭》)(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如: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7.何如,经常使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
“何如”还经经常使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怎么样”。
例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
”(《世说新语》)8.何遵,暗示问原因,译为“怎么”。
例如: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乎,译为“不是……吧”。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
“何以”即“以何”的倒置。
“何以……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等十五种:一、表示疑问的习惯用法1、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③“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如何(何如)”、“奈何”、“ 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2、“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3、“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例:①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⑵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4、“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5、“何(奚)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 季氏》6、“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
文言文句式及文言文断句(划分朗读停顿)
文言文句式及文言文断句(划分朗读停顿)一、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者……也”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
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是……”“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
例: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动词“为”表判断例: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否定判断例:“人非圣贤,熟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2.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来表示。
为方便学习,我们把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分为两大类,即标志被动和意念被动。
▲标志被动(主要有四类标志)☆“于(乎)式”表被动,介词“于(乎)”用在动词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见……”/“……见……于……”式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为……”“为所……”“为……所……”式例: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被……”式(文言中较少见)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孔雀东南飞》▲意念被动没有表示被动的介词出现,需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例: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3.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句。
在汉语的语法中,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但有时因为表达的特殊需要而出现倒装现象。
现代汉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文言文四大句式
文言文四大句式文言文四大句式是指:“独立句式”、“扩展句式”、“收尾句式”和“叠加句式”,它们是中国古代文言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基本原则。
它们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常用的四种基本句式,也是文言文结构的基础。
下面将介绍这四种句式,以期让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古代文言文的结构特点。
一、独立句式独立句式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一物流动一气的形式将主、谓、宾、补等完整的句子组成。
它是一种单纯的说话方式,常常在文章中放置在开头,一般采用简洁扼要的表达方式,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核心语言。
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二、扩展句式扩展句式是由一组独立句式组成,用来扩展前一则独立句式,将细节补充完整,以此来加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让读者得以更加清晰的理解这一段文字的含义。
例:其祖父为楚国大夫,其父为鲁国方士,母为士夫人,其叔父者襄乡侯。
三、收尾句式收尾句式,又称“首尾句式”,是文言文结构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结构,它常常摆放在文章的末尾,它由一组独立句式和一组扩展句式组成,它用来总体上强调、总结以及加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让读者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文章的思路背景。
例:于是《诗经》有了亡羊补牢之功,以致周室之伟绩。
四、叠加句式叠加句式是指当文章的表达思想比较复杂的时候,就会用多组独立句式和扩展句式组合在一起,形成叠加句式,以此来表达比较复杂的思想,让读者更加清楚地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例:邦家乱,虽有语一时不相应,但乃真言之义,乃实语之理。
综上所述,文言文四大句式是指:独立句式、扩展句式、收尾句式和叠加句式,它们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常用的四种基本句式,也是文言文结构的基础。
它们以既定的格式组合在一起,以便于表达更加复杂的思想,让读者轻松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古代文言文由各种元素组成,这四种句式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言文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们给人以深刻的影响,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古代文言文,从而更深入地掌握它们。
不仅如此,这四种句式也为现代文言文奠定了基础,古代文言文中的文学原理是现代文言文的重要基础,它们也对现代文言文以及文学翻译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1、无以,由动词“无"和介词“以"组成,可译为(“没有用来……”“无法……”。
)【例如】顾不及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有……的”。
)【例如】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荆轲刺秦王》);②项王未有以应。
(《鸿门宴》)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表示(疑问)。
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
)【例如】①何以言之?(《赤壁之战》);②何以战?(《曹刿论战》)4、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如】故患有所不必也。
(《鱼我所欲也》)5、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如】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6、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
可译作(“什么地方”。
) 【例如】如徐州不定,将军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7、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
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8、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升序》)9、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麽样、怎么办"。
)【例如】①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失街亭》);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④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军之志,若何?(《殽之战》)10、如……何,译为(“对……怎麽办”.)【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11、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如】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12、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例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句式与用法
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句式与用法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学生来说常常是一道难题。
掌握文言文的常见句式和用法,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写作文言文。
本文将介绍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常见的句式和用法,并举例说明其应用场景。
一、趋向结构趋向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常用于表达人物的动作、心理或者学问交流等。
主要由“以”、“为”、“之”等字引导,表示动作目标、动作方式或者心理状态。
例1:以勤勉之心,学习文言文,方能掌握其精髓之所在。
例2:为儒者之风,士子应以德行为本。
二、比拟结构比拟结构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通过比较来形容事物的特点、性质或者关系。
常用的比拟结构有“如”、“若”、“似”等。
例1:人生若寄于一封书信,每个字都承载着无尽的思考和感悟。
例2:月色似水,河面如镜,营造出一片宁静而美丽的夜景。
三、并列结构并列结构常用于表达两种或多种并列的事物、现象或者观点。
通过使用“与”、“及”、“兼”等词语,将多个成分并列起来,以增加句子的表达力。
例1:人生包含着成功与失败、快乐与痛苦、希望与绝望,我们应当用乐观的态度面对种种困难。
例2:书籍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也开拓了我们的视野。
四、因果结构因果结构用于表达一个事件或者情况是由另一个事件或者情况引起的关系。
常用的连接词有“由于”、“因为”、“所以”等。
例1:经过多年的努力学习,他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因为他从未放弃过对知识的追求。
例2:由于物质贫乏,他在困境中坚持奋斗,所以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五、排比结构排比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通过重复使用相同或类似的结构,使句子更加有力和生动。
例1:古往今来,先贤为国家流血牺牲,为社会奉献智慧,为人民谋福祉。
例2:今日之中国,既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推动经济发展,又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保护文化瑰宝。
六、假设结构假设结构常用于讨论假设、设想或者推理等问题。
通过使用“若”、“倘若”、“假如”等词语,引导句子的假设条件。
常见文言句式及例句
常见⽂⾔句式及例句什么叫古今异义,通假字,⽂⾔虚词?在什么时候⽤这三种解释⽅法?解析:这是⽂⾔⽂中常见的说法,古今异义就是指⼀些词语在古时候是⼀个意思,在现代⼜是另⼀个意思,意思古时候和现代的不⼀样,这就是古今异义(今齐地⽅千⾥(“地⽅”是“地”与“⽅”的连⽤。
地:⼟地,领⼟;⽅:⽅圆。
现在的意思常指“某⼀区域”));通假字:古⼈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个字,表达⼀个意思,可是该⽤哪个字表⽰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定规律的;但是有⼀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定规律,可能⽤这个字表⽰某个意思,也可能使⽤⼀个同⾳字表⽰那个意思,这个同⾳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般情况下使⽤“慧”表⽰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惠”去表⽰,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
⽂⾔虚词和⽂⾔实词相对,⽐如我们所学的“之”、“乎”、“也”等等都是⽂⾔虚词,⼀般它们没有实际的意义。
常见⽂⾔⽂虚词⽤法——所处所,地⽅。
例:①持童抵主⼈所。
②⼜间令吴⼴之次所旁丛祠中。
③必能使⾏阵和睦,优劣得所。
④乐⼟乐⼟,爱得我所!⑤成反复⾃念,得⽆教我猎⾍所耶?⑥某所,⽽母⽴于兹。
⑦此何所也?⽤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的⼈”等。
例:①渔⼈⼀⼀为具⾔所闻。
②⾐⾷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荆柯有所待,欲与俱。
⑤此疾之所由⽣也。
(所由⽣:产⽣的缘由。
)「所以」表⽰⾏为所凭借的⽅式。
⽅法或依据,相当于"⽤来......的⽅法""是⽤来......的"等。
例:①吾知所以⼈距⼦矣,吾不⾔。
②故释先王之成法,⽽法其所以为法。
表⽰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例:①亲贤⾂,远⼩⼈,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②荆⼈尚犹循表⽽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1: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一、动词使动用法。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二、名词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为王。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1: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
2:意动用法所谓意动动词,就是含有认定意义的动词,它对宾语含有“以为什么”或“以为怎样”的意思,或者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什么或看成怎样。
古汉语表示意动的动词有“以……为……”、“以为”、“为”等。
如:市人皆以赢为小人。
(都市里的人都认为我侯赢是个小人。
)《信陵君窃符求赵》皆以美于徐公。
(全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但是,在古汉语里,可以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它可以不用意动动词,而用别的词来代替意动动词,并简化结构,我们称之为意动用法。
一、名词用作意动动词。
名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名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孟尝君客我。
(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冯谖客孟尝君》侣鱼虾而友麋鹿。
(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
)《前赤壁赋》二、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看成怎样。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后所构成的动宾式,所表示的内容和古汉语的“以……为……”一样。
如:成然之。
(成名认为他的妻子的话很对。
)《促织》又安敢毒耶?(我又怎么敢认为这个差役痛苦呢?)《捕蛇者说》吾妻之美我者。
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
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一、句式结构1. 主谓句型主谓句型是最基本的句型,用于陈述一个动作或状态。
主谓句型的结构为“主语+谓语”。
例如:君子无伤人之心,有战国之志。
汉高祖谢天下,天下皆为汉。
2. 主谓宾句型主谓宾句型是在主谓句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宾语。
宾语可以是名词、动词等。
例如:为人民服务。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3. 主谓补句型主谓补句型在主谓宾句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补语,用于补充说明主语的特征或状态。
例如:图书馆静悄悄地坐落在郊外。
孔子的思想深入人心。
4. 连词句型连接词句型使用连词连接两个主谓句型的句子,用于表达因果、递进、转折等关系。
例如: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5. 并列句型并列句型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组成,用于表达同一主题的不同含义或补充说明。
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 条件句型条件句型由一个条件句和一个主句组成,用于表示某种条件下会发生的结果。
例如:如有困难,可尽快与我联系。
吾愿群公以毛遂自荐。
7. 定语从句句型定语从句句型用于修饰名词,由一个引导词和一个从句组成。
例如:山明水净,石矗云霞。
夫子常诵《诗经》,而不进于《易》。
8. 独立主格句型独立主格句型由一个名词或代词和一个动词短语组成,用于表示伴随、目的、结局等。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9. 半倒装句型半倒装句型是将谓语动词的一部分(一般是助动词或情态动词)放在主语之前,用于强调动作的主体或表示条件。
例如:黄花山中卧鸟,白马照夜鸣。
得天下英才,当尽量予以重用。
二、句式用法1. 平淡句式平淡句式是指句子结构简单,词语朴实无华,用于表达简单的事实或观点。
例如: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推而广之,哲人亦不得不慎独。
2. 衔接句式衔接句式是指通过各种连接词将各个句子或词语连接起来,用于表达因果、递进、并列关系等。
例如:不明者以为鸿案鸿案,参以古人之智,旋蒙其诛也。
文言文基本句式及用法
判断句的作用: 判断句在文言文 中具有重要的作 用它可以帮助读 者更好地理解文 意把握作者的思
想观点。
判断句的定义 判断句的分类
判断句的标志 判断句的用法
定义: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进行判断的句子通常以“者”、“也”等词结尾。 用法:判断句通常用于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特点、身份、地位等起到强调和明确的作用。 特点:判断句的语言表达简洁明了易于理解能够有效地传达信息。 示例:他是一个聪明的人。 (判断句)
举例:如“(孟子)曰:‘独乐乐与 人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 若与人。’”(《孟子·梁惠王下》)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类型: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 词等。
作用:简洁明了避免了重复累赘使 语言更加精炼有力。
主语的省略 谓语的省略 宾语的省略 定语的省略
承前省:指在文言文中前文已经出现过的成分后文可以省略不提 蒙后省:指在文言文中后文已经出现过的成分前文可以省略不提 句中省:指在文言文中句子中间的成分可以省略不提 领句省:指在文言文中为了强调某个句子或成分可以将前面或后面的句子或成分省略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后置 判断句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强调谓语
宾语前置:宾语放在谓语之前 强调宾语
状语后置:状语放在句末强调 状语
定语后置:定语放在句末强调 定语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分类: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 后置、状语后置
常见于诗词、对联中
判断句的定义: 判断句是文言文 中常见的一种句 式用来表示对某 人、某事或某种 情况的肯定或否
定判断。
判断句的特点: 判断句通常以名 词或名词短语为 谓语并常借助语
气词“者”、 “也”来表示判
文言文常见句式以及断句方法
文言句式1、判断句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加以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中,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常见的形式主要有:(1)……者,……也。
(“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2)……,……也。
(主语后面不用“者”)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今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知”。
“是”意思是“这”,复指前面的主语。
②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今译:病在肌肤里,是针炙能够治疗的。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桃花源记》)今译:南阳的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3)用“乃”“则”“即”“为”“则”等帮助判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今译: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色。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今译:该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
(4)文言文中也有用“是”表示判断的,这是较为晚起的。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西湖游记二则》)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1)省略主语(病)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病)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医)无奈何也。
(《扁鹊见蔡桓公》)今译:病在肌肤,是针炙能够治疗的;病在肠胃,是火剂汤能够治疗的;病在骨髓里,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辖的,当医生的就没有办法了。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
(《<论语>十则》)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①投(之)以骨。
(《狼》)今译:把骨头扔给(狼)。
②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今译:你和他一起来。
(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今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
3、倒装句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
主要包括:(1)谓语前置(主语后说)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常用文言文用法
常用文言文用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学习和运用好文言文的用法,对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古代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常用的文言文用法进行探讨。
一、典籍常用文言文用法1. 言之有物:文言文讲究精炼、准确的表达,一句话能够言简意赅地表达出许多内容。
比如《论语》中的经典之句:“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用短短一句话表达了君子的境界和修养,以及对于自知之明的重视。
2. 形容词状语的修辞:文言文中常用形容词作为状语,来修饰名词,增加句子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如《红楼梦》中形容贾母容颜的句子:“雪逐寒梅发,梅因喜雪痕”。
3. 运用典故:文言文中常常会引用典故,通过典故的运用来表达作者的观点或寓意。
比如《左传·庄公四年》:“大旱晔,庖人舍牛。
”通过引用《诗经》中的典故,来形象地描绘大旱的严重程度。
二、表达习惯1. 即用即释:文言文中常常会使用一些较为复杂的词汇或句子结构,但同时也会立即给出解释,让读者能够理解作者的意思。
这种用法使文言文的阅读更加容易理解,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语境。
2. 用典和谐:文言文中常常用诗词引用、警句等形式来表达作者的观点。
在使用这些典故时,需要注意与文章整体风格和内容的和谐统一,使得这些典故具有增色和铺垫的作用,而不是僵硬的照搬。
三、句式结构1. 并列句:并列句在文言文中屡见不鲜,可以将多种信息进行并列,使句子更加平衡且通顺。
“人之初,性本善。
”这是一句简洁的并列句,通过并列句的运用使句子更有力量感。
2. 对仗句:文言文中常常用到对仗句的结构,通过平仄韵律的对应,使得句子更加优美动听。
例如《离骚》中的“凤鸟汤中翣,鹤驾碧霄空”两句,通过“汤”与“空”、“翣”与“驾”形成对仗,使整篇诗歌富有韵律美感。
3. 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较多使用,通过将动词或其他成分提前到句首,使得句子更加鲜明、突出。
例如《论语·子路》中的句子:“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
古代汉语句式一、判断句判断句是指对主语有所断定的句子,在文言文中,一般是指以名词或名词短语做谓语表示判断的语言形式,主谓语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等,可以通过判断式来表现判断。
1、基本形式:“……者,……也。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南冥者,天池也2、变化形式:A.“……者……。
”例如:叫冤者,妇人。
陈轸者,游说之士B.“……也。
”例如:张衡字子平,南阳西鄂人也。
贡之不入,寡人之罪也C.“……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之美丽者也D.“者”、“也”均不用的: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夫鲁,齐晋之唇。
3、主谓句间用“乃”、“为”、“则”、“诚”、“即”来表示判断(但它们不是判断词). 例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卿为清望官。
③、心之官则思。
④、……周文元,即今累然在墓者也。
⑤、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4、用“是”表判断,是汉代以后的用法,这以前文言句中的“是”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复指上文,一般作判断句的主语。
A、“是”不作判断词的:例如:①、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②、是障之也。
(《召公谏厉王止谤》)B、“是”作判断词的:例如:①、巨是凡人。
②、问今是何世。
③、不知木兰是女郎。
④、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
5、否定句中的“非”,表示否定判断,但也不是判断词.例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②、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练习:1、下列句中,与其它各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①、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②、亚父者范增也。
③、粟者,民之所种。
④、梁,吾仇也。
⑤、唐南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⑥、南冥者,天池也。
⑦、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⑧、席方平,东安人。
答:⑤,不是用“者也”式表判断句。
2、下列句中属于判断句的一句是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文言文句式类型及例句
文言文句式类型及例句在文言文中,有许多不同的句式类型,每一种句式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用法。
下面我将为您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句式类型,并提供相应的例句。
一、主谓句:主谓句是最基本的句子结构,由主语和谓语构成。
例句:吾乃齐国之臣。
二、主谓宾句:主谓宾句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表示动作的行为对象。
例句:君王以仁义待臣民。
三、倒装句:倒装句是将原本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过来,常用于强调或改变语气。
例句:人心思变,世事难料也。
四、并列句:并列句是由两个或多个独立的分句组成,彼此之间没有主从关系。
例句:山高水远,道远情更长。
五、连接句:连接句通过一些连词将两个或多个分句连接起来,表示因果、转折、条件等关系。
例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六、比拟句:比拟句通过使用“如”、“若”等词语进行比较,以形象地表达出某种相似关系。
例句:君子如水,处高则安静。
七、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由一个副词或从属连词引导的从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
例句:虽败犹荣,为国捐躯。
八、条件句:条件句通过使用“若”、“如”等词语表示假设或条件,并引导一个后续的结果。
例句:若有人问,我愿乐道之。
九、让步句:让步句是用来提出一种与事实相反的观点或情况,并表示出其不可忽视的存在。
例句:纵使困难重重,我们也要勇往直前。
十、感叹句:感叹句用来表达强烈的情感或惊讶,常以“何/奈/焉”等词开头。
例句:何其美哉,此景之壮观!十一、比喻句:比喻句通过使用比喻手法,将某个事物与另一个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进行比较,以形成形象生动的表达。
例句:人生如梦,亦如流水。
十二、修辞句:修辞句是通过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的句子,包括夸张、反复、排比等。
例句:岁月峥嵘,光阴荏苒,转眼已逝。
以上只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类型和例句,文言文的句式丰富多样,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句子。
在学习和使用文言文时,了解这些句式类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的语法和表达方式。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用法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用法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文体,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的用法。
本文将从词序、短语、句式、修辞等方面介绍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用法。
一、词序的特点文言文的词序与现代汉语存在明显差异。
1. 主谓宾的固定顺序文言文中,主语通常放在句首,谓语动词紧接其后,而宾语则放在谓语动词之后。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
”(《论语》)2. 直接宾语放在间接宾语之后文言文中,直接宾语常常放在间接宾语的后面,这与现代汉语正好相反。
例如:“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木兰诗》)二、短语的特点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短语结构,常常出现在句子中,表达特定的含义。
1. 比拟短语比拟短语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用来进行比喻和象征。
比拟短语常以“如”、“若”、“似”等词开头,表示一种类似或相似的关系。
例如:“如水之清,如山之巍。
”(《论语》)2. 接续短语接续短语是文言文中表示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等的常用短语。
“以”、“故”、“若”等词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而“若”、“如”、“倘若”等词则用来表示条件关系。
例如:“以心做人,则为心之德。
”(《论语》)三、句式的特点文言文有一些独特的句式结构,常常运用于修辞或表达特定含义。
1. 并列句式并列句式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之一,用来表达并列的关系。
常见的并列连词有“且”、“而”、“乃”等。
例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2. 倒装句式倒装句式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用来强调句子的某一部分或达到鲜明的修辞效果。
常见的倒装方式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倒装等。
例如:“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千家诗》)四、修辞手法的特点文言文中存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常用于修辞或表达情感。
1. 比喻比喻是文言文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对事物间相似或类似的特点进行比较,以达到形象明确或引发联想的效果。
例如:“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杨万里《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2. 借代借代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用一个事物来代替另一个事物,以达到修辞或表达的目的。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句式)课件(共68张PPT).ppt
目 录熊
猫
壹 判断句 贰 叙述句 叁 否定句 肆 疑问句
01 判断句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六种形式: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是 不用系词“是”的,而是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①“主 ,谓+也”, 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如:虢,虞之表也。《左传·宫之奇谏假道》② “ 主+者,谓+也”,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词表示判断。 如: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③“主+者,谓”,主语后用语气词 “者”,谓语后面不用“也”字。如: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 传》④“主 ,谓”,者字、也字都不用,如:贾生,洛阳之少年。(苏轼 《贾谊论》)⑤“主+副+谓+(也)” 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 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⑥“主&,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寡人是 问”就是“寡人问是”
⑸介词“以”的宾语往往可以无条件前置,如: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现代汉语中,“夜以继日”结构同此。
三、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
①常规句式: 数词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而不用表示动量的量词,如: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左传·晋灵公不君》 现代汉语中的千变万化、百发百中、一劳永逸等也是这种用法 。
2、句中的也字:语气词“也”字有时用在单句或复句中表示 顿宕。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用在单句的主语之后。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论语·季 氏》用在一般主语之后。 ②用在时间副词或表示时间的词组之后。 如:当是时也,禹 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许行》;今也则亡。《 论语·雍也》 ③用在复句的第一个分句之后,这个分句往往是表示时表示时 间修饰的分句。 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左传·烛之 武退秦师》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常见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1、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多髯者为东坡(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兵革非不坚利也(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1)省略主语 :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c对话省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
(《狼》)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急湍甚(于)箭。
(《与朱元思书》)(5)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二(个)男新战死3、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文言文常见句式及解析
文言文句式大全一、倒装句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 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介宾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②介宾倒装例: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③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④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⑤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呢⑥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
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①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③数量词做定语后置例:“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4.介宾结构后置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二、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2、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文言文基本句式及用法
文言文基本句式及用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要读懂和理解文言文,掌握其基本句式及用法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文言文的几种常见基本句式及其用法。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判断句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式这是最常见的判断句形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2、“……,……也”式例如“夫战,勇气也”,直接用“也”来表示判断。
3、“……者,……”式“南冥者,天池也”,“者”起到提顿作用。
4、用“乃”“则”“即”“皆”“诚”“本”等词表示判断“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中“乃”表判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里“则”表判断;“梁父即楚将项燕”中“即”表判断;“环滁皆山也”中“皆”表判断;“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诚”表判断;“臣本布衣”中“本”表判断。
5、用“非”表示否定判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非”表示“不是”。
二、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常见的被动句形式有:1、“于”字式用“于”字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如“受制于人”。
2、“为”字式“为”表被动,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3、“为……所……”式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被动句式,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见”字式“见”表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5、“见……于……”式“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和“于”配合使用表被动。
三、省略句省略句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是句子成分的省略。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省略主语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主语“渔人”省略。
2、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略了谓语“鼓”。
3、省略宾语“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省略了宾语“之”。
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省略了介词“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3/11
18
3、省略句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之与 斗卮酒。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之以事。
2021/3/11
11
2、被动句
1、用介词 “于” 、“受”、 “受……于……“表被动(“于” 引 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 能容于远近……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而君幸于赵王。
有罪受贰。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021/3/11
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以上几种类型被动句,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译成
2021/3/11
16
“被”。
3、省略句
1、省主语。( 有承前省、蒙后 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廉颇 大破之。承前省
沛公谓张良曰:“……公 度我至军中,公乃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余购三百盆,皆病者……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且相如素贱人。
此亡秦之续耳。
2021/3/11
9
1、判断句
3、用动词“为”、“是” 表示判断。(文言文中用
“是”作判断动词的较为少见)
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季布的名声更加显著的原因,是曹 丘传播了它呀。
2021/3/11
5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
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 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锄 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子, 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 业哉!
翻译: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 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2分)
——文言文专题复习
2021/3/11
1
与现代汉语 不同的句式
判断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固定句式
倒装句
2021/3/11
2
与现代汉语 不同的句式
与现代汉语 不同的用法
2021/3/11
3
王戎七岁,尝与诸
小儿游。看道边李树 多子折枝,诸儿竞走 取之。唯戎不动。人 问之,答曰:"树在道 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世 说新语》)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亚父者,范增也。判断句 2、沛公军霸上。 省略句 3、沛公安在? 宾语前置 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
2021/3/11
8
1、判断句 2、用副词“乃”、“则”、
即”
“ 皆” 、“素” 、
“ 耳”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
如:臣乃比市较井多鼓见刀。屠者。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1、府吏见丁宁(我)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温
馨
翻译下列句子:
提
1、诚请见教。 诚挚地请求教导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示
2、望见谅。 希望原谅我。
3、请勿见笑。 请不要讥笑我。
2021/3/11
14
2、被动句
3、用“为”、“为…… 所……”(“为”引出动作的
主动者)或
“……为所……”表示被动。 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 一鼓作气,再鼓 而衰,三鼓 而竭。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
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 ,又请杨子之竖 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如: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候 狱门外。
后公改 任 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2021/3/11
10
1、判断句 4、用“非”、“未”、“弗” 等表示或辅助表示否定的判断。
如:吾本非文人画士……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以上各种类型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
如是肯定判断句 ,要用“是” ;如是否定判断
句,要用“不是”。
你能很快找出故事中的判断句吗?
此必苦李。(语意直接表判断)
2021/3/11
4
• 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 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 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 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 曹丘扬之也。
•
(节选自《史记•季荀栾布列传》)
吾属今为之虏矣。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021/3/11
15
2、被动句
4、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文言文中较少见)。
如: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5、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 没有任何标志,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补出)。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梁,吾仇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者”、“也”全不用。
2021/3/11
如:刘备,天下枭雄。
7
秦,虎狼之国。
入。”
蒙后省
余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 手自笔录,余 计日以
还…… 余录毕,余走送之。
自述省
孟子:“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 曰:“不
若与人。”
对话省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今“日
之事甚急。” 2021/3/11
对话省17
3、省略句
2、省谓语动词(无论是古代 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现象还 是比较少的)。
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
的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
儿子就不能保全。(2分)
2021/3/11
6
1、判断句 1、用“者”或“也”表示判 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如: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12
2、被动句
2、用“见”、“见……于……” 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 者)。
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021/3/11
13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 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表示 “对自己怎么样”。 可译为“我”。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