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时 解决问题(1)
实验小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第1课时)》说课稿

实验小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第1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掌握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的运算规则有所了解。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会受到直观形象的干扰,不能准确地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找出数量关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准确地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动画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初步感知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讲解新课:讲解加法和减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些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教师巡回指导。
4.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 万以内数的认识 (第9课时 解决问题)课件

探究新知
买这两件商品, 500元够吗?
知道了什么?
探究新知
358+218=
怎样解答?
我想把358和218加起来, 看看超没超过500。
探究新知
可以这样想。
炒锅超过了300元,吹风机超过了200元。 300+200=500,带500元肯定不够。
探究新知
解答正确吗?
500元买了300多元的炒锅,剩下不 到200元,肯定不够买吹风机。 即使炒锅300元,500-300=200, 剩下的钱也不够买吹风机。
探究新知
想一想:700元够吗? 炒锅不到400元, 吹风机不到300元。 400+300=700,700元够。
巩固运用
(教材P96 T6)
1.城关镇礼堂有3000个座位,城关镇的三所小学各 有800多名学生。如果这三所小学的学生同时来 礼堂参加活动,礼堂的座位吗?
800多不超过900 900+900+900=2700(个) 3000>2700 答:礼堂的座位够。 也可以将800多估成1000计算。
304元约是300元,212元约是200元, 300-200=100,打折后《科学世界》 大约便宜了100元。
巩固运用
一套《经典故事书》 258元
一套《连环画》 137元
一套《科学世界》 304元
(2)如果按原价买这三套书,带600元够吗?
《经典故事书》超过了200元,《连环画》 超过了100元,《科学世界》超过了300元。 200+100+300=600,带600元肯定不够。
巩固运用
(教材P97 T8)
2.广场举办消夏音乐会,需要租1500把椅子。
700+900=1600(把) 1600>1500 答:够了。
人教版数学二上说课稿:第4单元表内乘法(一)-第9课时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二上说课稿:第4单元表内乘法(一)-第9课时解决问题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上第4单元“表内乘法(一)”是学生学习乘法运算的重要内容。
本单元通过引入乘法运算,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第9课时“解决问题”旨在让学生运用表内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经掌握了加减法和基本的数数能力,但对于乘法运算的理解和应用还有待提高。
同时,学生可能对解决实际问题感到困惑,不知如何将乘法运算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对乘法运算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如何将乘法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乘法运算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探索乘法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乘法的基本规律。
3.实践: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乘法运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乘法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4.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乘法运算的意义和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突出乘法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简洁明了,易于学生理解。
可以采用流程图、图示、列表等形式,展示乘法运算的过程和应用。
最新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时 解决问题(1)教案

最新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1)【教学内容】教材第39页例10和练习九。
【教学目标】1.掌握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2.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重点难点】1.掌握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2.灵活运用这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导入】1.口算。
6.4÷2÷0.1= 3÷1.5÷2=0÷1.7÷18= 0.25×3.8×4=0.5×0.3×20= 5.6÷0.2÷0.4=2.16辆汽车7天共节约汽油360.64千克,平均每辆汽车每天节约汽油多少千克?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3.导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数除法。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应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课题)【新课讲授】1.教学例10(1)。
多媒体出示例10(1)情境图。
读题,理解题意。
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要求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实际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求2.5千克里面有几个0.4千克,用除法计算。
)尝试列式解答。
教师板书:2.5÷0.4=6.25(个)组织讨论:(1)这个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吗?(2)如果不符合,几个瓶子合适?说出理由。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汇报、交流。
小结:6.25个不符合实际情况,瓶子的个数只能是整数。
要用7个瓶子。
因为用“四舍五入”法求出6个瓶子,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香油,还有0.1千克香油没处装,因此还需要1个瓶子,应该是7个瓶子。
讲解:这种取值方式叫“进一法”,不管小数部分是几都要向整数部分进一。
举例子说一说还有哪些情况下会用到“进一法”取近似值。
2.典例讲析。
例1学校食堂买了611千克的大米,现在要用每个只能装100千克大米的麻袋运回所有大米,食堂最少需要准备多少个这样的麻袋?分析:根据题意可以列出除法算式,从实际生活需要,麻袋个数应该是整数。
实验小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第1课时)》教案

实验小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第1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比”的意思。
2.能用比较多或比较少表示数量多少。
3.能用比较高或比较矮表示高矮。
4.能在比较中正确理解数学计数的概念。
能力目标1.能够观察能力和说的能力来表述比较大小。
2.能够动手做,锻炼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3.能够养成注意周围事物变化的好习惯。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对数学的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爱思考、会动手的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乐于观察、乐于分析问题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
2.让学生能够用比较多或比较少、比较高或比较矮表示数量和高矮。
教学难点1.让学生正确理解“比”的概念,能够在比较中准确表达数量和高矮的差异。
2.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课件PPT。
2.尺子、卷尺、同学之间的比较工具。
3.课前准备好同学们可以比较高矮、多少的实物。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老师出示两个同学提前准备好的实物(可以是各种水果、书籍、学习用品等),并让学生两两比较这两个实物的数量、高矮,引出“比”的概念。
2. 学习新知1.让学生观察两个同学的身高,并讨论谁高、谁矮。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然后用数学语言表示比较结果。
3.老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高或矮的水果,并讨论。
4.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如“苹果比梨高吗?”,“香蕉比橘子高吗?”等。
3. 启发思考老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回答。
示例问题: - 张三同学有3个苹果,李四同学有6个苹果,谁有的苹果比较多? - 小明比小刚高,小刚比小华高,那么小刚和小华谁更高呢?4. 练习巩固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他们自己身高的高低,并用“比较高”“比较矮”等词语进行描述。
然后让学生自己编写一些比较问题,并邀请同学回答。
5. 展示总结老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再次强调使用“比”这个词汇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运用。
二年级数学第9课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案

3.感受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建立与运算意义之间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
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式表征数学问题。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交流观察。
教学
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教
学
过
程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师:你知道下面这两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吗?
(2)交流展示,沟通直观图与实际问题及运算意义之间的联系。
4.用语言表征数量关系,明确运算的意义。
(三)、检验结果,梳理强化
1.回顾反思:这两道题的解答正确吗?
2.讨论检验的内容和步骤。
(1)先检查什么?再检查什么?为什么?
(2)按书上的内容和步骤进行检验。
四、点拨拓展。
1.完成教材P64页第1题、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2.完成教材P64页第4题。 (学生自主练习,灵活运用加、减、乘法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3.完成教材P65页第11题。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找出隐含条件,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五、总结回顾.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1.列式解答。
(1)有3排桃树,每排5棵,一共有多少棵?
这两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比较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尝试解题,教师指导。
2.汇报交流,教师板书:(1)5×4=20(张) (2)5+4=9(张)
3.多种表征,沟通联系。
(1)用多种方式表征数量关系。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第9课时 用估算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9课时用估算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估算的概念,掌握用估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估算的意义和作用2. 估算的方法和步骤3. 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能够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估算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准确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课(1)认识估算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数学题目,让学生尝试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发现估算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估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估算的方法和步骤,并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运用估算方法。
(3)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巩固练习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估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掌握情况。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估算方法。
2. 家长协助孩子观察生活中可以用估算解决的问题,让孩子尝试解决。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本教案遵循了人教新课标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的世界里快乐地学习。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的实施与操作在教案的实施过程中,教学过程的操作是最关键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以及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操作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新的学习内容做好铺垫。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2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第9课时 用估算解决问题(1)课件

499 + 205 ≈ 700 500 + 200 =700
892 - 515 ≈ 400 900 - 500 =400
364 + 642 ≈ 1000 350 + 650 =1000
723 - 419 ≈ 300 720 - 420 =300
多位数加、减多位数的估算方法 把每个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千数、整百数、几千 几百数或几百几十数,再进行计算,取近似数时, 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100×3=300(元) 300元大于且接近267元
估算 合理
方法二
每天的住宿费 90×3=270(元) 大约是90元 270元大于且接近267元
估算 合理
对比两种估算结果:
267÷3 ≈ 100(元) 267÷3 ≈ 90(元) 答案更接近 精确结果。
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多种估算方法。
每天的住宿费比90元多还是比90元少?比80元呢?
方法一
267÷3 ≈ 100(元)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方法二
267÷3 ≈ 90(元)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
回顾与反思
267÷3 ≈ 100(元) 267÷3 ≈ 90(元) 他们的解答都合理吗?为什么呢?
检验估算结果的合理性:
解题方法 估算结果
检验过程
结论
方法一
每天的住宿费 大约是100元
【难点】 结合实际情境,灵活应用估算策略 解决问题。
复习导入
估一估,算一算。
297 + 105 ≈ 400 300 + 100 =400
914 - 402 ≈ 500 900 - 400 =500
1966 + 887 ≈ 3000 2000 +1000 =3000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九课时 解决问题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九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乘除法的意义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乘除法进行计算3.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乘除法的意义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学习新课(1)乘除法的意义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乘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学会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5. 课后作业设计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学生能够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六、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发展。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目标明确,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数除法 第9课时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

求需要准备几个 2.5÷0.4=≈76(个.25)(个)
瓶子,结果应该
四舍五入
取整数。
6.25≈6,进需一要6法个瓶子。
2.4kg
剩下的0.1千 克的香油该 怎么办呢?
求需要准备几 个瓶子,结果 应该取整数。
2.5kg
规范解答
2.5里面有几个0.4?
2.5÷0.4=≈7(6个.2)5(个) 答:需要准备7个瓶子。
第(1)小题,不管小数部分 是多少,都要进一取整数。
第(2)小题,不管小数部分是 多少,都要舍去尾数取整数。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 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1.想一想,填一填。 王叔叔业余时间喜欢编鸟笼,编一个鸟笼需 要9 m长的铁丝,他有一根60 m长的铁丝,最 多能编几个?
想:60÷9=6.6• 编6个鸟笼需要铁丝:( 6×9=54 )(m),剩余 ( 6 )m铁丝,不够编一个鸟笼,所以最多可 以编( 6 )个鸟笼。
是多少,都要舍去, 取整数为16。
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去尾法
17×1.5=25.5(m)
Hale Waihona Puke 不够(2)王阿姨用一根25 m长的丝带包装礼盒。每包装一个礼 盒要用1.5 m丝带。这根丝带可以包装多少个礼盒?
规范解答
去尾法
25÷1.5 ≈16(个)
答:这根丝带可以包装16个礼盒。
这两道题的结果是怎样取商的近似值呢?
3 小数除法
第9课时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课件
列竖式计算。
5.52÷4.6 =1.2
1.2 4.6 5.5.2
46 92 92 0
34÷33=1.0303 …
1. 0 3 0 3 33 3 4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9课时 解决问题(1)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1) 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为五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第9课时,主要围绕“解决问题”这一主题展开。
课程内容将教授学生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难点1. 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关键信息。
2. 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
3.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案例等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教师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通过案例分析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 练习: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互相学习和借鉴。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和提高。
板书设计1.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1) 人教版2. 重点内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案例分析和示范、练习题、讨论和总结。
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2. 提高题:让学生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拓展题:让学生自主寻找实际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新插图)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9课时 解决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课件

知条件
①总行驶里程6.3公里; ②3km以内的里程固定价7元; ③超过3km的部分,每公里1.5元; ④不足1km按1km计算。
明问题
应付的打车总费用是多少?
排疑点
李叔叔打车的总里程是6.3公里,这 当中的0.3公里,费用该怎么算?
0.3公里不足1km,要按1km收费, 即1.5元,由此,总里程也要视为7km。
画图示 行驶里程: 付费里程:
6.3km 7km
解法一 先分后总
◎3km以内的费用+3km以外的费用=总费用
3km以内的费用: 7元 3km以外的费用: (7−3)×1.5=6(元) 总费用:7+ (7−3)×1.5=13(元) 答:他应付的打车费用是13元。
解法二 先总后分 多退少补
◎全程先按1.5元/km计费,再补前3km少算的 全程按1.5元/km计费:7×1.5=10.5(元) 前3km少算的费用: 7−1.5×3=2.5(元) 总费用:10.5+ 2.5=13(元) 答:小王应付的打车费用是13元。
2.额外价段。额外价一般异于起步价, 额外价段需要与起步价区分开来,分别计算, 不能将起步价段包含进去。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项目
价格
复印
0.4元/页
速印 每页0.2元,30页起印,每次另加制版费2元。
复印费用:0.4×25=10(元) 8<10
速印费用:0.2×30+2=8(元)
◎选择速印后,需要多印5份以达到起印数量 30页,但速印只需0.2元/页,所以依然很便宜。
答:小明选速印这种印法比较省钱。
五 课堂小结
1.起步价段。出租车的起步价一般固定 为某一里程内统一收取一定额度的钱数。其 他诸如水费等,则是起步量×起步单价。
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课件)第9课时 问题解决(1)

项目
单价
用量
上月读数
本月读数
应缴金额 (元)
水
3.45元/吨
375(吨)
393(吨) 62.1
电 0.52元/千瓦时 589(千瓦时) 675(千瓦时) 44.72
电费: 675 – 589 = 86(千瓦时) 0.52×86 = 44.72(元)
4.妈妈的身高是小明的1.15倍,爸爸的身高是
妈妈的1.1倍。爸爸的身高是多少米?(得数
户名
单价
用量(立方米)
(元/立方米) 上月读数 本月读数
红红家
536
560
洋洋家
1.7
娟娟家
429
454
396
419
明明家
799
831
应缴金额 (元)
40.8
42.5 39.1 54.4
娟娟家: 419 – 396 = 23(立方米) 1.7×23 = 39.1(元)
明明家: 831 – 799 = 32(立方米) 1.7×32 = 54.4(元)
506
怎么计算本月的天然气的实际用量?
要知道应缴多少天然气 费,要先算实际用量。
用本月读数减去上月读数, 就是这个月的实际用量。
(1)实际用量是多少立方米? 506 – 478 = 28(立方米)
(2)7 月份应缴天然气费多少元? 1.7×28 = 47.6(元)
答: 7 月份应缴天然气费 47.6 元。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小数乘法来解决问题。
萝卜每千克 1.8 元,买 5 千克要 用多少元?
上学每分走 50 米, 7.2 分走多少米?
1.8×5
50×7.2
课堂练习
(教材第17页“练习四”第1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一)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一) 人教版今天我要给大家上课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第一单元第9课时,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加减法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我要带领大家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知识,比如加减法的意义,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等。
然后,我会给大家出示一些例题,让大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解题思路和方法。
例如,例题:“小明有10个苹果,他妈妈又给了他5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加法来解决,即10+5=15。
这样的例题可以帮助大家理解和掌握加法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培养大家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会让大家多思考,多动脑,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
同时,我也会及时给予大家反馈和指导,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板书设计上,我会将重点知识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给大家,让大家一目了然。
比如,我会将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用图示或者列表的形式展示给大家。
对于作业设计,我会给大家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让大家在课后能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比如:“小明有15个苹果,他吃掉了4个苹果,然后又买了一些苹果,花了8元钱。
请问小明现在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每个苹果的单价是多少?”这个问题,需要大家运用加减法和除法来解决。
课后,我会进行反思和拓展延伸。
我会思考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大家的学习情况如何,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同时,我也会给大家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知识,让大家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大家加油!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需要大家特别关注的。
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是这节课的核心。
加减法是数学中最基础的运算,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类似“小明有10个苹果,他又买了5个苹果,请问他现在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样的问题,这就是一个加法问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总复习第9课时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共26张PPT) 通用版

答:爸爸今年42岁,芳芳今年14岁。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找准等量关系式是关键。有时,等量关系式并 不是直接给出的,或者说,并不是所有的等量关系式都可以求出题目的 解的。如果题目中出现两组并列条件,那么通常情况下是根据一组条件 设未知数,根据另一组条件列出方程。
[小试身手] 3. (2018·上海)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米,比一幢普通住宅楼的31倍多3
果设这个数为x,下面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
A
A. 10x-x=22.5
B. x-1������0=22.5 C. 10x=22.5
2. (2019·重庆)如图,天秤处于平衡状态。根据天秤此时“左端=右端”5y-3x=40×2 C. 5y-40×2=3x
B. 3x+40×2=5y D. x=(5y-40×2)÷3
(2) 设乙车的速度是y千米/时。(y+90)×6=1260
[小试身手]
1. (2019·广元)只列方程,不计算。
(1) 某商店共运进1428个网球,每5个装一筒,装完后还剩3个,一共装了多
少筒?
解:设一共装了x筒。
5x+3=1428
(2)有甲、乙两缸金鱼,甲缸金鱼的条数是乙缸的一半,如果从乙缸里取出9 条金鱼放入甲缸,那么两缸的金鱼条数相等。甲缸原来有金鱼多少条? 解:设甲缸原来有金鱼x条。 x+9=2x-9
三架天平右边放( )个 才能平衡。A
A. 4 B. 3
C. 2
D. 1
二、列方程解答下面各题。
1. 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一共卖248元,已知一张桌子的价格是一把椅子的3倍。
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各多少元?
设一把椅子x元,则一张桌子3x元。
3x+x=248 x=62 一张桌子:3×62=186(元)
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课件)第9课时 问题解决

试着列综合算式计算。
3.14×0.62 - 0.6×0.6÷2×4
= 1.1304 - 0.72
= 0.4104
≈ 0.41(m2)
答:折叠部分的面积约是0.41 m2 。
求圆形花坛周围小路的面积。在小组内交流你的
解决方法。
花坛的半径
是8米。
花坛周围的小
路正好2米宽。
花坛和小路的总面积:
3.14×(8+2)2=314 (m2)
教材第25页“练习六”第4题
(2)如果植1 草坪的成本为20元,那么植这块
草坪的成本至少是多少元?
549.5×20 = 10990 (元)
答:植这块草坪的成本至少是10990元。
教材第25页“练习六”第5题
2.用 15.7m长的竹篱笆靠墙围一个半圆形鸡舍(如图)。
这个鸡舍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好是圆面积减去正
方形面积的差。
正方形的面积是
4个直角三角形
面积之和。
折叠部分的面积 = 圆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
折叠后的正方形桌面面积:
0.6×0.6÷2×4 = 0.72(m2)
圆桌面的面积:
3.14×0.62 = 1.1304 (m2)
折叠部分的面积:
1.1304 - 0.72 = 0.4104 ≈ 0.41(m2)
圆的半径: 15.7÷3.14=5(m)
鸡舍的面积:3.14×52÷2=39.25(m2)
答:这个鸡舍的面积是39.25平方米。
3.右图中的铜钱直径28mm,中间的正方形
边长为6mm。这个铜钱的面积是多少?
3.14×(28÷2)2 - 62
= 3.14×196- 36
= 615.44 -36
第9课时 问题解决(1)-西师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第9课时问题解决(1)-西师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第9课时问题解决(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2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景中,能借助所学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过程的严谨性。
2. 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3.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重点:运用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难点: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多媒体课件演示: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学生计算后,抽一学生的作业到视频展示台展示,并请他说说他是怎么算的?为什么要这样算?引导学生说出梯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进行直观地演示。
教师:看来同学们前面的知识学得不错,今天我们就要利用你学过的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1.教学例1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
教师:从这个情景图中,你能了解到什么信息?引导学生从题中找出这样几个信息:这堆圆木堆放的横截面形状像梯形,每一层比上层都少1根;知道顶层、底层圆木的根数,堆放的层数;要求这堆圆木一共有多少根。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圆木、钢材等堆放成这样的形状,要知道这堆圆木一共有多少根,你准备怎么解决呢?学生讨论后回答。
如果有学生说出可以一根一根地数时,教师肯定这种方法后追问:如果每层堆放了很多根,堆了很多层,这样一根一根地数还方便吗?教师:是呀,如果我们能找到圆木的堆放规律,就能比较巧妙地,也更方便地算出圆木的根数了。
同学们能发现它的堆放规律吗?引导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强调堆放规律是:从上往下,一层比一层多放1根。
教师:你能利用这个规律来求圆木的根数吗?怎么求?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算法后汇报,估计学生提出的方法有:(1)把每层的根数加起来:3+4+5+6+7+8=33(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单元小数乘法
第9课时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教材P15例8及练习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用所学小数乘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从中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的过程,及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熟练并正确地计算,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启发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列各式:
0.9×0.9×1O0 1.25×0.5×8 1.86×3.04+0.14×3.04
教师找三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稿纸上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刚才同学们完成得都很好!这三题都是有关小数的乘法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15页例8的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情境图,并说说从情境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情境图,然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1:图中的这位妈妈买了2袋大米和0.8kg肉,每千克肉26.5元。
生2:鸡蛋有10元一盒的和20元一盒的。
生3:图片中的这位妈妈只带了100元。
师:很好!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将这些信息用表格的形
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教材第15页表格。
师:题中的问题是什么呢?
生4:这位妈妈买完2袋大米和0.8kg的肉,剩下的钱还够不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够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师:那么怎么解决第一个问题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说说自己的方法。
生1:我是用计算器算的。
买2袋大米和0.8kg肉所花去的钱是61.2+21.2=82.4(元),100-82. 4=17.6(元),17. 6>10,所以用剩下的钱够买10元一盒的鸡蛋。
生2:我是估算的。
1袋大米不到31元,2袋大米不到62元;肉的价钱不到27元;再买一盒10元的鸡蛋,总共不超过62+27+10=99(元),所以用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
师:剩下的钱够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呢?
生3:我也是用估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
1袋大米超过30元,2袋大米超过60元;lkg肉超过25元,0.8kg肉也就超过25×0.8=20(元)。
如果再买20元一盒的鸡蛋,总共就超过了60+20+30=110(元),110>100,所以用剩下的钱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2.回顾与反思
对比用计算器和估算两种方法,我们很容易发现,有时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较简单。
比较估算的两种方法,我们发现,第一种方法是把数往大了估,还没有超过100元,说明带100元钱够买这些东西了,第二种方法是把数往小了估,正好等于或大于100元,说明带100元钱不够。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四的第3题。
这个房间地面的面积为:
8.1×5.2=42. 12(平方米)。
一块地砖的面积为:0.6×0.6=0.36(平方米),
100块地砖的面积一共是0.36×100=36(平方米),36<42.12,
所以100块这样的地砖不够铺这个房间的地面。
2.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四的第4题。
0.25×15=3.75(千米),所以王老师家离学校3.75千米。
5×0.8=4(千米),4>3.75,所以王老师步行0.8小时能到学校。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下吗?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五、作业: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四的第1、2、5题。
【板书设计】:
xxx :2020年文档类型:word
文库精品文档,欢迎下载使用。
Word精品文档,可以编辑修改,放心下载
文档来源网络如有错误或者侵权,联系本店马上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