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知识提纲1

合集下载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重难点探究之一:“存天理,灭人欲”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熹
“存天理,灭人欲”理论有两层含义。一指摒弃不合理的欲望而可以满 足个人本能的需求;二是基于社会规范层面,即要人服从“礼”的要求, 遵循“三纲五常”来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当时社会的道德规范。 朱熹 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是其所处的历史时代的产物,继承了以往儒家 传统伦理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该主张强调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 追寻维护社会、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但该主 张也扼杀了人的正当私欲,不利于人的个性解放和社会的发展,实质是为 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是思想领域的封建专制主义。当今我们应当在 批判继承的思想下,借鉴该思想的合理成分,剔除其封建主义糟粕,自觉加 强个人道德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程标准】认识辽宋夏金元在文化方面的新变化,认识程朱 理学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影响。【考情分析】 宋代理学产生 的背景及其内容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文学艺术科技方面也有所 涉及。
民族政权并立,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加强。
封建的生产关系向边疆地区拓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经济重心完 成南移。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加强,继续保持对外开放,对外关系重 心由陆路转向海路。
一、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形成
1、背景: (1)社会现实(重建伦理纲常秩序)的需要 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分裂与战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 冲击了伦理纲常秩序,宋朝需要重建纲常伦理,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儒学。 (2)政治: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和倡导尊儒读经,宋 代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的推动。 (3)经济: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奢靡 享乐之风盛行,冲击了传统道德,理学家试图用理学来维护传统儒家 伦理道德,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4)思想文化: ①三国到五代,经学日益僵化,佛道两教的冲击,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②“三教合一”及儒学复兴运动的发展(宗旨) ③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氛围宽松,成为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著名科学家
(1)沈括:北宋科学家,著有《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 果。 (2)郭守敬:元朝科学家,最重要的业绩是设计和监制了多种天文观测仪器, 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 时世界上大为领先。 (3)王祯:元朝农学家,编撰《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 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问题思考
材料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朱熹 思考 朱熹认为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是什么?在这一方面,他提出了什么思想 主张? 提示 关系: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 思想主张:“存天理,去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达 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显人 性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③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强调尊卑等级观念、重义轻利,压制和扼杀 人的自然欲求。
2.P67学思之窗: 元朝是怎样确定科举考试内容和答题标准的?理由何在?
考试内容为儒家经书,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 理由:隋唐以来以词赋为科举内容使人们变得“浮华”;用“四
《帝师胆巴碑》 《跋赵佶雪江归棹图卷》
苏 轼 《 黄 州 寒 食 诗 帖 》
在北宋时期的书法艺术领域,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被后世并称为北宋四大家。 他们风格迥异,各有特色。此帖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 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 况下,有感而出的。《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书”“五经”取士,让世人习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于实际有 用,这与元朝统治者招揽人才,维护自身统治是分不开的。

高中历史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教材解读〖第12课教材分析-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教材解读〖第12课教材分析-历史纲要(上)〗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认识辽宋夏金元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新变化,认识不同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教材分析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推动了这一时期文化持续繁荣。

宋朝,儒学得到了复兴,诞生了融合佛道思想的新儒学,即理学,其中以程朱理学一派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随着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队伍壮大,词、话本、元曲、风俗画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在科技方面,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

北宋的沈括和郭守敬两位科学家在各自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

在民族交融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也有了突出的新变化。

辽夏金元统治者吸收汉族文字,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

各少数民族之间在文化上不断地吸收和借鉴,共同构筑起了辽宋夏金元文化的大厦。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既蕴含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也充分学习和借鉴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教学目标
(1)运用史料解读,了解儒学复兴的背景,知道儒学复兴是对当时社会政权对峙状况的反映。

(2)借助史料和相关解释,理解宋词、元曲兴起的根源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唯物史观。

(3)培养历史解释能力,认识宋元文化的高度繁荣和对世界的影响,增强文化自信和家
国情怀。

教学重点:认识程朱理学的观点、三大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分析宋元时期文化出现新变化的原因。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讲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讲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讲义一学科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两宋的文化,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义,政治经济决定思想文化;通过学习各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文化建设,理解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纷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2、时空观念:通过了解各两宋时期文化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3、史料实证:通过展示及读取文物图片等资料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

4、历史解释:学生通过对辽宋夏金元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分析,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两宋的文化科技,了解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学习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培养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内容及历史影响难点:儒学的复兴、少数民族文字三知识梳理一、儒学的复兴代表程颢、程颐、朱熹内容本体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修养论“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认识论“格物致知”特点1、思辨化、哲理化 2、以伦理道德为核心 3、吸收了佛道因素 4、关注现实,注重完善人格和道德 5.儒学世俗化、生活化影响南宋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二、文学艺术成就特点趋势宋词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句子长短不等,易抒发感情,与配乐结合;悲壮慷慨婉转柔美文学日益走向平民化、通俗化、世俗化婉约派柳永、李清照、元曲散曲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可雅可俗杂剧元朝关汉卿音乐、舞蹈、表演等一体,故事化话本通俗易懂书法元朝赵孟頫追求个性,不拘法度绘画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领域成就主要特点影响三大发明北宋毕昇活字印刷术1、实用性强,多为农业服务2、重经验总结,轻实验原理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加速了封建社会的瓦解指南针广泛使用航海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历法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总结性元朝郭守敬(授时历)领先世界农学元朝王祯《农书》南北农业技术于一体文字特点影响辽契丹大字、小字在汉字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特色创制1、推动了民族交融2、丰富了中华文明西夏西夏文金 女真文字 3、为后人研究提供了原始文献元 畏兀体蒙古文 拼音化(最早)八思巴文四自我提升1.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在1501年的教皇敕令中警告:“只要印刷术让无害目受到审查的书籍进一步传播,那么它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如果它使有害的作品也广为流传,那么印刷术也可以是有害的。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共38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共38张ppt)
——《程朱理学的正统化实现及其历史命运》
受到官方尊崇,成为正统哲学
材料二: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重视民族气节, 有助于塑造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维系专制统治,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六)评价 1.受到官方尊崇,成为正统哲学 2.重视民族气节,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精神 3.维系专制统治,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话本 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 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宋代的话本成为了当时流行于民间的主要文学 形式,贴近于市井,讲述的也多是市井小民的故事, 尤以短篇小说的数量最多,也最能体现宋代民间文 学的特色。 文学世俗化、平民化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 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2.曲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
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 百姓苦;亡,百姓苦。
(二)艺术 1.书法 宋:宋徽宗;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元:赵孟頫
◎《黄州寒食诗贴》苏轼“天下第三行书”
米芾书法作品
宋徽宗书法作品
2.绘画 山水画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局部 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局部
花鸟画 人物画
宋徽宗赵佶《腊梅山禽图》
宋徽宗赵佶《听琴图》
风俗画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高中历史同步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学生版)

高中历史同步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学生版)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程标准 素养达标通过了解辽宋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这一时期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 1.时空观念:掌握宋朝开始种植棉花、在辽夏金元统治下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等有关内容。

2.史料实证:通过具体史料,探究经济重心的南移、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

3.历史解释:研思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的发展为城市人口增加提供了基础,进而推动了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等有关内容。

4.唯物史观:认知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变化等内容5.家国情怀:感悟宋元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重要贡献,辽夏金元统治者十分注重本民族的文化建设一、儒学的复兴1.北宋儒学复兴⑴背景:儒家日益僵化;受佛教和道教冲击,社会影响力下降。

⑵主张: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程朱理学1.标志:南宋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2.表现(1)理气关系:朱熹认为理气互相依存,但理先于气,理不能离开气。

(2)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强调“仁”和仁者境界。

(3)方法论:格物致知(4)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微点拨】历史概念——“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就是花时间,讲方法,深刻探究万事万物的本质,以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

3.影响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知识拓展】理学的世俗化朱熹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

历史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知识点

历史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知识点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一、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
1、背景:
(1)魏晋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佛道盛行,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2)五代以来,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宋代急需重建道德伦理体系,强化皇权和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3)宋代商品经济繁荣,进一步冲击道德伦理(冲击传统义利观、家庭伦理等)。

2、代表人物:程颢、程颐(理学创立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
3、理学的内容:
(1)宇宙观: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2)人生观、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
(3)方法论/求“理”的方法:格物致知(探究实践万事万物求得天理)
4、理学的地位:南宋以后理学(新儒学)成为官方哲学
5、理学的特点:
①思辨化、哲理化②以伦理道德为核心③吸收了佛道因素④关注现实,注重完善人格和道德⑤儒学世俗化、生活化
6、理学的影响
(1)积极: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塑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消极:用“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来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二、文学艺术
①文字创制由少数民族政权推动②深受中原文化以及汉字的影响。

高一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思维导图

高一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思维导图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儒学的复兴文学艺术科技少数民族文字理学目的:治理国家,为现实服务。

原因:①政权更替频繁,汉唐儒学出现危机,无法控制人心。

②三教互相吸纳渗透,唐宋时调和风盛行。

③两宋儒学者的复兴努力,尤其是宋朝重文轻武的影响。

代表人物:北宋的程氏兄弟和南宋的朱熹。

内容:①宇宙观:理是世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②人生观:表现在人身上是人性,在社会上是三纲五常,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

③认识论:存天理,灭人欲。

④方法论:格物致知,把握先天存在的理。

影响:①南宋后期受到官方尊崇,产生深远影响。

②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③维护封建纲常伦理,服务于君主专制,压制人性。

词原因:①两宋时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娱乐兴盛。

②国家的重文政策。

③词的句式灵活,便于抒情。

代表人物:豪放派的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的柳永和李清照。

散曲和杂剧原因:①废除科举,文人进取无望。

②元朝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的尖锐提供素材。

代表人物: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

地位: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话本和书画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宋元时期书法追求个性,不拘法度;绘画上以山水画最为突出,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花鸟画、人物画、风俗画)。

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基本成熟。

沈括《梦溪笔谈》在中国科技史上有重要里程碑意义;郭守敬《授时历》;王祯《农书》都仿照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辽创制契丹大小字;金创制了女真文字,开设女真进士科: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保存下来;成吉思汗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儿蒙古文;忽必烈即位后,委派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也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思维导图。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导学案 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导学案 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学习目标】1.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的变化。

(1)农业发展成就显著,稻麦复种制的运用使得粮食产量提高,出现了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

(2)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3)经济中心的南移促进了交通的便利发展,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4)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变化,门第观念淡化,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国家适当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2.时空观念:了解历史上经济中心南移的过程,分析其原因,并在南移过程中带来哪些影响3.历史解释:宋朝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宋朝社会变化的表现;辽宋夏金元文化的影响。

4.史料实证: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分析程朱理学的内容和影响,以及辽宋夏金元文学艺术、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使学生在运用图片史料、文字史料进行实证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等,提升史学素养。

5.家国情怀: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提高民族自信子女和自豪感。

【学习重难点】重点:认识宋元时期经济社会文化的新变化。

难点:理解其新变化的原因。

【知识梳理】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角度成就影响农业稻麦复种一年两熟的__稻麦复种__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__一年三熟__ 提高了粮食产量,北宋末年__实际人口__超过1亿经济作物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__传统自然经济结构__有一定突破棉花种植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__植棉__逐渐普遍带动了__棉纺织业__的发展手工业制瓷业①宋朝出现了以__五大名窑__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②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__釉里红__宋元时期,__瓷器__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矿冶业__煤__的开采量很大,北宋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__煤__作燃料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印刷业印刷业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角度商业和城市发展概况商业繁荣①基层市场: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②互市市场: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__榷场__进行互市交易,__民间贸易__也相当活跃③纸币流通: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使货币需求量剧增。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六 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沟通了人与神的联
系。……道家的学术思想也就自然成了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
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小结: 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
⑴必要性:
①传统儒学日益僵化,加之佛、道的兴起,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 ②分裂割据、农民起义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的社会道德的沦丧,要求调 整统治思想,重建伦理纲常;
材料五 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都比传统的中国儒道学说高超得多。 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 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槃”境界。 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 的鸦片作用。(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⑵可能性:
①儒学兼容并蓄,进行自我更新:魏晋以来儒学吸收佛、道精华,更为理性 化,思辨化,为儒学的新发展奠定基础。 ②宋代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成为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 条件。 ③儒学家们的主观努力(儒学家开展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运动)
思辨化的儒学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思辨性。 佛教传人中国以后,因其所具有的哲学精神深深吸引了儒学的知识分子,也刺激了佛教与中 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发展。但相对而言,儒家的应变总体上是滞后的。在唐一代 ,儒家学者中的有识之士如韩愈、李翱等,就已经意识到儒学面临着佛道二教尤其是外来佛教在 文化上的严重挑战。但他们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 比较简单化,韩愈主张“人其人,火其书”,用 政府行政干预的方法来禁止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李翱思考得相对深入一些,主张援佛入儒、以儒 包佛,来解决佛教文化的冲击。 宋代的理学家们认识到,儒学之所以会受到来自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在 于儒学本身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 条,由于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所以如何从哲学本体论上论证儒家思想的正当性与必然性 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孟子从“四 端”说出发,对儒家的性善论作了论证,荀子则从性伪说 出发对性恶论作了论证,董仲舒把儒家道德嫁接在讲究阴阳灾异的世界观上,对儒学作了谶纬神 学式的论证。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些论证要么是“不备”(不够充分,如孟子),要么 是“不明”(混乱不清或者错误,如荀子与扬雄),而董氏的阴阳灾异和神学化的论证则更显得 粗浅,实际上已误入歧途。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道家甚至是道教和佛学在哲学本体论方 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例如被列于 “六经之首” 而最具形而上学性质的《周易》的道器观,孔子的“仁”学,《孟子》与《中庸》对于“性”与 “天”的问题的探讨。理学家们吸收利用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 有特色的儒学形而上学本体论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如周敦颐、邵雍的“太极”、张载 的“太虚”、二程和朱熹的“天理”、王安石和二苏的“道”、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心”,等 等。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 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高中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高中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2.程朱理学 “二程”开创了理学;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
(1)代表: 北宋后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
①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认识论、人生观、 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② 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___天__理___”。 (2)主张③人宋生代的儒目学标家是开“始__从__存万__天物__理本__,原__去的__人角__欲度__来_”论,证即伦通理过纲道常德。修养克服过度的 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 的精神境界。 ④提出“_格__物__致__知__”,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李约瑟称之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2)郭守敬: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 历法《____授__时__历____》,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3)元朝农学家__王__祯__编撰《农书》,其中关于_农__业__工__具___的记载尤为丰富。
少数民族文字
1.辽:先后创制_契__丹__大__字_、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进行文学创作。 2.金: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_女__真__进__士__科___,用女真文字答题。 3.西夏: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__佛__经____、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
翻译过来的___经__史___著作。 4.蒙古
(1)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前夕,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_畏__兀__体__蒙古文。 (2)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__八__思__巴___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 号,这是汉语__拼__音__化__的最早尝试。
阅读教材·想一想
1.阅读教材P66“思考点”:你如何看待“存天理,去人欲”? 提示: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建设了一种道德标杆,作为人,要恪守礼 道,要有崇高的道德,不可以任由自己的私欲胡作非为;另一方面,也扼杀了人 们的创新思维,一切都遵循旧的习俗,都在条条框框当中,人的思想被桎梏。

【提纲】高中统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提纲】高中统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一、儒学的复兴1. 背景(1)从三国到五代,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2)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2. 目的: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3.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这一学派也被称为“程朱理学”。

提示:儒学在中国古代的三次转变(1)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人物,特点是重人事、重伦理,讲“修、齐、治,平”。

(2)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以“大一统”和“天人感应”为主要内容的新儒学,使儒学走向宗教化,神学化。

(3)宋明时期:程、朱、陆、王等人将儒学兼收佛、道思想,创立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促进了三教合一,促使儒学走向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

4.内容(1)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2)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3)人生的目标,应当是“存天理,灭人欲”,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4)提出“格物致知”。

(5)朱熹还对儒学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索。

他合编“四书”,(即《四书章句集注》)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

5.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提示:程朱理学的影响(1)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力行,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2)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强调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因循守旧,片面地重义轻利;压制和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二、文学艺术1. 宋词(1)出现:唐朝后期。

(2)鼎盛:宋朝。

(3)特点: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知识提纲1基于新课标的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知识体系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内容提要】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承隋唐之后,继续有所发展。

宋元是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在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理学的产生、宋词和元曲的繁荣、世俗文学的出现,是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

随着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族同汉族文化的进一步交融,他们的文化在保留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各有特色。

【框架线索】【知识体系】一.宋元时期文化发展的概况(一)儒学的复兴1.背景①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②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为现实服务。

2.代表人物北宋后期的程颢(hao)、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3.主要思想①宇宙观:“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②认识论:“格物致知”。

③道德观:“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天理的核心是“仁”。

④人生观:“存天理,去人欲”,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4.理学的影响①“四书”,先于“五经”的作为儒学基础读物。

②1313年,元朝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

③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文学艺术1.宋词(1)背景: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

(2)特点: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

词的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3)成就:士大夫的著名词作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作家以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成就最突出。

2.元曲(1)内容:包括散曲和杂剧。

(2)特点:①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②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就形成了杂剧。

(3)代表人物: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

(4)地位: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3.话本宋元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

说书底本即话本,实质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4.书法宋元两朝,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5.绘画(1)分类: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2)主要成就:以山水画成就最为突出,其特点是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三)科技1. 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1)概说:①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②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

③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了指南针,并且广泛应用于航海。

(2)地位: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 北宋的沈括和元朝的郭守敬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多方面成就(1)北宋科学家沈括①成就:《梦溪笔谈》②地位:《梦溪笔谈》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一份珍贵遗产,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①成就: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授时历》②地位: 郭守敬天文实测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大为领先。

(四)少数民族文字1.契丹族:辽契丹大字、小字。

2.女真族:金女真文字。

3.党项族:西夏文。

4.蒙古族:畏兀体蒙古文、八思巴字。

二.宋元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1.在科学技术、教育、文学、艺术、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辽、西夏、金同汉族文化交融,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传统,又有各自的特点。

3.三大发明世界领先。

三、宋元文化的历史地位宋元文化上承隋唐,下启明清,是封建文化高度繁荣时期。

【本课小结】巧记本课要旨1.关于理学的记忆口诀三国五代,儒学僵化佛道挑战,理学兴起社会伦理,道德秩序二程朱熹,万物本源父子君臣,天理为仁圣人境界,格物致知四书五经,元代科举南宋后期,官方尊崇2.关于宋元文学艺术科技文字的记忆口诀宋词鼎盛,豪放婉约散曲杂剧,市井雅俗说书话本,白话小说书法尚意,不拘法度花鸟人物,山水意趣雕版印刷,毕昇活字火药火器,磁石指南三大发明,世界贡献梦溪笔谈,授时历法契丹女真,西夏文字成吉思汗,蒙古秘史忽必烈位,八思巴字民族交融,文明进步3.宋元文化特征与地位的记忆口诀高度繁荣,长足进步文化交融,各有特征三大发明,世界领先【思维导图】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知识提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内容提要】明朝时期,专制集权趋于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趋于稳固。

政治上,废宰相,设内阁,权分六部,宦官专权;海疆治理上,郑和下西洋,从海禁到重新开放海外贸易,西欧殖民扩张,沿海地区受到严重侵扰;内陆边疆治理上,明朝和蒙古关系的演变,明朝对西藏的有效治理,满洲的崛起与明清易代。

【框架线索】【知识提纲】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明太祖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2.影响:加强了专制皇权,皇帝的工作压力增加(二)内阁制度的建立①明成祖时选拔文官入值文渊阁,充当秘书②明宣宗时期,内阁大臣获得“票拟权”1.主要职能: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2.意义:专制皇权强化(三)宦官专权主要职能: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西厂。

二、海疆治理(一)郑和下西洋1.过程: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7次远航2.影响:积极方面: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消极方面: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二)海禁与“倭乱”1.原因:明朝中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2.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

造成巨大破坏。

3.应对举措:一方面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一方面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东南沿海的形式才稳定下来。

(三)西方殖民者的侵扰1.16世纪中期,葡萄牙通过贿赂的方式获得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2.明朝末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一)明朝与蒙古1.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2.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二)明朝对西藏的治理1.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宣慰司、元帅府等机构,委用藏族上层人士任职。

(三)满洲的崛起1.明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广泛对北地区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3.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金。

4.1636年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在盛京称帝,国号大清。

(四)明清易代1.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2.同年,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此后经过20多年的激战,清朝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重点解析】1.明朝内阁: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执政期间,因丞相胡惟庸相权权力过大而架空君权,在杀胡惟庸后废除丞相制,禁止再设,之后明成祖设内阁置大学士作为秘书兼顾问组织代之,本意为将其权力降低,事实上由于皇帝的信任,居首位的大学士(首辅)权力可以与宰相相比,于明宪宗成化(1464年—1487年)首辅制臻至成熟;历代著名的大学士包括三杨、杨廷和、夏言、严嵩、徐阶、张居正等。

至清代时其权力始消减,部分首辅权力转移至总督均分,而自雍正帝后,军机处取代了内阁在政治决策上的地位。

晚清立宪运动后,于1911年建立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内阁——庆亲王内阁。

明代中枢政体经历了从六部分管到司礼监与内阁共理体制的嬗变。

司礼监与内阁与颉颃制衡中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并承担起了决断国是的政治职能。

但这种“监阁共理”体制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双轨制”。

在体制的动态运作中,由于皇权的相对倾斜,造成了明代相权于司礼监和内阁间的游移,以“监阁迭相”的方式发挥其“内外相维”的政治功能。

这种游移,一方面确保了皇权的稳固与政治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也成为明代“宦祸”与“党争”的内在原因。

从而确定了明代政治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2.海禁“海禁”是明朝的一项锁国性质的基本国策,从洪武年间到隆庆年间,实行了近200年,纵贯大半个明朝。

形成了成熟的海禁政策与概念。

明朝海禁严格禁止人民对外通商贸易,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明中期政治腐败,海防松弛,并实施闭关锁国措施,加上日本当时战乱频发,一些武士和海盗与部分受到闭关锁国负面影响的明朝商人联合,入侵中国,以至倭寇横行,在大片沿海城市展开掠夺。

直到16世纪中叶,明廷为了重建海上秩序,对海禁存废产生严重分歧。

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请开海禁,获准。

但是,明朝仅开放了福建漳州的月港一处口岸,而且只允许泉州和漳州的商人对外贸易,并且禁止对日贸易,史称“隆庆开关”。

由于政府部分开启海禁,得以缓解。

【思维导图】【参考文献】1.刘晓东《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移——明代监阁体制探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