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语文上学期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教学设计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上学期,第5周
4.教学时数:2课时(90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强化文化传承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概括和分析文本的核心内容,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感受文言文的韵味,理解古代文化背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运用所学知识,对未知文言文作品进行有效解读,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师准备教案、学案、课后作业等相关教学材料,以便学生能够跟随课程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2.辅助材料:
-准备《出师表》的背景资料,包括作者诸葛亮的历史背景介绍,以及当时的历史情境。
-收集并整理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结构图解,以便学生直观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特点。
-搜集与《出师表》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如三国时期地图、诸葛亮画像等,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感知。
-及时将作业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正。
-在作业评价中,除了指出学生的错误外,还要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给予积极正面的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鼓励学生根据作业评价结果进行自我反思,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率。
-定期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总结,分析学生的学习趋势和普遍问题,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3.板书设计:
- ①文言文词汇:列出重点词汇,解释其含义,便于学生记忆。
- ②文言文句式结构:图解常见句式结构,突出语法特点,帮助学生理解。
- ③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各种修辞手法,突出其在《出师表》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板书设计中,注重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简洁明了,方便学生整理笔记,固记忆。
文言文阅读:归纳内容 概括中心 分析观点(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归纳内容概括中心分析观点(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考点阐释】“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
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分作独立的研究;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再现事物各部分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内在联系。
分析是细节性的、局部性的研究,只针对某一点进行独立研究;综合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既要忠于原文又要超越原文,进行通盘思考。
分析综合不是互相孤立、可以截然分开的,分析以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
一般思维是先综合后分析再综合。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考查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难点所在。
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的一个思维过程,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正确把握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成立的根据等。
文言记叙文,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分析理解文章主旨,看文章写了什么人物、什么事件、什么问题,分析理解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
分析了解作者的思路及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旨。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不同的,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在高考文言文阅读语段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
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
作者在文章中表述自己观点态度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①间接表达——可能借叙述人物、事件时选用褒贬义词等来表现,可能假托文中一个人物之口说出来,也可能借笔下正反两方面人物的不同描述表现出来,还可能借转述别人的评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②直接表达——议论中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记叙性文字中的议论抒情、说明性文字中的评述性语言等。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6-21题。
(2016年某某卷高考试题)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
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
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
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皆不就。
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
②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①令吴罢守。
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
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
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棨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
胤今日假设死,此门乃开耳。
〞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③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
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
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
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假设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
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
抗尝病,祜馈之药。
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④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祜黯然不应,退告诸子曰:“人臣树私那么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注]①诡计:奇计。
16.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1〕博学能属.文〔2〕祜独安.其室[答案]〔1〕连缀,写作〔2〕安抚[解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1〕里根据前面“博学〞和后面“文〞可知,译为动词词性,和文章搭配,故译为“连缀、写作〞;〔2〕根据“其室〞可知译为动词,结合后面内容“恩礼有加焉〞可知,译为“安抚〞。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 学案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学案学习目标:掌握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4个设题陷阱的解题对策。
学习重点: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4个设题陷阱归纳以及解题对策。
学习难点:解题对策的归纳与灵活运用。
学习方法:讨论交流法。
一、走近真题(2017课标全国2)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
少有节操。
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
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
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
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更始乃征憙。
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
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
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
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
”后拜怀令。
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
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
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
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
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
”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
其年,迁憙平原太守。
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
”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
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
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
及薨,车驾往临吊。
时年八十四。
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
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高考语文复习第2部分专题8第3讲文言文概括分析题教案新人教版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因为选项命制的特点是采用“概括+分析”的形式,常常是先对人物进行概括,然后再举事例印证分析,且往往是概括“无错”、分析“有瑕”,故应先比“分析”,再析“概括”,重点关注分析印证部分。
选项“分析”部分文字较多,信息量较大,往往是文中多处文句的综合,因此应将“分析”部分切片,层层比对,便于化整为零,逐一攻破。
[典题试做](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
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
”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
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
泸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
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
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
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
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
”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株连者。
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
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
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
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由是一切以宽处之。
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
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以不应为杖之,足矣。
”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
”徽宗从之。
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
”诜怒。
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
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
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纯礼敢于抗言,受到韩琦赏识。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原文内容教案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文章内容教案南宁市三十三中语文组阳春教学目标:掌握高考文言文分析归纳题的5个设题陷阱的解题对策。
教学重点:文言文分析归纳题的5个设题陷阱归纳以及解题对策。
教学难点:解题对策的归纳。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考纲考题分析进入高三我们做了那么多的套题,进行了那么多次月考,同学们都说文言文阅读很难,而文言文阅读3题选择题里,分析归纳题又是一个难点,在全国卷里常常设在第10题。
题型大致是这样:10.下了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
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 郭浩卓有见识,可惜建议未被采纳。
钦宗即位后曾照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C 郭浩、吴阶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
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两人连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D 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状况好转。
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与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这类选择题多数为“选非”型(但也有少数为选择正确的一项,如2009年的广东卷)考查重点为概括分析,“概括”侧重对内容的提炼,“分析”侧重对内容的理解,考试大纲要求能“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四个选项的内容设置一般遵照原文中的先后顺序,而拼合起来往往成为很好的全文梗概。
这一题常常让同学们云里雾里,搞不清状况。
就上次一模分析归纳题,我们班只有19个同学作对这题,还有60%的同学在这题丢分。
同学们普遍反映,读过去,好像都对,又好像都不对,一对照答案,感到这题出得也太巧妙了。
那么,对于分析归纳题,出题者有没有出题的规律呢?答案是,有。
今天我们就来和同学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分析归纳题的设题陷阱以及对策。
高中语文教案:文言文阅读与解析
高中语文教案:文言文阅读与解析一、引言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文言文阅读与解析,这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通过阅读和解析文言文,学生可以培养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对语文的整体素养。
本教案将介绍如何有效地进行文言文阅读与解析的教学。
二、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1.培养历史文化素养: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正式书面语言,通过阅读文言文,学生能够增加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培养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认知。
2.提升语文水平: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能够提高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升整体的语文水平。
3.开拓思维空间:文言文中常常有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学生通过分析和理解这些句式和手法,能够开拓自己的思维空间,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欣赏能力。
2.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型结构。
3.提高学生对文言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增强学生的文言文分析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1)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包括文言文的特点、词汇、句型结构等。
(2)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转喻等。
(3)文言文的阅读解析:选择经典文言文进行阅读和解析,包括注释、翻译和分析。
2.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修辞手法,让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案例分析法:选取经典文言文进行分析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修辞手法。
(3)讨论和问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问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五、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给学生展示一段经典文言文的句子,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好奇心。
2.讲解基本知识:向学生介绍文言文的特点、词汇和句型结构,帮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知识。
3.分析修辞手法:选取几个比较典型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意义和运用。
高中语文教案:《文言文阅读与赏析》
高中语文教案:《文言文阅读与赏析》一、引言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但对于现代高中生来说,学习文言文常常被认为是一项枯燥乏味的任务。
因此,如何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高中语文教案,既能提升学生对文言文阅读与赏析的兴趣,又能够帮助他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成为了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激发学生兴趣1. 创设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创设一个融入情境的教学环境。
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展示古代场景和人物形象,让学生置身于古代社会中,感受封建王朝的辉煌和变幻。
2. 引发思考首先要针对课文内容选取适当问题进行提问,在启发思维上下功夫。
例如,在导入课前可以通过幻灯片呈现一幅绘有官方游览路线图的画面,并编写问题:“你作为这座皇宫宰执官员需要参考哪几个方面的游览路线规划行走?”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能很好地串联起课文要点。
三、细致解读1. 分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常常复杂,理解和分析结构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项挑战。
教师可以从简单句开始讲解古代文稿,引导学生逐渐走向复杂语句。
2. 更新辞章在现实情境中将古代辞章与当代辞章进行比较并找出异同之处。
通过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变迁的历史脉络,激发他们对继承传统、企及卓越的欲望。
四、真实体验1. 视频讲解根据课文要求,教师可以为学生制作直观具体的视频,用于呈现某一特定场景或人物形象。
通过动画和配音等手段,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分角色展开模拟演绎活动,每个小组成员负责演绎一个角色,并在教师指导下编写对话剧本。
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情节,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表演能力。
五、扩展拓展1. 金句赏析教师可以挑选文中那些具有独特风格和含义的金句进行赏析。
通过对句子结构、字词精妙运用的分析,提高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感知能力。
2. 进一步阐释在教学结束后,通过给予一些延伸材料,比如与本文主题相关的其他名篇或历史事件等读物让学生自己选择进一步拓展阅读。
2018-年高中语文上学期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教学设计.doc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仔细比对,精准辨析一、认识题型特点,掌握解答步骤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
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
明年,郕王监国,令同商辂入阁预机务。
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
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
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
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天顺元年,徐有贞既得罪,岳正、许彬相继罢。
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曰:“汝非朕所擢状元乎?”时顿首。
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
阁臣自三杨后,为帝所亲擢者,唯时与正二人。
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
贤雅重时,退必咨之。
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
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慈寿皇太后上尊号,诏告天下。
时欲推恩,贤谓一年不宜再赦。
时曰:“非赦也,宜行优老典。
朝臣父母七十与诰敕,百姓八十给冠带,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
”贤称善,即奏行之。
帝爱时风度,选庶吉士,命贤尽用北人,南人必若时者方可。
贤以语时。
俄中官牛玉宣旨,时谓玉曰:“南士出时上者不少,何可抑之。
”已,选十五人,南六人与焉。
门达构贤,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
”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
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
”语闻,帝意乃解。
五年,得疾在告。
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
是冬,无雪。
疏言:“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克不堪。
而献珍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
乞革其弊,以惠小民。
”帝优诏褒纳。
畿辅、山东、河南旱,请免夏税盐钞,及太仆寺赔课马。
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
并从之。
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
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
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
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
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节选自《明史·彭时传》)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时富有才华,深受重用。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教学设计
3. 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本节课可能不需要实验器材,但如果有实验环节,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器材,并进行安全检查。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可以将教室座位重新安排,形成小组讨论的区域,以便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4. 设计一个关于文言文阅读的小游戏,可以是与同学之间互动的游戏,也可以是个人挑战的游戏。游戏需体现文言文阅读的元素,如词汇猜谜、句子翻译等。
5. 制作一个关于《诗经》的简易海报,内容包括《诗经》的简介、主要篇目的介绍以及你对《诗经》的理解和感悟。
板书设计
标题: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
1. 文言文的基本概念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文言文阅读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与延伸
1. 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诗经》其他篇目的阅读:《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除了《关雎》和《卫风·淇奥》,还有许多其他脍炙人口的篇目,如《伐檀》、《硕鼠》等。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这些篇目,进一步感受古人的智慧和生活。
(3)修辞手法的理解:文言文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学生可能会对这些手法的理解感到困难。例如,《卫风·淇奥》中的“维鸟之萃,于彼淇奥。”中的“维鸟之萃”就是一种比喻手法,学生需要理解其意义。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实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修辞手法的理解方法。
(4)文本内容的深入分析:对于《关雎》和《卫风·淇奥》两篇诗歌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脉络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可能会成为学生的难点。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讨论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语文:文言文—“内容分析概括题”解题要领
1. 通读文章,以题解文。
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都用现代汉语表述,且表述内容属于文章主要部分,做此类题时,不妨以题解题。
即解题时候先通读文章,当遇到难解朦胧之处,应该接着仔细分析所给概括分析题。
一般说来,此类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错误的;错误项表述内容也非全错,而是错一部分。
所以可以用概括分析题,帮助理解原文。
同时,把选项和原文对照,锁定答案区间。
2. 不管“概括”,注重“分析”。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是以人物言行来表现人物的,除个别有评判外,一般直叙其事。
就近几年高考设题情况来看,实际上“概括”很少错,一般都错在“分析”。
所以,我们可以先不管“概括”,而是要注重“分析”,在所叙事件上下功夫。
3. 留心易错,聚焦高发。
既然在所叙事件上下功夫,就要留心错误易现处,聚焦陷阱高发区。
人物传记文言文概括题一般从“有无其事”“事之于人”“事之于时”“事之于地”这四个方面的一个或两个方面设题,何事、何人、何时、何地,就是其错误易现处;张冠李戴,时空错位,是其常设置的错误干扰类型。
还有范围之大小,人称之变化,表程度的“几乎”“相当”“尤其”,表估计的“大约”“可能”“左右”,表数量的“多”“有余”,表频率的“屡次”“常常”等词语,特别是含义绝对化的词语往往也是易错点。
【典型例题】(北京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
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
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
私觌【注】之礼,一无所受。
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
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
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七年,伐江南。
高考文言文复习专题之概括分析题 教学设计
高考文言文复习专题之概括分析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设置错误类型2.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正确理解文言文大意。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文言文大意,学会提炼概括文言文大意。
【教学过程】1.从人物角度设误(1)【原文】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吴起传》【错误选项】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
吴起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吴起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2)【原文】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文曰:“此乃吴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错误选项】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
吴起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吴起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3)【原文】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
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
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
《颜太初杂文序》【错误选项】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陈情表》(4)【原文】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
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
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
高中语文教案:文言文阅读与解析 (2)
高中语文教案:文言文阅读与解析一、引言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思想、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教案旨在设计一堂高中语文课,以教授学生如何阅读和解析文言文为主要内容。
二、文言文阅读策略1. 深入理解古文意境在学习文言文时,学生需要深入理解古文的意境和背景。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古代社会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内涵。
其次,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典故、修辞手法等内容,了解古人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古文的意义和魅力。
2. 分析文言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着较大的差异,学生需要通过分析文言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来理解其含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言文的篇章结构,了解古代文言文的章、节、句的组织方式,并帮助学生识别文言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常用表达方式。
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介绍一些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 多维度解读古文内涵在阅读文言文时,学生需要注意从多个角度解读古文的内涵。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图,通过分析文中的描述、描绘等细节,推断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此外,学生还可以深入剖析文言文所涉及的人物形象、社会背景、道德观念等内容,从而进一步理解古文的内涵和意义。
三、文言文解析策略1. 整体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在解析文言文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全文、标注关键词等方式,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篇章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2. 分析段落间的逻辑关系在解析文言文时,段落间的逻辑关系十分重要。
学生需要分析每个段落的内容,特别是段落间的承接和转折,以揭示作者的论述思路和观点。
通过深入分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和脉络。
3. 解读文言文的难词和词组在阅读文言文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生字和难词。
高中语文教案:《文言文阅读与赏析》
高中语文教案:《文言文阅读与赏析》一级标题:《文言文阅读与赏析》教案二级标题:引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教师们关注的重点。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本教案旨在帮助高中语文教师更加系统和有效地教授《文言文阅读与赏析》,以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级标题:教学目标1. 了解《文言文阅读与赏析》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掌握文言文阅读和赏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解读文言文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审美情趣。
二级标题:教学内容1. 什么是《文言文阅读与赏析》1.1 文言文阅读与赏析的定义文言文阅读与赏析是指对古代文献中用文言写作的文章进行理解、解读和欣赏的过程。
通过读懂文言文,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
1.2 《文言文阅读与赏析》的重要性文言文阅读与赏析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是培养学生语文修养、增强汉字文化意识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2. 文言文阅读和赏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2.1 文言文的解读方法文言文解读的方法包括注释、疑問句、错综辞藻、意象、比喻、夸张等,学生应该学会借助这些方法来理解古代文献中的隐含信息。
2.2 文言文赏析的技巧文言文赏析的技巧包括把握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揣摩作者的意图、理解古代文人的思维方式等。
学生应通过大量的实践来掌握这些技巧。
3.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解读文言文的能力3.1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言文材料教师可以通过选取寓意深刻、文化内涵丰富的文言文文章,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和解读。
3.2 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解读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和解读体会,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4.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审美情趣4.1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言文的背景知识、讲述古代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仔细比对,精准辨析一、认识题型特点,掌握解答步骤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
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
明年,郕王监国,令同商辂入阁预机务。
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
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
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
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天顺元年,徐有贞既得罪,岳正、许彬相继罢。
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曰:“汝非朕所擢状元乎?”时顿首。
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
阁臣自三杨后,为帝所亲擢者,唯时与正二人。
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
贤雅重时,退必咨之。
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
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慈寿皇太后上尊号,诏告天下。
时欲推恩,贤谓一年不宜再赦。
时曰:“非赦也,宜行优老典。
朝臣父母七十与诰敕,百姓八十给冠带,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
”贤称善,即奏行之。
帝爱时风度,选庶吉士,命贤尽用北人,南人必若时者方可。
贤以语时。
俄中官牛玉宣旨,时谓玉曰:“南士出时上者不少,何可抑之。
”已,选十五人,南六人与焉。
门达构贤,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
”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
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
”语闻,帝意乃解。
五年,得疾在告。
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
是冬,无雪。
疏言:“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克不堪。
而献珍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
乞革其弊,以惠小民。
”帝优诏褒纳。
畿辅、山东、河南旱,请免夏税盐钞,及太仆寺赔课马。
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
并从之。
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
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
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
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
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节选自《明史·彭时传》)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时富有才华,深受重用。
他先是经过殿试考中了状元,后来被破例提拔,参与国家机要事务,深受皇帝倚重。
B.彭时刚正耿直,力持正理。
他时常引据大义,与李贤争论是非;当李贤被陷害时,他也能极力维护,打消了皇上罢免李贤的念头。
C.彭时关心百姓,体恤民生。
他向皇上建议实行优待老人的制度,并提出了减免税收、革除弊端等一系列施惠百姓的措施。
D.彭时心怀国政,奉公持正。
他在朝三十年,精诚辅政,坚持原则,不向家人透露朝中政事;选拔推荐人才,不让当事人知道。
答案 C解析“他向皇上建议??制度”错,原文为“贤称善,即奏行之”,是彭时对李贤说的,李贤上奏了皇上。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时真诚坦率,没有地域偏见。
李贤对他曾有抵触,但相处久了也称赞他是“真君子”;皇帝要求他选用北人任庶吉士,他认为不可压制有才能的南人。
B.彭时为人正直,力挺被诬同僚。
门达构陷李贤时,他认为李贤有经世济民的才能,不应去职;他不仅尽力为李贤伸冤,而且表示自己要和李贤共进退。
C.彭时敢于谏言,处处为民着想。
他曾上疏指出光禄寺和城门官盘剥百姓,进献宝物之人虚抬价格,搜刮国库;当发生旱灾时,他又请求开仓平抑粮价。
D.彭时持正修身,有古大臣之风。
他勤勉奉国多年,退朝后不与子弟谈论政事,选拔举荐时绝不让被荐者知晓;闲居时绝不懒散,日常生活也十分俭朴。
答案 A解析皇帝要求李贤选用北人任庶吉士,并非彭时。
参考译文彭时,字纯道,安福人。
正统十三年,考中进士第一名,被授予修撰之职。
第二年,郕王监国,令彭时与商辂入阁参预机务。
(之后不久)他听到继母去世的消息,极力推辞,不被允许,才接受任命。
当官一年多就参预大政,这是从前不曾有过的。
景泰元年,因为战事稍有平息,彭时被准许回家守孝,但他因此也忤逆了皇上。
守孝期满后,命他到翰林院供事,不再参与内阁事务。
天顺元年,徐有贞获罪之后,岳正、许彬也相继被罢免。
皇上坐在文华殿召见彭时,说:“你不是朕所钦点的状元吗?”彭时叩头。
第二天皇上仍命他入阁,让他兼任翰林院学士。
内阁大臣自三杨之后,为皇上所亲自提拔的,只有彭时和岳正二人。
而皇上(此时)正信任李贤,多次单独召见李贤谈话。
李贤向来推重彭时,退下后一定向他咨询。
彭时常常引据大义,与他争论是否可行,有时甚至动了真气。
李贤刚开始时有点儿不高兴,时间长了也就服他诚恳正直,说:“彭公,是真君子。
”慈寿皇太后上尊号,下诏布告天下。
彭时想请皇上推恩,李贤说一年之内不宜两次大赦。
彭时说:“不是要大赦,(而是)应该实行优待老人的制度。
朝廷大臣的父母,七十岁以上的应给与加封,百姓八十岁以上的给冠带,这才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李贤很赞赏,立即上奏实行。
皇上喜欢彭时的风度,选取庶吉士时,命令李贤全部任用北方人,南方人一定要像彭时那样,才可任用。
李贤对彭时说起这事。
不久宦官牛玉宣读圣旨,彭时对牛玉说:“南方之士比我彭时优秀的不少,怎能压制他们?”过后,选了十五人,南方人有六个在其中。
门达陷害李贤,皇上受到迷惑,说:“罢免李贤,那将专用彭时了。
”有人传出这句话,彭时很吃惊地说:“李公有经世济国之才,怎可罢去?”于是极力为李贤申辩。
并说:“如果李贤被罢去,彭时不能独留。
”皇上听到这话,对李贤的怒意才消解。
五年,(彭时)患病请假。
过了三个月,皇上催他到内阁办事,免予朝参。
这年冬天,没有下雪。
彭时上疏说:“光禄寺采办,各个城门抽税,都严重搜刮。
而献上珍珠宝石的人,又加倍估算它的价值,掠取国库财物。
请革除这些弊端,使百姓受惠。
”皇上优诏褒奖他,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京城周围地区、山东、河南干旱,(彭时)请求免除夏税和盐钞,以及太仆寺索赔损失的官马。
京师米贵,彭时请求发出仓库储米五十万石来平卖。
皇上都听从了。
彭时凭借旧臣的身份受到倚重,遇到事情他都极力争执,毫不回避。
而这时皇帝在政事上懒惰松懈,大臣很少能见到他,彭时深感忧虑。
彭时在朝三十年,孜孜奉国,力持正理,保全大体,公于朝中回来后从不对子弟谈论政事。
有什么论奏和推荐,都不让当事人知道。
平时安居没有懒惰的仪容,在服饰车马器用方面俭省节约,没有声伎歌舞的享受,不合大义的东西不取,有古代大臣的风采。
1.认识题型特点(1)四个选项几乎覆盖了整个文言文材料,且顺序与文本的顺序有着一定的一致性。
(2)选项构成是先概括后分析。
概括,是对传主某一方面作简明扼要的归纳;分析,是对概括的陈述、解释,多以事例为主。
(3)只选错误的一项。
设误点在“分析”部分,在“分析”中的细节。
2.掌握解答步骤(1)全面理解,整体把握解答概括和分析内容题需要对全文进行阅读理解和把握,阅读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内容:①传主生平主要事迹。
严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颠倒或错位,还要严防内容上的断章取义,或者范围、作用、程度等不明确。
②传记中的重要人物及其关系。
对传记中的人物要有全面的把握,严防人物与事件之间张冠李戴、事件杂糅或无中生有。
③人物的对话。
严防内容上的主次不分、因果关系不明或文意理解上的错误。
④文言现象。
对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一定要能作出合理的解释,严防对文中信息的错解或误译。
(2)关注细节,依文索义错误选项通常是把某一情节通过添加、转移、曲解等方式作了细微的改动。
所以我们在审读选项时,再细微的情节,包括人物的言行、对人物的品评、动作的施动与受动、时间空间上的顺序等等,都不能忽略。
选项对文中信息的描述有两种方式:直述和转述。
如果是转述,我们要注意转述的句意是否与原文保持一致。
判断选项正误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原句,再结合上下文语境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切记不可凭印象主观臆断。
有的选项可能牵涉原文的多处细节,这些都要准确找到,不能想当然,要判之有据。
如果说某一分句在文中根本找不到相应的句子,那十有八九是无中生有。
(3)仔细比对,反复推敲概括和分析内容题的解题关键是“比对”,就是把每一个选项都与相应的原文作逐字逐句的细致对比,重点关注人物与事件是否一致,时间上有没有颠倒,空间上有没有混淆,用词是否妥当,有没有故意拔高或降低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有没有错误理解某个关键词或关键句。
找到某处存疑的地方后,再比对原文中的句子反复阅读,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推敲。
一般说来,只要找到,判断出选项是否错误应该是不难的。
二、用好比对法这类试题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翻译、转述和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
而比对法正是对付它的较好的方法之一,其实质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分析,从中发现它与原文意思是否一致,进而识破命题者的干扰之处。
(一)比对关键词语,看是否曲解文意。
命题者对原文关键词语故意错解以迷惑考生。
因为设误点极其细小,故要认真、细心比对。
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1)原文:(朱)寿昌勇于义,周人之急无所爱,嫁兄弟两孤女,葬其不能葬者十余丧,天性如此。
选项:朱寿昌急人之难。
他生活中没有其他爱好,天性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之事,他曾经把兄弟的两个孤女嫁出去,帮助没有能力埋葬死人的人埋葬死人十多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原文中的“爱”是“吝惜”意,非选项中的“爱好”,曲解文意。
(2)原文:六岁教书,(王充)恭愿仁顺,父未尝笞,母未尝非。
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
选项: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
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原文“徼”是“求取”意,“不好徼名于世”,是说他“不喜好追求名声”,而不是“追求好名声”,曲解文意。
(二)比对添加内容,看是否无中生有(于文有据)。
“添加”就是通过“无中生有”的方式,在选项中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内容“制造”出错误选项来。
辨析时应将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从而识破“无中生有”(于文无据)的陷阱。
2.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1)原文:亓诗教复劾正春(指传主翁正春)科场徇私,正春疏辩,益求去。
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
寻改吏部,掌詹事府,以侍养归。
选项:翁正春遭人弹劾,辞官自辩。
在处理韩敬科场事件中遭人弹劾而请求去职,皇帝虽然安慰留任他,却不想让他再担任官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皇帝虽然安慰留任他,却不想让他再担任官职”错,原文“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是“皇帝虽然安慰挽留了他,他却从此不安心自己的职位”的意思;且从后文中的“寻改吏部,掌詹事府”可知,皇帝并没有“不想让他再担任官职”,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