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一)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含义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按其流向可分为横向流动功能和纵向流动功能。教育的社会横向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因受教育和训练,能够在社会区域、职业岗位与社会组织中作水平的流动,即可以根据社会需要,结合个人的意愿与可能条件更换工作地点、单位、任务,改变其环境而不提升其社会阶层或科层结构中的地位。教育的纵向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因受教育的培养和筛选,能够在社会阶层、科层结构作纵向的提升,包括职称晋升、职务升迁、薪酬提级,改变了其社会层级地位和作用。教育之所以具有社会流动功能,是因为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人的学历、能力和人格,创造了能够流动的条件和可能。关于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有代表性的有筛选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1.筛选理论
筛选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经济学家提出的视教育为一种筛选装置,以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将他们安置到不同职业岗位上的理论,其创始人是斯宾斯(spence.D)和索罗(Thurow.L)等。他们指出,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扩展并未加速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反而使受教育者大量失业,这说明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能提高人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的论断是不正确的。教育的作用主要不在于提高人的认知水平,而是对具有不同能力的人进行筛选。
筛选理论认为,雇主总是希望从众多的求职者中选拔有适当能力的人去填补空缺岗位,但是,当他与求职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相遇时,他并不了解这些人的能力如何,尽管他不能直接了解求职者的生产能力,却可以了解到求职者的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个人属性和特点。一类是天生而不能改变的,如性别、种族、家庭背景等,另一类是后天获得、可以改变的,如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个人经历等。前一类被称作“标识”,后一类被称作“信号”,雇主可以凭借标识和信号、特别是教育信号了解求职者的能力。教育之所以能起到这种信号作用,是因为一个人的能力与他获得信号所需花费的成本成反比,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能力较高的人支付较低的成本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教育水平,因而教育水平是反映个人能力大小的有效信号,是雇主鉴别求职能力,对他们进行筛选并安置到不同岗位上的一种装置

。由于教育水平反映了求职者的工作能力,雇主便对教育水平较高者支付较高的工资。另一方面,人们也可根据教育程度——工资等级表了解不同程度教育投资的私人收益,结合额外教育信号所需成本,做出适当的教育投资决定。
由此可见,筛选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都认为求职者的教育水平与工资高低是成正比的,并在分析中采用了简化法,二者既有相似之处,其分歧主要在于: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是“教育——劳动生产力——工资”,认为提高受教育程度就会提高一个人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得到较高的工资;而筛选理论的观点则是“教育——筛选——工资”,认为教育只是作为一种信号反映一个人的能力,并没有改变一个人的生产率,它在本质上只是“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一种“信号”,因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源于它在劳动力市场所起的筛选作用。
筛选理论的价值在于:它描述和解释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困扰许多国家的教育文凭膨胀问题;使大家看到了教育文凭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不完善之处,重视了文凭的筛选功能;它提出了关于教育目的的新观点,即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在未来就业时获得比其他人更有利的地位;该理论还使人们认识到,职后的在职培训能提高雇员的专业技术能力。这些观点对于缩小各群体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均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也有学者认为,该理论片面强调教育的信号筛选作用,否认教育提高人的认知技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2.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皮奥里(Piore)、戈登(Gordon)、多林格(Doeringer)等。
皮奥里等人认为,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的作用及教育与工资关系分析的基本前提是不正确的,关于教育水平与个人收益为正相关的论断是不全面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劳动力市场的内部结构,忽视了劳动力市场是划分为不同部分的、在不同的部分中教育与工资的关系是不同的这一基本事实。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戈登、卡诺等人进一步发展了皮奥里和多林格的理论。他们通过历史分析,系统地说明了劳动力市场的划分过程极其特点,阐明了劳动力市场划分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使之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该理论提出,劳动力市场可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是大公司、大企业和大机构中的职业岗位,在这种劳动力市场中,雇员工作稳定,工作普遍较高,福利丰厚,工作和培训条件优越,晋升前景良好,自主性大。次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是小

公司、小企业的职业岗位,在这一劳动力市场中,雇员工作稳定,工资较低,福利较少,工作条件差,易遭解雇。在职培训和终身雇用等激励机制相结合又进一步形成了等级分明、秩序井然的内部劳动力市场。次要劳动力市场中的工作机会大多是短期的,报酬和福利也较差。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能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基本上是教育水平较高的男性白人,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基本上是教育水平较低的少数民族成员和妇女。这表明,只有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中,教育与工资才有直接关系。该理论还指出,根据教育文凭将工人分配到不同的劳动力市场是资本家阶级分化工人、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有效手段。它断言,西方国家政府为青年及低下层失业者举办的各种培训不能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不能增加他们的收入,因为这些人都被困于机会有限的次要劳动力市场,培训与就业和工资收入没有多少联系。
该理论得到西方一些激进学者的好评,认为它揭示了教育在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市场划分中的作用,解释了教育的扩展未能改变各阶级、集团之间收入不平等的现实。虽然劳动力市场理论对一些现实问题做出了解释,但是也存在致命的缺陷,缺乏足够的实证检验支持,遭到其他理论的反驳时说服力不足。
(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人们期望改变个人现状、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不仅需要个人长期艰苦而有创造性地努力奋斗,而且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途径。自古以来,这些途径主要有:从军建功、从商致富、务工谋生、读书做官。其总体格局延续至今并没有根本的变化。然而,其中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地位和作用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而日益提升,对个人的社会流动起着基本的主要的作用。
首先,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因为在今天无论是参军、打工,或是经商,要在社会上生存、生活、流通,就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技术和品质,也就是必须接受基础教育或义务教育。我们必须认识到:“基础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它使享受这一教育的人能够选择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参与建设集体的未来和继续学习。[2]其次,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在今天我国农村,年轻一代成功地进行社会流通,尤其是纵向流通,只有经过教育,甚至只有经过优质的高等教育才能实现。
由于教育具有社会流动功能,在社会成员的就业和社会地位提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得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得成为一种激烈竞争,其突出表现就是“学历主义”抬头,“片面追求升学率”现

象愈演愈烈,教育机会均等的呼声强烈,对教育流动功能的认识分歧也日益激化。有关教育竞争的争论一方认为它使得个人通过个人奋斗获得好的教育机会,从而获得好的职业岗位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是社会进步的条件和表征,另一方认为教育竞争必然强化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导致个性发展的扭曲,促进社会差别扩大,貌似公平实质上是社会不平等再生产的手段。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系统中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我国封建时代的教育完全从属于封建政治,近代以来依然维系这种格局,特别是军阀政府把经费都用于打仗,使教育经费极其短缺。而各政府官员从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出发去干预教育。同时帝国主义在华办的学校则由基督教会控制,侵害中国的教育权,在这种情况下便出现教育独立论。1922年,蔡元培在《新教育》杂志上发表的《教育独立论》中提出:“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教育独立的思想反映了中华民国成立初期资产阶级民主派要求摆脱军阀政府对教育的控制,反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文化侵略,在中国独立、自由发展教育事业的愿望。然而,教育仍要受制于一定历史条件下政治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制约,教育的绝对独立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但教育有其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一)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
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影响人、塑造人的社会活动。它主要通过照管、引导和促进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包括他们的社会化、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发展,使他们成长为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继承人,以保证并促进社会的生存、延续与发展。这是教育的特性,如果忽视这点,急功近利地推行教育为生产服务或为政治服务,那就可能排斥或削弱教育的培育人的主要特点和社会功能,危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变革。
(二)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而人具有特殊的身心发展和成熟的规律。教育、教学及其相关活动必须认识、遵循和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基本特点与规律才能有效地培育人才;而且应当重视和遵循由人类教育教学的宝贵经验而总结形成的科学原理,才能便捷地达到前人已达到的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前进。如果忽视教育的特点、规律和原理,企图用经济的、政治的规律、原理及做法简单地取而代之,则会造成对教育工作的严重干扰

和破坏,反而降低了教育的效率和水平,影响了人才质量,带来不可弥补的后果。
(三)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和连续性
由于教育有自身的特点、规律和特有的社会功能,它一经产生、发展便将形成和强化其相对独立性,包括教育有其特定的结构、活动模式、教育组织形式,逐步构建不断分化与综合的学科课程和各层各级教育系统。这是教育发展积累的珍贵智慧、资源和财富,它具有发展的连续性、继承性和惯性。因此,我们无论是办学校、发展教育事业,或进行教育改革,都要重视和借鉴教育的历史经验,都应在原有的基础上积极改进、稳步向前,切不可无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轻率地否定教育的连续性而另搞一套,否则,不可避免地会给教育带来一定的紊乱,甚至出现质量严重下滑,使教育改革或发展大起大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