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2故都的秋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了解现代散文充分体现作者个性的特点。

二、从语言入手,赏析散文融情于景、缘情造景的艺术技巧。

三、认识平常生活平常景物所蕴含的美以及丰富的人文内涵。

【重点难点】品味散文景物的特点,从而深入探究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及审美情趣,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1.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了解作品的行文线索、景物特征,并搜集古代诗文中赏析秋的名篇名段名句,结合课文进行赏析。

2.每位同学就阅读中的疑惑提出1-2个问题。

3.教师将学生的提问分类整理归纳。

4.根据学生的提问设置教学过程,做好ppt课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学生举例。

【课件展示】教师展示有关秋的名句名篇。

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课件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二、初步感知1.交流初读感受。

从体裁上来说,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你读全文的感受。

找找看,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课件展示】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枣。

2.体会写景抒情散文的辞美、景美、情美。

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课件展示】教师展示五个句子。

师生共同品味辞美、景美、情美。

完成练习二:仿写三、细读品味(一)品味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故都的秋》(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故都的秋》(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 果奇 景
破屋
10
碧绿的天色 一丝一丝的日光
北国的槐树
11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12
牵牛花
13
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
14
秋晨小院
破屋、浓茶 、小院 碧天、漏光、 鸽声 残垣、蓝朵、 秋草
(清、静、悲凉)
1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幅 小院秋晨
住 —— 一椽破屋 (一座大厦); 泡 —— 一碗浓茶 (一杯香茗); 看——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火红的日出); 听——驯鸽的飞声 (喜鹊的叫声);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一团团耀眼的光芒); 静对——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 (红朵); 长——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郁郁葱葱的春草)
(清爽、清冷)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境的宁静)
破屋、破壁腰 (冷落、萧条, 境的悲凉)
牵牛花、秋草
(悲凉)
“静对”、“细数”“一碗浓茶”
(心的宁静18 )
第二幅 秋槐落蕊
景:无声无息的槐蕊夜里悄然而
落,“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
情:给人寂静的感觉
景: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 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 丝纹;

2、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2
相似点:味 比喻
本体——南国秋、北国秋
喻体—— 黄酒与白干 稀饭与馍馍
比喻形象突出南国 之秋味淡北国之秋 味浓的特点
鲈鱼与大蟹
黄犬与骆驼
以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作 对比,以南国之秋的“淡” 衬托北国之秋的“浓”, 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 情。首尾照应,回环往复。
情:突出了秋的清,给人清静 悠闲的感觉;“落寞”,抒发 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高中语文 1.2《故都的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1.2《故都的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的第2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领略大自然,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这篇文章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全文紧扣“清、静、悲凉”,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果奇景”这五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仍不可忽视,因此,继续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难点放在运用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表现手法上,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作家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的思考。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民办普通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大好。

但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学过朱自清的《春》,刚刚又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学时,我就要求每位学生必须人手一册课外杂志。

诸如《读者》、《散文》、《青年博览》、《小小说选刊》等等,让它们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资源,达到共享。

经过调查,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设计思想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

2、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

教学注重整体感知,要学生能够知人赏文,利用自身普通话过二甲及擅长朗诵的优势,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故都的秋教学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并进一步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眷念和落寞之情。

2.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讨论,体会课文以“情”驭“景”、形散神聚的特点。

3.讲授归纳法: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归纳小结,形成对文章整体性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写到“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说的是中国的文人大都有一种悲秋情结,毛泽东独立寒秋,他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杜甫在风中登高,他看到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柳永在长亭送别,他看到的是“寒蝉凄切,对长亭往,骤雨初歇。

”面对秋景,不同的人眼中的秋景不同。

这是因为他们感情有别。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郁达夫《故都的秋》看看他眼中的秋景又是怎样的。

二、文本解读(一)整体把握学生通读全文,找出故都的秋的特点,用具体的词语概况。

明确:文章的前两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并用江南之秋的慢、湿、淡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合作探究研习描绘故都秋的五幅图画,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情景交融的特点。

1、作者描绘了故都的秋的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明确:具体写了“小院清秋”、“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胜景”等五幅画面。

2、这些景物怎么体现出了“清、静、悲凉”的特点?(1)重点研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思考:这幅画面的景物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呢?明确:绘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绘形(疏落的尖草、漏下的日光)绘色(牵牛花的蓝朵、碧绿的天色)(2)学生讨论其余四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2 含答案

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2 含答案

《故都的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重要字词。

2、了解郁达夫及其时代。

3、诵读,积累语言素材。

过程与方法:1、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景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

2、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鉴赏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1、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请大家回忆我们所学的关于“秋”的诗歌,并思考该诗歌表达的对于秋的情感是怎样的。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背诵全诗喜爱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喜爱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赞美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1悲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悲秋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

现代作家郁达夫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3、首先我们来解题:“故都的秋”,中心词是哪个?为何用“故都”而不用“北平”做秋的限制词?“秋”是描写对象,是一种自然景观,而“故都”是一种人文景观,相对于“北平”,一个“故”字给人以文化的厚重感,使得这秋天更有文化底蕴了;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故都”的深切眷恋之情。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写作背景
此文写作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 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 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 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客观色彩 主观色彩 故都的秋色 秋中有情的眷恋 个人的心情 情中有秋的落寞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有关秋天的诗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有关秋天的诗句 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有关秋天的诗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 王勃《滕王阁序》
有关秋天的诗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作者为什么不写秋槐的高大挺拔,只写 其落蕊?
• 写落蕊,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给人 一种寂静无人,独自徘徊,与自然交融, “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 的寂寞、凄凉感觉,也流露了对故都之秋 眷恋的情怀。
第二幅:落寞秋槐
槐树:秋的点缀 落蕊 (视、听、嗅、触) 极微细、极柔软 (踏花者的无眠、 清闲、心细) 树影下的 扫帚丝纹 细腻、清闲、落寞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 了作家情的眷恋,对 故都秋的向往;而作 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 秋的落寞,而且全文 的基调是忧伤的、悲 凉的,因此可以说是 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 曲悲凉的颂歌。
整体把握: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 写故都的秋?各具怎样的特点? 秋光:碧绿的天色,漏下的日光,玉泉的夜 月,钓鱼台的柳影 高远、柔和、清冷 秋声:西山的虫唱,秋蝉的残声 凄凉、哀惋 驯鸽的飞声,潭柘寺钟声 悠远、低沉 秋色: 牵牛花,将熟未熟的枣儿 冷色、青涩 秋味:秋槐落蕊,秋雨 落寞、凄凉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说课稿-文档资料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说课稿-文档资料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必修2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是郁达夫的抒情散文代表作,是传统名篇。

作者通过对北平清秋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深沉的、淡淡的落寞和悲凉的情感。

阅读这一类散文,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描绘的美景,由此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教学目标新课标强调,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品味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与挚爱。

(2)、通过语言的品味,消除学生和作者之间时代的隔阂,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力,体会“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关系2、教学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故都的秋》无愧为一篇美文,但据调查,现在的中学生对此文读后的感觉一般,或者很茫然。

这其中一是因为时代的隔阂,一是因为文中郁达夫的审美情趣和现在中学生的情感经验有很大距离。

根据学生的这些情况,我想以文中的景物为载体,以情感为目的地,引导学生的审美体验,去真切感受郁达夫独特的个人审美情趣。

因而,我把教学目标(1)(2)作为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散文往往集中凝聚着作者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材料的运用也是随心所欲。

学生鉴赏起来有时无迹可寻,有一定难度。

所以,我把教学目标(3)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基于以上分析,本课拟采用“学案式”导学法进行教学。

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诵读法、问题法、讨论法、情境法等具体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目的是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会与会学,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新课改理念。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陈述:中国古代诗文中写秋的文字很多。

读《红楼梦》时,我对林黛玉写的《秋窗风雨夕》印象非常深刻“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2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2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21.故都秋的景物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了几处景物来写呢?提示:清代学者王国维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点明了作家笔下的景和物都是依附着一定情感的,而这情感又多是作家本身的情感历程的再现,文中的秋花、秋雨、秋光、秋声……这些景物的清闲、幽远、幽静、落寞、衰弱、萧条,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

2.作者为何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提示:可从表现手法和选材的角度进行分析。

为了突出景物的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

作者由故都的秋写到江南的秋,由故都秋中的槐树、蝉声、果树写到南国秋中的“二十四桥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

在对比、映衬中,突出了故都的秋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在这一时期作者的苦闷、忧愁的思想感情。

3.本文在写故都的秋天时,为什么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提示:作家之所以对于北平秋天内那些著名的风景,只是点到为止,而看上去主要描写普遍存在于家家户户、街头巷尾的那些景象,原因有三:其一,这是由作家的思想所决定的。

他追求的“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哀”,那些著名风景还都是游人云集、热闹非凡的地方,那里的景色难以表现作家的这种思想感情。

其二,那些著名的风景,是古往今来墨客吟北平秋天常用的题材,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容易道出新意来。

其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那些常见的景象人们虽然很熟悉,早就习以为常,但是却往往忽略了它们的特殊意味。

作家把它们挖掘了出来,集中了起来,使人更深刻地体味到北平的“味”。

4.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提示:此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文中的秋景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高中语文 2故都的秋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2故都的秋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故都的秋》说课稿各位领导、专家: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故都的秋》,我的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以引领我们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彩多姿。

散文的魅力,来自作家的真见、真知、真性、真情,来自文字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冲淡而隽永的韵味,因而,本单元的学习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

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还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是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晨庭院、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佳果”等几幅画面,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3.引导学生掌握散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手法;4.培养学生品味鉴赏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相机引导,引领学生感知文意,披文入情,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并掌握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三、重难点突破重点: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通过不同的人对景物的不同感悟,引导学生对作者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所处环境进行深入探究,从而把握作者笔下的景物即是作者心绪的体现,从而合理地引出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故都的秋一、教学目标:〔1〕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2〕培养在美读中感悟、品味语言的能力。

〔3〕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品味语言。

〔2〕赏析故都的秋的秋色、秋声、秋味。

〔3〕鉴赏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三、书目推荐:当代作家罗兰的散文《秋颂》写得很美。

诗化的语言与句式,浓情的点染和描绘,是其外在的美;而态度的旷达与淡然,思绪的透澈与洒脱,那么是其内在的美。

作者把秋天人格化、个性化了。

这种人格和个性的风度,就是秋天深层美的极致与底蕴。

四、文本教学1.导入教学:在生活节奏快速的时下,我们要唤醒皮肤对四季的感觉——感受春天的妩媚和生机,夏天的热辣和妖娆,冬天的庄重和素朴,更要感受秋天的高远和丰腴,感受秋天的千姿百态和万种风情。

今天,我们大家也来个不远千里,从某某赶上某某,更要从某某赶上北平,跟郁达夫先生一起去品味他眼中独特的北方的秋味。

2.由学生简介作者,教师稍作补充。

郁达夫,原名郁文,某某富阳人,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1896年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1911年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

1919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对当时文坛产生巨大影响,其中小说《沉沦》为他的代表作。

还有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作品。

曾经发起和参加过创造社、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过太阳社。

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

3.配乐配图美读课文。

〔1〕教师X读一二三段。

〔2〕指明假设干名学生朗读后面九个段落。

4.学生作字词整理,教师稍作补充:给以下加点的词语注音。

来得润〔rùn〕潭柘寺〔zhè〕拓片〔tà〕一椽破屋〔chuán〕不容置喙〔huì〕落蕊〔ruǐ〕譬如〔pì〕廿四桥〔niàn 〕五卅运动〔sà〕潜意识〔qián〕平平仄仄〔zè〕5.文意概括:〔1〕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称“故都的秋〞?明确:“故都〞二字指明描写的地点,既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故都的秋本课话题——眷念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从作者想饱尝故都之秋的愿望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故都深切的眷恋思念之情。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20世纪40年代,钱学森就已经成为力学界、核物理学界的权威和现代航空与火箭技术的权威。

在美国,钱学森可以过上富裕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然而,钱学森却一直眷念着大洋彼岸的祖国。

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兴奋不已,觉得现在正是回到祖国的时候。

美当局知道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后,自然不想放走,因为钱学森知道了太多最新最前沿的技术。

在克服百般阻挠之后,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钱学森回国后,一头扎进了军事科学的研究中。

他倾其所学,又紧密关注国外的科学动态,不断推出科研新成果,为祖国的国防事业竭思尽智,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的“导弹之父”。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西风白发三千丈,故国青山一万重。

——元好问2.百年为客老,一念爱乡深。

——刘过3.泪眼盼秋水长天远际,归心似落霞孤鹜齐飞。

——郑光祖4.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吴承恩5.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嘶.叫(sī) 落蕊.(ruǐ) 驯.鸽(xùn) 潜.意识(qián) 普陀.(tuó)山 陪衬.(chèn) 廿.四桥 (niàn) 平仄.(zè) 混沌..(hùn)(dùn) 椭.圆(tuǒ) 颓废..(tuí)(fèi) 譬.如(pì) 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数⎩⎪⎨⎪⎧细数.着(shǔ)数.目(shù)数.见不鲜(shuò) (2)夹⎩⎪⎨⎪⎧夹.袄(jiá)夹.缝(jiā)夹.肢窝(ɡā) (3)渐⎩⎪⎨⎪⎧渐渐.(jiàn)渐.染(jiān) (4)间⎩⎪⎨⎪⎧中间.(jiān)离间.(jiàn) (5)扫⎩⎪⎨⎪⎧扫.地(sǎo)扫.帚(sào) (6)混⎩⎪⎨⎪⎧混.混沌沌(hùn)混.水摸鱼(hún) 2.语境辨析法(7)别看他平日里大大落落.(luō)的,但真遇到事一点儿也不落.(luò)后,决不落.(là)在别人后面。

(8)业主们入住4年却办不下房产证,等得好着.(zháo)急,人人都忙着.(zhe)想着.(zhāo)数,可最终也没有什么着.(zhuó)落。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1)⎩⎪⎨⎪⎧潭zhè(柘)寺开tuò(拓)跌dànɡ(宕)(2)⎩⎪⎨⎪⎧lǎ(喇)叭sh ù(漱)口咳sou (嗽) (3)⎩⎪⎨⎪⎧diāo(凋)谢ch óu (惆)怅ch óu (稠)密(4)⎩⎪⎨⎪⎧tí(啼)唱d ì(谛)听花dì(蒂) (5)⎩⎪⎨⎪⎧落mò(寞)冷mò(漠) (6)⎩⎪⎨⎪⎧chuán(椽)子yu àn (掾)吏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1.十足·实足二者读音相同,但意义和用法不同。

“十足”指:①成色纯,如“十足的黄金”;②十分充足,如“神气十足”。

“实足”是指确实足数的。

如“实足年龄”。

(1)如果说历经7年的《战狼》是吴京对中国军事动作题材的一次尝试,那么《战狼2》则是吴京一次信心________(十足/实足)的拍摄。

(2)这个店已有10年的经营历史了。

店主诚信,商品质优,分量________(十足/实足),童叟无欺,深得顾客的信任。

2.萧索·萧条“萧索”指“缺乏生机,不热闹”,多强调荒凉、衰败,无生机。

“萧条”多形容经济衰微、不景气;也可形容景象的寂寞冷落,毫无生气。

(1)这位作家所说的遗址,如今只剩下原先城池的一段土质残墙,上面长满了盘根错节的刺槐和杂草,一片_________(萧索/萧条)荒凉。

(2)1929年底,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随后又迅速席卷全球。

此后,美国陷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________(萧索/萧条)。

【答案】 1.(1)十足(2)实足 2.(1)萧索(2)萧条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请判断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梁启超先生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 )理由:2.傍晚时分,秋风渐紧,不到一刻钟,秋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来。

成排的银杏树上的金黄的枯叶,抖抖瑟瑟地飘落到满是泥泞的地面上。

( )理由:【答案】 1.√不能自已:指无法控制自己,使自己激动的情绪不能平静下来。

用词正确。

2.√息列索落:象声词,形容轻微的动作声或风雨声。

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常识·速览][识作者]爱国赤子——郁达夫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1913年9月随兄赴日本学习。

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后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1930年参与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发起人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底,赴南洋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探背景]《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于1934年创作的散文。

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

这段时间里,他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游记散文。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1:解惑:疑问2:解惑:疑问3:解惑:[整体·感知]本文通过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文脉·梳理]①秋蝉残声②秋槐图[文本·层析]一、阅读课文第3~5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写对故都的秋的怀念时,重点写了住在最平凡的“皇城人海”中“一椽破屋”中的所见所感,而对于“陶然亭”等名胜只是一笔带过,为什么?【答案】“陶然亭”等名胜固然很美,但是不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也无法传达出作者心中孤寂、落寞的情怀。

2.“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中的“深沉”如何理解?【答案】铺得满地的落蕊,灰土上留下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尽管没有声音,但却引发了作者深藏于内心的忧郁与落寞,如同了解人的心情的知己而给人以响应。

3.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这些描写的作用是什么?【答案】文中两次写到声音,都是以声写静,借此充分表现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二、阅读课文最后两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文中列举的南国廿四桥、钱塘江、普陀山、荔枝湾的秋景真的不美吗?作者说它们“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用意是什么?【答案】这些南国的秋景并非真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以美衬美,更能衬托北国之秋令人神往、眷恋。

5.“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用这样的比喻有什么好处?【答案】本体是南国之秋,喻体是黄酒、稀饭、鲈鱼、黄犬;本体是北国之秋,喻体是白干、馍馍、大蟹、骆驼。

这两组比喻的喻体用的都是最常见的事物,使人容易联想,从而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6.最后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最后一自然段为全文总结,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话题·互动]话题: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悲秋,也有人认为是颂秋。

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甲:这是作者写的一曲秋的颂歌。

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开头“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还有最后的“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些句子里感受到。

这些句子都直接表达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向往和眷恋之情。

我的观点:【答案】这是作者写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文章总的感情基调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

虽然文中有些语句直接表达出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向往和眷恋之情,那他为什么用这么不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还有作者本人特有的忧郁气质有关。

[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以情驭景,情景交融“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古槐下的“落蕊”、破壁腰中的牵牛花、牵牛花旁的疏落的秋草、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秋蝉的残声、息列索落的秋雨、人声、果树,都是由作者的思想感情“筛选”出来的景物。

这些景物是北平到处可见的景物,它们的“客观色彩”是真实的;但这些真实的景物又正好能反映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认识和感受,也正好能表现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和孤寂的冷落之感,因此,这些景物又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

2.写法指导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三注意”以情驭景、情景交融法,一般都是通过传神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露出浓厚的感情色彩,景由情牵,融情于景,营造一种情和景高度融合统一的境界,达到“情语景语浑然一体”的高度。

以情驭景、情景交融有两种表现形式:(1)触景生情式,即作者触及客观景物而引起情思,情由景生,有感而发。

(2)融情于景式,也就是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熔铸在作品的景物描写中,使外在景物附着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达到“移情”的目的,正如王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运用以情驭景、情景交融法作文,要注意三点:(1)要寻找适合抒发感情的某一类景物。

例如,为了抒发欢快之情可以借助于美好的景物,为了抒发悲哀之情可以借助于凄凉的景物。

(2)根据抒发感情的需要,可以先景后情,也可以先情后景。

(3)可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等把感情渗透于字里行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一切景物都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