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刘邦、项羽的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史记》中项羽的人物形象

《史记》中项羽的人物形象

《史记》中项羽的人物形象《史记》里的本纪,本以各代帝王为中心,叙述各朝代的兴亡及重大政治事件。

项羽虽没有成功帝业,但因为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在秦汉鼎革之际的一段时间里,他发政令、称霸王,权同帝业,所以司马迁列项羽于本纪。

项羽一生气宇轩昂,踌躇满志,一心要成就一番大业,但由于他本身性格上的目空一切、自以为是,认识上的偏差,作战谋略上的失误,血气方刚而智谋不够,最终只能是走投无路,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对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项羽本纪》一文中自始至终都曾做过生动传神的描写。

如写项羽年少时学书学剑都不成,但他却自有道理:“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意思是,读书写字只要能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击剑只能对付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对付万人的本领。

他的一番话就体现体现出了他只求一蹴而就,不懂得循序渐进,逐步积累自己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来使自己有足够的阅历来对付战乱中的各种情况。

后来,他的叔父就叫他去学兵法,但“又不竟学”,半途而废。

但他的大志却也着实难得,如他看到秦始皇巡游会稽,渡钱塘江,便“口出狂言”:“那人可取而代之。

”他力大无比,才气超人。

为了自己能在战乱中召集各路各派,反倒秦军并能使下属无所谓惧作下了铺垫,埋下了伏笔。

如他在进攻秦军的过程中,由于看不惯守义在危难之中还兀自贪图享受的行为,便谎称“守义和同齐国合谋反楚,楚王密令杀掉他”,而杀死了守义父子。

这之后,项羽名声威震楚国,名闻诸侯,所有将官都震骇顺服。

这大大增加了项羽的自信心,失势也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在巨鹿之战中,项羽指挥楚军同秦军作战,楚军一过河就运用了的军队,激战多次,断绝了秦军运粮的通道,把秦军打得大败。

这时,诸侯军队来救援,但没有一个敢派兵出战。

项羽指挥的军队呼声动天,无一不以一多十,震慑了秦国的诸侯将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军时,每人都曲膝而进,不敢抬头仰视。

项羽从这时开始做诸侯的上将军,诸侯们的军队都归他指挥。

巨鹿之战的巨大胜利,使项羽更为骄傲,本来就无深谋远虑的他更显得头脑简单,轻视敌人。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的性格特征与形象【范本模板】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的性格特征与形象【范本模板】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性格特征与形象摘要: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以高超的笔法成功的塑造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项羽是太史公笔下描写最成功的悲剧人物。

他的性格注定了他的结局,虽然他的人生是以失败落幕的,但是他的人格魅力震撼了后代人的心灵。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凝聚了司马迁毕生的心血与和全部的精神,太史公通过记录不同时期的人物事迹来向我们展现了历史的沉浮与兴衰.《史记》中的许多人物兼有英雄与悲剧的性质。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大多是胸怀大志、百折不挠、奋斗不息的,他们大都对历史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或者至少对当时社会有影响。

太史公用生花之笔刻画了一个最成功的英雄人物-项羽,项羽在秦汉之际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项羽是一位具有对立且矛盾的性格的历史人物。

性格决定着命运,项羽虽然走到了人生的至高点,但最后也没有摆脱失败的结局,以悲剧的命运谢幕,这与他的性格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项羽作为一个悲剧形象,他具有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特征。

“悲剧人物及性格往往就不是那样简单、纯粹。

"项羽的身上有恨多的对立的性格特征,注定了他是一个充满悲剧的人物.他的人生是完满的,却有点让人心痛。

一)英勇善战却谋略不足。

从英勇善战上面来说,在《史记》中作者用浓墨重彩的手法对项羽进行了详尽的描写.东城之战,这是楚汉之争中最为激烈的一次战斗。

在这场战斗中项羽处在数千汉军层层的包围圈之中。

在重重包围之下,虽然手下只剩二十八名骑兵。

但他临危不惧,越战越勇,汉军拿他没有办法。

在《项羽本纪》中对战斗场面是这样描写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吒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这里先向我们描述出这样的一个场景:项羽骑着一匹快马大声喊着向汉军冲去,包围他的军队就像被强风吹过的原野之草,相继倒下了,四处逃散.接着又给出了一个特写镜头:项羽对着敌将瞪着眼睛一声怒吼,不但使这个本应该来追击他的将领吓破了胆,连他的马也受了惊,连连后退,逃出数里.项羽在包围圈中纵横驰骋,来去自如,斩杀敌人的将军、都尉,率领部下突围而去。

《项羽本纪》项羽悲剧形象论文

《项羽本纪》项羽悲剧形象论文

《项羽本纪》项羽悲剧形象论文概要:我国古代文学的作品具有深厚的内涵,项羽的形象在各个类型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拓展与发展,涉及项羽的诗歌多集中在各类古书中,且分散在众多的戏剧、影视剧中。

由于本人精力有限,整理归纳不够全面,对各类作品中项羽的解读也不够到位,难免存在一定的纰漏。

希望日后在本课题基础上,继续思考和拓展范围,做更细致深入的研究。

关于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论文,多是从单一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的,缺乏系统全面的剖析,故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将就其人格魅力与悲剧形象这两个方面进行整合研究,进而从多个角度对项羽这一人物形象进行研究,提出个人观点。

一、项羽悲剧形象的形成及原因项羽这个充满传奇色彩、极具复杂性的悲剧英雄,在秦末农民起义中,所向披靡,成为历史上有名的“霸王”。

但他在楚汉相争的大舞台上的快速陨落,使得他的悲剧引人深思。

纵观项羽的一生,他悲剧形象的形成及原因是导致他失败的主要因素。

公元前232年,项羽出生于楚国下相的楚将贵族世家,其父项超早逝,祖父项燕对其尤为宠爱。

但在公元前223年,项羽10岁的时候,秦王派兵攻打楚国,楚国危在旦夕之时,其祖父项燕临危受命,带领楚国全部兵力与秦将王翦决一死战,但因王翦采用坚壁固守的战术,在平舆突袭楚军而导致楚军大败,项燕战死,致使楚国大片江山被秦军攻占,楚王也被秦军俘虏,长达八百年的楚国也随之灭亡。

项羽也从贵族子弟沦落为流亡者,只能在吴中各地藏匿流窜,这一变故在项羽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复仇的种子,也是他在后来处理有关秦国事务上过于不理智的原因。

成年后的项羽复仇心切,在公元前209年,与其叔父项梁合力杀死了会稽县的昏庸的郡守,率领8000多农民子弟投入到了反抗秦国的战斗中,并于公元前208年,听从其叔父项梁的意见,拥立楚怀王为新皇,汇聚各地的起义队伍联合抗秦。

随着起义军规模的壮大以及反秦事业的高涨,项羽的复仇心情更加热切,并采用破釜沉舟的办法激发将士的斗志,大破秦军声名远扬,但其暴虐也在这时展现出来。

《史记》高祖本纪、项羽本纪读后感(人物分析)

《史记》高祖本纪、项羽本纪读后感(人物分析)

项羽和刘邦读完《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我对项羽和刘邦这两位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我看来,也许正是他们不同的性格和环境共同作用,使他们在历史的拐角处走向了不同的结局。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项羽和刘邦都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所以才能够在秦朝走向末路时无数起义军当中脱颖而出,一路披荆斩棘,成为强大的军队领袖。

然而促成这一系列事情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性格差异。

项羽身强力壮,性格豪爽,虽讲义气,杀起人来却也毫不手软。

他杀了想要与他合作的郡守,与叔父共同起义,也正是因为他的骁勇善战,他的军队士气满满,战斗力极强。

而项羽则是与萧何等有志之士一同鼓舞人民起义。

他虽不像项羽那般出身贵族,但他以自己的谦虚和礼贤下士成功得到众人的爱戴和忠诚,在手下聚集了许多谋士,因而具有先进的军事策略。

当历史推进至楚汉之争,两人性格上的差异便表现得更为明显。

先对比楚军、汉军进入咸阳城的举动。

刘邦进城后,对百姓的财物秋毫无犯,并且制定一系列仁政,成功收买民心,得到咸阳人民的一致好评,也为此后的战争奠定良好的基础。

而项羽一进城便烧杀抢掠,还把谏言者给煮了,打算回楚地称王,对比刘邦为成大局的冷静克制,他如此放肆,百姓更是“唯恐沛公不为秦王”了。

当战争到了白热化阶段,项羽更是显出他的匹夫之勇,想着与刘邦打一架来解决问题。

比起这位贵族英雄的天真,刘邦竟是截然相反。

刘邦善于的是暗中用计,并且准确无误地击中项羽的要害,项羽由于自己的多疑,逼死了范增,杀死怀王,身边曾经同生共死的战友和部下一个个离他而去,他却仍不悔悟于自己的骄傲和个人主义。

刘邦集身边所有贤士的智慧,与最终孤独一人的项羽一战,结果自然是刘邦胜了。

项羽的孤傲促成了他悲壮的死局。

其实他在意的,并不是天下,而是痛快,所以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下还要坚持顽抗,以寡敌众,所以才不愿渡过乌江屈辱地活着,才放弃东山再起的机会,而选择自刎。

刘邦虽是“贪于财货,好美姬”,但他的礼贤下士和圆滑成就了他的江山。

浅析《项羽本纪》中刘邦形象

浅析《项羽本纪》中刘邦形象

浅析《项羽本纪》中刘邦形象项羽是《项羽本纪》的主角,但文中对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对手刘邦,也不惜笔墨给予一定的刻画,揭露了这位汉朝开创者的卑鄙嘴脸,这种写法正符合司马迁写《史记》时一贯坚持的“实录”作风。

首先作者揭露了刘邦怀疑部下,对谁都不放心,哪怕是极其忠实于他的张良。

刘邦是一位有名的酒色之徒,“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而当他乘虚攻进咸阳之后,却一改往日的旧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这种反常行为,引起了项羽手下的谋士范增的关注,于是在他的建议下,项羽决定发兵攻打刘邦。

在这种战云密布、一触即发的关头,项伯冒着危险夜闯刘邦的军营,向他的好友张良泄露了这一机密。

当张良将这一十分重要的情报报告给刘邦时,刘邦在大惊之余,非常干净利落地将“欲称王秦地”的责任完全归罪于他人,“鲰生说我曰,‘距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然而就在这危机严重的时刻,刘邦却不忘记对忠心耿耿的部下张良怀疑与猜忌:“君安与项伯有故?”也许有人要为刘邦辩护,认为刘邦的“革命”警惕性十分高,紧绷阶级斗争这根弦。

其实只需静心想一想,张良闻讯后立即将此事报告给他,不正显示了张良对他的忠诚与拥戴吗?难道张良事先就没有想到将这种机密的事透露给刘邦,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但张良为了整体的利益,为了保卫统帅刘邦的安危,为了保全联合抗秦的这一来之不易胜利成果,还是把个人的利害放在次位。

对此,刘邦没表示任何感谢,反倒对张良与项伯的关系产生了猜疑。

好一副无情寡义的的嘴脸,当然,对于刘邦来说,他可能认为,天下都是他姓刘的,别人对他的帮助和辅佐,全是理所当然的。

由此我们不难想到,杀韩信、斩荆越等一系列屠杀功臣的事,对于他来说,为了保护刘氏天下,都是理所当然的事。

其次,作者不惜笔墨,揭露了刘邦花言巧语、撒谎骗人的特点。

为了拉拢项伯,让这个糊里糊涂、敌我不分的“老实人”为他所用,刘邦对张良关于自己与项伯关系的解释不置可否,反倒关心起张良与项伯的年龄来了:“孰与君少长?”当他听张良说,项柏“长于臣”后,立即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写 冉 了分散 聚 合 、莫不 如意 的指 挥 艺 术 项 羽 认 为 这 是 一 场 得 意 的 “ 快战 ” ,其 实 是一场 最 无意 义的恶 战 ,它 仅 仅证 明 了 “ 天 之亡 我 .非
而项伯说和并庇护刘邦,加之樊哙 描写 ,而 对具体 的杀 敌场 面 采用 侧
现项 羽威猛 刚强 、激 昂慷慨 、视 死
格所感动,全神贯注地刻画了项羽
的形象 : 《 史记 ・ 项羽本纪》 以 “ 勇”
字贯穿 始末 , “ 勇 ”是项 羽 的基 本
谊的 《 过秦论》,其上篇以 “ 仁义
不施 ,而攻守之势异也”作结 。中 篇指 出 “ 秦离战国而王天下 ,其道
人仰慕叹惋 ,发人无穷深思: 清代吴见思 《 史记论文》说 : “ 八千人渡江而西.忽化而为二万 ,
六七万,数十万,忽化而为八百余 人 ,百余人,二十八骑,至无一人
还:其兴也.如江涌;其亡也 .如 雪消:令人三叹 : ”这些数字的变 化,说明项羽的神勇在前后两个时 期的价值区别 前一个 “ 忽化”说 明忽化”说
首先是选材精 当,详略分明 。 部矛盾;随而派遣当阳君、蒲将军 第三节文字最为精 彩。 《 项 羽本
纪》基于对历史本身的深刻认识 , 选材十分精当.能够真实而生动地
反映 历史 的本来 面貌 。项 羽的一 生
课 文 教 学 与
歼秦军 .迫使章邯投降,秦军随之 地将项上 / \ 头赠送敝人.显得何等 作 ,亦 谁 I 1 弭 之 ?而准 i 己 之 欤 ? 等谓
形象 和揭 示项羽 悲剧性 格 的教训 有
之者无异也“ :当反秦斗争结束之
后 ,项羽 分封 诸侯之 时 .实际 上就
是 “ 守天下”的开始 项羽缺乏一 统天下的政治眼光,不懂 “ 逆取而 神 勇善 战 .满足于做一个西楚 霸

项羽本纪中项羽的人物形象

项羽本纪中项羽的人物形象

解读项羽本纪
彭城之战
项羽把大部队留在齐国迷惑刘邦,自己运用骑兵的机动性,绕道彭城西南的萧县。 项羽把大部队留在齐国迷惑刘邦,自己运用骑兵的机动性,绕道彭城西南的萧县。等 待刘邦诸军全部 进入彭城,混乱不堪,而且大将忙着部署北边建立防御, 进入彭城,混乱不堪,而且大将忙着部署北边建立防御,刘邦等主帅松懈的最佳时 开始西出萧,向东进攻彭城。项羽选择的是早晨发动偷袭。 机。开始西出萧,向东进攻彭城。项羽选择的是早晨发动偷袭。选择早晨看见项羽对 时机把握的老辣,早晨敌人尚在睡梦中,正处于最疲惫的时候,突然遭遇大规模偷袭, 时机把握的老辣,早晨敌人尚在睡梦中,正处于最疲惫的时候,突然遭遇大规模偷袭, 其慌乱可想而知!而自己可以利用早晨天亮明了敌方情况, 其慌乱可想而知!而自己可以利用早晨天亮明了敌方情况,选择合适有效的战术最大 消灭敌人。很多偷袭喜欢放在夜里,这样有利掩藏行踪。 消灭敌人。很多偷袭喜欢放在夜里,这样有利掩藏行踪。但是项羽此次不光要造成敌 方混乱,更要全歼敌军。 方混乱,更要全歼敌军。 项羽在战术的选择上直接攻击刘邦指挥中枢,造成刘邦联军指挥系统瘫痪! 项羽在战术的选择上直接攻击刘邦指挥中枢,造成刘邦联军指挥系统瘫痪!这样联军 就无法组织有效的反抗,然后项羽死死咬住刘邦的主力进行攻击, 就无法组织有效的反抗,然后项羽死死咬住刘邦的主力进行攻击,不给刘邦喘气的机 而且利用驱赶的方法把他们逼到河流边上, 会。而且利用驱赶的方法把他们逼到河流边上,使他们因为拥挤掉进河中淹死或自相 残杀!而刘邦联军犹如从云雾端落入无底的深渊,昨天还意兴盎然,大胜在握; 残杀!而刘邦联军犹如从云雾端落入无底的深渊,昨天还意兴盎然,大胜在握;今天 就兵从天降,不知其然! 就兵从天降,不知其然!不明白实情的联军又没有得到有效的组织像无头苍蝇四处乱 此时正中项羽之计。由于兵力上的极大悬殊, 撞,此时正中项羽之计。由于兵力上的极大悬殊,如果硬拼无论如何都是要被消耗怠 这里项羽用骑兵驱赶引诱把联军引向南方的谷、泗水,再此项羽展开攻击, 尽。这里项羽用骑兵驱赶引诱把联军引向南方的谷、泗水,再此项羽展开攻击,杀联 军十余万人。联军为了活命拼命南逃,逃到更南的灵壁东睢水上,这样联军自相残杀, 军十余万人。联军为了活命拼命南逃,逃到更南的灵壁东睢水上,这样联军自相残杀, 被挤落水10多万 彭城之战终成了一面倒的局势,剩下就是追击残兵败将,扩大战果, 多万。 被挤落水 多万。彭城之战终成了一面倒的局势,剩下就是追击残兵败将,扩大战果, 收拾残局的事了。可惜由于项羽的兵力单薄,追击战并未产生多大效果, 收拾残局的事了。可惜由于项羽的兵力单薄,追击战并未产生多大效果,刘邦诸将收 拾残兵汇聚荥阳,顶住了楚兵的追击。 拾残兵汇聚荥阳,顶住了楚兵的追击。 解读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教案

《项羽本纪》教案
10.2 在线资源
提供一些在线资源,如电子书籍、学术文章、讨论论坛等。
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在线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
本教案的重点在于对《项羽本纪》中的人物形象、事件解读和文学特色进行分析,以及通过课堂互动和课后作业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难点在于对项羽和刘邦的性格特点、垓下之战和乌江自刎等事件的深入理解,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项羽形象象征意义的把握。
《项羽本纪》教案
第一章:课程导入
1.1 背景介绍
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以及其写作背景。
简介《项羽本纪》在《史记》中的地位和意义。
1.2 课文梗概
简要介绍项羽的一生及其与刘邦的楚汉争霸。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关系。
第二章:人物分析
2.1 项羽形象分析
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如英勇善战、刚愎自用等。
讨论两位人物在个性、才能、成就等方面的差异。
5.2 项羽形象的文化意义
分析项羽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理解项羽形象的影响和价值。
第六章:课堂互动
6.1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6.2 角色扮演
第四章:文学特色分析
4.1 语言艺术
分析《项羽本纪》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等。
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言表达。
4.2 叙事手法
分析《项羽本纪》中的叙事手法,如倒叙、插叙等。
引导学生理解叙事手法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作用。
第五章:拓展思考
5.1 项羽与刘邦的历史评价
引导学生思考项羽与刘邦在历史上的评价及其影响。

项羽本纪人物评点

项羽本纪人物评点

项羽本纪人物评点项羽,算得上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了。

他是一个武力超群的壮士,一呼百应的将领,却又最终以自刎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其中原因何在呢?通过《史记·项羽本纪》,也许我们能有所了解。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他的英雄气概在《项羽本纪》中多处都有所体现。

一开始与项梁在会籍起义,之后率兵攻城略地,即使在该下被围仍不减以一敌众的气势。

然而他的性格上却有一些弱点,又如阿喀琉斯的脚踵,足以致命。

其一是自满。

项羽小时候“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读到这里,我们可能会惊讶于项羽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抱负。

但当项梁教他兵法时,他也是浅尝辄止。

自满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

其二是暴烈。

他坑杀已降秦卒二十余万,火烧宫室。

有人触怒他,他便“烹之”,却从不思考别人的话是否有可取之处。

刘邦灭楚后不诛杀项氏支属,也于项羽的暴烈性格形成了对比。

其三是优柔寡断。

这一点在鸿门宴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范增多次举玦示意项羽杀掉刘邦,但“项王默然不应”。

刘邦逃脱后,范增只有叹“竖子不足与谋”,并作出一个惊人判断,“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项羽的当断不断,使他最终山穷水尽,死于自己剑下。

其四是多疑。

范增本是项羽的得力助手,然而项羽却因为一个小小的离间计生出疑心,疏远范增。

范增也离开了他。

在《高祖本纪》中刘邦分析项羽得天下的原因时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多疑,使得项羽失去了身边最后有力的支持。

有句话说得好,“性格决定命运”。

项羽的悲剧命运,与他的性格弱点是分不开的。

但是我们也必须辩证的看待这一历史人物。

太史公司马迁将项羽这一失败了的英雄的事迹列在本纪之中,对他的评价之高,也可以想见了。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形象的塑造(陈娟)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形象的塑造(陈娟)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形象的塑造酒泉工贸中专陈娟区级论文二等奖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汉代一部以描写历史人物为主体的传记文学,它既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这种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著作,是司马迁首创。

《史记》全书130篇,本纪、世家、列传中以写任务传记为内容的就有112篇,其中以写人物命运悲剧的就占70多篇.在这些悲剧的传记中,有对激烈征战的记载,有对残酷格杀的实录,有对争宠角斗的曝光,有对忌贤妒能的揭露.卷入这些历史斗争旋涡中的各色人物,活死得英勇,或死得悲壮,或死得惨烈,或死得哀怨。

这一系列悲剧人物在司马迁的笔下雄奇慷慨,带有极其浓烈的悲剧色彩、悲剧情感,同时也不乏崇高之美、阳刚之美。

《项羽本纪》在《史记》中可以说是最为精彩、最炫耀人的篇章之一了,而项羽这个人物无疑也是司马迁笔下各色悲剧人物中最为出色的一个。

司马迁不以个人好恶而褒贬人物,在《项羽本纪》中对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做出了公正、中肯的评价。

《项羽本纪》给人最深刻最强烈的第一印象,就是项羽这个历史英雄所具有的超乎常人的巨大力量,作者显然把他当成力的化身来描写.这一点在文章一开始便一览无余:“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他的军事才能也在年少时便凸显出来,他学书剑皆不成,独好兵法,然而他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暴露出他志大才疏、好高骛远的性格弱点,为他最终失天下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但年少时的这些弱点还不足以使项羽这位英雄的光芒黯然。

司马迁高古评价了他在亡秦过程中所建立的历史攻击。

项羽“年二十四”即参加了反秦斗争,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功绩.当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时,项羽几乎是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

”唬得其叔忙掩起口:“毋妄言,族矣!”这是何等的自信!着是何等的勇气超群!这是何等的胆识与魄力!项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其中杀宋义和巨鹿之战的胜利使项羽的军事才能大放光彩。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1、刘邦:善于拉拢,能屈能伸,从善如流,坚决果断,善于用人,善于应变。

2、项羽:优柔寡断,率直轻信,不善用人,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自矜功伐。

3、樊哙:忠心耿耿,粗中有细,果敢勇猛。

4、曹无伤:不忠不义。

5、项庄:有勇无谋,优柔寡断。

6、项伯:重情重义,为臣不忠,为小义而背大忠。

《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全文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连同赴营以前和逃席以后分为三个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

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鲜明,组织周密严谨,语言精练优美。

史记项羽本纪描写人物的主要手法

史记项羽本纪描写人物的主要手法

史记项羽本纪描写人物的主要手法
史记项羽本纪是中国古代史记的一部,作者是司马迁。

这部小说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展现了项羽作为一个杰出的历史人物的形象。

以下是史记项羽本纪描写人物的主要手法:
1. 形象丰满:史记项羽本纪对项羽的形象进行了大量的描写,从他的外貌、性格、品质、才能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项羽的个性和特点。

2. 多角度描写:史记项羽本纪在描写项羽的同时,也采用了多角度的描写手法。

比如,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从不同的角度,如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对项羽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

这种多角度的描写方式,使项羽的形象更加立体、丰富。

3. 细节描写:史记项羽本纪对项羽的日常生活、行动、言语等细节进行描写,让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项羽的内心世界。

比如,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通过对项羽的服饰、饮食、出行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项羽的生活细节,使读者更加贴近项羽的形象。

4. 情感描写:史记项羽本纪对项羽的情感生活进行了细腻的描写。

比如,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通过对项羽与刘邦、萧何等人的情感描写,展现了项羽复杂的情感世界,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项羽的性格。

5. 对比描写:史记项羽本纪通过对比描写,展现了项羽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

比如,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通过对项羽在彭城、巨鹿之战中的表现进行对比,展现了项羽在不同情况下的冷静、果断、勇敢,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项羽的性格特点。

以上是史记项羽本纪描写人物的主要手法。

通过这些方法,史记项羽本纪将项羽这个历史人物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原创)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原创)

内容摘要:司马迁在《史记》中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等再现了项羽和刘邦之间波谲云诡的斗争,塑造了有悲剧英雄情怀的西楚霸王项羽和终成一代伟业皇帝刘邦两个生动形象。

出身低微,无赖狡诈的刘邦战胜了所向披靡勇猛无双的项羽,这是由双方不同的性格,人心向背的程度和不同的斗争策略上决定的。

刘邦的豁达从容,从谏如流,收取民心和舆论宣传都为他最终的胜利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性格部署人心策略成败项羽和刘邦是楚汉相争的两大主角。

项羽霸气逼人,锐不可当,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军队精锐。

刘邦出身低微,流氓习气,游手好闲,狡诈无赖。

但刘邦却打败了项羽,使项羽无可奈何自刎乌江,刘邦因此成就伟业,开创大汉王朝。

一、不同的性格项羽出身贵族,自小受到叔父项梁的严加管教。

但他“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这说明他学习缺乏耐心,眼高手低。

项梁教育他:“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而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说明他没有恒心,意志力不强。

虽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但是他暴戾残忍而没有谋略,志向高远但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且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项羽在战场上刚毅勇武,对待敌人凶狠残暴。

对待身边的人温和仁慈。

对待爱人柔肠百结,所以才有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

然而他在感情上单纯浅显,容易被欺骗和背叛利用。

由于一直被叔父管教,缺乏独立性,没有面对险恶社会的经验,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贵族文化培养出他诚信守义、光明磊落的品质,面对狡诈多端,无赖流氓一样的刘邦,没有办法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于是多次被处于被动地位。

对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承诺,他认为对刘邦已是背信弃义,心理上有不能跨越的障碍。

所以在鸿门宴上一时不忍,放过了刘邦。

当抓住刘邦老父之时,被刘邦的无赖行径花言巧语所蒙骗,又释放了刘邦的家人。

项羽刚愎自用,盲目自大,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于是失去了很切实的建议和珍贵的人才,使原来的人才济济,全都叛逃归于敌手。

刘邦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

《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馒记》中两次引用贾
谊的《过秦论》,其上篇以“仁义 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结。中 篇指出“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 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 之者无异也”:当反秦斗争结束之 后.项羽分封诸侯之时.实际上就 是“守天下”的开始。项羽缺乏一 统天下的政治眼光,不懂“逆取而 顺守”的道理.一味迷信于自己的 神勇善战,满足于做一个西楚霸 王,分封未毕.旋即征讨。文末的 论赞明确反对“以力征经营天下”, 可见《项羽本!已:}的主题与《秦始 皇本纪》颇有相同之处。所不同的 是,项羽形象中表现出了反暴英雄 令人崇敬和同情的一面。
教研天地2013
03
《项羽本纪》写作上独具匠
心.代表了<史记》传记文学的最 高艺术成就。, 首先是选材精当,详略分明。 第三节文字最为精彩。 <项羽:本
纪》基于对历史本身的深刻认识, 选材十分精当.能够真实而生动地 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项羽的一生
万方数据
课文教学与
歼秦军.迫使章邯投降.秦军随之 土崩瓦解 ”鸿门宴”是反泰斗争结束而 楚汉之争即将开始时项羽、刘邦两 大集团之间的一次交锋.楚汉之争 上升为主要矛盾 争的序幕 鸿门宴是楚汉之
哙持盾闯帐、啖肉饮酒、义责项 羽.项羽默然不应.项庄、项伯舞 剑,刘邦逃席.张良留谢等,描写 细腻传种.情景生动逼真.具有引 人人胜的戏剧性:双方人物中.项 羽与刘邦、范增与张良、项庄与樊
哙、项伯与曹无伤.两两相对,相
提迷失道路时寻找逃生之路.而 面临逃生之路却决意自杀,晚唐胡 曾《咏史诗・乌江j云:“乌江不 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正 所谓“耻辱者.勇之决也”。在天 下反秦最需要的时候.他义不容辞 地站到历史的前沿.驰骋于铁血纷 飞的战场.扫荡暴秦大军:在意识 到愧对江东父老的时候.毅然地结 束自己短暂的一生二这是英媾的本 色,也是项羽形象的悲剧意蕴之所

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分析

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分析

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分析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文化传统中一部重要的史书。

它以纪传体的形式,全面而生动地记述了从夏朝到西汉末年的历史,塑造了许多丰富多样的历史人物形象。

本文将对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探索其塑造的目的和特点。

一、刘邦:平凡中的伟大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史记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史记对刘邦的形象塑造着重描绘了他的平凡、机智和领导力。

在《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史书中记载:“刘子母者,邑中之微田宅也,无所逃其赋役”,这一细节生动地表达了刘邦出身卑微、与百姓有着紧密联系的形象。

另外,史记也详细描述了他在起义军中的狡黠和决策能力,显示了他作为领袖的才华和魅力。

这样的形象塑造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平凡人通过自身努力和机智,最终成为帝国创立者的伟大历程。

二、项羽:豪情与悲剧项羽是刘邦的对手,也是史书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史记对项羽的形象进行了多方面的描绘,展现了他的英勇豪迈和人性悲剧。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史书描述了项羽英勇善战,颇有豪情壮志的形象,如“项羽江东称王,号曰西楚霸王”,这一描述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雄心壮志和决心。

而在项羽最终失败的过程中,史记揭示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展示出他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的悲剧性格。

这种丰富的形象塑造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思考项羽的历史地位和人性。

三、孙子:智谋非凡孙子是古代中国军事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史记中的历史人物之一。

史记对孙子形象的塑造主要体现在对他智慧和军事才能的赞扬上。

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史书描绘了孙子善于用兵、智谋非凡的形象,如“孙武毌丘子者,号吴起,吴人也”,“孙子明贵,师旷独贱”。

这样的描述向读者展示了孙子高超的智慧和对战争的深刻理解,凸显了他在军事领域的卓越才华。

这种形象的描绘,突出了孙子作为一位杰出军事家的历史地位。

综上所述,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塑造相当丰富多样,既包括了平凡中的伟大,也有豪情与悲剧,还有智谋非凡。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的性格特征与形象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的性格特征与形象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的性格特征与形象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性格特征与形象摘要: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以高超的笔法成功的塑造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项羽是太史公笔下描写最成功的悲剧人物。

他的性格注定了他的结局,虽然他的人生是以失败落幕的,但是他的人格魅力震撼了后代人的心灵。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凝聚了司马迁毕生的心血与和全部的精神,太史公通过记录不同时期的人物事迹来向我们展现了历史的沉浮与兴衰。

《史记》中的许多人物兼有英雄与悲剧的性质。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大多是胸怀大志、百折不挠、奋斗不息的,他们大都对历史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或者至少对当时社会有影响。

太史公用生花之笔刻画了一个最成功的英雄人物—项羽,项羽在秦汉之际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项羽是一位具有对立且矛盾的性格的历史人物。

性格决定着命运,项羽虽然走到了人生的至高点,但最后也没有摆脱失败的结局,以悲剧的命运谢幕,这与他的性格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项羽作为一个悲剧形象,他具有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特征。

“悲剧人物及性格往往就不是那样简单、纯粹。

”项羽的身上有恨多的对立的性格特征,注定了他是一个充满悲剧的人物。

他的人生是完满的,却有点让人心痛。

一)英勇善战却谋略不足。

从英勇善战上面来说,在《史记》中作者用浓墨重彩的手法对项羽进行了详尽的描写。

东城之战,这是楚汉之争中最为激烈的一次战斗。

在这场战斗中项羽处在数千汉军层层的包围圈之中。

在重重包围之下,虽然手下只剩二十八名骑兵。

但他临危不惧,越战越勇,汉军拿他没有办法。

在《项羽本纪》中对战斗场面是这样描写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吒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这里先向我们描述出这样的一个场景:项羽骑着一匹快马大声喊着向汉军冲去,包围他的军队就像被强风吹过的原野之草,相继倒下了,四处逃散。

项羽本纪中项羽的人物形象

项羽本纪中项羽的人物形象

• 屡建战功: 钜鹿之战、彭城之战 • 灭秦之功:26岁灭秦
解读项羽本纪
英雄外形
• 项羽长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虽吾中弟子皆以惮籍,这些天生的超凡力 气 • 禹舜的眼睛里大概有两瞳子‛。又听说项 羽也是双瞳子。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
• 项羽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 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而叱之,赤泉侯人马 俱惊,辟易数里.
缺少谋士,唯一的谋士范增;错过韩信(一位军事天才) “臣侍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计不用”
• 失人
刚愎自用,失去一大批谋士
• 失态
爱发火,项王怒目而视
• 失信
很难相信别人,在彭城之战中怀疑范增(第15段)
• 不会赏罚
裂土封侯中的失封、错封(封非其人、封非其地)
解读项羽本纪
——项羽是悲剧式的英雄
解读项羽本纪
战神项羽
——钜鹿之战、彭城之战
• 钜鹿之战(破釜沉舟)
前207年12月,项羽率楚军到达巨鹿县南的漳水,立刻派遣英布和蒲 将军率2万义军渡过漳水,援救巨鹿,初战告捷。接着,项羽率领全 军渡过漳水,命令全军破釜沉舟,只带三日粮,以示不胜则死的决心,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巨鹿,断绝秦军粮道,包围了王离军队。 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军把王离的军队 包围起来,个个士气振奋,越战越勇。一个人抵得上十个秦兵,十个 就可以抵上一百。经过九次激烈战斗,活捉了王离,杀死了秦将苏角, 其他的秦军将士有被杀的,也有逃走的,围钜鹿的秦军就这样瓦解了。
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
• 尖锐的冲突、生动的细节、个性化的语言、烘托、对照、描写、夸 张、互见等手法 。通过各位诸侯在项羽的威严面前佩服得五体投地, 侧面烘托(反衬)了项羽的不可一世,霸王之气、将帅神威,展现了 他神勇人, 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 • 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 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 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 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进行粗线条的 钩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 细描,刻意求精。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 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人物形象研究综述

《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人物形象研究综述

《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人物形象研究综述2011243231陈婷燕摘要:从古至今,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对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人说他是骁勇善战、刚正直言、有勇有谋、坦率磊落、豪爽仗义;但也有的人觉得项羽是刚愎自用、寡谋轻信、优柔寡断、轻敌自大。

而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对项羽的形象描写,一方面以确凿的历史记录粉碎了刘邦集团对项羽的歪曲与污蔑,大力歌颂了项羽的功绩和道德,另一方面通过韩信、刘邦之口述说了项羽性格上的缺点。

关键词:项羽本纪,项羽,人物形象、评价正文:从古至今,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对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人说他是骁勇善战、刚正直言、有勇有谋、坦率磊落、豪爽仗义;但也有的人觉得项羽是刚愎自用、寡谋轻信、优柔寡断、轻敌自大。

对于不同的评价,我们不禁要深思:“项羽到底是成王?还是败寇?”伴随着这个问题,笔者通过中国期刊网、万方网、读秀网以及湖州师范学院图书馆CNKI全文数据库翻阅查找各种社会上和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对项羽这一形象分析的资料,帮助笔者研究项羽的人物形象。

翻阅众多的资料,发现历史上对项羽的评价主要是从他的四次主要事件为基础的,项羽少时、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首先我们来看项羽少时。

关于项羽少时的评价,多数是赞美之词,《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么一段描述项羽少时的话:“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以及在他二十四岁那年,在街上看到秦始皇威风凛凛的巡游时,不禁对他的叔父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

这样的豪爽志气、这样的宏伟理想,使得人们纷纷称赞。

何孟春说:“项籍喜兵法,略知其意而不肯竟学,是真能学兵法者。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是真能解书者。

”对于项羽所说的“彼可取而代也”,在康清莲的《英雄气不短,儿女情更长——以《史记》中项羽形象分析为例》中写道:“项羽尤其让人刮目相看的是他说自己可以取代秦始皇,我想这句话不仅让项梁“奇籍”,也让天下人“奇籍”。

勿以成败论英雄——《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形象分析

勿以成败论英雄——《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形象分析

勿以成败论英雄——《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形象分析
项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一位英雄,在国人心目中长期留有浓墨重彩的篇章。

但他被唐朝大文豪司马迁所纪录的《史记·项羽本纪》描述出来的项羽形象,则比起英雄更多的是暴君的印象,尤其是在项羽的最后几个月,堕入满年的穷困潦倒及壮观的殉难时,项羽的形象更是被严厉地描绘出来。

史记描述的项羽,极尽威严与残酷,传说他统治时期最喜欢用的刑罚就是千刀万剐,对普罗大众军民最严厉的束缚填补其心性的殷红,“多有虐行”掰断臂膝,到处放火,可谓极尽暴行。

可以说,这种暴虐的性格一定程度上洗涤了史记项羽作为英雄的形象。

虽然司马迁针对项羽的记载极为严厉,但是从另外的报道来看,项羽的官爵、政绩以及人民的价值普遍受到肯定,尤其是当时的公孙胜曾经赞赏过他:“英雄现在的官爵,群众的受益(以及)巍峨的存在都是由项羽天衣无缝的因素。

”由此可见,即便在司马迁的诸多非议之下,人们仍把项羽视为有着英雄气概的强盛政权者。

此外,对于项羽这位古代英雄我们更不能墨守成规,只有不断地思考与探索,才能勿以成败论英雄。

诸如历史上重要的成功与悲剧,都是无法用一句褒贬来衡量。

英雄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他们的宏伟目标以及意志力,都会对他们的表现产生影响。

因此,应当全面客观地评判英雄的作为,做出合理的总结,而不能只以成败来衡量英雄的才能。

总之,史记·项羽本纪给我们展示了一位古代英雄之间极具影响力的面貌,但也让我们深知,要勿以成败论英雄,而要站在当年的脉络中正视他,进而把握其深刻的内涵,否则会另英雄逆命,就又恢复英雄们的真正醒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史记》之《项羽本纪》、《高祖本纪》,论述至少三点司马迁塑造的项羽、刘邦的形象,结合文本。

项羽
①勇猛。

《项羽本纪》中,用了四个莫敢(莫敢起、莫敢枝梧、莫敢纵兵、莫敢仰视),勇猛可见,不敢与他正面交锋。

即使垓下被围,英雄末路,霸王别姬,左右依然“莫能仰视”。

钜鹿之战,连用三个“无不”;楚汉相持未决,项羽提出与刘邦单挑,刘邦不愿意。

项羽派一些将士挑战,刘邦派善骑射者楼烦,见到项羽,项羽“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不敢复出”,连用三个不敢。

表现强调项羽的勇猛。

②残暴。

项羽打仗特点:坑之、杀之、烧之、烹之,种种对待敌人的手段。

经常杀了投降的人。

③优柔寡断,有妇人之仁。

耳根子软,抓不住重点。

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项羽与刘邦并无恩怨,并无直接来往,项羽始终下不了决心。

项伯,项羽季父,鸿门宴前,向刘邦告密,后又以“沛公言报项王”,项羽非但不杀他,反而“许诺”。

鸿门宴中,项庄舞剑,项伯又“常以身翼蔽沛公”,帮刘邦解围,项羽亦不杀。

④不听劝告。

项羽入关,将秦宫室烧一空,当时有纵横家策士言“关中阻山河西塞,地肥饶,可都为霸”,项羽不听,“心怀思欲东归”,离开关中,放弃了大好的兵家必争之地。

⑤天真、单纯,胸无城府。

楚汉相持未决,项羽谓刘邦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刘邦“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刘邦
①无赖。

彭城大战,项羽回师,刘邦溃败。

家室被项羽掳走。

刘邦途中“道逢得孝惠、鲁元”,楚兵追刘邦,刘邦“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

如是者三。

”面对患难,连亲生儿女都弃之不顾。

项羽逼迫刘邦和谈,要“烹太公”,刘邦曰,我们同时奉楚怀王为天下共主,“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可以视自己的儿女、父亲于不顾。

②不杀投降之人。

刘邦兵至霸上,秦王子婴降,“诸将或言诛秦王”。

刘邦以“人已降服,又杀之,不祥”。

这是刘邦与项羽最大的区别。

③当机立断。

鸿门宴前,曹无伤向项羽告密,刘邦回“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④胸怀宽广,听得人劝。

郦食其见刘邦,“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

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

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进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从头到尾都在听从别人的意见。

⑤简单、粗鲁。

刘邦入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除去秦法”。

并不是刘邦有意为之,因为刘邦出身低微,不读书,简单、粗鲁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