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脊柱骨骼系统病变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骨骼与肌肉系统影像学诊断

骨骼与肌肉系统影像学诊断
好发部位:手足小关节,手部常累及掌指关节和近位指间关节 临床表现:受侵关节梭形肿胀、疼痛
关节僵硬(晨僵),关节畸形 关节半脱位
慢性关节病—类风湿关节炎
影像学表现
➢ X线表现 关节周围软组织:对称性梭形肿胀 关节间隙:早期增宽、进而变窄 骨端:关节边缘软骨下骨侵蚀,囊性变,多发、边缘不清楚 骨质疏松:小关节周围 关节半脱位或脱位:晚期
➢ CT/MRI 少用
• 类风湿关节炎
慢性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
概述:原因不明 中轴关节慢性自身免疫性炎症
好发部位:骶髂关节、上行至脊椎小关节及周围韧带 临床表现:下腰痛、不适,晨僵、活动后缓解
多数病人(90%以上)HLA-B27阳性
慢性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
影像学表现
➢ 骶髂关节 最早且100%累及,中下1/3开始,双侧对称 骨质破坏:以髂侧关节面为主,关节面模糊、虫噬样,关节间隙“假增宽” 骨质增生硬化:破坏边缘 关节间隙变窄 骨性强直
• 肘关节化脓性关节炎
关节感染—化脓性关节炎
影像学表现—进展期、愈合期
➢ X线/CT表现 关节间隙变窄 关节面骨质破坏:承重区 反应性骨质增生 关节半脱位或脱位 关节强直:纤维性、骨性
➢ MRI表现 关节软骨破坏、中断(承重区、大面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髋关节化脓性关节炎
关节感染—关节结核
概述:95%以上继发于肺结核 侵犯途径:血行侵犯到骨(骨型关节结核)或滑膜(滑膜型关节结核) 好发年龄:儿童和青少年 好发部位:大关节,如髋、膝关节 临床表现:肿胀,轻度疼痛,功能障碍,无红、热
慢性关节病—退行性骨关节病(脊椎)
影像学表现
➢ X线/CT表现 上下关节突变尖 关节面骨质硬化 关节间隙变窄 椎体边缘出现骨赘 椎体上下缘硬化 退变性滑脱

脊柱的影像学诊断

脊柱的影像学诊断

高出坠落,脊柱骨折
脊柱良性肿瘤和 肿瘤样病变
Benign Spinal Tumor and Tumorlike Lesion
脊柱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骨血管瘤 骨软骨瘤 骨巨细胞瘤 骨样骨瘤 骨母细胞瘤 动脉瘤样骨囊肿 内生骨疣 其它: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纤维骨瘤、血管外皮细胞瘤和血管内皮细胞瘤等
环椎:前后弓及两侧块 枢椎:齿状突、椎体及棘突 第3至第7椎体:逐渐增大,椎孔三角形,椎间关节面近呈水平位,钩椎关节 (Luscka 关节)
胸椎:逐渐增大,椎孔心形,关节突关节面呈冠状位 腰椎:椎体逐渐增大,椎孔呈三角形,关节突关节面呈矢状位 骶骨:骶骨倒立扁三角形,5个骶椎融合而成 尾骨: 4个尾椎融合而成
环枢关节半脱位 齿状突骨折
骨质疏松骨折 L1压缩骨折
脊髓损伤
脊髓震荡: 单纯脊髓功能损伤,可出现轻微脊髓水肿,愈后良好。
脊髓挫伤: 脊髓水肿、出血、脊髓广泛破碎出血、乃至脊髓横断;
脊髓受压: 骨折脱位或髓外血肿等原因导致的椎管变窄压迫脊髓;
MRI表现
1、脊髓形态改变 梭形膨大,灶性水肿;脊髓弯曲;完全或不完全横断,伴
elements of T-3
and T-4 and the
posterior soft
tissues
(arrowheads).
The lesion
enhances
markedly with the
contrast agent.
FigC the lesion
C
has only
intermediate
38, yr, M of C
Hereditary multiple exostosis with several spinal osteochondromas 遗传性多发骨软骨瘤

骨骼影像诊断

骨骼影像诊断
骨干已完全骨化,大多数骨两端于生后出现二次化 骨中心。骨骺与干骺端之间存在着骺板为进行软骨 内化骨的部位,不断进行化骨以增加骨长度,直至 骨骺与干骺联合,骺软骨板消失,乃停止成骨。骨 横径增长有赖于膜化骨
•35
儿童四肢管状骨发育示意图(1)
•36
儿童四肢管状骨发育示意图(2)
•37
(一)四肢骨关节X线解剖(6)
第一节 正常影像学表 现
•24
X线摄片检查注意事项
1、任何部位都要拍摄正侧两个位置,某 些部位还要采用斜位、切线位或轴位。 2、照片部位应包括周围软组织,四肢长 骨要包括邻近的一个关节。 3、两侧对称的关节,病变在一侧而症状 与体征轻微或X线片一侧有改变但不明显 时,应使用同一投照条件拍摄对侧以作对 照。
•10
骨的血供(图1)
•11
骨的血供(图2)
•12
二、关节的解剖(1)
关节(joint)为两骨或数骨之间的连接部分 间接连接:滑膜性关节,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 腔 直接连接:可动、少动关节及两骨间的纤维、软骨或 骨性连接
•13
二、关节的解剖(2)
(一)间接连接 关节面:覆盖着骨端的骨性关节面的软骨(大多为透明
当软组织之间的密度差较大(例如,脂肪 瘤、静脉石)或利用造影检查,例如血管造 影可对软组织做进一步的影像学分析
•64
骨骼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 fundamental lesions of bone
•65
骨质疏松 osteoporosis
定义: 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 骨组织减少,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 减少,但二者比例仍正常。
•7
一、 骨的解剖(4)
(二)骨的组织学结构 2.编织骨
见于一岁以前婴儿或某些病理情况下很快形成的骨 组织 胶原纤维粗细不一,排列交织成毛毡样

脊柱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脊柱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脊椎骨髓瘤与转移瘤鉴别:
椎体破坏+软组织肿块倾向骨髓瘤。 椎体破坏+广泛性骨质疏松倾向骨
髓瘤。 椎体破坏伴椎弓及附件早期破坏倾
向转移瘤。
骨髓瘤MRI表现:
T1W呈灶性或弥漫性低信号。 T2W呈灶性或弥漫性高信号。 T2W敏感性高于T1W。 增强T1W病灶强化,可作疗效观察。 软组织肿块T1W低信号,T2W高信号。 STIR序列敏感性高于SE序列。
多见于前列腺癌,恶性淋巴瘤,乳房癌。 椎体,松质骨斑点状高密度硬化灶,相
互融合。 椎间隙正常,无压缩骨折。 T1W,T2W均呈低信号。 溶骨性转移放疗后也可呈硬化。
影像学检查比较:
X线 CT MRI 同位素
敏感性 低 较高 高

特异性 高 较高 高

谢谢
颅骨。 病理骨折—脊柱压缩性骨折。 肾功能损害—蛋白尿、血尿、肾功能衰竭。 实验室检查—血沉加快、尿本周氏蛋白、贫血
等。
依X线表现分类:
骨质疏松型。 单发型。 多发型。 硬化型。
X线表现 :
病变早期X线无异常改变,约占10%。 骨质疏松,以中轴骨为显著:常见于脊
柱、肋骨、颅骨、骨盆等。 多发性骨质破坏:虫蚀样、穿凿样,少
CT检查:
优点:密度分辨率高,无重叠,易发现 微小病变。
缺点:整体观不如平片,价高。
MRI检查:
优点:软组织分辨率高,多平面成像 易发 现骨髓早期改变
缺点:对皮质破坏,钙化骨化检出不 如CT敏感
同位素检查:
同位素TC99M扫描。 敏感性高,特异性差。
脊椎血管瘤:
发病率 部位
临床 0.6%—1% 尸解 10%
多发型
颅骨,肋骨,脊椎等多骨,多发破 坏溶骨性病变。

核磁共振成像对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

核磁共振成像对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

核磁共振成像对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无辐射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广泛应用于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中。

本文将介绍核磁共振成像在骨骼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并评估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效果。

一、核磁共振成像在骨骼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骨折诊断:MRI可清晰显示骨折线及相邻软组织损伤,对复杂骨折、古老骨折以及骨折延迟愈合等情况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2.关节病变诊断:MRI对关节软骨、滑膜及关节囊等结构的显示优于传统X线检查,能及早发现病变,对于关节炎、滑膜炎等关节疾病的诊断非常有价值。

3.骨肿瘤诊断:MRI通过高分辨率成像可以准确显示骨肿瘤的位置、范围和组织类型,对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4.骨关节炎评估:MRI能够显示出骨关节炎患者的软骨、骨质、滑膜等组织异常变化,有助于评估疾病的进展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5.脊柱疾病诊断:MRI对脊柱结构有较好的解剖显示能力,可以发现脊柱骨折、脱位、椎间盘突出等异常情况,有助于指导手术治疗和康复训练。

二、核磁共振成像在骨骼系统疾病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1.手术前评估:针对需要手术治疗的骨骼疾病,MRI可以提供全面的病变信息,帮助医生制定手术方案,评估手术风险和预测手术效果。

2.手术后疗效评估:MRI能够直观地显示手术后的骨骼结构恢复情况、软组织修复程度以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有助于评估手术治疗的效果。

3.康复训练指导:MRI可以对康复训练进行精确评估,根据康复策略调整康复训练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三、核磁共振成像在骨骼系统疾病中的优势和局限性1.优势:a.非侵入性和无辐射:与传统X线、CT等检查相比,MRI不需要注射造影剂,对患者相对安全;b.多平面成像:MRI可以在任何方向下获取高分辨率的图像,有利于准确诊断和评估;c.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MRI对软组织有很好的分辨能力,对于检测关节软骨病变等疾病有独特优势。

骨骼系统影像诊断

骨骼系统影像诊断

骨骼系统1.骨质疏松( osteoporosis)是指单位体积内骨组织的含量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都减少,但两者的比例仍正常。

骨质疏松分全身性和局限性两类。

骨质疏松的X线表现主要是骨密度减低。

在长骨可见骨小梁变细、数量减少、间隙增宽,骨皮质变薄和出现分层现象。

严重者骨密度与周围软组织相仿,骨小梁几乎完全消失,骨皮质薄如细线样。

2.骨质软化(osteomalacia)是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钙化不足,因而骨内钙盐含量降低骨质变软。

骨质软化的X线表现与骨质疏松有相类似之处,如骨密度减低、骨皮质变薄和骨小梁减少变细等,所不同的是骨小梁和皮质因含大量未钙化的骨样组织而边缘模糊。

由于骨质软化,承重骨骼常发生各种变形。

在儿童可见干骺端和骨骺的改变。

此外,还可见假骨折线,表现为宽约1 ~2mm的规则透明线,与骨皮质垂直,边缘稍致密,好发于耻骨支、肱骨股骨上段和胫骨等。

3.骨质破坏( bone destruction)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取代而造成的骨组织的缺失。

它可以由病理组织本身直接溶解骨组织使之消失,或由病理组织引起的破骨细胞生成和活动亢进所致。

骨质破坏的X线表现是局部骨质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和正常骨结构消失。

骨松质的早期破坏,可形成斑片状的骨小梁缺损。

骨皮质的破坏可早期发生于哈氏管,造成哈氏管的扩大,X线上呈筛孔状,骨皮质内外表层的破坏,则呈虫蚀状。

当骨质破坏进展到一定程度时,往往有骨皮质和骨松质的大片缺失。

4.骨膜反应( periosteal reaction )和骨膜新生骨( periosteal newbone formation)骨膜反应是骨膜受到各种刺激(外伤、炎症、肿瘤等),发生水肿、增厚,内层的成骨细胞活动增加而导致骨膜新生骨的过程。

在X线片上骨膜反应的大部分变化不能显示,只有当足量的骨膜新生骨形成后才能显示。

骨膜增生的早期表现为一段长短不定,与骨皮质平行的细线样致密影,它同骨皮质之间有一个很窄的透亮间隙。

脊柱侧弯影像学诊断标准

脊柱侧弯影像学诊断标准

脊柱侧弯影像学诊断标准1. 引言1.1 背景介绍脊柱侧弯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畸形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脊柱在冠状面上呈现侧弯的状态。

这种疾病在青少年中尤为常见,特别是女性患者。

脊柱侧弯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外观,还会导致身体不平衡、肌肉劳损、脊柱关节痛等一系列问题。

及早发现和诊断脊柱侧弯对于预防并治疗其后果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影像学诊断在脊柱侧弯的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X线片、磁共振成像(MRI)以及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影像学方法,医生可以准确地评估脊柱的结构和变形情况,从而帮助确定脊柱侧弯的严重程度和类型。

深入了解脊柱侧弯的影像学诊断标准和评估方法对于提高诊断准确性、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脊柱侧弯影像学诊断标准的制定和应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

通过对脊柱侧弯的定义、常见的影像学表现以及影像学诊断标准的系统整理和分析,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

我们还将对影像学评估方法进行探讨,以及指出影像学诊断的局限性,为临床医生提供全面的认识和应对策略。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希望能够进一步完善脊柱侧弯的影像学诊断标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精准度,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也为未来对脊柱侧弯影像学诊断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学科的进步和发展。

2. 正文2.1 脊柱侧弯的定义脊柱侧弯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畸形,其特征为脊柱在冠状面(身体正面)呈现侧向曲度。

正常的脊柱在冠状面上应该是直的,但脊柱侧弯则呈现出一种C形或S形的曲度。

脊柱侧弯通常发生在青少年期,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脊柱侧弯会导致脊柱的旋转和骨盆的不对称,可能引起身体不平衡、肌肉疼痛和呼吸受限等问题。

脊柱侧弯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角度来描述,一般来说,超过10度的脊柱侧弯被视为异常。

脊柱侧弯可以分为结构性侧弯和功能性侧弯,结构性侧弯是由脊柱本身的异常引起的,而功能性侧弯则是由其他因素(如肌肉不平衡)引起的暂时性曲度。

骨伤科影像诊断技术

骨伤科影像诊断技术

骨伤科影像诊断技术1 .骨骼系统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X线平片。

其次CT、MRI2 .下列哪个椎间盘突出最不常见:胸12.腰13 .骨质疏松的定义:两者呈比列减少。

是指单位体积内的骨量减少,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

4 .最常见的骨原发恶性肿瘤:骨肉瘤5 .成人脊柱结核好发于:腰椎6 .股骨颈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骨缺血性坏死股骨头坏死7 .股骨头血红主要来源:旋股内外侧动脉分支8 .化脓性骨髓炎是指(骨髓、骨和骨膜)的化脓性感染9 .男性患儿,9岁,X线示右肱骨近侧干前端有椭圆形骨破坏区,边界清晰,透过度较大,骨皮质轻度膨胀.应诊断为单纯性骨囊肿10 .青少年特有骨折:青枝骨折11 .关于脊柱骨折不正确的是:C、上下椎间隙常有狭窄A.椎体压缩呈楔形B.可以不见骨折线C上下椎间隙常有狭窄D.常合并棘间韧带撕裂E.横突可发生骨折12 .恶性骨肿瘤中最常见的是:骨转移瘤13 .疲劳性骨折最好发于:第二、三跖骨14 .脊椎骨折X线表现,哪一项叙述错误:椎间隙变窄15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6 .骨“气鼓”常见于:骨关节结核、骨结核17 .脊柱结核和脊柱骨折区别哪一点是错误的:结核常见于颈椎A.结核常侵犯多个椎体B.结核椎间隙多数狭窄或消失C.结核有冷脓肿D.结核常见于颈椎E.结核椎体可见骨质破坏18 .女性患者,5岁,右大腿疼痛,X线片见右股骨远侧干箭端骨髓腔及骨皮质破坏,骨膜增生及软组织肿块,其最大可能是(骨肉瘤)19 .皂泡征常见于:骨巨细胞瘤20 .下列骨肿瘤中,对于放射治疗敏感的是:尤文肉瘤21 .强直性脊柱炎特征性的X线表现是:“竹节样”改变22 .强直性脊柱炎最早的受累部位是:舐骼关节23 .儿童化脓性骨髓炎的脓肿不易进入关节腔的原因是:干甑端的箭板起屏障作用24 .成人四肢关节在X线平片上主要能显示:骨性关节面和关节间隙多选1 .骨骼的基本病变:骨质疏松、骨质软化、骨质破坏、骨质增生硬化、骨膜增生、骨质坏死、软骨钙化、骨矿物质沉积、骨骼变形2 .儿童长骨骨折的特殊类型:青枝骨折,箭离骨折。

骨科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

骨科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

骨科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1.引言1.1 概述骨科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是准确的影像检查方法。

影像检查可以提供医生和患者关于骨骼系统疾病的详细信息,包括骨折、关节退行性疾病、肿瘤和感染等多种病变。

骨科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包括X射线检查、CT扫描、MRI检查、超声波检查、核医学检查和骨密度检查等。

这些方法各具特点,可以帮助医生全面了解疾病的病理变化、病变范围、累及结构、骨骼稳定性等重要信息,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力依据。

X射线检查是骨科常用的最基本和常规的影像检查方法。

它可以快速获取骨骼的二维影像,帮助医生判断骨折的类型、位置和程度,检测关节畸形和退行性改变。

CT扫描是一种三维重建的影像检查方法,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骨骼影像。

与X射线相比,CT扫描能更清晰地显示骨骼结构、骨折线、骨折碎片的位置和分布,对复杂骨折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MRI检查利用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产生骨骼的高分辨率影像。

MRI可以显示骨骼的软组织结构,辅助骨肿瘤和软组织肿瘤的鉴别诊断,还能评估关节软骨、韧带和肌腱等结构的损伤程度。

超声波检查是一种基于声波反射原理的无创检查方法。

它主要用于检测关节腔内积液、软组织肿块,以及评估关节囊、滑膜和韧带等软组织的损伤。

核医学检查是利用放射性药物追踪标记体内代谢和功能的影像检查方法。

骨科中常用的核医学检查包括骨扫描和白细胞扫描,可帮助鉴别骨折、感染和肿瘤等疾病。

骨密度检查主要用于评估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程度,是诊断和预防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骨密度检查方法包括双能X射线吸收测量(DXA)和计算机断层扫描(QCT)等。

综上所述,骨科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各具特点,能够为医生提供全面准确的病变信息,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医疗设备的更新,影像学在骨科诊断中的作用将更加重要,为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提供更加可靠的支持。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介绍骨科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

首先将在引言部分对该主题进行概述,接着在正文部分分别介绍X射线检查、CT扫描、MRI检查、超声波检查、核医学检查和骨密度检查这几种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

骨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骨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骨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1. 背景
骨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人体骨骼系统的疾病和损伤诊疗。

骨科常见病包括骨折、关节炎、脊柱疾病等。

为了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骨科常见病,本指南提供了完整的诊疗指南。

2. 骨折
2.1 诊断
骨折通常通过X射线或CT扫描来确定。

常见的骨折表现包括骨折部位的肿胀、疼痛以及活动障碍。

2.2 治疗
骨折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固定、石膏包扎、物理治疗等;手术治疗适用于骨折不稳定或无法通过保
守治疗恢复的情况。

3. 关节炎
3.1 诊断
关节炎通常通过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

常见的关节炎表现包括关节疼痛、红肿、活动受限等。

3.2 治疗
关节炎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
治疗可以缓解疼痛和减轻炎症;物理治疗包括物理疗法、康复训练等;手术治疗适用于关节破坏严重的情况。

4. 脊柱疾病
4.1 诊断
脊柱疾病通常通过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

常见的脊柱疾病包括脊柱骨折、脊柱侧弯、腰椎间盘突出等。

4.2 治疗
脊柱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
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手术治疗适用于脊柱疾病严重或无
法通过保守治疗缓解的情况。

5. 结论
本完整版骨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提供了骨折、关节炎和脊柱疾病
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鉴于个体差异和病情复杂性,患者在接受治疗
前应咨询专业医生,结合具体情况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马凡氏综合征x线表现

马凡氏综合征x线表现

马凡氏综合征x线表现马凡氏综合征(Marfan syndrome)是一种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变,以骨骼、血管和眼睛等多系统的病变为特点。

它是由于胚胎期间胶原蛋白合成和结构异常所导致的疾病,主要与FBN1基因突变相关。

本文将详细介绍马凡氏综合征的X线表现。

1. 骨骼系统表现在骨骼系统方面,马凡氏综合征患者常见的X线表现有以下几点:(1)胸椎骨折:骨质疏松和脊柱的弯曲易导致胸椎骨折。

(2)颈椎畸形:马凡氏综合征患者常见颈椎不稳定和颈椎畸形。

X线影像上可见颈椎椎体的变形,椎间隙的变窄,椎体的融合等。

(3)胸廓异常:马凡氏综合征患者常见胸骨凸出(鸟胸)、胸骨骨折和肋骨骨折等,通过X线影像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这些异常。

(4)四肢骨折:马凡氏综合征患者常见四肢骨折,特别是手指和脚趾。

(5)脊柱侧弯:马凡氏综合征患者的脊柱常常会出现侧弯,这在X线影像上可以清晰地观察到。

2. 心血管系统表现马凡氏综合征患者的心血管系统也常常出现一些病变,X线影像可以帮助诊断和评估病情。

(1)主动脉根部扩张:马凡氏综合征患者的主动脉根部常常会扩张,X线影像可以显示主动脉根部的大小和形态。

(2)主动脉夹层:马凡氏综合征患者发生主动脉夹层的风险较普通人群要高。

X线影像可以显示主动脉夹层的位置和程度。

(3)动脉瘤:马凡氏综合征患者常常容易出现动脉瘤,特别是在主动脉和周围动脉。

X线影像可以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和大小。

(4)二尖瓣脱垂:马凡氏综合征患者的二尖瓣常常会出现脱垂,这在X线影像上可以清晰地观察到。

3. 眼睛表现马凡氏综合征患者的眼睛也会出现一些病变,X线影像可以帮助评估病情。

(1)晶状体脱位:马凡氏综合征患者的晶状体常常会脱位,这在X线影像上可以清晰地观察到。

(2)玻璃体积血:马凡氏综合征患者发生眼球损伤或眼底病变时,可导致玻璃体出血,这在X线影像上可以显示玻璃体血肿。

(3)青光眼:马凡氏综合征患者发生青光眼的风险较普通人群要高。

X线影像可以观察到眼压升高和眼突等病变。

骨与关节检查方法及正常影像表现

骨与关节检查方法及正常影像表现

CT检查
适用范围:软组织病变和骨骼解剖较复
杂的部位 优势:
– 显示解剖空间关系 – 密度分辨力高,易发现病灶,确定部位、范 围、形态与结构
CT检查方法
平扫: – 两侧对照 – 扫描层厚2~5mm,如骨关节要行重建则需 1~2mm扫描 – 骨窗和软组织窗分别观察 ①软组织窗:低窗位窄窗宽,L60HU\W300HU ②骨窗:高窗位大窗宽,L400HU\W500HU 增强: – 软组织病变和骨病变的软组织肿块 – 动态增强扫描了解病灶血流灌注 – 根据病灶强化情况确定病变范围和性质
脊柱
CT表现
椎体:骨窗显示为薄层致密骨皮质包绕略低密度松质骨,松 质骨内可见“Y”形低密度线影(椎体静脉管); 椎管骨环,由椎体、椎弓根和椎板围成。内可见硬膜囊、黄 韧带和腰段神经根。 • 硬膜囊为椎管中央低密度影; • 黄韧带位于椎板和关节突内侧软组织密度影,2~4mm; • 神经根位于硬膜囊前外侧,对称的圆形中等密度影。 侧隐窝:前为椎体后缘、后为上关节突、侧方为椎弓根内壁, 呈漏斗状,前后径不小于3mm,内有神经根; 椎间盘:髓核和纤维环,低于椎体密度的均匀软组织密度影, 50~110HU。
T1W
T2W
T1W
T1W
FS
Flash
C-
C+
超声成像检查
软组织病变的定位和定量具有显著
的优越性 无创,无X线辐射,价廉,设备轻便 图像对比分辨力远不如CT和MRI, 征象显示不似X线、CT、MRI清楚
核素骨显像
显示全身骨骼形态,反映局部骨骼血供
和代谢情况 定位诊断 、早期诊断、疗效观察 敏感性高,特异性不高,难以定性
检查方法
三、MRI: 任意平面成像,观察全面 组织分比率高观察软组织、骨髓病变比X线和CT好 不用对比剂可显示血管,有利于了解病变的血供和 病灶与血管的关系 关节内积液,采用T2WI扫描,液体信号很高,可达 到关节造影效果 对钙化和细小骨化显示不佳甚至不显示 MRI检查应结合X线检查进行。

脊柱影象总结

脊柱影象总结

脊椎的影像学总结概述:1、椎体:呈方形或长方形, 外为骨皮质,内为骨松质,应注意其形状、轮廓、密度及有无脱位等。

2、附件:包括椎弓根、椎板、横突、棘突及上下关节突等。

3、椎间隙:为椎间盘组成,椎间盘包括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

椎间盘富有弹性,起缓冲作用。

X 线表现为两椎体间的低密度影。

4、椎旁软组织:颈前软组织,胸椎双侧的胸膜反折线及腰椎双侧的腰大肌影。

5.生理曲度:颈、腰向前,胸、骶向后。

一、脊柱骨折【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①?椎第?椎体呈楔形改变,②骨皮质断裂、皱折,可见横形不规则线状致密带。

③有时椎体前上方可见分离的骨碎片,严峻时常并发脊椎后突成角、侧移,乃至发生椎体错位。

④临近椎间隙未见变窄,其余?椎各椎体未见骨折及滑脱,椎间隙等宽,未见变窄。

⑤常并发棘间韧带撕裂,使棘突间隙增宽,也可并发棘突撕脱骨折,横突也可发生骨折(书写报告时注意强调椎体形态及密度的改变,同时应注意观察椎间隙及椎旁软组织等改变,以便与椎体结核及转移瘤等辨别。

)特殊:齿状突骨皮质断裂,向?侧移位,齿状突与环椎侧块关节间隙失对称,?侧明显变窄,较对侧狭小约5mm。

齿状突骨折、环枢椎关节脱位。

CT:重点是观察骨折对脊髓和神经根的影响,了解有无骨折片突入椎管和骨折移位对脊髓的压迫情形。

①骨折的椎体内出现横行,纵行,斜行,丫行等形态的骨折线,重者呈崩裂状,表现为多数长短不等骨折线,使椎体割裂成大小不等骨块,如椎体后缘骨折。

②注意在椎管内有无游离的骨折块,其大小,形态及位置和对脊髓的压迫情形。

③椎体紧缩骨折常归并上下关节突,横突,椎弓根及棘突骨折和椎间小关节脱位。

轻微附件骨折X线片显示不清,CT检查可明确诊断。

MRI:在脊柱外伤,MRI可用以观察椎体骨折,椎间盘突出和韧带撕裂。

同时还能够观察脊髓挫裂伤和脊髓受压等,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①对X线平片及CT不能发觉,而MRI检查能够发觉的骨折,称为隐性骨折,隐性骨折即骨小梁骨折,可表现为隐性骨折线和骨髓水肿,出血,无骨皮质中断。

脊柱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PPT

脊柱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PPT

动脉瘤样骨囊肿
一种良性单发骨肿瘤,特点是瘤内有均 匀泡沫状透亮区
是由大小不等充满血液腔隙组成的膨胀 性溶骨性病变,囊壁为含骨样组织、骨 小梁和破骨细胞型巨细胞的结缔组织
动脉瘤样骨囊肿X线表现
颈6囊状骨性破化区
动脉瘤样骨囊肿CT表现
颈6椎体溶骨性骨质破坏,骨皮质毛糙变粗,内有骨性分隔
动脉瘤样骨囊肿MRI表现
MRI检查
优点:软组织分辨率高,多平面成像易 发现骨髓早期改变 缺点:对皮质破坏,钙化骨化检出率不如CT 敏感
脊柱良性肿瘤
骨巨细胞瘤
可能起始于骨髓内间叶组织 具有较强侵袭性,对骨质的溶蚀破坏作
用大 可穿过骨皮质形成软组织包块,刮除术
后复发率高
骨巨细胞瘤CT表现
病变呈偏心性溶骨性破坏 ,可侵及邻近椎体,无成 骨现象
10-30岁:成骨细胞瘤(骨母细胞瘤) 20-40岁:巨细胞瘤 30-60岁:脊索瘤、淋巴瘤 50-70岁:骨髓瘤 转移瘤:>40岁 血管瘤:任何年龄均可,40岁最多见
脊柱肿瘤的部位特点
骨巨细胞瘤 多始于椎体,向椎弓、关节突等处发展,累及椎体多
骨软骨瘤
常发生于脊柱后柱结构,横突及棘突最常见
病灶具有多信号特征 膨胀分叶状多房或单房性改变
脊柱原发恶性肿瘤
脊柱脊索瘤
起源于胚胎残留的脊索组织 具有以下恶性特征:
1. 位置深在 2. 浸润性生长 3. 偶可发生转移 4. 不易彻底切除
脊柱脊索瘤CT表现
椎体破坏,伴有骨化,椎前软组织肿块
脊柱骨髓瘤
起源于骨髓腔,脊柱是其好发部位之一 多发性骨髓瘤占95%以上 好起源于椎体后部,更易累及椎弓根,
常伴较大软组织肿块
脊柱骨髓瘤X线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椎间盘突出MRI表现
颈椎间盘扫描定位片
正常颈椎间盘
正常颈椎间盘(1)
正常颈椎间盘
病理(椎间盘膨隆)
椎间盘退变导致纤维环松 弛,横断面上表现为超过椎 体边缘均匀光滑对称的软组 织影,并产生环状或横行的 裂隙,髓核水分减少,弹性 降低趋玻璃样变性
椎间盘膨隆CT表现
横断面上表 现为超过椎 体边缘均匀 光滑对称的 软组织影
THANK YOU
黄韧带肥厚
椎体滑脱
脊椎滑脱的定义:界定为椎体所有或部 分结构相对于其下部稳定的脊椎向前或 向后的滑动。
脊椎滑脱好发部位:90%为腰椎;多 见于L4-L5、L5-S1。
椎体滑脱分类:
– 真性滑脱 – 假性滑脱
真性滑脱:由于椎弓某部位断裂所致椎 体移位,多见于峡部断裂
脊椎峡部:指脊椎关节突间部,而非椎 弓根部。
Chiari畸形
Chiari畸形
正常
颈椎分节不全
脊柱侧弯
化脓性脊柱炎
累及椎体较少 有椎旁脓肿但一般较小
MRI 信号较均匀 均匀强化或中心均匀强化伴周边环状强化 椎旁软组织广泛斑片状强化而无脓肿形成
化脓性脊柱炎
与结核鉴别:发热、血像高、临床症状重
强直性脊柱炎
本病病因不明 目前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矢状T2WI显 示多个椎体 呈异常高信 号,椎体及 椎间盘正常
椎体转移瘤
矢状T1WI显 示多个椎体 呈异常低信 号,椎间隙 及椎间盘正 常
椎体转移瘤
矢状T2WI显 示椎体及其 附件呈异常 高信号,脊 髓受压椎间 隙及椎间盘 正常
椎体转移瘤
横段T2WI显 示椎体及其附 件呈异常高信 号,脊髓受压
常见脊柱骨骼系统病 变的影像诊断
椎间盘病变 脊柱结核 椎间盘感染(化脓性脊柱炎) 脊柱肿瘤 脊髓肿瘤 发育畸形 椎体骨折
椎间盘病变
由软骨板、髓核和纤维环组成。 软骨板:同属椎体缘一部分,厚约1mm。 髓核:富有弹性,内含胶样物质,约占椎间
盘的60%,含 水量为80%。 纤维环:包绕髓核,前缘厚,后缘较薄。
骨质增生似突出
颈 后 纵 韧 带 钙 化
颈后纵韧带增厚、钙化
腰5骶1椎间盘突出 伴后纵韧带钙化
椎管狭窄
包括骨性和非骨性。 骨性狭窄少见 常为先天性、外伤性和退变引起。 非骨性狭窄常见 通常由椎间盘的膨隆或突出、 后纵韧带或横韧带的肥厚引起。
颈椎管的矢状径通常为15mm, 绝对狭窄下限为11mm, 相对狭窄标准为13mm。 腰段椎管矢状径大致相似, 一般以12mm为限。 黄韧带肥厚是椎管狭窄的常见 原因。
腰椎间盘定位
正常 腰4/5 椎间盘
正常L5S1
左后突
右后突
中央突出
中央突出
椎间盘突出
左后
正中偏右
椎间盘侧方突出
位椎间孔和侧隐窝内
椎间盘突出 似肿瘤(游离)
骨窗:骨质、小关节
增生、积气
椎间盘突出MRI表现:
椎间盘突出部分与未突出部分相连,信 号相同,可不相连呈游离髓核。如脱水、 钙化,其信号为低信号。
CT表现:
椎体呈圆点状、花纹状改变—病灶呈 低密度溶骨区,境界清晰,增厚的 骨小梁呈多数圆点状高密度,骨皮 质完整,周围无软组织肿块。
L4椎体血管瘤:栅栏状
MRI表现:
病灶T1w,T2w呈斑点或条状高信号 或等信号,增粗的骨小梁T1w,T2w 均呈低信号。
T1WI
T2WI
脂肪抑制
T11椎体血管瘤:短T1短T2
T1WI
T2WI
CT示腰4-5椎间盘突出
MRI示腰4-5椎间盘突出伴下滑移
MRI示腰4-5椎间盘突出伴上滑移
(同前病例)
增强(同前病例)
颈5-6 椎间盘
突出
颈5-6椎间盘突出(同前病例)
颈3-4椎间盘突出(1)
颈4-5椎间盘重度突出(2)
颈3-4、4-5、5-6椎间盘突出(3)
腰4-5椎间盘突出伴粘连(1)
分二层,外层为胶原纤维,内层为纤维软骨 成分,内外层之间有交叉。
腰椎间盘后缘均略凹陷。 腰5骶1椎间盘则稍圆隆。
颈椎间盘后缘可凹陷或平直。
韧带:
前纵韧带:较坚固。 后纵韧带:较薄弱,故椎间盘以侧后突为
主。 黄韧带:连接上下椎板,部分起源于小关
节囊,黄韧带下部较厚,单独构成椎管的 侧壁。黄韧带厚度不超过4mm。
~
T WI
~
T WI

1
矢 状
2
1
椎 体



1
矢 状
2
2
椎 体


L2、L3结核
与压缩性骨折鉴别:
前者表现为三大X线表现;
后者有明确外伤史,仅见椎体楔形 改变,无骨质破坏,无椎间隙变窄。
压缩性骨折
脊柱结核
T11、T12椎体结核
(同前病例)
先天发育畸形
Chiari畸形 阻滞椎 脊椎侧弯
(同一病例) 腰4-5椎间盘突出伴粘连(2)
腰5骶1椎间盘突出 伴钙化
腰5骶1椎间盘突出
MRI T2WI
腰5骶1椎间盘突出 伴椎体塌陷
腰5骶1椎间盘突出(2)
腰5骶1椎间盘突出伴椎体塌陷
腰5骶1椎间盘突出 后纵韧带钙化
腰椎间盘突出症CT影像
CT扫描:侧隐窝形状、突出物与神经根关系
椎间盘突出MRI
脊椎峡部不连:脊椎关节突间部的缺损, 原因可能为先天性缺损或后天性骨折所 致,慢性疲劳性骨折更为多见。
峡部断裂显示的检查方法为X线斜位片, CT断层扫描可作为辅助检查。
椎弓峡部又称“苏格兰狗的颈”。
腰椎椎弓峡部崩裂症
病因
先天性 外伤性 劳损性
滑脱分度
1度:滑脱<1/4 2度:滑脱<2/4 3度:滑脱<3/4 4度:滑脱>3/4
90%脊椎血管瘤位于胸腰椎
病理学:
病理学:骨血管瘤由毛细血管,海绵 状血管,静脉窦组成。
组织学:血管瘤的血窦大小不一,周 围为水肿区及胶冻样脂肪性骨髓. 病变处骨小梁吸收,残存小梁代偿 性增厚,病灶内有血栓形成。
X线表现:
椎体横行骨小梁吸收,纵行骨小梁增 厚.呈栅栏状,蜂窝状,皂泡状。
X线提示T6栅栏状
的一种,主要累及脊柱与骶髂关节,而且会 产生诸多并发症。 HLA-B27 抗原升高
临床表现
本病多发生于30岁以下男性, 女性较少 间隙性下腰痛、颈部、枕部及臀部疼痛、
肋椎关节疼痛 驼背及关节屈曲畸形、 轻微损伤造成的
骨折
骶髂关节炎
骶髂关节模糊、强直
骶髂关节正常
男、20岁 强直性脊柱炎:虫蚀样破坏、硬化
转移瘤
:临床特点:
中年以上,多有原发肿瘤病变。全
身各处恶性肿瘤均可转移至骨,其中
85% ~90% 为癌;10%~15%为肉瘤。
转移途径有三种:血行转移;淋巴转 移和直接侵犯,其中以血行转移最多见。
骨转移的好发部位与骨髓的造血功能 有密切关系,大多发生在红骨髓丰富的 躯干骨,四肢骨 较少发生。
临床表现: 症状:日益加重的深部疼痛,有间歇性 逐渐转变为持续性,尤以夜间痛明显
部位:胸腰椎多见。
转移性肿瘤的分型:
溶骨型 成骨型 混合型
CT表现:成骨性或溶骨性骨质破坏,伴 软组织肿块。
L5右侧横突破坏伴软组织肿块
MRI表现:
1 转移灶在T1WI上呈低信号或等信号; T2WI呈高或低信号或混杂信号
2 增强扫描病灶呈中等度强化, 或明显 强化
椎体转移瘤
女、23岁,外伤 T6、L
颈 椎 外 伤
脊柱退行性病变
椎间盘及关节软骨变性、坏死、碎裂累 及邻近椎体及小关节增生、硬化、囊变
脊柱退变影像表现
下胸椎和腰椎多见 椎体边缘唇形骨赘,邻近骨赘形成骨桥 椎间隙狭窄、椎间盘突出、变性、积气、钙化 椎间小关节增生、肥大、积气
腰椎退行性变X线表现
腰椎退行性变MRI表现
颈椎病影像表现
82岁:骨质疏松
23岁
脊柱结核
脊椎结核: –为骨关节好发部位,原发部位多为肺结核; –脊椎好发部位依次为腰、胸及颈椎; –感染途径:多由血行感染而产生,停留血运 椎体破坏 –病理变化: 椎体破坏因支持体重而变扁; 易累及椎体上下缘及邻近软骨板,而侵犯 椎间盘致椎间隙变窄; 破坏骨质产生大量干酪样物质流入脊柱周 围形成冷脓肿,其内可见不规则钙化; 腰椎结核干酪样物质沿一侧或双侧腰大肌 流注,称为腰大肌脓肿,X线表现为腰大 肌轮廓不清或弧形突出。
硬膜囊、神经根、突出椎间盘
椎间盘突出
又称椎间盘疝: 包括膨出、脱出、髓核游离、施莫尔结节
椎间盘突出分型
正常
突出
游离
脱出
病理(椎间盘突出)
在一定压力作用下髓核破裂, 沿纤维环裂隙突出。突出之髓核 大小形态不一,程度和部位各异, 可压迫脊膜囊,也可压迫神经根 鞘和椎管内静脉,造成局部肿胀 或渗出,引起硬膜外纤维化。
及脊髓是否受压显示不清 CT检查:显示骨折片是否移位,脊髓及
硬膜囊受压情况 MRI检查:清晰隐匿性骨折、脊髓是否受
压、水肿、出血、中断等

12 椎 体 压 缩 骨 折
胸12椎体压缩骨折
腰1、2骨折
女、55岁,洗澡不慎摔倒1天
(同前病例)
正常
骨折
MRI表现:L1、L2压缩骨折 L2为隐匿性骨折
椎旁韧带及小关节钙化
同一病例
骶髂关节不完全骨性强直
双侧髂骨缘骨质破坏、增生
正常骶髂关节
骶髂关节面毛糙、破坏、硬化
椎弓关节突关节炎 肋椎关节炎
腰椎 的骨 化与 骨桥 形成
椎体前缘正常的内凹陷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