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数与频率教案 赵静

合集下载

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几道关于频数与频率计算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关注学生解题方法的正确性。
3.学生互相批改练习,讨论错误原因,教师点评并讲解正确解法。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频数与频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谈谈如何将频数与频率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3.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分层教学,使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6.针对重难点内容,设计专题讲座和课后辅导,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瓶颈。
2.作业中遇到问题,要主动与同学、老师交流,积极寻求帮助。
3.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按时提交作业。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掌握频数与频率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数据中抽象出频数与频率的概念,以及如何处理数据中的特殊情况,如分组数据的频数计算。
2.重点:运用频数与频率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将频数与频率的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决策。
3.引导学生观察身高数据的频数分布表,探讨频数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4.讲解如何利用频数与频率分析数据,解释数据背后的信息。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份关于学生成绩、课外活动参与情况等数据的调查表。
2.小组讨论:如何计算这些数据的频数与频率?它们能反映出哪些信息?

初中数学初一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初一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初一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熟练运用频数与频率进行数据处理。
2.学会使用图表(如条形图、折线图等)来展示数据的频数分布,并能够通过观察图表分析数据的特点。
3.能够运用频数与频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班级成绩分布、调查数据等,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学校运动会报名情况的调查数据,提出问题:“如何整理和分析这些数据,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报名情况?”
2.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引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入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频数与频率的意义,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2.利用具体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频数与频率的作用,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3.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和展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c.实践操作: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分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教学策略:
a.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b.情境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c.适时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教师详细讲解频数与频率的定义,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频数和频率》教案 (同课异构)2022年苏科版 (1)

《频数和频率》教案 (同课异构)2022年苏科版 (1)

3.3代数式的值〔2〕
教学内容年级学科七年级数学教学课时共 2 课时第 2 课时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能读懂计算程序图〔框图〕,会按照规定的程序计算代数式的值,会按照要求设计简单的计算程序,初步感受“算法〞的思想。

2. 在计算代数式的值的过程中,感受数量的变化及其联系。

教学重点会按照规定的程序计算代数式的值,会按照要求设计简单的计算程序,初步感受“算法〞的思想.
教学难点会按照规定的程序计算代数式的值,会按照要求设计简单的计算程序,初步感受“算法〞的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输入8800
×(1+3.9%×2) >10000 输出


一、问题 小明的爸爸存入3年期的教育储蓄8800元〔3年期教育储蓄的年利率为3.9%,免缴利息税〕,到期后本息和〔本金与利息的和〕自动转存2年期的教育储蓄,像这样至少要储蓄几次才能使本息和超过10 000元。

请你用如以下图的程序,用计算器帮小明的爸爸算一算。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继而组织学生阅读课本的计算框图,并向学生说明设计计算框图的标准要求〕 一、例题研究 1〕按计算程序计算并填写下表:〔程序—代数式—求值〕 师生共同操作“做一做〞
输入
10003 8
7
输出
三、归纳总结
1.如果先给你计算程序,第一步把计算程序要表达的代数式表示出来。

第二步实质在做求代数式值的工作。

2.如果给你代数式让你设计计算程序,只要严格按照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结合设计计算框图的标准要求来设计。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还有什么疑问?
四、课堂作业T78 T2/ T3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频数与频率的教案

频数与频率的教案

频数与频率的教案教案标题:频数与频率的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频数和频率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这些概念。

2. 能够使用适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描述频数和频率。

3. 能够利用频数和频率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教学资源:1. 白板、黑板或投影仪2. 学生练习册或工作纸3. 学生课本或其他相关教材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在白板上写下“频数”和“频率”两个词,并请学生讨论他们的理解和定义。

2. 解释频数是指某个事件或现象发生的次数,而频率是指某个事件或现象发生的频繁程度。

教学主体:3. 通过例子解释频数和频率的概念。

例如,让学生统计自己每天使用手机的次数,并计算出频数和频率。

4. 引导学生思考频数和频率的关系。

指出频数可以直接表示某个事件发生的次数,而频率则需要将频数与总次数进行比较计算。

5.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例子,让他们自己计算频数和频率,并进行讨论和比较。

练习活动:6. 分发学生练习册或工作纸,让学生进行频数和频率的练习。

练习内容可以包括给定一组数据,要求学生计算频数和频率,或者给定频数和频率,要求学生推算出对应的数据。

7. 在学生完成练习后,进行讲解和讨论,纠正他们可能存在的错误,并解答他们的疑问。

拓展活动:8. 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数据收集和统计,并计算出相关的频数和频率。

例如,学生可以统计班级同学每周做运动的次数,并计算出频数和频率,然后与其他同学的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

9. 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或在线工具进行数据可视化,将频数和频率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进一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总结:10. 对频数和频率的概念进行总结,并强调它们在数据分析和比较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1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并尝试应用频数和频率的概念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教案评估:12. 分发小测验或练习题,检查学生对频数和频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3.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讨论,评估他们对频数和频率的掌握程度。

《频数与频率》教案

《频数与频率》教案

《频数与频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频数、频率等概念,会对一组数据进行统计,并列出相应的统计图表;2、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教学重难点频数与频率的概念,会计算频数与频率.并根据绘制出的统计图表,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教学过程问题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喜爱球类体育运动吗?请从下面几项中选出你最喜爱的球类运动项目.A、篮球B、排球C、足球D、羽毛球E、乒乓球(请每一位同学报,在黑板上写下进行统计)问题:(1)想一想:从上面统计情况来看,你能很快说出全班同学最喜爱的球类运动吗?(2)你们认为这种数据统计方式好不好,能否设计出比较好的表示方式?(3)你能说出每个项目的喜欢的人数吗?情景设置1.数学实验室:为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学校举办“环保节”,要求每班选出1名“环保小卫士”,选举办法如下:(1)民主提名候选人,全班同学举手表决,得票数较多得前3名为正式候选人;(2)再同一发放得白纸(选票)上,各自写上你认为应当选的1名候选人名字;(3)将选票投入票箱;(4)由全班推选的3位同学分别唱票、监票和记录统计;(5)根据统计结果,得票最多得同学当选为“环保小卫士”.教师讲解:在记录时,候选人的名字出现的次数有的多,有的少,或者说它们出现的频繁程度不同.通常,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用“划记”的方法累计(例如,1票一划,5票为一“正”).某个对象出现的次数称为频数(absolute frequency),频数与总次数的比值称为频率(r elative frequency).学生全方位参与选举过程和统计过程.课堂讨论1)选举“环保小卫士”用的是哪种调查方法?调查的对象是谁?2)每位候选人得票的频数指的是什么?3)每位候选人得票得频率指的是什么?4)你认为通过选举“环保小卫士”与指定某同学为“环保小卫士”这两种方法,哪种更好?例题解析例小芳参加了射击队,在一次训练中,她先射击了15次,教练对其射击方法作了一些指导后,又射击了15次.她两次射击得分情况如课本第149页表所示:(1)用表格表示小芳射击训练中前15次和后15次射击得分的频数和频率.(2)分别求出前15次和后15次射击得分的平均数(精确到0.01),比较射击成绩的变化.学生思考、讨论,举手回答.学以致用.巩固新知1、下表是某两个班级成绩情况统计表请问(1)甲、乙两班中哪个班级的优秀人数、及格人数的频数是多少?(2)你觉得哪个班成绩较好些?你的依据是什么?2、某单位有100人五一节全外出,去旅游目的地的人数调查情况如下:上海(36人),杭州(24人),北京(x人),海南(频率为0.32)则去上海的频率为,去杭州的频率为,去海南的人数为,去北京的人数为 .问题:根据上面的练习你能得到什么结论?频数、频率与总人数之间的关系:(1)等于总人数. (2)等于1.。

频率与频率(1)课件 北师

频率与频率(1)课件 北师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 你知道了… 印象最深的是… 感到困惑的是…
六、当堂检测
七、作业
习题5.3 习题5.3 1 、2
课题: 课题:5.3
频数与频率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外国语学校 赵静
一、七嘴八舌
A、新闻30分 新闻30分
B、少年进化论
C、打渔晒网
D、百家讲坛
二、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能说出一个事件发生的频数、频率 、能说出一个事件发生的频数、 2、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解决简单的 、 实际问题 3、会根据需要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 、
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刚才我们收集到的信息, 刚才我们收集到的信息, 你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表示方式吗? 你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表示方式吗?
(请大家开始动手操作,5分钟后展示结果,并说说理由) 请大家开始动手操作, 分钟后展示结果,并说说理由)
电视栏目 A B C D
学生数
学生数
0
电视 栏目
从上表可以看出, 、 、 、 出现的次数有的 从上表可以看出,A、B、C、D出现的次数有的 出现的频繁程度不同 有的少,或者说它们出现的频繁程度不同。 多,有的少,或者说它们出现的频繁程度不同。
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 频率= 频率 总次数
电视栏目 A B C D
频数
频率
从上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从上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四、万众一心其利断金
任找1页 (1)请同学们从你所带的书中任找 页,数一 )请同学们从你所带的书中任找 次数, 下“的” “了”两个字各出现的次数,把结果 了 两个字各出现的次数 报给组长,组长记录。 报给组长,组长记录。 每一页“ 出现的频率 频率, (2)计算每一页“的”和“了”出现的频率, )计算每一页 并绘制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并绘制折线统计图。 (3)随着页数的增加,这两个字出现的频率稳 )随着页数的增加,这两个字出现的频率稳 定在哪个数上? 定在哪个数上? (4)你认为该书中的“的”和“了”两个字的 )你认为该书中的“ 使用频率哪个高? 使用频率哪个高?

频数与频率说课稿_2

频数与频率说课稿_2

频数与频率说课稿频数与频率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二、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社会里,人们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常常需要对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选择和判断,数据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仅要收集数据,更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进而作出评判。

在选择时,有时更需要了解有关数据的分布情况。

《3.1频数与频率》的学习分为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统计表、统计图、平均数(包括加权平均数)方差、标准差,以及中位数众数等,有些知识为本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由于平均数、方差等数不能反映数据在某一范围内分布情况,为了进一步反映数据的分布情况我们需要寻找新的特征数,顺理成章地引出了这节课学习的内容——频数。

为下节课及以后学习知识做准备。

2、教学内容和选择在具体教学素材的选取上,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保证素材的真实性,除选用教科书上的知识外,还选择了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教学,如调查学生中考自选项目的选择统,八年级学生英语学科成绩分布,八年级男、女身高调查及转盘游戏。

整节课的内容设计把它串穿成一个故事来完成教学内容,体现了内容选择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的原则。

3、教学目标遵循人人学有价值的教学原则,知识________于实践运用于实践结合本课的地位及学生的认知结构的特征,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频数、极差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的形式,会求频数、会计算极差及极差、组距、组数之间的关系,会将数据分组、会列频数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动手做和动脑想的过程中培养同学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数形结合的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频数的概念通过其不同的两个情况选择两个事例进行突破;难点是将数据分组的过程比较复杂,往往需多方面考虑因素,通过频数的第二种情况进行详细说明;关键是组数与组距的突破。

频数与频率教案 赵静

频数与频率教案 赵静

5.3.1频数与频率(1)教案背景: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

新课程要求“学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需的数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抽象形成与解释运用的全过程。

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将引入频数、频率等概念,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这一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教学课题:频数与频率。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统计学作为重要的数学分支,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表示、计算、分析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推断的科学。

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和极强的实践性。

由于新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具有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本节课对频数与频率的探究,是在学生掌握了数据的多种表示方法并对总体、个体、样本及数据的集中程度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学习的。

在知识的衔接上,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和应用,又为后面研究数据的离散程度及频率与概率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因此,在知识体系的形成上我将其作用定位为----承上启下。

2.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对“课程标准”下的教材已经有了一年多的接触,具有了较丰富的统计学知识。

他们能利用多种统计图对数据加以表示,并对利用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描述数据的作用有了较深入的理解。

具备了一定的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初步形成,他们乐于在交流合作中探索新知、增长才干。

3.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细化标准,将本节课的目标细化如下:(1)能说出一个事件发生的频数、频率(2)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会根据需要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频数与频率的概念,选择数据表示方式教学难点:各种统计图表的绘制,识别各种图表所含的信息,各自优缺点。

二、教法与学法问题创设,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三、教学过程Ⅰ.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一下几个电视栏目大家平时最爱看哪一个?请把你的想法告诉你们小组的其他同学,小组长负责记录。

最新版初中数学教案《频数与频率 》精品教案(2022年创作)

最新版初中数学教案《频数与频率 》精品教案(2022年创作)

第5章数据的频数分布5.1 频数与频率【知识与技能】1.理解频率的概念.2.理解样本容量、频数、频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会计算频率.3.了解频数、频率的一些简单实际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作出合理的决策,提高学生处理问题、决策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让学生体会到“数字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和数学方法.【教学重点】1.频数、频率的概念2.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并绘制出相应的统计图表,能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难点】1.数据分组过程比较复杂,往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2.正确列出统计图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情景一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反映了这组数据一般的、全面的性质,但这还不够,在许多实际问题中,还需要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必要的归纳和整理,了解其分布的情况,从而更具体地掌握这组数据.【教学说明】复习旧知识,引出新内容,为下面的学习作充分的准备.情景二机械记忆力成绩评定方法:*12~13个正确,优异;*8~11个,良好;*4~7个,一般;*4个以下,不理想.请制作反映我们班机械记忆力成绩的频数分布表.并求各组人数与总人数的比.【教学说明】复习已经学过的用频数和频率来统计数据,所提供的背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探求知识的欲望.教师讲课前,先让学生完成预习.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问题1 频数与频率思考教材第148页“动脑筋〞【教学说明】借助统计图表将一组数据进行整理,感受画记分组的过程,得出频数和频率的概念,有助于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例:教材第149页“例题〞【教学说明】通过对所给数据进行整理,绘制出关于频数和频率的表格形式,体会频数和频率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问题2 频数与频率的实际应用做一做:教材第151页“做一做〞【教学说明】通过投掷一枚硬币的方法,计算多种情况下每件事情发生的频数和频率,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做一做:教材第152页“做一做〞【教学说明】让学生投掷两枚硬币,分别计算三种情况下发生的频数和频率,讨论得出频率高的情形,印象深刻,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积累.做一做:教材第152页“练习〞【教学说明】通过分组试验汇总,绘制频率变化折线统计图,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统计的思想,另一方面利用统计图分析一件事情发生频率的变化趋势.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一组数据有40个,把它们分成5组,第1组到第3组的频率分别为0.1,0.2,0.3,第4组的频数为12,那么第5组的频数为〔 〕2.数据:31,2,3,π,-2,其中无理数出现的频率为〔 〕 A.0.2 B.0.43.某校8年级有120名学生购置校服,校服分为一号、二号、三号和四号四种,在调查得到的数据中,一号、二号、三号出现的频数分别为25、43和28,那么四号出现的频数是 ,频率是 .“你在网上做什么〞的问卷调查:A.主要是查询学习资料;B.主要是玩游戏;C.主要是聊天、交友;D.主要是浏览网页;E.从不上网.统计结果如下:答复:〔1〕填出上表中的频率;〔2〕大局部同学上网做什么?〔3〕你如果是学校的领导,该如何决策?5.经市场调查,某种优质西瓜质量为〔〕kg 的最畅销.为了检验自己所种西瓜的质量,黄大叔随机抽取了田里的40个西瓜,记录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kg 〕:〔1〕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下表:〔2〕假设质量为〔〕kg 的为一等品,黄大叔今年种了10亩这种优质西瓜,平均亩产量300个,估计黄大叔今年可收获一等品多少个?【教学说明】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程度及时查漏补缺,给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帮助,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并有针对性加强训练.4解:〔1〕0.15,0.44,0.24,0.09,0.08;〔2〕大多数同学上网玩游戏;〔3〕符合题意即可.5. 〔1〕划记略,频数:6,27,7;频率:,,;〔2〕2025个.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会用频数和频率来描述这一组数据吗?还有什么心得体会,请与大家共同分享.【教学说明】师生共同回忆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到达共同进步.~4题.的练习..从学生练习反响的情况来看,对于用频数和频率整理一组数据相对容易一些,就是当出现的数据较多时,容易遗漏,同时对于灵活的问题解答不全面,说不到主要的知识点上去.通过检测的情况来看,学生对于给出的数据用频率分布表来统计数据比较容易,但在一个实际问题中有多个事情发生时,每件事情发生的频率考虑不很周全,缺乏灵活运用,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训练,促进全面提高.第1课时直线、射线、线段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逐步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2.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这一性质表述点与直线的关系.3.会画一条等于线段的线段.4.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在图形的根底上开展数学语言.教学重点: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学会正确表示直线、射线、线段,能够判断点与直线的关系,逐步使学生懂得几何语句的意义,并能建立几何语句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能够把几何图形与语句表示、符号书写很好地联系起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观察课本P125图4.2-1.2.学校总务处为解决下雨天学生雨伞的存放问题,决定在每个班级教室外钉一根2米长的装有挂钩的木条.本校三个年级,每个年级八个班,问至少需要买几颗钉子?你能帮总务处的师傅算一算吗?二、探索实践,自主归纳学生利用打好小洞的10 cm长,1 cm宽的硬纸条和撒扣进行实践活动.小组之间交流实践成果,相互补充完善,并解决课本P127思考,得到直线性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由直线性质推导出表示直线的方法,进而引出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如课本P125图4.2-3,同时提出交点的概念.你画我说要求学生分别画一条直线、射线、线段,教师给出标准表示方法.要求一组学生随意画出一点与一条直线,另一组学生判断点与直线的关系,教师加以指正.三、议一议结合自己所画图形,寻找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说说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交流.思考:怎样由一条线段得到一条射线或一条直线?举出生活中一些可以看成直线、射线、线段的例子.设计意图:在自己动手画好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根底上,要求学生说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直线.四、我说你画完成课本P128练习,使学生逐步懂得几何语句的意义并能建立几何语句与图形之间的联系.五、数学活动独立探究:画一条线段等于线段a,说说你的想法.小组交流补充.教师边说边示范尺规作图并要求学生写好结论.设计意图:慢慢让学生读清题意,并学会按照要求正确画出图形,并让学生自己说出想法,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自主探索的数学实践能力.六、课时小结七、课堂作业课本P129习题4.2第2、3、4题.。

2021年公开课《频数和频率》精品获奖教案(4)

2021年公开课《频数和频率》精品获奖教案(4)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核心理论,提高学生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是当前教育教学研究所注重的重要环节之一。

2021年4月,教育部发布文件,对教育机构改革进行了深入和细致的解读。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线教师,教育教学手段和理论知识水平是下一步需要进一步提高的重要能力。

本课作为课本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对核心素养进行了贯彻,将课堂环节设计进行了细致剖析,力求达到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理想状态。

7.3 频数和频率教学目标:1.掌握频数、频率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频数与频率;2.通过统计数据,制成各种图表,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的主动意识;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通过对数据的整理,提高学生的责任心与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重点、难点:频数与频率的概念,会计算频数与频率.在合作探究中,通过频数和频率的计算对一些简单的事情作出合理的推测,识别各种图表的优缺点。

教学过程:一.【预学指导】1、调查中产生的数据表示方式有2、为了增强环保意识,学校规定每个班级选举1名学生当“环保卫士”.八年级(1)班有4名同学参加竞选,你有什么好办法?二.【问题探究】问题1:1、在上述竞选过程中,能出现哪些数据?2、根据什么数据确定当选同学?归纳:为了使用的方便对于上述数据我们给出相应的名称频数:频率:上述调查中4名同学的频数是: 4名同学的频率是:问题2:小组讨论:1.选举“环保卫士”用的是哪种调查方法?2.每个候选对象得票的频数指的是什么?频数是多少?3.每个候选对象得票的频率指的是什么?频率是多少?个人复备4.通过选举产生的“环保卫士”与指定某同学为“环保卫士”这两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更好些?三.【拓展提升】课本尝试P22此调查中的总数是多少?按污染指数完成各级的数据。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学生对展开图通过各种途径有了一些了解,但仍不能把平面与立体很好的结合;在遇到问题时,多数学生不愿意自己探索,都要寻求帮助。

频数与频率教学设计

频数与频率教学设计

《频数与频率》教学设计段村镇办一中梁晓庆3.频数与频率(一)总体说明本节是《频数与频率》的第3小节,占两个课时,这是第一课时,它主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高对样本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教学目标:知识:掌握频数,频率的概念过程: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做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情感:通过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发展统计观念,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并在小组活动中体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重点与难点:重点:频数与频率的概念难点:运用频率教学过程:Ⅰ.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主意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并探讨了抽样调查时要注意的问题。

2.春晚年年有,而大家年年都在看。

在那么多主持人(董卿A、朱军B、李咏C、周涛D)中,你最喜欢哪个主持人呢?如果我想知道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主持人,需要干什么呢?要采取哪种调查方式?总体是什么?个体是什么呢?(全班以列为单位,把调查结果写在黑板上)ABAABBCDAB ABCCAABBCCABCCAABBCC ABCDDABDBCCBCCDCCCCDⅡ.层层紧扣,探究新知:1.根据黑板上的调查结果,你能很快地说出该班同学最喜欢的主持人吗?2.你认为这种数据表达方式好不好?你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表示方式吗?3.学生把自己想到的方式写在黑板上。

方式1:列表法:主持人学生数(画正字)学生数A 12B 14C 18D 6方式2:用条形统计图表示4.引出频数、频率的概念,并分析注意事项。

功课频数频率A 12 0.24B 14 0.28C 18 0.36D 6 0.12合计50 1频数: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频率: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注意:各小组频数之和等于数据总数;各小组频率之和等于1。

5.练习①一个数据个数是n的样本。

如果将所有频数相加,其和应是(),将所有频率相加,其和应是()。

②已知在一次选举班长的投票中,50名同学中有35名同学同意李强同学当班长,这个事件中,频数是(),频率是()。

九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教学设计
-提问:“如何从这些数据中了解我们班级的整体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数据背后的信息。
2.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对数据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兴趣基础。
-唤起学生对已有统计知识的回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知识准备。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
-结合导入环节的数据,引出频数与频率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它们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学会用数学知识为社会服务,增强社会责任感。
6.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多媒体展示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数据,如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成绩等,让学生初步感受数据的作用。
-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频数与频率的计算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阐述利用频数和频率估计总体分布的方法,并举例说明。
2.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频数与频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关系。
-培养学生利用频数和频率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a.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需要统计数据的情况?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2.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掌握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学习自信心。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频数与频率》教案 (公开课获奖)教案 2022青岛版 (6)

《频数与频率》教案 (公开课获奖)教案 2022青岛版 (6)

5.1《频数与频率(一)》课题预设目标1、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

2、理解样本容量、频数、频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会计算频率。

3、了解频数、频率的一些简单实际应用。

增删教学重难点重点:频数、频率的概念及运用。

难点:将数据分组过程比较复杂,往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教具准备直尺知识链接数据整理及条形统计图相关知识教法学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复习回忆、引入新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平均数与方差分别反映数据的什么特征?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为3.69,2s=0.2749,请说明平均数和方差能说明医院新生婴儿体重在哪一个范围内人数最多,哪个范围内最少?你能说出体重在3.55—3.95kg这一范围内的婴儿数是多少?用什么方法?频数的概念:我们称数据分组后落在各小组内的数据个数为频数。

某医院2月份出生的20名新生婴儿体重统计表问:哪一个组别的人数最多?所占的比值是多少?哪一个组别的人数最少?所占的比值是多少?我们把这个比值就叫该小组的频率。

频率的概念:一般地,每一组频数与数据总数(或实验总次数)的比,叫做这一组数据(或事件)的频率。

由此可知:(1)数据总数频数频率=(2) 频数=频率×数据总数(3)频率频数数据总数=;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例1、李明和张健站在罚球处进行定点投篮比赛其结果如下表所示:数据显示,李明投中的频数是____;投中的频率是____;张健投中的频数是____,投中的频率是____,两人中投中率更优秀的是______。

四、随堂练习教材P150页 练习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频数和频率是统计中两个重要的数字特征,它们反映了各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

在收集到一些数据后,一定要选择合理的表示方式表示所收集的数据,根据我们研究问题的侧重点来定。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板 书 设 计 频数与频率(一)1、频数的概念。

例12、频率的概念。

3、数据总数频数频率=学生练习作业教材P153页 A 组 第1题教学反思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教学目标:1、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的除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会求有理李明 张健 投中数 30 25 未中数2015数的倒数。

频数与频率优秀教案

频数与频率优秀教案

频数与频率优秀教案篇1:频数与频率优秀教案频数与频率优秀教案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2.会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数分布折线图.3.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二)能力训练要求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2.通过经历调查、统计、研讨等活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大胆设计,勇于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分布折线图.2.数据收集与处理.教学难点1.决定组距与组数.2.数据分布规律.教学方法交流探讨式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Ⅰ.导入新课[师]请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我们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生]1.首先通过确定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2.收集有关数据.3.选择合理的数据表示方式统计数据.4.根据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数据计算.根据特征数字,估计总体情况,设计可行的计划与方案,并不断实施与改进方案.[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你能否帮卖雪糕的李大爷设计一种方案,确定各种牌子的雪糕应进多少?[生]首先应开展调查.统计一下李大爷每天卖出的A、B、C、D、E五个牌子雪糕的数量.篇2:频数与频率-频数与频率(第二课时)湖北省丹江口市丹赵路中学设计:王世涛教学内容课题名称频数与频率学科数学总课时数1版本名称湖南教育出版社年级八年级册次上册单元章节名称第四章页码119面执教者陈毅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2)会进行统计活动,并计算频率。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从现实生活实例中抽象出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2)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理解整理数据的方法及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操作、巩固学生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意识。

“频数与频率”教学设计

“频数与频率”教学设计

浙教版七下6.4 “频数与频率”的教案一、教学分析:(1)目标分析:1、理解频数的概念,会求频数;2、了解极差的概念、会计算极差;3、了解极差、组距、组数之间的关系,会将数据分组;4、会列频数分布表。

(2)学情分析: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频数的概念。

难点:将数据分组过程比较复杂,往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

(3)策略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交流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交流,学习并掌握频数、频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能够综合应用统计学的知识和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教学过程(含简要点评):6.4频数与频率(一)引入1.七(11)班36名学生的血型统计图:A B A B B OAB A B B AB OB A O B A AB A O B A ABA OB A AB AO AB B A O B提问1:根据这个结果,你能在很快速说出我班同学哪种血型的人数最多吗?提问2:你认为这个数据表示方式好不好?提问3:你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表示方式,以便快速说出我班同学哪种血型的人数最多吗?课本导言:人们在作决策时,有时更需要了解有关数据的分布情况。

为了进一步反映数据的分布情况,我们需要寻找新的特征数。

引出课题并板书——6.4频数与频率(二)频数分布表的制作1.2.除了按时间类别进行分组,还有以下的情况:七(11)班36名学生体检时的体重结果如下(单位:kg):36 42 50 46 60 3745 58 54 76 41 5255 65 62 53 55 4943 42 44 49 47 5254 48 52 49 50 6251 45 54 37 46 431.你从这份资料中获取了哪些信息?一组数据的最大最小值的差,我们把它叫做极差。

板书:极差=最大值-最小值2.问题2:体重在45——53kg范围内的同学有多少人?3. 问题3:这些信息能反映我们班学生体重在哪一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在哪一个范围内人数最少吗?4.按照课本介绍频数、频数分布表。

《频数与频率》word“同课异构”获奖教案优质教学设计 (部优)

《频数与频率》word“同课异构”获奖教案优质教学设计 (部优)

课题第五章数据的频数分布频数与频率(一)本课(章节)需5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为本学期总第48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频率的概念;2、理解样本容量、频数、频率之间的相互关系。

会计算频率;3、了解频数、频率的一些简单实际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作出合理的决策,提高学生处理问题、决策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到“数字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和数学方法。

重点频数、频率的概念难点将数据分组过程比较复杂,往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教学方法课型教具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①求数1、2、3的平均数和方差。

②我们已学过哪些反映数据分布情况的特征数?——表示数据集中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表示数据离散的统计量:方差、标准差;③平均数与方差分别反映数据的什么特征?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某医院2月份出生的20名新生婴儿的体重如下(单位:kg)4.7、2.9、3.2、3.5、3.6、4.8、4.3、3.6、3.8、3.4、3.4、3.5、2.8、3.3、4.0、4.5、3.6、3.5、3.7、3.7。

已知这一组数的平均数为3.69,2s=0.2749,请说明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能说明医院新生婴儿体重在哪一个范围内人数最多,在哪一个范围内人数最少?你能说出体重在3.55—3.95kg这一范围内的婴儿数是多少?用什么方法?前两个问题在学生已学习过的知识的范围内设计的,由于数据繁锁,课前要求学生带计算器,然后引出第三个问题:平均数、方差能反映出新生婴儿在哪个范围内人数多少吗?由于平均数,方差不能反映数据在某一范围内的多少。

这样人们在作决策时,有时更需要了解有关数据的分布情况。

为了进一步反应数据的分布情况,我们需要寻找新的特征数。

就能顺理成章引出能反映出数据在某一范围内的分布多少,新的特征数——频数。

并得到寻找频数的方法:数一数。

频数:我们称数据分组后落在各小组内的数据个数为频数。

(八年级数学教案)频数与频率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频数与频率教案

频数与频率教案八年级数学教案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作用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社会里,人们常常需要对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收集与处理数据是一个公民的基本素质。

《频数与频率》分为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统计表、统计图、平均数以及中位数、众数等,对本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为下节课学习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做准备。

2、教学内容和选择在具体教学素材的选取上,体现了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注重与实际生活联系,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学生的兴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确定了你最喜欢的歌手”,“《醉翁亭记》中也而两字出现的频率”,你最想去的河南景点”,让学生体会到频数与频率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3、教学目标遵循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教学原则,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会选择合适的方式表示数据,能读懂统计图。

2•过程方法:经历数据收集、整理、表示、分析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整理和表示的重要性,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统计对决策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运用频数与频率以及相应的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进行数据处理,作出合理判断和预测。

教学难点: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二、教法和学法教法主要采用引导、探索、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

在素材呈现上,注意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前后知识的联系,如以表格、条形统计图、折线图等多种方式呈现,既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又巩固了学生对各种图表的识别能力。

学法指导注重学生的活动,特别是小组合作的活动。

在合作交流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在做一做、议一议中,再次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决策能力,体会样本估计整体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1、提出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1频数与频率(1)
教案背景:
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

新课程要求“学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需的数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抽象形成与解释运用的全过程。

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将引入频数、频率等概念,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这一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教学课题:频数与频率。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统计学作为重要的数学分支,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表示、计算、分析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推断的科学。

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和极强的实践性。

由于新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具有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本节课对频数与频率的探究,是在学生掌握了数据的多种表示方法并对总体、个体、样本及数据的集中程度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学习的。

在知识的衔接上,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和应用,又为后面研究数据的离散程度及频率与概率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因此,在知识体系的形成上我将其作用定位为----承上启下。

2.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对“课程标准”下的教材已经有了一年多的接触,具有了较丰富的统计学知识。

他们能利用多种统计图对数据加以表示,并对利用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描述数据的作用有了较深入的理解。

具备了一定的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初步形成,他们乐于在交流合作中
探索新知、增长才干。

3.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细化标准,将本节课的目标细化如下:
(1)能说出一个事件发生的频数、频率
(2)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会根据需要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频数与频率的概念,选择数据表示方式
教学难点:各种统计图表的绘制,识别各种图表所含的信息,各自优缺点。

二、教法与学法
问题创设,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
三、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下几个电视栏目大家平时最爱看哪一个?请把你的想法告诉你们小组的其他同学,小组长负责记录。

(投影片2)3分钟后汇报结果并公示。

对以上收集到的信息我们将如何处理更合适?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频数与频率(板书课题)
设计目的:这样的设计也为这节课的内容“频数与频率”设下埋伏,而且现场统计出来的数据在新课讲授中也有很好的作用。

Ⅱ.合作探究,研究新知
(1)出示学习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达到以下学习目标(投影片3).为了顺利完成以上目标,请同学们接着看大屏幕。

(投影片4)根据刚才收集到的信息,你如何处理?请大家开始动手操作。

展示学生操作结果,之后讨论总结出最合适的方法,并说说为什么?举手发言.之后看(投影片5、6)
设计目的:在同学们反应激烈的这个时刻,引出数据出现的次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频数”的概念教学便水到渠成。

有了频数、频率的概念,马上指出用来表示频数分布统计图表称为“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这为下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2、到底什么叫频数?什么叫频率?请看大屏幕(投影片7)
(1)频数: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称为频数
(2)频率: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称为频率
频率= 设计目的:通过问题的解决得出频数、频率,这样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自然合理,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3、知道了频数、频率的定义之后,我们把刚才的任务完善一下。

请看表格(投影片8)
设计目的:通过形象的多媒体演示,知识点显得清晰明了,形象生动,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我随机设置了一下题目来考察频数、频率,学生刚统计完,印象深刻,感兴趣,有信心,对数学的喜爱更加深了。

Ⅲ.课堂练习
设计目的:为加深对本节课新知识的认识,初步体会频率的稳定性,并为后继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设计这一环节的讨论环节。

俗话说“万众一心,其利断金”,请同学们完成下面问题:
(1)请同学们从你所带的书中任找1页,数一下“的”和“了”两个字各出总次数
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
现的次数,并记录。

(2)计算每一页“的”和“了”出现的频率,并绘制折线统计图。

(3)随着页数的增加,这两个字出现的频率稳定在哪个数上?
(4)你认为该书中的“的”和“了”两个字的使用频率哪个高?
设计目的:一个个问题强烈的驱使着学生的好奇心,主动探究的意识愈发明显。

但问题能否解决是接下来的探究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因此,此处我预留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在充分独立的思考后小组讨论,协作学习,互相吸取对方见解,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补充、讨论、探究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由各组合理分工后,分头统计数据并计算频率,合作绘制折线图后总结规律。

在此活动中学生组间合作能力得以增强,并在交流中达到了相互促进的目的。

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如折线图中折线会向下趋势走,有的同学马上提出反对意见,现场气氛热烈。

讨论统计图表的走势,不但让学生能直观感受,合理地较准确地估计数据折线的分布规律,而且更能充分展示数据分布趋势的频数折线图。

学生归纳后总结出频数折线图的走势渐趋稳定。

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地设置障碍,使问题更具挑战性,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巩固反馈,新知升华
设计目的:检验学生频数频率概念的理解.
一、让学生在学习到课本知识的同时也关心国事,获取到社会上的信息,做一个有心人。

二、考查学生对比分析统计图表能力,从频数直方图中读取有用信息,这里为了将所学知识真正做到灵活应用,我将问题横向拓展、变式练习;三、问题五是典型的中考题,有极强的逻辑性,要求知识点全面,检验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

1.在一个不透明的布袋中装有红色、白色玻璃球共40个,除颜色外其他完全相同。

小明通过多次摸球实验后发现,其中摸到红色球的频率稳定在15%左右,则口袋中红色球可能有()
A.4个
B.6个
C.34个
D.36个
2.如图是某晚报社“百姓热线”一周内接到的热线电话的统计图,其中有关
环境保护的问题最多,共60个电话,请观察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1)本周“百姓热线”共接到热线电话________个,(2)有关交通电话有.
_________个
3.某中学一位同学调查了八年级60名学生观看自己最喜爱的电视节目的情况,其中有10人爱看动画片,15人爱看连续剧,23人爱看体育节目,12人爱看新闻节目.在上面问题中,___________分别为各节目出现的频数,
其中爱看动画片的频率约为____.
织学生演讲比赛,并将参赛选手进行了
分类,绘制成以下列表格:
(1)一共有多少参赛选手?
(2)分别求出A.B.C.D的频率.
5.(中考再现)某区七年级有3000名学生参加“安全伴我行知识竞赛”活动.
为了了解本次知识竞赛的成绩分布情况,从中抽取了200名学生的得分(得分取正整数,满分为100分)进行统计.
)
请你根据不完整的频率分布表,解答下列问题:
(1)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
(2)若将得分转化为等级,规定得分低于59.5分评为“D”,59.5~69.5分评为“C”,69.5~89.5分评为“B”,89.5~100.5分评为“A”.这次全区七年级参加竞赛的学生约有多少学生参赛成绩被评为“D”?如果随机抽查一名参赛学生的成绩等级,则这名学生的成绩被评为“A”.“B”.“C”.“D”哪一个等级的可能性大?请说明理由.
Ⅳ.课时小结.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
你知道了…
印象最深的是…
感到困惑的是…
Ⅴ.教学反思:
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处理全过程的亲身体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新课程“做数学”、“用数学”的重要理念,同时加深对本课新知的认识,形成知识体系。

另外经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可以通过活动体现小组合作、小组讨论,这样能培养学生与别人合作精神,大家取长补短,使学习更有效率。

在课外,也要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例如讨论问题,互相帮助提高学习成绩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