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频数与频率》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频数与频率》教案

5.3.2 频数与频率(二)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

2.会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数分布折线图.

3.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2.通过经历调查、统计、研讨等活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大胆设计,勇于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分布折线图.

2.数据收集与处理.

●教学难点

1.决定组距与组数.

2.数据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Ⅰ.导入新课

请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我们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

1.首先通过确定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

2.收集有关数据.

3.选择合理的数据表示方式统计数据.

4.根据所收集的数据

进行数据计算.根据特征数字,估计总体情况,设计可行的计划与方案,并不断实施与改进方案.

Ⅱ.讲授新课

例1、学校要为同学们订制校服,为此小明调查了他们班50名同学的身高,结果(单位cm).

①如何确定组距与组数呢?

分组组数的确定,不仅与数据多少有关,还与数据的取值情况有关.

注:数据越多,分的组数也应越多,当数据在100以内时,通常按照数据的多少,分成5~12组.

②为了更好地刻画数据的总体规律,我们还可以在得到的频数分布直方图上取点、连线,得到如下的频数分布折线图. Ⅲ.课堂练习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如下内容.

1.如何整理所收集的数据.

2.将数据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出来.

(1)表格形式.

(2)频数分布直方图

(3)频数分布折线图.

3.各种统计图、表的优缺点.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4.根据统计图表信息,提出合理化建议.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Ⅴ.课后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