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频数与频率》教案

合集下载

频数与频率教案

频数与频率教案

频数与频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掌握理解频数、频率等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频数和频率。

3、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1、通过统计数据,制成各种图表,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判断的主动意识。

2、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把数字信息、图形和语言之间相互转化,并作出合理推断。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通过对数据的整理,提高学生的责任心与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选择数据表示方式。

教学难点:各种统计图表的绘制,识别各种图表所含的信息,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先对本班同学最喜爱的球类体育运动项目做调查,教师制作好课件。

设计思路:通过学生交流各自调查的结果,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也体会到其必要性;再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各种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统计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投影显示问题)提问:你们喜爱球类体育运动吗?请从下面几项中选出你最喜爱的球类运动项目。

A、篮球B、排球C、足球D、羽毛球E、乒乓球(每小组分别请二号同学到小黑板上进行统计,将每位同学最喜爱的球类运动用字母表示出来。

通过活动,使学生再次经历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二、想一想(投影显示问题)问题:1、从上面统计情况来看,你能很快说出全班同学最喜爱的球类运动吗?2、你们认为这种数据统计方式好不好,能否设计出比较好的表示方式?(此问题目的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整理与表示的必要性,帮助学生复习数据表示的几种方法)三、活动与探究(学生交流各自课前对本班同学最喜爱的球类运动统计的方法,教师对参加交流的同学加以肯定并作出适当的点评。

)本问题除了课本上给出的列频数颁布表、频率颁布直方图外,还可以提醒学生用数据的其他表示方法进行统计,如画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

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几道关于频数与频率计算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关注学生解题方法的正确性。
3.学生互相批改练习,讨论错误原因,教师点评并讲解正确解法。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频数与频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谈谈如何将频数与频率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3.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分层教学,使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6.针对重难点内容,设计专题讲座和课后辅导,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瓶颈。
2.作业中遇到问题,要主动与同学、老师交流,积极寻求帮助。
3.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按时提交作业。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掌握频数与频率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数据中抽象出频数与频率的概念,以及如何处理数据中的特殊情况,如分组数据的频数计算。
2.重点:运用频数与频率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将频数与频率的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决策。
3.引导学生观察身高数据的频数分布表,探讨频数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4.讲解如何利用频数与频率分析数据,解释数据背后的信息。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份关于学生成绩、课外活动参与情况等数据的调查表。
2.小组讨论:如何计算这些数据的频数与频率?它们能反映出哪些信息?

初中数学初一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初一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初一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熟练运用频数与频率进行数据处理。
2.学会使用图表(如条形图、折线图等)来展示数据的频数分布,并能够通过观察图表分析数据的特点。
3.能够运用频数与频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班级成绩分布、调查数据等,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学校运动会报名情况的调查数据,提出问题:“如何整理和分析这些数据,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报名情况?”
2.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引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入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频数与频率的意义,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2.利用具体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频数与频率的作用,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3.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和展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c.实践操作: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分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教学策略:
a.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b.情境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c.适时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教师详细讲解频数与频率的定义,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苏科版7.3频数和频率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苏科版7.3频数和频率教学设计
2.选做题(任选一题):
a.收集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数据,计算频数和频率,并分析分布特征。
b.某商店一个月内销售各类商品的数量如下:食品类1500件,服装类800件,家电类500件,其他类200件。请计算各类商品的频数和频率,并绘制相应的统计图表。
3.探究题:
a.小明和小红在讨论频数和频率时,小明认为频数越高,频率就一定越高;小红则认为频数和频率没有必然联系。请结合具体例子,说明你的观点。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频数和频率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3.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强调频数和频率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相关知识点,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自己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学难点突破策略
对于计算频数和频率这一难点,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策略进行突破:
a.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频数和频率的计算过程。
b.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频数和频率的概念。
c.利用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d.适时给予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4.案例分析,学以致用
结合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
5.课堂小结,反馈评价
在课堂尾声,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评价,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初中数学频数与频率教案

初中数学频数与频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频数和频率的概念,掌握频数和频率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感和统计观念。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频数和频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频数和频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频数和频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频数和频率的计算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出频数和频率的概念。

问题:在一组数据中,数字3出现的次数是多少?这组数据中3出现的频率是多少?2. 新课讲解:a. 频数的定义:某个对象出现的次数。

b. 频率的定义:频数与总次数的比值。

c. 频数和频率的计算方法:频数 = 某个对象出现的次数;频率 = 频数÷ 总次数。

3.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频数和频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实例1:调查50位同学喜欢的篮球明星,统计各个篮球明星的频数和频率。

实例2:一组数据中,数字3出现的频数和频率。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频数和频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问题:如何利用频数和频率来解决实际问题?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频数和频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频数和频率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频数和频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课后作业1. 巩固频数和频率的概念、计算方法。

2. 运用频数和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频数和频率的知识,提高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统计方法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确保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频数教案

初中数学频数教案

初中数学频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学会利用频数分布表和频率分布表整理数据。

3. 能够运用频数和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频数分布表和频率分布表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1. 频数与频率的转换方法。

2. 利用频数和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数据集(如学生成绩、身高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利用学生熟悉的成绩、身高等数据集,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分布情况。

2. 提问:如何描述这些数据的分布情况?引出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Step 2:讲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1. 讲解频数的定义:在一组数据中,落在每个小组的数据个数称为该组的频数。

2. 讲解频率的定义: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值称为频率,频率反映了各组频数的大小在总数中所占的分量。

Step 3:频数与频率的关系1. 引导学生理解频数与频率之间的关系:频率 = 频数 ÷ 总数。

2. 讲解如何进行频数与频率的转换:根据数据集的实际情况,确定组距和组数,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各组的频率。

Step 4:制作频数分布表和频率分布表1. 引导学生根据数据集制作频数分布表:将数据分组,统计各组的频数。

2. 引导学生根据频数分布表制作频率分布表:将频数除以总数,得到各组的频率。

Step 5:应用实例1. 利用频数和频率解决实际问题,如:某班级有40名学生,将他们的身高分成4组,在160~165cm区间的有8名学生,求这个小组的人数占全体的百分比。

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问题。

Step 6:总结与反思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提问:如何运用频数和频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反思所学内容。

Step 7:作业布置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选择一组数据制作频数分布表和频率分布表。

2. 请学生思考:如何利用频数和频率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描述?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数据集,引入频数与频率的概念,讲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实例解决实际问题。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频数与频率》精品教案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频数与频率》精品教案

教案一:掌握频数和频率的概念【教学目标】1.知道频数和频率的含义。

2.能够计算数据中各项的频数和频率。

3.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比较。

【教学重点】1.频数的概念和计算。

2.频率的概念和计算。

【教学难点】2.如何利用频数和频率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比较。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通过举例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频数和频率的概念。

例如,学生在一周内上网的时间如下:3小时、5小时、7小时、4小时、6小时、3小时、4小时。

请问上网3小时的频数是多少?5小时的频数是多少?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频数的含义。

Step 2 频数的计算告诉学生,频数是指数据中一些数值出现的次数。

对于上述例子中的数据,学生可以统计每个数值出现的次数,并填写到表格中。

数值频数3小时24小时25小时16小时17小时1Step 3 频率的概念告诉学生,频率是指一些数值在数据中出现的概率。

频率的计算公式是:频率=频数/总次数。

引导学生思考频数和频率的区别。

Step 4 频率的计算告诉学生,要计算频率,首先需要知道总次数。

在上述例子中,总次数是7、然后计算每个数值的频率,并填写到表格中。

数值频数频率3小时22/74小时22/75小时11/76小时11/77小时11/7Step 5 数据的分析和比较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思考以下问题:1.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哪个数值?2.出现频率最低的是哪个数值?3.频率最高的数值和最低的数值之间有什么差别?4.7小时上网的频率和3小时上网的频率之间有什么差别?【教学延伸】可以通过更多实例来巩固学生对频数和频率的理解和计算。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读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际数据,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频数和频率的概念。

通过手工计算频数和频率,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和分析,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掌握频率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频数与频率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感受频数与频率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频数与频率的定义。

2. 频率的计算方法。

3. 频数与频率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频数与频率的概念,频率的计算方法。

2. 难点:频数与频率的关系,运用频数与频率分析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初步感受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频数与频率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频数与频率的关系。

3. 实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掌握频率的计算方法。

4.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问题。

5.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思考频数与频率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频数与频率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频数与频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频数与频率的关系。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

3. 运用数形结合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4. 采用分层教学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等。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八、教学资源:1. PPT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频数与频率教案初中

频数与频率教案初中

频数与频率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2. 学会计算频数与频率。

3. 能够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2. 计算频数与频率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频数与频率的关系。

2. 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数据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频数与频率,这是统计学中的重要概念。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统计数据的情况?比如调查问卷、考试分数等。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频数的定义:频数是指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

2. 讲解频率的定义:频率是指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值。

3. 举例说明:假设有一个数据集,共有100个数据,其中落在小组1的有20个数据,那么小组1的频数为20,频率为20%。

4. 引导学生理解频数与频率的关系:频数表示数据在各个小组的分布情况,频率则表示数据在总数中所占的比例。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给定一个数据集,让学生计算各个小组的频数与频率。

2. 引导学生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如调查问卷中的数据处理等。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实际问题可以用频数与频率来解决?3. 拓展知识:频数与频率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数据分析、概率计算等。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练习计算给定数据集的频数与频率。

2. 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如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通过课堂练习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频数与频率的关系,并能够灵活运用。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频数与频率》教案

初中数学《频数与频率》教案

初中数学《频数与频率》教案
Ⅰ.导入新课
请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我们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
1.首先通过确定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
2.收集有关数据.
3.选择合理的数据表示方式统计数据.
4.根据所收集的数
据进行数据计算.根据特征数字,估计总体情况,设计可行的计划与方案,并不断实施与改进方案.
Ⅱ.讲授新课
例1、学校要为同学们订制校服,为此小明调查了他们班50名同学的身高,结果(单位 cm).
①如何确定组距与组数呢?
分组组数的确定,不仅与数据多少有关,还与数据的取值情况有关.
注:数据越多,分的组数也应越多,当数据在100以内时,通常按照数据的多少,分成5~12组.
②为了更好地刻画数据的总体规律,我们还可以在得到的频数分布直方图上取点、连线,得到如下的频数分布折线图. Ⅲ.课堂练习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如下内容.
1.如何整理所收集的数据.
2.将数据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出来.
(1)表格形式.
(2)频数分布直方图
(3)频数分布折线图 .
3.各种统计图、表的优缺点.
4.根据统计图表信息,提出合理化建议. Ⅴ.课后作业。

初中数学频数与频率(2个课时)精品教案

初中数学频数与频率(2个课时)精品教案

频数与频率(2个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频率的概念。

2.会计算频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例子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提高学生处理问题、决策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观察、对比、交流和讨论的数学活动中发掘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

重点:频率的概念难点:频率的计算教学流程:一、知识回顾1、将一批数据分组后,各组的频数是指数据落在各组内的个数。

2、将发生的事件按类别分组,这时的频数是指各类时间发生的次数。

3、反映数据分布情况的统计表叫做频数统计表,也称为频数表4、列频数分布表的一般步骤如下:(1)找出数据最大值跟最小值,计算极差(2)选取组距,确定组数(3)确定各组的边界值(4)列表,填写组别和统计各组数量二、导入新课为了了解数据分组后各组频数的大小在总数中所占的份量,常常需要求出各组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

每一组数据频数总数的比叫做这一组数据(或事件)的频率,频率×100%即为百分比。

例如,上节课新生婴儿频数表中,新生婴儿体重在3.55-3.95kg 这一组的频数为6,数据总数为20,频率为6÷20=0.3;血型频数中,9A型的频数为9,频率为9÷20=20想一想:各数据组的频率之和等于几?二、例题讲解例1:下表是七年级某班20名男生100m跑步成绩(精确到0.1秒)的频数表:(1)求各组频率,并填入上表;(2)求其中100m跑的成绩不大于15.5秒的人数和所占的比例.解:(1)2÷20=0.1,5÷20=0.25.类似地,可得其余各组数据的频率依次为0.35,0.2,0.1.(2)表中自上而下第一、二、三组的累计频数为2+5+7=14。

14÷20=0.7。

答:其中100m跑步成绩为15.5秒或小于15.5秒的人数为14人,所占的比例为70%。

练一练1、体育老师对七年级一班的50名学生进行一分钟跳绳次数测试,测试所得数据(单位:次)如下:88 90 92 96 99 102 106 108 110 112113 115 115 117 118 120 120 123 125 127130 132 134 134 134 135 136 137 138 138139 141 142 142 143 144 145 146 148 149150 152 153 157 160 162 162 165 168 172(1)记跳绳次数为x,补全下面的频数分布表:(2)该班一分钟跳绳次数不低于120次的学生有多少人?所占的比例是多少?【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数据,按一分钟跳绳次数的范围进行分类即可,然后根据所分类的数补全统计表(答案如下图)(2)一分钟跳绳次数不低于120次的学生人数为:16+13+6=35人,所占的百分比是:5035×100%=70%例2:某袋装饼干的质量的合格范围为50±0.13g.抽检某食品厂生产的200袋该种饼干,各组质量的频数表如图。

九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教学设计
-提问:“如何从这些数据中了解我们班级的整体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数据背后的信息。
2.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对数据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兴趣基础。
-唤起学生对已有统计知识的回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知识准备。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
-结合导入环节的数据,引出频数与频率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它们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学会用数学知识为社会服务,增强社会责任感。
6.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多媒体展示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数据,如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成绩等,让学生初步感受数据的作用。
-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频数与频率的计算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阐述利用频数和频率估计总体分布的方法,并举例说明。
2.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频数与频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关系。
-培养学生利用频数和频率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a.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需要统计数据的情况?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2.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掌握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学习自信心。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教案】6.4频数与频率(2)

【教案】6.4频数与频率(2)
做一做、一次抛掷两枚硬币,用A、B、C分别代表可能发生的情况:A、两枚硬币都是“正面朝上”;B、两枚硬币都是“反面朝上”;C、A、一枚硬币“正面朝上”,另一枚硬币“反面朝上”。现在全班同学每人各掷两枚硬币5次,记录所得结果,将全班的结果汇总成表格,并计算频率。说一说,出现哪一种情形的频率高?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学生活动)与同桌同学合作,掷10次硬币,并把10次试验结果记录下来:
次数
1
2
3
4
5
6
78910结果(填“正”或“反”)
(1)计算“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频数各是多少?
(2)计算“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频率各是多少?
归纳:一般地,如果重复进行n次试验,某个实验结果出现的次数m称为这个实验结果在这n次试验中出现的频数,而频数与实验总次数的比称为这个实验结果在这n次试验中出现的频率。
四、随堂练习
教材P152页练习
五、课堂小结
1.频数与频率两个基本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频数与频率,并会选择合理的表示方式表示。
板书
设计
频数与频率(二)
1、什么是频率。例2
2、例1学生练习
作业
作业本
教学反思
教具准备
硬币、自制转盘
知识
链接
频数、频率的概念及折线统计图相关知识
教法
学法
实验,合作,探究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一般地,每一组频数与数据总数(或实验总次数)的比,叫做这一组数据(或事件)的频率。由此可知:频数=频率×数据总数;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有时我们还可以将发生的事件按类别分组,这时频数就是各类事件发生的次数。

《频数与频率》教案 (公开课获奖)教案 2022青岛版 (6)

《频数与频率》教案 (公开课获奖)教案 2022青岛版 (6)

5.1《频数与频率(一)》课题预设目标1、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

2、理解样本容量、频数、频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会计算频率。

3、了解频数、频率的一些简单实际应用。

增删教学重难点重点:频数、频率的概念及运用。

难点:将数据分组过程比较复杂,往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教具准备直尺知识链接数据整理及条形统计图相关知识教法学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复习回忆、引入新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平均数与方差分别反映数据的什么特征?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为3.69,2s=0.2749,请说明平均数和方差能说明医院新生婴儿体重在哪一个范围内人数最多,哪个范围内最少?你能说出体重在3.55—3.95kg这一范围内的婴儿数是多少?用什么方法?频数的概念:我们称数据分组后落在各小组内的数据个数为频数。

某医院2月份出生的20名新生婴儿体重统计表问:哪一个组别的人数最多?所占的比值是多少?哪一个组别的人数最少?所占的比值是多少?我们把这个比值就叫该小组的频率。

频率的概念:一般地,每一组频数与数据总数(或实验总次数)的比,叫做这一组数据(或事件)的频率。

由此可知:(1)数据总数频数频率=(2) 频数=频率×数据总数(3)频率频数数据总数=;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例1、李明和张健站在罚球处进行定点投篮比赛其结果如下表所示:数据显示,李明投中的频数是____;投中的频率是____;张健投中的频数是____,投中的频率是____,两人中投中率更优秀的是______。

四、随堂练习教材P150页 练习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频数和频率是统计中两个重要的数字特征,它们反映了各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

在收集到一些数据后,一定要选择合理的表示方式表示所收集的数据,根据我们研究问题的侧重点来定。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板 书 设 计 频数与频率(一)1、频数的概念。

例12、频率的概念。

3、数据总数频数频率=学生练习作业教材P153页 A 组 第1题教学反思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教学目标:1、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的除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会求有理李明 张健 投中数 30 25 未中数2015数的倒数。

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北师大版

教案: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北师大版第一章:频数与频率的概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频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符合条件的个数。

2. 频率的定义:一组数据中符合条件的个数与数据总和的比值。

3. 频数与频率的关系:频率= 频数÷数据总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难点:如何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及关系。

2. 利用实例演示,让学生加深对频数与频率的理解。

3. 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计算频数与频率。

2. 讲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及关系。

3. 演示实例,让学生加深对频数与频率的理解。

4. 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章:利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1. 让学生学会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利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 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如何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2. 难点:不同情况下频数与频率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利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 利用实例演示,让学生学会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一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

2. 讲解利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 演示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4. 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频数与频率的图形表示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频数与频率的图形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绘制频数与频率图形的技能。

1. 条形图表示频数与频率。

2. 折线图表示频数与频率。

频数与频率优秀教案

频数与频率优秀教案

频数与频率优秀教案篇1:频数与频率优秀教案频数与频率优秀教案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2.会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数分布折线图.3.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二)能力训练要求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2.通过经历调查、统计、研讨等活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大胆设计,勇于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分布折线图.2.数据收集与处理.教学难点1.决定组距与组数.2.数据分布规律.教学方法交流探讨式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Ⅰ.导入新课[师]请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我们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生]1.首先通过确定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2.收集有关数据.3.选择合理的数据表示方式统计数据.4.根据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数据计算.根据特征数字,估计总体情况,设计可行的计划与方案,并不断实施与改进方案.[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你能否帮卖雪糕的李大爷设计一种方案,确定各种牌子的雪糕应进多少?[生]首先应开展调查.统计一下李大爷每天卖出的A、B、C、D、E五个牌子雪糕的数量.篇2:频数与频率-频数与频率(第二课时)湖北省丹江口市丹赵路中学设计:王世涛教学内容课题名称频数与频率学科数学总课时数1版本名称湖南教育出版社年级八年级册次上册单元章节名称第四章页码119面执教者陈毅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2)会进行统计活动,并计算频率。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从现实生活实例中抽象出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2)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理解整理数据的方法及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操作、巩固学生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意识。

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北师大版

教案: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掌握频率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2. 频率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 频率的计算方法。

2. 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案例和问题。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教师讲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演示频率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

3. 案例分析:教师给出相关案例,学生分组讨论,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练习和作业,评价学生对频数与频率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学生反馈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为下次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频数与频率在统计学中的应用,如概率计算、数据分析等。

2. 鼓励学生探索频数与频率在现实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场景,如市场调查、科学研究等。

九、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后的练习题,巩固频数与频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十、教学进度安排: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课时,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频数与频率的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

注意与前后课程的衔接,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确保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衡量性,使学生、教师和家长都能清楚了解本节课的学习要求。

初中数学频数与频率教案

初中数学频数与频率教案

初中数学频数与频率教案教案标题:初中数学频数与频率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2. 能够计算给定数据集的频数与频率;3. 能够应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频数与频率的概念;2. 频数与频率的计算方法;3. 频数与频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复杂实际问题;2. 理解频数与频率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白板、黑板、彩色粉笔、计算器、实际数据集;2. 学生准备:课本、笔、纸。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与概念解释(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如班级学生考试成绩,引发学生对频数与频率的思考;2. 教师简要解释频数与频率的概念:频数是指某个数值在数据集中出现的次数,频率是指某个数值在数据集中出现的相对次数。

Step 2:频数的计算与实例演示(10分钟)1. 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统计班级学生考试成绩为60分的人数,引导学生计算频数;2. 教师再通过另一个实例,如统计班级学生考试成绩的频数分布表,展示频数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Step 3:频率的计算与实例演示(10分钟)1. 教师通过一个实例,如统计班级学生考试成绩为60分的人数所占的频率,引导学生计算频率;2. 教师再通过另一个实例,如统计班级学生考试成绩的频率分布表,展示频率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Step 4:频数与频率的应用(15分钟)1. 教师通过实际问题,如统计某个城市一周内不同天气情况的频数与频率,引导学生应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2. 教师提供更多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或个人进行解答,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

Step 5: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频数与频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2. 教师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思考更复杂的频数与频率问题。

教学延伸:1. 学生可通过调查收集数据,进行频数与频率的计算与分析;2. 学生可通过编写程序来实现频数与频率的计算。

“频数与频率”教学设计

“频数与频率”教学设计

浙教版七下6.4 “频数与频率”的教案一、教学分析:(1)目标分析:1、理解频数的概念,会求频数;2、了解极差的概念、会计算极差;3、了解极差、组距、组数之间的关系,会将数据分组;4、会列频数分布表。

(2)学情分析: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频数的概念。

难点:将数据分组过程比较复杂,往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

(3)策略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交流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交流,学习并掌握频数、频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能够综合应用统计学的知识和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教学过程(含简要点评):6.4频数与频率(一)引入1.七(11)班36名学生的血型统计图:A B A B B OAB A B B AB OB A O B A AB A O B A ABA OB A AB AO AB B A O B提问1:根据这个结果,你能在很快速说出我班同学哪种血型的人数最多吗?提问2:你认为这个数据表示方式好不好?提问3:你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表示方式,以便快速说出我班同学哪种血型的人数最多吗?课本导言:人们在作决策时,有时更需要了解有关数据的分布情况。

为了进一步反映数据的分布情况,我们需要寻找新的特征数。

引出课题并板书——6.4频数与频率(二)频数分布表的制作1.2.除了按时间类别进行分组,还有以下的情况:七(11)班36名学生体检时的体重结果如下(单位:kg):36 42 50 46 60 3745 58 54 76 41 5255 65 62 53 55 4943 42 44 49 47 5254 48 52 49 50 6251 45 54 37 46 431.你从这份资料中获取了哪些信息?一组数据的最大最小值的差,我们把它叫做极差。

板书:极差=最大值-最小值2.问题2:体重在45——53kg范围内的同学有多少人?3. 问题3:这些信息能反映我们班学生体重在哪一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在哪一个范围内人数最少吗?4.按照课本介绍频数、频数分布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频数与频率》教案
5.3.2 频数与频率(二)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
2.会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数分布折线图.
3.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2.通过经历调查、统计、研讨等活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大胆设计,勇于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分布折线图.
2.数据收集与处理.
●教学难点
1.决定组距与组数.
2.数据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Ⅰ.导入新课
请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我们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
1.首先通过确定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
2.收集有关数据.
3.选择合理的数据表示方式统计数据.
4.根据所收集的数据
进行数据计算.根据特征数字,估计总体情况,设计可行的计划与方案,并不断实施与改进方案.
Ⅱ.讲授新课
例1、学校要为同学们订制校服,为此小明调查了他们班50名同学的身高,结果(单位cm).
①如何确定组距与组数呢?
分组组数的确定,不仅与数据多少有关,还与数据的取值情况有关.
注:数据越多,分的组数也应越多,当数据在100以内时,通常按照数据的多少,分成5~12组.
②为了更好地刻画数据的总体规律,我们还可以在得到的频数分布直方图上取点、连线,得到如下的频数分布折线图. Ⅲ.课堂练习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如下内容.
1.如何整理所收集的数据.
2.将数据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出来.
(1)表格形式.
(2)频数分布直方图
(3)频数分布折线图.
3.各种统计图、表的优缺点.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4.根据统计图表信息,提出合理化建议.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Ⅴ.课后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