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山知水 树木树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山知水树木树人”

知山知水生态家园―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

时刻践行着“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校训精神,崇尚自然、追求真理,担负起不可或忘的使命―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无山不绿,有水皆清,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北京林业大学校训

作为中国著名的生态学家,北京林业大学林学专业1953届毕业生,中国工程院和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文华的研究领域可谓是“知山知水”,在学术理想上追求“生态家园”。而作为北林杰出校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李文华又和所有北林人一样,时刻践行着“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校训精神,崇尚自然、追求真理,担负起不可或忘的使命―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无山不绿,有水皆清,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

少年李文华:自强自立踏实铺路

1932年,山东广饶。李文华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生在旧社会,长在旧社会。战火纷飞的年代,经历之艰辛可想而知。6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广饶农村,上小学时全家搬到了天津居住。沉默的父亲和辛勤的母亲,在那个动

乱时代支撑起这个家。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仍义无反顾地供他顺利读完高中。父母身上那种浓浓的山东农民的忠厚、朴实、勤奋的作风,潜移默化地浸润着他的灵魂,对他一生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李文华,从小就学会自强自立,刻苦努力。李文华小学就读于天津师范附小,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初中转学到工商学院附属中学,当时由于父亲失业,家里已无法负担他在工商附中这么一个私立中学的学费,当时他面临的唯一选择就是考取市立中学。李文华毅然通过暑期破釜沉舟地学习,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天津市立三中(现天津市一中),在老师的指点与教诲下,他的学习成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对边叔扬老师的数学课特别感兴趣,当时数学成绩常常拿满分,这为他以后开展科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数学基础。

勤奋刻苦,坚韧不拔,李文华在求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踏实为学,夯实基础的益处。而这些体验其实并不只是简单的读书之道,也蕴含着博大的做人、做事之道,贯穿于他之后科学生涯中,成为指引他从一个成功迈向另一个成功的“垫脚石”。

伴随着新中国传来的第一声啼鸣,李文华在之后也迎来了人生的跨越。1949年,李文华高中毕业,他曾被多个高校录取。面对诸多的专业,他毅然选择北京大学农学院的林学

专业作为他一辈子所从事的事业。后来恰逢全国院系调整,李文华进入刚刚成立的北京林学院,这里聚集了一大批林学方面的专家,名师荟萃,师资雄厚。李文华幸运地成为了时代的宠儿,在这一段青年成长最关键的时期,他尽情地沐浴在各名家大师的“春风”中,聆听他们字字玑珠的教诲,学习了大量专业的基础知识,且开始尝试着运用践行,为之后他开展林业和生态方面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谈及他为什么选择北大农学院森林系。一方面是由于北大的名气,另一方面是他就读的中学离美国新闻处很近,它在临街设有一个对外开放的小型图书馆,冬天在那里看书很暖和,他和同学们经常光顾。一次,他偶然看到一本介绍美国国家森林公园的图书,书中有一幅照片他至今记忆犹新,“那是著名的巨杉和花旗松的森林,它们是那样的壮美、挺拔,还有数十人才能环抱的‘世界爷’,树基的空洞可以容纳汽车行驶,令人为之震撼。这激起了我对大自然的向往。在城市长大的我当时就想,什么时候能到大自然中,亲眼看看这些森林?想不到这个一闪而过的愿望,竟成了我毕生事业的前奏!”

早在大学时期,李文华就开始翻译有关专业的俄文文献,并在期刊上得到了发表。这件“小事”在他不平凡的科研生涯中,虽然仅仅算是一小步,但其意义非同寻常,翻译工作不仅增加了李文华的专业知识,同时提高了他的俄文阅

读水平。可以说这是他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积极探索的第一步,也是他长达60多年生态研究生涯的一个起点。

漫漫人生路,可以采撷的片段何止如此。

作为一名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磨砺时期的亲历者和见证者,青少年时期的李文华深刻体会中国从一个任凭列强欺凌、千疮百孔的积贫积弱之国,到翻身做主成为一个鼎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大国的不易。涌入到新中国的建设洪流中,他始终坚持“自强自立,踏实为学”的良好品质,并将其放置于之后60多年的生态研究生涯中,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生态研究之路。

六十年生态研究剪影:

不忘初心勇于探索

迈进生态研究的大门,李文华就注定一生与野外科学考察有不解之缘。谈及科学考察,李文华表示感受颇多,“科学考察在我的科研生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使我能在‘文革’中一度中断的科学研究得以继续,同时也为我打开了广阔的视野,体验到综合研究的真谛和重要性,同时也为我从教学为主向科学研究为主的转型起到了关键作用。”

1953年大学毕业后,李文华留在了学校,在范济洲教授的指导下从事森林经理方面的教学工作。刚参加工作不久,林业部组织了一个由多个部门组成的先遣小组,前往小兴安岭为第二年苏联专家来东北调查做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林

业部要求北京林业学院选派2人参加这一考察任务,李文华是其中一员。当时原始林区野兽很多,特殊的地理环境给他们带来了不少困扰,也体会到了考察队员们习以为常的“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真实情景。工作条件是艰苦的,但东北森林的雄伟和植被类型的丰富使他的心灵深深地被震撼了,从此也坚定了他从事林业研究的决心和信心。

这位八十二岁老人的身后,承载着太多新中国生态研究发展大大小小的历史瞬间: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他对北半球分布最广的暗针叶林进行了系统的生态学研究;70年代,他率先用数学模型探讨森林植被宏观分布规律,提出了欧亚大陆暗针叶林历史演化和统一起源的假说;他率先把国际上发展迅速的生物生产力和养分循环的研究方法向国内介绍,并应用于长白山和青藏高原的研究之中;他还率先把系统分析和信息技术引入到资源生态工程的研究中,模拟生产了中国第一张森林分布和生物生产力彩图,并完成了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建立。积极开创西藏森林生态系统研究

1973年,人生中一个重大的转折悄然而至。这一年,李文华加入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并担任林业组的组长。考察队首次以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揭示了西藏森林的分布、组成、结构和生产力的特点,填补了该地区森林研究的空白,彻底扭转了西藏无林的陈旧观念,为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